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據行情 > 航天科技股票歷史數據

航天科技股票歷史數據

發布時間:2023-04-26 04:43:22

『壹』 中國航天科技最新成就有哪些

中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包括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長征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高速再入飛行試驗成功、嫦娥五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田文一號火星探測任務、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前半年建成開通,通量寬頻衛星系統建設啟動,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
2021年4⽉29⽇,中國空間站天和核⼼艙成功發射升空。隨後,它先後與天⾈⼆號和三號貨運飛船、神⾈⼗⼆號和⼗三號載⼈飛船對接,共計6名航天員先後⼊駐,標志著中國航天正式進⼊行銷空間站時代。
2021年10⽉14⽇,我國成功發射⾸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類這唯⼀可以依靠的寶貴恆星——太陽。
中國航天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人組成。
2021年10月17日,航天發射次數一年內「首次突破40次」。 2021年執行了55次發射任務,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1年12月13日,「2021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發布。「中國航天」在其中 。
中國航天最新成就
2021年,中國航天又迎來了突飛猛進的一年,在載人航天、火星探測與月球探測等領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這一年以來中國航天取得的十大成就吧。





6、長七甲歸來,長征火箭歷史性擴容
在經歷了初次發射的挫折後,長征七號甲(A)火箭終於在2021年3月11日王者歸來,並在12月23日再立新功!長征七號甲火箭是在長征七號的基礎上擴展而來,吸收了金牌火箭長三乙的優點,實現了三級半構型。長七甲整箭完全使用無毒安全推進劑,專注於高軌任務,它的運力、尤其是同步轉移軌道運力一下增加到7噸級,填補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5.5噸~7噸之間運載能力的空白。
長七甲採用「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設計理念,很容易實現批量生產和高密度發射。它還首次測試了Ka頻段6M衛星數據天基測量技術,直達天鏈中繼衛星,大幅減少了對遠望號航天測量船的依賴,也必將逐漸開啟長征火箭遙測的新時代。
7、太空烽火台,「天鏈」鏈接天地
地球自轉對於航天任務的遙測是個巨大的阻礙,當航天器不能被地面和海上遙測站觀測到時,就會進入通信盲區。為此,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在35786千米高的赤道上空,搭建一條鏈接天地的信號中繼通路,猶如「太空烽火台」一般,讓信息交互暢通無阻進行。
「天宮課堂」順利進行的背後是天鏈系列衛星保駕護航(圖片來源:央視)
中國的中繼衛星通信系統,其名為「天鏈」。經過了若干年的建設,天鏈一號系統終於在2021年7月6日正式收官。與此同時,天鏈二號系統也已經陸續發星,並在此前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升級。學生們能暢通無阻地參與「太空課堂」,航天員能在太空中使用超級「太空Wi-Fi」,長征火箭和太空飛船能自在遨遊太空,這些都離不了天鏈在幕後的辛勤工作。
8、精彩繼續,嫦娥探月實現更多歷史性突破
嫦娥三號讓人類時隔37年再次著陸月球,嫦娥四號讓人類首次著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讓人類時隔44年再次獲得月球樣本。而目前,更加精彩的突破仍在繼續進行。
2021年,中國航天首次公開了嫦娥五號獲取的1731克月壤樣本,並向國內外科研工作人員發放研究。由於嫦娥五號的發射情況和控制情況幾乎完美,它的軌道器部分還有大量推進劑結余,因此它開始完成各種高難度「附加題」。
在把月壤樣本送回地球附近後,它於2021年3月15日13時29分穿越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黃道面,成功抵達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1點,這是中國航天首次完成這項任務!目前,它仍然在深空中旅行。
不僅如此,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仍在月球背後超期工作,為人類不斷揭示這永不可見月面的奧秘(由於潮汐鎖定作用,在地球上永遠無法看到月球背後的絕大部分表面)。
9、重器初現,載人登月未來可期
中國現有的載人航天主要依託於長征火箭(2F、5、5B、7)、神舟飛船、天舟飛船和天宮空間站,但是它們對於未來載人登月和踏入更遠的深空是遠遠不夠的。我國已經確定未來進行載人登月,並且一系列准備已經就緒,例如新載人飛船試驗船已成功試飛、新載人火箭和重型運載火箭已進入密集研發階段。新型號火箭,成為載人登月的焦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箭的核心是發動機。2021年,重型運載火箭220噸級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完成首台工程樣機,在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1所(京)驚艷亮相,標志著該發動機關深階段研製工作圓滿完成。或許通過對比更能說明它的意義:長征五號是中國現役最強火箭,它的核心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在真空中推力約為70噸,「僅為」新型號發動機的三分之一左右。雖然新發動機推力為三倍,但研發的難度和技術復雜度可遠不止三倍。
10、多面開花,中國將走向更遠深空
2021年,人類的火箭發射次數已經突破了冷戰期間的最高點,這也昭示著一個全新的太空時代正式到來。這個時代機遇,可能遠遠超過曾經的航海時代、陸權時代和航空時代對目前世界各個強國的意義,作為曾經深受苦難而如今處於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更是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目前,中國航天還在進一步穩步向前。預計在2022年,中國航天將會繼續保持高頻率火箭發射。中俄也發布了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高規格聯合聲明,意味著雙方將會攜手踏上月球。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嫦娥探月四期任務,也已經正式立項。國家航天局也正式宣布,我國將在2025年前後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環繞探測任務,實現近地小行星繞飛探測、附著和取樣返回;2030年前後,實施火星取樣返回任務;此外,還將實施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任務。
可以說,這是個星辰大海的時代,中國航天人就是這一批乘風破浪的弄潮兒。他們不僅讓一系列華夏神話從夢想照進現實,也在這宇宙的一隅不斷締造出新的太空神話。
2022年中國航天計劃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社交媒體賬號消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22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將完成載人航天6次重大任務,全面建成中國空間站,還將完成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首飛任務。
據悉,1月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北京召開2022年型號工作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在會上表示,2021年,全年各項型號任務圓滿完成,實現了「十四五」發展的開門紅:中國空間站建設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天問一號」拓展了中國星際探索新邊疆,宇航發射及飛行試驗數量再次刷新歷史紀錄,計劃完成率和經費到款額均創歷史最高。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徐強在會上作型號工作報告,總結2021年型號科研生產工作,部署2022年科研生產任務。
報告指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22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將完成載人航天6次重大任務,包括兩次貨運飛船、兩次神舟飛船和實驗艙Ⅰ、實驗艙Ⅱ發射,以及在軌交會對接、出艙活動和飛船返回任務,全面建成空間站;完成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首飛任務。
報告顯示,全年型號科研生產任務呈現四大特點:一是重大工程任務十分艱巨,發射飛行試驗數量持續保持高位;二是型號技術攻關難度大,技術風險識別與控制要求高;三是型號批產交付壓力大,科研生產轉型升級任務重;四是裝備體系化發展要求高,體系工作需統籌推進。
吳燕生進一步就全年型號工作提出要求,要提升中國進入空間、利用空間、探索宇宙的能力,保持住宇航發射及重大飛行試驗連續成功的良好態勢,推進深化改革,把成本管控擺在更重要的位置。
未來五年,中國航天哪些亮點值得期待
運載火箭形成陸地、海上多樣化的發射能力,5年來共實施207次發射;
中國空間站建造全面實施,6名航天員先後進駐,開啟了有人長期駐留時代;
嫦娥四號首次著陸月背巡視探測,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月壤;
天問一號實現中國航天從地月繫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跡;
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形成體系能力
5年來,重大工程的實施,對我國空間科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帶動作用。
比如在歷史演化方面,「通過對月球淺層結構的研究,對月球的演化歷史,特別是在地質方面,取得了新的認知。」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介紹,通過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分析和研究,把月球地質活動時間軸從原來大家認為的30億年推演到20億年,也就是說月球年輕了10億年左右,「這些對月球的認知,包括對月球地貌的演化,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劉繼忠表示,從物質能量來講,通過前期研究,發現了新的月球深部物質類型,同時也發現迄今比較精確的宇宙射線能譜精細結構;從空間環境來講,通過幾年科學研究,對月球粒子輻射劑量有了新的認知,得到了新的數值。
「我們還發現月球微磁層,對太陽風與月球相互作用建立了新模型、新機理,通過從空間對地球的觀測,也對地球等離子體層的整個活動演化取得了新的認知。」劉繼忠說。
基礎堅實,未來可期。那麼,「十四五」期間,中國航天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點?
據吳艷華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要啟動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測工程,還要論證實施重型運載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批復以後要接續實施。
「我們要推動空間技術、空間應用一體化協同發展,尤其是要協同構建空間基礎設施,包括通信、導航、遙感三類衛星,形成完善的空間基礎設施,推廣衛星應用,廣泛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同時為全世界服務。」吳艷華表示,下一步,將統籌規劃空間科學探索,發射一批用於科學論證的衛星。同時我們要用好空間站、月球探測和行星探測這些平台,深入開展科學研究,爭取有原創性的科學發現,為人類作出貢獻。
劃重點 「羲和號」探日成果可期
「羲和號」衛星是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的科學技術實驗衛星。在嫦娥五號成功實現月球采樣返回,天問一號成功實現對火星的「繞、落、巡視」探測之後,「羲和號」讓我國在一年的時間之內,實現了對太陽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陽探測的全覆蓋,奏響了我國深空探測的「三重奏」。
經過三個多月的在軌測試和實驗,「羲和號」衛星已經完成了衛星平台技術驗證40多次,對太陽進行了探測成像290多次,衛星的平台及有關載荷工作穩定正常,功能和性能滿足研製總要求。
目前,「羲和號」衛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技術和科學實驗成果。據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趙堅介紹,一是在軌驗證了新型高精度衛星平台的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穩定度技術,與傳統的同等慣量衛星平台相比,這顆衛星的指向精度和穩定精度均提高了兩個數量級。二是在太陽科學探測方面,這是在國際上首次在軌獲得了太陽H-α譜線,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譜圖像。
太陽H-α譜線是什麼?「這是光子與氫原子相互作用後,電子能級躍遷產生的譜線,是太陽爆發時響應最強烈的一個譜線,能夠直接反映爆發的特徵。」趙堅介紹,以前人類對太陽的觀測,H-α譜線只能在地球上進行探測,但因為受到大氣擾動,這個數據是不連續、不穩定的。
「現在通過衛星在軌進行探測,就可以去掉這些不穩定因素,對太陽進行高解析度的觀測和成像,可以更加准確地獲得太陽爆發時大氣溫度、速度等物理量的變化,進而建立起太陽爆發從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積累、釋放、傳輸的完整物理模型,對研究太陽爆發的動力學過程及物理機理提供關鍵數據,有望獲得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產出。」趙堅說。
關於我國未來的探日計劃,趙堅表示,目前科學家們正在開展相關的論證研究,將進一步了解太陽構造,確定太陽活動特徵,掌握其機理和活動規律,更好地預報空間天氣,造福人類。
嫦娥八號2030年前發射
目前國家已批復探月工程四期任務,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這三項任務將在未來10年陸續實施。
「我們已經發射的嫦娥四號,落在了月球背面,任務已成功實施。」劉繼忠表示,後續還有三次任務。嫦娥六號要到月球的高價值地區進行采樣返回,後續還有新的月壤、新的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七號主要是對月球極區進行科學探測,特別是對月球的水分布進行探測。嫦娥八號則將實施極區的科學探測以及為科研站後續的關鍵技術進行驗證。
「整個探月四期,我們基本上要達到建設科研站基本型的目標,同時也是為後續我們與國際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礎。這些任務我們和國際同行也在密切溝通協調,將一起合作開展相關探測。」劉繼忠介紹,比如,嫦娥七號任務已經和俄羅斯的「luna-26」簽訂了協議,共同進行探測。「按照目前整體研製進展,在2025年前後,我們將完成嫦娥六號和嫦娥七號的相關工作,同時開展嫦娥八號的研製;在2030年之前,要完成嫦娥八號發射。2030年以前,探月四期能夠取得預期成果。」
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總體來說,像地球的南極站、北極站一樣,未來傾向於在月球南極建成地面科考設施,在月軌、月表建設科研實驗設施,開展多學科、多目標科研工作。」吳艷華介紹說。
那麼,國際月球科研站是什麼?後續如何開展工作?
我國將和俄羅斯共同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我們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俄羅斯規劃的相應任務,用5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建站之前的勘察工作。我們再用1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設施建設。建設月球科研站就像建立一個小城鎮一樣,它要有能源系統,要有通信導航系統,要有遠程運輸系統,要有天地往返系統,還要有地面支持系統。如果考慮到遠期有人常駐的目標,還要有生命保障系統。」吳艷華表示,計劃2035年以後,根據各個國家、各個組織的科考任務分次到月球上做科考。
「中俄兩國航天機構還要向全世界正式發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宣言,把建設原則、參與宗旨向國際社會發布。」吳艷華透露,總的來說,在任務或者項目的各個階段,包括建設的各種任務層級,無論是系統級、分系統級還是設備級,還是科學數據共享研究級,包括天地支持級,「我們都不設限,一塊兒來建」。

『貳』 我國航天領域最新成就有哪些

01|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

9月4日,我國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復使用的試驗航天器。試驗航天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叄』 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如下: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與導彈研究機構成立。

1970年,「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

1975年,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第一次實現人造衛星「收放自如」。

1981年,中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1999年,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成功發射。枯正

2003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7年,「嫦娥一號」用相機掀開了月球表面神秘的面紗。

2008年,「神州七號」完成空間出艙活動。

2010年,「嫦娥二號」探測月球環境。

2012年,「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載人「太空之吻」。

2013年,「嫦娥三號」成為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

2018年,「嫦娥四號」帶著「玉兔二號」來到了月球背面,開啟月球探測新旅程。

2019年,「長征十一號」首次完成海上發射。

2020年11月,「長征五號」成功將「嫦娥五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送入太空。

中國航天發展目標:

運載火箭進入空間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旅棚明顯提高;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建立較完善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衛星通信廣播產業規模和效益顯著提高。

分步建立滿足應用需求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初步形成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初步實現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航天沒鎮悔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空間科學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

『肆』 航天發展所屬概念股航天發展歷史交易數據行情航天發展股票為啥一直跌

國防軍工可以說是保衛國家的利器,珠海航展的圓滿結束也讓軍工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實際上軍工股還包括航天發展,這只股票怎樣呢,有投資價值嗎,借著今天這個機會我來詳細分析一下。在開始分析航天發展前,我整理好的國防軍工行業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點擊就可以領取:寶藏資料!國防軍工行業龍頭股一欄表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介紹:航天工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軍用、民用產業領域的高新技術公司,以信息技術作為主業和基業,目前主要業務涵蓋電磁科技工程、通信指控、網路信息安全、微系統、海洋信息裝備等五大領域。該公司的主要產品是數字藍軍與藍軍裝備產品、海洋信息裝備產品、新一代通信與指控裝備產品、網路空間安全產品等


簡單介紹航天發展後,下面通過亮點分析航天發展值不值得投資。


亮點一:電磁安防和通信指控領域龍頭,布局通信產業


航天發展這一家企業是航天科工集團屬於"在新產業、新領域的拓展平台,社會化資源的組織平台",新時代的國防建設在部隊聯戰和實戰能力的培養方面非常重視,隨著5G通信產業的發展也將帶來更多的市場機會,航天發展作為電磁安防和通信指控領域里的傑出企業,有機會得到更多收益。航天新通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也離不開航天發展平台的幫助,實現新一代通信產業布局落地,業績有可能會得到不斷攀升。


亮點二:聚焦核心主業,剝離非核心業務


航天發展充分發揮上市公司資本運營優勢,加快資本結構調整與優化進程。一方面,航天發展的資本運營工作正逐步開展著,以核心業務板塊為發展重點,採用新設和收購的方式來加速外延發展,促使銳安科技控股權收購穩步前進,並提高藍軍裝備研究院的籌建速度。此外,航天發展會有序提升非核心業務處置,航天福昕、航天恆容轉讓、福發設備減資等全部都幹完了。由於篇幅受限,更多關於航天發展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我整理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航天發展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看


跳躍式的發展促進新型號武器加速更新換代,有利於帶動藍軍對應研製環節拓寬市場規模。根據政治局第二十二次會議內容,我國將邁步"跨越式武器裝備發展"+"戰略、顛覆性技術突破"時段,十三五末+十四五不斷地推動我國前沿技術國防裝備加速發展,很大概率會進入十年景氣擴張期。


除此之外,國防信息化主要是符合現代戰爭尤其在信息化戰爭發展需要而建立的國防信息體系,是現代戰爭發展的新趨向,並且國防軍隊建設的發展也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同時關於武器裝備這方面,我國武器裝備有很大一部分還是機械化、半機械化裝備,信息化裝備發展落後,發展空間還是可觀的。


總而言之,航天發展多年深耕在軍工領域,當武器裝備隨著科技發展而迭代更新,發展形勢一片大好。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如果想更准確地知道航天發展未來行情,直接點擊鏈接,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航天發展估值是高估還是低估:【免費】測一測航天發展現在是高估還是低估?



應答時間:2021-11-19,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伍』 航天產業發展帶來哪些經濟效益和經濟發展

分類: 資源共享 >> 文檔/報告共享
解析:

中國航天產業化從未停步

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本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時,在全世界的矚目下,中國神州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一時間,群情沸騰。

頗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應,當天,持續低迷的滬、深股市場均已上漲報收,其中航天板塊漲幅超過大盤的漲幅。

航天產橋虧畢業收入可觀

據測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為1:2,而相關產業的帶動輻射在1:8-1:14之間,也就是說,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8-14元的回報。

航空航天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其空間計劃已經為美國增值2萬億美元。

統計數據顯示,2000-2001年度,英國空間工業總收入有29億英鎊,法國大約有200億歐元,俄羅斯有9億美元。

根據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 *** 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更有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球商業航天活動的收入預計將達到5000億-6000億美元。

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樂部」里的中國,未來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塊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帶來高回報

航天產業的投入非常驚人,一架太空梭僅研製費用就高達100 多億美元。這也難怪當年美國阿波羅號太空梭升空之後,一份美國報紙的標題是:巨大的鑽石成功升空。

但航天業的回報同樣不容小覷,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認為,「就像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時,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衛星會帶來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說,目前全球僅商業衛星產業每年就創造超過800億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國成功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至今中國已成功研製並發射6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等。

在中國,衛星遙感應用技術已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城市建設等方面廣泛使用,建成了國際衛星通信站和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海陸空交通、地震監測、森林防火滅火等領域也因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而受益無窮。

中國研製的衛星費用低、質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處於前3-5名。其中,返回式衛星、導航衛星名列第三,火箭發射、氣象衛星、資源衛星名列第四,通信衛星名列第五。

2003年「神五」的成功發射,更為中國衛星出口擴大了市場。

中國航天產業化進程

美國宇航局專家統計,美國有30000多種民用產品得益於研製太空梭發展出的技術,如GPS衛星導航定位儀、「太空食品」和「太空葯品」、衛星電視、電話等。

而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中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向《財經時報》介紹,「中國從『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術,帶動了諸如電子、計算機、化工、冶金、材料、機械、特種工藝、低溫與真空技術、測試、控制、測控、氣象、船舶、生物、農業等領域技術的發展。」

「中國已經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包括電子行業、元器件、原材料、飛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研究院研究員劉濟生說:「目前有些載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經反饋到了民用技術中,如熱控、遙控、遙測、航天服技術等,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還很難測算出具體的經濟效益,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離不開航天技術。從長遠看,前景無可 *** 。」

中國在航天工業產業化進程中一刻也沒有停空梁步。

統計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敏芹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太空的微重力、超潔凈、高真空、微輻射的特殊環境,使它成為人類最理想的尖端工業和葯品的生產場所,可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新材料學與新工藝學的研究及綜合研究提供多種特殊的環境條件。」

劉濟生研究員說,「在微重力條件下可以研製和生產高純度大單晶、超純度金屬、超導合金和特種生物製品等,對於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

可以說,「神六」的成功發射不僅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又邁出了重大一步,也預示著中國航天產業的蓬勃發展。

『陸』 安泰科技股歷史數據安泰科技股價總數安泰科技今天大跌

在未來,自給率抬升驅動的電子化學品、低碳經濟驅動的電池材料、傳統原料的深加工預計會成為產生大市值公司最為集中的領域。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新材料領域的優質企業——安泰科技。


在全面分析安泰科技前,給大家分享我新整理出來的新材料行業龍頭股名單,點擊即可了解:寶藏資料:新材料行業龍頭股名單


一、從公司角度來看


公司情況:安泰科技的業務范圍就是金屬材料及製品的研發和生產銷售,被認為是一家高科技新材料產業的企業,公司生產的主要產品是:難熔鎢鉬精深加工製品、特種霧化制粉、超硬工具材料、稀土永磁材料及其製品、非晶及納米晶材料等。是國內先進金屬材料及製品的研發和生產銷售領域先遣部隊。


對於安泰科技的情況有了一個簡單的介紹鏈敬,再看看這個公司的優勢具體有哪些?


優勢一、國內新材料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高端特性明顯


公司主營先進金屬材料及製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國內金屬新材料行業的帶領者之一,與此同時,也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根據「十四五"戰略規劃,公司貫徹實施產業聚焦與取捨,明確在「十四五」期間以「先進功能材料及器件、特種粉末冶金材料及製品、高品質特鋼及焊接材料、環保與高端科技服務業」四大板握滲塊作為核心業務板塊。公司產品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在航空航天、核電、生物醫療、信息技術產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船舶、軌道交通等領域,主要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公司主要產品用於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領域,大部分產品在國內外處於獨家或不可替代地位。


優勢二、公司資產結構明顯優化,突出兩大核心主業


公司以往給市場投資者留下的主業定位的印象不清晰,,眼下公司嚴格調整資產結構,在剝離和調整之後,焊接、非晶之類的經營困難業務板塊的資產所佔的比例明顯降低,不同的是,安泰天龍、安泰磁材、安泰環境等資產比例卻有了較大提升。在未來的時候將會特別難的持續"難熔鎢鉬為核心的高端粉末冶金及製品、稀土永磁為核心的先進功能材料及器件"成為兩大核心產業。其中對於鎢鉬難熔方面,規劃產能將實現從2500到5000噸的增長,十四五期間,稀土永磁的產量預期是1萬噸。


畢竟篇幅是存在限制的,如若各位想深入掌握更多關於安泰科技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這篇研報是我歸納整理的結果,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安泰科技點評,建議收藏!


二、從行業角度來看


新材料具備的兩個核心特點是新、小,在充分發揮自身優異的性能和壯大下游產業的助力下逐步成長轉型並成為大單品,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可以著力成為某類技術的平台型公司。新材料作為國民經濟的出色產業,在國家重點發展的10大產業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新材段喚脊料產業在中低端轉型升級、進口替代、高端突破這幾個方面醞釀著巨大市場需求,對公司而言,將會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綜上所述,我認為安泰科技公司作為新材料行業翹楚,有望在行業變革之際,迎來高速發展。文章在時間上存在滯後性,想准確了解關於安泰科技未來的行情怎麼樣,您可以點擊這篇文章看看,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下安泰科技現在行情是否到買入或賣出的好時機:【免費】測一測安泰科技還有機會嗎?

應答時間:2021-10-27,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柒』 請教航天科技(000901)後市如何

首先看下大盤,目前大盤在周一跳空低開之後,這幾天有明顯的在填補缺口的跡象,但是點位受到日線MA10.MA20和MA60均線的壓制,而且主要受到年線的強大壓制; 兩市成交量都有小幅的萎縮跡象,主要的趨勢指標MACD依然保持著死叉運行,空方量能也有小幅放大,如果政策面基本面不出大的利好的情況下,大盤依然會維持小幅震盪的走勢。
再具體看航天科技的走勢情況,航天科技前期受到國家加快構建北斗導航系統的利好,軍工科技股都有明顯的利好,因此走出了一個比較亮麗的上升浪,在利好消息退去之後成交再次進入徘徊,但是從技術面上,目前航天科技股價在12元左右,價位下方受到均線和年線的支撐,交易量也呈現萎縮的跡象,說明市場熱度過後交易歸於清淡,但是從整個技術面上來看,航天科技在後市還是有比較大的可能性繼續上攻,而且當前朝鮮半島局勢惡化,在一個間接面也對軍工科技股有利好刺激,由於當前的股價離你的成本價還有一些差距,你可能是在前期的追漲,因此個人建議最好能逢高減低倉位。

航天科技今日公布的2012年報顯示,公司將努力培育和拓展市場,使車聯網及工業物聯網將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可能對公司整體的盈利有所幫助,在另一個側面也會對股價形成一定的支撐。
航天科技2012年的盈利較為慘淡。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凈利潤3931萬元,同比下滑43.81%。凈利潤下滑的幅度超過營業收入下滑的幅度。公司認為這是因為國家整體宏觀經濟和汽車產業發展速度放緩,競爭加劇,導致自主品牌市場需求不振,從而導致公司汽車電子產品銷量下滑,相應固定成本及費用分攤增加;軍品業務受周期性影響也在縮減。
去年主營不振,或許是公司擬在2013年拓展新的業務,從而提升公司利潤的重要背景。
航天科技表示,2013年,公司將結合外部市場變化及自身實際,對"十二五"發展規劃及主業方向進一步深化和論證,以車聯網及工業物聯網、航天應用產品、汽車電子、石油儀器設備、電力設備等五大主營業務板塊為發展目標。公司將抓住國家提出"新四化"即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機遇,圍繞車載終端產品和車聯運營平台為基礎的智能車聯公用及商用綜合解決方案和運營服務和包括石油物聯、環保物聯、岩土地災監測、軍用物聯等工業物聯網,盡快將車聯網及工業物聯網發展成為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

閱讀全文

與航天科技股票歷史數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發科技股票最新行情 瀏覽:371
銀行原始股票託管後什麼時候能上市 瀏覽:202
台灣股票投資學 瀏覽:579
科技股創業板股票有哪些 瀏覽:738
2012年st股票 瀏覽:112
水電類股票值得投資嗎 瀏覽:520
資金與股票 瀏覽:231
為什麼股票賬戶提現有手續費 瀏覽:565
綠色動力股票行業分析 瀏覽:567
佳都科技股票質押 瀏覽:506
科技股好股票 瀏覽:315
阿里員工股票個稅 瀏覽:660
最賺錢的股票是什麼股票 瀏覽:440
巴菲特中國持有股票公開 瀏覽:848
股票為啥沒有資金買 瀏覽:260
中國遠洋股票69 瀏覽:203
股票強盛時明天必漲停 瀏覽:764
胡立陽股票投資100招讀後感 瀏覽:216
中國股票為何不讓賣空 瀏覽:837
股票牛牛app 瀏覽: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