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據行情 > 華大基因股票交易數據

華大基因股票交易數據

發布時間:2025-04-23 10:41:59

『壹』 再被王德明實名舉報「核酸檢測不準」,華大基因:造謠

雷達 財經 出品 文|李亦輝 編|深海

華大基因的實名「舉報門」事件,有了新的進展。

對於舉報中「被暴徒毆打致傷殘」一事,華大基因表示與其發生沖突的不是華大員工,此事已經由當地公安機關依法依規處理。

華大基因最新財報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67.66億元,同比下降19.42%;實現歸母凈利潤14.61億元,同比下降30.08%,原因是新冠業務市場競爭加劇,全球新冠核酸試劑和檢測單價下降。

再被舉報檢測不準確

「很多人以為我舉報的華大檢測不準只是疫情的新冠檢測,並不只疫情新冠檢測,華大檢測什麼都是不準確,如一把尺子刻度錯了,它測量的一切都有問題。」王德明在一篇文章中表示。

據其描述,知曉華大檢測不準並實名舉報,是因為與華大基因合作時發現,該公司孕婦檢測的陽性率高於國家衛健委和世衛組織標准十倍。

文章舉例,按華大自己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5月他們共檢測313萬例,檢出『常異』1.9萬例,概率合1/164。」與國家衛計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官方數據,唐氏綜合征發病率低於1/1000,還是高出六倍多。

王德明將檢測不準的原因指向華大技術缺陷,測序流程不同,流程多、容易出錯等方面。其中提到,華大基因的試劑盒被國家食葯監局查處存在缺陷,華大多位檢測工程師跟其說過,在已知的醫院里有質控品失效的情況。

除了王德明的舉報,2018年7月,虎嗅網一篇《華大癌變》的文章刷屏,據文中的描述來看,一位湖南長沙市的產婦之所以誕下異常兒,是因為三位醫生在彩超和B超都出現明顯異常數據的情況下,仍然拿無創DNA檢測的可能性結果,給出了令產婦放棄確認檢查的建議,最終導致產婦生出帶有生理缺陷的嬰兒,且不予理賠。

文章稱,因為華大基因無創DNA檢測做出的「低風險」判斷,導致三位醫生接連誤判,產婦又在醫生建議下,連續放棄或忽視了四次其它產前檢測(唐篩、超聲、穿刺)。華大基因的結論,直接和間接地將這家人送進了深淵。而這個湖南家庭,只是眾多「無創漏檢」悲劇家庭的縮影。

隨後華大基因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在相關無創知情同意書中明確告知了無創基因檢測的適用范圍和技術局限性。由於無創基因檢測作為一項篩查技術存在假陰性的風險,為保障受檢者,華大基因為每一位受檢者購買檢測醫療保險。」

雷達 財經 梳理發現,近兩年的公開報道中,也出現過數起質疑華大基因新冠檢測產品不準確的案例。

2020年8月25日,據路透社報道,瑞典公共衛生署近日宣稱,中國華大基因公司出口給該國的檢測試劑不準確,導致了約3700個「假陽性」病例的出現。

公共衛生署表示,有兩家瑞典的實驗室通過核查發現,華大基因的檢測試劑導致了約3700個「假陽性」的結果。但後文隨後又稱,出現「假陽性」結果的「大多是只有輕微症狀或沒有感到症狀的人」。

對此,華大基因發布公告回應稱,所謂的「高陽性檢出率」問題主要是因為無症狀感染者通常病毒含量較低,不同國家和地區在針對無症狀感染者確認及管理規范方面存在差異。

此外,2021年4月22日深夜,據香港政府發布通報稱,華大基因化驗所報告了29宗核酸檢測陽性及1宗「不確定」,多個病患被送往醫院後,接受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均呈陰性,顯示他們並未受到感染,即華大的檢測結果可能為「假陽性」。

2021年2月,該化驗所還因為出現16宗新冠檢測「假陽性」案例,遭食物及衛生局警告。

而華大提交的假陽性調查報告分析,可能出現的失誤包括:人為原因、試劑殘留或污染,以及環境污染。警方通報則提及,化驗所經過內部調查後,懷疑是一名化驗所助理涉嫌搖晃新冠病毒檢測樣本影響化驗結果。

華大基因稱,此人屢次對華大進行造謠詆毀,毫無底線,侵犯華大名譽權,其微博、微信賬號也已經多次被平台永久封禁。就此,華大已通過司法訴訟進行維權。

宿怨始於6年前的合作

華大基因提到的合作,是雙方於2016年4月4日簽署的一份《國家基因庫技術服務合同》合作項目。

上述合同簽署時,王德明任總經理的南京昌健譽嘉 健康 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昌健譽嘉」),內容約定昌健譽嘉在江蘇省區域內將合格樣本運送給華大基因研究院,再由後者進行制備和儲存並收取技術服務費。

根據一份裁判文書記錄,2017年8月28日,華大基因向昌健譽嘉發出《關於撤銷對貴司區域授權的通知》,稱昌健譽嘉未完成考評標准(在合同約定的啟動期內,被告未完成考評標准要求的 150例送樣量,且遠遠低於該標准)、未經原告許可擅用 「國家基因庫江蘇分中心」等名義對同行企業進行實名舉報、擅用國家基因庫 L0G0、名稱開辦網站等嚴重違約行為。

復函中昌健譽嘉接受解除合同,但對解除的理由持有異議:一是啟動期未達150例樣本量是由於魏則西事件突發、行政執法部門干預影響以及華大基因擔心籌備上市被影響而放棄細胞業務要求;二是昌健譽嘉對採集臍帶血殘害嬰兒的違法行為向江蘇省衛計委反映,是基於法律法規並有充分科學依據,配合打擊違法犯罪。

2018年1月9日,華大基因向昌健譽嘉郵寄《關於解除的通知函》,稱「截卡本函發出之日,貴司提交的儲存細胞樣本量僅為17例,僅占本年度考校量的5.7%,遠未完成本年度考核量,已構成嚴重遲延履主要合同義務,現解除合同」。

上述解約理由被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法院所採納。但王德明認為,自己長期以來「被華大基因欺騙和玩弄」,隨後開始了網路舉報之路。

舉報帖中,被舉報的公司是深圳華大基因 科技 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4月21日,是深圳華大基因 科技 有限公司為生命 健康 小鎮建設而成立的全資子公司。

不過據中國證券報調查,相關「圈地」證據並不充分。華大基因也表示,華大控股及華大研究院並未在江蘇參與任何房地產項目,也未曾獲得土地資源。

去年凈利下降3成

在涉足新冠檢測的企業普遍增收的情況下,華大基因的表現卻正好相反。

根據財報,2021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收67.66億元,同比下降19.42%;凈利潤為14.62億元,同比下降30.08%。

對於業績下滑,華大基因表示,主要是因新冠業務市場競爭加劇,全球新冠核酸試劑盒檢測單價下降,以及部分國家和地區防疫策略的變化,公司主動戰略性調整新冠相關產品結構與供應鏈策略,基於新冠相關的利潤較2020年較高基數相比有所下降。

資料顯示,早在2020年疫情出現的第一時間,華大基因就推出多款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同時還在全球多地區推出了「火眼」實驗室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

核酸檢測機遇讓公司的業績迎來爆發式增長。2020年公司營收同比增長199.86%達83.97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656.43%達20.9億元。

其中,當年「感染防控綜合解決方案」一項,即基於新冠病毒下的核酸檢測服務營收就達51.42億元,一舉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

但由於疫情檢查的技術門檻不高,華大基因自身也沒能抓牢這個機會。

2022年04月12日,有投資者在互動平台提問:貴公司的經營策略是不是出了問題?核酸檢測試劑盒國內基本出局,沙特土豪這邊不再續購,歐美沒有什麼份額,非洲倒是乾的起勁,可惜非洲一年的銷量也追不上達安基因國內三天的銷量。

華大董秘回復稱,在後疫情時代,公司將不斷推動常規業務在海外的轉化落地,力爭將華大基因全球抗疫的勢能,轉化為常規業務發展的動能。

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公司稱截至2021年年底,其新冠檢測產品覆蓋了全球超過180個國家和地區。但在2021年,公司海外市場整體營業收入規模為38.8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55.99億元同比下降超過30%。

但在營收下滑的同時,公司的銷售費用不降反升。根據財報,2021年華大基因銷售費用12.38億元,而2020年為10.78億元,同比上漲了14.82%。與此同時,公司的研發費用比2020年有所下降。

同期公布的一季報顯示,2022年一季度,華大基因實現營收14.3億元,同比下降8.52%,凈利潤3.3億元,同比下滑37.06%。

業績增速下滑,公司股價也連續調整,繼去年下跌31%後,今年以來再次跌去24%,目前股價66.33元/股,總市值約270億元。

對比去年年報和一季度股東名單來看,一年前定增入股的高瓴資本已減持止損。2021年2月,華大基因以145元/股完成定增,高瓴資本旗下禮仁投資進駐成為第七大股東。

但伴隨著股價下跌,高瓴資本的持股量從422萬股減至404萬股,截至去年年報時保持不變。至今年一季度時,高瓴資本相關基金已退出華大基因前十大流通股東之列。

按照該公司第十大流通股東持有約167萬股測算,若非清倉退出,高瓴一季度至少拋售237萬股。行情數據顯示,一季度華大基因股票均價為89元,較145元的定增價下跌近四成,這意味著高瓴的「割肉」幅度不小。

『貳』 華大基因:股價暴跌引發市場關注

華大基因股價暴跌的主要原因及市場影響分析如下

  1. 股價暴跌及市值縮水

    • 華大基因近期股價暴跌,導致市值縮水數十億美元。
    • 從今年初至今,其股票價格已下滑超過50%以上。
  2. 可能的原因分析

    • 財務報表因素:可能與公司的財務報表有關,投資者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產生擔憂。
    • 經營策略問題:公司的經營策略或業務發展方向可能不被市場看好,導致投資者信心下降。
    • 監管風險:面臨監管機構的審查和潛在風險,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 涉嫌信息欺詐指控:有指控稱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違規行為,進一步打擊了投資者信心。
  3. 市場影響及啟示

    • 投資者擔憂:此次事件引發了投資者對生物科技行業的擔憂,對整個行業的穩定性和吸引力產生質疑。
    • 加強監管呼籲:事件再次提醒市場需要加強監管機構對生物科技公司的審核和管理,完善相關法規體系。
    • 行業教訓:對於整個生物科技行業而言,這是一次重要的教訓,提醒企業需要更加審慎地評估自身價值和可持續性。
    • 企業誠信經營:事件強調了企業樹立誠信經營理念的重要性,企業應公開透明地向投資者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

綜上所述,華大基因股價暴跌的主要原因可能與財務報表、經營策略、監管風險以及涉嫌信息欺詐指控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此次事件不僅對公司自身造成了巨大影響,也給整個生物科技行業帶來了重要啟示,提醒市場需要加強監管、完善法規體系,並引導企業樹立誠信經營理念。

『叄』 華大基因股票最高多少

上市初期最高價是267元左右。

『肆』 基因測序概念股大漲

基因測序概念股大漲,其中表現突出的股票包括國際醫學、華大基因、安科生物等。具體大漲的基因測序概念股及其漲幅情況如下:

這些股票的上漲可能與市場對基因測序技術的未來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有關,或者與這些公司在基因測序領域的相關業務進展或業績預期有關。請注意,股票市場的波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投資者應謹慎對待,進行充分的調研和分析後再做出投資決策。

『伍』 華大基因一年半估值縮水38億是怎麼回事

金陵晚報消息,作為基因領域的龍頭企業,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大基因)的招股書於3月14日晚間更新,並再度叩關A股。從相關數據看,雖然這家公司一度被VC、PE擠破門檻,但在後起之秀的追趕下,所謂「神一般存在」的評價已大打折扣。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按照公司更新後的招股說明書,華大基因目前總股本3.6億股,公司擬募資17億元,發行股票數量不低於4000萬股。簡單測算,公司IPO募資計劃中的估值為42.5元/股,其目前總估值約為153億元。相比一年半以前,估值縮水38億元。

基因界的騰訊還是富士康?

這固然與投資機構起初的盲目樂觀有關,但從財務數據看,華大基因的業績也並非外界想像中那麼光鮮。

招股說明書顯示,華大基因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1.32億元、13.19億元以及17.11億元,凈利潤分別達到5852.98萬元、27205.52萬元和35001.75萬元。公司2015年凈利增長3.6倍,這是因為公司前身華大醫學於2014年12月啟動與華大科技的重組,華大控股、華大三生園將其持有的華大科技合計57.6225%的股權評估作價對華大醫學進行增資。

而根據此前公司披露的資料,2012-2014年,華大基因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95億元、10.47億元、11.32億元,同期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8173萬元、1.36億元、2812萬元,其中2014年凈利潤較上年下滑79.3%。對於如此大的業績波動,華大基因此前並未在招股書中解釋詳細原因。而在這次更新後的招股說明書中,2014年的凈利潤變成了5852.98萬元。

前述投資界人士推測,可能華大基因獨立發展的業績表現跟不上公司一路飆升的估值,控股股東才啟動了2014年底的重組。

追溯過往,2010年,華大從美國基因測序儀器公司illumina購入128台高通量測序儀,使其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機構。2013年,華大完成對美國測序儀生產商CG的收購,從而具備二代基因測序儀的生產能力。

這也導致市場上一直有兩種聲音:一說華大基因是「騰訊」,有著強大的生物學領域創新技術;一說華大基因是「基因界的富士康」,一家基因測序的來料加工企業而已。

競爭對手正在謀求上市

近些年,基因市場被投資界熱捧,競爭程度也在加劇。

招股說明書顯示,在華大基因2016年銷售額排名前五的大客戶中,美年大健康位列第二大客戶,采購額5739.55萬元,佔比3.35%。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體檢機構之一,美年大健康對基因檢測服務有旺盛需求。然而,《金證券》記者注意到,美年大健康旗下已經自設基因檢測服務公司美因基因,並且已經在2016年11月順利融資1.67億元。

此外,華大基因收入來源最高的是生育健康類服務,2016年該板塊收入達9.29億元,佔比54.62%。而在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服務中,貝瑞和康一直被視為華大基因有力的競爭對手。巧合的是,貝瑞和康也在謀求上市。據上市公司*ST天儀(原天興儀表)2017年3月9日發布的公告顯示,貝瑞和康2014年、2015年、2016年營業收入分別為3.34億元、4.46億元、9.22億元;2014年、2015年、2016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0.36億元、0.37億元、1.42億元。

可見,貝瑞和康2016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比2015年增長285.63%。另外,在主要的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服務方面,貝瑞和康9.22億元的營收已經接近華大基因的9.29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證監會就華大基因《招股說明書》發出《問詢函》,總共提出了59個疑問要求華大基因解釋。證監會表示,華大基因歷史上重組較多,主要通過收購股權和資產的方式,將華大控股下屬一些板塊納入發行人體系。因此,證監會要求華大基因說明:是否在資產、人員、機構、財務、業務等方面是否均獨立於關聯方。

對於外界疑問,《金證券》記者曾多次致電公司披露的公開電話,始終無人接聽。截至發稿,記者傳送給公司郵箱的采訪提綱也無人回復。

閱讀全文

與華大基因股票交易數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中途買入漲停了怎麼辦 瀏覽:968
股票流動資金指標源代碼 瀏覽:736
建研院股票開盤時間 瀏覽:801
世有科技股票行情 瀏覽:388
香港人買了哪些中國股票 瀏覽:718
股票賬戶9幾年 瀏覽:57
騰訊員工入職購買股票 瀏覽:881
股票各指標意思 瀏覽:315
股票9點42漲停 瀏覽:733
恆星科技股票會退市嗎 瀏覽:250
銀行可以持有企業股票嗎 瀏覽:228
股票投資與私幕合作 瀏覽:681
中國股票在荷蘭上市後怎麼交易 瀏覽:565
股票資金流入流出說明什麼 瀏覽:321
不同時間發行的股票 瀏覽:37
恆信東方股票走勢 瀏覽:865
欣天科技股票7月2日解禁股 瀏覽:553
寶泰隆股票投資前景 瀏覽:783
洛陽鉬業股票主力一直流出 瀏覽:878
股票賬戶凈轉入 瀏覽: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