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載入史冊的是哪些人
曾經有個朋友給我看一幅畫,問能不能買,畫的怎麼樣,我委婉地說,我不太喜歡。他下一句就是,他可是某省的美協副主席,又是某某畫院的院長!又是……我打斷他說:「你是買畫,孝頃還是買官銜?」因為我知道,拿官銜說事的,八成是沒什麼真本事。
記得在2010年,一位搞工程的朋友,(其實也沒有什麼往來),花了一百萬,買了某省美協主席的三副作品,這三副畫我見過,是畫的房屋拆遷後的斷壁殘垣,一片荒蕪。一年後,這位朋友需要資金,打算出手,結果三十萬都沒人要,因為美協換屆了。
與其截然不同的是,中國美院張老師的作品,不管市場如何波動,畫價依然堅挺,在畫廊中,價格一直處於中上位置。為什麼呢?因為一、張老師是靠作品說話的,而不是靠職務和其他的所謂光環。二、張老師作品是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筆墨為傳統正脈,不流時俗,自然不會過時。你再讀納族「中國山水畫史」,自然明白,千年來載入史冊的究竟是怎樣的畫,怎樣的人。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巧茄陸失。
再看兩條新聞:
書畫圈的「官崇拜」就好比皇帝的新衣,畫家、買家、炒家和莊家都不願意戳穿這個泡沫,只要協會領導不換屆,這個擊鼓傳花的游戲就能一直玩下去。
——來源《上觀新聞》
很大一部分字畫是被當成「禮品」、「人情」,也就是說,買畫和收到字畫禮物的人,大多並不太懂字畫,但是他們分得清美協書協主席、副主席、理事的份量,也就能搞清對應的價格,從而明確自己利益交換的籌碼。
——摘自《華夏時報》
今年1月底,中國美術家協會換屆,引發了書畫收藏市場上的巨大波動。前任主席、副主席書畫作品的市場價格瞬間腰斬,甚至跌至原價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而新任領導的書畫價格,則迅速攀升。
他們的藝術水平驟降驟升了嗎?沒有,變動的只是職位 。職位越高,畫價越高,難道藝術水平隨著職務的提高而提高嗎?別忘了,古往今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官。
你再看看這幾位,生前默默無聞,去逝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作品更加熠熠生輝,堪稱經典。黃秋園、陳子庄、張鵬,乍起典…… 這些大師一生謙和,專心作畫,不慕名利,立足傳統,永遠值的後人敬仰。
我們看不懂畫,判斷藝術的標准也是復雜的,這需要學習,需要長時間浸淫、培養。所以,即使大眾的眼光偏俗氣一點,喜歡簡單的標准,喜歡明確的人設,也是可以理解的。而需求倒逼供給,畫家為此去混圈子,混協會,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合理。
但是,你要明白一個道理,歷史是公平的,那些彪炳史冊的人,真是生前甘於寂寞的人,默默修行的人。
2. 現在書畫市場情況十分低迷的原因是什麼
與過度炒作有關,市場上有些名家的潤格,每辯陸平尺動輒上萬,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這樣的價格,已不是其書畫作品水平、藝術價值的真實反映。甚至,某些當代藝術攜信頃家的作品,價格遠遠超過了一些古代藝術家的作品,這種現象坦拍,是極不正常的,那麼,如此天價,是怎麼來的?很大程度,是由於市場的大肆炒作。天價作品,日益脫離了普通收藏者的購買能力,也透支了市場。
3. 中國書協、美協幾年一換屆
正常情況下是每五年換一次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