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股市 > 中國當時多少錢買的房利美股票

中國當時多少錢買的房利美股票

發布時間:2024-09-08 09:43:51

A. 《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讀後感

[《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讀後感]《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讀後感 文/周年洋 英國大哲羅素說:\"大多數人寧肯去死也不願思考,《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讀後感。許多人確實是這樣死去的。\"用這句話去觀察芸芸眾生,你不得不嘆服哲人的深邃;如果用這句話來看待投資領域的種種事情,這句話更顯精闢。我們願意接受很多流傳甚廣的關於投資的陳詞濫調,但不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一下,這些陳詞濫調到底意味著什麼?只要你不培養思考的習慣,你就會被無知左右,被潮流左右。在一個20%的人賺大錢,80%不賺錢的投資世界裡,被大眾意見操縱的投資,最終結果是一次次賠錢,最後賠掉本錢,在這個市場里死掉。 要想跨進投資這個世界,第一步就是要培養思考習慣,去掉失敗投資者的七種致命投資信念:一是迷信預測。要想賺大錢,就得對市場的下一步動向進行預測;二是迷信權威。認為自己不會預測,那些權威會預測;三是迷信內部消息能賺大錢;四是迷信分散化投資;五是要賺大錢就要冒大風險。六是迷信工具,以為有一套技術系統能確保投資利潤;七是迷信市場必然性,市場會照著自己的預測去發展。這七種迷信幾乎是很多投資者的通病。迷信權威的預測、冒大風險才能賺大錢、迷信分散化投資、內幕消息和技術指標,是在中國股市中最流行的信念,而恰恰是這些信念,讓很多投資者走上了錯誤的投資道路。對流行的、腦海中現成的投資觀念進行獨立思考,是走向正確投資道路的第一步。 我在上篇評論《一號法則》的文章中,講到要領悟投資之道,捷徑就是閱讀那些投資大師的著作或者總結投資大師投資經驗的著作。投資大師是如此之多,要領悟每個人的投資精髓,對於初學者不是一個小工程,更重要的還在於,既然投資有一定的規律,這么多投資大家在其成功的投資過程中有沒有一些共同特性或致勝習慣呢?如果有,那麼這種帶有歸納性的投資共性,就能揭示投資的成功之道,而對於初學者,一開始就能領會投資之道,那無疑是終南捷徑。總結眾多投資大師成功習慣的著作已經有了,這就是馬克·泰爾著的《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結了兩位大師虔誠奉行的23種思考習慣(也是投資習慣)和方法,雖然本書只是講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實際上,他們兩個人已經涵蓋了林奇、巴魯克、坦普爾頓、菲利普·費希爾等眾多大師的投資習慣,\"所有人都遵循著與巴菲特和索羅斯一摸一樣的思考習慣,無一例外。\" 在這篇文章中,我不可能對這23種致勝習慣進行全部介紹,不過,我可以把我領悟到的精髓寫出來。我覺得這23種習慣的最重要、最關鍵處在於,投資要保持盡可能高的確定性,或者說投資要找到高概率事件。可以說,作者總結出的這23種習慣就是圍繞高確定性建立的一套系統。每一條原則都是在整個系統中運作的,不是單獨的事件,每一條原則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 致勝習慣的第一條原則是永不賠錢,怎麼樣才能不賠錢?那當然是賺錢的概率很高的事件了。什麼樣的事件是高確定性的呢?首先一定是你很懂很熟的投資對象,你不懂的行業或公司,你從一些大眾渠道得到的所謂內幕消息,是不具備高確定性的,那就不是你投資的范圍。如果是高確定性的事件,那麼投資就不是冒風險,既然知道不賠錢,那就應該集中投資,能買多少就買多少,而不是去做什麼分散化投資了。如果當初的投資從高確定性變得很不確定了,投資的性質已經改變,那就要從這種投資中退出了。當市場上找不到高確定性的投資對象時,那就只有耐心等待,什麼事情也不要去做,而不是冒大風險去做只有5%可能性盈利的投資了。兩位大師的23條致勝習慣,以一種系統的方式告訴投資者要以什麼樣的心態進入市場、確立什麼樣的投資對象、何時盈利或虧損退出、何時監控投資目標等等。 讀完《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一書後,如果你領悟了高確定性或高概率事件的真正內涵,並能在投資的每個環節達到這個目標,那麼你可能會交一些學費,但不會那麼昂貴,離投資成功也就不遠了。 對於高確定性,在巴菲特和索羅斯那裡的具體做法是不同的。這主要體現在兩者的投資標准不同。巴菲特的投資標准就是找到高質量的低估企業,這樣的企業具有特權或又深又寬的護城河、優秀的管理層有效地分配資本、較高凈資產收益率,而且價格被大大低估,具有很高的安全邊際。索羅斯的投資標准在於先投資再調查。他通過對市場各種因素的觀察,發現市場的某一種趨勢,但這種趨勢只是一種假設,先小量的資金買入,如果市場的表現跟假設一致,那麼再大量買進,如果市場表現跟假設相反,那就趕快撤出。因為在小量買進之前,已經用自己長年累月的經驗所形成的無意識能力考察了市場的方方面面,出錯的概率已經很小了,小量的試驗,即使出錯,也不會帶來巨額損失。 不管是巴菲特還是索羅斯,他們建立的那套投資標准都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辛勤勞作,長期專一於同一件事情,對這個領域的所有方面甚至細節都非常熟悉,這種認識投資對象的能力從有意識變成無意識,以至於他們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在外人看來可能過於膽大了。巴菲特用10分鍾時間就可以做出一樁收購一個1億美元公司的決定,而索羅斯則可以在會談中間,做出一個數億美元的投資決策。而具備這種能力,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和學習多方面的知識。 實際上,學習大師的投資習慣,最終需要的是勤奮而不懶惰,這不僅是行為上的勤奮,更多的是思考上的勤奮。大多數人不能容忍別人行為上的懶惰,卻對別人思維上的懶惰網開一面,讀後感《《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讀後感》。而在投資這項事業上,沒有思維上的勤奮,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只有從思想上領悟到,投資是買入公司的一部分或全部,不是股價的高低變化,你才會去尋找好的公司,再尋找各種渠道去考察公司。先有思考上的勤奮,行動上的勤奮才有價值。不然,就會南轅北轍,離投資成功之道越來越遠。 《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習慣》馬克·泰爾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2月 選股和耐心成就股市贏家 --《戰勝華爾街》書評 文/周年洋 很多人認為要在股市中成為大贏家,必得有很高的天賦才行。像彼得·林奇這樣的投資奇才肯定是天賦了得。不過,大眾的意見很多情況下是錯的,這回也一樣。當彼得·林奇第一次上《華爾街一周》節目,他向主持人介紹自己投資成功的秘訣時說:\"投資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很多人都會說,這是林奇的自謙之詞,不能當真。當我讀完他的《戰勝華爾街》一書後,我不認為這句話是客套。勤奮確實是林奇投資成功的底色,這里的勤奮不僅指腿腳勤奮,還得加上思考的勤奮。林奇通過頭腦和腿腳的勤奮選出了優秀的公司,以此為基礎勇敢下重注,並耐心持有。這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訣。 我相信很多人不認同我對林奇的解讀,因為林奇以選股靈活性出名,有\"股票多情種\"的美稱,在他的投資生涯中,買賣過股票有15000多隻,給巴倫周刊推薦股票時,動輒幾百隻甚至上千隻,似乎沒有林奇看不上的股票。特別是在他基金經理生涯的起初階段,換股頻繁,買進賣出像走馬燈似的,跟今日中國普通股民沒有什麼兩樣。奇怪的是,他成功了,而很多像他一樣頻繁買賣股票的人,大多數情況下是只賠不賺。 對於林奇的投資生涯,要分階段去看,在早期階段,由於麥哲倫基金面臨投資者大量的贖回壓力,林奇不得不頻繁買賣股票以應對投資者贖回的壓力,但這只是林奇基金生涯的准備階段,這或許鍛煉了林奇的選股感覺。但我以為,林奇選股的靈活性只是表象,他的基礎是勤奮地考察和研究公司。如果沒有勤奮,他的買賣股票的靈活性將成為他的災難,而不是他的輝煌業績。他自己說:\"我的選股方法是藝術、科學加調查研究。20年來始終未變。\"所謂科學就是要看財務報表,要進行數量分析。藝術則是需要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靈感。這兩個方面在選股時都很重要,但過於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是非常危險的。數學分析也好、藝術靈感也好,最終還是要到上市公司進行實際調查,要跟其管理層交流、對話才可以真正懂得這個公司,才可以決定是否對其進行投資。 選股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尋找值得投資的好股票,就像在石頭下面找小蟲子一樣。翻開10塊石頭,可能只會找到一隻,翻開20塊石頭可能找到兩只。\"而林奇每年要翻開幾千塊石頭,以找到足夠的石頭,滿足麥哲倫基金龐大的胃口。林奇的勤奮是有數據可查的。一年要走訪500-600家公司,每天6點就去辦公室,晚上7點多才回家,路上的時間都是在閱讀。每天午餐時都跟一家公司進行洽談。在平常陪妻兒購物時也在考察公司,在和妻子度假之時,也是隨時在進行公司調研。\"1980年我總共拜訪了214家上市公司,1982年增加到330家,1983年再增加到489家,1984年略減到411家,1985年又增加到463家,1986年更是增加到570家。\"如此的辛勤勞動,豈能說林奇只是靠靈感,靠表面的頻繁換股的靈活性獲得投資成功呢! 選到了好股就未必一定就會成功。華爾街上流傳這樣一個故事,說是一個投資者買了一隻漲幅200倍的股票,最後卻跳樓自殺了,因為他只買了100股。選到了好股,還要敢下重注才行。林奇投資生涯中最成功的幾只股票都是他的重倉股,往往是達到了一隻基金可以達到的總資金5%的上限。1982年買入的克萊斯勒就是這樣一隻重倉股,還有沃爾沃和房利美。從克萊斯勒公司身上賺了超過1億美元的利潤,沃爾沃獲得了7900萬美元,最神奇的是房利美,一隻股票為麥哲倫基金賺了5億美元。這是選到好股重倉下注,贏取巨額利潤的最佳案例。 但是更重要的還是耐心持股。在這個方面,在林奇投資生涯的初期有切膚之痛。他很早就發現了家得寶建材公司,當時股價只有25美分,他買進持有一年後就賣掉了,15年後上漲了260倍。同樣的股票還有玩具反斗城、阿爾伯遜、聯邦快遞,都因為沒有耐心持股而錯失幾十倍幾百倍的收益。由於有了早期的教訓,林奇在後來的投資生涯中,一旦找到好公司都是長期耐心持有,1982年買入的克萊斯勒一直持有到汽車股一個周期的結束,而林奇1977年開始買入房利美,中間有過反復,等他認定這是一隻可以放手一博的好股後,就逐年增倉,成為第一重倉股,耐心持有,1991年林奇離開富達基金依然未變。 從《戰勝華爾街》這本書來看,選股、重倉、耐心持有幾乎是成就彼得·林奇基金奇才的基本步驟。但是,很多普通投資者會認為自己缺乏林奇那樣的接觸公司大人物的機會,沒有辦法考察上市公司,所以林奇的經驗對他沒有用。但是,林奇在書中多次強調,個人投資者比基金投資者有更多優勢,在選股這件事上同樣如此。\"作為業余選股者,根本沒有必要非得尋找50-100個能賺錢的好股票,只要10年裡能夠找到兩三隻賺錢的大牛股,所付出的努力就很值得了。\"而至於能不能見到公司高層,這並非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只要我們隨時留心日常生活,注意吃穿用的生活用品,有可能比基金經理更早發現好股票。林奇在書中詳細講到的美體小鋪的例子就非常典型,而《零售業選股之道:邊逛街邊選股》幾乎就是林奇專門為普通投資者選股做的示範,個人投資者如果想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挑出好股,這一章非得多閱讀幾遍不可。

B. 200分!金融風暴中涉及花旗銀行的內容。

金融風暴中的花旗銀行

2008年09月18日 來源:多維網論壇
http://www.my6699.com/TabId/2101/Default.aspx

又是一個令花旗銀行難堪的日子,2008年第二季財報7月18日公布花旗凈虧22億美元。曾 成功予警花旗將大幅降低紅利而一舉成名的女分析師維特麗 (Meredith Whetley)雖然沒有象上季度那樣給花旗作營利予測,但這樣這樣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自從次貸魔咒纏身以來, 花旗在2007年第四季度減記181億美元, 結果造成近200年歷史上最高季度凈虧98億美元。而後又在2008年第一季減記了120億並凈虧50億美元。第二季度34億美元的減記相對較少, 然而在2007年底花旗共有550億美元次貸債卷, 那麼花旗應還有200多億美元懸在頭上。另鑒於復雜的經濟走勢 -- 石油,信貸,就業,房市,和通漲等等, 華爾街分析師宣稱, 花旗在個貸和信用卡方面的壞賬將會逐漸顯現,可以預料2008下半年和2009年的道路仍將充滿荊棘。 近半年來花旗股票日交易量牢據華爾街榜首, 股價從2006年12月每股57美元一直跌跌不停, 到2008年7月初僅存16美元上下。

普林斯(Charles Prince) CEO生涯嘎然而止
這家創始於1812年的銀行應該是美國金融的旗艦。其金融產品覆蓋眾多領域,從消費者金融到企業金融,從信用卡業務到投資業務,幾乎無所不有。其有38萬雇員分布於世界一百多個國家。花旗銀行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外國銀行。作為歷史上第一家開拓中國市場的洋行,1902年就在上海掛牌營業, 由於政治因素40年代末撤出大陸後, 於1984年又作為第一家外資銀行重返中國。

得益於多元化的地緣分布及產品配置,花旗的營利記錄始終是同業中的嬌者。就在一年多前的2007年第二季度,當時的CEO普林斯(Charles Prince)自豪地宣布了史上最好的季純利-62億美元。這位在花旗效力了20多年的企業侓師是前猶太老闆CEO威爾(Sanford Weill) 多年的忠誠副手和法侓顧問, 在多次兼並戰役中, 贏得威爾的賞識。自從普林斯2003年10月被威爾力薦為CEO以來,此時可以說是普林斯CEO生涯中最輝煌的時刻。身材高大的侓師具有無比的口材,他的演講象在法庭上的最後陳述,清淅明快並富有說服力。可嘆好景不長,次貸危機在2007下半年開始凸顯, 花旗帳上的次貸債卷市值迅速蒸發, 對普林斯執掌能力的懷疑從四面襲來, 花旗股價開始有跳水苗頭。

董事會當機立斷作出的決擇是棄普林斯保花旗保股價。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華爾街有消息稱花旗董事會將於周日召開緊急會議。果然,下個周一早上普林斯發表聲名,承
擔失敗責任並引疚辭職。雖然花旗給他的金降落傘(辭退補償)應該在1億美元以上,但如此暗然出局是任何CEO的惡夢。華爾街對普林斯的功過評價還算公正, 在花旗近10幾年的迅猛擴張兼並後,有些交易員和部門的行為近乎走鋼絲。花旗在歐州,美國,和日本陸續遭受巨額罰款, 美國銀管委甚至不允許花旗在糾改之前做任何兼並。走馬上任後,普林斯以其侓師的得天優勢,迅速亡羊補牢並規范制約機制。據傳在日本他曾以標準的日式鞠躬行道歉禮。然而就象有些分析師談的那樣,他經驗豐富並富有智慧,但花旗太大太復雜,他缺乏駕馭花旗的全方位靈性。威爾傳下CEO交椅時也稍有擔心,他採取了兩個制衡措施,自己任董事長並提拔老資格的威魯斯泰(Robert Willumstad)為COO。但不長時間,象所有CEO一樣,普林斯開始不依賴威爾而做自己的決策,後來牢騷滿腹的COO威魯斯泰也於2005年離開花旗。更令人瞠目的是,花旗竟在接下來的一年半未任命COO。顯然董事會遷就了普林斯,以為這樣能讓他更好地統籌決策。可想而知,沒有COO來運作這樣個大攤子,該何等疲憊。後來財務支出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花旗投資人和華爾街對此提>>
出他們的擔憂。至此普林斯才任命他多年的朋友渣斯(RobertDruskin)為COO。然而為時已晚,次貸危機給了普林斯致命一擊。

潘迪特 (Vikram Pandit)臨危受命>>
2007年12月, 花旗董事會宣布潘迪特(Vikram Pandit)出任CEO。潘迪特的經歷是第一代移民典型的美國夢。今年51歲,出生於印度中產富裕家庭, 16歲來美讀書,在哥倫比亞大學獲電子工程學士和碩士,MBA,和金融博士。在任教於印第安那大學後,加盟摩根斯坦林, 逐步升任至機構證卷負責人。2005年, 由於理念差異, 被當時的CEO珀賽爾(Philip Purcell)解僱。懷材不遇的潘迪特從摩根斯坦林拉出一些志同道合者,創立一對沖基金。2007年7月花旗以8億美元買下他的對沖基金, 他也由此進入花旗。2007年10月潘迪特被普林斯指派來收拾次貸的爛攤子, 普林斯是指望潘迪特在對沖領域的才幹能使花旗度過這個難關。但上帝沒給普林斯多少時間,1個月後普林斯被迫辭職。滿臉書生氣略帶印度口音的潘迪特也決未料到, 又一個月後這個爛攤子鬼使神差地把他推到了CEO的大班椅。

作為規范程序,在普林斯辭職後花旗董事會組成CEO選任小組。對花旗來講,理想的CEO應具備多方面金融領域的經驗。然而進入小組視野的外部候選人中,有幾位現職大銀行或投行的CEO都是立刻婉拒了小組的橄欖枝。有一位經仔細權衡後,選擇去了美林證卷。的確,花旗的現狀讓人信心不足並缺乏誘惑。其實花旗內部有一最佳人選-柯林頓時期財>>
政部長魯賓(Robert Rubin)。但他曾發誓不任金融公司CEO, 只作決策咨詢。在那個周日,魯賓不情願地擔任了臨時董事長。關於花旗次貸損失的責任,作為當時花旗執行委主席的魯賓說他不知花旗次貸債卷的運作情況, 而他的2007年薪為1730萬美元,僅次於CEO。

在外部人選中,也有一人與眾不同-摩根大通CEO兼董事會主席戴蒙(Jamie Dimon)。這個戴蒙可是花旗的元老。曾隨CEO威爾一起打下花旗的天下。但他於1998年11月離開花旗,閑賦一年半後出任美國第一銀行CEO,後通過兼並成為摩根大通CEO兼董事會主席。這位從小隨希臘移民祖父在華爾街闖盪的哈佛商學院MBA,由於不滿威爾把CEO的寶座給了普林斯,一氣之下忿然離開。當他出任第一銀行CEO時,從自己錢包里掏出2000萬美元交給公司以表破釜沉舟之志。雖背負裁員CEO之惡名,藍眼睛身材不高的戴蒙是華爾街最有才華的CEO之一。就拿眼前的次貸危機來講,利用短期借款,來操作次貸債券獲高回報是華爾街近年來的慣用作法,只是花旗陷的過深而以, 而機警的老江湖戴蒙聞到暴雨前的潮>>
濕, 他執掌的摩根大通盡力脫身,損失相對小的多。2008年至今,美股銀行指數跌36%,而摩根大通股價僅降24%。但CEO選任小組還是放棄了爭取他的想法, 原因令人浮想。恐怕是花旗與美少數民族的不解之緣,最後潘迪特進位成功。

路在何方>>
銀行評級的核心指標之一是資金對總資產的比值,一般要在6%以上。為免降級和惡性循環, 花旗的首要動作是提高現金注入。這種時刻,多年的信譽沉積使花旗從中東和亞州很快獲得300億美元,又以增發普通股籌集105億美元。另外,出售一些非主營業務拿到數百億美。在節流方面,花旗降低分紅41%。到2008年4月底,花旗的資金對總資的比值已達8.5%。這一組合拳下來,潘迪特才出了口長氣。但潘迪特並不想恐慌性拋售花旗帳上所有的按揭債卷, 如果售價過低, 那不是他的最佳方案。

古往今來,或政或商,多要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老路,誰都把自己所信任的人放在關鍵部位,潘迪特也不例外。他的第一步是業務結構重組,例如把原先的消費者集團部門重組為消費者銀行、全球信用卡兩個部門,並將以業務劃分部門方法改為按地區劃分,設立美加,拉丁美州,非洲,歐洲和亞太部等。潘迪特認為這樣可減少官僚環節加快決策過程。接下來,幾個倫敦加拿大的銀行家和一些原來在摩根斯坦林的熟友進入花旗高管層。潘迪特具有東方人的寬容,對原高管未實行大清洗,除個別嚴重失職者被解職外, 多未受大沖擊。原消費者集團有兩個CEO, 猶太裔艾波(Steve Freiberg)負責北美,印裔邦咖 (Ajay Banga) 掌控國際業務。重組後艾波為全球信用卡CEO,邦咖為亞太區CEO。這樣的安排對艾波也不算難堪,他原來就是北美信用卡CEO。而邦咖就有被貶之嫌,好在亞太區的金融業正處於空前膨脹增長期,是這位佩戴包頭巾的錫克教徒建功立業的良機。

花旗可能會出售更多的非戰略核心業務,潘迪特認為四個部門構成花旗的戰略核心:信用卡,財富管理,企業金融,和投資。這四巨頭在全球金融界各自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具有強烈投資風險意識的CEO,潘迪特會傾向於避開風險,這有別於花旗以前的策略。但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是金融界的定則,這是又強調高回報比(ROA)的潘迪特面對的挑戰。如何優化資金投放,在何處增減資金將是考量他智慧的難題。

目前,潘迪特的另一重點是重塑企業文化和繼續減支。花旗雇員特別是中高層擁有公司股票,近一年半以來花旗股票如蹦極般從57美元跌到16美元,毋庸置疑員工士氣低落。另外花旗集團是通過多次兼並收購而成,沒有一個傳統共享的企業文化。加之部門與部門, 甚至本部們之間極其分散,有時員工在一起協同工作多年都不曾見面,全靠電話會議溝通, 這當然會制肘企業文化的構建。當然重塑企業文化這步棋是一軟招,沒有多少可衡量的硬指標, 但這是美國CEO的必讀課。相對而言,節省開支到是當務之急, 機構龐大極易造成臃腫和效能低下。精明的潘迪特知道在信貸危機未解之前,現金流和收益的增長不會很大,但如能提高效益減少支出仍可增大益價比(P/E),從而推動股價上張, 必竟股東利益是CEO的終極目標。

從次貸危機 - 到信貸危機 - 演變為全方位金融危機
這次由次貸風暴引起的金融危機讓華爾街遭受大蕭條以來最嚴厲的打擊。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獎給了認沽權證,如果有最差諾經獎的話, 抵押貸款債卷及衍生物, 這所謂的金融創新應當之無愧成為侯選。

次貸危機暴發以來,全球金融機構已作出了約4000億美元的資產沖減或損失;
2007年底由於次貸造成巨額減記, 花旗和美林的CEO被迫辭職;

2008年1月美國最大的住房按揭貸款銀行Countrywide無奈被美州銀行宣布吞並;

2008年3月貝爾斯登陷入財務困境,由於擔心這個第五大投行的崩潰會在華爾街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造成可怕的金融災難,美聯儲緊急調撥290億美元協助摩根大通接手貝爾斯登。 這是美聯儲有史來破天荒第一次援手投資銀行, 此舉後來受到國會的調查聽證;

美聯儲已陸續向金融市場投放9800億美元的流動金,以舒緩遲滯的流動性;

2008年7月11日, 抵押貸款公司IndyMac Bank 被美監管機構接管,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大銀行倒閉案, 其接管成本介乎40億至80億美元,可能是歷來收購銀行成本最高的一宗;

2008年7月13日,美財政部和美聯儲在兩天的緊急磋商後,宣布對已陷入資不抵債兩大半官方房貸機構(房利美與房貸美)採取緊救措施, 財政部提高對兩房貸機構的信用額度,並承諾在必要時政府將出資購買兩大房貸機構股票並出借資金,美聯儲也表示將給予兩大機構特別融資待遇。兩大房貸機構佔美國按揭業半壁江山, 身系5.3萬億美元資產, 約等>>
於美國GDP的35%, 兩家企業對美國和全球經濟影響力遠大於貝爾斯登。如果這兩家公司垮台,極度疲軟的美國房地產市場將面臨崩潰的危險,而美國的金融體系也將遭受致命的打擊。危機早已從次貸領域,演變為整個金融市場的危機。有分析師稱可能有近300家銀行會倒閉。

劍指美國金融政策>>
鑒於危機愈演愈烈,財長保爾森(Henry Paulson) 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奇 (Ben Bernanke)2008年7月10日在國會呼籲改革金融管理體系,加強對金融機構監督,並建立一個可處理大型金融公司倒閉的金融體系。

伯南奇和保爾森2008年3月對貝爾斯登的承救引出兩個問題, 其一是有批評指出這是用納稅人的錢丞贖風險投資公司,進而變相鼓勵冒險。「這不是我想再做的事情,也不是我一開始就要做的事情。」伯南奇在國會解釋。這位前普林斯頓經濟學教授和經濟蕭條問題頂級專家的意思是我別無選擇。

此後,他們一方面督促金融機構迅速融資解困,並向金融市場提供低息貸款。但此非治本之計, 因此他們向國會建議整合現有金融管理機構,改變目前對投資銀行與其他大型證券交易商監管乏力的狀況, 並建議賦予美聯儲更多的職權,使其能得到金融機構的資料,在類似貝爾斯登事件出現時能夠介入。保爾森還指出,銀行要為自己的風險操作承擔責任,大的金融機構也會倒閉。

多年來,美聯儲主要行使美國貨幣政策制訂者的職能,財政部將提交的新方案要求給予美聯儲執行保護金融體系穩定的更廣大職權。但人們都知道這類的立法需要時間,今年又是總統大選年,所以不奢望新法規會很快出台。

伯南奇和保爾森在三月份的精湛配合,堪稱經典佳作。保爾森原為著名投行高盛的CEO,這位哈佛商院的MBA具有豐富的金融實戰經驗, 他與經濟學者伯南奇的合作乃史上罕見的珠聯璧合。如果他們未當機立斷以290億美元促成摩根大通接手貝爾斯登,而是與白宮國會進行漫長協商,其後果不堪設想,因為當時的金融形勢十分緊張。從目前公開的資料看,國會不知道他們的確切舉動,作為保爾森上司的布希總統也只知個大略。布希在當時一個安撫媒體的講話中說: 「保爾森周末也在工作…」。

最初的協議是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買下貝爾斯登, 後來摩根大通CEO戴蒙主動提價到每股10美元,總價10億美元。此收購方案隨後獲貝爾斯登股東投票批准。有評論指出,貝爾斯登在曼哈頓的地產就值10億美元,戴蒙撿個便宜。可這個便宜當時願撿的人廖廖無幾,沒什麼競爭戴蒙就那下這庄生意。這里的風險在於, 美聯儲提供290億美元可能不夠了結貝爾斯登的債務。

華爾街雖人材濟濟,但這個風險帳確實很難推算,金融衍生物的魔方在信貸危機中無法復原。債卷違約保險(CDS,金融衍生物之一)市場龐大,2007年已達62萬億美元。債卷違約保險與次貸債卷緊緊相依相生,如果說次貸是一枚巨型炸彈,那債卷違約保險就是核彈。而貝爾斯登就是一幸運參與者。債卷違約保險市場如崩潰的話,美國金融可能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伯南奇和保爾森深知這可怕的一幕,他們目前一系列穩定金融系統的操作, 正是出於對這些深層次金融災難的擔憂。 這也同時使他們反思美國金融體系的缺陷,迅速向國會建議整改金融監管法規。

和花旗相比,貝爾斯登所持有的債卷違約保險的數量是小巫見大巫。花旗是債卷違約保險的大玩兒家,截止2007年花旗持有近4萬億美元的債卷違約保險。在振盪的金融市場中, 房利美與房貸美陷入困境的噩耗無疑對花旗又陡添額外壓力。但花旗畢竟不是貝爾斯登, 相信這艘經歷了200年風浪的金融旗艦能依其特有的品性駛出這場金融風暴。(完)

C. 找一篇關於房利美與房地美的文章

美國政府接管房利美與房地美(上)
2008年9月,美國政府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接管意味著由美國政府擔保的兩家企業被美國財政部託管。這僅是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中的金融事件之一。
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局長詹姆斯.B.洛克哈特2008年7月宣布,有政府支持的兩家企業——房利美(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和房地美(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以下簡稱「兩房」)由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託管。美國財政部部長亨利.保爾森,在同場記者招待會上指出,接管「兩房」是他全力支持的一項決定,並建議表示「託管是我將保證納稅人的錢用於政府支持企業的唯一形式。」他進一步說:「今日行動的必要性主要在於政府擔保企業結構固有的沖突以及商業模式的缺陷,還有出於對房地產企業進行修正的考慮」。
通一天,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表示支持:「我強烈支持由聯邦住房金融局局長洛克哈特做出的關於託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決定以及財政部部長亨利.保爾森所採取的制旨在『兩房『財政穩定的相關措施。」
相關背景以及金融市場危機
主要文章來源:《2007-2008年金融危機》,《2008年9月清算危機》
「兩房」達149億美元的總損失及市場關於其募資能力和其債務可能導致住房融資市場低迷引發擔憂。財政部保證對其優先股注資2000億美元並延長器信貸至2009年以保證「兩房」的清償能力和正常運營。「兩房」在抵押擔保證券以及債務方面的未清償額已超過5萬億美元,其中僅債務就高達1.6萬億美元。此次接管被視為「幾十年來政府對私人金融市場最為全面的干預之一」,也將成為政府對私人企業最大規模也是代價最高的一次緊急援助。
隨著美國金融市場危機意識的日益增強,美國政府對「兩房」的接管行為以及對其額外注資2000億美元的承諾將成為在金融動盪的9月對美國眾多投資銀行,金融機構以及聯邦管理機構中第一起意義重大的事件。到2008年9月15日,具有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請破產,希望對其資產進行清算,並剝離其財務良好運轉正常的子公司(於破產申請之外)。這次倒閉是繼1990年德崇證券公司倒閉以來最大的一次投資銀行倒閉事件。具有94年歷史的美林證券也接受了來自美國銀行的大約500億美元的要約收購,這對於美林一年以前的大約為1000億美元的市值是一個大幅度的下滑。由於信用評級下滑,美國國際集團於2008年9月16日與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簽署援助協議,以其79.9%的股權換取聯邦儲備銀行的850億美元的援助。
同時,對於美國最大的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的清償能力的擔憂也沒有停止,這家銀行於2008年9月25日實行破產管理。
對政府資助企業改革的嘗試
2003年,布希政府企圖建立一家機構以監管房利美和房地美。然而眾參兩院領袖表示要事先制定相關立法,改革方案沒有成形。一項由參議院議員約翰.考茲尼提出的改革方案也未能獲得21個成員組的參議院銀行,住房和城市事務委員會的通過。與此同時,第108屆國會的議員們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清償能力充滿信心。國會議員巴爾尼.弗蘭克說它們「沒有面臨任何形式的財務危機」。
2005年,由參議院查克.海格爾和參議員伊麗莎白.多爾以及參議員約翰.麥凱恩和約翰.蘇努努聯合提出的《聯邦住房企業監管改革法案》旨在增強政府對「兩房」發放貸款的監管。然而其命運卻和2003年提出的法案一樣未能通過參議院銀行、住房和城市事務委員會的批准,這次是在第109屆國會上。一份全面精確的關於國會試圖監管住房領域的政府資助企業的記錄在2005年國會報告中給出。
達拉斯美聯儲前副主席傑拉爾德.P.奧特思考指出房利美和房地美已成為裙帶資本主義的典型代表。政府資助致使房利美和房地美主宰了抵押承銷業務。他們將部分利潤返還給政治家,有時作為競選資金直接返還,有時作為對中意選民的捐款。
聯邦住房金融局以及美國財政當局
由美國國會於2008年7月24日通過的《2008年住房與經濟恢復法案》經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於2008年7月30日簽署成為法律。這部法律使得新成立的聯邦住房金融局擴大了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監管權,同時也給予美國財政部位穩定「兩房」而對其進行注資的權力,注資限額僅限於整個聯邦政府在法律許可范圍之內。本部法律將財證部的債務額提升了8000億美元,使其債務總限額達到10.7萬億美元,這是考慮到財政部對房利美、房地美或其他聯邦住房貸款銀行的支持的靈活度的潛在需要而做出的規定。

美聯儲接管房利美與房地美(下)

早先對政府資助企業的支持措施
9月7日,美國財政部的託管行為被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解讀為對政府資助企業的「第二次」緊急援助。在制定《2008年住房與經濟恢復法案》之前,2008年7月13日,財政部部長亨利.保爾森宣布了一項與美聯儲立場一致基於法定許可權的對政府資助企業的援助措施。這項宣布是在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票市值縮水近一半(與一年前的高位市值相比下降了將近一半)一周後作出的。那項計劃包括三項措施:增加政府資助企業從財政部得到的貸款額度,以提供資產流動性;財政部購買政府資助企業的股權的權力為其提供資金;以及美聯儲在改革了的政府資助企業的監管系統中的咨詢性角色。同日,美聯儲宣布其下屬機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如有必要有權向政府資助企業發放貸款。
財政部的資本注入
財政部與「兩房」的協議明確規定,為換取財政部的未來支持以及金額高達1000億美元的對各自的資本投資,在託管之初,「兩房」要向財政部發行10億美元的高級優先股以及10%的息票並且對財政部不計成本。同時,每一家機構以合同形式發行代表79.9%所有權股份的普通股憑證,其發行價格為每股1美分(0.00001美元),並且憑證期限為20年。
託管人聯邦住房金融局代表被託管公司簽署協議。對「兩房」各自1000億美元的注資額是美國政府願意為保持「兩房」財務經營以及財務清償能力穩定並可持續而作出的承擔義務的級別。該協議旨在保護高級以及次級債務和「兩房」的抵押擔保證券。「兩房」的普通股以及現有優先股的股東將先於持有高級優先股的美國政府承擔損失。在此項協議的所有條件中,兩家各自保留的抵押貸款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組合截止2009年12月31日不能超過8500億美元,每年可以降低10%,直到達到2500億美元。
聯邦住房金融局作為託管人的初步舉措
2008年9月7日,在宣布託管計劃時,洛克哈特提出了在聯邦住房金融局的託管計劃中的以下幾點:
2008年9月8日,即託管後的第一個營業日,在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持有有人,高級債和次級債持有人的大力支持下,交易正常進行。
允許「兩房」擴大對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擔保額度不受限制並繼續為其投資組合購進置換債券。大約沒約每月200億美元,並且無資本限制。
作為託管人,聯邦住房金融局將履行董事會以及管理層的職責。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現任首席執行官被解職,但將留在公司協助過渡。
房利美和房地美將分別由前美林公司副董事長赫伯特.M..艾利森(過去8年他一直是美國教師退休基金會的董事長)和美國合眾銀行錢副董事長和首席財務官的大衛.M.墨菲特接掌。他們的薪資將大大低於即將離任的兩個首席執行官。同時將會有同樣精於的非執行主席與他們合作。
其他管理層變動將非常有限。新的首席執行官認為與現有管理團隊及員工的合作將至關重要,鼓勵他們留下並繼續為公司作出重大改善。
為了每年節省超過20億美元的資本,普通股和優先股的派息將被取消,但兩中股票將繼續作為流通股票。次級債務利息和主要支付將繼續實施。
所有政治活動,包括游說將被立即停止。慈善活動將被重新納入考慮范疇。
「兩房」將會與美國財政部三種不同的融資方式建立融資和投資關系,以提供對房利美和房地美關鍵性的支持。三種融資方式之一就是擔保清償,這將不僅適用於房利美和房地美,也對由聯邦住房金融局監管的美國12家聯邦住房貸款銀行適用。
財政部長保爾森於2008年9月7日指出,在聯邦住房金融局託管下,財政部對於「兩房」支付的四個方面:
「為促進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穩定以及降低融資成本,截止2009年年末,」兩房「將適度增加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組合。隨後,為解決系統性風險,在2010年其證券投資組合將以每年10個百分點的額度逐步減少,主要是通過自然流失,最終穩定在一個低成本、低風險的規模上。」
財政部和聯邦住房金融局達成《優先股購買協議》以及財政部與被保護實體間的契約安排。在這些協議下,財政部將確保每家公司保持一個正凈值。這些協議通過給「兩房」債權人、該機和次級債權人,提供額外的擔保和明確說明支持市場穩定,並通過對「兩房」不動產放寬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投資者提供額外的信心以支持抵押貸款的可用性。這項承諾將會消除任何由於破產管理而產生的強制命令並將確保這些被保護實體有能力清償其債務。
財政部建立了「一個新的擔保借款信貸工具,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聯邦住房貸款銀行將可用這個工具進行貸款,作為最終清算捕手工具。該工具本質上是在實行2008年7月由國會授予的暫時清算捕手的權力,這將在此授權於2009年12月截止後被使用。」
美國政府接管房利美與房地美
為了進一步支持對廣大美國人民抵押貸款融資的需求,財政部正在起草一項購買政府資助企業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暫時計劃 。這項計劃將於本月晚些時候實行並投資於新的政府資助企業的貸款支持。追加購買將被視為恰當的。由於財政部能夠對這些債券到期予以保證,國庫券與政府資助企業貸款支持之間的差價表明納稅人將不會因這項計劃而受損,而且事實上,這將會產生新的收益。這項計劃將隨著財政部的暫時清算捕手權力的到期於2009年12月同期截止。

D. 房利美房地美股票代碼

1970年8月31日,房利美在紐約證交所上市,股票代碼為FNM。

1988年12月2日,房地美在紐約證交所上市,股票代碼為FRE。

閱讀全文

與中國當時多少錢買的房利美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的價值應該看什麼指標 瀏覽:687
如何查看某日漲停股票名單 瀏覽:1000
股票行業概念地區 瀏覽:374
華爾街股票交易用的什麼軟體 瀏覽:439
白雲邊酒股票最新行情 瀏覽:650
證券股票知識來源途徑 瀏覽:747
今天銀行基金股票漲跌情況 瀏覽:184
海通股票委託交易時間 瀏覽:576
人民銀行員工買賣股票規定 瀏覽:845
股票鵬輝科技價格 瀏覽:706
高端智能製造產業股票 瀏覽:74
漢王科技股票走勢分析預測 瀏覽:847
2020年低價科技股有哪些股票 瀏覽:277
農業銀行股票是好股嗎 瀏覽:123
為什麼股票軟體顯示 瀏覽:885
丁馬科技股票代碼 瀏覽:349
股票軟體怎樣看今年以來漲幅 瀏覽:130
股票賬戶可以買多少股票 瀏覽:788
阿石創股票歷史數據 瀏覽:4
賽為智能是龍頭股票嗎 瀏覽: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