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股市 > 香港回歸20年股票

香港回歸20年股票

發布時間:2023-10-24 03:32:06

1. 香港回歸概念股票 香港回歸哪些股票會漲

業內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香港、深圳和廣州港三個全球十大港口,又位於東北亞到東南亞的戰略要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橋頭堡地位。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是國家從全球坐標出發,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國際競爭水平的又一嶄新舉措。隨著港珠澳大橋年內通車以及一系列利好政策落地,區域內港口、地產開發等行業將獲得發展機遇,相關A股有深赤灣A(000022)、鹽田港(000088)、招商蛇口(001979)等。

2. 香港回歸10年內的大事件

回歸後的香港

過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結束,香港正式結束英國的殖民管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然而,就在3個月後,東南亞及日、韓、台貨幣受外來沖擊。香港亦不能倖免於難,地產產值大幅下跌、失業率由2%升至6%、經濟增長率亦由正變負、恆生指數由1997年8月所創的16820點歷史新高,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點、銀行同業拆息由被狙擊前的數釐升至數十厘,當中隔夜利率更於1997年10月23日高見300厘。
1998年8月中,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會同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鄺其志宣布動用外匯基金入市,試圖扭轉一年多恆生指數跌勢,最後動用了1180億港元成功擊退以量子基金為首的炒家。隨著1999年因當年因香港政府於1998年入市購入的「官股」而衍生出來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恆生指數亦約12000點,上升至18300點歷史新高,失業率由6%下降至4.5%,經濟增長率上升10%,但隨著美國的科網熱減退,香港的科網泡沫亦隨即破滅,及後於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繼87股災停市四天後,宣布停巿一天。香港無可避免持續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國轉口港的優勢受到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挑戰,而且面對經濟轉型和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令製造業北移,失業、通縮問題隨之而來。政府連串政策失誤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關形象,令政府處於弱勢,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這股衰退潮一直持續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3年春,由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爆發,香港各方面都大受打擊;直至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香港從「發生本地傳染地區」的名單中剔除。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失業率升上至8.7%的歷史新高。政府處理抗疫過程備受批評,市民由從前只著眼經濟發展、轉而開始關心本土政治。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關於國家安全問題強行立法時,成為市民對政府施政不滿的導火線,引發同年7月1日的50萬人大遊行及視為親政府一方的自由黨於此時突然宣布反對,政府才只好暫時擱置立法。遊行過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對港政策,再次變成著重經濟方面,如落實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推行「個人游」,容許中國大陸部分省市居民來港作短暫旅遊,並落實興建港珠澳大橋,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物流中心的地位。

2003年7月1日,以反對基本法第23條立法為首的大批市民,參與七一遊行;主辦單位指人數達50萬人。其後兩年的7月1日都有進行遊行,爭取民主及反對官商勾結。

2004年5、6月、香港成為「泛珠三角9+2」經濟整合的成員,繼續發揮原有的優勢。另外,民企自由行令香港繼續成為大陸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外國和香港企業進軍大陸市場的「窗口」。人民幣可在香港兌換令香港成為人民幣最大的離岸中心。特區政府亦開始和中央、各級政府商討香港和內地的公路、鐵路規劃,加強兩地的陸路交通聯系,確保香港繼續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同年7、8月,香港開始出現輕微通脹,正式走出持續了68個月的通縮期。

2005年3月12日,行政長官董建華突然以健康為由辭職,同時獲中央委任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辭職的原因,社會普遍認為他是面對各種壓力,尤其面對七年來施政效果不理想的指摘,身心俱疲。時任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宣布參選行政長官以替代董建華辭職的空缺,最後成為唯一獲得有效提名的候選人,於6月21日獲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出任新的行政長官,並於6月24日赴京宣誓就職。曾蔭權繼任之後,給香港政壇帶來新氣象,市民對香港政府的信心和評價普遍回升。

2005年9月12日,亞洲第二個迪士尼樂園於在香港大嶼山竹篙灣開幕,為香港的旅遊和經濟注入了活力。

2005年12月4日,大批市民參與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主辦單位指人數有25萬,其他調查團體統計約3萬人。
2005年12月13日至12月18日,第六次世貿部長級會議於香港舉行,各國示威者到港遊行示威,包括歐美的社運人士、菲律賓、印尼、韓國等亞太區的工會人士等,其中以韓國農民最受傳媒注目。12月17日與警方在灣仔一帶發生沖突。

3. 有關香港的歷史、回歸和現在的資料

香港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開元廿四年,香港屬於循州。設立屯門軍鎮,派員2000駐守來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及由於大步一帶海面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公元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後明令禁止官方採珠。至元朝曾復采官珠,但受到士紳反對,不久又再次停辦。明清兩朝採珠事業時禁時馳,但仍不能回復至五代十國時的昌盛。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不過在1970年代末,「香港前途問題」已成為中英兩國正式議題,但誰先提出轉移香港政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但不論誰先提出,香港前途問題為中英兩國,揭開了近20年爭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來的經濟起飛,歸功於中國的開放改革。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11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既改變了新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也給香港經濟發展的良機,讓香港發揮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中介人角色,從而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
中英談判
主條目:香港聯系匯率制度, 1981年香港股災, 和 我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亦支持有關建議。傳統的英資公司,如匯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游說工作。期間,1981年由當時的商界年青領袖李鵬飛率領當時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組成「年青才俊團」前往北京交流,並得到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接見。當他們向鄧小平提出有關建議時,被鄧小平嚴辭指責,這種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的態度,令游說工作失敗。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乘福克蘭群島戰爭大勝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繼續「以主權換治權」作為方針,企圖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結果與之前「年青才俊團」一樣,但中國稍微讓步讓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這亦成了中英兩國談判時的唯一方針,亦因中方對收回香港立場強硬,其間香港的樓價、股市及港元匯價大幅度波動,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兌1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宣布聯系匯率制度[7],港元再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穩定下來,聯系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而作為英資首席財團—怡和,於1984年3月28日宣布遷冊百慕大,這舉動被政經界人士視為英國資金撤走的先兆及對中國收回香港的舉動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而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產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
回歸後的香港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主條目: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過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結束,香港正式結束英國的殖民管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然而,就在3個月後,東南亞及日、韓、台貨幣受外來沖擊。香港亦不能倖免於難,地產產值大幅下跌、失業率由2%升至6%、經濟增長率亦由正變負、恆生指數由1997年8月所創的16820點歷史新高,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點、銀行同業拆息由被狙擊前的數釐升至數十厘,當中隔夜利率更於1997年10月23日高見300厘。1998年8月中,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會同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鄺其志宣布動用外匯基金入市,試圖扭轉一年多恆生指數跌勢,最後動用了1180億港元成功擊退以量子基金為首的炒家。隨著1999年因當年因香港政府於1998年入市購入的「官股」而衍生出來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恆生指數亦約12000點,上升至18300點歷史新高,失業率由6%下降至4.5%,經濟增長率上升10%,但隨著美國的科網熱減退,香港的科網泡沫亦隨即破滅,及後於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繼87股災停市四天後,宣布停巿一天。香港無可避免持續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國轉口港的優勢受到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挑戰,而且面對經濟轉型和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令製造業北移,失業、通縮問題隨之而來。政府連串政策失誤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關形象,令政府處於弱勢,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這股衰退潮一直持續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4. 香港回歸的評論

香港回歸八年內外經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

香港回歸十年來,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全球經濟增長放緩、SARS及政治紛爭等多種風險的沖擊,但是香港都能沉著應對,成功地一次次化險為夷,並不斷強化金融系統抗禦風險的能力,使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形鞏固。

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危機是香港特區成立後遇到的最大的一次考驗。面對國際炒家對金融市場的反復沖擊,特區政府以果斷和智慧,動用巨額外匯儲備,在匯市、股市和期貨市場同時行動,直接與國際炒家搏殺,最終擊退了國際金融大鱷的凶惡進攻,成功地捍衛了港元聯系匯率制度。

雖然香港回歸後經濟面臨結構調整,但是隨著內地和香港經濟往來密切,為金融市場帶來了新的生機。香港交易所主席李業廣早前在「香港經濟峰會二○○五」的致詞時指出,自一九九三年至今,內地企業通過在香港上市及上市後再集資,共籌集超過八千八百九十億港元(近一千一百四十億美元)。這些數字充分顯示了香港為中國企業發揮中轉市場的角色,只要香港維持法治,交易所、證監會嚴密把關的話,香港仍是中國唯一的世界級金融中心。

目前,香港已超越東京及倫敦,成為全球第三大融資中心,在過去十年為內地企業融資達一千一百億美元。財政司司長唐英年表示,在五年前,他根本不敢想像香港能超越東京及倫敦,成為全球第三大融資金融中心。港府將繼續努力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希望進一步提升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以吸引更多資金來港。

事實證明,落實「一國兩制」確保了香港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和辦事處的跨國公司數目,比亞太區其他城市都多。世界上最大的一百間銀行有四分之三在香港營業;香港的股票市場按資本市值計算在亞洲排行第二,僅次於日本。而且,一直以來,香港擁有世界最自由經濟體系的美譽,是資本主義完全自由運作的成功例子。

香港回歸祖國後,《基本法》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香港經濟制度的延續性和規范性。汲取了亞洲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香港近年採取了加強銀行內部財務管理和風險控制等措施;香港證券業和債市的電子化、無紙化建設目前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了提高股票市場的素質,出台了新的《證券及期貨條例》。去年二月十五日,香港銀行正式開辦個人人民幣業務服務。

雖說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面對著區內其他城市及國家(如上海及新加坡)的挑戰,但香港仍有一定優勢,包括:健全的法律及監管制度,日漸提高的公司管治,市場透明度相對區內市場為高。

回歸八年來,香港經受住了來自各類風險的嚴峻考驗,國際金融中心的風采依舊。香港金融界普遍認為,香港作為區內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哥」地位,今後十年不會動搖。他們認為,香港在過去十年間克服困境所表現的韌性,令人相信香港有條件在下一個十年內發展成為全球的金融中心,以及「中國的國際都會」。

閱讀全文

與香港回歸20年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熒德控股股票走勢分析 瀏覽:582
新股漲停的股票有哪些市 瀏覽:967
制葯裝備行業股票 瀏覽:910
st江特股票股價 瀏覽:421
香港周大福股票今天走勢 瀏覽:290
股票退市必須要是st嗎 瀏覽:425
特發信息000070股票 瀏覽:113
蘋果電腦能裝什麼股票軟體下載 瀏覽:196
漲幅10以上的股票怎麼買 瀏覽:748
良品鋪子股票值得長期買嗎 瀏覽:148
2017年股票整體走勢 瀏覽:647
如何開通模擬股票賬戶 瀏覽:793
股票對每股收益的影響 瀏覽:996
股票質押app 瀏覽:703
能看機構買賣的股票軟體 瀏覽:737
武漢回盛生物科技股票有限公司 瀏覽:404
股票已鎖定中簽資金是交款了嗎 瀏覽:454
股票軟體中f8什麼 瀏覽:521
歷史a股漲幅最大股票排名 瀏覽:176
銀行逆回購到期對股票市場是利好嗎 瀏覽: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