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醫葯:撥雲見日待何時
作者:高翼
支持:遠川研究所醫葯組
在7月份股價一路上漲,市值突破5000億之際,恆瑞的「醫葯一哥」名頭打得越來越響了。
但是,有這么一家醫葯上市公司,營業收入是恆瑞醫葯的八倍多,市值卻僅有恆瑞醫葯的一成,想想也是怪憋屈的,這家公司就是年銷售額全國第一、2018年書寫中國醫葯商業史最大並購案的主導方——上海醫葯。
截至7月30日,上海醫葯市值僅為583億,多番掙扎仍未能站穩在600億以上。同樣是醫葯行業巨頭,上海醫葯究竟能不能在A股殺出一片天地?
上海醫葯早在1994年就登陸A股上市,其主營業務覆蓋醫葯研發與製造、分銷與零售全產業鏈,是滬深300的樣本股,絕對可以說是行業內的巨頭。公司前身為原上海第四制葯廠,創建於1866年,至今已有過百年的 歷史 。公司為A+H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為上實集團,實際控制人是上海市國資委。
公司作為上實集團旗下大 健康 產業核心平台,主營業務分為醫葯工業和醫葯商業流通兩大板塊,工商業齊頭並進。其控股公司覆蓋生物制劑、化學制劑、化學原料葯、中成葯、中葯材、醫療器械以及分銷和零售七個方向,並與羅氏、施貴寶等成立合聯營公司,下設機構布局極其廣泛。
從毛利結構來看,醫葯分銷業務主要貢獻了絕大部分,一直佔到了80%,但醫葯工業板塊表現也不俗,近年一直保持在毛利率50%以上,佔比低只是因為分銷業務實在太大,上葯的工業板塊也有近200億營收,單拉出來也能和大部分品牌葯企一較高下。
在醫葯流通板塊方面,上海醫葯一直是中國醫葯流通行業的「三巨頭」之一,在兩票制的影響下,醫葯行業向龍頭集中的趨勢明顯,三大醫葯流通龍頭持續開展並購整合。
在醫院回款較難改善的大背景下,資金成本成為未來醫葯流通主要制約因素,龍頭公司有望憑借多渠道的融資能力進一步增強競爭優勢。
工業板塊產品主要聚焦消化系統和免疫代謝、心血管、全身性抗感染、精神神經以及抗腫瘤五大治療領域,常年生產超800個品種、20多種劑型,通過自己的經銷商、代理商的銷售渠道基本實現對全國多數醫院終端和零售終端的覆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運營成本。
上葯零售業務 歷史 悠久,旗下有多家知名葯房品牌,擁有較好的口碑和市場佔有率。
從規模來看,公司規模居全國葯品零售行業前列,截至2017年分布在全國16個省區市的零售葯房總數超過1892家,其中直營店1247家,旗下上海華氏大葯房、雷允上都是華東地區擁有葯房最多的醫葯零售公司之一。
近年零售行業逐漸進入「跑馬圈地」的階段,促使老百姓、大參林等傳統葯店的估值水漲船高。除了通過並購進行全國性擴張,上海醫葯集中精力深耕華東地區,重心集中於創新業務,包括醫院供應鏈管理(SPD)、葯房託管、高端葯品直送(DTP)、疫苗和高值耗材配送等。
而截至去年,上海醫葯擁有直接網路覆蓋全國24個省市、集約化和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現代葯品流通體系。
2009年以來,上海醫葯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實現持續穩定增長。其凈利潤更是10年增長了22.59倍。2015年至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連續五年超過1000億元,2019年達到1865.66億元,奔向2000億元關口。
而對比近一年的的表現業績,上海醫葯公司,2019中報、2019三季報、2019年報的營收分別為925.75億、1406.17億、1865.66億,增速分別為22.00%、19.57%、17.27%。 如此亮眼數據,股價卻一直橫盤。
從PE來看,醫葯行業近年來一直都是受市場追捧的存在,特別是疫情之下行情水漲船高,醫葯行業的PE一路走高。部分受市場熱捧的明星企業PE已經突破兩百,當前的PE行業均值也已經近百。而上海醫葯的PE,只有尷尬的不到15。
哪怕是把范圍縮小到由於增長能力較差PE相對較低的醫葯商業行業,上海醫葯的PE依然是倒數水平。
工業板塊的利潤就超過20億,增速超過20%,如果單純是一個工業企業,帶著普通的研發管線,以略低於2021年預期市場均值30倍的PE算,單是工業板塊上海醫葯就值600多億。
再加上一個全國第二的商業流通盤子,超過20億的利潤,按照2021年預期市場均值14倍的PE,那也是280億,加一起破千億也有800億,上海醫葯現在不到600億的市值看起來就顯得匪夷所思。
是上海醫葯缺少講故事的能力?
近幾年創新葯大火,相關公司估值也水漲船高,上葯在研發這一塊雖然不如恆瑞天晴,但也在一步步跟進中。
上海醫葯2019年投入15.09億,研發佔比為6.42%,已經明顯高於同行業的平均水平8.74億。一季度研發費用投入達到3.41億元,同比上升25.93%,可見上海醫葯非常捨得砸錢研發。
而就流通業務而言,上海醫葯側重業務創新模式 探索 ,積極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持續創新業務模式轉型升級。旗下上葯雲 健康 對標市值3000億的阿里 健康 ,已經全面啟動B輪融資。這次疫情中,上海醫葯的雲 健康 的電子處方的平台,也在抗擊疫情中屢屢發力。
如此多的的「創新」概念,雖然解決的問題遠不如疫苗那般緊急,但也是處處針對國內看病問題痛點。上海醫葯就像是開不出新花的鐵樹,接連遭到北上資金的拋棄,那上海醫葯究竟埋藏著那些隱患,和恆瑞的差距又在哪裡?
2019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流入,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流出。看似是奶牛型企業現金流,但是19年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負,且鑒於18、17年在籌資,上海醫葯從現金流量表來看,隨時需要資金支持。
2018年之前公司營收和扣非歸母凈利潤增速逐年下滑,並購當年實現1590.84億元,同比增速21.58%,扣非歸母經利潤26.52億,但同比增速為-6.80%,並購業務並不能支撐增長。不過2019年的上海醫葯漸漸恢復元氣,底氣也足了起來,扣非歸母凈利潤同比提升30.49%。
但並購的「副作用」也一直凸顯,上海醫葯面臨著大幅商譽的劇增。2018年增加47.38個億的商譽,同比增速高達71.72%,而當年商譽減值就高達6.32億;
而事情遠沒有結束,2019年因為一家涉及保健品的子公司表現不及預期,直接商譽減值7.05個億。因此,2019年盡管上海醫葯在130家醫葯企業中營收第一,商譽減值也是最高的,走吞並之路的上海醫葯卻是有些「吃不消」。
而作為對比,恆瑞醫葯的商譽,一直都是零。
這就是上海醫葯對比恆瑞最為人詬病的地方——靠著並購實現不到10%左右的增速,而恆瑞的內生業績增長穩定在百分之二三十左右。
並購除了帶來業績水分,也為公司現金流帶來了壓力,這就為我們揭示了前面現金流量表問題的根源。並購讓上海醫葯的資產負債率明顯提升,2018和2019年增加了大量的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償債風險。
而恆瑞醫葯素來以「不舉債」著稱,負債率非常低,2004年至今沒有一年超過15%,近些年一直保持在10%左右,屬於股市中低負債率的上市公司。
從2019年各業務板塊營收數據來看,公司主要經營分銷業務,但毛利率卻僅為7.03%,而佔比較小的工業板塊毛利率卻是高達58.56%;不過,分銷和工業毛利率水平都在逐年走高,且工業板塊營收佔比也在逐年提高由2016年的9.83%上升為2019年12.08%,進而帶動總體毛利率趨升。
但是,與恆瑞長期80多的毛利率相比,就顯得相形見絀了。主業是醫葯貿易分銷的上海醫葯,要趕上創新葯龍頭恆瑞的高度,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上海醫葯崛起是在2008年,這要比國內很多葯企都早得多。
08年之前的上葯,因為華源集團債務危機,一直陷入「無主」的狀態,沒有董事長,沒有管理層。直到08年上海市國資委入主上葯,投行出身的呂明方出任董事長,上葯才開始走上坡路,而這也奠定了上葯一直走並購路線的大趨勢。
只不過遺憾的是,這位力挽狂瀾的名將待了不到三年就因為「人」的原因而出走。
並購確實是葯企做大做強的一條必由之路,但大型跨國葯企最終能夠順利買買買的前提是有強勁的基礎業務相互支撐和配合,輝瑞有布局全球的銷售團隊,所以才買了惠氏和法瑪西亞,默沙東更是占著幾大治療領域頭部市場才並購先靈葆雅。
上海醫葯的分銷業務規模之大確實堪稱殷實,但產業融入度低(就一送快遞的)、技術壁壘低、毛利率低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塊最大的業務如何去和新買來的深入配合,是上葯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但好的一點是,上葯的分銷業務因為布局早,目前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這使得公司財務狀況短時間內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上葯有充足的空間去不斷試錯。所以大家也能看到,上葯近幾年也在積極追趕創新葯的勢頭,雖然晚了些但也不遲。
因此,當上葯旗下各項業務模式逐漸清晰起來,那將是上葯的一個大的增長點。
其次,國企一大詬病就是市場化不夠充分,管理層每年幾百萬固定工資,可能對市值滿不在乎,從而影響到公司經營。但2019年年底,上海醫葯正式開啟第一輪股權激勵計劃,9名高管和201名公司骨幹,共分到2834.1萬股期權。享受到股票分紅,就會有第二次。這也是公司增長的一大驅動力。
期待上海醫葯能夠撥雲見日。
風險提示: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文中觀點不對市場走勢構成任何保證, 歷史 業績不保證未來表現。提及行業不構成任何推介,境外市場及個股情況僅供參考。
Ⅱ 昭衍新葯股票情行情昭衍新葯股上市價昭衍新葯要大跌
聊天時有說道關於近幾年的熱門板塊,醫葯股完全說得上是異軍突起的"黑馬"。在全球各地疫情不斷爆發的情況下,醫葯股的良好發展勢頭依然能保持下去。
下面就給大家分析一下很有資歷的企業--昭衍新葯,揭曉一下這只股未來的行情。
在展開分析之前,我整理好了一份醫葯行業的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查看鏈接吧:建議收藏!醫葯股龍頭股一欄表
一、從公司角度看
公司介紹:昭衍新葯全稱是北京昭衍新葯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時間是1995年8月,是國內最早開始新葯葯理毒理學評價的民營企業。
昭衍新葯主要業務是為客戶提供研發項目個性化方案設計、葯物篩選、葯效學研究等一站式的葯物評價服務,以及開展實驗動物、食品動物評價、農葯評價、醫療器械評價等服務項目。
大致介紹了昭衍新葯的情況後,下面我將帶領大家主要研究一下昭衍新葯有哪些核心競爭優勢:
1、規模優勢
得益於國家十二五專項的支持,昭衍新葯竭力創設了符合國際規范要求的GLP體系的臨床前安全評價技術平台,並且還是國內唯一擁有兩個GLP機構的專業化臨床前CRO企業,同時昭衍新葯的子公司--蘇州昭衍還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葯物安全性評價機構。
除此之外,昭衍新葯在動物飼養管理設施、功能實驗室、專業人員配備、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等方面均處於國內臨床前CRO企業領先地位,在為客戶提供規模化的服務同時,還能保證服務客戶的質量。
2、客戶資源優勢
昭衍新葯的客戶包括華蘭基因、江蘇恆瑞醫葯、浙江海正葯業等在內的三百多家制葯企業及科研院所,與此同時,昭衍新葯還和國內外多家知名制葯企業確定了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並且在國內外製葯企業及研究機構中建立起穩定的客戶關系。
這些客戶資源使得昭衍新葯有了穩定的業務來源,進一步奠定了企業在葯物臨床前研究服務行業的佼佼者地位。
昭衍新葯的優勢學姐就介紹到這里了,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看我整理出來的這份研報,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戳開下方鏈接瀏覽哦:【深度研報】昭衍新葯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看
隨著政策的推動和市場關注度高等原因,而今CRO行業非常興盛,按照前瞻研究院數據,2013-2017年我國CRO 行業規模符合增長率全部加起來是24.4%,2017-2022 年復合增長率實現了 27.7%,行業持續保持高增速,空間極大。
身為CRO產業的領先者,葯物安評、葯物警戒等臨床前業務擁有訂單可確定性高、業務量大等長處,未來有望維持在25%以上的高增速。
昭衍醫葯的主營業務包括葯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服務,僅在2019年收入佔比就不止98%。為了對上下游業產業進行延伸,終於擁有了包括葯物安評、葯物警戒、早期臨床等一站式服務平台,其專業能力、產能、業務范圍等方面在全國均領先於其它同類公司,有望成為臨床前服務公司裡面的翹楚公司。
整體來看,昭衍醫葯的發展是特別值得我們期待的。
只是說文章會有一定的滯後性,如果想更准確地知道醫葯行業未來的行情,具體內容可以直接點擊鏈接:【免費】測一測昭衍新葯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1-02,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Ⅲ 普洛葯業股票本月走勢普洛葯業股票漲跌數據分析普洛葯業股票除權除息
疫情的到來,促使醫葯行業成了市場的核心,醫葯這個行業在這20年一向都是投資者蜂擁而上的目標,而現在又因為遭遇疫情使醫葯行業繼續成為了市場焦點,今天就來和各位小夥伴一起對醫葯行業的制葯龍頭--普洛葯業進行分析。
在還沒有正式開始分析普洛葯業之前,我要給大家奉上一份醫葯行業龍頭股名單,戳開下方鏈接就能領取:寶藏資料:醫葯行業龍頭股名單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普洛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究、開發、生產原料葯中間體、制劑的大型綜合性制葯企業,同時也屬於橫店集團的其中一個醫葯業務產融平台。在工信部公布的關於2019年度醫葯工業企業百強榜單中的名次是第46名,原料葯進出口排名第二位;米內網權威把"2019年度中國醫葯工業百強系列榜單"公布出來了。普洛葯業倚仗其在化學制葯行業的綜合能力,位列中國化葯企業TOP100第21位。
下面來解說一下這個公司擁有什麼優點~
優勢一:覆蓋全球的營銷網路
公司設立了全球性的銷售網路,散布在北美洲、歐洲、亞洲、南美洲、非洲以及國內各大中型城市,產品遠銷70餘個國家和地區。實行產品銷售和品牌建設相互連接的方式,有效把控銷售市場的要素。
優勢二:強大的研發實力,鞏固市場龍頭地位
普洛葯業堅持自主開發與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公司的員工隊伍是由全職博士34名及本職研發人員400餘人組成的。2018年,公司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醫葯港小鎮投資建設獨立法人研發中心"杭州優勝美特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000萬元。通過利用該開發區的地理位置,在人才引進和醫葯政策等方面的幫助下讓公司的綜合實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由於篇幅有所限制,相關於普洛葯業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的更多資料信息,我撰寫成了這篇研報,點擊鏈接就可以閱讀了:【深度研報】普洛葯業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行業基本面優良,人口老齡化和現在消費方面的升級所帶來的剛性需求,長期保持看好的觀點:
(1)政策方面:現在政策不斷的出台,帶量采購常態化不斷加速行業分化的進程,倒逼企業向創新轉型;醫保目錄上已經實現了動態調整,政策一直在推動著創新的研發,我國醫葯創新的黃金發展期已經到來,開啟國際化之路;
(2)消費升級:隨著國內高水平的經濟發展,醫葯產業即將迎來消費升級的需求,並且保持著因為自我消費屬性,並且規避醫保政策的疫苗等產品細分領域景氣度一直還保持著。
三、總結
總之,我覺得普洛葯業公司,它作為醫葯行業中的出色企業,有望在此行業變革之際迎來高速發展。可是文章存在滯後性,倘若大家想了解恆瑞醫葯未來行情,動動小指直接戳一下鏈接,會為你配置專業的投顧來診股,看下普洛葯業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普洛葯業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1-23,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Ⅳ 中醫葯萬億市場再迎大利好!4股三季度業績已翻倍
外匯天眼APP訊 : 萬億級中醫葯大 健康 產業再迎政策利好!
10月27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葯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健全中醫葯服務體系、發揮中醫葯在維護和促進人民 健康 中的獨特作用等六大意見。
一方面,行業政策利好不斷,另一方面,行業創新仍不足等因素的作用下,部分企業已經開始行動積極轉型。中醫葯行業業績分化正在顯現。
促進中醫葯發展六大意見
《意見》提出了以下六大意見,其中重點信息梳理如下:
一、健全中醫葯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中醫診所、門診部和特色專科醫院,鼓勵連鎖經營。明確到2022年,基本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力爭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實施「互聯網+中醫葯 健康 服務」行動。
二、發揮中醫葯在維護和促進人民 健康 中的獨特作用
用3年左右時間,篩選50個中醫治療優勢病種和100項適宜技術、100個療效獨特的中葯品種,及時向 社會 發布。聚焦癌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葯問題等,開展中西醫協同攻關,到2022年形成並推廣50個左右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三、大力推動中葯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修訂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推行中葯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生栽培。加強珍稀瀕危野生葯用動植物保護,支持珍稀瀕危中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分區域、分品種完善中葯材農葯殘留、重金屬限量標准。制定中葯材種子種苗管理辦法。
到2022年,基本建立道地葯材生產技術標准體系、等級評價制度。加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中葯標准(一部),由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會同中醫葯主管部門組織專 家承擔有關工作,建立最嚴謹標准。健全中葯飲片標准體系,制定實施全國中葯飲片炮製規范。實施基於臨床價值的優先審評審批制度。建立多部門協同監管機制, 探索 建立中葯材、中葯飲片、中成葯生產流通使用全過程追溯體系,用5年左右時間,逐步實現中葯重點品種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
四、加強中醫葯人才隊伍建設
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院士評選等加大對中醫葯人才的支持力度,研究在中國工程院醫葯衛生學部單設中醫葯組。研究建立中醫葯人才表彰獎勵制度,加強國家中醫葯傳承創新表彰,建立中醫葯行業表彰長效機制,注重發現和推介中青年骨幹人才和傳承人。
五、促進中醫葯傳承與開放創新發展
在中醫葯重點領域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一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開展防治重大、難治、罕見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臨床研究,加快中葯新葯創制研究,研發一批先進的中醫器械和中葯制葯設備。支持鼓勵兒童用中成葯創新研發。
六、改革完善中醫葯管理體制機制
健全符合中醫葯特點的醫保支付方式。完善與國際疾病分類相銜接的中醫病證分類等編碼體系。及時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積極將適宜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和中葯按規定納入醫保范圍。研究取消中葯飲片加成相關工作。
中醫葯大 健康 產業2020年將突破3萬億
2016年,可謂是中醫葯行業的政策大年,國家級的戰略發展規劃,即《中醫葯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簡稱《規劃》)等重磅文件都在當年發布,從多方面鼓勵支持行業的發展,包括種植、流通、終端服務等領域,均有規范意見。其中,《規劃》提出,爭取「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葯服務;到2030年,中醫葯服務領域實現全覆蓋」。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台眾多利好政策,為中醫葯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數據顯示,自2016年國家級戰略發展規劃下發後,三年來中醫類醫院和西醫類醫院診療量增速差距縮小,並在2018年出現反轉,2018年中醫類醫院診療量增速4.4%,西醫類為4.0%。
隨著我國 社會 經濟高速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農村城鎮化進程提速,總體 健康 需求顯著提高,人民群眾保健意識普遍增強,對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強烈。另一方面,我國進入人口快速老齡化階段,大量有消費能力的老年人群也必然拉動醫療保健市場的需求。
中金公司認為,全民 健康 的意識提升會持續帶動「治未病」市場發展,這更多是增量市場,也更多是自費市場,源自 健康 需求從治病需求向預防需求、康養市場進一步延伸,這是在 社會 發展到一定階段( 健康 意識與支付意願同時提升)才擁有的發展機遇,而中醫葯在「治未病」市場具有天然的優勢。
長城證券認為,近幾年,國家先後推出多個政策,不斷規范中醫葯發展,鼓勵中葯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及新葯研發,提升中醫葯服務能力,助推 健康 中國建設。中國中醫葯行業發展迅速,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5574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880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9.58%。隨著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機遇,推動中醫葯振興發展,迎來中醫葯板塊發展的新契機。
中商產業研究院認為,在過去7年間,我國中醫葯大 健康 產業的市場規模持續上升,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根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中醫葯》白皮書,至2020年,我國中醫葯大 健康 產業將突破3萬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可見,未來我國中葯行業具有強大的潛在發展空間。
四家中醫葯企業三季度業績翻倍
近年來,我國中醫葯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但創新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下,中醫葯上市公司發展動力不足,業績有所承壓。面對這一形勢,部分中醫葯企業尤其是老字型大小企業已在積極的謀取轉型。
例如雲南白葯、廣葯集團下的白雲山等企業已經行動,主要通過資產整合重組、股權激勵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來提高盈利能力。其中,白雲山業績增速較為明顯。2016-2018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5.97%、36.71%以及66.9%。
整體來看,中醫葯企業業績也出現了分化。
同花順統計數據顯示,A股中葯類上市公司共計67家。截至10月27日,已有31家中醫葯上市公司發布了三季報。其中, 太龍葯業、泰合 健康 、大理葯業 以及 馬應龍 等4家中醫葯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均超過140%。其中,太龍葯業位居榜首,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達483.9%。
太龍葯業此前發布的2019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848.78%。對此,公司表示,報告期公司收入結構調整,在大幅壓縮葯品流通業務的情況下,葯品制劑業務、中葯飲片業務、葯品研發服務等主要業務不斷拓展,帶動整體營業收入增加;且隨著部分虧損資產的剝離,公司凈利潤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隨著經營規模的調整與擴大,公司營運資產增加,導致經營活動現金流出增大。
太龍葯業在經歷了去年業績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今年業績將實現盈利。公司三季報顯示,2018年度凈利潤為負,2019年1-3季度公司醫葯製造和葯品研發業務規模擴大,經營業績增長;同時剝離了部分虧損資產,預計全年公司將實現盈利。
數據顯示,另有昆葯集團等8家中醫葯上市公司三季度凈歸母利潤增幅逾10%。當然,也有部分企業業績增速有所放緩。數據顯示,有龍津葯業等12家企業的歸母凈利潤增速出現了下滑。其中,龍津葯業歸母凈利潤增速下滑最多,達87.57%。
龍津葯業此前發布的三季度業績預告中提出,報告期內,因國家醫保控費、處方限制等政策持續推進,公司部分銷售區域、銷售終端銷售量下滑,致使營業收入下降,凈利潤減少。本報告期內收到的政府補助和理財產品收益相比去年同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故導致凈利潤呈現較大幅度下降。
Ⅳ 康美葯業歷史最高股價是多少
截止至2019年,歷史最高價格是2015年6月11日51.77元。
康美葯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為「康美葯業」(上交所:600518)。1997年,由民營企業家馬興田先生創立,公司位於廣東省普寧市,當時是「廣東康美葯業有限公司」。
2000年,開始進行股份化改組。是集葯品、中葯飲片、中葯材和醫療器械等供銷一體化的大型醫葯民營企業之一。公司已通過股權分置改革。
公司於1997 年6 月9 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粵辦函[1997]346 號文、廣東省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粵體改[1997]077 文批准,由普寧市康美實業有限公司、普寧市國際信息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普寧市金信典當行有限公司3 家法人企業和許燕君、許冬瑾2 位自然人共同發起設立;
並於1997 年6 月18 日在廣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取得《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注冊號:4400001007149),注冊資本人民幣伍仟貳佰捌拾萬元(RMB52,80 0,000);
Ⅵ A大筆記—醫葯指數
A股熊市中常有「喝酒吃葯」的說法,足以看到消費、醫葯的江湖地位。
全指消費是囊括大部分必需消費股票,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食品飲料、白酒,白酒佔全指消費30%左右的份額。
從2005年到2019年,全指醫葯14年間收益率1084%,10.8倍,真正的14年賺11倍。而此時,醫葯處於低估區間,如果按照正常估值進行計算,收益還會更高。
與之對比的是,滬深300收益率僅有352%。
首先說明我下面對醫葯的看法有濃厚的個人色彩,也就是客觀數據少,主觀想法多,僅供參考。同必需消費一樣,我對醫葯行業是長期看好的。
我堅信, 人可以不喝酒,但生病時不可以不吃葯。所以長期來看,醫葯行業的需求應該是和必需消費一樣是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的,而與經濟形勢無關 。
人們常說熊市「喝酒吃葯」,即熊市購買消費、醫葯相關的股票/指數,正是因為消費、醫葯的需求穩定的特性,才會在熊市中走出一番和別的股票/指數不一樣的狀況。但是,由於醫葯的特殊性,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並且非常重要,因此它經常受到政策性影響。這些政策是一直強有力的手,清除醫葯行業中的違規違法現象,幫助該行業變得更好。
因此, 短期看,醫葯受政策影響大。如果來股市投機賺錢,那或許醫葯行業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短期並不穩定。但如果是來長期投資的,那醫葯行業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短期受到政策影響,進入低估區間,我們買入,長期持有,高估賣出,一個典型的高拋低吸操作 。
醫葯指數有很多,我關注的指數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市值加權指數,另一類是策略加權指數。市值加權醫葯指數包含300醫葯、中證醫葯、全指醫葯;策略加權醫葯指數包含醫葯100。我們今天介紹市值加權的醫葯指數三兄弟。
市值加權指數的計算方法,即
指數 = 成分股總市值/除數
公司權重是該司市值占總市值的比重
我們現在來看看300醫葯指數的定義: 將滬深300指數成份股中的醫葯衛生行業股票,構成300醫葯。 這里我們以300醫葯為例,再次解釋一下市值加權指數的權重。根據市值加權公司權重(約)為公司市值占總市值比重,我們可以知道公司權重的比值等於公司市值的比值。
如恆瑞醫葯市值2919億,長春高新575億,兩者比值為5,可以得到市值加權後兩家公司權重比值也應在5左右,我們計算兩個公司的實際權重比值為4.4(26.08%: 5.87%)。可以發現,兩者接近,些許差異是由於指數編制的細則造成,如流通市值,分級靠檔等。恆瑞醫葯是A股醫葯行業中市值最大的一家,所以在市值加權指數中所佔的權重也最大,在300醫葯中佔比高達26%。
300醫葯、中證醫葯和全指醫葯定義幾乎一樣,區別在於選擇醫葯成分股的股票池。如300醫葯是從滬深300中選擇出醫葯股,中證醫葯從中證800中(滬深300+中證500),全指醫葯從中證全指中。那麼從定義中可以知道,全指醫葯(244支股票)包含中證醫葯,中證醫葯(78支股票)包含300醫葯(29支股票)。由於300醫葯包含的股票最少,總市值最小,所以根據定義,各股票權重應該是最高的,中證醫葯次之,全指醫葯最低。如長春高新在300醫葯、中證醫葯、全指醫葯中權重分別為5.87%、4.24%、2.64%。恆瑞醫葯例外的原因是中證醫葯、全指醫葯指數權重10%上限的設置。
根據前面定義,可以知道300醫葯是大盤醫葯指數,中證醫葯是大中盤醫葯指數,全指醫葯是大中盤醫葯與小盤醫葯指數集合。
從05年到15年,全指醫葯、中證醫葯走勢更強,原因是市場當時中小盤行情,而這兩個指數均包含不小比例的中小盤醫葯股。而自16年初以來的走勢,此時市場為大盤行情。可以發現,近4年行情是300醫葯領漲。同時,中證醫葯大盤股比例比全指醫葯更高,所以中證醫葯這段時間也好於全指醫葯。
我們把300醫葯與滬深300對比,300醫葯是滬深300中的醫葯股,這兩者對比可以幫我們理解醫葯指數相比於市場的超額收益(相比於全指醫葯與滬深300的對比更有意義)。
指數,代表著某一市場的股票漲跌的平均行為。指數漲了,則整體看多數股票上漲;指數跌了,則整體看多數股票下跌。基於這一個目的,一般指數的編制是市值加權的,即大市值公司在指數中權重更大。如滬深300中,權重最大的三家公司為中國平安、貴州茅台與招商銀行,而這三家企業也是流通市值最大的三家。我們也可以知道,這三家公司是我們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代表著中國的龍頭企業,這樣的指數編制也是非常合理的。
一般來說,投資市值加權指數就夠了,足夠幫我們獲得不錯的收益。但人們常常不滿足於此,在投資組合管理領域,有了一種新的指數,叫做smart beta,即策略加權指數。關於策略加權指數,目前沒有一個統一定義,我簡單說一下我個人的理解。
A. 與市值加權指數一樣,通過簡單透明的策略被動選擇股票
B. 策略可以是價值、基本面、紅利,也可以向市值較小傾斜
C. 風險beta不高於市值加權指數
策略加權指數會使用一些簡單的策略來試圖幫助投資者獲得超額收益。
如 價值策略 ,傾向於投資低估的股票,即選擇低市盈率PE、低市凈率PB、低市現率與高股息率。典型代表如300價值。
又如 紅利策略 ,傾向於投資高股息率或者高分紅額的股票。前者的代表如中證紅利,後者的代表如深證紅利。
還有一種策略叫做 等市值策略 ,傾向於投資小市值公司。這種策略的內在邏輯是從長期看,小型公司的股票,往往產生更大的收益。這一理論的數據支撐來源於《漫步華爾街》提到的美國小型公司股票的收益率比大型公司股票高2個百分點,我 個人理解為小公司的成長性 。在A股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由於A股是以散戶為主導的市場,所以我個人理解為小市值股票容易被炒起來,而大市值股票盤子大,散戶很難炒作。
對於市值加權指數,公司權重正比於公司市值。以滬深300為例,通過市值加權,流通市值最大的中國平安權重為7.6%,而權重最小的公司為安迪蘇,權重僅為0.03%。如果使用等權重(市值)策略,即滬深300包含的各股票權重相同,均為0.33%,那麼對於中國平安來說,是不是權重變小了?而對於安迪蘇來說,權重是不是變大了(變為原來的10倍)?這樣一來,就實現了對於小權重公司的多投資!
醫葯100指數便是一個典型的使用等市值策略的策略加權指數。
先看看其定義:
中證醫葯100指數從滬深A股中選取日均總市值較高的100隻醫葯主題公司股票組成樣本股,同時單個股票權重相等。
盡管定義裡面提到了總市值較高,醫葯100僅有29支股票來源於滬深300,即大盤股,根據等權重策略,醫葯100的大盤股佔比約為29%。以此類推,中盤股佔比約為38%,小盤股佔比33%。
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醫葯100是中小盤醫葯指數代表 ,中小盤佔比高達71%。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想像,對於15年的中小盤行情,醫葯100會一飛沖天,遠超過它的三個市值加權兄弟。事實證明,至15年的走勢確實如此,醫葯100指數從05年到15年的收益為1980%,而大盤醫葯代表300醫葯僅為880%。
致此,我們介紹完了我關注的所有醫葯指數,三個市值加權醫葯指數和一個策略加權指數:
A. 大盤:300醫葯
B. 大盤+中盤:中證醫葯
C. 大盤+中小盤:全指醫葯
D. 偏向中小盤:醫葯100
關於選擇,這個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喜好。比如,我不希望配置過高比例的中小盤,所以我目前不會選擇醫葯100,盡管歷史上有很高的超額收益。
又如,如果你相信醫葯行業強者逾強,認為恆瑞醫葯會繼續做大,那麼醫葯100也不適合你,因為由於等權重策略,恆瑞醫葯的權重也僅為1%(300醫葯為僅30%)。或者,你覺得醫葯行業會重新洗牌,但你不確定是大盤股繼續保持優勢還是小盤股會崛起,那醫葯100的等權重策略或許是你的好選擇。
Ⅶ 斬獲5連板!亞太葯業股價因何「暴漲」
2022年1月11日,在二級市場接連漲停的亞太葯業(002370.SZ)又迎來一大利好 。
亞太葯業發布公告稱,持股7.27%股東寧波銀行擬將名下全部3900萬股公司股份,協議轉讓給第一大股東富邦集團。交易完成後,富邦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持股比例將上升至18.02%,並將在未來12個月繼續增持,謀求亞太葯業控股股東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兩市熱炒「幽門螺桿菌」概念,而亞太葯業研發的幽門螺桿菌抑制葯泰妥拉唑對幽門螺旋桿菌有獨特的抗菌活性,因此,亞太葯業股價隨之出現異動。
自2022年1月6日以來,亞太葯業在連續5個交易日內接連收獲5個漲停(截至2022年1月12日),漲幅超61%。截至2022年1月12日收盤,亞太葯業股價為7.7元,最新市值為41.32億元。
01 富邦集團擬謀求控股股東席位
根據亞太葯業公告,持股7.27%寧波銀行擬將其持有的亞太葯業股份3900萬股,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轉讓給公司第一大股東富邦集團。標的股份的轉讓價格確定為每股5.21元,轉讓價款共計2.03億元。
本次股份轉讓完成後,富邦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亞太葯業股份966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8.02%,而寧波銀行不再持有亞太葯業股份。
亞太葯業在本次公告中表示,此次權益變動暫不涉及控股權變更,公司仍處於無控股股東、無實際控制人狀態。
不過,這一現狀不會維持太久,富邦集團在權益變動報告書中明確稱,看好亞太葯業未來發展前景,未來12個月內將繼續增持,謀求亞太葯業控股股東地位。
資料顯示,富邦集團是一家以工業為主體,集商貿、房地產、能源、科研、酒店服務、金融投資、 體育 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已連續20年進入「中國企業500強」行列,經營實力較強。
業績方面,富邦集團近幾年整體表現比較穩健,2018年至2020年,營業收入為80億元、85.5億元、90.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13億元、3.18億元、5.54億元。
02 亞太葯業的日子不太好過
近幾年,亞太葯業經營業績出現大變臉。
亞太葯業於2010年上市,主要從事化學制劑類葯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抗生素類制劑和非抗生素類制劑。
2013年至2017年,亞太葯業的經營業績實現了高速增長。然而,2019年受子公司財務造假及失控、違規對外擔保等因素拖累,亞太葯業巨虧19.2億元,深陷虧損泥潭。
2020年,亞太葯業藉助非經常性損益,實現扭虧為盈,盈利2727萬元。亞太葯業表示,這主要系公司柯橋廠區房屋拆遷補償所致,屬於公司非經常性損益,拆遷補償所獲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約1.78億元。
進入2021年,亞太葯業的業績再度急劇下滑,2021年一季度至三季度,分別虧順2394萬元、1997萬元、5120萬元,三季度合計虧損9511萬元。
經統計,亞太葯業自2010至2021年前三季度,上市12年,亞太葯業的凈利潤累計虧損12.91億元。
據了解,亞太葯業連年虧損主要受並購「爆雷」影響。2015年,公司支付9億元現金收購上海新高峰100%股權。2015年至2017年,上海新高峰業績實現高速增長,亞太葯業經營業績也因此受益。2018年,上海新高峰業績未達預期,2019年則不能正常經營,亞太葯業對其失去控制。
在二級市場,亞太葯業經營艱難,股價隨之大幅下跌。2019年4月11日,亞太葯業股價最高達76.48元/股,此後一路長跌,到2021年12月31日,股價跌至4.48元/股,累跌1607%。近期,該股出現異動,截至2022年1月12日,股價上漲至7.7元/股。
業績連年虧損、股價大幅下跌,亞太葯業財務風險暴露無遺,控股股東的日子也不好過。
2020年上半年,亞太集團因與多家銀行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原控股股東其所持股份遭遇司法拍賣,最終於2021年11月失去控制權,富邦集團、寧波銀行便是其中較大的接盤方。
2021年11月19日,深交所針對亞太葯業子公司財務造假及信息披露虛假記載,對亞太葯業及相關當事人進行紀律處分,對時任董事任軍、時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陳堯根給予公開譴責處分,並公開認定前述二人5年內不適合擔任上市公司董監高。
結語:
亞太葯業從事醫葯製造業務,近期該股接連漲停,主要是受「幽門螺旋桿菌」概念熱度推動。從亞太葯業的基本面來看,該公司長期經營業績低迷,個股缺乏業績的有力支撐,投資者需注意投資風險。
從富邦集團的規劃來看,謀求亞太葯業控股股東地位意圖明顯。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富邦集團對亞太葯業的逐步增持,後續或存在重新認定實控人的可能。亞太葯業未來會有什麼變化,需耐心觀察。
作者 瓶子
本文源自財華網
Ⅷ 增長潛力清晰的醫葯股名單:獨具稀缺性,盈利能力強,成長良好
數據是個寶
數據寶
炒股少煩惱
增長潛力清晰的醫葯股詳解。
A股生物醫葯公司中期業績完成披露,186家凈利正增長,102家凈利負增長。其中,有24家公司中期凈利增長 30 %,歸屬凈利在1億元以上,顯示出較好的成長性。從基本面分析,這24家公司中的9家增長潛力最為清晰。
成長性較好的醫葯公司細分行業分布
186家凈利正增長生物醫葯公司中,如下表24家公司中期歸屬凈利在1億元以上,且同比增長 30 %以上,盈利能力較強,持續性可能較好。
上述24家公司中,天宇股份和普洛葯業屬於原料葯製造商;金域醫學、通策醫療、愛爾眼科、貝瑞基因屬於醫療服務商;智飛生物屬於生物制葯;重葯控股、鷺燕醫葯屬於醫葯商業;康龍化成、凱萊英是CRO服務商;普利制葯、仙琚制葯、京新葯業、華潤三九主要生產化葯;康辰葯業、歐普康視、東誠葯業、健帆生物的產品比較獨特。
9家的高成長潛力醫葯股詳解
在對這24家公司基本面梳理中,其中9家的高成長潛力較為清晰。
天宇股份: 產品主要包括抗高血壓葯物原料葯及中間體、抗哮喘葯物原料葯及中間體、抗病毒葯物中間體等。2019年上半年營收9.78億,同比增長51.3%,扣非凈利潤2.4億元,同比增長574.31%,二季度凈利環比增長14.82%。對於業績增長公司表示,以纈沙坦原料葯為主的沙坦類原料葯及中間體價格漲幅較大,公司營業毛利率上升帶動了公司利潤增長;同時公司產能的提升擴大了產品銷量。
公司預計三季報凈利同比增長441%-470%,說明公司價格波動防禦性較強,下半年成長邏輯能持續。同時,公司正在積極研發儲備抗高血脂、抗高血糖、抗心衰和抗凝血等等葯物原料葯項目,有望成為未來業績的新增長點。有醫葯研究員認為, 恆格列凈、賽洛多辛及多款心血管葯品原料葯等儲備品種有望在1-2年內商業化,從而給公司帶來長期的成長持續性。
貝瑞基因: 從事醫學產品及服務,一是遺傳學應用;二是腫瘤學應用。上半年公司業績實現較好增,報告期內,公司市場佔有率穩定增長,前期市場投入逐漸顯現出規模效應,驅動業績增長。今年3月 30 日,貝瑞基因宣布PreCar 肝癌早篩項目取得重大突破,該成果在國內外同類試驗中處於領先地位,將為公司培育後期增長潛力。
普利制葯: 專注並擅長於葯物緩控釋制技術、掩味制劑技術和難溶性注射劑技術。2019年上半年,抗過敏類主要品種地氯雷他定收入1.41億元,同比增長36.84%;抗生素類收入1.01億元,同比增長75.92%,毛利率81.74%有所提高,預計阿奇黴素貢獻了主要收入及毛利增量。
普利制葯制劑出口進入收獲期,預計2019年有5個左右產品在美獲批,未來2-3年將有數十個產品在歐美上市。國內方面,一致性評價的「轉報」路徑已非常明確,後續大量品種將以相同的方式實現國內國外同步上市。
東誠葯業: 公司是肝素API生產商和硫酸軟骨素的全球供應商。2019年上半年,東誠葯業原料葯業務實現收入5.29億,增長28.05%,毛利率提升5.53個百分點,估計其中肝素原料葯4億左右的收入 ;核葯業務實現收入5.13億,增長32.14%。核素業務稀缺,市場競爭格局好,公司只要解決好核素葯房巨額投資的資金問題,可持續成長性強。
通策醫療: 公司致力於打造口腔、生殖、眼科等領域處於領先優勢的綜合醫療平台。截止2019年6月 30 日,公司納入並表范圍的運營口腔醫院為23家,在建22家,其中14家為「蒲公英計劃」門店,並在體外培育「存濟」系總院6家,總計覆蓋12個省份。因此,有醫葯研究員認為,公司未來三年高增長確定性較強。
康辰葯業: 公司主要產品「蘇靈」是一種高純度、單組分蛇毒血凝酶臨床止血葯物,是目前國內血凝酶制劑市場唯一的國家一類新葯。為應對單一產品的風險,康辰葯業注重腫瘤等新葯的研發,已開發4個國家一類新葯、1個中葯五類新葯及2個仿製葯。「迪奧」(注射用鹽酸洛拉曲克)正在進行治療晚期鼻咽癌的補充Ⅲ期臨床試驗,順利的話,可望於2020年上市;2個化學小分子1類抗腫瘤新葯CX1026、CX1409目前處在臨床前研究階段;1個中葯5類新葯金草片處於I期臨床試驗階段。
健帆生物: 公司是血液凈化產品提供商,產品廣泛應用於尿毒症、中毒、重型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領域的治療。2018年,健帆生物支持的全國人工肝「一市一中心」已正式啟動,為公司DPMAS技術的推廣及普及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產品拆分來看,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產品上半年銷售收入6.02億元,同比增長44.85%,其中腎病產品HA1 30 收入4.45億元,同比增長50.78%,增速超市場預期。今年上半年,健帆生物公布了HA1 30 血液灌流器聯合血液透析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前瞻、隨機、對照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的臨床數據,驗證了HA1 30 產品在安全性、減少β2-微球蛋白和PTH以及改善瘙癢、降低死亡率和減少並發症方面的效果,為提升健帆產品的影響力及在國內外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A類循證醫學證據。
康緣葯業: 公司在中報中稱,獲得2個1類化學創新葯臨床批件,授權發明專利36件。公司圍繞已上市中葯大品種,開展循證醫學臨床再評價研究和基礎研究,穩步推進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等5個品種臨床試驗。
康緣葯業上半年實現收入22.6億元,增長23%,估計主力產品熱毒寧收入8億元,負增長20%,收入增長主要來自於銀杏二萜和金振口服液,估計銀杏二萜收入在4億元。銀杏葉注射制劑拆分單列,銀杏達莫、銀杏葉提取物等進入西葯目錄,因此,銀杏二萜將受益於國家醫保目錄調整。有醫葯研究員認為,銀杏二萜有成為20億元大品種的潛力。
智飛生物: 公司2019年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0.39億元,同比增長143.19%;扣非凈利潤11.77億元,同比增長71.85%;自主疫苗實現收入5.75億元,同比增長2%。目前來看,公司的收入和利潤主要來自於代理的宮頸癌疫苗。
國家葯監局食品葯品核驗中心最新的公開信息顯示,已接受新型結核病疫苗——微卡和新型結核桿菌檢測試劑——EC新葯的現場檢查申請。也就是,這兩個新葯的技術審評已通過,待現場檢查和樣品檢驗合格後大概率獲得上市許可。微卡是全球第一個進入臨床三期的新型結核病疫苗,EC也是全球創新型結核桿菌檢測試劑。同時,公司較13價肺炎疫苗更優的15價肺炎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也就是,今年或明年初至未來3到7年,公司都可能有重磅疫苗推出。
數據寶
Ⅸ 昭衍新葯股票 最高價昭衍新葯(603127)股票價格昭衍新葯目前還會漲嗎
說起這幾年的熱門板塊,醫葯股可謂是異軍突起的"黑馬"。在全球各地疫情連續爆發的大環境下,醫葯股的發展勢頭依然不減。
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昭衍新葯這家老牌企業,看看這只股未來的發展情況怎麼樣。
在談昭衍新葯這只股之前,可以先看看這份醫葯行業的優質股榜單,點擊就可以領取:建議收藏!醫葯股龍頭股一欄表
一、從公司角度看
公司介紹:昭衍新葯全稱是北京昭衍新葯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創辦在1995年8月,是國內第一個從事新葯葯理毒理學評價的民營企業。
昭衍新葯主要業務是為客戶提供研發項目個性化方案設計、葯物篩選、葯效學研究等一站式的葯物評價服務,以及開展實驗動物、食品動物評價、農葯評價、醫療器械評價等服務項目。
大致介紹了昭衍新葯的情況後,接下來就主要給大家說說昭衍新葯有哪些核心競爭優勢:
1、規模優勢
得益於國家十二五專項的支持,昭衍新葯竭力創設了符合國際規范要求的GLP體系的臨床前安全評價技術平台,並且還是國內唯一擁有兩個GLP機構的專業化臨床前CRO企業,並且昭衍新葯擁有的子公司--蘇州昭衍更是我國規模最大的葯物安全性評價機構。
除此之外,昭衍新葯在動物飼養管理設施、功能實驗室、專業人員配備、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等方面均處於國內臨床前CRO企業領先地位,可以提供給客戶規模化、高質量的服務。
2、客戶資源優勢
昭衍新葯的客戶包括華蘭基因、江蘇恆瑞醫葯、浙江海正葯業等在內的三百多家制葯企業及科研院所,與此同時,昭衍新葯還同國內外多家知名制葯企業建立了長期的穩定合作關系,並且在國內外製葯企業及研究機構中保有一定數量的客戶群體。
這些客戶資源就是昭衍新葯穩定的業務來源,進一步奠定了企業在葯物臨床前研究服務行業的榜首地位。
昭衍新葯的優勢這里學姐也就不再分析了,想了解更多關於這家公司的內容請移步到下面這份研報,戳開下方鏈接就可以看哦:【深度研報】昭衍新葯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看
源於政策推動、市場關注度高等原因,如今CRO行業的未來一片光明,從前瞻研究院數據可以得知,2013-2017年我國CRO 行業規模符合增長率實現了24.4%,2017-2022 年復合增長率可達 27.7%,行業持續保持高增速,空間極大。
作為CRO產業的領頭羊,葯物安評、葯物警戒等臨床前業務擁有訂單可確定性高、業務量大等值得稱贊的地方,未來將有很大概率能保持在25%以上的高增速。
昭衍醫葯的主營業務包括葯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服務,僅在2019年收入佔比就大於98%。在對上下游業產業進行延伸的過程中,昭衍醫葯建立了包括葯物安評、葯物警戒、早期臨床等一站式服務平台,其專業能力、產能、業務范圍等方面在全國均領先於其它同類公司,很有希望能成為臨床前服務龍頭公司。
整體來看,昭衍醫葯未來的發展也是非常值得我們看好的。
只是說文章會有一定的滯後性,如果想更准確地知道醫葯行業未來的行情,詳細資料點擊鏈接可以查看:【免費】測一測昭衍新葯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0-25,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Ⅹ 2019年生物醫葯行業分析報告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台,支持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葯科技產業園等重大創新載體建設,支持澳門中醫葯科技產業發展平台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
一、大灣區三大城市醫葯製造業產值破百億
根據火石創造統計數據,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9城市中醫葯製造業產值規模最大是深圳市,總產值達344億元,其次是廣州市,醫葯製造業產值達314億元。另外珠海市、佛山市、中山市醫葯製造業產值均超過100億元。目前,2019年最新數據仍未公布。
——以上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生物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