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雖然經濟發展並不是很好,為什麼股市很強大
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還是很快的,雖然在總量上遠遠少於中國,但是它的年均增速讓它躋身進了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發展最快的國家的行列。而且在股票上,印度股市新股的發行價格與中國的新股相比較為適中,能夠反映一個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因此,印度股市基本上能反映出其經濟面的基本情況,成為這個國家經濟的晴雨表。總的來說,印度的股市一開始就是按照成熟的國際標准來建立的,它的優勢就是資金進出自由,做空機制也完善。而且印度的經濟結構也有它本身的特點,印度GDP的主體就是消費,也就是說,印度靠著消費推動了內需市場的增長,這可以看出印度的人民會把閑錢投入到股市或銀行中,這就使印度的股市發展壯大了。
⑵ 世界上第一次發行股票的國家是
17世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公開發行的股票是全世界上出現最早的股票。
荷蘭海運業的異常繁榮,海外貿易的高額利潤與巨大風險,產生對能分散投資風險的迫切需求。
1602年,專事荷蘭與亞洲貿易的「東印度公司」,發行650萬荷蘭盾的股票,以阿姆斯特丹為中心。其運作方式、巨大深遠影響,具備現代股份公司的主要特徵(只在是否償還股本上略有不同)。
⑶ 有誰知道印度的投資政策是什麼樣的嗎
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經濟改革以來,印度政府修改有關工業政策,簡化政府審批手續,削減對外國投資的諸多限制,以吸引外資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近年來,印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與中國相比,差距還很大。據統計,2001至2002年度(印度財政年度為當年4月到次年3月)印度實際吸收外國直接投資61.3億美元,2002至2003年度為46.6億美元*。為實現「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長8%(九五期間僅為5.35%)的目標,印度計劃2002至2007年間年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75億美元。
《1999年外匯管理法》(FEMA)和《1991年工業政策》是印度外國投資指導性法規。以後根據《外匯管理法》制定了《外匯管理(外國人轉讓或發行股票)規定》。稅收和合資企業管理仍沿用《1961年印度所得稅法》和《1956年印度公司法》。相關政策和審批程序可到儲備銀行網站(http://www.rbi.org.in)和商工部工業政策和促進司工業援助處網站(http://dipp.nic.in)上查詢。
⑷ 印度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有沒有
港交所2015年 11月 16 日刊發指南,新增印度為獲接納的海外司法地區。根據印度法例,印度公司一般只可以預托證券的形式在印度境外上市。因此,尋求在港上市的印度公司只可申請其預托證券在主板上市,創業板現時不接受預托證券上市。截至16日,港交所尚未有印度注冊的公司上市。
⑸ 股票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的
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以及股票的作用【股票的誕生】
大約在1600年,僅荷蘭一個國家的商船數量就相當於英、法兩商船數量的總和。這表明當時荷蘭的海運業是多麼的繁榮。
後來,尤其是到了17世紀,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他們用我身後的這些船,繼續荷蘭和亞洲之間的貿易。
荷蘭的船隊把別國市場上缺少的東西運過去,再把本國市場缺少的東西運回來,這其中的利潤是十分可觀的。但是,僅僅憑著一葉輕舟,要在海上航行數萬公里,無論前面的利潤有多麼可觀,那些出沒無常的狂風巨浪即給遠航的貿易帶來無法迴避的巨大風險。
因為航海風險很大,可能隨時會出現風暴、海難、疾病等情況,飲食條件又非常的糟糕,這些因素使得水手的生活非常艱苦,一旦船隻出事,不光是貨物化為泡影,甚至連水手的性命都保不住了。
遠航帶來的超額利潤是所有人都希望得到的,而獲取它所必須承擔的巨大風險又是所有人無法逃避的,那麼,有沒有一種辦法既能夠獲得足夠的利潤又能夠把風險控制在一定程度呢?
於是,股份制的公司、股票以及股票市場就在人們這種分散投資的需求中誕生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學家斯蒂格里茨
股票市場有助於將儲蓄轉化為投資,並且可以分擔投資風險,我們知道投資項目往往都是有風險的,而許多投資者共同來投資,就可以讓第一個人只分擔很小的一部分的風險,而不用獨自去承擔所有的投資風險。
荷蘭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這里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今天,在這里的人們還可以看到大量有關早期股票市場的文物。而在這些文物當中,最具吸引力的莫過於這張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了。
荷蘭交易所博物館館長夏洛特C.M.卡羅斯
這是我們發現的第一張荷蘭東印度公司股票,印製於1606年。當時這位阿姆斯特丹市民購買的50荷蘭盾的股票。在這張股票裡面寫著,這位阿姆斯特丹市民幾年以後,也就是1611年,他能夠得到的回報是255荷蘭盾。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它發行了當時價值650萬荷蘭盾的股票,它在荷蘭的6個海港城市設立了辦事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當然就是阿姆斯特丹了,在這里發行的股票數量占總數的50%以上。當時,幾乎每一個荷蘭人都去購買這家公司的股票,甚至包括阿姆斯特丹市市長的傭人。
荷蘭中央銀行行長威林克
追朔到17世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決定發行的股票是全世界上出現最早的股票。
他們基本上是以這種方式運作的:即將公司的資本分成若乾股,每個人都可以持有公司的股份,公司給予持股者有公司台頭的證明,憑這種持股證明可以參與利潤分配。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此進入了繁榮的時代。
在闡述資本市場各種說法不一的歷史文獻中,人們幾乎無法搞清股票到底是在什麼時間、被什麼人所發明出來的。但是,今天人們所能見到的歷史最早的股票,就是這張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票。這張股票讓荷蘭整整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輝煌。到了17世紀中期,荷蘭的經濟規模雄居全球之首,其商船總數是英國的10倍,佔世界總量的3/4,同時也為荷蘭贏得了「海上馬車夫」的稱謂。
⑹ 印度短期國債比例是多少
印度金融體系改革的特點
印度第一代改革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金融改革是從1991年到1997年進行的,主要的改革包括利率自由化、政策性銀行貸款改革以及減少政府對銀行的干涉。第二階段改革從1998年一直到現在,內容包括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企業治理改革,改善銀行的綜合服務水平,風險管理以及保險和養老金體系改革。
印度1991年宣布的改革對銀行體系產生了明顯的效果。此次銀行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用資源和有效地分配貸款。改革第一階段採取了下列措施:降低銀行存款准備金率,擴大銀行開放度,加大對外投資;加大對銀行的監管力度;允許私營企業進入銀行業,加強行業競爭;制定銀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行業透明度;加強政策的傳導性。經過一系列改革,銀行降低了不良資產率,提高了運轉效率,增加了活力與實力,減少了經營成本,提高了利潤率。
印度金融市場改革的重點是放鬆管制,加強流動性,降低交易成本。1991年以來,印度股票市場改革主要目的在於提高市場流動性和透明度。主要措施包括:
放鬆股票發行市場管制。1992年印度廢除了《資本發行控製法案(1947)》,企業在相關監管規則的指導下,有權獲得市場籌資機會。計劃發行股票的公司不需要事先經過政府的批准,在取得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發放的批文後便可發行證券。1995年,印度在新股發行定價方面又實行入標定價法,從而提高了股票發行的效率。
在流通市場上注重拓寬市場基礎,提高市場流動性,加強風險管理。金融改革以來,印度股票市場投資者范圍擴大,金融工具創新活躍。1992年印度允許外國機構投資者(FII)在股票市場投資,後者如今已經成為印度資本市場上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共同基金尤其是私營性質的共同基金如今已成為另一種活躍的機構投資者。印度股票市場實行漲跌停限制制度,以控制股票市場價格過度波動。印度政府還為小公司建立了場外交易市場;允許公共設施和市政公司在股市上發行債務證券;規定發行股票的最大可交易數不超過100股。
擴大股票市場開放。1992年?印度政府允許印度公司通過可轉換債券向外國投資者發行股權證券,使外商可以直接投資印度的公司證券,這表明印度的證券市場開始對外開放。1996年已經有6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進入印度股票市場,這些外商企業所購買的證券總量達到26億美元。同時,印度還拓寬印度公司的國際融資渠道,相關的金融工具包括美國存托憑證?ADRs?、全球存托憑證(GDRs)、外幣轉換債券以及對外商業借款等。國際融資渠道的通暢使印度國內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系更為密切,有利於提高國內市場的流動性,減少市場間的套利機會,提高國內市場效率。
在1991年金融改革之前,印度國債市場非常落後,缺乏有效的市場規則以及其他基本制度安排。國債市場實質上是印度儲備銀行財政赤字貨幣化的一種途徑。印度儲備銀行沒有設立專門機構而是通過股票經紀公司開展業務。金融機構受制於法定要求而參與國債市場。由於市場缺乏主動參與的熱情,加之國債市場獲利甚微,印度國債市場一直規模較小,交易平淡。1991年以來,印度對其國債市場實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主要包括:通過拍賣方式確定政府證券利率,取消行政管理利率;逐步解除通過發行國庫券而使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自動機制;引進一級交易商(PD)作為政府證券市場的做市商;建立券款交付(DvP)結算系統,提高政府證券交易的透明度。
上述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改變了印度國債市場的落後狀況,為印度國債市場帶來了深刻的變化:投資者范圍擴大,非銀行機構參與其中,儲備銀行在發行市場的參與程度降低,零息債券利率變動與市場的聯系更加密切,財政赤字貨幣化機制被阻斷,國債市場逐漸成為貨幣政策傳導中樞。國債市場在制度建設、風險管理、清算和結算,以及提高國債管理的透明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印度國債市場改革成績斐然。
印度金融體系改革的啟示
印度的金融改革給我們的一個啟示就是激進的改革也是可行的。印度國家股票交易所(NSE)的關鍵人物在金融領域進行了徹底的改革,而不是增量式的改革,為印度金融體系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印度個人和印度公司利用股票市場進行資本運作,並且逐漸成為了印度股市的主導力量。股市激進式改革的成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建立了印度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BI)和國家股票交易所(NSE)等新機構。從印度改革的經驗可以知道,這些新機構才可能更具有觀察和施壓的獨立性。如印度儲備銀行和印度國家清算公司是債券市場產品和服務創新的主要推動者。NMCE、NCDEX、MCX和印度清算有限公司等新機構已經成為引導其他保守市場進行創新的重要動力。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激進改革的實施沒有財政部和印度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BI)的政策支持的話,也不可能實現。加強證券市場的競爭必須增強監管部門的執行力,印度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BI)作為一個獨立的監管機構,其成立是證券市場改革的關鍵。標志著金融體系的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革。其制度特徵是:SEBI是證券市場中的監管機構。SEBI並不負責提供服務,它僅僅是監管服務的提供者。SEBI並沒有內生出一個由公共機構權利管轄的行業。SEBI的職員全是新近招聘的,因此它能夠進行更高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印度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BI)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信息披露和競爭政策。在交易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SEBI建立了一個機構間進行競爭的框架體系。更重要的是,通過大量家庭儲蓄的資金參與投機活動從而使股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功能。正是這種家庭部門的直接參與,降低了機構對市場的控制能力。這主要是因為,大量理性投機者的交易活動對於監察像操縱市場這類違規行為是相當有效的。如果交易屏幕上顯示的價格太低,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買者就會湧入市場,反之亦然。這樣,大量的市場參與者的參與活動保證了市場運行的效率。
⑺ 怎樣投資印度股市
到印度開戶顯然不太現實,但是現在國內也沒有公司提供印度股票交易服務。
所以比較現實的方法是通過美股券商交易在美國上市的印度基金,這種基金叫作ETF,一般都是按照股票指數的成分股去持有股票,股票指數上漲,ETF也是跟著上漲的。美國的交易所就有很多投資全球的ETF,比如投資印度的有這些ETF:iShares安碩MSCI印度ETF、iShares安碩印度50ETF、印度ETF-PowerShares、iShares安碩MSCI印度小盤股ETF;甚至還有直接可以3倍做多ETF——Direxion每日印度看多3倍股票ETF。那麼,在國內怎麼交易這些美股ETF呢?其實很簡單,下載富途牛牛APP就可以了。
⑻ 印度採取的對外貿易保護政策
一、印度經濟現狀概述
(一)印度國內經濟狀況
印度作為一個擁有世界第四大軍隊,第八大製造業和僅次於美國的高科技人才資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正在創造「印度崛起」的神話。印度政府在「十五計劃」中,將2002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8%,但基於印度沉重的人口負擔、不平衡的產業結構、巨額的財政赤字、懸殊的貧富差距、落後的基礎設施、居高不下的銀行不良資產以及國內種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長存等現實情況分析,這一目標的實現頗為不易。
1.印度國內經濟發展現狀總述
印度經濟自獨立以來到上世紀8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僅為3.5%,80年代提升為5.6%,90年代中期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長率更是超過了中國,達到了創紀錄的10.4%。2004-2005財年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為6.6%,其中建築業增長率為5.2%,工業增長率為9.3%,第三產業增長率為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貿易增長53.5%,較第一季度的24.6%增長了一倍多,外國直接投資則增長26.8%,印度經濟進入了「黃金時代」。
(1)第一產業現狀:「綠色革命」使農業增產增收但科技興農仍然任重道遠。
今日的印度已徹底改變了「帶著討飯籃子」的形象,糧食產量從獨立之初的1500萬噸增至2003年的2.2億噸,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糧食產量目標為2.251億噸但由於降雨量下降,產量預計會減少到2.06億噸。現在印度的許多農產品如大米、小麥、豆類、棉花、甘蔗、茶葉、煙草和黃麻的產量均位居世界前列。這主要歸功於1964年-1970年印度開展的「綠色革命」, 90年代後印度又開展的「白色革命」和「藍色革命」促進了畜牧業和漁業的發展。現在印度正朝著2010年糧食產量翻番的目標前進,預期屆時糧食市場將超過25,000億盧布。但是客觀來講,印度農業生產率仍然很低,每公頃1.7噸的單位面積糧食產量與2.6噸的世界水平和5噸多的發達國家水平還相差甚遠。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預算報告中特別強調了要改善農業領域的投資環境,其中包括允許國內農產品出口商免稅進口種子和農用物資等。印度農業發展的關鍵是開墾荒地、選育良種、改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利設施網增加灌溉面積、保證電力供給、提高糧食加工儲藏能力、完善糧食市場流通環節,使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第二產業現狀:新興工業實力漸強,但協調發展不容忽視。
印度現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其中制葯、汽車等領域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業(包括煤炭、石油和電力)發展也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佔全國商品能源消費的40%以上。但是電力供應仍然很緊張,目前印度正在尋求開發以甘蔗渣為原料發電,進一步補充傳統煤炭發電的供不應求。輕工業在印度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其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0%以上, 主要為紡織工業和食品工業, 其中食糖, 茶葉和紡織產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隨著整個工業的發展, 棉麻紡織、製糖、榨油和制煙等傳統工業的優勢地位正在不斷地讓位於化學、能源、機械和電子等新興工業。
①能源和基礎工業——產量大幅增長,但石油、天然氣仍嚴重短缺。
從總體上看,印度的礦產資源較為豐富,門類比較齊全,煤儲量近2000億噸,是世界重要產煤國之一。近年來能源工業發展較快,可由於缺少現代工業的「血液」——石油,因此總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調查顯示,印度石油資源匱乏,可開采量不足8億噸,按目前開采速度,僅可再開采20年。天然氣儲量不到7000億立方米,也只能維系20多年的開采量,而且天然氣生產中噴發浪費嚴重,效率不高。
②醫葯工業和紡織業——印度製造業的兩個亮點。
印度是非專利葯品生產和出口大國:印度的葯品佔全球葯品銷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裝葯生產國。印度的醫葯工業有2萬個實驗室,醫葯市場規模為53億歐元,其中最大的醫葯企業Glaxo SKB 佔有5.7%的市場份額。
紡織業是印度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行業,其產出佔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萬人就業。
③耐用消費品市場、機械及部件市場——現狀不樂觀但發展潛力大。
雖然印度國內擁有一個由3億中產階級構成的穩定的消費市場,但消費熱潮並沒有啟動,大多數耐用消費品構成買方市場,供大於求。印度的機械產品多為低端產品,重載設備、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紡織和珠寶加工的機械長期依賴進口。但是消費信貸的進一步完善可以促進消費市場的繁榮,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的加大,可以推動以建築機械為主的機械及部件市場的發展。
(3)第三產業現狀:印度經濟增長的最大亮點和推動力。
行的是「進口替代型」政策,和發展民族產業,與外界的聯系不密切。印度憑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術和英語語言優勢大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先行帶來了印度軟體、商務處理外包等IT服務業的興旺,促進了印度資本金融市場的發達和旅遊業的繁榮。
① 計,中國輸待外資的開放態度已經取得了突破。信息服務部門——軟體業異軍突起,實力雄厚。
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頒布了扶持計算機軟體發展的政策,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關鍵十一年之間,印度軟體業的年均增長率達45%,2004年這一數字達到了50%。印度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軟體超級大國」,目前有軟體及服務企業近3000家,從業者超過50萬人,其前十家軟體及服務企業的人員規模多在萬人以上,最大的企業已逼近4萬人。企業盈利均在20%以上。班加羅爾、海得拉巴和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軟體基地的「金三角」。
②資本金融服務部門——開放的金融環境形成了較發達的資本市場。
印度擁有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資本市場,其股票交易種類也是發展中國家中最多的。全國共有78家商業銀行和196家地區農業銀行,分支行6100家;有證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過900家,年新發行股票可籌措650億至700億盧比資金。
③旅遊服務部門——有望成為世界旅遊市場的中心。
印度旅遊業在2004年接待外國遊客達337萬人,比2003年增長23.5%,旅遊外匯收入為48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1%。雖然印度受到印度洋海嘯影響但並沒有影響到印度的「旅遊熱」,預測到2025年印度有望成為世界旅遊市場的中心。
④公共服務部門——基礎設施和文教衛生: 「硬體」、「軟體」一齊抓。
為彌補基礎設施滯後的缺憾,印度政府制定了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方針。2010年,至少投入170億美元用於提高國內道路、機場和港口水平,鼓勵外資或私人財團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工程。為了解決印度能源危機,政府積極尋求與沙特、伊朗、俄羅斯等國的能源項目合作,計劃在2015年前每年投資10億美元用於中東、中亞、北非、東南亞和拉美等地區的油氣項目。
教育方面加大經費投入,普及八年初等教育,重視培養和保護高素質科技人才,鼓勵外流人才回歸。醫療衛生方面,通過建立三級醫保網路(保健站-初級保健中心-社區保健中心)改善飲水供應等措施,促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
(二)印度對外經濟狀況
1.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情況——貿易逆差、外資利用率低
(1)對外貿易方面
盡管印度盧比對美元持續升值, 2004-2005財年前9個月印度出口53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長23%。印度本財年的出口目標是比去年增長16%。印度對外貿易中,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為美國、阿拉伯、中國、中國香港、英國、新加坡、德國、比利時、義大利、法國,主要進口國家為中國、美國、比利時、瑞士、澳大利亞、阿拉伯、英國、德國、日本等。主要出口產品有紡織品、寶石及珠寶、化工產品、石化產品、農漁產品、皮質品、電子產品及地毯等,主要進口產品則有原油、黃金、寶石、鋼鐵、化學產品、機械及電子產品。
(2)外商投資方面
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自1992年至2004年1月止,印度政府核準的外商投資金額近783億美元,主要投資國家為美國、瑞士、英國、日本、德國、荷蘭和阿曼等,主要投資領域有石油、電力、冶金、食品加工、電訊和飯店旅遊業等。但是資金實際利用率只有40%。日前,印度政府進一步提高海外企業對印度本地行動電話公司的投資上限,從49%突破到了74%,表明印度政府對待外資的開放態度已經取得了突破。印度是一個經濟發展迅猛的國家,國內許多領域,尤其是在大多數基礎設施領域面臨投資不足問題,預計下一步印度會有更廣闊的領域進一步放開。
對外投資方面,按照印度儲備銀行公布的數字,印度2003-2004財年對外投資增加了15億美元,總投資額達到66億美元。
2 中印貿易情況——中方逆差,但經貿合作的潛力巨大。
近10年來,中印貿易發展較快,印度已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化工產品和機電產品等。從印度進口商品主要有鐵礦砂、鉻礦石等。1992年中印邊境貿易恢復,以易貨為主,每年邊貿額約500萬元人民幣。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3年中國同印度貿易總額為75.95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53.6%,其中中方出口額為33.44億美元,進口額為45.51億美元。2004年,中印貿易額達到136億美元。據印方統計,中國出口到印度的商品總額在2002—2003年度印度進口額中,已躍居第3位,僅次於美國及比利時。同期印度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額也已位於第6位,僅在美國、阿聯酋、英國、中國香港和德國之後。從中印雙方經貿地位的提升可以預測兩國合作的潛力是巨大的。
二、中國與印度經濟比較
同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與印度,在經濟發展方面存在很多相似與相異之處。50年前,兩國都是比較的落後的農業國家,進入21世紀初,兩國都取了長足進步,都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根本的變化。
(一)經濟發展模式:「世界工廠」與「世界辦公室」
中國當年學的是東亞「四小」模式,通過引進外資,建立強大的、能給為數眾多的農業人口提供工作的工業部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粗放式增長。因此,中國正處於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中,工業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國正成為「世界的工廠」。
而印度則相反,它重視的是服務業。印度的服務行業在GDP佔50%以上,而工業和農業則分別只佔26%和22.8%。印度想成為「世界辦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勞動起家的發展中國家,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製造業打頭陣的全球化「第一波」,那麼,21世紀初期將迎來以服務業打頭陣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國在「第一波」中占盡優勢,印度則在「第二波」中顯示出對中國的壓倒優勢。例如,2003年有2萬美國人的稅表財會統計是在印度完成的。2004年有20萬個稅表被送到印度作財會統計。
印度之所以走了一條與中國不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印度對外開放時間較晚,直到1991年才真正開放,而此時與開放初的中國大不一樣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2. 印度精英教育為印度培養大量的科技人才。印度雖然文盲的比例較高,但它卻是一個人才大國。印度政府對高等教育非常重視,從而確立了它世界第二人才大國的地位。印度的大學為印度培養了數量僅次於美國的講英語的科技人才庫。依靠這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印度的高科技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美、英等國科技人才中印度人的比例相當高。
3. 印度糟糕的基礎設施對發展工業起了阻礙作用。印度公路、鐵路、港口、航空、通訊發展滯後,問題重重;印度的電力供應不足,國內能源分布不均,印度貯藏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煤大多分布在東南部,運輸壓力大。
4.印度可耕地面積世界第二,灌溉面積則高居世界之首。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如中國緊迫。
(二)對外經濟戰略:
在對外貿易政策上,印度從獨立至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的是「進口替代型」政策以保護和發展民族產業,與外界的聯系不密切;至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進口替代」與「出口促進」並重的貿易政策;從90年代開始,特別是在加入WTO之後,印度開始實行「出口導向型」的對外貿易政策。由於印度長期實行保護國內市場的內向型進口替代經濟發展戰略,對國內市場實行高度保護(由於頻繁實施反傾銷調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銀行認定為貿易壁壘最嚴重的國家),導致印度進出口貿易發展緩慢,長期處於貿易逆差狀態,外貿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也很低,最終影響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中國則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就致力於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在東南沿海實行了外向型經濟。
2004年,印度的雙向貿易總額只有1500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年份額不到1%,而到2003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中所佔份額是5.8%,在世界進口中所佔份額是5.3%。2004年,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與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貿易額與GDP之增長70%以上。而印度的貿易額與GDP之比只增長23%。
在吸引外資方面,與印度相比,中國在股權、投資領域、稅收等方面政策優惠得多。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對要大一些。印度由於民族、教派矛盾復雜、政局動盪、議會反對黨力量強大、非政府組織影響大,制約了政府的利用外資政策。目前,印度的外資政策發生了一些變化。20世紀90年代,印度曾嚴格限制外資進入,而現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資的力度。印度仿照中國,採取一系列優惠措施,在全國范圍內設立約20個經濟特區,招商引資。
近年來,有一些跨國企業工廠轉移到了印度,印度成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發中心。印度的優勢得到了凸現。
1. 人才優勢。不僅是大量的講英語的科技人才,而且包括大量的管理人才。
2. 法律制度優勢。印度的國家機器和法律體系在發展中國家顯得相對比較健全、穩定,法律制度比較完善。
在與世界主要大國、國際經濟組織以及區域經濟組織的聯繫上,1997年,印度對APEC21國的出口占其總出口額的48.0%,依次為歐盟15國(24.7%),北美自由貿易區(20.3%),環印度洋地區合作組織18國(18.9%),海灣合作委員會(7.1%),東盟10國(6.8%),孟加拉國、緬甸、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合作組織,即BIMSTEC-4(4.5%),南亞地區合作組織(4.1%),其中與海灣合作委員會的貿易就要是能源。
三、涅磐重生--「印度模式」?
(一)「印度模式」的特點
在《邁向2050年》報告中,高盛公司預測印度在未來50年裡,有望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許多學者看好印度未來的發展,他們認為印度的經濟制度與市場結構更能保證長期的發展潛力。
聖雄甘地、建國之父尼赫魯等印度政治家們一直在探索符合印度現代化的道路。這條道路走得好曲折,但是日益顯示出它的端晲。部分學者認為印度選擇了一條比中國更健康、更持續性的發展路徑。如果說以「硬」為特色的「中國模式」,即中國經濟的增長是由物質基礎設施和製造業的擴張推動的,屬於汗水(inspiration)驅動型;那麼,所謂「印度模式」,就是以「軟」為特色,由它的制度基礎設施與企業家精神(aspiration)來塑造的。中國的經濟實力更多地物化在了建築物(包括廠房)上面,是硬的,看得見的,而印度的經濟實力則由它的潛力決定,是軟的。 這里的「軟」既包括技術,也包括廣義的制度,包括文化。
在印度引以為豪的服務業中,增長最快的是軟體業。 印度是世界上五大計算機軟體供應國之一,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計算機軟體出口大國,軟體出口額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0%,美國客戶購買的軟體產品有60%是印度製造的。世界經濟論壇2004年3月9日發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信息技術報告》顯示印度由去年的第45位升至第39位。在發展中國家居於前列。
(二)「印度模式」形成的原因
如果說「軟」只是印度經濟發展的一個象徵,那麼,它的深層次的力量來自於內生體制性因素。
印度所具備的體制演進比較優勢(institutional evolving perspectives)。從甘地開始,印度經濟上實行的是與前蘇聯不一樣的社會主義,更偏向於像歐洲的那種議會社會主義。拉奧總理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說,印度的經濟發展要走「中間道路」,印度要「均衡地實行自己的經濟模式」。
印度的金融體系延續了英國人留下來的金融制度,它的銀行體系有130年歷史,印度銀行多數都是民營銀行,運轉良好,壞帳率很低,整個銀行體制比較健全,具有較佳的國際信譽。股票市場也有百年以上歷史。 孟買的證券交易所世界聞名。23家交易所上市的企業超過6000家。
印度的市場秩序較好、資源配置以市場為主,支持了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嶄新的企業家精神。國際投資者認為,與中國相比,印度擁有更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力的產權保護措施和對投資者更友好的競爭體制。如塔倫�6�1凱納(Tarun Khanna,麻省理工學院)和黃亞聲(Yasheng Huang,哈佛商學院) 在2003年七八月號的《外交政策》上發表文章——《印度能否超過中國?》。他們在文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一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最終還是取決於本國資源的調動。由於印度私營企業發展較快,而且注重自身內部的有機增長,這使得印度對資源的利用更加充分。
印度擁有發展中國國家獨特的優勢――良好的英語教育、符合國際化的管理等。英語為通用語言,受殖民地文化的影響,印度精英教育中國際化人才更容易接受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擁有一大批國際化的人才、一大批能夠與歐美國際競爭的跨國公司,印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步伐更為堅實。
有學者們認為,經過90年代以來的改革,印度經濟、政治模式開始糅合東亞的特性。正如保羅�6�1克魯格曼指出,中國等東亞國家經濟奇跡得力於資本的極大驅動。最近,印度在這方面也顯示出強勁的勢頭。《金融快報》發表文章稱,印度不僅要大力發展「軟體模式」,同樣也要在吸引外資方面勝出中國。英國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公布的一項2004年度報告顯示,印度已成為僅次於中國、美國之後全球第三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
四、印度經濟展望:機遇與挑戰並存
對於2005—25年印度年均GDP增長率有不同的預測,分別是7.0%、8.0%、9.0%、10.0%(參見附表),其實現程度受國內經濟條件(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供應情況等)與國際經濟環境(國際油價等)影響。在未來20年,印度將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參見附表)。印度將會在世界技術進口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到2025年,其軟體出口將佔全球軟體出口的15.%。除此之外,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還包括:1)旅遊業;2)信息服務業;3)咨詢管理業;4)瑜珈等緩解壓力的教育與培訓;5)中等技術勞動力出口;6)高技術人員出口等。與世界大國、區域組織的關系方面,主要是「向東看」戰略,將重點加強與東盟等地區組織與大國的經貿關系
⑼ 早期荷蘭東印度公司股票發行的原因
因為荷蘭海上貿易發達,刺激大量的資本投入,因而產生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的需求。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因為當時還沒有完備的股票流通市場,更沒有獨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們零星地進行股票買賣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綜合交易所里與調味品、穀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拓展資料:
1、 股票,世界上的第一家股份公司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這個公司發行股票的原因是未來尋找更多的人來承擔公司的風險,因為航海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各樣的風險,單靠幾個出資人的話,很有可能一次大的風險就破產了。所以從發行到購買股票,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風險,你是去與別人共同承擔經營風險的,而不是直接去享受別人利潤,風險才是要首先考慮的。
2、 購買股票,如果沒有證券交易所提供交易平台的話,那麼過程其實很麻煩,比如你有一個朋友想開公司,找你入股,你首先要看這個朋友的能力,經驗,還要看他投資的行業,具體的商業模式等等,然後你還要咨詢其他的意見,評估虧錢的可能性,甚至要想到會不會破產,也就是說你會全方面的考慮風險,然後才會做出理性的選擇。但是大家現實中買股票的時候確很隨意,買入的原因通常是聽到了一個消息、因為別人買賺錢了,或者這只股票漲了很多,這些其實都不是你買入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應該是我經過仔細的了解,願意承擔公司經營的風險,也可能會享受未來公司的盈利,所以才以合理的價格買入。
3、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⑽ 印度上市公司數量
印度
主板股票市場:2家(孟買、National)
地方區域性市場:21家(已連網)
上市公司數量:10000多家
股票市場歷史: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