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股市 > 11月末外資持有中國股票

11月末外資持有中國股票

發布時間:2024-10-29 20:00:16

1. 中國國內企業有哪些企業被外資控股外資為第一股東

你好,這個問題實在太難的了,官方的文獻也很難找~~畢竟我們中國的產品被外國控制本來就是讓國人不爽的一件事~~但是我現在能給你招出十個從朋友哪裡知道的,原來是我們中國的,但是現在已經是外國品牌的東東~~~都是真實的,我都有點不相信~~希望多你有所幫助~~第一名:中華牙膏

怎麼排這個第一,我倒著實為難了一把,排在第一位的這個企業一定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算去算來,也只能在快速消費品行業了。畢竟你可以不上網、不買車,但你不能不吃飯、不喝水、不刷牙。

我至少核實了5家網站,才敢肯定,中華牙膏早就已經是荷蘭聯合利華的了。我想,大多數老百姓打死也不會相信中華牙膏居然是荷蘭的——它上面不是有中華兩個字么?

1994 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外方口頭承諾自己的「潔諾」牌和「中華」牌的投入比是4:6,但並未兌現。與此類似的是中國著名商標美加凈:該品牌曾經佔有國內市場近20%,1990年,上海家化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跨國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資,實際上是將「美加凈」逐出市場,為自己的品牌開路——中華牙膏的命運正是如此。

從整個洗化行業上來說,美國寶潔利用其品牌優勢和稅收優惠,基本上擠垮了國內洗滌品企業,國內十大民用洗滌劑品牌幾乎全軍覆沒。僅飄柔、海飛絲、潘婷、沙宣四個品牌,就佔有60%以上的國內市場,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壟斷線。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我想支持國貨,但我在洗化行業連支持國貨的機會都沒有!如果中國的每個行業都像洗化行業一樣,那麼中國的企業也就完了。

第二名:雙匯

我承認,直到現在還時不時的吃點雙匯火腿腸(習慣了),雖然它早在2006年就賣給美國高盛集團。08年,高盛又投資2—3億美元在湖南、福建收購了10多家養殖廠。

「在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農產品。」羅傑斯如是說。

在多哈小型部長會議再次破裂、各國死保農業底線的今天,高盛以及其他國際投行在中國農業相關產業鏈領域不斷追加投資的行為值得關注。我不是民族主義者,但看著逐漸發展起來的雙匯放心肉專賣店,看著雙匯不斷攀高的市場佔有率,我有理由表示我的擔心。壟斷不可怕,可怕的是外資打著中國企業的名號,不斷著蠶食著市場。

我只想陳述一個事實,雙匯是美國的,就這么簡單

第三名:娃哈哈

本來想提名健力寶的,當年的東方魔水,在中國的罐裝飲料市場上是威風八面,一統江山,但自從李經緯離開後,健力寶是一瀉千里,現在只能給當年的小弟提鞋了。正YY間,腦袋突然開竅,健力寶鼎盛時期還是屬於咱中國的,現在雖然屬於統一了,但台資企業還算不得外資,那是咱人民內部矛盾。

那就娃哈哈了,當年法國達能收購娃哈哈時,宗慶後還一度扛著民族主義的大旗勾起了廣大國民的無限愛國情懷,結果呢,宗慶後在收購爭論的數年前早就拿到美國綠卡了,一個美國居民跟咱談中國的民族情懷,真**扯淡。

怎麼說呢,我挺喜歡娃哈哈的,但法國達能已經控股51%以上了,咱就別自欺欺人了

第四名:金龍魚

如今咱自己吃的食用油居然也是外國的了。典型就是金龍魚,這個牌子幾乎出現在每個中國家庭的廚房裡,市場佔有率在50%以上,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是第2名福臨門的8倍,但它徹頭徹尾是一家外資企業,屬於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擁有的,跟中國毛關系都沒有。

目前,中國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其食用油供應的75%以上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和路易·達孚所控制。跨國糧商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控股,占總股本的66%。國際巨頭憑借資本和歷史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即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安全門」已不在國人手中,已現實弱化了我們的市場調控能力,這不僅對食用油乃至對國家安全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直接威脅

第五名:大寶

「大寶明天見,大寶天天見。」多麼熟悉的廣告語啊,大寶幾乎是大多數工薪階級男性的必用品牌,咱中國老百姓又怎麼可能把它和美國聯想起來呢?可惜事實是,早在2007年4月美國強生就已經收購了大寶。別以為中低端這塊市場老美不要,對於外來資本來說,蝦米也是肉。何況中低端市場真的是蝦米嗎?中國13億人,有多少有錢人

第六名:蘇泊爾

2006 年8月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國內烹飪炊具第一品牌蘇泊爾,當然新聞有播,但又有多少老百姓知道這則新聞呢?起碼我是事後多時才知道的——還是因為我在家和朋友聚會時吹牛說自己多麼支持國貨,買東西首先國貨時,被朋友揭露的。如果不是這個插曲,也許我一輩子都不知道,這個當年起身浙江的中國名牌,已經成了法國貨。

又一個行業第一被納入了國外資本的懷抱,而我們(我相信絕不止我一個人)依然滿懷愛國情懷的支持著已經變為洋貨的曾經的民族品牌

第七名:匯源

可口可樂179億元收購匯源,一場轟轟烈烈的收購案,那麼多保衛民族企業的呼聲,換來的卻是狗血的不能再狗血的一個事實。

在和匯源聯合發表收購要約後不久,可口可樂中國區副總裁李小筠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匯源品牌由匯源香港上市公司擁有,而匯源香港上市公司近60%股份由達能、境外公眾股東和一家美國的私人投資基金擁有,因此這次交易前和交易後品牌的持有是從一家外國公司轉到另一家外國公司,沒有民族品牌流失。當時有媒體查出,匯源果汁的詳細注冊地址為:Scotia Centre,4th Floor,P.O.Box2804,George Town,Grand Cayman,Cayman Islands, 是一家離岸公司。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以商務部否決可口可樂對匯源的兼並案,說明中國不歡迎外資到中國投資,是一個非常大的誤會。

陳德銘說道:「可口可樂兼並匯源發生在兩個外資企業之間,可口可樂是總部設在美國的公司,匯源果汁是注冊在開曼群島的一個外國公司,這兩個外國公司之間的企業兼並不涉及中國的投資政策,只涉及中國對這兩個企業在中國銷售產品的經營集中度的審核問題。

第八名:南孚

南孚是電池的第一品牌,相信一直到今天,很多家庭還是首選南孚電池。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

但是貪婪是魔鬼,只要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2003年8月,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集團收購。當年的手下敗將,現在成了老闆。

曾經,孫雯那句鏗鏘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讓南孚這個響亮的品牌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可是現在呢?多少人知道南孚已經不是中國的企業了?所謂的民族力量又到底忽悠了誰?

第九名:白加黑

在中國,誰不知道白加黑啊?多少人感冒都會首選白加黑,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白加黑這玩意現在壓根就不是咱中國的東西。

2006年10月,德國拜耳醫葯與我國東盛科技之啟東蓋天力制葯公司簽署協議,以10.72億元收購後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漿、「信力」止咳糖漿等業務和相關資產,收購金額 10.72億元(1.08億歐元),東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葯OTC業務。

這其實只是醫葯行業的冰山一角,國內最大抗生素生產基地中國的華葯集團,早在 2004年已經賣給了荷蘭的DSM(歐洲最大的原料葯生產企業);

西安楊森雖然名字里有個西安,其實早就百分之百屬於比利時了,中國最常用的緊急避孕葯毓婷原本是北京紫竹的,但現在是瑞士諾華100%控股。

先說這么多吧,再說下去,別說你,我擔心我自己都被嚇到。這些葯,咱老百姓肯定百分之百認為是中國的,結果呢,卻都是外國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咱中國人感個冒,避個孕現在都掌握在別人外國人手裡了.

2. 中國銀行業的IPO為什麼要引入外資

中國其實並不缺錢,為什麼還要加緊引進外資?在引進外資問題上,中國政府與學者們普遍認為,吸引外資是為了彌補國內投資資金的不足和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中國缺少國內建設資金嗎?好像並非如此。目前,中國的居民儲蓄總量十分龐大,金融機構的存貸差(存款余額大於貸款余額之差)不斷擴大:截至2003年7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達10.61萬億元,全部金融機構(含外資機構)本外幣並表的各項存款余額為20.79萬億元,而各項貸款余額僅為16萬億元,存貸差高達4.79萬億元。[1]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半數的存貸差說明,金融機構有數萬億的巨額資金未能貸放出去,中國目前並不存在資金短缺問題。同時,連年外貿贏余和巨額外匯儲備亦表明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良好,不存在引進外資平衡國際收支的強烈需求,況且外商直接投資也遠未帶動中國產業的技術進步並明顯改善工業結構[2],那麼中國千方百計地引進外資的動機究竟為何?

一、國內投資需求乏力的幾大因素

1.資金投向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

從1995年開始,國有企業進入了破產、倒閉的高潮。由於國內工業技術落後,大量小規模的重復投資,使得主要工業品生產能力的利用率相當低,同業之間陷入過度競爭的長期消耗戰。1995年全國工業普查發現,主要工業品有三分之二生產能力閑置,其中的37.2%利用率不到50%[3],工業企業的盈利率迅速下滑。在此情況下,國內企業為了提高自己的市場地位而努力尋求與外商合資,甚至不惜讓渡大量的股權,外商趁機大批進入中國。跨國公司在資金、技術、品牌和企業管理方面處於全面競爭優勢,因此中國的國有企業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大批國有企業被擠垮,特別是跨國公司在華的資本技術密集型投資項目大量增加,對中國的石化、機械、弊森電子、鋼鐵等國有重化工業構成了重大打擊。隨著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陷入經營困境,大批工人下崗失業,就業安全感的普做清遍消失使人們的收入預期下降,社會購買力明顯萎縮。

直接面對就業壓力的地方政府為了發展本地經濟、確保財稅收入,一方面採用一切手段招商引資,吸引外資的數量成了考核各級政府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又施加各種壓力,迫使國有銀行大量放貸給與當地政府存在各種利益關系的國有企業,75%的貸款依然流向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但這些國有企業的產品並沒有充分的市場需求,形成嚴重的產品積壓,不但加大了通貨緊縮壓力[4],也令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隨之上升。1998年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實際上升4,900多億元純卜前,1999年實際上升5,800多億元,2000年實際上升3,700多億元。[5]國有銀行為了在每年的不良貸款指標考核中過關,不得不「惜貸」,對求貸企業提出過苛的要求,以規避壞帳風險和相應的政治責任。這就出現上述巨額「存貸差」。在目前的經濟體制下,中國出現了存貸差過高與「資金飢渴症」同時並存的情況。

2.國債投資效應遞減

1997年以後,中國出現了在社會購買力不足基礎上的商品過剩,通貨緊縮接踵而至,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出口嚴重受阻,國內生產和就業壓力驟然增大。鑒於國內外泡沫經濟的教訓以及90年代以來國內兩極分化的加劇,中國政府認識到通貨膨脹對經濟和社會的破壞性後果,於是在1998年採用積極財政政策,通過赤字財政和國債投資來刺激內需。截至2002年12月末,國債余額已達1.93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3.7%,約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9%;政策性銀行金融債余額為10,05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7.8%,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9.9%,兩項合計已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30%[6]。再加上目前靠財政支撐的養老金支付有3萬至7萬億元左右的資金缺口[7],國家債務的實際規模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遠遠超出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所以,依靠發行國債刺激內需這一政策已經達到極限,無法再進一步製造需求了。

3.經濟信用缺失導致投資短期化

影響企業投資擴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國內信用的嚴重缺失。合同失效和大量的假冒偽劣產品造成國內商業信用極其低下,各種經濟欺詐行為泛濫,嚴重沖擊了市場競爭秩序,使得投機取巧、惡意鑽營成為企業行為的「典範」,從而大大惡化了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抑制了企業正常的投資需求,加劇了個人和企業投資行為的短期化。個人投資者寧可選擇投資風險較大、但交易體系電子化的股票債券,也不願意投資實業。不少國內企業根本無意於改進技術和管理,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而是競相鑽政策和法律的空子,投機鑽營獲取短期利益,甚至一些正當經營的企業為了維持生存也不得不從事部份非法經營。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企業即使想尋找新的長期投資項目,也越來越艱難,本國企業的長期投資沒有空間,意味著中國企業的成長前景日益暗淡,破產倒閉的數量會越來越多。

4.出口市場不穩定

中國出口的比較優勢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質量、檔次偏低,主要依靠價格和數量競爭,因此容易遭致貿易保護主義的抵制。中國在入世談判中對美國歧視性貿易壁壘的妥協,進一步加劇了出口市場的不穩定。目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特別是今年以來美國、日本與歐盟一再要求人民幣升值,反映出各國保護本國產品和市場、禁止中國商品低價傾銷的意願。中國的出口越來越明顯地受到國際市場風險的影響和制約[8],粗放型的出口必然要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5.中央財政面臨巨大壓力

近幾年,中國宣稱實現了8%的經濟增長,但銀行的經營狀況卻未根本好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於1999年至2000年間向國有資產管理公司轉移了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使當年的不良貸款率下降了約10個百分點。盡管如此,按照國際5級分類標准,2002年末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仍高達26.1%,不僅遠遠高於4%至6%的國際同業水平,而且也大大超出了10%的國際警戒線。

國有商業銀行的壞帳轉移給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實質上只是將債務從銀行的帳面上轉移到中央財政的帳外記錄里而已。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這1.4萬億不良貸款的資金大部份是通過由中央財政擔保發行的特別債券來籌集的[9]。這些由政府開辦的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一小部份不良資產、回收一些現金後,剩餘的無法解決的不良資產就在資產管理公司的帳面上表現為巨額資產損失,這筆損失構成了事實上的中央財政赤字。按照比較樂觀的估計,不良資產的30%可能回收為現金,那麼4大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損失將高達9,800億元[10]。其結果不外是兩種,或者是國有商業銀行為成立國有資產管理公司認購的債券在銀行帳面上表現為「垃圾債券」或資產損失,這實際上等於銀行轉移出去的壞帳又回來了,如果不加以改變將導致銀行系統的金融危機;或者是中央財政承認國有商業銀行的這筆巨額資產損失,用財政撥款逐年彌補,這將表現為中央財政的債務負擔一次性增加1萬億左右,構成對已經不勝負荷的中央財政的沉重壓力。在潛在的金融危機和巨大的財政赤字的壓力之下,中國政府更需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以應付不測。

正因為上述幾大不利因素的存在,中國政府遂不遺餘力引進外資以維持經濟的增長。隨著國債投資效應的遞減和本國企業可選擇投資項目告罄,吸引外資變得更加緊迫,許多地方紛紛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對下級政府和直屬的政府機構層層分解、下達招商引資的責任指標,甚至對招商引資有功的單位和個人實行重金獎勵政策。近年來中國國內的穩定依賴於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則在相當大程度上得益於大量流入的外資。如果外資流入量下降,中國經濟可能會發生嚴重困難。

二、用引進外資抵消資本外逃

各地地方政府官員和國有企業經理熱衷於引進外資,並不完全是出於急國家建設之需,還有他們希望與國外掛鉤、以便安排在國外的後路的個人考慮。從這層意義上看,中國特色的引進外資有一個副產品,即資本外逃。這自然使中國政府深為苦惱。

當外商被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幻象所吸引時,中國的資本外逃也同時擴大,日益嚴重。中國外逃的貪官到底有多少?這恐怕永遠是個無法確知的謎。

據一份未經證實、網上流傳的資料,截至2003年6月30日,在黨政部門、機關、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中共黨員及黨員幹部失蹤、外逃最多的前5個省份依次為:

廣東省:失蹤790名、外逃1,240名

河南省:失蹤512名、外逃854名

福建省:失蹤414名、外逃586名

遼寧省:失蹤318名、外逃403名

江蘇省:失蹤316名、外逃227名

3個直轄市的數量為:

北京:失蹤112名、外逃442名

上海:失蹤187名、外逃354名

天津:失蹤60名、外逃182名

流傳說,僅僅是今年8月3日至8月5日這3天當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瀋陽、深圳、珠海、蛇口、昆明等口岸與航空港,就查獲了60多名持護照或通行證、企圖外逃的官員,其中有7名是來自北京、沈陽、武漢、鄭州和南京等地的副廳級官員。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企圖外逃的官員多持有中國金融機構與海關核准攜帶大量外匯出境的合法證明;攜帶外匯最少的一名經貿幹部即持有60萬歐元(相當於50萬美元左右)。被查扣後這些官員們竟一致聲稱,攜巨款出國是為了「考察」招商引資環境。這些官員在海關被截住是中央的一次全國性突擊檢查的結果。中共中央於2003年8月初頒發了「關於黨政機關、司法公安部門人員出境、出國通行證、護照管理措施」,並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派出9個組分赴9省、市召開緊急會議,突擊收繳高官的出境通行證和出國護照。據傳上述3天中外逃被扣的官員們由於未及時得到「通風報信」,在突擊檢查中被逮個正著。[11]

中國的貪官歷年來到底攜帶了多少資金外逃,恐怕同樣是一個無法確知的謎。據中國財政部辦公廳「積極財政政策」課題組的專題研究資料顯示,1997年和1998年資本外逃額分別為364.74億美元和386.37億美元;1999年這一局面雖然得到一定的控制,但資本外逃額仍高達238.3億美元。2000年資本外逃又急劇增加,總額大約在480億美元左右,當年比外商對中國實際投資的407億美元還要多。無疑,資本外逃對於急需投資資金以維持經濟增長的中國來說不啻雪上加霜。可以說,如果不是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資,讓引進外資與外逃資本進行了大置換,中國定會陷入嚴重的資金飢渴症。

三、外資大量進入中國的利與弊

毫無疑問,在短期內,外資規模的擴大可以維持中國的經濟增長。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資進入中國的市場准入程度也將大大提高。但受現行體制束縛的本國企業能否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置之死地而後生」,卻是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事實上,從各地政府全力以赴「招商引資」就足以看出,中國已承認並接受了外資在中國經濟中的優勢地位。

隨著今後外資在華競爭優勢的進一步加強,究竟是會加重政治買辦意識和民族失敗主義情緒,還是會激起部份民眾的民族主義型經濟抵抗心理,仍待觀察。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經濟技術實力的差距往往構成有關各方利益分配上的差異,由此進一步拉大國家總體實力和國際地位上的差距,造成國家間談判地位的不對稱,使談判結果更可能有利於實力強大的一方。也就是說,當雙方經濟實力相當時,相互大規模開放市場往往會帶來真正的「雙贏」,形成經濟上的相互依存關系;而當雙方經濟實力懸殊時,弱者就容易形成對強者的經濟乃至政治依賴,使得「雙贏」成為掩蓋自身經濟弱勢和依賴地位的托辭。

中國現在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國家,但一個必須正視的基本事實是:在過去的20多年裡,盡管中國的經濟開放是逐步的、有限度的,國產品牌的產品被外資打敗並逐出市場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僅在中方處於劣勢的高科技領域如此,甚至在中方佔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少國產品牌的產品也喪師失地。這使人對中國產業入世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能力表示懷疑。

作為世界頭號人口大國,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將長期困擾著中國。依賴外資的大量進入所形成的就業機會遠遠不能緩解龐大的就業壓力,中國需要重新開始發展製造業,也需要政府提出長期的產業政策引導。適度藉助外力倒逼國內改革的策略無可厚非,但必須基於一系列條件,如本國體制的靈活性、民族工業承受國際競爭的能力、國家產業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實現國家強盛的民族共識和堅強意志。這是區分是否掌握了改革的主動權和主導權的重要標志。世貿規則的全面實施將導致中國難以實施產業政策,在世貿規則的約束下,中國國內市場的競爭將完全國際化,置身於「全球公平競爭」(global level playing field)之下的中國民族工業,將要面對空前嚴峻的競爭形勢和異常強大的競爭對手。

3. 海外企業想進入內地,能享有什麼優惠政策呢

景順與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11月11日發布了一份名為《中國投資定位》的調查報告,調查訪問了全球范圍內的411名資產所有人及專業投資者,受訪機構所管理的資產規模從5億美元至超過100億美元不等。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全球投資者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大幅或適度增加對中國的投資配置。



而隨著中國市場愈加開放,未來也將有更多資金從世界各地湧向中國市場,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國際商務主管潘中寧指出,全球投資人將愈來愈積極地擁抱生機盎然的中國資本市場,其預測10年後,外資在中國A股的持有比例將由目前的2.7%大幅提高至10%以上。

4. 「十一」前後股市上漲情況 五維度揭示主力路徑@

「十一」前後八成概率上漲

偶然機會,聽到說,A股最近十年有個驚人的規律,就是十一前後,股市表現都非常好!

有多好呢?過去十年,十一長假前一周,10次裡面,七次漲;長假後第一周,10次裡面,八次張。

當然,過去十年八次漲,根本不等於說,上漲的概率是80%。從統計學上說,這遠遠沒有達到統計的時候,要求的樣本數量啊。這個道理應該懂吧。

不過,我們就幾十年歷史的股市,即使你把二十多年一起算進去,也還是不夠樣本。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主觀的去從邏輯的層面去猜測,這個十次裡面八次漲,有沒有邏輯支撐。

我可以想到的是,2005年-2007本身,就是一個大牛趨勢。而2009年後,美國的貨幣政策對全球股市影響巨大,而美聯儲的議息會議,在9月中下旬就有一次。上周我們剛剛經歷一次,下圖是去年的美聯儲議息表。記得2010年國慶後,有色股帶動股市暴漲,也是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

第二個可能,就是國慶前後,股市消息面一般偏暖,這個我相信容易理解吧

第三個可能就是來自博弈層面,一般人國慶長假前夕,前不就開始拋售了,真正到國慶那周拋壓可能沒那麼大,其實今年中秋前,應該就有這種感覺。然後,長假後,這部分資金迴流,這個邏輯,其實有點像春節長假。春節長假前後,A股有非常明顯的規律,我去年寫過一篇文章。

但是,如果看2005年以前,也就是不僅僅看最近10年的數據,我們會發現,其實國慶前一周和後一周,股市表現好的概率沒那麼大,我自己的一個猜測是,2006年開始的大牛市之前,股市整體是一個比較小眾的市場,專業人士和重度股民為主。普通群眾的旅遊,這種行為,對市場影響還比較小。另外,黃金周也是1999年才開始,可能出遊的習慣也還在慢慢養成。所以剛開始的幾個長假,這種資金潮汐不那麼明顯。

總結一下一下,無論如何,10一前後最近十年表現,多少有一定的邏輯支撐。但遠遠夠不上什麼科學統計,所以參考一下就好了。真正操作,還是要按照自己的交易系統。

五維度揭示主力投資新路徑

近期,A股一直處於存量資金博弈的弱勢震盪中,對此,分析人士表示,現在增量資金入市不足、監管趨嚴使得風險偏好再度承壓、小盤股上漲已露疲態、產業資本減持高壓重返、人民幣貶值預期再起、流動性短期將面臨壓力,在此背景下,各路資金的流向以及操作布局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今日特以專題形式,從大宗交易、滬股通、龍虎榜、產業資本以及融資融券等五個路徑,探尋主流資金的最新動向,以供廣大投資者布局參考。

一大宗交易:9月份以來日均成交81筆環比增三成

在大盤維持箱體震盪格局這段期間,大宗交易成交量也較此前有所回落。《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據同花順統計顯示,自8月份大宗交易成交額降至471.80億元,結束此前連續三個月上漲態勢後,截至現在,大宗交易月內成交額仍徘徊在466億元左右。

從行業角度來看,截至9月22日,房地產行業月內大宗交易成交47.02億元位居首位,電子行業緊隨其後,月內大宗交易成交額達45.82億元,機械設備和化工商銀行業月內大宗交易成交額也均在40億元以上,分別成交44.98億元、44.97億元,而非銀金融和計算機等行業月內大宗交易成交額也分別達到39.81億元和38.79億元。

個股方面,9月份以來截至9月22日,共有388隻個股現身大宗交易平台,共計成交1134筆大宗交易,平均每日成交81筆,較8月份環比上升約30%。

從上述個股現身大宗交易平台次數來看,9月份以來截至9月22日,共有15隻個股大宗交易次數達到或超過10次,美的集團大宗交易次數最多,達到47次,眾信旅遊、*ST山水大宗交易次數則分別為39次、20次,此外,期間大宗交易次數達到或超過10次的個股還有,綠地控股、吉艾科技、藍光發展、美年健康、電科院、皇氏集團、柳州醫葯、利亞德、上汽集團、瑞茂通、亞邦股份、景峰醫葯。

而在9月份以來截至9月22日期間的大宗交易成交額方面,共有112隻個股期間大宗交易成交額超1億元,具體來看,永泰能源期間大宗交易成交額位居首位,達到216368.54萬元,格力電器期間大宗交易成交額也超10億元,達到113031.17萬元,此外,綠地控股、吉艾科技、國投安信、皇氏集團、光大證券、吳通控股等個股期間大宗交易成交額也均在8億元以上。

有市場人士表示,在當前的震盪行情下,投資者需規避那些被產業資本減持的個股為宜。

二滬股通:月內逆市凈流入24.14億元

進入9月份,A股場內交投持續清淡,量能維持低位,尤其是9月12日大盤跳空下行以來,資金的參與熱情極速下降。但滬股通資金對A股後市表現仍持相對積極態度,在9月份以來的15個交易日中滬股通資金有7天是凈流出,其餘的8天全部實現凈流入,本周四滬股通資金結束了連續七天凈流出的局面、周四、周五連續2天均實現凈流入,累計凈流入資金18.01億元,月內累計凈流入資金為24.14億元。

《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根據滬股通前十大活躍股運行統計,9月份以來的滬股通前十大活躍股共涉及39隻A股標的,從上榜次數來看,貴州茅台、中國平安、海螺水泥、民生銀行、中信證券、伊利股份、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建設銀行等9隻個股均上榜5次以上,分別為14次、14次、8次、7次、7次、7次、7次、6次和6次,是短期內滬股通資金最為關注的標的。

在上述39隻滬股通前十大活躍個股中,以凈買賣金額計算,有23隻活躍股9月份以來獲凈買入。其中,中國平安、亨通光電、海螺水泥、上汽集團、青島海爾、保利地產、和邦生物等7隻個股期間滬股通資金累計凈買入額均在億元以上,分別達到11.04億元、3.20億元、2.31億元、1.83億元、1.25億元、1.23億元和1.03億元。另外,月內滬股通資金累計凈買入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個股還包括長江電力、恆瑞醫葯、馳宏鋅鍺、工商銀行、國泰君安、天士力、東方金鈺和中國建築等。

在滬股通資金的追捧下,滬股通前十大活躍股月內市場表現也可圈可點,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顯示,9月份以來,在上述39隻滬股通前十大活躍個股中,期間股價表現跑贏大盤(上證指數月內累計下跌1.67%)的個股有22隻,佔比56.41%。其中,和邦生物、烽火通信、長電科技等個股期間累計漲幅均在10%以上,分別為14.74%、13.70%、10.10%。另外,期間實現上漲的個股還包括天士力(8.64%)、中國動力(8.45%)、外運發展(3.30%)、恆瑞醫葯(2.63%)、中國平安(2.55%)、宇通客車(2.50%)、民生銀行(0.75%)、航天動力(0.71%)、海通證券(0.38%)和亨通光電(0.15%)等。

市場普遍認為,縱觀近期市場表現,板塊、個股的熱點持續性均較差,觀望氛圍相當濃厚,市場掙錢效應較低,未來市場能否打破僵局,取決於場外資金的態度。在投資熱情低迷的大環境下,外資通過滬股通流入A股市場,對A股市場一定程度起到穩定的作用。滬股通資金動向體現了國際機構投資者對於A股的投資判斷,從歷史來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及較高的准確率,因此,上述滬股通資金買入個股的後市表現值得期待。

三龍虎榜:月內258隻活躍股登龍虎榜

近期市場持續走出縮量震盪的行情,面對大盤上下兩難的糾結態勢,不少個股卻表現活躍,並頻頻出現在龍虎榜之上。

《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顯示,9月份以來,共有258隻個股登上龍虎榜,其中月內登榜次數在10次以上的個股有20隻,剔除近期首發上市的次新股後,東方新星、光洋股份、中電電機、金輪股份等個股月內登榜次數居前,分別為12次、11次、11次、10次。

按登榜原因分類,有178隻個股月內因「當日漲幅偏離值達7%」登上龍虎榜,剔除近期首發上市次新股,共有152隻個股因該原因登榜,合計登榜次數為192次。其中,四川雙馬月內因「當日漲幅偏離值達7%」累計登榜6次,此外,嶺南控股(4次)、東方新星(3次)、力源信息(3次)、台基股份(3次)、南極電商(3次)、天山紡織(3次)、甘肅電投(3次)等個股月內登榜次數也均在3次或以上。

從龍虎榜數據來看,上述152隻個股中,有31隻個股龍虎榜資金累計凈買入額均超億元,其中欣旺達、飛亞達A、安潔科技、安利股份累計凈買入金額均超過2億元,分別為23342.90萬元、21338.73萬元、21235.26萬元、20743.16萬元,而蘭石重裝、方大化工、科泰電源、榕基軟體、金科股份、乾照光電、國星光電、深賽格、太陽電纜等個股凈買入金額也在1.5億元以上。

市場表現方面,上述152隻登榜個股幾乎囊括了月內的全部牛股,其中,四川雙馬月內股價實現翻番,累計漲幅達105.97%,而力源信息(65.00%)、台基股份(46.45%)、蒙草生態(41.04%)、金輪股份(40.83%)、大楊創世(40.63%)、嶺南控股(40.60%)等個股月內累計漲幅也在40%以上,成為當前震盪市中最耀眼的明星股。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個股普遍為時下熱門概念板塊的龍頭標的,以蒙草生態為例,公司是兩市PPP概念的龍頭之一。而從行業的角度上看,機械設備、化工、電子、電氣設備等為月內登榜個股最為集中的申萬一級行業。

四產業資本:逾20億元增持三峽水利等9隻個股

《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顯示,9月份以來,產業資本合計出手624次,涉及個股234隻,其中85隻月內累計受到產業資本凈增持,147隻出現凈減持。總體來看,月內產業資本累計凈減持金額約為5.81億元。

對此,分析人士表示,多數上市公司股票遭減持,顯示出產業資本對未來A股走勢態度較為謹慎,不過,正因如此,近期受到產業資本凈增持的個股則更需關注。通常來看,產業資本增持自家股票的原因主要是看好公司未來發展形勢以及當前股價被市場低估,在當前弱勢的行情中,產業資本的正向操作更加凸顯其對公司股價回升的信心,而逢低關注相關個股,不失為當前投資者布局的較佳策略。

具體來看,從月內凈增持股份數量來看,兩市有24隻個股月內受到產業資本增持逾百萬股,其中,三峽水利、新築股份、東華能源、金科股份、盛屯礦業、恆順眾升、西安旅遊、ST慧球等8隻個股月內產業資本凈增持股份數量均在千萬股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月內有11家公司產業資本凈增持數量已超過公司流通股總數的1%,其中,康躍科技(7.48%)、三峽水利(5.59%)、新築股份(5.15%)、西安旅遊(5.05%)4隻個股凈增持股份數量占流通股比例超過5%,此外,ST慧球、熊貓金控、恆順眾升、北緯通信等個股凈增持數量也達到流通股總數的2%以上。

良好的業績預期無疑為產業資本增持自家股票增添了底氣,據統計顯示,上述85家月內獲得凈增持的公司中,有38家公司已披露三季報業績預告,其中29家公司業績均預喜。其中,恆逸石化、蘇州固鍀、東華能源、世榮兆業、盛路通信、中南文化、小商品城等7家公司預計三季報業績有望實現同比翻番,而北緯通信、瑞泰科技兩家公司則預計業績將實現同比扭虧。

市場表現上,上述87隻個股中,月內有14隻個股累計漲幅超過10%,大楊創世(40.63%)、三峽水利(24.94%)、西安旅遊(24.72%)、山西三維(23.11%)、九鼎投資(22.78%)、格力電器(20.99%)、金科股份(20.96%)等個股月內累計漲幅均超過20%,顯示出在產業資本用實際行動看好自身股票後,市場對相關個股也抱以更為積極的態度。

五融資融券:53隻標的股月內融資凈買入超億元

當前存量博弈行情的延續,使得兩融資金變化所帶來的市場影響被逐漸放大。《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據同花順統計顯示,截至9月22日,滬深兩市融資融券余額為8960.28億元,環比下降0.16%,結束此前三連升。

分行業來看,9月份以來截至9月22日,銀行、家用電器、房地產、建築裝飾、化工、公用事業、汽車、休閑服務、食品飲料、機械設備等10類申萬一級行業呈現期間融資凈買入狀態,期間融資凈買入額分別為102550.35萬元、100581.17萬元、99691.80萬元、96178.70萬元、82412.56萬元、68140.08萬元、22019.88萬元、13070.33萬元、4769.21萬元、3247.39萬元。

而在融資融券標的股方面,9月份以來截至9月22日,共有307隻標的股呈現期間融資凈買入態勢,累計期間融資凈買入額達238.88億元。其中,248隻標的股期間融資凈買入額均在1000萬元以上,更有53隻標的股期間融資凈買入額均超1億元。具體來看,萬科A(235772.75萬元)、格力電器(149175.87萬元)、民生銀行(85913.47萬元)、東旭光電(69946.25萬元)、三聚環保(62115.51萬元)、中國動力(40174.94萬元)、東方園林(36057.21萬元)、蒙草生態(35187.35萬元)、安徽水利(34657.33萬元)、中信證券(34485.75萬元)、中安消(33990.17萬元)、太平洋(33738.14萬元)、宋都股份(29149.13萬元)、天士力(28982.70萬元)、正泰電器(28421.29萬元)、中科三環(27068.84萬元)等近期在市場上較為活躍個股期間融資凈買入額位居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從期間買入額與償還額的比值來看,民生銀行(2.3006倍)、新力金融(2.2480倍)、中國動力(1.7586倍)、青島啤酒(1.6655倍)、天士力(1.4981倍)、交通銀行(1.4741倍)、格力電器(1.4682倍)、濱化股份(1.4491倍)、宋都股份(1.4488倍)、中化國際(1.4233倍)等個股該比例居前,且買入額均達到償還額的1.4倍以上。

對此,有分析人士表示,較少的償還額顯示出融資客對於相關標的未來走勢的分歧較小,而此類個股後市有更大可能走出震盪攀升甚至單邊上漲行情。

那麼,上述備受融資客青睞的標的股二級市場表現如何呢?統計顯示,在上述呈現期間融資凈買入的標的股中,共有149隻個股9月份以來實現上漲,其中,28隻個股9月份以來累計漲幅超10%,蒙草生態、商贏環球、新力金融、三峽水利、申華控股、格力電器、君正集團期間累計漲幅在20%以上,分別為41.04%、34.60%、31.90%、24.94%、24.94%、20.99%、20.67%。

5. 中國國內企業有哪些企業被外資控股外資為第一股東

中國國內企業被外資控股的情況如下:
1. 銀行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國有銀行的前十大股東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美國企業或基金。例如,高盛持有工商銀行股份,美鋁持有中鋁股份。
2. 石油行業: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海油等國有石油公司,其前十大股東中也包括美國企業或基金。
3. 電信行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國有電信公司,其前十大股東中也包括美國企業或基金。
4. 資源性企業:中煤、中鋁、中國神華等資源性企業的前十大股東中也包括美國企業或基金。
截至2010年底,美國企業、基金和個人投資者在中國A股股票的價值約為1000多億美元,在香港上市的H股股票的價值約為2000億美元,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股票的價值約為300億美元,合計3300億美元。
在輕工、化工、醫葯、機械、電子等重要行業中,跨國公司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已佔據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美國標准普爾500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每年從中國賺取超過8百億美元,按其14倍的歷史平均市盈率,其在中國的資產價值約11000億美元。加上其他中小企業在中國投資,美國企業在中國擁有的資產價值,高達15000億美元。
外資掌控下的中國市場據《中國產業地圖》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在啤酒行業,60多家大中型企業只剩下青島和燕京兩個民族品牌,其餘全部合資。在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在電梯行業,最大的5家均為外商控股,佔全國產量的80%以上。在家電行業,18家國家定點企業中11家合資。在化妝品行業,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在醫葯行業,20%為外商控制。在汽車工業,外國品牌占銷售額90%。
在感光材料行業,美國柯達於1998年僅出資3.75億美元就實行在華全行業並購,2003年又收購了樂凱20%國有股,已佔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富士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超過25%。
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美國微軟佔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瑞典利樂公司佔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法國米其林佔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
在手機行業、電腦行業、IA伺服器、網路設備行業、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佔有絕對壟斷地位。
在高科技領域,如手機行業,由於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大部分從跨國公司購買,跨國公司早已從中賺夠了。近期跨國公司開始採用低價策略,擠壓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意在趕盡殺絕。國內手機行業除了自有品牌外沒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術,2005年以來全部虧損,市場佔有率嚴重萎縮,紛紛退出市場。
在流通領域,佔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隨著外資的延伸,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
在第一產業,外資四大糧商ABCD威脅4000萬豆農生產,種植大豆賴以生存的無數豆農,年年賠本,不得不改種其它經濟作物,造成2000萬豆農集體「下崗」事件,2.3億民工,或許從中能發現許多豆農的身影。大量豆油油榨企業倒閉,由於「大豆危機」,2004-2005年,1000多家內資榨油企業構成的「中國大豆軍團」,瞬間煙消雲散,隨後倒閉率達90%以上,導致10多萬人失業。
在第二產業,日用品和化妝品行業,外資品牌占市場份額的60%以上,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在食品飲料業,機械製造業,建築業,鋼鐵行業,水泥行業,石化行業,玻璃行業,家電行業,釀酒行業,紡織行業,造紙行業,供水供氣行業,印刷包裝業幾乎囊括所有的第二產業,由於外資生產效率普遍比內資要高,且極端盤剝人力成本,外資的每一次並購,都意味著大批人失業,外資的每一次投資,都意味著同行業競爭對手大多數職工失業下崗,擠佔了無數工作崗位……
在第三產業,外資大型連鎖超市每一次選址開張,對方圓兩公里的中小型零售商店和門面都是一次集體毀滅性的打擊,慘淡經營,或失業,或改作別的生意,從而擠占其它行業工作崗位……

閱讀全文

與11月末外資持有中國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光洋科技股票代碼 瀏覽:924
有商譽的股票是否有投資價值 瀏覽:700
日本股票近年走勢 瀏覽:180
興業證券那個文件夾是股票代碼 瀏覽:783
中晶科技股票能有幾個漲停 瀏覽:529
美股上市公司員工可以購買本公司股票嗎 瀏覽:123
華天科技最新消息股票 瀏覽:937
通達信股票怎麼顯示行業 瀏覽:401
展宇科技股票 瀏覽:316
瑞芯微股票近一月的交易數據 瀏覽:926
股票軟體如何查詢籌碼分布 瀏覽:901
公司發行股票對公司有啥影響 瀏覽:308
佩利雅股票走勢 瀏覽:283
股票投資型基金公司設立條件 瀏覽:781
推薦股票和大盤不涉及盈利違法嗎 瀏覽:847
哪些股票有價值可投資 瀏覽:210
影響股票價值的市場因素有哪些 瀏覽:396
st天潤股票還可以吃嗎 瀏覽:247
郵儲銀行股票是中國郵政銀行嗎 瀏覽:806
中興通信股票走勢圖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