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企業為何熱衷於發行股票
圈錢,即使出了事,付出的成本也很小,可以說是一本萬利
② 為什麼中國股市每天都有新股發行
股市本身就是一個融資工具,同時也是一個投資產品,所以在股市融資是與生俱來的功能,任何一個國家的股市都會有IPO發行,中國股市也不例外的,新股發行是正常現象。
而中國股市屬於發展中市場,之所以中國股市新股發行已經成為常態化了,每天都是有新股發行的真正原因只有以下兩點:
但中國股市已經完全偏袒融資方了,新股每天都是不斷地發行,新股已經是常態化了,但真正退市的股票寥寥無幾,從而造成股市新舊血液難於循環,無法把真正的垃圾股退出市場;另外還有一大隱患就是由於每天都是有新股發行,造成股市融資太嚴重了,對於二級市場資金抽血太嚴重,導致股市缺乏資金。
就是由於新股發行太大,中國股市重融資輕回報的市場,每天都是有新股發行,而且新股發行已經成為常態化了,這就是足夠說明股市融資才是最重要的。
③ 中國股市與歐美股市的區別
一,中國股市與歐美股市的區別:
1、投機機性。中國股市的投機性非常的高。據統計,中國股市去年的換手率達1000%,而美國不過200%多。因為美國人把股市當成投資的場所,沒有過高的要求。年收益能達20%的收益就非常滿意了。而中國股市由於投機的成分高,所以股指的波動非常大,造成很多人的錯覺就是股市很賺錢。正是由於股指的大起大落,反而給國外的投資者以可趁之機,所以每當漲幅過大時,想不拋都難。
2、漲跌幅。前一段有人說美國股市跌10%美國政府就會發出警覺,跌20%就已經是熊市了。而國家的股市都快跌50%了為什麼政府還不救市。其實是不明白,美國股指都在1000以上,能漲20%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而股市是從1000多點上來的,股價動不動就能翻幾番。波動非常大已經變成很正常的事了,所以政府不急。而在美國投資是一個很漫長的事,根本就不要想一夜暴富的事。美國人講的就是長期投資。所以在美國當股指跌到20%時,簡直就可以稱為股災了。
3、GDP的增長。由於美國的GDP增長速度基本保持在2%左右,GDP保持在8%以上。這一點也決定了中國股市為什麼可以高市盈率,而美國不能高市盈率。判斷一個上市公司有沒有投資價值,市盈率要求一般不能超過20倍。目前股市的大藍籌公司的市盈率也就在20%左右,所以已經非常有投資價值了,已經基本和美股接軌了。由此不難理解管理層為什麼在這個點位選擇救市。
④ A股這么底,國家現階段為什麼不停發行新股
不停發行新股是股票市場的融資功能的正常體現。
你想問的應該是為何如此頻繁的發行新股吧。
國家對股票市場的調控的一個主要方面是資金面的調控。發行幾只新股,各多少億的資金額度,是和該時期的流動性相關的。比方最近資金面比較緊,所以總的發行股票的資金額度就比較小,你看到比較頻繁,但其實都是小盤股。如果要發行中國石油這樣的巨盤股,央行提前幾周就會開始釋放流動性,減少央票發行來配合其發行。
如果你是因為股票跌的厲害,而抱怨不停的發新股的話,其實是不太了解這個發行機制了。治大國如烹小鮮,想完全把握股市節奏,讓老股票完全不受資金調控的影響是不太可能的,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庄股市場,很多時候股票價格是大小莊家的意志反應,這些是央行也無法完全掌控的。當然,也不排除,央行甚至更高級別的領導人也有擾亂市場,再利用內幕信息非法操縱獲利的可能性,權作猜測吧。
絕非拷貝,完全是我的自我意志的表述,有啥不明白的請繼續提問。謝謝。
⑤ 為什麼中國企業相對債券更喜歡發行股票
債券是要還地,而股票地不要還地,沒有成本呀。用了就用了,債券到時要還,時間短,沒有還就要倒閉,股票就不一樣了,不要分紅,不要還錢,多好呀。
⑥ 我國股票的由來
我國股市當時是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做的,有很多中國特色,比如股權分置、比如發行認股證等等。不過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中國股市正逐步走向成熟。
相關資料如下(轉):
第一階段:中國股票市場萌芽及最初探索階段(1978-1991)
隨著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大幕的拉開,股份制改革在城市開始初步試點。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提出「允許職工投資入股,年終分紅」,城市集體企業、國營小企業開始股份制改革。隨後,中共中央下發《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國有中小型企業也開始此項改革。股份制試點的鋪開使得股票發行數量迅速增加,股票流通市場開始形成,股票交易日益活躍。
1986年11月14日,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凡爾霖時,向來賓贈送了改革開放後我國公開發行的第一隻股票——一張面額為人民幣50元的上海飛樂音響公司股票,成為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1)股票發行創「新紀元」
1984—1986年,北京、上海、廣東、四川、遼寧等地的部分集體和國有中小企業紛紛開始股份制試點,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如廣東寶安縣聯合投資公司、北京天橋百貨公司、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中北京天橋百貨、上海飛樂音響、上海延中實業等公司還公開發行了股票。
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對前期股份制試點的成績做出肯定,允許繼續試點並提出了規范性意見。從此政府逐漸加大對股份公司的規范化管理,股份公司開始按照國際慣例設立和運作,股票發行更加規范,真正意義上的股票發行數量也越來越多。上海、深圳出現了股票的公開櫃台交易,沈陽、武漢、成都等地也出現了股票的公開交易或場外交易。成立了一批專門從事股票發行、轉讓或交易相關業務的證券公司,從而為股票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市場基礎。
1987年1月,上海真空電子器件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成為我國第一家實行股份制的大中型國營企業。該公司股票的發行,拉開了國營大中型企業股份制試點的序幕,股份制試點進一步擴大和深化。截至1990年底,我國共有4750家企業發行了各種形式的股票,共籌資42.01億元。其中,公開發行股票籌資17.39億元,非公開發行籌資24.62億元。
2)股票交易由「暗」轉「明」
1984年11月18日,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發行不久,一些上海等地的持有者即開始了自發的股票轉讓,這就是股票的私下交易。股票的私下交易廣泛地存在於公開櫃台交易之前的深滬兩地。由於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缺乏市場化的價格、信息不對稱以及交易成本過高等問題,股票的私下交易存在著較多的投機和欺詐成分。
為解決股票的流通問題,1986年,上海試辦了股票的公開櫃台交易。1986年9月26日,「飛樂音響」與「延中實業」兩只股票率先在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部櫃台交易。為規范股票櫃台交易,1987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出台了《證券櫃台交易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規定股票必須在經人民銀行批準的證券櫃台轉讓,同時放開了股票交易價格。隨後,上海的股票交易櫃台和股票交易數量均有所增加,到1990年,上海已有16個證券交易櫃台和40多個證券交易代理點。
深圳的股票櫃台交易始辦於1988年。1988年4月7日,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開始受理深圳發展銀行的股票轉讓業務。1989年又批准了3家信託投資公司設立證券部,從事代理發行、股票轉讓等業務。到1990年,深圳共有10個股票交易櫃台。
深滬股票交易櫃台的設立進一步發展了我國股票流通市場。到1990年,滬深兩地共有12支股票在櫃台公開交易。但是由於股票櫃台交易制度設計上存在的不足,在這一階段股票的私下交易一直都未停止。櫃台交易設定漲停板導致櫃台交易與私下交易價格的巨大差異,以及不同櫃台之間的價格差異,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私下交易的盛行。
3)證券交易所及中介機構「從無到有」
20世紀80年代,證券市場在試點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90年代初,經濟、金融領域的治理整頓為證券市場的良性發展創造了必要的環境。深滬股票交易櫃台制度設計的缺陷以及股票場外交易的廣泛存在,要求盡快建立集中的股票交易市場。
經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上海證券交易所於1990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並於同年12月19日在上海開張營業。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大陸開業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我國第二家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也於1991年7月3日正式開業。
伴隨著一、二級市場的初步形成,證券經營機構的雛形開始出現。1987年9月,中國第一家專業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1988年,為適應國庫券轉讓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中國人民銀行下撥資金,在各省組建了33家證券公司,同時,財政系統也成立了一批證券公司。
這一階段是我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得以建立,整個市場規模較小。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也缺乏統一的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第二階段:全國性股票市場的形成和初步發展階段(1992-1999)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鄧小平同志南方視察講話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1) 第一次全國性的炒股熱潮開始出現
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我國股市價格呈現出大幅波動的特徵,具有較強的投機性。以上海證券交易所為例,1992年5月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僅3天時間,上證綜指從617點上升到1429點。隨後,由於新股上市,上證綜指從1429點一路下滑到387點。波動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過山車」般的行情讓很多人看到了一夜暴富的可能,於是第一次全國性的炒股熱潮開始出現。當時有一部名叫《股瘋》的電影正在全國上映。著名演員潘虹飾演的一名女售票員為了一個一夜暴富的夢想,舍夫棄子,義無反顧地投身股市,最終上演了一幕悲喜鬧劇。電影很精彩,但其反映的當時社會對於股市的盲目崇拜則更加深刻。
2)監管體系初具雛形
1992年深圳的「8.10」股票發售事件將這種全民炒股的瘋狂推向了頂峰,讓社會充分看到了一個缺乏監管和正確引導的股市對於經濟的破壞能量,也促使政府下決心建立健全我國的股票市場監管體系。
1992年10月,國務院證券管理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開始逐步納入全國統一監管框架,區域性試點推向全國,全國性市場由此開始發展。1998年4月,國務院證券管理委員會撤銷,中國證監會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監管部門,建立了集中統一的證券期貨市場監管體制。
中國證監會成立後,推動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關於嚴禁操縱證券市場行為的通知》等一系列證券市場法規和規章的建設,資本市場法規體系初步形成,資本市場的發展走上規范化軌道,為相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礎。
3)對股票市場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1999年5月19日,上證指數從1057點起步,掀起一波長達兩年的牛市行情,使得這一天成為很多股市投資者難以忘卻的記憶,並被譽為「5.19行情」。與此同時,當時一篇題為「堅定信心規范發展」的人民日報社論同樣令人難以忘懷。文章把將5月19日以來的上漲定義為「恢復性行情」。
投資者從這次股市上漲中政策面的變化體味到政府對於股市認識的轉變,在1996年底,《人民日報》將當時的股市上漲定義為過度投機,而如今則對股市的上漲抱以殷切期望。這種轉變是我國當時的經濟狀況以及國際證券市場走勢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在5.19行情中,許多討論股指上漲與消費關系的文章見諸於報端,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
總體來看,在這一階段初期,我國投資者還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加上市場規模較小,一時間投機之風盛行。而後監管體系的建立則起到進一步規范市場的作用,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深化股票市場的經濟晴雨表功能。
第三階段:股票市場的規范和發展階段(2000至今)
在經歷了最初的懵懂和浮躁之後,我國股票市場終於迎來了一個相對規范和成熟的時期。1999年《證券法》的實施及2006年《證券法》和《公司法》的修訂,使我國資本市場在法制化建設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國務院於2004年1月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股權分置改革為代表的一系列基礎性制度建設旨在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深層問題,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1)法律體系的規范和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於1999年7月1日正式實施,是中國第一部規范證券發行與交易行為的法律,並由此確認了資本市場的法律地位。2005年10月全國人大修訂了《公司法》和《證券法》,並於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與「兩法」的修訂相適應,全國人大、國務院各部委對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進行了梳理和調整,基本形成了與「兩法」配套的規章體系。
「兩法」的修訂和資本市場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理順了資本市場的法律關系,對推動市場的法制化、規范化意義深遠。
2)股權分置改革讓股市「脫胎換骨」
1992年5月,《股份公司規范意見》及13個配套文件出台,明確規定在我國證券市場,國家股、法人股、公眾股、外資股四種股權形式並存。上市公司中存在著非流通股與流通股兩類股份,由於持股的成本有巨大差異,造成了兩類股東之間的嚴重不公。股權分置的產生主要根源於早期對股份制以及資本市場功能與定位的認識不統一,並且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還處在初期階段,國有資本運營的觀念還沒有完全建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
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2005年4月29日發布《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同年9月證監會正式發布並實施《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全面股改步入操作階段。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本質上是實現機制上的轉換,即通過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之間的利益平衡協商機制,消除A股市場股份轉讓的制度性差異。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推進使國有股、法人股、流通股利益分置、價格分置的問題得以解決,可實現證券市場真實的供求關系和定價機制,有利於改善投資環境,促使證券市場持續健康發展,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合法權益。
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共1298家上市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占應股改公司的98%;未進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僅33家,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
3)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凈化」中介市場環境
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充分暴露,風險集中爆發,全行業生存與發展遭遇嚴峻的挑戰。整治初期證券公司全行業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缺口640億元,違規資產管理1853億元,挪用經紀客戶債券134億元,股東占款195億元;超比例持股99隻,賬外經營1050億元。2004年中國證監會制定了創新類和規范類證券公司的評審標准,處置了31家高風險證券公司,同時支持優質公司在風險可控、可測、可承受的前提下拓展業務空間。
2007年8月,證券公司綜合治理工作結束,證券交易實行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改革國債回購、資產管理、自營等基本業務制度,建立證券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和基本信息公示制度,完善以凈資本為核心的風險監控和預警制度;嚴格市場准入,加強對證券公司高管人員和股東的監管,規范高管和股東行為;成立了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等。證券公司運行與監管制度的完善是保持我國股票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基石。
除此之外,我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截至2007年底,我國滬、深兩個市場的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的140%,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