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股市 > 中國貸款股票行情分析

中國貸款股票行情分析

發布時間:2024-12-05 04:16:50

1. 收集近兩年我國股市行情的資料,試分析股價指數與宏觀經濟因素的關系

股票價格指數是指股價指數,是反映二級市場股票價格變動一般水平的指標。股價指數事投資者把握市場行情和進行投資分析,決策的基本依據,也是證券管理部門對股市進行監管的重要指標,還可以作為套期保值的工具。股價指數有很多類,不僅不同證券交易所的股價指數不同,同一證券交易所也可能編有不同的股價指數。按指數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定基指數和股票指數,按指數基期確定的方法可以分為定基指數和環比指數,按代表范圍來分可以分為行業指數和綜合指數,按截止時間的不同可以分為年度指數,季度指數和月指數。
而影響股價的宏觀經濟因素筆者認為大致有宏觀經濟走勢,貨幣供應量,利率變動.
一、宏觀經濟走勢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宏觀經濟走勢是影響證券市場大盤走勢的最基本因素。證券市場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宏觀經濟的大環境中發展,同時又服務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說,股市的運行與宏觀的經濟運行應當是一致的,經濟的周期決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變化反映了經濟周期的變動。經濟周期包括衰退、危機、復甦和繁榮四個階段,一般來說,在經濟衰退時期,股價指數會逐漸下跌;到經濟危機時期,股價指數跌至最低點;當經濟復甦開始時,股價指數又會逐步上升;到經濟繁榮時,股價指數則上漲至最高點。
宏觀經濟走勢影響股價變動,但宏觀經濟走勢與股市趨勢的變動周期不是完全同步的。2010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6866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6%,比2009年同期加快2.5個百分點。2010年上證指數跌幅為-1.05%,一正一負,宏觀經濟走勢與證券市場走勢看上去形同陌路,相互背離,讓投資者感到困惑。實際上,無論是宏觀經濟還是股票市場,都存在著各自周期性變化的特徵。股市周期是指股票市場長期升勢與長期跌勢更替出現不斷循環反復的過程,即牛市與熊市不斷更替的現象。
以上海證券市場為例對中國的股市周期進行分析。2009年之後我國股市將進入相對幼稚階段也將隨經濟周期同步進入牛市。同期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狀況為:2010年三季度,在全球經濟復甦減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呈現明顯趨穩跡象:GDP同比增速趨緩,經濟主體信心回升,工業生產增長較快,消費繼續平穩較快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回落,但民間投資趨於活躍,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貿易順差回升。同時,最終消費價格持續走高,貨幣增長較快,信貸投放較多。相比二季度,市場對實體經濟增長過快下滑的擔憂減退,但仍需對物價的上升壓力保持警惕。經濟周期是根本,經濟從衰退、蕭條、復甦到高漲的周期性變化,是形成股市牛熊周期性轉換的最基本的原因,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講,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但這並不代表兩個周期是完全同步的。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市場,股市的波動也存在著自身特有的規律,在實際運行中,股市周期反映經濟周期有著獨特的特點,從而造成了股市周期與經濟周期不同步,甚至背離的現象。

二、貨幣供應量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貨幣供應量與股票價格一般是呈正相關關系,即貨幣供應量增大使股票價格上漲,反之,貨幣供應量縮小則使股票價格下跌。2009年三季度,針對中國2009年「非正常宏觀環境」下的信貸需求,我們做了一系列數學模型,試圖預測2009年四季度、2010年中國「正常宏觀環境」下的信貸需求。值得欣慰的是,隨後的宏觀經濟發展基本符合我們的預期,中國經濟在四萬億元刺激計劃和外需強勁復甦下,2010年上半年很快走出了低谷、甚至迎來了再次收縮信貸的宏觀調控。
應用數學模型的結果,如果2010年全年GDP增速為11%,央行加息27bp或54bp,2010年全年中國經濟的新增信貸需求是7.3萬億元,上半年的新增貸款需求為4.5萬億元。實際情況是,央行並沒有加息、名義GDP增速和通貨膨脹率都高於模型的預測參數,因此2010年實體經濟新增貸款規模需求至少為5萬億元,甚至更多;而央行公布的上半年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中長期貸款新增僅4.02萬億元。而上證指數跌破2400點。
原本是強相關的兩項指標,增幅的變化卻出現了背離現象。這說明證券市場與貨幣市場沒有完全打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出現了故障。
所謂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是指一定的貨幣政策工具,如何引起社會經濟生活的某些變化,最終實現預期的貨幣政策目標。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有凱恩斯學派和貨幣學派。凱恩斯學派的主要思路:通過貨幣供給的增減影響利率,利率的變化通過資本邊際效益的影響使投資以乘數方式增減,而投資的增減會進而影響總支出和總收入。凱恩斯學派傳導機制理論的特點是對利率這一中介指標特別重視。貨幣學派認為,利率在貨幣傳導機制中不起重要作用,更強調貨幣供應量在整個傳導機制上的直接效果,主要思路:貨幣供給量的變化直接影響支出,變化了的支出影響投資或者說導致資產結構調整,資產結構的調整又反映在實際產出和價格的變動上。
貨幣供應量與股票價格一般是呈正相關關系,但在特殊情況下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政府一般會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這就會提高市場利率水平,從而使股票價格下降。同期,企業經理和投資者不能明確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更難預料將來盈利水平,他們無法判斷與物價有關的設備、原材料、工資等成本的上漲情況,從而引起企業利潤的不穩定,對證券市場造成不良影響。
通貨緊縮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是通過傷害消費者和投資者的積極性反映出來的。就消費者而言,持續的通貨緊縮使消費者對物價的預期值下降,而更多地持幣待購,推遲購買;就投資者而言,通貨緊縮將使目前的投資在將來投產後,產品價格比現在的價格還低,並且投資者預期未來工資下降,成本降低,這些會促使投資者更加謹慎,或者推遲原有的投資計劃。消費和投資的下降減少了總需求,使物價繼續下降,從而使股票、債券及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大幅下降,進一步又大大影響了投資者對證券市場走勢的信心。

三、利率變動對股市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利率變動與股價變動成反相關關系。凡是股票市場的參與者,大都知道「利率上漲,股市下跌;利率下跌,股市上漲」這個說法。但在實踐中,不管是從宏觀來看,還是從微觀來看,這個說法似乎也不是那麼靈驗。利率變動,主要從三個方面影響股票市場;第一,利率變動會影響企業的獲利能力,進而影響市場參與者購買股票時所願意支付的價格;第二,利率變動會改變替代性金融資產之間的關系,主要是股票與債券之間的關系;第三,很多股票是以融資的方式進行交易,利率變動導致融資成本的變動,進而影響市場參與者購買股票的意願和能力。從短期來看,利率變動對股票市場的影響基本上無法預測;從長期來,大致上還是符合「利率上漲,股市下跌;利率下跌,股市上漲」這個原則。金融市場有「三步一跌」的說法,意思是說,利率在第三次上漲過後,股市就開始長期下跌了。利率是一國央行重要的貨幣政策之一,其變動代表著高層審慎的考慮,因此,央行在推出一個利率變動方向後,以後的變動繼續沿此方向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央行在降低利率幾個月後,又上調了利率,幾個月後又降低了利率,那麼國民和市場會失去信心,他們會認為央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2010年1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0年1月18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為增強支農資金實力,支持春耕備耕,農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機構暫不上調。受存款准備金今日起上調影響,兩市早盤低開,銀行、券商等金融板塊全線走低。午後市場繼續維持早盤的震盪蓄勢態勢,地產股有所活躍;受消息面刺激,世博概念、迪斯尼板塊等題材股也因利好刺激紛紛走強。臨近尾盤兩市雙雙翻紅,然後展開窄幅震盪盤整態勢,滬指再度站上10日線。 2010年5月2日受上調存款准備金政策影響,滬指大幅低開49點,盤中一度逼近2800點,兩市下跌個股近7成,盤面上,醫葯板塊逆勢上揚,黃金、智能電網和通信類股逆勢小幅走高。地產板塊重挫近4.6%,其中萬科大跌4.49%。銀行中板塊跌幅近2%,期貨類股拋壓沉重,西藏、IT等板塊弱於大勢。2010年10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決定。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據此相應調整受加息影響,滬深兩市股指紛紛大幅低開,隨後指數在銀行、保險股等權重股帶領下快速沖高並逐步翻紅,上證綜指重新回到3000點上方。午盤指數沖高回落,上證綜指圍繞3000點窄幅震盪。截至收盤,上證綜指報收於3003.95點,上漲0.07%;深證成指報收於13130.0點,上漲1.23%。兩市合計成交4508億元,與上一交易日相比明顯放大。。一般來說,當利率偏高時,資金多流入銀行享受較高的利息收入,致使流入股票市場的資金相對減少,高利率使得股票融資利率上升,提高股市操作成本,促使股市交易趨於衰弱。此外高利率不但使得股票上市公司營運成本增加,而且由於隨著高利率而來的收縮信用措施,亦使得上市公司資金調度的難度及成本提高,因此影響股價下跌。所以利率亦是影響股價的一個重要因素。

2. 央行決定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對股市有何影響

下調貸款基準利率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對股市的影響:

第一、在短期內,公布存款准備金率下調的消息,對於虛弱的股市可能是一種較大的利空,有可能導致機構拉高出貨,使股市短暫上升然後大幅下跌。

第二、從中期講,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對股市只能是一個心理上的利好,因為存款准備金率的下調,只是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之間的事,存款准備金率的下調,可以使商業銀行信貸能力提高,使企業貸款規模擴大,但是由於禁止銀行資金流入股市和限制企業炒股,無法使銀行中較寬松的資金轉換為股市資金。

第三、從長期講,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對股市是一個重大利好。因為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在一定程度上將刺激市場需求。推動了企業的發展,從而也提高上市公司的業績,這為股市的上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於存款准備金率具有功能放大的作用,對經濟的刺激是很強烈的。中央銀行出台此政策時,有可能以通過收回再貸款的方式將其作用互相抵消。如果是這樣,那麼存款准備金率對股市的影響作用將要大打折扣。

第四、股市影響非常有限,幅度比預期低,而且就目前大部分銀行的資金來說,都還比較充裕,這個比例對其貸款業務能力相當有限;另一方面,市場很早就已經預期到人民銀行的緊縮性政策,所以股市在前期已經有所消化,只是在消息出台時的瞬間反映一下而已。基金:沒什麼影響,基本上是隨股市個債市走的。期貨:短期有利空影響,對一些商品期貨會有較大利空影響,我國目前還未有這種類型的金融期貨,所以基本上影響不大。

3. 央行上調貸款利率對股市的影響

央行突然提高貸款基準利率,是我們預期的緊縮性貨幣政策的開始。其出發點是為宏觀調控,降低過熱的信貸。可謂任重而道遠。提高貸款是控制信貸最有效的措施。

對證券市場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首先,貸款利率提高對證券市場來說,包涵部分不利因素。05年12月起勁的大牛市,成交量一直保持在200億。場外資金的源源湧入是股市走牛的基礎。一季度信貸規模的超速增加,我們不排除有相當部分資金流入的股市。盡管提高貸款利率對這部分資金影響不大,但對後續資金的介入無疑將提高成本。而對於已經到期的短期拆借資金來說,他們成本的提高。是否還有「勇氣」再回到已經高企的市場,這點也很難說。

其次,貸款利率上調,可以抑制投資需求,使投資放慢、投資品價格下降。這樣一來,社會經濟活動放慢,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利潤空間受到壓縮。直接反映到二級市場上,則導致市場對投資回報預期降低,轉而拋售股票,從而使股價下跌但投資者對不同的行業態度不同。

籠統來說,第一房地產、民航、高速公路3個行業的股票。由於這些行業都是靠高貸款生存的,因此,利息上漲將直接加重相關企業的利息負擔。按去年的數據測算,此次貸款利息上升27個BP,民航業的利潤總額將減少三成多。

第二:減少機場、石化、鋼鐵、農業、化纖、管道運輸等行業的股票。因此短期內,房地產、航空、石化、鋼鐵、水泥、建材、高速公路、機場等行業上市公司股價將會出現一定的下跌,

第三對銀行持觀望態度。因為上市銀行利潤增加有限。加息對銀行股的影響就是最直接的,本次加息對上市銀行股的影響屬於中性,可能適當增加上市銀行的利息收入。貸款利率提高27BP,對占利潤70%來源於貸款利息的上市銀行來說,可能會提高收益。但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在貸款利率提高的情況下,貸款的額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少。因此,其利潤的最終變化可能不大。下面詳細論述對各個行業的影響。

各個行業影響不同

影響最大的無疑將是房地產企業。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房地產企業的運轉資金70%依靠銀行貸款,加息使貸款成本增加會抑制房地產企業的投資需求,使房地產擴張的規模得到緩解;二是利率上調使居民購房貸款減少,從而降低購房需求,使房價下跌。在這兩方面因素的擠壓下,房地產業擴張趨勢將被抑制,行業的經營環境出現一定程度的惡化。


但對於銀行來說,上調貸款利率構成了一定的利好。由於存款利率不變,這實際上增加了銀行的利潤空間。當然,事情總有兩面性,貸款利率提升後,貸款數量將減小,從而增加了銀行存款利息的支出水平,相比較而言,對於銀行來說利好將明顯大於利空。我們對該行業維持觀望的評級。

4. 數據調研:中國的金融資產結構

中國金融資產主要分為: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國主要金融資產分布情況(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資產由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1981-1995年累計發行國債4794.39億元,國家投資債和投資公司債共313.98億元,金融機構債1182.97億元,企業債1738.3億元,股票(A股面值)119.56億元,大額存單1796.28億元(中國證監會,1995)。這些金融工具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仍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占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1978年為93%,1986年為87%,1991年為84%,1995年為83%。這一比例改革開放以來雖呈下降趨勢,但90年代以來下降緩慢,說明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中國金融資產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貨幣化)的過程。80年代這一比重上升較快,進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來。

中國的儲蓄主體在改革中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國營企業變為現在的老百姓。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中國改革前政府積累占總積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國內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5%,其中居民儲蓄佔1.2%,政府儲蓄佔15.4%,企業儲蓄佔18.9%。也就是說,1978年社會總儲蓄的96.7%來自政府和國營企業。1978年末,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只有210.6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9%,占當年社會存款總額的16.2%。

改革前,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銀行的貸款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國有企事業的存款。1978年,企事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

1995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5.4萬億,其中近3萬億是居民儲蓄。儲蓄者和投資者分離了,最大的儲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資者是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了。國家通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錢投資建設國有企業。因此,國營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說是在國家銀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觀的金融資產結構必然反映到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來。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是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從1986年開始發行企業債,到1995年,共發行企業債1738.3億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約4500億,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個人股。國家股大多是靠過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價值折算的,實際現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個人股的發行可以使企業籌到現金,但能夠被批准發行股票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所能籌到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靠銀行貸款。

在主要金融資產之外,還有其他金融資產,比如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這些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上的所有權、參與權和處理權,並以此獲得收益。但目前民間借貸、民間集資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可以概括為:儲蓄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由政府變為老百姓;國家政府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渠道狹窄;其他不動產市場剛剛起步。這就使老百姓把絕大部分積蓄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大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長期投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造成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不斷升高。

二、中國的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為什麼迅速增長?

中國金融資產的變化過程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貨幣化過程,另一條是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這里我們主要分析貨幣化過程。貨幣化有兩種含義:一是財政赤字的貨幣化,即國家用印鈔票的方法來彌補財政赤字。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貨幣化,即在經濟發展中,特別是改革轉軌過程中,產生超常貨幣需求,從而使貨幣流通速度減慢。本文的貨幣化是指後一種意義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9.7%,通貨膨脹率平均為7.5%,廣義貨幣(M2)平均每年遞增25%。廣義貨幣增長率在這樣長時期里遠遠超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在各國經濟發展史中是少見的。據筆者保守估計,從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鑄幣收入平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謝平(1994)估計,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貨幣發行收入平均為國民生產總值的5.4%。海外經濟學家常常不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的實際綜合赤字那麼高(約佔GNP的8-9%),通貨膨脹率卻不很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化帶來的鑄幣收入。

表2給出了中國貨幣化過程的主要指標。中國的廣義貨幣(M2)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間呈快速上升趨勢。從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實屬罕見。在1994-1995年間,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美國為59%,英國為104%,日本為114%,德國為70%,印度尼西亞為46%,韓國為44%,馬來西亞為89%,菲律賓為50%,新加坡為89%,泰國為79%(國際貨幣基金1996年報)。中國的這一比重遠遠超過周邊發展中國家,就是和英、美、日、德這些發達國家相比也是相當高的,僅次於日本。

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中國的儲蓄主體由國家變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資產投資的選擇不多,銀行儲蓄一直是主渠道。這主要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造成的。中國廣義貨幣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這樣高不是經濟主體的自然選擇,而是在現有體制和政策的制約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貨幣與廣義貨幣之比(M1/M2)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貨幣占廣義貨幣的比重從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說,不僅廣義貨幣增長快,而且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廣義貨幣中居民儲蓄的比重不斷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資產大都壓到銀行存款上了。1995年現金凈投放600億,全社會流通現金量只比上年增長8.3%;M1增長16.8%;M2增長高達29.5%,比25%的控制目標高出4.5個百分點。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滯後,還可從各國金融資產結構比較中看出。表3給出中國與周邊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金融資產結構的比較。1993年中國股票市值佔GDP的9%,債券市值佔GDP的11%。而周邊國家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148%,債券市值平均佔GDP的30%。英、美、德、日四個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值平均佔GDP的75%,債券市值佔GDP的74%。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僅落後於發達國家,也遠遠落後於周邊發展中國家。

三、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畸形的後果

1.企業負債率高。據國有資產管理局的數字,1980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僅為18.7%。1990到1993年分別為58.4%、60.5%、61.5%、71.7%。1994年對12.4萬戶國有企業清產核資時,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上升為75.1%,若扣除實際的掛帳損失,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3.3%(吳曉靈,1995)。

2.金融運行風險高。首先,銀行信貸資金周轉速度減慢,國家銀行貸款年周轉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轉一次。第二,國有企業相互拖欠嚴重,國家銀行應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達2200多億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億元。第三,國有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貸款佔全部貸款的22.3%,如果按國家銀行1995年底貸款余額為4萬億元算,大約有9000億元的不良貸款。第四,國有銀行經營困難。中、農、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潤343億元,1994年降為166億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現除中國銀行外的全行業性虧損。

3.國有企業債務負擔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國國有工業企業在總體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凈虧損,虧損總額達34.1億元。虧損企業比重從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這個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剛,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況略有好轉,但總體經濟效益仍不容樂觀。國營企業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債務負擔重,許多國營企業資本金不足,特別是1985年實行撥改貸以後,有些國營企業從固定資產投資到流動資金全靠銀行貸款。國營企業辛辛苦苦掙到的錢全都給銀行還本付息了。

4.影響國家財政收入。企業先向銀行還本付息,剩下的才是利潤。當企業連銀行利息都付不出時,根本無法向國家上繳利潤了。國家作為所有者從國有企業獲得的凈收入佔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從1978年的51%,下降為1990年的6.34%,1993年則為-138.4億元,1994年為-254.2億元(吳曉靈,1995)。國有企業上繳稅收占同期稅收的比重也呈下降趨勢。1978年,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上繳的稅金,占當年各項稅收的54%;1991年下降為42.1%,1992年為42.7%,1993年為38.5%,1994年為39.9%。

5.國有企業行為扭曲。目前,國家銀行約有70%的貸款是以較優惠的利率貸給國有企業的。國有企業獲利的捷徑就是要貸款。國家銀行1995年底的貸款余額近4萬億,其中70%貸給國營企業,即28000億。假定貸給國營企業的平均利息比市場利率低8個百分點,那麼每年國家銀行通過優惠貸款給國營企業的利息補貼就是2240億元。所以國有企業的注意力主要不是放在改善經營提高效率上,而是放在爭取貸款上。

6.非國營企業行為不規范。非國營企業中三資企業的資金來源狀況較好,除三資企業以外的非國營企業的資金問題一直沒有規范化。首先是資本市場對他們不開放,靠發行股票或債券直接獲得資金的可能較小。這些企業要發展(而且往往他們有較好的項目),需要資金,就打得銀行的主意。他們不得不使用各種辦法來爭取銀行貸款,經常跨越合法線,破壞了金融秩序。

7.銀行行為不規范。我國目前利率是由中央銀行決定的。老百姓儲蓄多少,銀行系統必須收多少。同時銀行貸款的風險越來越高,國家規定的貸款利率太低,商業銀行不願意放貸。 由於國家牌價貸款利率低於市場利率,於是出現了尋租等不規范行為。

四、改革的突破口在金融,金融怎樣改?

中國的改革在尋找新的突破口。筆者認為突破口在金融改革,因為目前我國經濟矛盾的交點在金融上。國有企業的主要問題是負債率高,資金緊,矛頭指向銀行。企業相互拖欠嚴重,信用瓦解,經濟秩序混亂,誰來負責?銀行系統。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和社會保險體系,需要對企業和個人收入和經濟往來進行記錄、監控的信用統計,又是非銀行系統不可。改變企業高負債的狀況需要建立資本市場,還是金融問題。可以說,新的金融體制的建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沒有它,其它現代市場經濟杠桿都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而中國的金融體制和服務滯後,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金融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金融改革應看清一步走一步。首先,積極開展金融服務,提高服務質量,這是新金融體制的基礎。第二,要盡快實行「銀行商業化,利率市場化」,充分發揮市場利率配置資源的杠桿作用,逐步縮小直至消滅尋租的根源――牌價利率和市場利率之差。第三,積極發展住房抵押貸款業務,提高銀行資產質量。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積極穩妥發展中國直接融資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但不能馬上大規模放開。

金融改革應從金融服務做起。中國現行服務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距甚遠。在個人服務方面,中國居民工資的銀行直存率,個人支票持有率等金融服務指標遠遠落後於與我們收入相同的發展中國家。在企業服務方面,中國的銀行劃帳轉帳、票據貼現、支票清算周期等項基本服務都不盡人意。外匯業務也是如此。要盡快增加城市工資直存比例,發展個人支票服務。個人支票可首先用於象房租、水電、電話費和子女學費等安全業務上。工資直存、支票和信用卡業務都有利於對企業和個人的收支進行記錄和監督,為最終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稅收體系打下基礎。改善服務質量的最有效方式是引入競爭。中國各商業銀行間的競爭應當進一步加強,並適當加快引入外資銀行。 逐步實行「銀行商業化,利率市場化」。麥金農和肖(1973)證明了在利率被壓低的經濟里,資本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儲蓄會減少。在資本利用方面,由於利率低,許多項目都爭著要貸款。

銀行很難區分哪些項目是最好的,增加了銀行選擇貸款對象的成本。因此利率被壓低會阻礙經濟成長。而在高利率下,可能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逆向選擇在貸款決定做出之前發生。利率高,有些企業(特別是軟預算約束的企業)會毛遂自薦。這些企業根本就不打算還錢,所以利率高篩選不掉他們。道德風險在企業獲得貸款以後可能發生。中國的企業是負盈不負虧的。有些企業在拿到貸款後不按預定方案投資,而是把資金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上。如果項目投資成功,企業獲高利潤;如果項目失敗,反正是虧銀行的錢。在利率高時,企業這種逆向選擇和敗德行為的可能性會增加。

大力發展抵押貸款和以抵押貸款為基礎的債券市場。到1995年底,中國城市有5000萬平方米商品房待售(金融時報,1996.6.24)。我國城市目前滯銷房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里只談抵押貸款問題。抵押貸款市場分這樣幾個層次,第一,由銀行向購買者提供抵押貸款。第二,由銀行將各種抵押貸款合同分組,加以標准化,然後以這些抵押合同為擔保發行債券。第三,由中央政府出面制定抵押貸款管理辦法,設計標准抵押貸款合同,建立抵押貸款保險公司,然後對劃定范圍內的抵押貸款標准合同進行保險。國家的保險可以大大降低信息成本,減少交易費用,使以抵押貸款為基礎的債券的二級市場健康發展,大大提高抵押貸款資產的流動性和安全性。美國政府大規模介入抵押貸款市場是30年代大危機時開始的。那時美國有數以千計的金融機構有抵押貸款業務,合同不一,規模不同,可謂五花八門。中國現在的以國有銀行為主導的金融市場格局比美國當年好得多。美國80年代發生的儲貸銀行危機,日本90年代發生的住宅金融危機都不足以論證中國目前不應發展抵押貸款。只要管理得好,開展規范的商品房抵押貸款業務很可能提高我國銀行的資產質量。

逐步開放資本市場,增加直接融資的比例是走向市場經濟的必由之路。市場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有要求資本市場的內在動力。開放資本市場有風險,但不開放風險更大。不開放資本市場,中央把得很死,造成的結果是地方政府和企業聯合起來對付中央。中央開放一塊,地方政府和企業就把它搞亂。象國債回購本來屬於貨幣市場的業務,企業卻用來作為長期融資手段,用於長期的投資項目。地方政府和企業對資本市場的要求如同洪水,僅靠堵是不行的,疏導、規范這種需求才是長久之計。要積極發展中國急需的用來直接融資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但不能操之過急。

中國上市公司的業績如何?股份制改造是不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道路?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曾經對1995年我國上市公司情況做過一次調查分析,1995年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大滑坡,利潤大幅度下降。1995年在深滬兩大交易中心掛牌的300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5.74%,遠遠低於同期我國銀行存款利率。其他指標,如稅後利潤,每股稅後利潤等均不如人意。一向經營業績好,素質高,經過精挑細選的上市公司是股份公司的榜樣。這一報告至少提醒我們,認為經過嚴格篩選上市的公司的經營機制已經得到轉變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國家體改委生產司司長吳天林1996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日金融證券研討會上介紹了中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情況。中國共有股份制試點企業3.6萬多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9000多家,從業人員716萬,股本總額5970億元,其中國家股佔43%,法人股佔25.10%。吳天林報告有以下幾個要點:第一,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能力通過股份化改造顯著增強,1994年9000多家股份公司的凈資產平均增長率為42.4%,1995年可統計的1600多家的凈資產平均增長率為12.5%。第二,公司規模迅速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994年股份公司中有107家進入全國500家最大的工業企業,有62家進入全國500家最大服務企業。1995年以來,深滬上市的323家公司的平均凈資產總額5.76億元/戶,而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固定資產凈值平均為9294萬元/戶。1995年在深滬上市的股份公司平均稅後利潤為6338萬元/戶。第三,開辟了國有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降低了企業資產負債率。據對全國9000多家股份公司統計(包括境外上市和發行B股企業),共向社會籌資約1500億元,向內部職工籌資約350億元,籌集外資約600億元。直接融資降低了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首批境外上市的九家企業,改制前資產負債率平均為50.9%,1995年改制後為36.7%。對全國1600多家股份公司初步統計,1995年資產負債率平均為57.8%,比同期全國國有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低10個百分點。

許小年(1996)分析了深滬兩市300多家上市公司的業績與股權結構的關系發現,公司業績與國有股比例成反比,與法人股比例成正比,與個人股比例沒有顯著的統計關系。他認為國家股形成不了對企業的有效監督與制約,國家股所有者從一定意義上說缺位。法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有積極性也有能力去收集信息,監督企業,因此法人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的業績好。但個人股與企業業績無關則比較難解釋。

我國的企業債券市場也存在許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很多企業不能按時還本付息。據估計,目前約有60%的企業債券還本付息困難。發行企業債券時是由銀行擔保的,所以國家銀行不得不替企業先墊付還債資金。這些問題使得企業債券的進一步發展、二級市場的建立時間表向後推遲。

中國未來幾年進一步發展國債市場的潛力很大。中國目前國債余額不足GDP的10%,與發達的市場經濟相差甚遠。如果說改革的前十幾年中央政府從貨幣化拿到了一大塊資源,從90年代開始到本世紀末,中央政府將從發展國債市場上拿(借)到一大塊資源。發展國債,使得國債余額佔GDP的比例進一步提高,是優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進一步發展公開市場業務的需要。與此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國債基金,以解決買賣國債難,用不同債種分散風險等問題。

雖然起步不久,中國的資本市場已在市場經濟中起到重要作用。盡管股票債券與中國金融資產總量相比還是很小的百分比,但中國資本市場的雛形已具,

閱讀全文

與中國貸款股票行情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期持有股票有股息嗎 瀏覽:891
帶ST的股票有可能破產重組嗎 瀏覽:444
同花順股票軟體換手率 瀏覽:394
中國股票漲最高的那一次 瀏覽:229
名字股票賬戶泄露 瀏覽:500
華泰證券股票交易系統 瀏覽:267
股票主力如何打壓股價 瀏覽:528
股票投資信息及其分類 瀏覽:461
中弘退股票最新消息 瀏覽:451
興迅科技股票代碼 瀏覽:657
股票開盤漲停未盤打開 瀏覽:488
股票下跌是怎麼賺錢的 瀏覽:582
002065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瀏覽:230
踢出msci指數股票影響 瀏覽:308
重組中質押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412
300829的股票走勢 瀏覽:884
正虹科技的股票趨勢 瀏覽:291
股票主力拉升指標 瀏覽:689
中國人民銀行股票行情查詢 瀏覽:844
投資堂股票論壇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