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在航空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嫦娥四號探測器奔月、北斗衛星「業務」拓展到全球、虹雲首發星成功升空……這些都是2018年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內取得的耀眼成就。眾所周知,火箭是衛星成功升空的「第一棒」,但是在這條路上還有助跑的「最佳助攻」,它們看似與衛星發射沒有多大關系,但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北斗衛星發射,還是嫦娥四號成功奔月,在浩瀚的大海上,都有一艘大船默默地「守護」著它們,這就是我國的遠望號測量船。眾所周知,目前我國擁有7艘遠洋測控船,而遠望號測量船則是它們的總稱。早在20世紀70年代研製成功以來,它們就曾參加過「神六」飛船載人航天試驗等多次大型活動。
這段時間以來,嫦娥四號、北斗衛星,甚至是我國的火箭發射次數,都是國外媒體熱議的話題。可以說,2018年就是我國航天的「豐收年」,航天人默默地奉獻,確保每一次任務的圓滿成功,而在遙遠的大洋上遠望號還在劈波斬浪。近日,遠望號測量船的一名成員,在經過大改造之後再度起航出征「追星」,它就是遠望5號測量船。
2889
評論(135)
分享
舉報
熱心網友
2020-03-03
登月、火星探測、國際空間站這一系列的名詞出現在眼前,看似並不相關,而實則都指向了同一個目標,那就是航天,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又一個巔峰。事實上,不論是古代中國還是西方都有著許多神話故事,盡管文化存在差異,卻擁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人物都具有飛天的能力,在現代科技的發展推動下,飛向藍天已然不是夢想,飛向太空同樣也不是問題,1961年的4月12日,蘇聯飛行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了首位進入太空的地球人。
熱情的吃完飯了
2020-03-04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110多個單位直接承擔了研製、建設、和發射任務。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工人、解放軍官兵十餘年的不懈努力,2003年10月1五日早晨九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我國自行研製出的神舟五號飛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宛如一條巨龍劃出一道絢麗的曲線瞬間便消失在了蒼穹之中。10月116日早晨6時23分,飛船在圍繞地球14圈後成功返回著陸場。航天員楊利偉在即將登機返回北京的時候用三句話概括了他的太空旅行:「飛行運行正常。我自我感覺良好。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② 新風口衛星互聯網:戰火早已熊熊燃燒
衛星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已發展30多年。近年來,衛星產業產值增幅逐步趨穩,產值規模穩中有升。《2020年衛星產業狀況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航天產業收入規模為3660億美元,同比增長1.7%,其中衛星產業收入為2710億美元,占航天產業總收入的74%。衛星互聯網賽道中衛星運營及服務和地面設備製造收入佔比較高,2019年兩者合計占整體衛星收入比例的93%。
2020年4月,衛星互聯網首次作為重要的信息基礎設施被納入國家「新基建」政策支持的重點方向。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范疇會為行業帶來廣闊的發展機遇,未來藍海無限。
衛星互聯網進入與地面通信融合發展階段
衛星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已發展30多年,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迭代升級。
第一階段:企圖替代地面通信網路階段(20世紀80年代-2000年)。這個階段主要以提供語音、低速數據、物聯網等服務為主,後來隨著地面通信系統快速發展,衛星互聯網由於市場定位錯誤、技術復雜度高、投資過大、研發周期長及系統能力弱等多方面原因,在與地面通信網路的競爭中宣告失敗。
第二階段:衛星成為地面通信網路的補充階段(2000-2014年)。這個階段的主要定位是對地面通信系統的補充和延伸,同時也在極端條件下向航空、航海等用戶提供移動通信服務。
第三階段:衛星與地面通信網路融合階段(2014年至今)。衛星互聯網與地面通信系統開始進行更多的互補合作、融合發展,向著高通量方向持續升級,衛星互聯網建設逐漸步入寬頻互聯網時期。
——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衛星應用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