『壹』 哪個國家的哪個股市崩盤了誰能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景崩盤了那個股市就沒了
歷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盤
有時投資者是非理性的(歷史上著名的三次崩盤)
1636年發生在荷蘭的崩盤故事,雖然距今已有360多年,但仍然是人們了解投資者非理性的最好例子。這個故事最有意義的一方面是,雖然它是世界證券交易史上最大的崩盤之一,雖然它將整個國家投入歇斯底里的狀態,雖然其後果也是破產和蕭條,但是,投資對象既不是股票,也不是債券或商品期貨,而是鬱金香球莖。
鬱金香第一次出現在歐洲是1559年的事情,當時參議員赫華待特別喜好收集奇花異草,有朋友從君士坦丁堡給他送來一箱鬱金香球藝,他把這些鬱金香種在他在德國奧格斯堡的花園里。這些鬱金香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隨後幾年鬱金香在上層社會越來越流行,尤其是在德國和荷蘭,以極高的價錢從君士坦丁堡定購部金香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到了1634年,這種時尚越來越流行,從那年開始,荷蘭富裕階層認為,缺少鬱金香是沒有品位的象徵。
鬱金香價格年年上漲,最後達到天文數字。根據最狂熱時的原始記載,對於一種被稱為「永遠的奧古斯塔斯」的稀少名
貴的鬱金香,每個球莖的價格相當於:4600弗羅林(當時荷蘭貨幣單位)、一輛新馬車、兩匹母馬,以及全套馬具。 那個時代一頭肥壯的公牛才值120弗羅林,4600弗羅林是一大筆財富。另外一種被稱為「總督」的稀有品種鬱金香.一株的價格是:24車的糧食、8頭肥豬、4頭奶牛、4桶啤酒、l000磅奶油和幾噸的奶酷。到了1636年,對鬱金香球莖的需求激增,人們開始在荷蘭好幾座城市進行交易。不僅僅是富人買鬱金香球莖,代理人和投機客也開始介入。價格即使有微小的一點下跌他們就買進.然後賣出獲利。為了促進保證金交易,鬱金香球莖期權交易也應運而生,保證金可以低至10%一20%。各行各業的普通百姓也開始賣掉他們自己的資產,投入到這個極有誘惑力的市場。
荷蘭部金香的繁榮還引起了國外的注意,資本開始流入這個市場。這些資本不僅僅托起了鬱金香的價格.同時還哄抬了土地、不動產和高檔消費品的價格。財富膨脹,一些暴發戶也加入到上層社會的行列。這些新貴由投機鬱金香而富,並且把掙來的錢又投入到鬱金香的買賣中去。傳說烏得勒文(荷蘭城市名)的一個配酒師,願意為了三個鬱金香球莖而賣掉他的酒廠。
到了九、十月份,一種久違的感覺開始蔓延:困惑和懷疑。怎麼能夠確信三個鬱金香球莖競然相當於一座釀酒廠的價格?人們開始忍住笑容。誰說過鬱金香球莖價值無限??於是,市場出現恐慌,價格開始崩潰。
很多暴發戶不得不面臨這樣一種殘酷的事實:在他們手裡的僅僅是沒有任何人想要的鬱金香球莖,更不用說歸還經紀人的現金貸款。政府不得不尋求折中方案.宣布1636年以前簽訂的所有鬱金香合約都無效,而1636年以後的合約只按原價的l0%執行。但是,實際價格比l0%還低,破產的人數越來越多。直到很多年以後.荷蘭才逐漸從鬱金香崩盤後的大蕭條中恢復過來。
第二個有教育意義的市場非理性例子是發生於18世紀英國的投機事件。1841年,查爾斯?邁可在《極度流行的幻覺和群眾性癲狂回憶錄》中描述了這件事。
後來被稱為「南海泡沫」的這家公司成立於1711年,當時牛淖伯爵成了南海公司,由那個時代的一些商人給予經濟支持(這個公司的正式全稱是「促進大不列頗商人在南海及美洲其他地區漁業發展管39公司」)。公司得到1000萬英鎊的英國國債支持,年息確保6%,並且壟斷和拉丁美洲的貿易往來。
公司成立不久,有關它生意上的極高的、難以且信的盈利能力的傳言四起,當時英國商品可以和秘魯及墨西哥的金銀直接進行以貸易貸交易,而秘魯和墨西哥的金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實際情況是,西班牙殖民當局每年只允許一輪英國船隻停靠,以四分之一的利潤和5%的貨物作抵押。在股票交易所,南海公司股票的表現平平淡談,價格經常是誨個月只有兩三個點的波動。
1717年,英掐格蘭國王建議國債可以再次「私有化」。國家的兩個最大金融機構英格蘭銀行和南海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經過國會的熱烈討論,最後表決允許南海公司更多的負債經營,其年息為5%。但是,1719年發生在法國的一件事對這個英國公司產生了重大影響,一個極其聰明的叫做約翰?羅的人,在巴黎成立了一家名為「西方協會」的公司,從事北美密西西比州的拓殖開發和往來貿易。對該公司的投機炒作使得它的股價很快從1719年8月9日的466法郎因升到12月2日的l705法郎。買家除了法國人外,還有瘋狂的外國人,以至於英國公使請求女工陛下的政府採取措施禁止英國資金流人法國證券交易所的「密西西比泡沫」。密西西比泡沫於1719年12月2日見頂,隨後的崩盤引發大量資金迴流英國,尋找下一個操作目標。
密西西比事件給英國南海公司股票持有者提供丁一個絕妙機會,他們現在願意接受英國的全部債務。1720年1月22日,英國下議院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考慮這個建議。盡管有很多警告的聲音,但2月2日下議院還是通過了上交國會的議案。該議案建議進一步推進南海公司的資本化,投資者對此歡欣鼓舞,幾天時間股價因升至176英鎊,這其中還有法國資本的貢獻。(文章來源: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當議案還在辯論之中時,新的傳言又開始流行,公司的利潤好得不得了,股價進一步漲到317英鎊。1720年4月7日,議案最終獲得通過.但是,第二天,投資者獲利回吐,股價從307典鎊下跌到278英鎊。
即使在這個價格水平上,公司的創始人和合夥人仍然能夠獲得投資收益,這個收益以那個時代的標准來衡量是巨大的,更何況這是一個事實上已經停止活動的公司。但是,這更加刺激了他們的胃口,4月12日,新的傳言又開始出現,要以每股300英鎊的價格發行100萬英鎊的新股。這次新股發行經過兩次公開認購.幾天後股價漲到340英鎊。公司隨即宣布,無論新老股票,每股都可獲得10%的紅利,而母公司將以每股400英鎊的價格再發行l00萬英鎊的新股。這次同樣獲得超額認購,但公司自身還是處在停頓狀態。
在1717一1720年問,南海公司泡沫大大刺激了創業精神,股票市場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越來越多的股票提供新的「概念股發行」。有很多類似「西方協會」和「南海公司」的公司,什麼都不幹,僅僅出售計劃、概念和希望。這些公司在登記成立時完全沒有實際業務,由所計劃的業務領域的新手管理。人們搶購股票,價格直線上升。股票投機不僅僅是富人的游戲:所有人都加人進來.無論男女老幼。這些公司很快獲得流行的名稱「泡沫」,因為公司的創立者在股票上市幾天或幾周內就賣出他們持有的股份,以牟取暴利。剩下可憐的投資者套牢在高高的價位上,而公司名存實亡。
1720年6月11日,國王宣布這些公司的一部分為「公共害蟲」,禁止交易它們的股票.違者將受到罰款處理。共有104家被禁止的公司,包括下列虛構的經營活動:
●改善制皂工藝。
●從鉛中提煉銀。
●購買和組裝船隻以肅清海盜。
●將水銀轉化為可鍛造的精細金屬。
盡管政府努力抑制泡沫.但新的泡沫每天還在產生,投機活動持續升溫。1720年5月28日,南海公司——這個最早最大的泡沫——的股價達到550英鎊。這個價格已經超出入們的想像,6月份價格超過700英鎊,這段時間股價變化特別神經,大起大落。6月3日中午,價格跌到650英鎊,下午又漲回750英鎊。很多大的投資者利用這個夏天的高價位賣出股票,轉而將獲得的利潤投入到其他各行各業.包括土地、商品、房地產及其他股票。但是,另外一些買進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資者,這其中包括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在南海公司股票早期價格上升階段,他就賣出所有股票,獲利5000英鎊。但是,在盛夏期間,他又買了回來,這筆交易使他虧損了20000英鎊。
6月初,南海公司股價再創新高,經過一陣短暫的令人眩暈的變化,1720年6月24口,南海公司股價達到每股1050英鎊。只有極少數人明白,離投資者逃頂的時間已經不遠了。那些明白人是公司的創始人和董事局成員,他們利用這個夏天高高在上的股價成功甩綽自己手中的股票。到了8月初,公司的真相已經開始在普通投資者而前敗露,股價逐級盤跌。
8月31日,公司管理層宣布將連續12年每年支付50%的紅利。這將完全傷空公司,但是這並沒有減輕投資者與日俱增的緊張和不安。9月1日,股價繼續下跌。兩天後,股價跌到750英鎊.崩盤由此開始。股價在這個月的剩餘交易日飛沉直下,9月24日,南海公司銀行宣布破產,股價開始加速下跌。該月的最後一天,股價為150英鎊.一個月內下跌了85%。
南海公司崩盤後,銀行和證券經紀人遇到圍攻。很多人向銀行借貸買進大量南海公司股票,金融界遭遇一系列的破產風暴。南海公司最終於1855年被解散。公司股票轉換為公債。在該公司140年的歷史中、它從來沒有真正成功地從事過任何上規模的南海地區貿易。
第三個有教育意義的市場非理性例子是發生美國。1929年華爾街的崩盤結束了歷史上一幕最大的瘋狂投機。
到1924年前,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一直在相對狹小的價格區問內窄幅波動,每當它超過110點,就會遭受強烈賣壓。到了1924年底,股指終於交破這個界限。在1925年,服指躍升到150點以上。股指的上升標志著多頭好日子的到來。
從股市非常蕭條的1921年到1928年,工業產值每年平均增加4%,而1928—1929年.則增加了15%。通貨膨脹率很低,新興工業四處萌芽。
樂觀主義越來越流行,再加上資金成本很低,大大刺激了股票投資者的投資活動,經過1926年短暫的反轉下跌後,股市月月創新高,由此誕生了一代炒股致富的人。這又煽動了更多的人通過經紀人現金貸款以買進更多的股票。隨著股民的增多,信託投資公司也隨之增加。在1921年,大概只有40家信託公司.而到1927年初.這個數目上升到160家.同年底又達到300家。從1927年初到1929年秋,信託投資公司的總資產增加了10倍,人們基本上毫不懷疑這些公司的信用。
其中員著名的是高盛公司,它於1928年出資成立高盛貿易公司(GsTc),這個公司很快就發行了1億美元的股票,以面值賣給母公司。母公司再以104美元的價格賣給普通投資者.由此獲利400萬美元。1929年2月7日.股票價格是每股222.5美元。買家中就有高盛貿易公司,它在3月14日共持有5700萬美元自己公司的股票,當然可以支持這么高的股價。投資者一點也不擔心前面等待他們的是什麼。
崩盤並不是突然發生的。但是.當巴布森於1929年9月5日發表股市要跌60一80點的著名預言後,市場開始對巴布森的警告有了第一次反應。當天,道瓊斯指數就下跌了10點,很快就有了「巴布森突變」的說法。幾天後.受到利好談話的刺激,買家重新人市,這其中有耶魯大學教授歐文?費雪的著名論斷:「即使以現在的價格來衡量,股幣也還遠遠沒有達到其內在實際價值。」許多報紙也刊登正面服評,以抵消負面批評。證券交易雜志《拜倫》更是如此.它在9月9日那一期封面公開取笑巴布森,(文章來源: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將他描述為「來自韋爾斯利山的預言家」。沒有任何人懷疑誰應該對這場危機負責:巴布森。
但是,股票價格卻沒有回到過去的高點,到了9月底,新的大跌開始出現.這次股份跌到上一年夏天的高點。市場再次反彈.但是沒有創新高,而且成交量與前次下跌比較大幅萎縮。10月15日,國家城市銀行總裁查爾斯』米切爾發表談話,指出縱觀全國,股市是正常的、健康的。他的談話很快得到費雪教授的支持,費雪教授說:「我預期股市在幾個月內就會看好,並創新高。」
但是,1929年10月21日,《拜倫》的讀者可以看到圖學家威廉.彼得哈密爾頓的文章,他警告指數圖形走勢很不好,指數已經跌破密集成交區。按照哈密爾頓的說法,如果工業指數跌穿325.17點、鐵路指數跌穿16826點,那將是一個「強烈的熊市信號」。就在那一天,工業指數跌穿了哈密爾頓的臨界值.兩天後鐵路指數也步其後塵。市場垂直跳水.成交量也達到歷史第三位,高達600萬股,崩盤拉開序幕。
l0月24日,成交量放大到1200萬服,人們聚集在大街上,流露出明顯的恐慌氣氛。事態已經明顯失去控制,10月25日,胡佛總統發表下述談話:「國家的經濟基本面,即商品的生產和銷售,是建立在踏實和繁榮的基礎上的。」胡佛的講話與宇航員宣布發動機沒有著火具有同樣的保證作用。恐慌迅速蔓延,隨後幾天股價連續跳水,市場似乎永遠無底。10月29日,在強烈的賣壓下.恐慌達到極點,1600萬股股票不惜血本逃了出來。有這么一個傳說,交易所的一個送信員突然間想到一個主意,出價每股1美元購買一塊無人間津的地皮,他居然做成了這筆生意。直到11月13日,指數跌到224點才穩住陣腳。那些以為股票已經很便宜而冒險買進的投資者又犯了個嚴重錯誤。羅斯福想利用他的「新政』化解這個危機.其結果只是范圍更大、更嚴重的衰退。1930年價格進一步下跌.直到1932年7月8日跌至58點才真正見底。工業股票跌去原市值的85%,而高盛公司的投資證書不到2美元就可買到。
上述三個故事的結論很明顯,那就是市場有時會完全沉浸在那樣一種希望、貪婪和恐懼的非理性感情中。雖然心理學可以部分解釋人們為什麼那麼做的原因,但是它並沒有回答為什麼人們同時行動這個問題。為探尋這個群體現象的答案.我們應該轉而咨詢一些分析復雜運動的專家.也就是數學家。
「價格突然崩潰,但卻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新聞對嗎?」
「是的。起先股價慢慢下跌、然後突然加速,最後變成歇斯底里。」
「這種情況你見過幾次?」
「總而言之,在過去的500年大概有四五十次。但是我提醒你,那隻是主要的崩盤。除此之外,還方很多小規模的崩盤。至於這些小的崩盤恐怕有幾千次。實際上,它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文章來源: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
『貳』 密西西比泡沫的背景
第一步:1716年5月約翰·勞經法國政府特許建立了一個可以發行貨幣的私人銀行,並且它發行的紙幣可以用來繳稅。約翰·勞的銀行事務經營得很成功,幣值穩定。而金銀卻因受政府的不明智干預時常貶值。於是勞氏銀行的信譽蒸蒸日上,壟斷了煙草銷售,還獨攬改鑄金幣、銀幣的權力。最終於1718年12月被國有化為皇家銀行,但仍由其擔任主管。
第二步:在法國政府的重商主義下,約翰·勞自1717年就開始日益獲得各種貿易特許權,以至於其設立的密西西比公司擁有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貿易的獨一無二權力(因為當時傳說這兩個地方遍地可見金銀),且公司股票可以用國庫券以面值購買,盡管面值500里弗爾的國庫券在市場上只能兌換160里弗爾,投機狂潮開始席捲法蘭西。時至1719年時密西西比公司又被全權授權在東印度群島、中國、南太平洋諸島以及柯爾伯建立的法國東印度公司所屬地進行貿易。壟斷性的海外貿易確實為密西西比公司帶來了不少超額利潤,此時公司又稱印度公司,新增5萬股份,勞氏保證每份500鎊的股票每年可獲得200里弗爾的紅利,而當時面值500的國庫券只抵得上100的市值了。人們紛紛無法抵制誘惑,至少有30萬人申請購買5萬的新股。
第三步:藉助此時法國公眾的普遍熱情,約翰·勞決定運用皇家銀行的紙幣發行能力和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實力實踐其刺激經濟和為攝政王解除政府國債負擔的設想。約翰·勞首先向人們展示了異常輝煌的公司前景,接著密西西比公司於1719年9月12日,9月28日,10月2日分別發行10萬股股票,每股5000里弗爾,用於償還15億里弗爾(相當於6000萬英鎊)的國債。
股票一上市就被搶售一空,無論是豪門顯貴還是村夫野漢,不分男女老少都幻想從勞氏股票中獲得無盡的財富。股票價格漲了又漲,直線飈升。有時在幾個小時內就可以上揚10到20個百分點。早上出門一貧如洗的人,晚上歸家時就可以腰纏萬貫。最狂熱的記錄是半年內股價能從500里弗爾被炒到18000里弗爾。各地的人都紛紛湧入股票交易場所,從早到晚熙熙攘攘,甚至不得不多次更換更大的廣場。不僅用以償還國債的紙幣又流回股市,而且為配合股票投機對貨幣的需求,皇家銀行又發行了2.4億里弗爾紙幣(為支付印度公司以前發行的1.59里弗爾股票,1719年7月25日皇家銀行已經發行過2.4億里弗爾紙幣)。總之密西西比股票的價格越高,皇家銀行就同步發行越多的鈔票。導火線點燃於1720年初,孔蒂親王由於在要求以他自己的定價購買新上市的密西西比股票時被約翰·勞拒絕,就用三輛馬車拉著自己的紙幣到勞氏銀行要求兌換硬幣。從此任何人都可以毫無困難地任意兌換硬幣,稍稍精明的股票投機者也都正確遇見到股票價格不可能永遠攀升,紛紛兌換硬幣並運往國外。
隨之而來,時間一長國內的流通硬幣到了極度匱乏的境地,聞所未聞的禁止任何人擁有超過500里弗爾硬幣,違者除沒收所有硬幣外還要被處以數額很大罰款的法令也就應運而生了。同時還嚴禁任何人收購金銀首飾、器皿和珍貴的寶石。隨著股民信心的下跌,密西西比股價暴跌,已經沒有什麼人還相信那個地區蘊藏著巨大財富的神話。但是,為了重新樹立公眾對密西西比公司的信心,政府真可謂是使盡渾身解數。政府甚至宣布強制徵兵計劃,召集巴黎所有窮困的流浪漢,提供衣服和工具,讓他們排成隊,肩上扛著鎬和鍬,日復一日的通過巴黎街頭然後來到港口等待被裝船運往美洲,佯裝到那裡的金礦上幹活。他們之中有三分之二沒有上船而是分散到法國各地,不到三個星期他們中的一半人又出現在巴黎。為了維持9000里弗爾的股價,約翰·勞還於1720年3月25日,4月5日,5月1日分別發行了3億,3.9億,4.38億里弗爾紙幣,使得一個多月內貨幣流通量增加了一倍多。據估算當時流通中的紙幣有26億里弗爾之多,而全國的硬幣加起來還不到這個數目的一半。
終於約翰·勞控制不了局面了,不得不宣布股票貶值,國務會議通過決議讓紙幣貶值50﹪,銀行則停止兌付硬幣業務。股價在1720年9月跌到2000里弗爾,到1721年9月跌回500里弗爾。至此昔日的經濟繁榮泡沫徹底破滅,代之以經濟衰退、民生重創的現實。這就是以約翰·勞為主角,依據其增發紙幣——換成股票——最終可以抵消國債的理念和攝政王的賞識,藉助密西西比公司和皇家銀行為載體,聯合貿易和金融兩條戰線演繹的一場帶有濃厚政府性質的泡沫經濟。 1715年初,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駕崩,由路易十五——菲利普二世攝政。路易十四留給路易十五的是一個國庫枯竭與巨額外債的國家,這主要是由於路易十四連年對外發動戰爭,對內又極度奢侈浪費,弄得法國經濟陷入極度苦難之中。於是,1716年,法國政府特許約翰·勞在巴黎建立了一家資本約600萬利弗爾(Livre)的私人銀行,這便是後來的「皇家銀行」。政府授予皇家銀行有發行鈔票的權力,以便它用所發行的鈔票來支付政府當時的開支,並幫助政府償還債務。這種鈔票在原則上可以隨意兌換成硬通貨,人們樂於接受。因此,銀行建立後,其資產總額迅速增加。1717年8月,勞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1]的貿易特許權和在加拿大的皮貨貿易壟斷權。其後,勞建立了西方公司,該公司在1718午取得了煙草專賣權。1718午11月,勞成立了塞內加爾公司,負責對非洲的貿易,1719年,勞兼並了東印度公司和中國公司,更名為印度公司,壟斷了法國所有的對歐洲以外的貿易。勞所主持的壟斷性海外貿易為他的公司源源不斷地帶來了巨額利潤。
1719年7月25日,勞向法國政府支付了5000萬利弗爾,取得了皇家造幣廠的承包權。為了彌補這部分費用,印度公司發行了5萬股股票,每股1000利弗爾,股票價格很快上升到1800利弗爾。1719年8月,勞取得了農田間接稅的徵收權。1719年10月,勞又接管了法國的直接稅徵收事務,其股票價格突破了3000利弗爾。1719年,勞決定通過印度公司發行股票來償還15億利弗爾的國債。為此,印度公司連續三次大規模增發股票:1719年9月12日增發10萬股,每股5000利弗爾。股票一上市就被搶購—空,股票價格直線上升。1719年9月28日和10月2日,印度公司再增發10萬股,每股5000利弗爾。股票價格一漲再漲,達到了每股10000利弗爾,在半年之內漲了9倍。 密西西比泡沫原始地印證了當代關於泡沫經濟的一些一致認識:
(1)證券市場是具有不完全性質的市場,不存在一個帕累托效率的均衡點,容易出現哄抬價格的泡沫現象。這是泡沫經濟存在的本質理論原因,也解釋了密西西比股價為什麼能夠完全背離公司盈利實力而純粹受制於股票需求和股票買賣價差關系。
(2)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往往是泡沫生成的外部條件。
(3)政府對經濟生活的直接介入,往往是泡沫經濟的觸媒。這兩點在密西西比泡沫中都體現得尤為淋漓盡致。股票擔負起清償國債的功能,皇家銀行大發紙幣為其吶喊助威,政府出台政策只為保住股票價格。完全混淆了公司與政府的不同定位、分工和不同作用、目的。
(4)由於泡沫或遲或早、必不可免的破滅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損失,所以宏觀經濟當局應積極設法防止泡沫經濟的生成,或者在泡沫生成後努力防止突然崩盤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這也正是一個政府的真正職責所在。 印度公司的股票猛漲不落,吸引了本國大量的資余到股票市場,吸引了歐洲各國的資金的大量流入。這樣,股票買賣的投機氣氛越來越濃厚,投機活動的盛行增加了對貨幣的需求。於是,每當印度公司發行股票時,皇家銀行就跟著發行貨幣,每次發行股票都伴隨著貨幣的增發。因為勞始終堅信增發銀行紙幣,換成股票,最終可以抵消國債。1719年7月,皇家銀行發行了2.4億利弗爾鈔票,用於支付印度公司以前發行的1.59億利弗爾的股票。1719年9月10日,皇家銀行又發行了2.4億利弗爾。貨幣大量增發後,必然會引發通貨膨脹。1719年,法國的通貨膨脹率為4%,到1720年1月上升到23%。通貨膨脹率的上升直接動搖了民眾的信心,人們紛紛湧向銀行,想方設法把自己的紙幣兌換成黃金,而不要印度公司的股票。1720年9月,印度公司的股票價格開始暴跌。1721年11月,股價跌到2000利弗爾;到12月2日,跌到了1000利弗爾;1721年9月,跌到500利弗爾,重新回到了1719年5月的水平。
密西西比泡沫破滅後,法國經濟也由此陷入蕭條,經濟和金融處於混亂狀態,多年之後還難以復甦。 在「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中,約翰·勞曾經一度成為法國政府「特聘的專家」,一手主管政府財政和皇家銀行的貨幣發行,另一手控製法國海外貿易與殖民地發展。在他背後,政府為了緩解財政虧空,大量發行紙幣,製造虛假經濟繁榮,最終引發了劇烈通貨膨脹。約翰·勞的「密西西比開發計劃」成為泡影,股票變成廢紙,法國金融體系因此崩潰。後來,約翰·勞逃離法國,1729年在威尼斯於貧病交加中死去。 金融創新源自於信用,而金融泡沫則崩潰於信用的透支。馬克思曾說,約翰·勞「既是騙子,又是預言家」,因為他的「騙術」聽上去與當代貨幣學理論頗為神似:增加貨幣供給,可以在不提高物價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業機會並增加國民產出;紙幣本位制要比貴金屬本位制更好,它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說白了,採用貴金屬本位制,發行貨幣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銀子,而金銀在世界上的儲量有限,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增加金銀的供給量。紙幣本位制就沒有這個限制,如果金融當局願意的話,啟動銀行的印鈔機,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但是,金融市場的瘋狂,就在於一旦泡沫被濫發的貨幣和無限的樂觀預期所吹大,即便是強有力的政權力量也無能為力,通貨膨脹幾乎就是濫發貨幣的代名詞,相應地,貨幣貶值和政府信用喪失,必然導致資本市場甚至一國經濟的最後崩潰。
『叄』 密西西比泡沫的介紹
最早記錄密西西比股市泡沫的是英國的經濟學家Adam Anderson。他在1787年詳細地描述了當年法國股票市場上出現的投機風波。在他之後的一系列研究密西西比股市泡沫的論文成為股市理論的經典之作。
『肆』 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這是歐洲在18世紀最大的金融危機,是史上最慘烈的一次金融崩潰。法國王室也在這件事中臭名遠播。
1717年,成立於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在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下游谷地開拓殖民地(也就是現在的「新奧爾良」)。公司所有人約翰·勞(John Law,即官即商的一個人物)當時為法國央行行長,還被國王任命為主計大臣(相當於現代的財政部長)。
當時密西西比河下遊河谷其實只有沼澤和鱷魚,但密西西比公司為了獲取龐大的資金,撒了彌天大謊,把這里描述成金銀遍地,有無限商機的一個地方。引得許多中產階級相信進而投資,一時間,密西西比公司股價一飛沖天。許多人傾盡家產只為買這支股票快速致富。
然而幾天後,有人意識到這股價實在太誇張,完全不可能維持,一有人脫手後,其他投資者爭相收手,結果股價暴跌,簡直就像一場雪崩。
為穩定股價,約翰·勞(法國央行行長 身份)決定買進股票,但最終耗盡央行資產也無以為繼。這時他(以 法國主計長 的身份)又下令印製更多鈔票,來繼續購買更多的股票。就這樣,整個的法國金融體系就成了一個大泡沫。
約翰·勞最終還是無力回天,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徹底崩潰。此刻,法國央行和國庫手中只有大量股票,沒有任何價值。及時抽手的人可以免遭傷害,但一些小型投資人則是傾家盪產,許多人更是因此自殺。
這些慘烈的金融崩潰,就是因為政權操縱市場引發的結果。密西西比公司利用其政治影響力操縱股價、推動購買熱潮,結果讓法國人民對法國金融系統和國王的金融智慧都失去了信心。
這也是導致了法國財政瀕臨破產的主要原因。因為國家失去了信譽,不僅貸款困難,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貸款給他,而且由於信譽缺失,其貸款的利率也相比很高。法國國王只能越借越多,利率也是越借越高。直到法國大革命的到來。
『伍』 世界各國在其泡沫經濟時期股票市場的市盈率數值
香港證券市場是1949年以後一部分內地資金的轉入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但市場狹小,銀行信貸是各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營業額410萬美元(約3200萬港元),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曾降至58.61點,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停市10天。1968年香港經濟增長,使證券市場成為地方實業重要的資金來源,1969年平均月營業額2720萬美元(約2.12億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月17日遠東證券交易所開張。1971年9月15日金銀證券交易所開業,1972年九龍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開業,在如此狹小的地區擁有四個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見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發展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港英當局和中外財團的投資迅速增長。1972年香港四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種,當年上市的就有98種,成交額達到43.397億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額達到482.17億港元,比1968年增長了53倍,總市值達到了1734.5億港元。在這期間香港股市也經歷了1973年和1982年的兩次暴跌。
70年代香港證券市場的迅速發展,使證券交易所擠滿了家庭婦女、保姆和小販,每周都有新上市的股票,由於忽略了證券交易的基本法則,一些股票在市盈率100倍以上的價格上交易,使恆生指數從1970年的211.9點暴漲到1973年3月的1775點,交易所對風險毫無准備,終於發生了暴跌,到1974年12月恆生指數跌到了150點。從1972年起香港證券交易委員會採取了一系列的規范化措施,並在1974 年提出四個交易所合並的設想,1977年形成統一的證券交易所取代原來的四個交易所的工作有顯著的進展,建立了由證監會牽頭並由四個交易所代表組成的工作班子。1980年7月7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冊。1978年以後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進出口和轉口貿易,香港房地產興旺,恆生指數又恢復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達到1810點,成交額達到957億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寧事件和撒切爾夫人訪華引發的所謂「信心危機」發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恆生指數跌至750點。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人心穩定,恆生指數又上升到1200點。
1962年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公開發行股票公司21家,其中上市公司18家,上市股票25種,面值54.9億新台幣,總市值為68.4億。1967年編制了台灣證券交易所加權指數,1968年加權指數為111.75點,1973年由於紡織品出口激增,證券市場活躍,指數曾達到514.85。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又導致指數暴跌至188.74點,以後四年的指數一直在200—300點徘徊,1978年隨著經濟的恢復指數上升到688.52點,1979年至1982年指數在400—500點區域內波動。台灣股市的狹小是因為大多數民營企業是傳統家族式經營,不願意發行股票便股權分散,從而使原有股東的利益受損。股市的交易制度不健全,投機性強,良好的公司也不敢貿然從股市上融資。
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納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成員,開始向國際金融市場邁進。當時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證券330種,其中260種是普通股票,21種是認購權證,7種是公司債券,1種是政府債券,36種是單位信託,5 種是優先股。1987年恆生指數接近4000點,但由於美國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災,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點,1990年重新恢復到3500點。90年代香港股市雖然也受到各種外界影響,但搞風險能力較強,1992年恆生指數曾達到12000點,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550隻股票,其中包括綜合企業、航運貨倉、酒店飲食、金融投資、地產建築、零售傳播、電子玩具、工業和公用事業九類,此外還有基金16隻,認股權證36隻,中國H股22隻,共624隻。
台灣股市80年代初的加權指數在400至500點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點,此後幾乎是翻倍的的增長,1987年達到4673點,1988年8789點,1989年10773點,1990年12495點,終於暴發了一次暴跌,從90年2月的12682點跌到10月份的2485點,跌幅達80%,到年底又回復到4530點,當時的355家證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損失。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