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股市 > 中國金融國際股票趨勢分析

中國金融國際股票趨勢分析

發布時間:2024-09-13 14:52:15

㈠ 中國國際金融上海分公司誰的操盤風格

中國國際金融上態信皮海分公司是坦數沈黎的操盤風格。沈黎是股票的主力莊家,操盤風格是一隻股票的主力莊家對於股票操作的手法。中國國際金融上海分公司代表了中國市場最頂級的操盤水平,最牛的賺錢能力,散戶把握住合適帆差介入機會,則能享受到超常收益,若接到最後一棒,則解套遙遙無期。

㈡ 請分析一下金融危機下,中國所處的國際形勢

2008~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9-01-12 發表評論>>
張亞雄,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助理、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預測和數量經濟模型方法、研製與應用。

摘要:受金融、房地產和就業三大市場的三重打擊,世界經濟發展進入低迷時期,各國政府和央行正在孤注一擲救助金融市場危機,然而帆哪信任和信貸危機並未就此結束。預計未來幾年世界經濟增長將可望保持在3.0%的水平。其中發達經濟體將於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陷入或接近衰退,2009年的隨後時間世界經濟復甦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目前的救助計劃無法支撐股市以及金融市場的根本穩定,因此無法解決世界經濟的核心問題。世界經濟需要在深層次上進行結構調整的同時,找到實現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雀迅點。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增長放緩,也將對我國金融市場、外貿出口和物價產生多方面影響。

關鍵詞:世界經濟預測金融危機經濟形勢分析

一、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分析

1.各國聯合行動,採取多種措施積極應對金融危機

近期,金融危機迅速惡化並在全球蔓延,全球金融市場正在經歷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危機。為了挽救金融市場、重整世界經濟,目前各國政府和央行正在孤注一擲救助金融市場危機。繼宣布對房利美和房地美(「兩房」)救助計劃並出資850億美元接管美國國際集團(AIG)之後,美國政府啟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系列救市行動,救市資金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同時,歐洲各國救市的總注資額已接近了2萬億美元,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亞太國家也紛紛採取了向金融市場注資、對金融機構的存款提供擔保,以及修改相關法規等措施,應對金融危機沖擊。

另一方面,各國央行紛紛降息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流動性短缺和經濟增長迅速滑坡,全球6家主要央行有史以來首次聯手降息。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瑞士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典央行10月8日聯合宣布將基準利率均下調50個基點(見表1)。10月13日,為了對全球銀行體系提供流動性,美聯儲宣布將無限制提供美元給英格蘭銀行、歐洲央行以及瑞士國家銀行,從而可以讓這些央行可以無限制借貸美元給銀行。

各國政府的救助措施希望通過重建金融系統信心,使經濟「回歸增長和繁榮的正軌」。然而其效果目前還沒有表現出來,信任和信貸危機並未就此結束,股票市場仍然震盪下行。同時房屋價格、盈利和銷售狀況等房地產業的主要指標持續惡化,房地產業的復甦難以期待。另一方面,無論是金融市場還是各國政府都沒有一個可以系統地解決金融危機的方案。目前救助計劃無法支撐股市以及金融市場的根本穩定,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世界經濟的核心問題。因此,救助政策能否重聚人氣、恢復金融市場特別是房地產市場的信心,並改變實體經濟所面對的困境有待觀察與評估。

2.受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增長迅速放緩

(1)金融危機從以下兩個層面或角度對實體經濟產生傳導影響。

首先,房地產市場低迷影響消費、投資增長。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性過剩並未首先表現在實體經濟部門和推高消費者物價指數,而是主要流向資產市場和房地產業。在導致全球房價高企的同時,更是通過次貸這一最薄弱的環節導致金融危機並引起實體經濟增長大幅下降。金融危機因房地產業泡沫破裂而產生,大量中低收入者無力償還債務,因此許多人停止向銀行還款並放棄住房,甚至低價變賣房產,導致房屋需求大幅下降,而房地產價格下跌又進一步加劇房地產泡沫破裂。因此從目前看,房地產市場危機不會很快結束。

房地產市場危機首先導致房地產投資大幅下降,並使得投資需求低迷。以美國為例,受房地產市場衰退影響,住房投資已經自2006年第一季度以來連續10個季度負增長,2007年第四季度的下降幅度達到27%,導致GDP增長減少1.33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居民消費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而房價下跌使很多房主的抵押貸款高於其房屋價值,導致居民財富大幅縮水甚至產生「負資產」現象。近年來,美國消費增長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房地產和股票頃轎此等資產價格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財富效應刺激了借貸消費,使借貸消費增長佔到消費增長的65%,2007年美國家庭債務達到了可支配收入的133%。房產和股票價格雙雙下跌後,美國家庭財富縮水,消費必然受到影響,並導致經濟增長放緩。財富效應是支撐美國居民消費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房地產市場危機直接影響居民消費增長。

其次,金融危機加劇信心和信貸危機。數據顯示,許多國家居民消費信心指數都出現下滑,表明消費者正在削減支出以應對未來的收入下降。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導致的信貸收縮已從金融機構向非金融的各類製造企業蔓延,導致實體經濟活動收縮。例如全球汽車業正面對銷售和收入下降,融資困難和面臨重組,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不可小視。

(2)受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增長迅速放緩。

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經濟增長迅速放緩。一方面,房地產業危機使居民財富大幅度縮水,打擊消費者信心並抑制消費增長,同時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住房投資持續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於全球經濟普遍走軟導致需求下降,美元貶值對出口的刺激作用也正在減小。個人消費開支和出口實際增幅低於預計,同時隨著減稅刺激作用的逐步消失,特別是金融、房地產市場的持續惡化,美國第三、四季度經濟增長將會出現明顯下滑。

歐洲經濟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形勢也較為嚴峻。首先,歐洲的銀行持有大量的美國次貸產品,同時冰島、英國等國銀行業過度擴張使其受到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較大。其次,外部需求疲軟和歐元的持續強勢制約出口增長;同時部分國家房地產市場調整仍在繼續,建築投資和私人消費均持續低迷。再次,德、法兩大歐元區經濟體經濟增長前景暗淡。德國經濟瀕臨衰退邊緣,法國第二季度GDP已呈現0.3%的負增長,預期第三季度法國經濟將進入衰退期。

雖然相對於歐美各國,日本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小,但由於外需減少,近期日本經常項目盈餘連續下滑,未來日本對外貿易形勢不容樂觀。同時,國內物價出現上升勢頭,私人可支配收入增長緩慢,消費增長缺乏動力。但是盡管如此,日本仍將是三大經濟體中表現相對較好的。

發展中經濟體在當前金融危機中所受影響相對弱於發達國家,但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大前提下,所謂的「脫鉤」現象不可能長期存在。在金融危機、世界經濟低迷、初級產品價格高企以及國際貿易增長減速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實體經濟受到的沖擊將會加大。油價和初級產品價格上升通過交通運輸和製造業成本增加傳遞到各個經濟部門。同時出口增長速度正在放緩,目前除了中國和日本以外,亞洲其他國家的貿易大都處於逆差狀態。同時由於經濟前景看淡,投資增長也在放慢。

2008年以來,資源輸出國繼續保持旺盛增長勢頭,俄羅斯、巴西等國經濟增長高於上年同期。受益於出口高增長和私人消費活躍,俄羅斯經濟保持強勁增長,但是投資和工業生產增長減緩,顯示經濟增長潛力不足。印度經濟增長動力明顯減弱,第二季度GDP同比僅上升7.9%,遠低於上年同期水平(見表2),其中工業部門增長減速最為明顯,6月份僅增長5.4%。馬來西亞、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經濟體出口增長迅速滑坡,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香港8月出口增長只有1.9%,中國台灣出口從8月的18.1%迅速轉為9月下降1.6%。因此,亞洲新興經濟體增長速度將會繼續下降。

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判斷

1.受金融、房地產和就業三大市場的三重打擊,世界經濟發展進入低迷時期

21世紀初,在擺脫新經濟泡沫破滅帶來的衰退之後,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並連續5年保持4%(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PPP方法核算)以上的增速(見圖1),成為20世紀60年代以來沒有過的高增長時期。2005年上半年,由於世界經濟失衡和發達經濟體增長下降,世界經濟增長曾有所減慢,但是由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和貢獻加大,世界經濟逐漸恢復穩定。事實上,近幾年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90年代初期相比顯得模糊和脆弱,結構調整沒有到位使得世界經濟沒有出現新技術創新帶來的新投資熱點和新增長點;其次,全球發展失衡加劇、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流動性過剩和金融危機不利於人們對經濟長期增長前景的預期。從近期看,受金融、房地產和就業三大市場的三重打擊,世界經濟發展進入一段低迷時期,以下因素將會影響世界經濟能否實現穩定。

(1)全球房地產市場危機。

房地產市場危機是經濟發展失衡和金融市場過度膨脹的表現,同時也對實體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房地產泡沫不僅出現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西班牙和愛爾蘭等發達國家,也波及中國、南非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按照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對世界20個主要國家和地區房價變動定期跟蹤監測的數據,近一年來,北美、西歐、日本、南非等國家住房價格漲幅普遍回落,不少國家的房價更出現下跌。目前看,全球房地產市場形勢比預計更為嚴重。盡管各國政府採取各種措施救助金融市場並紛紛降息,但是各國房地產市場目前仍然沒有回穩跡象。2007年第三季度,法國、西班牙等國房價十年來首次出現下滑;英國房地產市場也從2007年底開始連續下跌。進入2008年,歐洲各國的房地產市場或增速大幅放緩,或陷入停滯甚至大幅萎縮。英國國家建築協會的數據顯示,英國2008年7月份房價環比下降1.7%,同比則大幅下降8.1%,不僅連續9個月出現下降,更創下16年以來的最高降幅。北愛爾蘭地區曾經是歐洲房價上漲最快的地區,2008年第二季度,北愛爾蘭的房價大幅下降19%。IMF認為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房價被高估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目前也正面臨房地產市場衰退,有機構預計到2010年,澳大利亞的房價將比現在下降30%。按照日本國土交通省的數據,6月日本新房屋開工數量同比下降16.7%,建築訂單同比下降11.7%。顯示日本房地產市場也在萎縮。因此,全球房地產市場萎縮狀況仍將持續一段時期,對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沖擊仍將繼續。

(2)美、歐就業市場疲軟。

就業市場狀況是判斷整體經濟運行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按照美林證券的研究,過去60年,美國經濟從未出現失業率上升60基點而經濟不陷入衰退的情況。2008年以來,美國就業市場一改幾年來的良好局面,持續惡化。一是失業率持續上升。最新數據顯示,9月失業率繼續上升至6.1%,為2003年9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二是就業下降。7月份非農就業人數繼續減少51.9萬人,是2003年7月以來減少幅度最大的月份,且波及范圍較為廣泛,包括製造業、建築業及服務等行業的就業人數都有所下降。非農業部門就業崗位連續減少,這是過去近5年來從來沒有過的。美國就業市場進入疲軟狀態,表明企業生產活動收縮,影響居民收入增長,同時也是影響投資者信心並造成金融市場劇烈動盪的內在原因之一。同時,受經濟增長下滑和金融危機打擊,歐洲國家企業為了削減成本,紛紛裁員,使歐元區失業率在連續兩年下降後出現了上升的趨勢。2008年7月,歐元區失業率由4月的7.2%升至7.5%。歐元區經濟增長目前進一步放緩將危及勞動市場,失業率將會繼續上升。

(3)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調整。

近幾年世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調整,世界經濟增長的差異明顯擴大,發展中和轉軌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持續明顯高於發達經濟體。按照聯合國貿發會議的數據,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03~2007年間增長了近30%。在美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中、印等國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按照IMF計算,中國、印度和俄羅斯三個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50%。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取得了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以來最強勁的增長。而且全球經濟不僅增長率高,增長的波動性也明顯降低。

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變化的另一表現是世界貿易增長持續高於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貿易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性進一步增強的同時,區域貿易增長使國際貿易格局正在發生變化。特別是發展中經濟體,過去二十年的區域內貿易增長持續快於區域外貿易。東亞發展中國家的區域內貿易增長最為迅速,在中國、韓國以及台灣地區帶動下的區域生產網路體系重新配置,使區內貿易已佔該地區總貿易額的一半左右。

因此,發展中經濟體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在目前世界經濟增長迅速放緩、金融危機加劇、發達經濟體面對衰退的形勢下,新興經濟體如果能夠繼續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長,成為世界經濟新的支點,將有助於世界經濟平穩渡過難關。

(4)流動性過度寬松,存在通貨膨脹隱憂。

美日歐等各國政府和央行孤注一擲救助金融市場危機是在國際市場產品價格和各國通脹居於高位,同時流動性並不缺乏這樣的世界經濟背景下展開的。在此之前,美聯儲已5個月停止降息,歐洲央行及其他很多國家央行也都由於顧及通脹而不願意將貨幣政策轉向。目前,各國政府的救助措施希望能夠首先穩定金融市場,同時解決房屋市場泡沫破裂對實體經濟增長造成的沖擊。但是大規模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和降息是以犧牲物價穩定這個經濟長期健康目標為代價的。更為復雜的是,此次金融危機的發生正趕上國際油價和初級產品價格高企、全球通脹抬頭。盡管目前全球通脹壓力下行,但是由於經濟增長下滑導致需求疲軟和國際資本大量撤出市場所致。在市場信心恢復、渡過危機之後,過度的流動性將可能會進一步推高通脹。

根據當前世界經濟形勢,預計世界經濟增長將從2007年的5.0%(按照PPP計算)迅速放緩,未來幾年可望保持在3.0%的水平,略低於近30年來世界的平均增長水平。其中發達經濟體將於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陷入或接近衰退,2009年的隨後時間經濟復甦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速度雖然也會顯著放緩,但仍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將會回落,但仍將保持在歷史較高水平,需求減緩和穩定的初級產品價格會在一定時期遏制各國物價上漲,但是由於企業面臨持續高成本壓力,對非能源和食品等製成品和服務價格的傳導仍將持續。

2.世界經濟發展進入調整時期

近幾年來世界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一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速度提高;二是經濟全球化水平提升帶來的效率和收益提高;三是金融創新對實體經濟的推動;四是全球房地產業興旺對實體經濟的拉動以及財富效應帶來的過度消費增長。但是,世界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末新經濟泡沫破滅之後並沒有進行應有的調整,而是在新的模式下,步入了這一輪高速增長階段。因此,當前的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調整不僅僅是周期性的,更主要體現在全球經濟版圖正在發生變化,表現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調整以及金融市場結構與創新的調整。世界經濟需要在深層次上進行結構調整的同時,找到實現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1)全球失衡應得到根本調整。

全球經濟失衡的焦點是各經濟體間經常賬戶差額迅速擴大和全球儲蓄失衡提高。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曾指出美國經濟失衡將導致的三個嚴重後果:第一,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升級;第二,美元暴跌,導致通脹壓力激增、利率大幅度上升、股市暴跌,從而使經濟增長大幅度下降甚至衰退;第三,導致世界經濟硬著陸。目前看,世界經濟並沒有及時進行調整,這些預言正在成為現實。與此同時,發達國家金融類產品的過度供給和新興市場國家初級產品的旺盛需求推高了國際市場產品價格,初級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又導致全球失衡進一步擴大。

全球經濟失衡的結果是投資不足。全球投資率呈下降趨勢。投資迅速增長是支持20世紀90年代全球經濟,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新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2001年全球經濟增長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由於投資出現衰退。因此投資能否實現較快增長對世界經濟發展將起決定性的作用。但是近幾年來,全球投資始終不足,支持GDP增長的主要因素是消費需求增長。目前的政策安排仍將會繼續鼓勵金融資本流入美國,從而進一步深化不均衡狀況。

(2)積極進行結構調整,找到實現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世界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長時間快速增長中積累了各種結構性矛盾,但近幾年在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下,世界經濟並沒有進行深度調整。與美國相比,歐元區、日本結構改革步伐更為緩慢,經濟體制僵化、結構改革推進艱難成為歐元區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制約因素。從長期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率提高將為全球經濟增長、居民消費和福利水平提高提供持久的動力和空間。但是,僅靠貨幣政策調整和救市措施對於低迷的生產力無法產生刺激作用,而積極進行結構調整,找到實現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才是擺在各國政府面前的真正難題。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使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重新獲得發展的動力,隨著當前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發展中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因此,世界經濟擺脫「危機」和「失衡」,實現新一輪可持續增長有賴於新興經濟體的引領和新技術革命的到來。

三、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從國際貿易規模、關稅貿易保護程度、利用外資金額以及外資企業產值等多項指標衡量,我國都已經成為最開放的發展中經濟體之一。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對我國經濟發展將產生多方面影響。與此同時,我國投資和出口拉動型增長方式在短期內很難根本改變,人民幣升值壓力在一定時期內將繼續存在。我國應主動化解不利影響,在調整依靠高出口帶動經濟增長模式的同時,盡可能擴大全球化收益,並注重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

1.對我國金融市場產生多方面影響

由於金融危機仍在繼續,對我國金融機構的直接損失難以全面估計,盡管總體規模不會很大,但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整體影響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影響投資者和市場信心,加劇資產價格及金融市場波動。第二,由於全球信用危機,造成流動性緊縮,同時國內經濟增長減速、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回報下降使國外短期資本存在抽逃的可能。第三,不利於我國FDI流入增長。受經濟增長減慢和金融危機影響,全球海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放緩,投資方式更趨穩健,對發展中國家投資將會相對減少,並購投資將會相對增加。第四,境外投資既有風險,也存在機遇。金融危機導致股票和公司債券價格暴跌,我國前期一些外匯儲備投資和中資銀行外匯資產運用帶來損失,但是目前國際許多金融資產價格處在低位,對於我國推進對外並購、促進企業「走出去」、積極開拓海外資源合作和市場多元化也是機遇。

2.對我國出口的負面影響將逐步顯現

受金融危機打擊,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特別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美、日、歐經濟陷入低迷,貿易保護主義加強,將使我國出口面對嚴峻局面,同時也不利於就業和經濟增長。以實物量計算,2008年以來我國出口增長逐步減慢。另一方面,盡管美元仍將保持相對弱勢,但是如果美元在目前的價位企穩或微升,將會使我國出口面對不同的匯率環境。應對金融危機和全球失衡的調整,我國需要通過擴大內需、尤其是通過擴大消費來減少高額儲蓄,進而減輕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

3.全球通脹下降有利於我國資源產品價格改革

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長對能源、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依賴迅速提高,而一些初級產品價格的指數式上升更進一步推高了我國企業生產成本。隨著需求適度降溫和金融危機造成的流動性緊縮,國際市場產品價格上漲趨勢將會得到控制,從而減輕我國資源密集型行業成本上升壓力和通脹壓力,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和資源產品價格改革。

參考文獻

IMF:《世界經濟展望》,2008年10月。

IMF:《全球金融穩定報告》,2008年10月。

張亞雄等:《美國次貸危機新進展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經濟預測分析》2008年第7期,國家信息中心。

㈢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買的股票好不

好。它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股份公司出具的所有權證明。它是股份公司向全體股東發行的一種證券,作為持有股份以獲得股息和紅利的證明。它是股票市場的一種長期信貸工具,可以轉讓、買賣。有了它,股東既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也可以承擔公司經營失誤帶來的風險。每一股代表股東對企業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拓展資料
1、股票是一種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的股票證書,代表著股份公司的所有者(即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購買股票也是購買企業業務的一部分,可以與企業一起成長和發展。
2、這種所有權是一種綜合性的權利,如參加股東大會、投票、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分擔股息差價等,但也要分擔公司經營失誤造成的風險。獲得固定收益是投資者購買股票的重要原因之一,股息分配是股票投資者固定收益的主要來源。
3、國際金融是貨幣資金在國家和地區之間由於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而進行的周轉和流動。國際金融包括國際收支、國際外匯、國際結算、國際信貸、國際投資和國際貨幣體系,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例如,國際收支平衡必然導致國際匯兌和國際結算;國際匯兌中的貨幣匯率對國際收支有很大影響;國際收支中的許多重要項目直接關繫到國際信貸和國際投資。
4、國際金融與一國的國內金融密切相關,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國內金融主要受一國金融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約束,而國際金融則受各國不同的法律、法規、國際慣例以及各國協商達成的各種條約或協定的約束。由於各國的歷史、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國在對外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和政策也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差異有時會導致激烈的矛盾和沖突。

㈣ 中國金融行業未來的市場前景和趨勢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給點分吧,很辛苦的

㈤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買進的股票會漲嗎

不一定,股票的漲跌不是由一家機構就能推動的,股票的上漲是市場博弈中多方佔多數,如果市場都不看好的股票,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也不能使股票上漲,反之亦然。

㈥ 中國國際金融上海分公司買入的股票怎麼樣

高。根據天眼查查詢得知,中國國際金融上海分公司買入的股票高,股票(stock)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有限公司簽發的證明股東所持股份的憑證。

中國股市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一、市值結構將大型化
工商銀行上市後,A股總市值突破6萬億,市值規模進入全球前15名。如果算上在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地上市的大陸掘晌上市公司,中國大陸股票資產規模已經超過11萬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投資者不得不關注的重要股票資產。
可以預見,A股市場在未來的3-5年將繼續經歷快速發展,市值規模還將急速膨脹,一個在全球資本市場發揮越來越大作用的資本市場正在逐步形成。事實上,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板塊在股票市場上占據越來越大的權重,就是大型市場的重要標志(環顧全球,大型市場上銀行股市值都是第一)。A股向著大市場的方向逐步邁進,那麼未來A股的"大致模樣"是什麼樣呢?
我們看判燃鋒看A股市值結構與最大規模的成熟市場-美國市值結構的異同。按照GICS分類標准,我們對A股、紐約市場、香港上市大陸資產(包括H股、紅籌等)的上市公司進行了比較。其結論初步總結如下:
1、目前A股市場上的銀行股比重基本穩定,中行和工行上市給銀行股比重帶來的巨大影響已經體現。即使考慮未來不斷上市的城市商業銀行,整體銀行股在A股市場中的地位基本穩定下來,銀行股在資產配置中比例逐步達到穩定狀態。
2、未來1-2年,H股和紅籌將快速"海歸",能源、通訊在A股市場上的比重將快速提高,逐步接近美國市場上這兩類板塊的市值比重。能源、通訊在資產配置中比例快速上升。
3、在中國經濟轉型(從投資導向轉向消費拉動)和A股市場大發展的背景下,我們估計資本品、耐用消費、汽車及配件、食品飲料、原材料、交通運輸、公用事業、一般商業貿易市值比重將穩定,甚至因為其他行業比重提高而相對下降。
4、隨著金融市場深化,以投資銀行為代表的多類型金融、保險股將不斷登陸A股,其市值比重在未來3-5年將有驚人的上升。在券商上市還停留在"借殼"傳言的時候,長線的大型機構投資者要堅定地看到投資銀行上市的前景。資本市場從來都歡迎與他們本身密切相關的投資品種段氏。
5、在消費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的經濟中,整體社會的"娛樂化"、"信息化"趨勢將越來越明顯。我們估計,未來A股市場上將出現越來越多的媒體、IT類股票。事實上,我們已經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關注到如此多的網路、傳媒,只要A股最終反映中國實體經濟,這些媒體、IT最終都將體現在股票市場上。
A股市場的市值結構變動,一方面,依仗IPO大規模推進;另一方面,依仗現有公司重組。可以大膽設想,如果市值結構變化一半來自IPO,那麼另一半就需要重組來完成,而重組上市的資產又是將在A股市場中占據重要比重的行業,重組的誘惑力可見一斑。全流通時代下A股市場的重組大戲,才剛剛開始!
二、估值重心將逐漸向大盤藍籌傾斜
在比較了三地的市值結構之後,再來觀察他們的估值結構。盡管存在流動性、投資者偏好和行業代表性等的差異,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在成熟市場對各行業的估值中找到一些共性的東西。
我們發現,A股市場明顯存在大市值板塊估值低,小市值板塊估值高的"倒掛"現象,而美國和香港市場的大、小市值板塊基本上享受同樣的估值,一些大市值的行業甚至存在對小市值行業的溢價。這是由不同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和偏好決定的。A股市場的資金更加註重追逐成長性和超額收益,小市值行業容易呈現很好的成長性,其價格波動幅度也比較大,正可以為他們帶來超額收益;而大市值行業一般業績穩定,很難出現大的波動,所以不得青睞。
我們認為,隨著國內機構投資者、保險和QDII、QFII力量逐漸增大,A股市場大市值板塊和小市值板塊的估值傾向於一致,出於獲得中國股票資產平均收益率目的的長期資金,成本最低的操作策略是,配置大市值股票和行業龍頭,那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國經濟成長的大市值股票。隨著可以進行全球資產配置的A股投資者力量的增強,大盤藍籌公司的估值有望得到提升。

㈧ 我國股票在未來三年內的走向和趨勢

一)通貨膨脹壓力仍然較大

通貨膨脹不斷加劇已經在多國蔓延。美國5月份通脹水平達到4%,迫使美聯儲放棄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降息政策。歐盟5月份通脹為3.6%,創16年來新高,6月份進一步達到4%。部分新興國家如俄羅斯、印度、巴西,通脹水平都超過10%,據高盛公司的一份報告顯示,全世界有一半的國家物價漲幅將達到兩位數。在全球物價高漲的同時,我國CPI漲幅已經從2007年前5個月的2.9%提高到今年的8.1%,盡管受季節性因素和食品價格回落影響,5月份當月同比漲幅略有下降,但物價回落的基礎並不牢固,而且中長期上漲的壓力有增無減。一是國際大宗產品價格攀升。前5個月,大豆、食用植物油、鐵礦砂、原油和成品油進口價格分別上漲77.9%、75.6%、78.8%、64%和66.9%。在剛剛結束的與澳方鐵礦石價格談判中,我國接受了鐵礦石上漲80%—96%的漲幅。二是國內糧食價格上漲壓力增大。國內市場糧價遠低於國際市場,5月份國際市場大米、小麥和玉米價格分別比國內市場每噸高3560元、200元和80元。國內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明顯,農民種糧效益偏低。為保障糧食安全,防止出現糧食大規模走私,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的呼聲很高。三是上游生產資料價格加速上漲。前5個月,流通環節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16.7%,漲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1.9個百分點,當月漲幅從1月份的11.9%逐步提高到5月份的21.4%,其中鋼鐵、原煤和成品油價格分別上漲40.4%、33.2%和17.3%。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增幅自去年10月以來逐月攀升,今年4月份達到創歷史新高的23.6%。四是成品油、電力和煤炭價格理順將增大漲價壓力。為緩解國內成品油與國際市場原油倒掛問題,國家近期調整了國內汽柴油價格,將影響全年CPI上漲0.5個百分點,但上調後大體相當於原油價格每桶90美元的水平,距離當前約140美元的國際油價,還存在很大的調整壓力。同時,解決「市場煤、計劃電」、電力企業大面積虧損的問題,電力價格調整幅度也是遠遠不夠的。五是城市公共服務價格上漲壓力大。當前,城市垃圾處理費、污水處理費以及供水、供暖和供氣等公共服務價格仍然偏低。

通貨膨脹一旦超過一定的水平而得不到有效控制,將改變居民和企業的預期,對經濟產生嚴重的破壞性後果。越南今年以來通貨膨脹水平不斷上漲,6月份高達26.8%,國內金融市場出現動盪,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打擊。當前,要密切關注我國通貨膨脹走勢,防止通脹水平過高給國民經濟帶來嚴重破壞。同時,要繼續推進價格改革,理順價格體系,這樣做短期可能進一步推高通貨膨脹,但抑制不合理需求、刺激供給的作用也相當明顯,實際上有助於控制通脹。靠價格管制來解決通脹問題很難奏效。從國際上看,美國1973年左右曾試圖依賴價格和工資管制遏制通脹,反而適得其反;委內瑞拉作為一個石油生產大國,雖把成品油價格控制在極低的水平,但全國的通貨膨脹率卻超過20%。

2007年我國新增石油消費已佔全球新增石油消費的近40%,國內成品油價格政策成為影響國際油價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在上調後仍然偏低,甚至低於某些石油出口國水平,國內石油需求居高不下,加大了國際油價進一步上漲的壓力。據中金公司測算,國內成品油價格如果提高50%,煉油毛利就能達到國際水平,國內供給就會增加,也會抑制部分不合理需求,減緩油價上漲壓力。而且,如果2008年中期國內油價提高50%,則我國2009年通脹水平將降到7.3%;如果不提高,則2009年通脹水平將達到8.7%。

(二)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國內外經濟環境趨緊和政策調整產生疊加效應,使我國出口形勢面臨嚴峻挑戰。前5個月,出口同比增長22.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9個百分點,若考慮人民幣對內貶值和對美元升值幅度較大的因素,出口實際增長下降較快。特別是在一些外向型經濟地區,對外貿易增速明顯放緩。前4個月,廣東省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4%,低於全國24.4%的增長水平,比上年同期回落8.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回落10.7個百分點。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更大沖擊,廣東省前4個月紡織服裝、塑料製品和玩具出口分別增長0.7%、7.4%和7.6%,回落11.2、18.5和29.2個百分點,全國服裝出口5月份已經出現同比0.64%的負增長。在出口增長大幅回落的情況下,不少出口型企業效益明顯下降,有的甚至陷入虧損狀態,但許多企業表示,目前只能暫時以犧牲利潤來保住來之不易的市場份額,這種局面難以長期為繼。

近兩年來,為了緩解國際收支順差,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工貿易政策調整措施。部分加工貿易規模較大的地區對此反映強烈,認為政策調整范圍廣、出台時機急,而且過於頻繁,對加工貿易企業生產經營影響過大。而且,這次政策調整使很多外商認為我國原有的外貿外資政策產生了方向性變化,對政策風險的憂慮與日俱增,經營信心受挫。加工貿易政策調整主要是控制「兩高一資」和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出口過快增長,導向是完全正確的,但政策的出台沒有充分考慮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特別是歐美經濟瀕臨衰退造成的嚴重影響,時機選擇不盡合適。建議暫緩出台新的加工貿易調整政策,保持已有政策的穩定性,給企業緩沖期,避免對出口造成過大沖擊。同時,建議對出口增長和出口企業利潤增長回落的情況,要按行業和按產品進行深入分析,及時評估政策調整的效果,不能僅通過行業平均數變化來看問題。對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也要區別對待。對紡織服裝、玩具等我國優勢突出、能夠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的產業,特別是其中一些高端產品,應該考慮給予一定政策傾斜。

(三)房地產市場走勢可能出現逆轉

今年以來,全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一是房價漲幅出現高位回落,不少大中城市房價開始下跌。前5個月,房屋銷售價格同比分別增長11.3%、10.9%、10.7%、10.1%和9.2%,呈逐月回落態勢;月均環比漲幅為0.2%,明顯低於去年1.0%的漲幅,5月份當月有12個城市出現環比負增長。分地區看,廣州、深圳等珠三角主要城市新建住房價格今年以來呈負增長,成都、重慶5月份新建住房價格環比漲幅分別為-0.4%和-0.1%,北京、天津等環渤海主要城市房價小幅上升,但漲勢明顯趨緩。在一些城市,名義房價雖沒下降,但開發商已經出台「買房送車」等隱性降價措施。二是成交量大幅萎縮。前5個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7.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3.8個百分點。在價格上漲趨緩和成交量萎縮的同時,房地產開發投資前5個月同比增長31.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4個百分點,不少專家分析,這是前期在建規模過大所致,不一定反映需求仍然旺盛。

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房地產業在我國經濟中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房地產和建築業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20%,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接近10%,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在25%左右,房地產貸款余額占商業銀行全部貸款余額約20%,來自房地產的收入在地方財政收入中占相當大的比重,許多地方乾脆就是「土地財政」。截至6月底,我國資本市場股票指數自年初以來已經下跌近50%,而同樣作為資產價格的房地產價格,「買漲不買跌」的心理預期影響非常顯著,一旦出現房價大幅下跌,影響不可小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房價大跌引發次貸危機全面爆發的前期,也曾出現房地產成交量大幅萎縮的情況。當前,一方面,要深入調查研究房地產行業資金鏈、交易量和開發投資方面的情況,密切關注並及時分析房地產市場走勢,穩定和調整調控政策,合理引導住房消費預期。另一方面,要科學評估和防範房地產市場對地方財政和金融體系產生的潛在風險,把握好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避免出現因房價大幅回落而集中暴露財政金融風險,對經濟造成大的沖擊。

(四)農民增收難度加大

今年一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長18.5%,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9.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個百分點。今年以來,農資價格、農村用工成本和農機作業費大幅度上漲。春耕備耕期間,磷肥、鉀肥漲幅高達100%至200%,農膜、柴油等農資價格平均漲幅也在20%以上。目前,農肥漲價壓力仍然很大,尿酸、磷酸二銨國內外價差也分別由去年9月的每噸690元、1042元擴大到今年5月的2050、3800元。6月20日,國家調整柴油價格,將使以石油及其製品為原料的農資生產和運輸成本大幅增加。盡管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國家三次提高農資綜合直補標准,兩次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水平,但是糧食直補與糧價上漲難以抵消種糧成本的上漲,農民種糧增收困難,種糧積極性不高。據有關農戶調查資料估計,2008年一畝小麥純收益為153.5元,比上年減少49.74元,下降24.5%。

目前,在部分地區出現了糧食最低收購價格遠低於市場價格的情況,糧食最低收購價不能發揮指導作用,形同虛設,不能保障種糧農民利益。糧食最低收購價不應僅是作為托底價和保護價,還應當起到指導價和標桿價的作用。從當前情況看,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能夠直接有效地提高農民收入,操作成本也低於不斷增加各種補貼的方式。據有關估算,糧食最低收購價提高1毛錢,農民將增收達1千億元。因此,為了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應當適當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保證農民種糧收益。

(五)「熱錢」流入規模增大

今年以來,外匯儲備增速加快。5月末,外匯儲備余額比年初增加268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2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28億美元,增長5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0個百分點。除去提前結匯、資金到位比較集中等因素外,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熱錢」加速流入。國際「熱錢」大規模流入中國,對我國金融和經濟安全將構成威脅。一是國際資本持續流入,央行被動結匯,通過頻繁的公開市場操作以緩解由此造成的流動性過剩的壓力,導致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的有效性、主動性受到制約。二是目前我國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金融基礎建設相對滯後,這些短期國際資本將可能利用我國經濟結構上的薄弱環節和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對金融市場進行沖擊,引發金融市場動盪。

目前,人民幣經常項目已經實現完全可兌換,資本項目部分可兌換,境外資金可以藉助可兌換項目,通過復雜多樣的方式和渠道進行跨境流動,隱蔽性很強,監管難度很大。解決「熱錢」問題最有效的辦法是通過利益機制調整,弱化資金流入的動力。匯率調整有利於弱化升值預期,但調整方式需要完善,防止強化單邊升值預期。

(六)進一步完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面對當前復雜的經濟形勢,仍然要堅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同時要根據情況變化,在具體執行中進行調整。在繼續收緊銀根、控制銀行信貸的情況下,應積極發展直接融資,拓寬融資渠道,緩解目前企業資金偏緊的問題。建議加速發展債券市場,進一步擴大公司債券、企業債券發行規模,適時允許省級地方政府發行地方債券和定向災後重建債券,加快發展非銀行金融業務。出台新的貨幣政策需要充分考慮市場預期的因素,應做好解釋工作,把握好出台時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引起金融市場大的波動。為防止經濟出現大幅下滑,可以發揮財政政策穩定消費需求的作用,建議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降低儲蓄存款利息稅稅率,增加居民實際收入。為緩解企業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可以降低收費公路通行費等稅費標准,對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的企業加大稅收減免和抵扣。在全國范圍內盡快推廣增值稅轉型改革。(全國人大財經委經濟室供稿)

㈨ 中國股票走勢分析報告怎麼寫

股票對於現在的我們已經完全不再陌生,至今,股票市場已然有四百餘年的歷史。自9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股票市場進入中國雖然短暫,但卻引發了軒然大波!經歷數次大的起落,造就了許多「一夜暴富」的案例,人們認識到股票市場的巨大商機。但也蘊含了巨大的風險,正所謂股票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股票市場,風雲變幻,能正確把握股票市場走勢,則顯得至關重要!
我們僅從宏觀形勢來回顧分析中國股票市場至今的發展形勢。
首先,從1992年開始,鄧小平南巡講話,股票正式立足中國,甫一開始,便進入牛市,持續暴漲階段,1992年開市100點1429點1992年底400點,僅僅一年。1992年底400點1993年(3個月)1500點左右1995年500點,周期更新之快如同跑馬。
而自1996年初,中國股票市場進入了一個相對漫長的增長期,及至2001年沖到了2000多點之後最終達到了它的陽極點,陽極則陰,進入了一個回落期,到2005年跌破1000點。其實,中國股票市場1996年之前的股票行情不能稱為真正的股票市場,其漲跌循環之快,令人瞠目結舌!1996年之前的股票市場是以政府為主導的股票市場,而那時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一個歷史階段,人心浮躁,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股票市場的大起大落!
我們再看2005年之後的股票市場,2005年六月,股票市場以1000點左右起航,2006年11月達到2000點,2007年二月達到3000點,5月達到4000點,10月達到最高紀錄6000多點!2005年至2007年股票暴漲,受到當時國際國內政策形勢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股票持續暴漲。根據蔣氏平衡分析法,陽極則陰,經過近乎兩年的暴漲,股票已然達到了陽極點,其後必然是陽極則陰,進入急劇跌落期。
事實也是從2007年末,2008年初,股票市場進入了一個暴跌階段,其後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到2011年,其最低點已然跌倒2000多點,從西方經濟學規律來講,是價值規律的作用,暴漲後的股票價值嚴重高於其實際價值,進入跌落階段是必然,從蔣氏平衡分析法理念來講,就是一個陽極則陰的過程,是不可不免的。
而根據蔣氏平衡分析法,陰極則陽,陽極則陰,綜合中國近二十年的股票市場發展走向規律,預計中國股票市場將在2012年下半年見底,然後進入穩步的回升階段其持續時間不少於5年!從經濟學角度講,盛衰相繼(陰極則陽,陽極則陰)是資本市場的必然體現,自2009年預計至2012年下半年,這些新出現的問題必然逐步緩解,資本市場對於其擔心的問題必然有了一個充分的反應。這些都將促進中國股票市場向著樂觀方向前行。而中國也必然會尋求更好的機制增加經濟發展活力,這都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回升產生積極影響!
綜合以上中國股票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一:初創階段(1991年以前),這個階段,中國剛剛接觸股票這個概念,由於受偏激的共產主義思想,認為只有資本主義才有股票,股票市場受到抵制,在中國幾乎完全沒有市場!根據蔣氏平衡分析法,這個時期股票處於陰極點。
二:初創發展階段(19911995年),改革開放,鄧小平南巡講話初步確定了股票市場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地位,股票市場初步發展,購買人數少,其供應量小,流動性差,有漲跌停板限制,因此只要購買人數一增多,其便會急劇上漲,反之則會下跌,加上經濟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從而造成了在幾個月內漲跌幾倍的現象,根據蔣氏平衡分析法,這個時期處於陰極則陽,陽極則陰的快速往復循環階段。
三:步入正常發展階段(1996年後),隨著經濟法規的不斷完善,資本市場自我調節能力成熟,中國股票市場進入正常發展階段,即不會出現19911996年之間股票市場漲跌循環時間極短的狀況。
預測上升期(2012下半年之後至少5年內),中國中國股票市場經過2005年至2007年的持續迅速上漲之後,在2008年開始暴跌至今,將於2012年下半年見底,結束其持續下跌階段,開始進入穩步上升階段,持續時間將不少於5年!的推論是結合根據蔣氏平衡分析法結合中國股票市場二十多年發展規律,綜合當前國際國內未來形勢走向給出的論斷!
作者介紹:蔣健才先生於1956年出生.70年代中後期響應號召,上山下鄉。到80年代和90年代初,重新回到城市,供職於大型國有企業,1993自己下海經商。自幼非常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其優秀代表中醫文化。二十年磨一劍,在中醫陰陽平衡理論的基礎上,成功獨創了蔣氏平衡分析法,成為中國將中醫陰陽平衡理論全面、系統地應用於社會各行各業發展趨勢分析第一人。

閱讀全文

與中國金融國際股票趨勢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久遠銀海股票歷史數據 瀏覽:183
建設銀行股票做波段 瀏覽:274
股票賬戶里的在途資金怎麼轉出來 瀏覽:660
漲停板股票最好換手力 瀏覽:748
富臨精工股票注銷對股價影響 瀏覽:113
振華科技股票目標價 瀏覽:419
舉牌的股票資產重組 瀏覽:938
股票賬戶如何銀賬互轉 瀏覽:367
溫氏全年股票走勢圖 瀏覽:377
中國造出晶元哪只股票 瀏覽:153
消費核心資產的股票有哪些 瀏覽:383
r江蘇銀行股票代碼是多少 瀏覽:917
私人企業資金投資股票 瀏覽:950
10點封漲停的股票 瀏覽:338
股票發行中投資銀行採用代銷方式 瀏覽:552
股票賺錢朋友圈怎麼發 瀏覽:673
資金賬戶與股票賬戶關系 瀏覽:87
世界上最有名的股票投資人 瀏覽:455
股票的機構賬戶有哪些比較可靠 瀏覽:965
投資大師股票軟體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