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身邊炒股最牛的人是什麼樣的
我到目前為止見到過的真人,只有我上個老闆,50萬入市,炒到身價2000多萬,房子車子全是股市賺的,純正的價值投資者,持股周期平均3年,他真的是痴迷的價值投資者,一個年報要看2天,每天就是研究上市公司。
可能有的人會說2000萬不是很多吧,但是這只是他內地股票賬戶的資金,港股的我不知道還有多少錢,但是這些錢全部都是炒股票賺的。
一開始他也是和大家一樣,技術為主做了3年虧得自己都想放棄了,後面改做波段,但是持股周期還是短,錯過了很多的大牛股。
我老闆就和我說以前的A股,是下跌趨勢,每年的成交量很小,但是每天就是無量的下跌,那個時候技術派,投機派死的太多了,就連價值投資者銷戶的都有很多。
現在國家比較重視股市,以前根本就沒有這么多政策支持,跌就跌吧,喊喊口號就算維護了。
我問他你是怎麼賺的錢,他原來也是虧得想哭, 後來就是靠持股 ,唯一能支持他拿住的理由就是公司的業績,第一支賺大錢的股票是LSGB,拿了5年賺了7倍,第二支是TBGJ,拿了3年多,賺了7倍,這兩支股票就讓他賺了將近1000萬。
我最佩服他的就是持股的時間,不是像別人根本不看,他是每天都看,就不動,怎麼跌就是不賣,怎麼漲也是不賣,因為他把公司的基本面研究透了,去上市公司調研,自己還去調查產品,然後自己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止盈,不到就是不動。
我覺得他的這種做法也不是很好,如果和你的目標差一點就開始向下了怎麼辦,適時的止盈可能更適合大多數人。
我的老闆是一個很刻苦的人,每天研究公司的時間要超過7個小時,就是收盤後還要加7個小時的研究時間,持續10多年了,尤其出報表的時候,幾乎都要看到凌晨2點多。
這個世界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尤其在股市這種地方,每個人成功肯定都會對股市有一種特殊的理解,在我們常人看來只要把他們的研究成果拿來就行了,但是你能拿的住嗎?每支股票啟動的時間也就是3-6個月,但是前面很長時間的震盪沒有幾個人能耐得住寂寞的。
說到見過炒股最牛的人,真的是有。
以前一個同事,網易炒股大賽某屆冠軍,他的選股其實也和咱一樣,只看裸K,然後一隻只翻過去,只看K線圖形,也不去看任何指標,而我還去畫線找支撐阻力,找可畫到整理圖形的個股,其實也可以說他的做法和我大近相同,但他的盤感很強,只要是他選中的股,肯定會有較大的漲幅,經常打板,要嘛就是看長線, 去年華紡股份,今年初的數字認證,選到都可以漲一波 ,大家都是10多年的股齡經驗了,我也問過他的選股方式,但所說的,我都懂,沒啥區別,所區別就是他的 盤感實在太強了 ,可以說我選的股,走強不會少八成,但他選的股,不是幾天後打板,就是可以做長線,這才叫厲害。
作為圈內人,從證券公司、私募到游資機構,見過的大師太多,高手如雲,資金達100多億,但他們的投資方式、思維邏輯基本一致。
因為該行業存在窗口指導和監管,這里很多不不方便透露太多。我來介紹下高手是怎麼炒股的。
思維決定認知,認知決定高度,高度決定收入,這是股市法則。
認知,一件新事物的發生,我們該如何認識這個事物,是否有前景,是否具備價值,後期如何發展,需要頂層的思維邏輯,普通散戶不可能想的那麼周全,常常都是憑運氣賺的錢憑本事虧回去。
高手炒股方法肯定不是技術分析,也不是基本面。全國300多個大游資均採用的是一套消息驅動的投機方式,注意是投機,不是投資。技術分析是操盤手,如何將1個億買入一支股票同時不造成分時圖的暴拉升,或者賣出1個億如何不讓股價出現大幅下跌,或者日間波動做差價,是操盤手的日常工作,准確的講是一個操盤團隊。資金可以改變指標的運行軌跡,畫出散戶想要的圖形,技術分析的本質在於認識市場,而不是去預測市場,通過技術分析看到參與者的交易行為和市場情緒。基本面一般是公募基金採用的方法,典型的價值投資,財務報表,市盈率,行業估值水平,凈利潤等,機構一般會採用數學建模,例如阿爾法因子模型,程序自動交易。我們平時買的基金,例如興全基金,嘉實,華夏,交銀施羅德、工銀瑞信等都是這類。
國內頂級大師的操作手法,一般買一支股是2000千萬到2億,操作周期以超短線為主,快進快出,比如今年2到3月份的行情,9月份的行情,持倉會達到60至100隻股,其他時間空倉。
認識了市場後,接下來說方法。聰明的、高層次的投機者,都時刻保持著對市場敏銳的嗅覺。對國家政策的解讀,市場環境變化瞭然於心。堅持不懈的努力,每日研究盤面基本12個小時,堅持十幾年。
2015年6月,中央的政策是打擊配資,恆生電子homs系統被違規處罰5個億,是不是牛市終結?這需要逃頂嗎?明顯的信號,這是技術指標能看出來的?2018年,國家政策去杠桿、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全年走熊,聰明的資金的都沒參與,全年的成交量日均1000億不到,聰明的資金都在空倉,技術指標只能告訴你超跌然後進場,接著跌,背離完持續下跌,背離鈍化,最後虧傻。
2019年國家大力發展5G,華為被美國加入限制名單,促進了自主可控、國產替代, 科技 板塊崛起,一大批優秀企業訂單量倍增。聰明的投資是怎麼思考的,5G建設從5G基站,到5G手機大規模普及,到5G應用的落地,思路明確邏輯清晰。今年3月月份的PCB,基站建設,到碩貝德的手機天線,歐菲光的攝像頭模組、京東方的OLED等等手機產業鏈爆發,到現在5G應用的實際運用,VR、雲 游戲 ,超高清視頻,從邏輯上貫穿了一整年的炒作行情。
房地產板塊同樣,從開始施工水泥鋼材,到裝修所需的化工,到入住後的傢具家電,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邏輯思路明確,炒股自然不會踏空。
今年,特斯拉上海工廠計劃2年的建設周期,結果8個月完工第二批Model3已經交付了,銀行資金貸款速度快,供應足,手續一路綠燈放行,能不能察覺到什麼?這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意志,通過引進特斯拉,國家要大力發展新能源 汽車 產業,過去的中國一直依賴進口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現在電動車時代,要實行彎道超車,我國不用研發發動機,直接做電動機,讓發動機如同諾基亞一樣成為 歷史 ,豐富我國的供應鏈。埃隆馬斯克稱,到2020年底特斯拉零部件要全部實行國產化,是不是有一大批的 汽車 零部件製造商會騰飛?
所以政策市必須研究政策,頂級游資站的更高,看的更遠,長期穩定的從市場盈利是有道理的。
現在還會有人去研究技術指標和公司的估值水平嗎?
大家好!我是「借借技巧」,作為金融從業人員,我涉及股市已經近20年,這其中見過許多炒股者,有賺錢賺到害怕的,有虧損虧到不想活的。形形色色的炒股人當中,我最佩服一個人。 這個人,肯定不是我見過賺錢最多的人,但感覺他是「最牛」的。
如果說,一個人是炒股贏家,那麼,我認為,必須有兩個評判標准: 一是在股市中有賺到錢,二是錢賺得輕松。 下面,我來說說他是怎麼輕松地在股市中賺錢的。
他是一個上班族,對於炒股賺錢,他不是一個貪心的人。因此,他不急於贏利。當他看到周邊的人都對股市產生絕望的時候,他就會把身上的一整筆閑錢投入股市當中。平時,要是有一點閑錢,留足了消費的錢之後,也會購買股票。當大家都瘋狂時,他卻能很冷靜地賣出股票,獲得了結。
他這樣做, 一方面是確保低位進倉,「擇時」很對。另一方面,平時有點閑錢就購買股票,類似於基金定投的方式,因此能平滑成本,指數一上揚就賺錢了。
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投資股市真諦:心態平和,大道至簡。他這種炒股,真讓人感覺「很牛」, 不僅「牛」在賺錢,還「牛」在心態(有一顆平常心)。
不過,他這種「牛」,背後卻是很嚴格的「執行力」。所以, 股市中的牛人,必須有很強的執行力。
最後,祝大家炒股既贏利,又贏得好心情!
看了你的文字說明,我覺得,你對你這個朋友並不真正了解。
首先,你說你見到的這個最厲害的人,炒股不看指標,我開始以為是搞價值投資的,因為價值投資做好了,一樣很賺錢。後來看到說他自行炒股5年多,我就感到有問題了,自行炒股5年就能做得這么好,要麼是天才,要麼真是人中精品。最後,你說他每天抽出10個小時去琢磨去學習,我就更納悶了,他這么多時間去學什麼?既然他不用什麼指標,他看什麼?去閉門研究基本面?
在股市中炒股,要麼做價值投資,要麼技術分析,如果二者都沒做好,想實現長期穩定盈利,那就是白日做夢!
價值投資,散戶還是不要去考慮了,你沒這個能力,也沒這個時間和精力實地去調研,更不可能對所有行業都了解,連機構的調研員都是行業性的。
技術分析對散戶來說是最靠譜的,很多人每天花很多時間去做技術分析,能真正成為高手的人也不多
另外,想真正成為高手,實現長期穩定盈利,如果沒有8-10年的學習和實戰磨礪,很難實現,你這個朋友5年就這么牛X,我覺得他真是天才!
我身邊炒股比較好的人,並且能一直堅持10多年有上的人,不多。這些人資金量已經很大了,他們在財富積累的過程中,前期也是十分痛苦的,直到真正擁有了適合自己的交易系統,開始也是以短線為主,之後逐漸做中線,中長線,到現在,基本上都是以中長線和長線持股為主,技術結合價值投資分析,很少做短線個股了。
在這里,我也奉勸散戶股民,股市中炒股,技術分析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技術分析是萬萬不能的。就如同我們去打仗,有槍不一定就能打到敵人,但是沒有槍是肯定打不到敵人而且可能會被敵人消滅的一個道理!
我是禪壹,專注股票投資,歡迎關注。
為什麼很多頂級的股票投資者一般都不談具體的投資交易細節?為什麼很多頂級投資人談吐之間,基本上都是理念,境界與格局?
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經渡過了想表達具體觀點的階段了。
曾經,在某個炒股大會上,有人向一個著名投資人提問:請問,你為什麼要交易多個行業,多個板塊?
他說道:分散風險,累加收益。然後結束提問。
看似唐突,其實這是最有效率的回答。懂的人瞬間就懂。如果對方不懂,那麼他不但要解釋怎麼分散的風險,又如何累加的收益,還要回答,單品種與多品種的優劣對比,還要講解行情走勢的特殊性和概率,甚至還會涉及到具體的交易方式…更關鍵的在於,提問者很可能根本無法理解。
就如同脫離了倉位和回撤,單獨展示收益率一樣。一套完整的體系,一環扣一環,任何一個環節單獨拿出來講,都有很大的邏輯漏洞。
所以,在大多時間內,關於交易體系單獨某環節的爭論都是毫無意義。
為了達成交易,將自己的理念強行的壓縮成一種便於理解的說法,這是一種世故,一種妥協,但我覺得,這其中最深處,也隱藏著一絲孤獨。
我們都想把最真實的東西,最直接的表述出來,不想把它壓在心底,可是,如果最真實的東西表述的太簡單,很多人卻無法相信,更無法理解。
因為越是簡單,需要洞見並取捨的東西就越復雜。
交易體系的每個環節都密不可分,每一個細節的制定,都包含著投資者本人的性格特點,心路歷程,成長經歷。每一個決定的背後,可能都包含了深刻的感悟和果決的取捨。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簡單的交易體系,但我們看不到他背後的經歷。我們不知道他放棄了什麼,不知道他經歷了怎樣的艱難抉擇,更不知道他懷揣著怎樣的投資信仰。
頂級的投資人之所以會感到孤獨,是因為,沒有人知道,你一步一步走來,都經歷了什麼樣的心路歷程,生死磨練,才形成了如今的交易風格。
投資的世界裡,或許會有你的同類,跟你的交易體系非常相似。但是,這套交易體系的背後,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世界。
因為投資交易是一個重塑自己的過程。經歷痛苦,經歷磨難,看透表象,洞見本質,體味自己的情緒變化,了解自己的人性弱點,將一切的經歷,融入自己的交易理念,生成那套專屬於你的交易體系。
就如市場的最新價,包含了不同的人,包含了不同的信息,包含了不同的人對不同信息的不同判斷,包含了不同的下單時間和下單過程,包容所有,形成了這一個時間點的價格。
為什麼是這個價格?沒有人說的清楚。
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價格的形成,獨一無二。
很多人把寂寞當成了孤獨,或許是因為他還沒有進入過那種狀態。
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一種可以寬納一切的精神狀態。
所以,有人說:孤獨是靈魂的散發,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
而股票期貨業的頂級高手,也正是因為這些境界,變的更加孤獨。
孤獨的人自成世界、自成體系,獨立思考。因為他知道,存在於腦海中的精神世界才是更大的舞台。
因為在那裡,他可以面對最真實的自己。
而我們人類一切思想的誕生,都源於此時此刻。
對於這個問題,我知道廣大股民散戶想看到什麼答案,炒股的成功人士,其實就等同你在股票市場中賺到大錢的交易者,甚至很多人在股票市場實現了財富自由,不外乎是買車買房,寶馬輕裘,快意人生罷了,可能也在各種媒體中有這樣的宣傳,屌絲逆襲的案例,用1000元獲得了1000萬,簡直就是杠桿撬地球,這種案例實話實說有,但我身邊沒有。我身邊更多的是炒股虧錢的例子,那真是花樣百出,各有各的不同。但也有一些炒股比較成功的例子,但表現的都非常平穩。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專業的炒股人士,交易操作非常成型,而且具有很強的忍耐性,對於交易的把控也比較到位,這些年能夠跟隨市場,財富不知翻了多少倍,但每次見面基本上都是那個狀態,也沒見買什麼好衣服,車還是自己開了多年的寶馬5系,也沒聽說購置什麼重要房產,吃飯的時候也不是說凈挑大館子,啥順口吃啥,地攤都行,對於股票討論的很少,甚至都很少說話,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也曾經問過他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個炒股相對成功的人士,為什麼不願意表達呢?
他曾經跟我說:在我們這些職業交易員里,基本都分成了兩類,一種是善於表達,說的天花亂墜,邏輯理論一套一套,讓你根本挑不出毛病,但實際操作就是差強人意,這種職業交易員基本都成為了宣傳家或者是首席顧問,甚至有的人走上了各種各樣的領導崗位。另一種是不善於言辭,甚至是一杠壓不出一個屁,讓他講一個交易難於上青天,但打出交割單來讓你驚訝。還有一種人,既能說又能做,內外兼修,就像我一樣,是難得的極品。
這里做一點小自誇,但綜合來說,炒股成功的人士並不是三頭六臂,也是芸芸眾生,都是過往罷了,不必過分神秘。
身邊的最牛炒股之人!
一老兄2015年攜數百萬元入市,賺的稀里糊塗不明不白,得意忘形。好意相勸,見好就收,落袋為安。
其不以為然,自視股神,信心爆棚。為賺的更多,賣掉深圳三套房產,五倍配資滿倉殺入……
近期再聚,觀其垂頭喪氣,灰頭土臉,關切問之,何故?
答曰:一言難盡,一敗塗地,一無所有,兩手空空,租房窩居,悔之晚矣!
無語……
國內有1.5億股民,在這些人之中總有卧虎藏龍的存在,在我們的身邊也會有個別炒股非常牛的人。你是不是也會羨慕他們的盈利,看著自己薄薄的盈利還真是眼紅,但沒有辦法,有時候不是努力就可以達到,還要靠天分。
我以前還在證券公司的時候,遇到一個在證券公司上班的電工,因為那個時候股民基本都是在營業部交易,手機和電腦都還沒有那麼發達,所以電工是必備的,不然會影響到股民交易。
這個電工有點厲害,老營業部成立的時間比較早,所以電工師傅接觸股票的時間也比較早,算是第一二代股民的代表。從看別人炒股,到自己炒股,再到自己學習技術分析,研究股票基本面,所有的一切知識都來源不懈的努力。後來電工師傅已經成為了一位能夠持續盈利的牛散,跟很多股民走得比較近,證券營業部希望他能幫拉業務。於是電工師傅領著電工的工資,干著投顧的工作,有時還在營業部的支持下給股民講課,吸引了很多股民過著這邊開戶。即使在證券公司打傭金戰的時候,由這位電工師傅拉過來的業務,傭金還要增加多幾個點,看見電工師傅的炒股能力有多高。
我不知道他究竟在股市中賺了多少錢,他也從來不跟別人提起這個,只知道他全款買車買房的錢都是來自於股市。每個炒股很牛的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交易系統,雖不知電工師傅的炒股方式是什麼,但是我很佩服他的短線交易,十次有八九次都能正確。特別是他在追熱點的時候,總感覺他有什麼消息渠道,等到他買入之後,市場上的股價也跟著拉升起來,接著消息才在各大媒體公布。一個先於消息公布出手的牛散,即使股市牛短熊長,但是他的資金量從來沒有停止增長。
也許,在股市中比他炒股更牛的比比皆是,但是從一個電工師傅到牛散的過程,都是他一個人單打獨斗,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有今天這番成績,反正我認為他炒股已經非常牛了,你覺得呢?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專業的炒股人士,交易操作非常成型,而且具有很強的忍耐性,對於交易的把控也比較到位,這些年能夠跟隨市場,財富不知翻了多少倍,但每次見面基本上都是那個狀態,也沒見買什麼好衣服,車還是自己開了多年的寶馬5系,也沒聽說購置什麼重要房產,吃飯的時候也不是說凈挑大館子,啥順口吃啥,地攤都行,對於股票討論的很少,甚至都很少說話,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
㈡ 在股市中賺錢的人,他們都是些什麼人呢
在股市當中賺錢的人,他們大多數都是一些什麼人呢?現在隨著我們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人的家庭條件已經越來越好了,大家在滿足基本的物質條件的需求的同時,還會攢下一筆錢,通過這筆錢進理財投資,能夠獲得一筆額外的收入,現在的理財投資市場已經越來越多的人進駐了,但是想要在投資理財的市場上賺到錢並不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除非你運氣好,否則我認為我們都應當具備專業的知識,才能夠投資理財市場上賺到錢。
投資理財市場上其實有非常多的投資產品都可以供我們選擇,比如說股票,債券,基金,期貨,黃金等等,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資產配置比例和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選擇,有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在股票市場上進行投資,雖然說股票的風險很大,但是相對來說,股票他是所有的投資理財產品當中獲益最大的一種產品,很多投資者屬於風險偏好者,也會傾向於選擇這種投資方式。
㈢ 中國炒股最牛的人都有哪些
在國內炒股最厲害的應該是以下幾位:
1、楊百萬:原名楊懷定,人稱「中國第一股民」。在1988年從事被市場忽略的國庫券買賣賺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隨後成為上海灘第一批證券投資大戶,股票市場上熾手可熱風雲人物,當時與其同時代的那批大戶們現在只剩下楊百萬一人還活躍於證券市場。
2、李小山:異常低調的股市超級大牛,曾任國內某大證券公司的第一操盤手。因為其過於低調,很多普股大眾都不知有此高手。但是其名聲在金融圈絕對赫赫有名。據中信證券的一個朋友說,由於公司高層意見不合,小山兄已離職單飛。現在靠自己在股市的摸爬滾打,身價已超過數十億。其投資理論非常務實,應該是最接地氣的投資高手了。
3、葉榮添:股市「葉榮添」,新浪博客名博主,山東創世紀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全球最年輕的基金董事長,真名胡斌,1986年出生,曾就讀於昆明學院。自2008年起,以1999年的TVB商戰劇《創世紀》的主角「葉榮添」為名,預測股市行情。
4、李大霄:李大霄擁有深圳1號股東代碼,也是最早參與投資股票的股民,在掛了將近五年的股民身份之後,大概從1997年開始,才正式進入東莞證券公司,成為一名股市研究者。從參與炒股到進入證券公司從事證券研究,從證券「草根」到券商首席經濟學家職位。
5、徐小明:主要吸引股民的地方就在於他提供的盤中同步分析精闢、准確。而截至2013年4月,徐小明的博客點擊量高達21億次以上,目前在新浪博客中高居第一,遠遠超過韓寒和徐靜蕾的博客。他在博客中記錄的盤中同步分析提示以及每天的操作策略,對熱衷於股票的趨勢炒作的股民有借鑒意義;尤其是大盤見頂暴跌後的反彈,徐小明對反彈阻力位的預測和反彈見頂出逃時機的把握有著獨到的見解。
還望採納~
㈣ 通過購買基金掙錢的人多嗎
通過購買基金掙錢的人其實還是比較多的,因為基金投資的風險是比較小的,在獲得了一定的收益之後,就可以直接把手中所持有的基金份額賣掉的。
對於一些投資老手來說,在基金行業當中賺錢是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的,但是對於一些新手來說賺錢是非常困難的,70%的新手都有可能會賠錢的。投資購買之前必須要對行業進行了解,而且必須要擁有一定的知識。
每一年的行情都是不一樣的。
每一年的行情其實都是不一樣的,這和每一年的經濟水平的發展是有關系的,如果經濟發展的比較不錯的話,那麼說明整個市場是比較活躍的,賺錢也是比較容易的。在疫情期間我們都知道A股市場迎來了比較好的發展,在這一年很多人通過購買基金的方式都已經賺到了很多錢。
其實很多人在購買基金的時候,之所以會出現虧損的情況,就是因為追漲殺跌以及快速的進行買入和賣出。這其實是在投資的過程當中嚴格需要去避免的,因為這兩種情況都是導致自己虧損的主要的原因,所以千萬不要犯這樣的錯誤。
㈤ 在股市中能賺錢的都是些什麼人
第一種;大股東和創業高官們。他們創業時也就那麼點本錢,後來公司上市因為市場給出估值原因,大股東們的身價就立馬翻了幾十倍。成本一股一塊錢原始股,自然賺大了。他們是股市賺最多的群體了。
第二種:基金和券商、社保、境外機構投資者。千萬別小瞧他們,股災他們雖然也會虧損,但是他們長線投資者,全買一些質量比較好的公司。他們的收益狀況類似大盤表現,但是大盤長久是慢慢抬高的。他們其實是賺錢的,社保還做到年均收益8%呢。
第三:一些精英私募和游資。這個群體大部分其實也是虧錢的,也就是傳說中的莊家。莊家贏一兩次容易經常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人能夠准確預測股市。
第四;2.5%的股民精英。這些人是真真正正的賺錢的,全是一幫人精。
㈥ 國內目前為止炒股最厲害的人是誰
中國前三名
1梁邦樹
中國新生代90後超短線股神,高頻365重倉超級短線交易法創始人。其超短線造詣可謂別開天地自創一家,乃和(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挑戰世界首富股神巴菲特的發起人!2013年-2018年他連續5年蟬聯新浪、網易、鳳凰、叩富、多牛、財富贏家、資本魔方等多家知名網站舉辦的全國投資大賽冠軍。從此贏得「超短線冠軍收割機」的美譽!2012年年化收益率60%以上,2013年年化收益率80%以上,在不使用任何融資杠桿的情況下2014年-2015年實現年化收益率3200%以上,打破吉尼斯投資大賽世界紀錄。2016-2018年平均年化收益率超過100%以上。2018年梁邦樹個人總投資收益超過2867倍以上。平均年化收益率超過138.9%,遠遠超過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20%,索羅斯的年化收益率30%。堪稱,拳打沃倫巴菲特,腳踢喬治索羅斯;橫掃天下無對手,空前絕後第一人!
2徐翔
提到短線不得不提到徐翔,1978年生,「私募一哥」。曾任上海澤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從營業部成名,到公開發行陽光私募產品,徐翔在創造一個又一個資本市場奇跡的同時始終保持神秘。1993年帶著家裡給的幾萬元入市。18歲放棄高考,專心投資股市。20世紀90年代後期,徐翔和幾個以短線擅長的朋友被市場冠名「寧波漲停板敢死隊」,投資風格彪悍。人稱「寧波漲停板敢死隊」總舵主。
3廖國沛
擅長短線,也是從小資金做起的典範。17年底,中國證監會開出行政處罰決定書,對佛山禪城人——42歲的廖國沛,罰沒8149萬余元。據悉,廖國沛控制本人等12人名下28個證券賬戶,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廖國沛操作15隻股票,獲利2700萬多元。根據相關資料,廖國沛一直是股市散戶中的風雲人物,被稱為「股市無影腳」。他1998年從廣東工業大學畢業,後攜18萬元進入股市,經歷近八年「黑夜中摸索」,截至2014年賬戶資產就已達到數億元。江湖人稱「佛山無影腳」。
其餘的比如章建平、李旭東、林園、楊懷定之流多為二線高手不值一提了。
㈦ 那些靠股票發財的都是些什麼人
我們通常說在股市中賺錢太難了,賺錢的比例大約是一賺二平七虧損。當然,這是幾年牛熊輪回下來的平均數,可能牛市賺錢的比例很高,而熊市賺錢的比例就很低。像去年股市一路走熊,除了空倉者之後,在股市中賺錢的人就會很少。
讓我們回顧一下A股市場這二三十年來,真正通過股市賺錢的還真不少,只是股民賺錢的比例並不高。所以,有些剛剛入市的投資者,高喊靠股票發財或者做一個職業股民,我都替他們捏一把汗,因為近三年來,就連券商的業績都開始大滑坡,A股市場絕不是初來乍到者想像當中那麼容易賺到錢。
那麼,在A股中哪些人是靠股票發財的呢?第一類,就是股市剛剛建立時,發行老八股,當時叫做認購證,由於當時人們對認購上市公司股票的事不了解,大家都不敢購買。實在不行,還放到單位裡面硬是攤派的。不過,當年就是中國第一批股民「敢為天下先」,買了這些老股票,最終財富翻了好幾倍。一夜間,當年買認購證的人都發了財。
第五類,倡導價值投資。平時從來不看股票,也不頻繁操作,只研究上市公司的質地,靜靜的等著股市價值投資跌出機會。而一旦股市跌到歷史大底區域了,價值投資者就逢低買入,然後一直持有到下一輪牛市的頂部,切忌當中想要頻繁做差價,最後等到股市大牛市即將結束,股民們處於一種極度亢奮狀態中。價值投資者就會激流勇退,把手中賺的幾倍利潤兌換成籌碼退出股市。等到下一輪股市投資機會出現再做打算。這種操作手段就是巴菲特常用的辦法。
想靠股票市場發財的人,應該想一下,你憑啥在股市中脫穎而出,你如何做到炒股穩賺不賠。研究了中國股市賺大錢的成功案例,我們發現,真正能在個股上賺錢的,要麼是有能力操縱股價的,要麼是有能力影響到該股價的,或者乾脆在這只股票上市前就突擊入股了。實在不行就做價值投資,熊市底部買入到牛市高位拋售。而整天在股市二級市場上拼殺,頻繁交易的中小投資者,肯定是難逃多數虧損的宿命。
㈧ 最優秀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是如何找到大牛股的
彼得.林奇是一富達公司的明星基金經理,掌管基金期間復合收益率達28.9%。他在網路股泡沫破裂之前退休,也是保全了名聲,功成身退。
彼得.林奇是如何尋找牛股的呢?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一書中其實總結的很完整了。他雖然是機構投資者,但其實一直在教普通投資者發揮自己的特長去挖掘牛股,所以很有意思的是,他在書中告訴讀者的第一條投資准則是:千萬不要聽信任何專業投資者的投資建議!
他認為,任何一位普通業余投資者只要動用3%的智力,所選股票的投資回報就能超過華爾街投資專家的平均業績水平,即使不能超過,起碼也會同樣出色。
彼得林奇早年做過球童,熱愛 歷史 ,大學時代做了一次草率的投資,研究生學習學院派金融學,未閱讀格雷爾姆及費雪的著作,工作繁忙無暇閱讀書籍。所以更相信實踐出真知。
下面舉個例子,林奇在1970年代早期做證券分析員時對紡織行業有相當深入的了解,他參觀全美的紡織工廠、計算公司銷售毛利率、股票市盈率、研究經紗和緯紗的密度,作為專業投資者的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研究紡織行業上市公司,卻沒有發現L』eggs這只大牛股。
反而他的妻子作為消費者,卻是在超市發現了這家優秀公司,因為L』eggs的生產商之前是在百貨商店和專賣店銷售產品,他的妻子提醒他留意生產L』eggs的公司,他才因此分析發現這個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非常好的大牛股,L』eggs最終成為全美最暢銷的連褲襪,也是1970年代最賺錢的新產品之一。
總而言之,彼得林奇以調研為主,年報閱讀、公司高管、分析師推薦、生活工作中接觸、易於受忽視領域發掘為輔。
閱讀年報,主要為近三年的年報,同時閱讀分析師研報;調研以上市公司高管為主,以消費者及同行為佐證。以標的公司股東中是否有其他優秀投資機構為參考。
盤點全球最偉大的幾位投資家,彼得·林奇定能占據一席。
他是很多人眼中財富的化身,《時代》周刊稱他為「第一理財家」,《幸福》雜志將他譽為「股票投資領域的最成功者」。他曾是美國最大的投資基金——麥哲倫基金的總經理,憑借傑出的投資才能,一手締造出令整個華爾街嘆為觀止的投資業績:在掌管麥哲倫基金13年(1977~1990年)時間里,該基金資產規模由2000萬美元暴漲至140億美元,其投資配額表上的股票種類由起初的40種一路增加至1400種,並且在13年時間里年復合收益率高達29%,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有人將他對投資基金的貢獻同邁克爾·喬丹對籃球的貢獻相媲美,認為他們都是將投資或球賽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境界,變成了一門藝術。雖然為了陪伴家人,彼得·林奇在1990年事業巔峰時期選擇了急流勇退,但他並沒有閑著,接連出版了《戰勝華爾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等暢銷書,將自己的投資理念和選股策略傾囊相授,這些著作也深刻影響了無數後來人。
這個「戰勝華爾街」的男人是怎麼做投資的?我們不妨從頭說起。
1
彼得·林奇於1944年生於波士頓的一個富裕家庭,不幸的是他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從此全家人的生活開始陷入困境。
為了替母親分擔壓力,父親去世的第二年,正在讀中學的彼得·林奇在熟人介紹下,在一家高爾夫球場做起了球童,沿著高爾夫球場四處奔跑,找到球就可以賺錢,這對於一個11歲的孩子來說是一份不錯的工作。不過在當時,小彼得·林奇一定不會想到,正是這段球童經歷,徹底改變了自己今後的人生走向。
那家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成員,很多都是當時一些大公司的董事長和股東,他們經常在打高爾夫球時吹噓自己最近的成功投資,這就讓彼得·林奇接受到了關於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即便後來順利考入了波士頓學院,他也沒有放棄球童的兼職工作,只為了能夠繼續汲取營養。不僅如此,大學期間的彼得·林奇還花大量時間專門研究了關於股票投資的課程,並重點學習了 歷史 學、心理學、政治學等 社會 科學,甚至還學習了玄學、認識論、邏輯學、宗教學和古希臘哲學,這些為他後來從事投資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林奇在大學二年級那年小試牛刀,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了1250美元投資於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得益於太平洋沿岸國家空中運輸的快速發展,不到兩年時間,飛虎航空公司的股價從最初的7美元漲到了33美元),收獲頗豐。
這筆投資的收益所得,不僅讓彼得·林奇順利完成了學業,還堅定了他的投資信心和信念。於是在讀研究生期間,彼得·林奇利用暑假在富達公司找到了一份實習——當時的富達公司被華爾街形容為「投資公司中的聖殿」,這也是彼得·林奇與富達公司結緣的開始。
進入公司,彼得·林奇幸運地被主管分派去做企業調研和報告撰寫工作,具體負責對全國造紙業和出版業公司的真實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分析。由於工作表現出色,彼得·林奇在完成學業、服完兵役之後,富達公司再次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邀請他來擔任一名企業與商品分析師。如魚得水的彼得·林奇快速成長,三年之後就被任命為富達旗下麥哲倫基金的主管。
雖然擁有了絕對話語權,但受到美國股市大崩盤的影響,麥哲倫基金的經營正值低谷,規模僅有2000萬美元,還不斷面臨贖回壓力,而這也給彼得·林奇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絕佳舞台。憑借一系列漂亮的操作,不僅局面很快被扭轉,彼得·林奇還將麥哲倫基金送上了登峰造極的位置,成為了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規模最大的資金,投資效益名列行業榜首。
華爾街算過這樣一筆賬:如果有人在彼得·林奇出任麥哲倫基金主管的第一年投資1萬美元,那麼13年之後就能得到28萬美元的回報,這一成績甚至超過了巴菲特和索羅斯同期的投資表現,彼得·林奇這個「股票天使」也徹底引爆了整個投資界。
2
與巴菲特一樣,彼得·林奇也是價值投資的擁護者。
價值投資的精髓在於,質好價低的個股內在價值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總會體現在股價上,利用這種特性使本金穩定地呈現出復利增長之勢,而這也是彼得·林奇所崇尚的投資理念。
不同於巴菲特等著眼於實值股和成長股的長期投資家,彼得·林奇屬於典型的「現代派」投資大師。「現代派」的表現在於,不管是什麼種類的股票,實值股、成長股抑或是績優股,只要有利可圖就可以買,一旦價格超過其價值就賣,如此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錯過投資良機。
有人用 「須鯨捕食式」投資法 來形容彼得·林奇的投資風格:
對於其他人來說,像須鯨那樣大面積「獵食」股票並不難,難的地方在於吃進去之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能力。而這也恰恰是彼得·林奇的高明之處,他特別善於挖掘公司的隱蔽性資產,並發現其潛在價值。在他看來,任何一個產業或者板塊,哪怕是所謂「夕陽產業」,都可以從中找出潛在的投資目標,「女士的絲襪不見得比通訊衛星差」,只要公司潛質好,股票價格合理,就可以購買,正應了那句話:「沒有好的股票,只有好的價位。」
進一步分析,「須鯨捕食式」投資法還揭示出彼得·林奇的另一個偏好,那就是 構建投資組合。
事實上,彼得·林奇從不將自己的投資局限於某一種股票或者某一個行業上,他想要的是構建一個投資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統性風險。如此一來,在投資組合中只要有一兩家公司收益率極高,即使其他的股票賠本,也不會影響整個投資組合的業績。不過他也認為,完全的分散投資組合同樣是不合理的,在他的分散投資中更多體現的是集中。他建議,投資時最好選擇不同風格、不同類型中排名相對靠前的基金,這對於投資者來說更為保險。「隨著市場和環境的變化,具有某種投資風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類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現,適用於股票的原則同樣適用於共同基金」。
彼得·林奇在構建投資組合時,尤為偏愛兩種類型的股票: 一類是中小型的成長股, 他認為中小型公司股價增值要比大公司容易,所以對應的股票配置比例也較高; 另一類則是業務簡單的公司, 這與巴菲特的選股理念不謀而合,即業務簡單的公司,恰恰就是最容易進行准確分析的公司,投資業績「並非像奧運跳水比賽的方式來獲得評分」。
這種組合分散的投資方式,對於當前國內的大眾投資者來說,同樣簡單實用。
3
彼得·林奇又是如何選股的呢?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一書中,他基於多年的分析經驗將公司劃分為六種類型: 緩慢增長型、穩定增長型、快速增長型、周期型、困境反轉型以及隱蔽資產型。 一旦投資者確定了某一特定行業中的一家公司作為潛在的投資對象,接下來就要確定這家公司屬於這六種類型中的哪一種,進而制定對應的投資策略。
在彼得·林奇眼裡,緩慢增長型公司幾乎沒有投資價值;穩定增長型公司值得保底持有,原因在於,這類股票能在經濟低迷時期對投資組合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周期型公司則是需要選擇恰當的投資時機,其前提在於投資者能夠及時發現公司業務衰退或者繁榮的早期跡象。
能夠在投資組合中真正承擔賺錢重任的,是另外三類公司:
(1)快速增長型公司
這類公司是彼得·林奇最喜歡的股票類型之一,因為它們普遍「規模小、新成立不久、成長性強、年平均增長率為20%~25%」。他認為,如果投資者能夠明智地選擇,就會從中發現能夠上漲10 40倍甚至200倍的大牛股;而對於規模小的投資組合,只需要尋找到一兩只這類股票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投資組合的整體業績水平。
彼得·林奇指出,快速增長型公司並不一定屬於快速增長型行業,而且快速增長型公司在給投資者帶來高收益的同時,往往也會存在較大的風險:比如規模較小的快速增長型公司增速放緩時,將會面臨倒閉的風險;規模較大的快速增長型公司增速放緩時,將引發股票迅速貶值的風險。不過在彼得·林奇看來,只要能夠持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快速增長型公司的股票就會一直是股市中的大贏家。
(2)困境反轉型公司
這類公司既不屬於緩慢增長型公司,也不是業務將會復甦的周期型公司,它們通常都有可能導致公司滅亡的致命傷。雖然很多投資者對這類公司信心不足,但很多人都沒想到,危難之中往往也蘊藏著機會,就像克萊斯勒公司、福特公司、佩恩中央鐵路公司以及其他許多公司,都證明了自己擁有「股價迅速收復失地」的能力。
投資困境反轉型公司的好處在於,在所有類型的股票中,此類股票的漲跌與整個股票市場漲跌的關聯程度最小。盡管有些公司沒能做到「困境反轉」以至於讓投資者賠錢,但偶然幾次的成功依然非常激動人心,並且總體來說,投資這類公司股票的投資回報非常豐厚。
(3)隱蔽資產型公司
如果一家公司擁有價值非同一般的資產,而這種資產只被極少數人發現,大眾投資者卻沒有注意到,那麼這樣的公司就叫隱蔽資產型公司。彼得·林奇以佩恩中央鐵路公司為例,認為這家公司「什麼類型的隱蔽資產都有」:抵扣所得稅的巨額虧損、現金、弗羅里達州大量的土地、其他地方的土地、西弗吉尼亞的煤礦、曼哈頓的航空權等等,非常值得購買。而實際上,這只股票後來漲了8倍。
當然,投資隱蔽資產型公司的前提,同樣是要對擁有隱蔽資產的公司有著真實的了解,一旦清楚了解了公司隱蔽資產的真正價值,所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
彼得·林奇說過:「只要用心對股票做一點點研究,普通投資者也能成為股票投資專家,並且在選股方面的成績能像華爾街的專家一樣出色。」這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無異於極大的鼓勵。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快速增長型、困境反轉型和隱蔽資產型三類公司固然收益不菲,可是它們的風險往往也相對較大,所以在做決策之前,一定要把功課做到位。
4
比起獨到的投資理念和選股策略,彼得·林奇更令人稱道的地方在於超出常人的勤奮。
縱觀彼得·林奇的投資歷程,你一定會發現,他做投資從來不靠市場預測,也不迷信技術分析,既不做期貨期權交易,也不做空頭買賣,更不會總是像股評家那樣對股票市場高談闊論。他的成功,幾乎都是來自於實打實的調查研究,以及嚴謹周密的分析判斷。
執掌麥哲倫基金期間,彼得·林奇以近乎瘋狂的熱情,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2小時。為了尋找投資機會,他每天要閱讀幾英尺厚的文件,每年要出行16萬公里的路程進行實地考察,甚至陪家人出國 旅遊 也去那些有上市公司的城市,常常是到了地方,妻子去逛景點,他去公司調研;此外,他每年要與500多家公司的管理層進行交談,即便是沒在閱讀或者訪談,他也會花幾個小時不停地打電話……
可以說,整個投資界幾乎沒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沒有人比他的涉獵范圍更廣,而這也再度印證了他一貫的投資理念—— 必須要對准備投資的公司有周全的理解。
大師尚且如此,何況普通投資者呢?
然而放眼當下,絕大多數人在選股時根本不會對股票背後的公司進行如此細致詳盡的分析,他們很可能只是看到了身邊的親朋好友在買股票,聽到了網上不少「股神」或是「KOL」的召喚,感受到了整個股市行情的火熱,就不由自主地成為了跟風者,看別人買什麼就跟著買什麼,即便是花了時間去選股,所投入的精力也往往「不如購買一台微波爐的時間多」。如此一來,結果很可能就是賺少虧多,或者乾脆就像賭徒一般在股市裡碰運氣。
此時再來看彼得·林奇為了發掘一家好的公司而做出的種種努力,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感悟,而以下兩則軼事,同樣能夠說明問題:
「多辛苦一點,你將會得到豐厚的報償。」或許,這才是彼得·林奇與其他投資大師們如此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昨天在回復《彼得·林奇是怎樣選股票的?( https://wukong.toutiao.com/answer/7016335548894019876/ )》的最後提到,光從數據上看的話,彼得·林奇確實很喜歡分散投資,而且股票換手率很快,是當時美國市場平均換手率的3倍。但是,如果你把數據仔細進行細致的拆解,就會發現他的分散策略可不是那種平均主義的分散。他主持的基金金額非常大,所以他把自己的所有資金分成兩個池子,90%和10% —— 90%的資金是放在最多幾十個重倉股上面,這一部分資金,他並沒有經常換手,持倉是非常非常穩定的。另外10%的資金,放在幾百隻他在調研中發覺的「可能的潛力股」上。那麼這個10%的資金池,其實相當於一個「人才庫」,便於他進行長期的觀察。過了幾個月、幾個季度,如果這裡面有一些股票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換一批新血進來,然後再經過一長段的檢驗,如果某些股票穩定了,就可能會進入重倉股。
就再借用香帥在得到上《投資大師頂級智慧五:彼得·林奇——像正常人一樣投資》中的部分內容,再接著談。
所以你看,這樣的分散投資,其實相當於一種皇帝選秀似的分散——小池子是大面積「選秀」,真正到穩定的「嬪妃」級別,得經過重重考驗。所以這種有限的分散就既保證了他的投資的穩定性,又保證了他的投資風險可以進行有效的對沖。
三、逆向選股
彼得·林奇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選股策略,叫做逆向選股。彼得·林奇不喜歡那些太熱的行業,比如在當時的 科技 、醫療行業,原因是他覺得這些行業都有估值過高的風險,而且因為一個行業在上行的時候,想進入的競爭者會特別地多。競爭者一多,一個企業就很難賺錢。所以,他反而會偏好一些低迷行業的領頭羊。因為在低迷行業中,弱者更容易被淘汰出局,倖存者的市場份額會隨之擴大,反而賺錢。
比如說白色家電企業,在八、九十年代的美國,絕對是一個下行的行業,而當時的計算機是一個上行行業。他卻不選這種計算機股,反其道行之,選擇了幾個優秀的白色家電行業的企業進行重倉,然後在中短期的時候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率。
香帥認為這一點,對我們中國的投資者也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中國的市場大,收入的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所以一個產業在這里是下行的,在另外一個區域未必是下行的。也就是說,產業和行業轉移的空間很大,所以看似下行的行業,未必不是賺錢的行業。
四、彼得·林奇對投資的看法
你會發現,彼得·林奇的這三個原則,即蠟筆原則、有限分散原則和逆向選股原則,都是非常實用,非常有啟發性的,都是普通投資者可以拿來用的原則。
這也就回到了彼得·林奇對投資的根本看法——投資是一門藝術加科學再乘經驗的學科。
藝術的意思就是不能死板地靜態分析,當時有很多人對量化分析太過迷戀,總是想回去搞一個模型,就陷入了靜態分析的框架裡面。但是,沒有這種科學精神也不行,搞投資也不是什麼天馬行空的印象派做法,以為投資真的可以像大猩猩選股一樣,其實很多時候基本面的分析讀是必不可少的。投資是一個非常實踐性的行業,不是說你坐在這兒看兩本書,然後背下兩條原則,你就真的成為投資大師了。所謂的大師,都是不斷地淬煉自己而形成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投資是藝術加科學再乘經驗的一門學科。
這句話對我們普通投資者也是非常適用的,我們要學習金融知識,但是不要靜態、固化地去理解知識,而且一定要自己動手,不斷地實踐,這樣才可能在投資上取得真正好的成績。
總結,彼得·林奇的投資經驗分為三條原則: 1.蠟筆理論。要投資那些直觀的,我們可以理解的企業。 2.有限分散。不能無目的地平均主義分散,而是把重頭的資金集中在那些你真正有把握的投資上。選擇一些可能的潛力股,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考驗,看它們是否能夠成為真正的重倉標的。 3.逆向選股。有的時候不一定要去追高,反而在低迷的行業裡面選取龍頭股,可能是賺錢的機會。
㈨ 有沒有長期是靠股票,或炒基金過生活的人呢
肯定有,我身邊就有全職炒股的人,靠炒股過生活。這個人就是我同學,我們同樣是2007年一起入市炒股的,但他自從2010年開始選擇全職炒股,已經全職炒股十年有餘了。
他個人就是宅家男,可以天天不出門的那種,反正在家能呆得住,根本沒有什麼朋友的,每天都是宅家陪老婆和女兒,但由於他的堅持炒股,堅持下來就是已經成功了,最起碼已經實現財富自由了。
還有另外一個就是靠投資股轉債,不炒股專門研究股轉債的投資,雖然前期投資者失敗的概率大,堅持十年八年之後,總結了很多經驗,最終還是走向成功的。
因此可以肯定,現實生活中絕對會有不少人全職炒股,全職投資基金來生活的,這些全職投資的才是真正金融市場的高手。類似我自己,我只能算半個職業股民,平時炒炒股,每天也是做做自媒體,反正都是以自由職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