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巴菲特指標在哪裡看
巴菲特指標不能查看,需自行計算。
巴菲特指標在相關的股票軟體中不能查看,因為這個指標是通過計算得到的。計算基於美國股市的市值與衡量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巴菲特認為,若兩者之間的比率處於70%至80%的區間之內,這時買進股票就會有不錯的收益。高於這個比例投資股票風險提升。
【拓展資料】
所謂「巴菲特指標」,就是美股總市值(威爾希爾5000指數)與美國GDP的比值,巴菲特認為,若兩者之間的比率處於70%至80%的區間之內,這時買進股票就會有不錯的收益。
巴菲特指標被投資者、市場研究人士廣泛用來衡量美股是否過熱,如果在這個比例偏高時買進股票,就等於在「玩火」。巴菲特稱其「可能是任何時刻衡量估值水平的最佳單一指標」。
目前巴菲特指標飆升至205%的創紀錄高點,似乎預示著美股有下跌的跡象。事實上,數據顯示,「巴菲特指標」一般位於93%和114%之間,而目前已經到了205%的創紀錄高點,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指標到達100%以上時,投資者需要觀望或者退出市場了。
用戶在平時投資股票時不能依靠單一的指標判斷股票是否投資,需要根據市場的整體走勢和經濟的發展進行確定。同時投資者本身具有豐富的股票知識,再有就是投資者掌握一定的投資技巧。
用戶在投資股票時一定要使用個人的閑錢,不能借款投資。再有就是用戶在投資股票時一定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讓用戶在投資股票時作出正確的判斷。
在買入一隻股票時通常選擇在股價低的位置介入,後續在股價上漲後就可以賣出獲利。不過用戶買入的股票也可能出現價格下跌的情況,這時會給投資者帶來一定的損失。如果買入後股價持續下跌,這時要學會賣出止損。
『貳』 巴菲特指標怎麼看呢
巴菲特指標的計算基於美國股市的市值與衡量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巴菲特認為,若兩者之間的比率處於70%至80%的區間之內,這時買進股票就會有不錯的收益。但如果在這個比例偏高時買進股票,就等於在「玩火」。
溫馨提示:
1、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任何建議;
2、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應答時間:2021-04-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叄』 巴菲特巴菲特歷史上持有過哪些股票
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的股份。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將一千萬股左右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股捐贈給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的計劃,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慈善捐款。
(3)巴菲特看股票數據擴展閱讀
巴菲特清倉IBM索羅斯增持金融股
13F數據顯示,巴菲特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第一季度在美股市場上的持倉規模達到1889億美元,市值僅比前一個季度減少了22.2億美元。經歷了美股2月份的大幅波動,巴菲特不為所動,只是稍許減倉。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有IBM股票七年後,巴菲特選擇了徹底放手,上季度還持有的200萬股IBM股票已一股不剩。分析人士認為,巴菲特投資IBM的時機並不好,這一筆投資並不能說是成功的「巴菲特式」投資。
『肆』 巴菲特為什麼不看股票k線不看股票k線投資秘訣有哪些
有的人聽說炒股特別厲害的人物是根本不看K線圖,雖然說太過於絕對,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其中被人稱為股神的巴菲特就是一位,那麼巴菲特為什麼不看股票k線?不看股票k線投資秘訣有哪些?為大家准備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伍』 解讀《巴菲特之道》:巴菲特的股神進階之路和投資方法
在投資人心中,巴菲特是神一樣的存在,和他吃一頓飯要花300多萬美元,而飯本身只值100美元。
為什麼巴菲特投資這么厲害呢?他有什麼秘訣嗎?
為了解開巴菲特投資之謎,國內外出版了數百本書籍。其中,這本《巴菲特之道》被公認為總結巴菲特投資思想最好的書。
本書認為,普通人使用巴菲特的方法,或許不一定能成為億萬富翁,但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投資水平,成為更好的投資者。
先講第一個重點,股神之路。
巴菲特是怎麼成為股神的?巴菲特之所以能成為巴菲特,主要因為3個人:格雷厄姆、費雪、芒格。
巴菲特11歲就開始買股票,他看了很多關於股票的書,也畫過股票K線圖,但幾年下來,水平跟普通小股民還是差不多,依然賺不到錢,直到他遇見了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老師,也是證券分析行業的開山祖師。他寫了兩本書,《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者》,巴菲特看完這兩本書深受啟發,於是巴菲特就申請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投身格雷厄姆門下系統學習投資理論。
格雷厄姆主要教會了巴菲特什麼呢?主要有三點:一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二是安全邊際,就是打折買股票;三是正確看待股價波動。
第一點,買股票就是買公司。年輕時的巴菲特跟大部分股民一樣,認為股票不過就是一張有價格的交易紙片。這種認知讓巴菲特追漲殺跌,不但搞得自己身心疲憊還被股市割了韭菜。遇到格雷厄姆之後,他開始認識到,股票的背後是實實在在的公司。不論是買入100%的股票,還是只買入1股,代表的都是公司相應的份額。每股都對應著公司相應的凈資產、利潤和分紅的權利等。於是巴菲特從買股票只看價格進化到了買股票主要看公司的財務情況。
第二點,安全邊際,打折買股票。格雷厄姆買股票的時候會先計算出股票的內在價值,主要是每股凈資產,然後打個7折去買。比如通過計算發現一家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是10元,當價格低於7元的時候,格雷厄姆就會買入。這樣做的好處是就算看錯了,也不容易虧損,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第三點,正確看待股價的波動。格雷厄姆創造了一個寓言人物,叫市場先生。市場先生每天都會來到投資者門口,給股票報個價格。可他情緒很不穩定,有時樂觀,有時悲觀,所以報價時高時低。可股票代表的企業,真實價值並不會大起大落。投資者要做的就是始終保持理性,無視或者利用市場先生的報價。當市場先生的報價大幅低於公司的內在價值時,買入;當市場先生的報價高於內在價值時,賣出。不符合這兩個條件時,無視價格波動。
靠著這三點,巴菲特早期的投資生涯非常順利,他的私募基金發展得非常快。30出頭巴菲特就成了千萬富翁。從購買力來看,巴菲特30多歲時的身價就有現在的10多億人民幣了。
但是隨著資金的增長,巴菲特發現了格雷厄姆方法帶來的問題。通過格雷厄姆方法打折買到的公司基本都是爛公司,這些爛公司常常搞的巴菲特焦頭爛額。巴菲特雖然投資爛公司賺到了很多錢,但是賺得很累,甚至還差點壞了自己的名聲。
費雪跟格雷厄姆的投資風格完全不一樣,格雷厄姆喜歡好價格,費雪喜歡好公司。格雷厄姆願意用好價格買爛公司,而費費願意用合適的價格買好公司。
打個比方,格雷厄姆是用五毛錢去買現在值一塊錢的東西,而費雪則是花一塊錢去買幾年後值十塊錢的東西。
費雪的好公司有兩個要點:一是好生意,二是好的管理層。
費雪特別看重一個企業的競爭壁壘,後來巴菲特把這個競爭壁壘發展成了「護城河」。
巴菲特很早就接觸並認同了費雪的理論,但在投資風格上完全是格雷厄姆風,因為格雷厄姆的方法在早期讓巴菲特賺了很多錢。每個人都有成功的路徑依賴問題,巴菲特也不例外,真正讓巴菲特在投資行為上做出改變的人是芒格。
芒格認為:為一家偉大的公司支付合理的價格,勝過為一家平庸的公司支付便宜的價格。
在芒格的推動下,巴菲特走出了格雷厄姆理論框架的束縛。1971年,芒格說服巴菲特買入了喜詩糖果,出價是凈資產的2.5倍。要是以前,高於凈資產1倍的價格,巴菲特打死都不會買,這是巴菲特投資生涯中第一次為品質買單。喜詩糖果後來成為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資案例之一,他至今還持有這家公司。
下面講第二個重點:投資方法。
巴菲特是怎麼選股票的呢?巴菲特雖然綽號「股神」,但其實他並不會炒股,而是投資公司。他進行投資決策時,分析的是企業,而不去分析市場、宏觀經濟和股票。
巴菲特挑選「好公司」有3大標准:一是好生意,二是好高管,三是好價格。
好生意,也就是商業模式要好。
好生意有三個特點:一是生意模式簡單,一看就懂;二是經營 歷史 持續穩定;三是長期前景清晰可見。好生意需要有寬廣的「護城河」。
比如說可口可樂,過去一百年它在賣可樂,未來一百年大概率還是在賣可樂。只要未來全世界的人依然還喝可樂,可口可樂的利潤率依然會比較高。這樣的生意就是好生意。
好高管,也就是核心管理人員要好。
巴菲特曾說過,他喜歡買那種傻子都能經營的生意,但他從來沒有買過傻子經營的生意。傻子都能經營的生意說明商業模式好,但是如果由好的管理人員來經營,就可能創造奇跡。
那怎麼才算是好高管呢?巴菲特認為,最好的高管應站在公司主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動,最大化股東的利益。巴菲特認為好高管有3個特點:理性、坦誠、獨立思考。
理性就是能高效配置資源,坦誠就是不僅能報喜也能報憂、承認錯誤和失敗,獨立思考就是能不從眾、不跟風。
那如何判斷高管到底做得好不好呢?
巴菲特提供了一些小竅門:你可以翻翻這家公司過去幾年的年報,尤其是仔細閱讀管理層所說的未來策略,對照現實看看有沒有說到做到。除此之外,就是去查看財務數據。
財務數據是評判「好公司」的關鍵要素,從財務上看,對股東的回報好不好?
看財務數據,主要看什麼呢?先看公司賺不賺錢。
再看公司賺了錢是不是回報給投資者了。
公司管理層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賺了錢怎麼分。不管是給員工加工資,還是用於研發或是投資,你沒有發給股東的那部分利潤,留在公司是要增值的,否則就是對投資者不負責任。
選出了符合好生意、好高管的公司,還要看看是不是好價格?好價格,也就是股價是不是大幅低於內在價值。
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的時候,市值約150億美元,而它的真實價值在200億到480億之間,以最保守的估計,巴菲特買可口可樂的股票,也只是用了七折的價格。後來可口可樂10年漲了10倍,成了巴菲特投資案例中的經典。
選出來了好公司以後,巴菲特如何買賣呢?
在具體買賣股票的時候,巴菲特堅守兩個基本原則:能力圈原則和集中投資原則。
能力圈原則是指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做投資。能力圈以外的公司,再好也不買。
其實巴菲特也買過能力圈以外的公司,比如他在2018年割肉清倉了IBM這只股票,並且在多個場合親口認錯。這恰恰反證,即使是股神走出能力圈,也會失敗。
集中投資原則指抓住好機會下重注。好公司不多,好公司的好價格更少。輕易不要買股票,但是一旦有絕佳機會出現就要盡量多買。借用巴菲特的比喻就是,本來該用大盆接錢,就別去用一個小勺子。
在2018年,巴菲特控制的資金多達近2000億美元,而其中三分之二,都集中在五隻股票上。
到這里,這本書的精華我們就分享完了。我們再來總結一下。
第一點是巴菲特的股神之路。巴菲特主要受到三個人的影響,分別是:格雷厄姆、費雪、芒格。他從格雷厄姆那裡學到了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思想,從費雪那裡學到了投資好公司的重要性,並在芒格的推動下開始買進好公司;第二點是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巴菲特選擇好公司的3個標准:好生意,好高管,好價格。買賣股票的兩個原則:能力圈原則和集中投資原則。
『陸』 一個巴菲特最看重的指標ROE
ROE是什麼?
我們知道股票的市值=凈利潤*市盈率.
那麼ROE即凈資產收益率,是美股這種成熟市場經常使用的選股方法.
原公式:ROE=凈利潤/凈資產
拆解公式:ROE=(凈利潤/銷售收入) (銷售收入/總資產) (總資產/凈資產)=凈利潤率 周轉率 杠桿率
ROE有什麼用?
ROE實際上包括大部分重要信息了,對於穩定盈利的成熟公司,這個指標很好。但歷史ROE代表的是過去的情況,未來ROE怎麼變化,就需要讀財報、研究行業情況了。
ROE的適用范圍?
只要凈資產不是負數,ROE這個指標還能用,無非就是合理估值的PB可以給很高。對於凈資產為負數,凈利潤為負數的公司,這個指標無能為力……
當看到凈資產收益率的時候你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如果你要分析一個企業的ROE,就必須考慮這些情況,切忌亂用ROE,因為選好ROE指標只是距離我們做出投資決策的第一個步驟,我們還需要考慮更多問題,這只是評估公司投資價值的一種參考指標而已。
大牛怎麼看ROE?
巴菲特:如果只能挑選一個指標來選股,我會選凈資產收益率(ROE)。
芒格:如果你持有一支股票40年,你的收益率和ROE其實差不多,而當初你買入的的價格對收益率影響並不大。
根據ROE來推合理PB,用的什麼標准?
大牛: 7%為基準,美國股市長期平均收益率,對應大約14倍PE.(可以理解為成熟市場一般給市盈率都在14倍左右)
7%是取得長期美國指數匯報率?這個用法很巧妙。
7%的年收益率,對應大約14倍市盈率,差不多是美股長期平均市盈率,以這個為基準,如果低估一倍,那就是14%的年收益率,對應7倍PE。
注意別ROE選股法那些場景不適用?
ROE只是體現了短期一年的財務收益情況,而沒有體現長期投資對於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的促進作用;如果公司擁有的長期投資需要在一段較長時間內體現經濟價值,但在短期而言,ROE的表現可能不盡人意。
ROE對於公司為獲得收益所承擔的風險反映不足;作為一個結果性的指標,無法衡量在公司獲得以上財務回報的過程中所承擔的現實風險和潛在風險有多大,公司可能需要從其他途徑去解決這些問題。
這個。。。。這個是歷史數據,不代表未來。很多成長股的ROE前幾年可並不好。你這方法適用的是那種穩定盈利的白酒之類的,高教越是近期並購多的,越不適用
因此, 這個不適合還沒盈利的高科技股,也不適合陷入虧損的公司。歷年平均ROE只代表過去,只能作為參考,應該通過讀財報、研究行業來判斷未來可能的年均ROE水平。
如何使用ROE給企業估值?
有個簡單的估值方法,看歷年的平均ROE,尤其最近5年的平均ROE,可以估算出凈資產收益率,以7%的凈資產為基準,如果14%的ROE,那2PB是合理估值,如果目前股價為1PB,那就有一倍上漲空間,應該就有很大安全邊際……
案例:
首先說下這個圖只是方便告訴大家怎麼用ROE估值,其實我對這個方法用在這幾個股票上市不認同的.
方法使用步驟:
1.首先從券商軟體取到他們每年的凈資產收益率.
2.求出過去年份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值,即平均ROE
3、計算合理PB = 平均ROE/7% * 100% 大白話就是算出它過去平均市凈率應該給多少. ( 注意市凈率 = 市值/凈利潤 )
4、從券商軟體取到他們當前的每股凈資產.
5、計算合理股價應該給多少. 合理股價 = 合理PB * 每股凈資產.
6、然後從券商軟體取到他們目前股價.
7、上漲空間 = (合理股價-目前股價)/目前股價*100%
這種方法即是ROE估演算法的使用步驟,先收藏學習再說.
推薦適用場景:
我用這個指標,主要初篩一些比較成熟行業不同玩家的運營能力和盈利能力,業務差不多的情況下,可以快速看出誰的能力更強。
再次說下我對ROE目前的看法, 我不認同它當前適合國內市場 , 因為在中國市場有兩個因素:
1、市場不成熟,機構和散戶都是追漲殺跌, 也許以後中國股市成熟了可以用.
2、很多公司剛進入急速快車道, 可能就在拐點,那麼過去的數據完全失效不具備參考價值. 比如之前的19年的晶元和豬、20、21年的新能源和光伏.都是突然暴漲,行業拐點.
3、中國是政策市, 國家扶持和打壓的一半都會暴漲暴跌 , 所以不太適用目前的中國市場.
『柒』 巴菲特投資銀行類股票時他是如何分析其公司經營業績的
沃倫·巴菲特談富國銀行
作為富國銀行最大的股東,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沃倫·巴菲特對這家舊金山的銀行了解得很透徹,他在富國銀行被Norwest收購前就已經投資富國銀行了,現任富國銀行董事長迪克·科瓦舍維奇(Dick Kovacevich)是當時Norwest的CEO。作為富國銀行專題報道的一部分,《財富》總編輯亞當·拉什斯基在3月26日和巴菲特進行了詳細的電話交流。
富國銀行的獨特之處在哪裡?
巴菲特:很難想像像富國銀行這樣一家大型企業還可以保持其獨特之處,人們會認為當富國銀行增長到一定的規模時,就會變得和其他銀行一樣。然而,富國銀行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盡管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他們從沒有因為其他銀行都在做某件事就覺得自己也應該跟風,往往就是大家在說「別人都在做,我們為什麼不做呢」時,銀行開始陷入困境。
所有聰明的分析師都認為,沒有哪一家大型銀行可以靠現行的模式存活下來,富國銀行也難以倖免。針對這樣的分析,你有何意見?
巴菲特:大約在20年前,他們就說過同樣的話。其實,只要不做蠢事,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行業。銀行業能以極低的成本得到資金,無須去做蠢事(就能賺錢)。然而,銀行業周期性地做蠢事,且一窩蜂地做蠢事,如20世紀80年代的國際貸款。如果你的資金成本不到1%-1.5%,你就不必像火箭工程師那樣聰明,照樣可以賺錢。我知道富國銀行的商業模式運作良好,比其他銀行好了一大截。富國銀行的資金來源比其他銀行更低廉,這就好像在所有的大型汽車保險供應商中,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eico)是一家低成本供應商一樣。假如你是低成本供應商,不管是供應銅還是提供金融服務,你都佔有很大的優勢。
此外,他們在資產規模方面很明智,沒有介入會帶來麻煩的領域。現在,即使你收取20%的房貸首付,但如果其他人做了足夠多的蠢事,房價下跌還是會連累你。富國銀行沒有介入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等瘋狂的項目,這些項目將會面對很多信貸損失。但在收購美聯銀行(Wachovia)兩個季度後,他們將會有400億美元的資產減記前收益。
富國銀行也沒有什麼定時炸彈,富國銀行會有一些虧損,這是毫無疑問的,且虧損會高於正常值。現在如果富國銀行的資金成本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將會有100億美元的差額。不過他們有秘訣達成低成本的存款和來自顧客的副業收入的雙增長。
以保險收益為例,2008年保險收益呈兩位數增長。
巴菲特:我認為,大多數批評富國銀行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富國銀行有保險業務,僅保險業務就價值數十億美元。富國銀行抵押貸款業務的數量也十分可觀。批評意見可以適用於其他銀行,可以適用於花旗,可以適用於美國銀行(BofA),但不適用於富國銀行。
我們擁有四家銀行的股份——瑞士聯合銀行集團(USB)、富國銀行(Wells)、M&T銀行(M&T)、太陽信託銀行(SunTrust)。我不知道太陽信託銀行怎樣,因為南佛羅里達州將最遲復甦,但他們已經把貸款集中度降了下來。其他三家銀行今年會很糟糕,但它們復甦後將大大提升盈利的能力。存款正在不斷流入,利差很大,商業前景很好。
迪克·科瓦舍維奇特別交代,要我問問您對有形普通股權益(tantible common equity)的看法。
巴菲特:我關注的是盈利能力。可口可樂沒有有形普通股權益,但可口可樂有巨大的盈利能力。至於富國銀行,它的顧客是無法被搶走的,顧客每個季度都在增長,顧客就是富國銀行的搖錢樹。富國銀行不是依靠做蠢事來掙錢的,它掙錢的法門是極好的資產利差。
順便說一下,富國銀行不會借錢給伯克希爾,富國銀行對國家信貸也不感興趣,對所有的利差小的東西都不感興趣。我們在六、七年前對菲諾瓦公司(Finova)進行了巨額投資,這筆投資是和盧卡帝亞(Leucadia)合夥進行的,原來的波士頓第一國家銀行(First National of Boston)牽頭了融資活動,投資者們願意出資5億美元或2億美元不等。富國銀行卻毫無興趣,他們認為盈利的空間太小。富國銀行是正確的,這個交易只有大約20個基點的利潤,而其他機構有6或8個基點的利潤就願意發放任何信貸。
回到有形普通股權益……
巴菲特:你不能從有形普通股權益上掙錢,得依靠客戶的存款和這些存款的利差掙錢。在諸如TARP(troubled asset relieve program,美國政府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這些事情上,大家都把這點混淆了。他們問:「那麼,這50億美元或100億美元投在什麼地方?」銀行不是靠這種方式盈利的,銀行依靠他們現有的8,000億美元的存款基礎來掙錢。我可以保證,富國銀行的存款基礎成本大大低於美聯銀行,它們所提供的貸款也不同。
富國銀行需要解決很多美聯銀行帶來的問題,他們已經將那些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optioan ARMs)分門別類,也許最後他們還將虧損30億美元或40億美元,沒有人知道准確的數字。但我認為加利福尼亞的住宅房地產市場已不再繼續惡化,房價還未開始上漲,但已經不再下跌,且成交量不錯。所以,我認為富國銀行能夠像他們預估的那樣解決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問題。
為什麼銀行會在一夜間倒閉?
什麼行業才算是高風險?航運?地產?工業?其實,除非這些行業的公司造假或有人虧空公款,一般來說,公司很少會突然倒閉。相反,大眾認為最穩健的銀行,卻會因業務的突發事件而一夜間清盤,遠的如巴林銀行因一位職員的投機失敗而「關門大吉」;近的如曾經擁有超過1,000億英鎊資產(相當於兩家恆生銀行)的英國北石銀行(North Rock),因為周轉不靈而被迫國有化,相信最終,北石銀行股東的投資亦將所剩無幾。
銀行業高杠桿的運作特性
為什麼公認為最穩健的行業會突然變得如此脆弱?一般商業常識告訴我們,一家公司的資金主要來自股東出資或向外界融資。財務學上,我們可以把總資產與股東資金之比稱為杠桿比率,這個比率反映出公司以多少股東資金去營運全部資產,比率越高,表明資產中靠借貸的比例越高,亦即表明所承擔的風險越高。正常情況下,大部分企業的杠桿比率少於3倍。目前市場認為高風險的內地房產股介於2-3倍,銀行則普遍介於15-18倍。
單憑這些比率,讀者可能仍不明了個中底蘊。筆者以匯豐為例,它的股東資金大約有1,200億(美元,下同),而放賬及投資等總資產則達23,500億,杠桿比率大約是18.4倍。讀者可能以為擁有龐大資產就一定穩如泰山。但從理論上講,如果匯豐虧損了23,500億資產中的6%,即約1,400億,那麼匯豐的股東資金(即之前提及的1,200億)便會消耗殆盡(由於負債並沒有減少),銀行亦會倒閉。當然,筆者無意在此危言聳聽,指匯豐會倒閉,眾所周知,匯豐在風險管理上一向勝於同儕。
筆者只想指出,銀行業在高杠桿比率模式下運作,一點出錯的空間都沒有。情況就如同期指買賣,稍有不慎,大部分本金(在銀行即是股東資金)便會輸掉。北石銀行之所以出事,與其高達30倍的杠桿比率實在不無關系(即30元資產中有29元是借來的),以它當時的高杠桿比率,任何突如其來的沖擊都足以把它拖垮。
美國次按所引發的信貸收縮還未顯現
明白了銀行的高杠桿運作特性後,讀者便知道,鬧得滿城風雨的美國次按風暴有多嚴重。表面上,銀行只需為手上的次按或其相關投資作撥備便能了事,但實際上,銀行面對龐大撥備時,只有三條路可行,一是以更少的股東資金(由於撥備減少了股東資金)去營運相同金額的資產。換句話說,銀行就需承擔更大的風險;如果銀行不欲或無力承擔更多的風險,它便只有選擇減少借貸(即減少資產)或向股東籌集資金。理論上講,若每家受次按波及的銀行都能向股東集資,情況也能得以控制,但實際上大部分中小型銀行都未能成功集資,它們可做的往往是縮減借貸。在這種負杠桿效應下,銀行每損失1元的股東資金,便需要將資產大幅縮減,以匯豐18倍杠桿為例(即每1元股東資金營運18元資產),銀行每損失1元的股東資金,它便需要減少18元的資產。
據《經濟學人》的估計,次按至少有2,000億-3,000億美元的壞賬。就以2,500億及17倍杠桿比率計算,整個銀行體系便需減少42,000億美元(佔美國GDP約兩成半)的貸款及投資,那麼,整個美國經濟的信貸便會急速收縮。情況有如在期貨買賣中,買入的投資者在期貨價格下跌時被迫收保證金一樣,如果投資者不能付出額外的保證金,他們的部分倉位便會被迫平掉以減少投資額。有見及此,那些外資銀行現在正引入各主權基金成為股東,以增加股本(即保證金)來維持資產數目。不過,由於有越來越多與次按相關的衍生工具曝光,這些主權基金的資金實在如泥牛入海。
讀者或許會質疑,次按出事至今,世界各銀行已作出高額的撥備;然而,實際的經濟狀況不如筆者所說般嚴峻?其實,那些收縮了的貸款和投資還未反映在現實世界中。如果你從事債券買賣行業,在過去幾個月,相信已對信貸緊縮(Credit Crunch)的情況有深刻的體會。整體而言,信貸緊縮正在蔓延,原本只是次按及其相關產品的信貸受到限制,現在連正常的房貸及其他貨幣市場的投資工具亦受到牽連,可見次按的影響正逐漸浮現在現實生活中。
損失的是股東而非存戶
不過,讀者不需神經過敏,擔心自己的存款會受到波及。其實,香港大部分銀行作風保守,相對於國際和中國內地的銀行,香港的銀行坐擁大量儲備,就算計入次按所帶來的影響,財政仍然穩健有餘。至於那些飽受次按蹂躪的外資大行,讀者亦不必過慮,只要還有投資者願意入股,銀行便可通過新股來「填數」。只是如此一來,那些銀行的股東權益便會被大幅沖淡,股價亦可能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