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股票新的研報買入評級,是利好嗎
不一定喲。
倒也不是絕對的利好還是利空,本質還是看公司的價值和市場預期。都是「買入」評級,但當日股票表現有漲有跌。並且每個券商對於「買入」評級的標准也是不同的。
買入評級是指通過對發行公司的財務潛力和治理能力進行評價從而對有升值可能的公司股票給予適合買入程度的評級行為。買入評級標准編輯 語音
買入評級系數:1.00~1.09強力買入;1.10~2.09買入;2.10~3.09觀望;3.10~4.09適度減持;4.10~5.00賣出
買入評級方法:
1 、獲利能力:
稅後盈利率=稅後盈利額/股本×100% (指標權數分:40)
2 、股價波動性:計算公式
(指標權數分:20)
被評股票第i月份最高價
被評股票第i月份最低價
3 、股票市場性
股票交易周轉率=全年成交量/發行股數×100% (指標權數分:15) 股票定義
4 、營運能力:
股東權益周轉率=營業額/股本×100% (指標權數分:15)
5 、短期償債能力: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100% (指標權數分:5)
6 、財務結構:
股東權益比率=股東權益/固定資產×100%
股票評級舉例
例如稅前盈利率為宜大型指標;取一定量樣本;計算平均值(Xi)為10%;全距(Si)為48%;十分位差(Di)為4.8%;現假定某企業該指標實際值為18%;則該指標得分:60+利率(18%一10%)×10=76·7(分)又如股票交易周轉率為適中型指標;取一定量樣本;計算平均值(Xi)為120%;全距(Si)為80%;十分位差(D)為8%;現假定某企業該指標實際值為130%;則該指標得分:
100-(1/8%)(×130%一120%)×10=87.5(分)
⑵ 可不可以看研報分析股票的基本面
不可以,你覺得不管是券商還是基金真正自己用的研報會發出來讓你看到么?
但凡是你能看到的,要麼是不重要的,要麼就是有一定目的性。
⑶ 股票中掛的那些參數是真實可靠的嗎比如:委比/市盈率/自己流入流出等等
在股票中,委比是一個會出現很多次的指標,經常出現在交易界面上,接下來我們會重點講它的含義,探究委比對股價所產生的影響。
首先,我給大家准備了個小禮物,下面有9個十分神奇的股票工具免費贈給大家,會在掌握資訊、研報、收集分析數據、估值等多個方面給你很大的幫助,新手必讀:超實用炒股的九大神器,建議收藏
一、委比是什麼意思?
委比,其實很簡單,就是委託買賣的比值。小夥伴們都知道,對於我們來說,買或者賣一隻股票,都是必須要有委託這一步驟再成交的。
計算方法:委比=(委買手數-委賣手數)÷(委買手數+委賣手數)×100%。
委比值的是-100到+100這個范圍間隨機跳動,當委比值為-100時,它想說的是只有賣盤而不是買盤,這是股票跌停時,經常能看見的,說明正在進行拋盤操作的股民不在少數;
反過來當委比值是+100的時候,只有買盤而沒有賣盤,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股票漲跌的時候,那麼也側面證實此時市場的買盤格外有力。
用大白話說就是,委比值是負數時,買盤要小於賣盤;當委比值是正數時,買盤就要大於賣盤。
二、股票的委比大好還是小好?
正常情況下,委比比較大,那麼買盤就越大,股票就有很大可能會上升。
但是委比不是真實指標,它是完全可以用人為手段虛假製造出來的,因為在成交之前,買盤賣單是完全可以取消的,因此在實際操作的時候,一般是不把委比指標作為交易的唯一指標。
那實際交易的時候,什麼指標才是正確有效派的上用場的?
比如估值、主力資金、政策、大盤等,這種指標有很多,這些指標才是最需要看的,主要的。
診股鏈接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給大家准備了一個,只要你把自己覺得不錯的股票代碼或者名稱發送過去就行了,其一系統可以自動分析各個指標,其二還可以生成診股報告,這樣看起來很方便的,並且可以直接看得出來近期評分高的股票,新手用了會比較好:【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好不好?
最後再忠告一句,通過委比來看交易是不清晰的,但確定買賣的時間可以用技術指標來判斷,但技術指標分析起來太麻煩,所以我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神器:【AI輔助決策】買賣時機捕捉神器
應答時間:2021-09-23,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⑷ 每次發研報以後,為什麼股票的走勢就不好了呢
為什麼有的上市公司一出研報利好的時候股價就會下跌?
首先,消息已經提前泄露了,其次研報和利好扯不上太大的關系,特別是近些來券商分析師的公信力和職業水平遭到廣泛質疑的情況下。
研究報告和利好沒有邏輯上的必然聯系券商的研究報告是對個股的客觀分析和研究,當然結論就有利好和利空,理論上研究報告不會對股票走勢產生影響。但國內賣方分析師是一個尷尬的群體,即有如實反映事實,又要照顧機構客戶的情緒,使的很多研究報告都是為上市公司唱贊歌。2015年之前,很少看見券商分析師給個股賣出評級,最差的都是謹慎樂觀。不過最近幾年券商研究獨立性增強了,有敢說真話的分析師,雖然少,但這是市場逐漸成熟的標志,可喜可賀!
⑸ 股票軟體的數據准不準確
上市公司公布的消息都是要准確的,有些軟體裡面加的數據不一定是准確,所以一般要看正規的軟體才行。
⑹ 券商公司發布的研究報告可信嗎
股民都知道券商公司是證券機構,對證券行業是最專業的;那問題來了,專業機構發布出來的研報到底可信嗎?還有就是研報點評的股票,並且給出目標價位,這些股票是否又可信呢?
每家券商公司都會時不時地發布一份研究報告,對某個行業板塊,或者某隻股票,從上市公司基本面,政策面,以及技術面進行點評,長篇大論的分析某個行業或者個股。
根據券商公司發布的研報准確率來看,券商公司的研報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即使不是全信,但這些券商研報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對一些價值投資的投資者。
所以券商公司的點評的股票給出的目標價,大部分都是從基本面進行分析的,要麼就是被低估之時給出目標價,要麼就是預期未來的目標價,對於股票的目標價只能參考,不能全信。
要知道股票漲跌不由券商公司說得算,再度加上A股市場投機性太強,就是喜歡去炒作泡沫股,越有價值的股票越沒有資金炒作,業績平平或者業績虧損的股票反而有超大資金炒作,現實股市中股價漲跌都是二級市場資金決定,不由券商公司來決定。
綜合通過上面分析後答案很明確了,券商公司點評的翻倍股不能全信,只能具備參考價值,一定要根據股票的具體情況做出合理操作。如果券商公司點評的翻倍股完全可信的話,還會有這么多散戶炒股虧錢嗎?
⑺ 證券公司,給的,股票投資評級,還有目標價,可信么,認真點
不可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券商服務,如果全部按券商提供的策略進行投資,該虧的還是要虧地,能賺的也還是能賺地。所以,任何人給出的建議和策略都只能當做參考,而不能當做進出場的依據。完善自己的投資理念和策略都是王道,或者因為沒時間和精力,就乾脆交給基金,省心省事。
一般情況下可以忽略不計,中國的研報基本上不準的,特別對那些小盤股。在證券公司發布的關於個股的公開研究報告中,證券分析師經常給予股票一個交易評級,例如:買入、持有、增持或者賣出。我們在這些研究報告中,會注意到幾種情況:
1、在同一時間內,不同的證券公司對同一隻股票的評級也會有所不同。例如:A證券公司給予該股票的評級是增持,而B證券公司給予該股票的評級是買入。
2、證券公司給予個股一個「持有」的評級,擁有該股票的投資人還比較好理解;而投資人並沒有該股的持倉,那是進行買入,還是繼續保持觀望,對於這樣的情況,就會引起中小投資者的疑惑。
首先,先來了解一下四種評級含義,然後再了解評級體系和術語含義:買入: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上,由於看好一種產品,股票,期貨,貨幣等,認為其短期或中長期行情看漲,因此購入某中股票、期貨或貨幣的行為;持有:保持現有的股票,不做改變的行為;增持:在原有的股票基礎上,再進行買入股票的行為;賣出:股票的未來走勢不太樂觀,進行賣出股票的行為;估值。
因此,投資者應該在分析市場情況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認知,證券公司給出的公開研究報告可以作為參考,但絕不可盲信。市場上有一個說法,也可以說是一點共識:在股市的投資中,如果只看證券公司的研究報告進行股票交易,盈利是很困難的。正如巴菲特在選擇接班人時,列出的三個條件:第一、獨立思考,第二、情緒穩定,第三、對人性和機構的行為特點有敏銳的洞察力。巴菲特將「獨立思考的能力」排在第一位的,其合夥人查理芒格和查理芒格家族資產的管理人李錄也如此認為:一位合格的投資人,理性是排在第一位的,它優先於對企業基本面的分析能力。
所以,一位合格的投資者,應該理性面對市場的研究報告,包括新聞的來源,結合自己的認知,對投資的標的股票予以估價。例如:在當前的A股市場,很多股票都已經被低估,如果證券公司的研究報告中,以低估的市盈率來進行價格估算時,我們就清楚自己的標的物在6月後應該是研究報告的價格;如果投資者將眼光看的更遠一些的話,以合理的市盈率水平對股票價格估價,等待利好現象出現時,就會出現價值修復,而價值修復後的價格,才是真正的財富
⑻ 股票的研報數據越高股票就更好嗎
相信很多股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就是做股票投資的時候,是不是應該相信券商發布的研報?很多股民都對研報半信半疑,有些人會覺得研報有用,有些人則覺得那根本就是「坑爹」的玩意兒。我覺得,研報是否可信?是否有用?還得看具體情況來定。一般什麼時候券商會出研報呢?就是上市公司出業績的時候,比如業績預告增幅很大的時候,券商就會大量對某隻股票進行重點分析。基本上都是業績數據很靚麗的上市公司,券商才會重點對它發布相關的研報,而且還不止一家券商對其分析。很多股民為什麼會覺得研報不可信?原因在於幾點:第一,是研報的分析不夠理性,偏主觀性。比如剛好這家券商重倉買了某隻股,於是就變成了對這只股「唱贊歌」的形式,更多的還是主觀性的去唱多這只股,於是就讓股民覺得這家公司哪哪都好,好像不買這只股就錯失幾個億一樣。第二,研報的數據不夠准確,不夠客觀。券商更多的還是囫圇吞棗,東抄抄,西抄抄,很多上市公司的業績數據如果不公布出來的話,這些券商也懶得去公司實地調研,考察,所以為了省事,就隨便找一些別的券商或者別的股評文章就摘錄上去,隨便改改就是一份研報了。這樣就導致了很多數據都不是真實可信的,也不能真正反映上市公司的業績情況。第三,研報對股價、對估值的預測不準確。很多經常看研報來炒股的股民,都會有一個「錯覺」,就是總覺得研報對上市公司的預測不太准,而且股價的漲幅往往是介於5%-10%之間,有時候研報一出,股價更是下跌10%-20%。所以很多時候股民也是怕券商出研報,這就跟「一買就跌,一賣就漲」的股市永恆不變規律一樣,百試百靈。最後一點,就是研報的發布,往往是券商為了「放煙霧」為目的。這種情況是最可怕的。券商並不是單純的研究機構,它還是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有其利益所在。A股80%都是散戶,在這一市場投資者比例的情況下,散戶是最容易受消息面的影響。對於這樣的散戶來說,利好消息可以被他們無限放大,同樣的,利空消息也是如此。只要券商發布了研報,如果是積極性特強的,比如業績數據非常好,對股價、估值的預測非常高,特別是與現在的股價相比,券商預測的股價,未來會高於20%,甚至30%。
⑼ 股票的研報可靠嗎
股票的研報不一定可靠,良莠不齊。
⑽ 股票研報的特徵指標是什麼
股票研報的特徵指標是本質上,個股也在行業的催化下帶來估值的變化。因此,我們在閱讀研究報告時,需要注重事實和邏輯,而不是結論。
當研究報告建議你購買時,千萬不要購買。
具體來說,就是看不容易造假或者沒有傾向性的內容,比如:
(1)硬數據。也就是說,企業的實際產品數據,包括產量、產品類型、價格的數據,以及企業的財務數據,都是實用的數據,通過證券公司報表,可以為自己節省搜索數據、匯總數據的時間和精力。這是機構報告最重要的作用。
(2)行業信息。深度研究報告,其中一些研究報告會介紹產業的相關政策、發展前景和宏觀數據,個人也很難收集。比如研究白酒企業,一定要了解整個白酒行業的發展趨勢、稅收政策以及個股在行業中的地位;至於什麼盈利預測和評級,我們只能做參考。
另外,為了做出更准確的判斷,不要聽信一家之言,而是尋求多方數據交叉驗證。例如,對於同一行業或同一股票,比較證券公司不同研究人員的研究報告。
一般是研究公司的證券公司或者評級機構,基金公司,或者一些私募為了自己的研究需要寫上市公司的研究報告。作為上市公司,沒有義務研究自己或者其他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需要做的就是定期公布已公布的事件或信息或報告。
一家公司沒有關注點,沒有潛力可挖,也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證券公司等研究機構的關注度極低,在行業中的地位也不會高。但不代表股票不會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