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央行貨幣上市是買股票嗎還是買股
買股不能直接買股票,2018年來,中國股市跑輸絕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在市場情緒低迷之際,上周,東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拋出了岩高「央行持有本國股票資產大有可為」的論點,建議中國央行應進入股市,購買股票或股指產品。股市一度暴漲。
不過,隨之而來的是接近央行人士的否認以及各路專家學者的反面意見,尾盤股市漲幅收窄。
接近央行人士回應媒體稱,「沒聽說這樣的計劃,法律上也不支持」;
央行原調統司司長盛松成也表示,中國央行直接購買股票或者ETF的理由不成立。法無禁止即可為,理論上,《中國人民銀行法》並沒有明令禁止央行購買股票或股票ETF的行為。但粗派尺是,從各個方面考慮,中國央行沒有必要直接購買股票,因為央行購買股票容易加大股價波動性,很可能擾亂市場定價功能;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箱里儲備工具較多,目前仍應該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央行進入股票市場,將出現監管難題,羨頃並且容易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健康的股票市場取決於上市公司和證券市場制度改革。
某原央行人士也對筆者提及,2010年日本央行大舉購買股票ETF,但這是作為量化寬松的工具,目的是為市場注入流動性。這也是因為日本經歷了20年的通縮,且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本土企業投資意願低下的背景下,央行才不得不選擇購買股票ETF來注入流動性,而且如今買成多家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日本央行已是「騎虎難下」,還被指責扭曲價格、壟斷市場流動性。
2. 想買點銀行股,有哪些推薦的嗎
如果說你想要購買銀行股的話,那麼我會給你以下幾個建議。第1個建議就是盡量不要去買四大行的銀行股,因為這四大行的流通盤太大了,買進去基本上都不會怎麼動。第2個建議就是盡量去購買那些小盤股,因為那些小盤股的漲跌幅度更大,會有更多的機會。第3個建議就是你可以在他低位的時候介入進去,然後等到哪天有利好再沖高把它賣掉。
一.不買四大行
就像剛剛所說的,我是非常不建議你去購買四大銀行的。因為四大銀行的股票它的流通市值太大了,所以它每一天的漲跌幅度都是特別小的。可能一年的波動幅度基本上都不會超過20%,這就跟買大盤差不多。哪怕就算是行情很好,你也不太可能可以從他身上賺到多少錢。不過四大行是比較適合那些風險偏好很小的人去做,如果你不想承擔太多的風險,那就買四大行。
大家看完,記得點贊+關注+轉發哦。
3. 中央銀行買賣證券的形式是什麼
中央銀行買賣證券是為了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實現貨幣政策目標,而不是為了贏利。
中央銀行買賣證券一般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一次性買賣。當中央銀行認為需要增加或壓縮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時,就會一次性購買或出售某種證券,中央銀行直到購足或售足為止。
另一種是附有回購協議的買賣。
拓展資料:
中央銀行證券買賣業務的意義是什麼?
它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通過買賣投放或回籠基礎貨幣,影響金融體系的流動性,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
實現體系內流動性總量適度、變化平穩、結構合理和貨幣市場利率基本穩定的目標。 證券買賣業務是中央銀行的主要資產業務之一,具有操作靈活、主動性強等優點,其重要性已越來越受到重視。
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進而調節宏觀經濟;與准備金政策和相再貼現配合;緩解財政收支造成的不利影響;
協助政府的公債發行與管理。
證券買賣業務是中央銀行的主要資產業務之一,由於其具有操作靈活、主動的優點,其重要性有不斷加強趨勢。
中央銀行通過在二級市場上公開買賣各類證券(包括政府債券、中央銀行票據和政策性金融債等),可以釋放和回收金融體系的流動性,調控基礎貨幣,實現體系內流動性總量適度、結構合理、變化平緩和貨幣市場利率基本穩定的目標。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賣的證券主要是政府債券、國庫券以及其他市場性非常高的有價證券。
由於各國的國情不同,因此,各國法律規定中央銀行可以買賣的證券種類也不同。
1.美國公開市場的證券業務:
由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直接領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具體操作。從眾多的證券交易機構中選擇幾十家初級交易商進行政府證券的買賣。
操作方式主要有永久性儲備調節,即單向的購入或售出債券;臨時性儲備調節,即通過回購協議和等量售出——購入交易進行雙向操作。
2.中國人民銀行的證券買賣業務:
1994年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在上海銀行間外匯市場買賣外匯進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
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通過融資券的買賣試行公開市場業務;1996年4月9日,才正式啟動中央銀行國債公開市場業務。
操作工具是國債、中央銀行融資券、政策金融債,交易主體是國債一級交易商,而不是個人和企業事業單位。
4. 中國人民銀行股票價格
、「中國人民銀行」 是個政府的銀行管理機構,沒有發行股票,所以也就沒有價格 2、「中國人民銀行」 管理的下屬的主要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等,號稱四大銀行
5. 中國人民銀行可以上市嗎
中國人民銀行不能上市,因為它是中央國家機關!!!
商業銀行可以上市(如:工行、建行、農行、中行等)
國有銀行能不能上市?
在這里出現了一個悖論:如果上了市才能成為好銀行,那麼上市之前就不是好銀行,而不是好銀行則不應當上市。國有銀行上市顛倒了邏輯順序。應當在銀行上市之前提高資本充足率,使得銀行成為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穩定的金融機構。然後才討論是否應當上市。
近來,頻頻出現商業銀行要求上市的呼聲。深圳發展銀行、浦東發展銀行、民生銀行已經上市。招商銀行、華夏銀行也發布信息,希望在短期內上市。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中國銀行上市的呼聲最高。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正在進行改組,據說它的海外部分要首先上市。其他的幾家國有銀行也希望盡快上市。好像金融改革的關鍵在於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銀行上市是否會成為金融改革的突破口?會不會出現「一股就靈」的奇跡?
國有銀行能不能上市?也許有人認為,這難道還成問題嗎?四大國有銀行是「國家所有,國家信譽」,只要國家批准,要上市還不是輕而易舉?
事情未必如此簡單。企業上市是直接融資行為,上市的前提條件是信息透明化。也就是說,企業為了擴大再生產,拿出一部分股權來換取外部資金。例如,企業自有資本10億元,年利潤1億元。如果想把經營規模擴大一倍,需要資本20億元,於是,這家企業通過上市,對外發行相當於10億元的股票。如果企業的生產效益好,購買股票的人按照投資多少來分享利潤。假若股票價格上升,股東們還可以從股票升值得到額外的收益。因此,上市的前提是,第一,企業要有自有資產,第二,要期望盈利。
家當知多少
國有銀行上市的第一關就是要弄清楚究竟有多少家當。企業上市時考慮的是凈資產。如果企業注冊資本是一億元,但是欠別人的債務有2億。那麼,我們說這家企業資不抵債。別說上市,早就該破產倒閉了。國有銀行的自有資產(一級資本)在總資產當中的比例稱為資產充足率。按照《巴塞爾協議》,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應當在8%以上,如果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不到這個標准就會影響銀行的穩定性。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只有中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接近8%,其他各家都遠遠低於這個標准。換句話說,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中最多隻有8%是屬於自己的。銀行拿儲戶的錢放貸,如果出現了不良貸款,自然應當由銀行負責。因此,如果銀行要上市,首先要把不良貸款的數字搞清楚。在這里有幾筆帳非算不可。
第一,按照官方數字,四大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總額為24%左右。顯然,中央銀行沒有任何理由誇大這個數字,只少不多。
第二,按照官方報導,被「剝離」到四大資產公司的不良貸款有13000億元。就算四大資產公司討債的本事很大,按照一般規律,能要回來30%就算很成功了。那麼還有將近10000億的壞帳。這是四大商業銀行欠老百姓的錢,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儲蓄者都有權把自己的存款要回去。倘若如此,四大商業銀行怎麼來補這個
窟窿?如果把這10000億算進去,銀行的不良貸款總額要上升多少?
第三,目前,國有銀行計算不良貸款數目是採用「一滯二呆」的分類原則計算的。朱總理在1998年的金融工作會議上曾經明確指出,「我們不要盲目在所有領域都照搬國際慣例,但是在貸款分類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採納國際慣例。」在2002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他再度強調「商業銀行從今年開始要全面實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制度」。按照「一逾兩呆」,貸款逾期3年才劃為呆滯,借款人走死逃亡才劃為呆帳。而「五級分類」只要借款人不能歸還本息30至90天就列入不良貸款。假定國有銀行認真地採用了「五級分類」,許多現在算為正常的貸款將變成不良貸款,不知道這樣一來,銀行的不良貸款還要上升多少?
第四,「五級分類」與「一逾兩呆」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考慮信貸質量。如果一個企業借了10筆款,按照「五級分類」,只要有一筆貸款不能按時歸還,鑒於這個借款者缺乏信用,其他貸款都要列入問題貸款。可是按照「一逾二呆」,只要其他貸款尚未到期就不算。如果按照「五級分類」,信用破產的國有企業有多少?銀行的不良貸款還要上升多少?
第五,四大銀行的大部分貸款都給了國有企業,特別是目前上市的幾千家國 有企業。當計算不良貸款的時候,是按照這些企業的帳面數字來評估的。可是,有人估計至少80%的上市公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假帳。「銀廣夏」就是一個例子。前不久還被稱為資產質量特別優秀的好企業,說破產就破產了,揭開蓋子來,盡是假帳。如果還有更多的上市公司隱瞞了巨額虧損,那麼一旦搞清楚了這些公司的帳目,豈不是又要給銀行的不良貸款大大增加一筆?
銀行上市要不要算清楚帳目?如果算清楚了帳,國有銀行能夠拿出來合股的資本究竟有多少?雖然銀行的情況和企業不盡相同,但是基本道理是一樣的。如果一家銀行的自有資本是10億,但是貸款的壞帳也有10億之多,事實上,這家銀行已經把自己的資本全賠光了。銀行的錢都是別人的。憑什麼拿別人的錢上市呢?如果不良貸款比銀行的一級資本還多得多,那麼憑什麼上市?倘若某個公司已經是資不抵債了,公之於眾,還有人敢買這種股票嗎?如果不告訴老百姓真話,靠造假帳上市,今後怎麼辦?
「家醜不可外揚」,如果國有銀行不上市,那麼,盡管現存的不良貸款數額巨大,但是還可以慢慢對付。如果一定要急於上市,豈不是馬上就要踩響這個大地雷?
上市的邏輯順序
為什麼國有銀行如此急於上市?許多企業上市是為了取得發展資金,國有銀行缺資金嗎?目前金融市場過於單一,民眾的積蓄只能存進銀行。由於市場疲軟、通貨緊縮、投資不足,銀行里的錢貸不出去。國有銀行的戰略發展方向不是擴張而是向中心城市收縮。從廣義上來講,銀行里的錢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從國有銀行自身運行機制來看,沒有急於上市的理由。
據說,銀行上市的目的就是要籌集資金,使得銀行能夠達到資本充足率。在這里出現了一個悖論:如果上了市才能成為好銀行,那麼上市之前就不是好銀行,而不是好銀行則不應當上市。國有銀行上市顛倒了邏輯順序。應當在銀行上市之前提高資本充足率,使得銀行成為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穩定的金融機構。然後才討論是否應當上市。
另外,要將國有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提高1%,至少需要500億。要使中國四大國有銀行達到所需的資本充足率,至少需要幾千億元。上哪裡去找這筆巨款?近年來,上海、深圳股市每年籌集不過幾千億元資金,倘若國有銀行上市,一下子吸收了如此巨額資金,還不得把股市壓趴下來?
至於說國有銀行上市之後能否給股東帶來利潤,能否建立有效的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董事會的有效監督,能否通過上市提高效率,防範金融風險等等,這些問題
都不是輕易能夠回答的。有鑒於此,國有銀行上市還是慢點談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