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全球股市 > 唐詩里的中國建築股票行情走勢

唐詩里的中國建築股票行情走勢

發布時間:2022-04-21 09:05:35

Ⅰ 咖啡豆的不公平的交易好處壞處是什麼如果有20%是公平交易的咖啡豆的好處壞處又是什麼求答案!!快

現在股指期貨是T+O而股票還是T+1所以這是不公平的我覺得對散戶T+O是有好處和壞處的,第1:交易更頻繁,手續費更高,第二:風險更大,做短線的還比較適合,好處:t+0雖然風險比較大,但對散戶來說,隨時都可以買賣風險能加以控制,而t+1當天操作失誤的話,你只有等到第二天 現在股指期貨推出來之後,個人覺得還是大家一起都T+1比較好

Ⅱ 中國古代詩詞,描寫建築的

1、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

譯文:鸛雀樓西邊有百尺桅檣,汀洲上高聳入雲的樹木一片茫茫。

出處:唐·李益《同崔邠登鸛雀樓》

2、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譯文: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閣,走廊長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撅起。各自依著地形,四方向核心輻輳,又互相爭雄斗勢。

出處:唐·杜牧《阿房宮賦》

3、九華山路雲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譯文:雲霧繚繞的九華山路旁,寺宇時隱時現,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面。

出處:唐·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4、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

譯文:總持閣高峻直逼雲天,登上樓閣好像靠近日邊。

出處:唐代·岑參《登總持閣》

5、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譯文:登上高聳百尺的安定城樓,遠處的綠楊樹及綠楊外的洲渚眼底盡收。

出處:唐·李商隱《安定城樓》

Ⅲ 中國符號有哪些

中國符號——是指能夠代表中國並且足夠影響世界的意象,可以是圖形圖像、文字組合,也不妨是聲音信號、建築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種思想文化、一個時事人物。

文房四寶
中國古代的「文房四寶」一般是指:筆、墨、紙、硯這四種用具。文房,也就是書房。筆、墨、紙、硯這四種基本用具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人們通常把它們稱之為「文房四寶」。中國的文房四寶是中國人的創造發明。中國的文房四寶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在中華文化的傳承、傳播、保存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中國建築
武術、太極拳、氣功

昆劇
昆劇,又名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昆劇誕生於元朝末年,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

許多地方劇種,如:京劇、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晉劇、蒲劇、上黨戲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因此,昆劇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同時,昆劇還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昆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醫
中醫是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一般是指中國以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中醫也稱為漢醫。「中醫學」之中包涵「中葯學」,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葯」的傳說,因此,中葯源於距今7000年前的神農時代,中葯的鼻祖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神農。

中華服飾
中華衣裝,也稱華夏衣冠,也就是「漢服」。漢服,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

絲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了絲綢(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而做出發明絲綢(養蠶繅絲織綢)這一偉大貢獻的發明家,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軒轅黃帝的妻子嫘祖。

在5000多年以前,勤勞、智慧、聰明的嫘祖就發明了絲綢(養蠶繅絲織綢技術)。嫘祖作為中華第一夫人,與黃帝並列為「人文初祖」。嫘祖被譽為「人文女祖」。嫘祖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被後世尊為「先蠶」,享譽海內外。嫘祖教民養蠶繅絲,建立了光照千秋的功業,被稱為「蠶母娘娘」。

茶文化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是世界茶葉的祖國,這是世界公認的。茶,是中華民族的國飲。飲茶、種茶、制茶都起源於我國。我國第一部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說明,在距今7000年前的神農時代,中國就發現了茶葉,並且知道了茶葉具有神奇的葯用作用。

瓷器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舉世聞名的中國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中國發明的瓷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偉大貢獻。中國號稱「瓷之國」,中國所製造的精美的瓷器,為全世界人民所喜愛。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中國被譽為是「瓷器之國」。中國的瓷器製造技術傳到世界各國,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也博得了「世界瓷國」的光榮稱號。

國畫
國畫,是中國漢族傳統繪畫形式。國畫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國畫是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其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

書法
中國的文字(漢字)起源,歷史非常悠久。在距今約5000年前的軒轅黃帝時代,文字開始出現。傳說軒轅黃帝命令大臣倉頡造字,倉頡就發明創造了文字。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文字始祖。中國的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發展、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保存和傳承作出了不朽的功績。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古琴
古琴,也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代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琴的創制者有「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等說,可以看出,古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

圍棋
圍棋是一種古老的智力游戲,起源於中國。圍棋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圍棋是中國「五帝」之一的堯帝發明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圍棋最早被稱為「弈」或「棋」。後來,有人根據下棋時黑白雙方總是互相攻擊,互相包圍的特點,稱「下棋」是「圍棋」。這樣,「圍棋」作為一個專用名詞就固定下來。

鞭炮
中國菜
針灸
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流傳的一種游戲。夏歷的三月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得即興賦詩並取杯飲酒。曲水流觴這種游戲非常古老,有數千年的歷史。晉代有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的流傳千古的書法作品「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記錄的就是在浙江紹興蘭亭一帶進行曲水流觴游戲的過程。

中國結、剪紙、刺綉、黎錦

剪紙: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術,在我國流傳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剪紙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剪紙藝術這一中國民間藝術瑰寶,至今仍然綻放著絢麗的光芒。

刺綉:刺綉是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綉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術,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的歷史。刺綉織物主要是絲綢和絲線。中國四大名綉:蘇綉、湘綉、粵綉、蜀綉。在中國的傳統刺綉工藝品當中,常常將產於江蘇省的「蘇綉」、湖南省的「湘綉」,廣東省的「粵綉」、四川省的「蜀綉」,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綉」。

黎族織錦(黎錦):黎族織錦,也稱為「黎錦」,是海南島黎族的民間織錦。黎族織錦(黎錦)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有著3000年悠久的歷史。黎錦在春秋時期就享有盛名,黎錦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書上被稱為「吉貝布」,「吉貝」在黎語中就是木棉的意思。
竹簡
青銅刻字版
中葯櫃
古代司南
剪紙
筷枕
龍頭風箏
織布機
油紙傘
鑄幣
紙燈籠
綉花鞋
戲曲
虎枕
月餅
粽子
陶塑
泥塑
花轎
獅子門環
佛祖像
鳥籠
算盤
麻將
木質隔斷牆
木雕茶壺
青銅器
古書
木雕
青銅鼎
銅獸

Ⅳ 中國建築發展史

1、夏商周

最早的建築就地取材,築土構木、建房架屋,大致上有以下三種形式:干闌式-長江流域,潮濕多雨,人居樓上因地制宜;木骨泥牆式-黃河流域,傘架方式,圓形結構;夯土牆-奴隸時代,與青銅器時代制度有關。

2、春秋戰國、秦漢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並且在咸陽修築都城、宮殿、陵墓。今人從阿房宮遺址和始皇陵東側大規模的兵馬俑列隊埋坑,可以想見當時建築之宏大雄偉。此外,修築馳道,築長城,鑿靈渠。

漢代繼秦又進入大規模營造建築時期。漢武帝劉徹先後五次大規模修築長城,開拓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西漢末年還在長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東漢光武帝劉秀依東周都城故址營建了洛陽城及其宮殿。

3、魏晉南北朝

代表建築:龍門石窟 雲岡石窟 敦煌莫高窟

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此期間,傳統建築持續發展,並有佛教建築傳入。東漢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發展起來,南北政權廣建佛寺,一時間佛教寺塔盛行。

據記載,北魏建有佛寺三萬多所,僅洛陽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有大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融進了許多傳自印度、西亞的建築形制與風格。

4、隋唐

代表性建築:隋唐洛陽城 趙州橋 大雁塔

隋朝修建了都城大興城,營造了東都洛陽,經營了長江下游的江都。開鑿了長約2500公里的大運河。還動用百萬人力,修築萬里長城。煬帝時期,名匠李春在現今河北趙縣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鎮興建了大量寺塔、道觀,並繼承前代續鑿石窟佛寺,遺留至今的有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禪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大理千尋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

5、宋、遼、金時期

在建築藝術方面,自北宋起,就一變唐代宏大雄渾的氣勢,而向細膩、纖巧方面發展,建築裝飾也更加講究。北宋崇寧二年,朝廷頒布並刊行了《營造法式》。這是一部有關建築設計和施工的規范書,是一部完善的建築技術專書。

6、元、明、清

代表性建築:故宮 明孝陵

元代營建大都及宮殿,明代營造南、北兩京及宮殿。在建築布局方面,較之宋代更為成熟、合理。明清時期大事興建帝王私家園林,形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造園高潮。

明清兩代距今最近,許多建築保留至今,如京城宮殿、園林,兩朝的帝陵,江南的園林,遍及全國的佛教寺塔、道教宮觀,及民間住居、城垣建築等,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光輝華章。

Ⅳ 中國各省的地標性建築

中國各省市的標志性建築
1、北京:天安門
天安門原為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初稱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而改名天安門,含「受命於天」和「安邦治民」的意思。至今已有580多年歷史。天安門城樓,建築在巨大條石砌成的須彌座式城台上,造型莊重渾厚,宏偉典雅,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的天安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開國大典的主會場,也是國徽圖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2、上海:東方明珠塔、金茂大廈
東方明珠塔是上海標志性建築物,位於上海黃浦江畔、浦東陸家嘴嘴尖上,1991年7月30日動工,1994年10月1日建成,塔高468米,與外灘的萬國建築博覽群隔江相望,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東方明珠塔集觀光餐飲、購物娛樂、浦江游覽、會務會展、歷史陳列、旅行代理等服務功能於一身,成為上海標志性建築和旅遊熱點之一。現已成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和"十佳旅遊景點"之一。
3、天津:天塔
「天塔」即天津廣播電視塔,總高度415.2米,為世界第四、亞洲第二高塔。在塔上俯瞰,整個天津市盡收眼底。天塔聳入雲天,躋世界高塔之林。塔重4餘萬噸,飛碟式塔樓。水域22公頃,緣塔得名曰「天塔湖」。天塔位於聶公橋畔,東鄰紫金山路,西接浮翠龍潭。水中兀起,唯天下獨有:挺拔俊秀,盡九州風流。環廊在瀑跌三層碧水,碟樓旋宮逐九天星辰。湖光塔影偕紅蓮綠柳,皓月朝霞迎勝友嘉賓。
4、重慶:解放碑
解放碑最初落成於1940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為木質結構,稱「精神堡壘」。1945年抗戰勝利後重建,題名為「抗戰勝利紀功碑」。1950年由劉伯承改題「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解放碑作為重慶的標志建築物之一,經常出現在各種商品及場所的徽標之中。解放碑中心購物廣場不僅是長江上游的黃金商貿區,也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商業步行街區,集購物、休閑、旅遊、商務、餐飲、娛樂等綜合功能於一體。
5、河北石家莊:藝術中心
悉尼歌劇院的石家莊藝術中心由德國•GMT公司設計,景觀由澳大利亞一公司設計,施工由香港公司設計。主要由5部分構成:夢幻湖(120畝水面+大劇院)、益智水上樂園、自然循環公園、藝術公園(名家書法大道、智慧名言大道)。
6、台灣台北:101大樓
台北101大廈,原名台北國際金融中心是位於台灣台北市信義區的一棟摩天大樓。是世界最高摩天大樓(含天線)與目前全世界第二高的大樓類結構物。坐落於台北市的中心商業區(CBD)——信義計劃區,該建築在2003年10月17日完成,使台北101高度超越吉隆坡雙峰塔57米(188英尺)。
7、江蘇南京:玄武門
玄武門是古城南京的一處古城門。現為玄武湖公園大門。1909年,奉旨在南京籌辦「南洋勸業會」的兩江總督端方,為方便商客遊玩玄武湖,在靠近勸業會的城牆上新辟一門。此門建成後命名為「豐潤門」,民國期間改名「玄武門」。它是南京古城牆的一部分。明南京城牆以條石砌基,巨磚砌身,城磚用優質粘土和白瓷土燒成,以糯米漿拌石灰作粘合劑,非常堅固。
8、黑龍江哈爾濱:索非亞教堂
教堂始建於1907年,當時是全木結構的,是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該步兵師的隨軍教堂。巍峨壯美的聖索菲亞教堂,構成了哈爾濱獨具異國情調的人文景觀和城市風情,也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研究哈爾濱市近代歷史的重要珍跡。遊人可在索菲亞廣場納涼小憩觀光游覽,欣賞哈爾濱不同時期,不同流派和風格的建築精品資料,還可觀看、參與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
9、江西南昌:藤王閣
南昌滕王閣,始建於唐代。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它之所以名聞天下主要起源於唐代文人王勃的千古絕唱《騰王閣序》。它位於南昌市沿江路贛江東岸,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登閣縱覽,春風秋月盡收眼底,近可見仿古商業街迂迴曲折,錯落有致,西側贛江、撫江浩浩匯流,遠處長天萬里,西山橫翠,南浦飛雲,長橋卧波,令人心曠神怡。
10、陝西西安:鍾樓
西安鍾樓,位於西安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鍾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鍾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鍾樓構建於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鍾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鍾一口而得名。鍾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華麗庄嚴。
11、甘肅蘭州:黃河中山橋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1954年,經過整修,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12、寧夏銀川:鼓樓
位於銀川興慶區解放街中央,又稱「十字鼓樓」、「四鼓樓」,俗稱「鼓樓」。建於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為寧夏知府趙宜喧主持建造,並手書了洞額石刻題記。是銀川市古建築物中最年輕的一座。鼓樓高26米,方形台座,四面各開拱形門洞。上方為挑檐飛脊的十字歇山頂三層樓,四角配有券棚歇山式角房。整座鼓樓雕梁畫棟,造型生動,雄偉壯觀,登樓遠望,古城風光盡收眼底。
13、浙江杭州:雷鋒塔
雷峰塔位於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凈慈寺前。雷峰塔相傳為吳越王為慶黃妃得子而建的,故初名「黃妃塔」。但民間因塔建在雷峰,均呼之為雷峰塔。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標志性景點,舊時雷峰塔與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對,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譽,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橫空,別有一番景色,故被稱為「雷峰夕照」。明朝時古塔樓廊被倭寇燒毀,塔基磚被盜,致使塔於1924年9月25日傾圮。
14、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時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布達拉宮重重疊疊,迂迴曲折,同山體融合在一起,高高聳立,壯觀巍峨。宮牆紅白相間,宮頂金碧輝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整個建築群佔地10餘萬平方米,體現了西藏建築工匠高超技藝。布達拉宮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權的中心。每逢節日活動,宮門擠滿信仰藏傳佛教教徒,成為著名佛教聖地。它是拉薩城的標志,是西藏建築藝術的珍貴財富,也是獨一無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類文化遺產。
15、新疆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
新疆國際大巴扎具有濃郁的伊斯蘭建築風格,在涵蓋了建築的功能性和時代感的基礎上,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繁華,集中體現了濃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國際大巴扎集伊斯蘭文化、建築、民族商貿於一體,是新疆旅遊業產品的匯集地和展示中心,是「新疆之窗」、「中亞之窗」和「世界之窗」。新疆國際大巴扎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大巴扎,新疆國際大巴扎是新疆商業與旅遊繁榮的象徵,也是烏魯木齊作為少數民族城市的景觀建築,又是一座標志性建築。
16、青海西寧:東關清真大寺
在高原古城西寧市東關大街的的路南屹立著一座宏偉壯觀、幽靜肅穆的伊斯蘭建築物---東關清真大寺,建於公元1380年左右的明洪武年間,是西寧市數十萬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在青海省內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是中國四大清真寺之一。並以所轄教眾人數,名列伊斯蘭教世界第五大折麻提。這里也是伊斯蘭經學研究的最高學府。
17、河南鄭州:二·七紀念塔

鄭州二七紀念塔位於鄭州市二七廣場,是為紀念二七工人大罷工而建。塔為雙身並聯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層,其中塔基座為3層塔身為11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頂角為仿古挑角飛檐,綠色琉璃瓦覆頂。塔平面為東西相連的兩個五邊形,從東西方向看為單塔,從南北方向看則為雙塔。現名為二七紀念館,陳列有「二七」大罷工的各種歷史文物、圖片資料。
18、吉林長春:南湖四亭
南湖公園位於長春市內,總面積222萬多平方米,建於1933年,是東北最大的市內公園,為全國第二大園,僅次於頤和園。且花園特色鮮明。水面面積達92萬平方米,湖水清澈,岸柳低垂、曲橋亭榭,勝似江南。公園中有一座大橋將南湖水域一分為二。原名叫垂虹橋,新橋建於1979年,稱為南湖大橋。
19、遼寧沈陽:沈陽故宮(大政殿)
沈陽故宮 又稱後金故宮,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建造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稱帝。沈陽故宮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築群之一,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崇政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是皇太極日常臨朝的地方。
20、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
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建於清雍正年間,原為慈燈寺(俗稱五塔寺)內的一幢建築。寺內其他建築早已塌毀,只有此塔巍然獨存。金剛座舍利寶塔主要由金剛座和上部五個方形舍利寶塔構成。這種形式的佛塔在中國出現比較罕見。塔為磚石結構,通高約13公尺,平面呈長方形。造型優美,比例嚴謹,在建築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從第二層到第七層檐下,共塑有1119尊各種姿態的鎦金佛像。
21、山西太原:郵政大廈
太原郵政大廈位於省城並州路,是目前太原市最高的10座建築之一,也是太原市最具標志性的建築之一。它高145米,建築面積1436平方米,由36層主樓、16層配樓和5層裙樓組合而成,集商貿、寫字樓、飯店為一體。在太原人看來,郵政大廈已然成為太原城市中心的坐標,每日聆聽著城市心臟的跳動聲,給這座古色古香的老城增添了幾抹現代的摩登氣息。
22、雲南昆明:東寺塔
昆明東寺塔今在書林街,雲南人民出版社旁。東寺塔高40.57米,13層,建於公元840年。寺塔高36米,13層。塔建成後,曾經歷代修葺。其形制與大理三塔中的主塔相似。比西寺塔略高。兩塔一西一東,遙遙相對,在現代化建築的襯托下,更顯得古樸蒼勁。兩塔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
23、山東濟南:泉城廣場
泉城廣場是山東省會濟南的中心廣場。她南屏千佛山,北依大明湖,西鄰趵突泉,東眺解放閣,佔地約250畝。自西向東主要組成有:趵突泉廣場、泉標廣場、荷花音樂噴泉、文化長廊、及銀座購物廣場等十餘部分。這一高情感、高文化的場所,可以滿足各階層、各年齡段的人們的綠地休閑、文化娛樂、商業購物和社交等活動需要。是展示齊魯文化和經濟強省形象的全國一流的跨世紀現代化廣場。
24、湖北武漢:黃鶴樓
黃鶴樓,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名樓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毀;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長江之濱。昔日的黃鶴樓有「天下絕景」之稱,今日的黃鶴樓更雄偉、壯麗。據史料記載,黃鶴樓始建於三國。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主要是根據現在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成為武漢的一個標志。
25、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
南寧國際會展中心位於南寧市民族大道東段,是南寧市標志性建築。它的建成進一步完善了南寧市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前沿開放城市的功能,有力推動了南寧的對外開放和廣西會展經濟的發展。
26、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市湘江畔嶽麓山下,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北宋時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嶽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各代,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南宋理學家朱熹等曾在此講學。嶽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27、安徽合肥:假日酒店及大東門壽春路橋
合肥古井假日酒店由著名的洲際酒店管理集團管理,地處商業及繁華鬧市區中心,可步行到達逍遙津、包公祠和九獅苑觀賞各名勝古跡。酒店客房包括套房、公寓及總統套房,位於酒店大堂的二樓咖啡吧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茶、蛋糕和小點心;查理斯酒吧全市聞名,有歌手和樂隊現場激情表演。
28、福建福州
原名報恩定光多寶塔,是閩王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於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傳說在辟基時,發現一顆光芒四射的寶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時塔內砌磚軸,外環木構樓閣,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層磚心木塔嘉靖27年(1548年)重建時,改為七層八角磚塔,高41米。因為外面塗上白灰層,故稱白塔。
29、廣東廣州:中信廣場
廣州塔位於廣州市中心,城市新中軸線與珠江景觀軸交匯處, 與海心沙島和廣州市21世紀CBD區珠江新城隔江相望,是中國第一高塔,世界第四高塔。2010年9月28日,廣州市城投集團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廣州新電視塔的名字為廣州塔,整體高600米,為國內第一高塔,而「小蠻腰」的最細處在66層。從10月1日起,廣州塔正式公開售票接待遊客。
30、四川成都:安順廊橋
成都安順廊橋位於府南河交匯口南河上游135米處,橫跨南河,橋跨主體長81米,寬23.6米,是一座集歷史、文化、商貿、餐飲、行人功能為一體的景觀橋,取「天上鵲橋,地上廊橋」之意命名。在橋上可以觀賞到唐詩宋詞為主題的大型浮雕,梯式水景及「橋上橋下共流水」的綺麗景觀,親臨「廊橋相會」的愛情之旅,別具風味,是夜觀水色、懷古思今的絕好去處。
31、貴州貴陽:甲秀樓
甲秀樓位於貴陽城南南明河中的一塊巨石之上,為明萬曆二十六(一五九八年)貴州巡撫江東之始建。樓之名甲秀,是希望貴州「科甲挺秀」。樓高約二十米,三層三重檐四角攢尖頂,金碧輝煌,宏偉壯觀。樓底門樓上原掛有清代貴陽翰林劉玉山所作二百零六個字的長聯,甲秀樓堪稱貴陽市的標志,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2、海南海口:世紀大橋
世紀大橋位於海口市龍昆北路,主橋跨越海甸河,南端和濱海立交橋相接,北引橋與海甸島海甸五西路平接。大橋全長2663米,因其雄偉壯觀的造型而成為海口一個重要的旅遊景觀和城市標志性建築,促進海口市旅遊業的發展。海面一橋懸,南北兩岸闊。昂首沖天、氣貫長虹的世紀大橋宛如一條銀色巨龍,與濱海大道上的萬綠園、濱海公園、世紀廣場、美麗沙半島等著名景點一起,把構築中的「海口外灘」點綴得亮麗多姿。
33、香港特別行政區:中銀大廈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由貝聿銘建設計,1990年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該建築是香港標志性建築之一。結構採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平面上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范內變化多端,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34、澳門特別行政區: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跡,為1637年竣工的聖保祿大教堂的前壁,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後於1835年慘遭大火焚毀,因貌似中國牌坊得名。牌坊高約27米,寬23.5米,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奇形珍珠」式建築物。大三巴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既保留傳統,更有創新;既展現了歐陸建築風格,又繼承了東方文化傳統,體現著中西文化結合的特色,堪稱「立體的聖經」,是遠東著名的石雕宗教建築。

Ⅵ 中國十大歷史建築

中國最有名的十大歷史建築解釋如下:
璀璨的中華文化造就了5000年輝煌的歷史。在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瑰寶之中,有多得數不完的東西可以去欣賞和研究,而雄偉的古建築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明珠。
1、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故宮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老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室。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殿宇9999間半,是世界最大的宮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按中軸線對稱布局,層次分明,主體突出。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明、清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它在故宮三大殿中是最大的一座,也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中最大的木結構宮殿。故宮是中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收藏著90多萬件歷史文物和藝術品,其中有許多稀世珍寶。
2、世界屋脊的明珠——布達拉宮
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聳立在西藏拉薩市紅山之上,海拔3700多米,佔地總面積36萬余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3萬余平方米,主樓高117米,共13層,其中宮殿、靈塔殿、佛殿、經堂、僧舍、庭院等一應俱全,是當今世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築群。「布達拉」系舟島,是梵文音譯,又譯作「普陀羅」或「普陀」,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拉薩布達拉宮俗稱第二普陀羅山。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有橫空出世、氣貫蒼穹之勢,堅實墩厚的花崗石牆體,松茸平展的白瑪草牆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紅幡,交相映輝,紅、白、黃3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築、層層套接的建築型體,都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布達拉宮是藏建築的傑出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
3、慈禧的寢宮——頤和園
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瓮山一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20公里的皇家園林區。
4、道教宮殿式建築——永樂宮
永樂宮修建於元代,施工期前後共110多年,才建成了這個規格宏大的道教宮殿式建築群。特別是宮殿內部的牆壁上,布滿了精心繪制的壁畫,其藝術價值之高,數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來到山西,自然不能放過去永樂宮欣賞元代壁畫的機會。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粗大的斗拱層層疊疊地交錯著,四周的雕飾不多,比起明、清兩代的建築,顯得較為簡潔、明朗。幾個殿以南、北為中軸線,依次排列。
5、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秦始皇陵於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動用徭役、刑徒72萬餘人。這位叱吒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陵園建制仿都邑,陵墓周圍呈回字型,築有內、外兩重城垣,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基址。
6、唐陵中的傑作——乾陵
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為墳,因此比秦漢時的人造巨冢更有氣勢;陵墓的神道極長,石雕剛健雄偉,數量也較前加多,墓內壁畫尤為生動
乾陵不僅外現宏偉,修建堅固,內藏也十分豐富。李治生前酷愛書法,廣為搜集,臨終遺囑把他所收藏的書字埋在墓內,李治和武則天均處於盛唐時期,且據勘查,乾陵雖經1000多年,卻未被盜過。由上可以想見,乾陵內部的文物一定十分豐富,極其珍貴。
7、天下第一橋——趙州橋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595~605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石拱橋是用石塊拼砌成彎曲的拱作為橋身,上面修成平坦的橋面,以行車走人。而趙州橋的特點是「敞肩式」,即在大拱的兩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橋結構中最先進的一種。她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單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敞肩型石拱橋,被世人公認為「天下第一橋」。趙州橋正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其設計者是隋朝匠師李春。趙州橋是正常的交通運輸橋,它的橋身弧線優美,遠眺猶如蒼龍飛駕,又似長虹飲澗。尤其具有藝術特色的是欄板以及望栓上的浮雕。充分顯示了隋代矯健、俊逸、渾厚、嚴整的石雕風貌。整個大橋堪稱一件精美的藝術珍品,稱得上是隋唐時代石雕藝術的精品。
8、天下絕景——黃鶴樓
黃鶴樓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之巔,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自古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歷代名士都先後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而崔顥的詩《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直被認為是「唐詩七律壓卷之作」,很多人都能背誦。因這首詩,成就了黃鶴樓「文化名樓」的地位。
9、江南名樓——岳陽樓
湖南嶽陽市著名古建築,它屹立在洞庭湖畔,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前身是三國時(215年),吳國魯肅練水兵士構築的閱兵台。唐開元四年(716年)中書令謫守岳州,在此修樓,正式定名為「岳陽樓」。宋慶歷五年(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時重修,並請范仲淹撰《岳陽樓記》,於是名聲更大,成為我國南方一大名勝。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六年(1867年)再建,保持宋代建築的藝術風格。
10、中國第一塔——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在登封縣城西北6公里太室山南麓嵩岳寺內。嵩岳寺原名閑居寺,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離宮,後改建為佛寺。此寺的建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508~520年)之間,最少也有1450多年的歷史。

Ⅶ 中國的傳統文化具體都包括什麼

一 、中國的傳統文化具體包括:

1、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2、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

3、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4、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如《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5、傳統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

6、中華詩詞: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無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

7、中國戲劇:崑曲、湘劇、京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京戲臉譜|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

8、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故宮。

9、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10、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11、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

12、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

13、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二、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

(7)唐詩里的中國建築股票行情走勢擴展閱讀:

1、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2、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道教文化、禪宗文化、飲食文化、孝賢文化、慈善文化、中醫文化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Ⅷ 薇茵的出處嶶茵出至什麼古詩中

「薇茵」或者「嶶茵」,都不出自古詩中。「徽音」這個名字出自《詩經》,意思是美譽。

中國建築師、詩人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經·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為「徽因」。

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其中的大姒:即太姒,文王之妻。嗣:繼承,繼續。徽音:美譽。百斯男:眾多男兒。百,虛指,泛言其多。斯,語助詞,無義。整句話的意思是:太姒美譽能繼承,多生男兒家門興。

Ⅸ 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

1.學習中國文化的方法、途徑與意義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學習、傳承中國文化就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當代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日趨完善的時期,如何汲取我國傳統文化中之精華,為我所用,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現在大學生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越來越多樣化,但隨之而來的是專家學者們長期詬病的問題,大學生對本國文化的學習極其忽視,文化素養越來越差。但據我觀察,我們大多數同學並不是沒有學習中國文化的興趣和熱情,而是始終採取的是一種低效的,甚至可能導致對文化意義誤解的學習方法。對於非中文專業的同學來說,平時接觸我國文化的課程多是公共選修課。在大學課程體系中,這些課程的授課模式大多是「概論+通史」。結課考試的機制,也往往圍繞這一模式。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考試就是學生平時學習的指揮棒,這就造成了我們很多人只學些概論、通史類的知識,而忽視了對原著經典的閱讀。不讀經典,我們的學習只能是膚淺的,表象化的,有時甚至會為某些思想所左右。當然,對中國文化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就更無從把握了。
所以我認為,大學生學習中國文化應該採取「經典閱讀」的方法。現在教育界的許多專家也提出了與此類似的「元典閱讀」,即倡導對中華文化思想源頭的經典作品(如《四書》、《詩經》、《老子》、《莊子》等)的閱讀。這個范圍似乎有些小,還可以擴展到歷史、哲學、藝術等多個領域中。也就是說我們不論學習中國文化的哪個方面,都不能籠統地了解大概就算學習,一定要閱讀這個方面的原創性經典作品。不讀《史記》、《漢書》,怎麼能算學過中國歷史?不讀《論語》、《道德經》,怎麼能真正領悟影響中國人性格形成的儒與道的哲學?這就好象我們英語專業的學生,每天只抱著《英美概論》通篇閱讀,而不去讀英文原版的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不去讀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我們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西方的社會、文化心態。
我讀過的我國文化經典不多,但覺得受益匪淺,也從中找到了些通過「經典閱讀」學習我國文化的途徑。在開始「經典閱讀」的時候,我們首先要面臨的是古文閱讀的問題。我國的許多原創經典都是用古文完成的,讀起來確實艱難、吃力。有些同學選擇了放棄或是閱讀今譯本,這還是避開了與經典的直接接觸。我們不應該因為讀起來費勁、費時就放棄它,相反,應該藉助各種工具書,耐心地逐字逐句研讀。這個過程中,不僅對經典原著的內容有了認識,同時對古文字本身也逐漸熟悉和了解。畢竟,古漢字、古文在中國文化中也佔有尤其重要的位置。古文解讀是我們必須突破的一環,如若不然,我們在閱讀欣賞唐詩、宋詞等美文是,如何體味其文字的神韻。其次,在閱讀原創經典的同時,要把作品置於時代、整個文化的背景中,以點帶面地學習。孟子有雲:「誦其詩,讀其文,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閱讀經典作品,只是「經典閱讀」學習中的第一步,我們還要自覺的展開對作者,以及時代背景的學習,並將作品與整個中華文化展開聯系,把握其思想內核。這樣就很容易把文學、歷史、藝術與哲學整合在一起,學習中國文化的知識也就更加系統了。還有就是要通過對經典的學習,從中聯想到對現實生活有意義的東西。央視熱播的《百家講壇》中,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於丹的做法就值得我們學習。她在主講的系列節目《於丹<論語>心得》中,就很好地通過自己對《論語》原著的研讀、思考,將兩千五百年前孔子的儒家智慧與現代實際生活相結合,找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其實通過閱讀我發現,我們祖先的智慧很多都是超前的,跨時代的,對我們實際生活的指導意義絲毫不亞於現代人的總結。所以只要你善於發現,中國的文化絕對是你思想是的網路全書。
中國文化的基因是每個中國人與生俱來的,但是只有經過後天培養,這種文化基因的積極作用才會明顯。所以學習中國文化應該是我們的分內之事。其意義小可從個人學識修養,大可從民族文化上講。
曾有人做過調查顯示,參加工作的大學畢業聲有很大一部分認為學中國古典文學對他們影響很大,因為中國古典文學尤其能培養出優雅的氣質與品味。有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文學典籍不僅僅是讓我們知道中國文化的昌盛,更為重要的是使我們浸潤了傳統文化因子,培養一個文明大國應有的人才素質涵養。讀史哲典籍更會讓我們從深層的思維、思想上,理解中華民族和民族文化,從骨子裡頭,體現出民族文化的風度;從宏觀上把握我們民族的思維深度和方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擁有自身民族的文化特質。
從大的民族文化層面講,美國學者亨廷頓曾說21世紀世界的沖突是文明的沖突。他的這個理論影響很大,也有著很強的預見性和合理性。自清朝中後期,中華文明就處於劣勢。經過這一個半世紀的向西方學習,我們的價值觀、文化構成可以說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但是其中很多地方有了嚴重扭曲,表現就是唯西方之是非為是非。如前不久有人提出廢除中醫,就是對西方醫學的迷信和對中醫文化的無知表現。文學上,孔慶東評價為:用漢字寫美國故事。即我們的作家純粹是拾人牙慧,而未從傳統文化中尋求資源。諾貝爾文學獎的傷痛可為例證。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提倡「讀經運動」,提倡國學,表面上看是人們開始重視傳統文化,但深層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丟失得太厲害了,到了令有識之士痛心疾首的地步。當下的青年是在快餐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對傳統文化了解甚少。閱讀經典並不要求我們對典籍非常熟稔,而是要求我們通過對中國文化最主要的載體——書籍的閱讀,達到對中國文化有個理性的審視,客觀的認識,從而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中,至少不迷失方向,做出理性的思考。不戚戚於東方文化,不汲汲於西方文明。學習中國文化最大的意義也在於此;拾起我們曾經丟棄的民族文化自信,使民族文化在平等的地位與西方文化碰撞,在碰撞中互相取長補短。
正真的英語專業學生是中西文化交融在一起,有這民族文化積淀和西方文化吸取的人。現在我們接受的教育使我們更傾向於接受西方文化,所以強調學習中國文化是勢在必行的。這不僅是為了提高我們自身的民族文化和人生素養,更為重要的是做一個搭建在兩種文明,多種文化間的橋梁。
2.中華民族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積淀和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偉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現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崇尚禮儀等等特徵。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於「和合」二字。

(1) 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和」、「合」二字均見於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詞義本身而言,「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是結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實現「和諧」的途徑,「和諧」是「和合」的理想實現,也是人類古往今來孜孜以求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文明中諸多元素之間的理想關系狀態。

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二是「中庸」,指人際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天人和一」旨在承認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反對將它們割裂開來。「中庸」則強調對待事物關系要把握一個度,以避免對立和沖突。提倡「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有利於處理現代社會各種矛盾,以保持社會的穩定。

在中國,以廣泛深厚的和合文化為基礎的追求社會和諧的思想源遠流長。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 子》第四十二章),認為道蘊涵陰陽兩個相反方面,萬物都包含著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構成和。這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把和作為處事、行禮的最高境界。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諸子也多有關於「和」或「和合」的論述。「和合」概念在先秦時期基本形成。隨著「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國的原創文化也經過「百家爭鳴」,逐漸「和合」形成儒、道兩大顯學,並且在兩漢之際「和合」地接納了由印度原創的崇尚「因緣和合」「圓融無礙」的佛教文化。因緣和合論成為佛教的重要理論,在歷史上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和合」概念被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並成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時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並廣泛運用。西漢董仲舒為適應「大一統」杜會發展的需要,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實則以儒家思想為本位,兼取道、法、陰陽五行說等各家思想,主張把禮治與法治相結合,明顯受到燕齊文化的影響。

錢穆先生說:中國人常抱著一個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覺得外面一切異樣的新鮮的所見所值,都可融會協調,和凝為一。這是中國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個特性:文化中發生沖突,只是一時之變,要求調和,乃是萬世之常。認為西方文化似乎沖突性更大,而中國文化則調和力量更強,中國文化 的偉大之處,乃在最能調和,使沖突之各方兼容並包,共存並處,相互調濟。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國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注重和合,是中國文化乃至中國人的特性。

(2)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國人處理自然界和精神界關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徵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從自然規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諧調。在古代中國人看來,自然過程、歷史過程、人生過程、思維過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這一思想特徵貫穿了「天人合一」觀念源起與演變的基本過程,貫穿於古代的哲學、科學和藝術中。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認為宇宙間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從一個側面確立了人與天的相互關聯。莊子提倡「與天為一」,《莊子•達生》雲:「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拋棄世事,忘懷生命,使形體健全,精神飽滿,從而達到與天合為一體的自然無為境界。《周易•文言》明確提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時,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的順應自然的「與天地合德」的思想。漢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數」的觀念為基礎建立起天人感應的讖緯神學體系。《春秋繁露•陰陽義》即雲:「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在宋代理學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趨成熟、精緻、完善。張載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題;《正蒙•誠明》雲:「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可以成聖」。

中國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則提出「天人相應」的命題,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與天地如一。天人同構,人體的小宇宙與天地的大宇宙相對應。書中列舉了諸如「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等等 。

在美學上,和諧化詩意關聯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漬了中國古代審美境界論,使得古代中國人特別強調人生境界與審美境界的合一。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諧化辯證法的普遍運用,使得中國美學智慧特別注意以對應性、相融性、辯證性、和諧性來理解和處理一系列審美范疇的展開與構架。有人指出,縱觀中國古代美學基本特徵(如強調真善統一、情理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有限與無限的統一、認知與直覺的統一等)和中國古代審美理想(如儒家對「和」、道家對「妙」、佛禪對「圓」的追求),無不是「和合」文化在審美層面的詩性展開和邏輯延伸。這表明,中國詩性智慧和審美意識與「和合」文化有著一種特殊的親和性和關聯性。「和合」文化,是中國古代詩性智慧之根。

(3)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為人處世方面的具體准則,它在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作一種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標。

「中庸」最早見於《論語》。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他的「五美」之說實際上也是講中庸:「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

何謂「中庸」?據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恆常不易為之庸。儒家文化的這種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國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國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維與行為方式,處事作風和人格境界。面對現實人生很多具體的兩極選擇,人們試圖有效地在對立的兩極之間找到了一個均衡的支點,並使對立雙方歸於統一。在生活實踐中,守中、不走極端,成為古代中國人固守的人生信條。在今日的語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確把握度並協調好各種關系,以益於社會的和諧穩定持續進步。中庸之道的真諦在於:堅守中正,尋求適度,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協和萬邦是和合文化的又一實踐。「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這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的傳統道德基礎。從中國先秦時期老子主張大國理應謙下(「大者宜為下」、「大國者下流」),到西漢董仲舒主張「洽四國」,唐代高祖李淵主張對周邊鄰國行「宏仁恕之道」,等等。和睦相處,消弭戰禍,「化干戈為玉帛」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美好願望和實踐目標。在這種和合的文化下,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極少對外用兵。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個特徵。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之間的搭配、融合、平衡達到最為圓滿程度的一種狀態。例如音樂,五音的高低疾緩臻於完美,就稱為和;又如飲食,五味的多寡濃淡搭配得宜,也稱為和;又如身體,陰陽之氣平衡飽滿,也稱為和;又如德行,處事不剛不柔曰和,為古代五德之一。可見此種和的境界有三個特點。

第一,它是一種至善的狀態;第二,它是由不同事物之間構成的一種完美的關系;第三,這多種事物在和合的關系中保持著原有的個性,而不必舍棄個性,一刀切成一堆齊刷刷的火柴棍兒。和而不同,「和」異於「同」之處,就在於它保留了其中每一種事物的個別屬性。
4.1. 中國古代建築概述

建築, 是指供人們進行生產、生活或其他活動的房屋或場所, 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外, 還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中國古代講究「道器」,形而之上為之道,形而之下為之器,從來不把建築作為一種學術,技術由師徒相傳,以實地操作、心傳口授為主。讀書人很少關心建築,木書也很少。再者,中國以農立國,崇尚節儉,把建築視為「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對於新巧建築,貶多於褒。這些建築觀都影響了中國建築的發展。中國建築長時期緩慢的,卻是極富韌性的超穩定發展這表明了在中國古代建築發展過程中, 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建築發展觀。中國古代建築的獨特風格源於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而研究古代建築必須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2. 中國古代建築風格

中國古代建築類型雖多, 但可以歸納為4 種基本風格。

2.1紀念型風格

大多體現在禮制祭祀建築、陵墓建築和有特殊涵義的宗教建築中。其特點是群體組合比較簡單,主體形象突出, 富有象徵涵義, 整個建築的尺度、造型和涵義內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規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等。

2.2宮室型風格

多體現在宮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觀中。其特點是序列組合豐富, 主次分明, 群體中各個建築的體量大小搭配恰當, 符合人的正常審美尺度; 單座建築造型比例嚴謹, 尺度合宜, 裝飾華麗。

2.3住宅型風格

主要體現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會館、商店等人們最經常使用的建築。其特點是序列組合與生活密切結合, 尺度宜人而不曲折; 建築內向,造型簡朴, 裝修精緻。

2.4園林風格

主要體現在私家園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園林和山林寺觀。其特點是空間變化豐富, 建築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 色調淡雅, 裝修精緻;更主要的是建築與花木山水相結合, 將自然景物融於建築之中。

3.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易學文化

我國在西周時就提出了「 天地與我並生, 而萬物與我為一」 ,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即是我們所提倡的「 天人合一」 。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種天地之道即是我們所講的風水理論。風水理論探求建築的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系, 排斥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注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感應, 創造了中國東、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城市布局、建築形式及建築景觀, 因地制宜, 美不勝收, 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3.1「五行說」

「五行論」將世界萬物分為五行, 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木生火,水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和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 火克金, 土克水。西方屬金,東方屬木,北方屬水,南方屬火,中部屬土。木為青、火為赤、土為黃、金為白、水為黑。在建築布局上,南為前,前為火, 北為後, 後為水, 前為宮殿後為寢宮。東為木,木為文,西為金,金為武,因此,在東面設置文化性的宮殿「文華殿」,在西面設置兵器類的宮殿「武英殿」。遵照這一思想,文武百官在上朝也是以東文西武位於兩側。

拋開其迷信的部分,風水學關於環境的選擇,陽宅、陰宅的定點、定向,住房形態的分析等等論述與主張反映了實際生活的利弊,是經過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經驗總結。在風水理論中, 建築的選址所體現的一個原則就是「相形取勝」。就是建築在修建之前,通過對地形、地貌、水土等方面的綜合觀察和比較,選擇最佳的修建之地。風水理論中關於建築選址的最佳地形是背山、面水、向陽, 以座北向南為最佳。山地,既便於排水,保持水土,形成局部的良好氣候,又有利於阻擋冬天寒冷的北風。「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近水可以獲得生活用水的便利條件,同時,在夏天可以形成涼爽的南風。向陽,可以獲得良好的光照頃天時、得地利, 必然是一塊有利於人們安居樂業的風水寶地。因此,中國古代的皇宮、民居、寺廟建築都是按照這一原則來選址。例如北京故宮在整體布局上是北靠燕山,南臨永定河。周代的王城洛陽,北靠鄺山南臨洛河。以環境來規劃建築,讓建築溶入環境,「因任自然」的建築思想,是中國建築區別於西方建築的一大特點。天時、地利、人和, 勾畫出一個個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3.2「 陰陽論」

在整體的布局上是採用了對稱形式, 結合了風水理論中「 陰陽論」 的哲學思想。陽陽學說將宇宙世間萬物分為陰與陽兩大類, 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發展與變化, 全在於陰陽兩氣的運動與轉換, 不斷發展和引申, 進一步廣泛解釋自然界與社會界所有現象。陰與陽的每一個側面都以另一個側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即沒有陰, 陽不能存在沒有陽, 陰也不存在。事物或現象中對立著的兩個方面, 具有互相依存, 互相為用的特點, 處在一個統一體內。在陰陽論中, 向日為陽, 背日為陰山為陽, 水為陰左為陽, 右為陰男為陽, 女為陰。故宮的主體建築在北京城南北的中軸線上, 宮殿在前, 寢宮在後,前朝殿大於後宮。其次序為「『 太和殿」 、「 中和殿」 、「 保和殿」 、「 乾清宮」和「 坤寧宮」 。「 太和殿」 為陽中之陽, 皇帝的寶座位於紫禁城的中軸線上, 「 保和殿」 為陰中之陽, 「 坤寧宮」 為陰中之陰, 為皇後居住的地方。在「 陰陽論」中, 阿拉伯數字中奇數為陽, 偶數為陰。因此, 「 太和殿」 的開間設計為11間, 階梯寬設計為60.1米, 均為陽。「 太和殿」和「 保和殿」 的御道分別有9條龍和9隻獸作為裝飾, 門上設有橫九排, 豎九排, 九九八十一個門釘作為裝飾。整個皇宮共有房間間半。「 九」數字為陽數之最, 象徵至高無上, 天長地久。

用現代的科學眼光來審視風水理論, 它蘊含有大自然的美學原理, 有人類對環境科學的思維和認識,其間隱藏著古代文化與藝術的精華。因此對於我們應該繼承祖先留給我們的風水文化中可取的部分, 吸取其對現代文化與生活有益的部分, 同時應該認清風水學中迷信和不科學的成分,去其糟粕, 取其精華。

4.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禮制文化

為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以「禮」為基本框架的。這種理念在古代房屋建築中的反映即「自相似」現象,。儒家學說把「禮」看作是人們一切行為的最高指導思想, 禮制秩序不僅對君臣、臣民的尊卑關系有著嚴格的規定,而且對具有血緣關系的父子、兄弟、夫婦、男女、長幼的人倫秩序也有明確的規定,因此根據禮制秩序所制定的規劃、營建制度對宅第、民居也同樣有著深刻的影響。

4.1尊卑等級制度

宅第中「前堂後室」的布局、四合院「北屋為尊, 兩廂次之, 倒座為賓」 的位置序列,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尊卑等級制度。在中國古代建築群體中, 單體建築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僅是由視覺要求決定,而且是由等級這個社會現實決定。在一個家庭中, 以家長為核心按照親疏關系構成一個平面展開的人際關系網路; 在一個建築群體內部, 建築也因其服務對象不同而按照這個人際關系網路層層推進,其相應的大小、方位和裝飾各不相同,這使得建築群體成為理想的政治秩序和倫理規范的具體表現。在整個組合中, 主從區別特別明確,單個建築只有在主體建築的參照中才會體現它的地位。在建築中通過附加相應的等級制度限定如開間的數量、斗拱的配置、色彩的范圍來區別不同級別的建築,這在古代便有了可遵循的標准。很多文獻記載了建築等級的事例。如《禮記·禮器》關於宗廟制度:「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 士一廟; 庶人祭於寢」 關於堂階制度:「 天子之堂級九尺, 諸侯七尺, 大夫五尺, 士三尺」等。禮更有以「中」為尊者:「中正無邪,禮之厚也」(《樂記·樂論》), 「中正無邪」、「均衡對稱」的建築單體和群體布局,顯示出尊卑的差別與和諧的秩序,而位於軸線上的主要構圖因素不偏不頗, 創造了尊貴的氣勢。這些都是以「貴賤有等」的方式表達了建築的禮制精神, 這就是禮——理性的制約。

4.2營城制度

中國古都的規劃建設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集中體現,它的選址、營造、形制都反映了中國古人的觀念意識,並受當時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制約。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禮制始於周,從格局來看,都多少體現了《考工記·匠人》中「 匠人營國, 方九里, 旁三門, 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 面朝後市, 市朝一夫」的思想, 雖然後人建造的城鎮並不是嚴格按照這個制度行事,但其布局其本沒有超越這個制度的規定模式。古代的營國制度,便是營城制度。由於其思考模式源於禮制思想,所以它能在朝代不斷的更替中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代都城建設。以宮為中心的都城規劃結構一直沿襲到明清。元大都的興建, 奠定北京城的規劃結構,「左祖右社、前朝後市」,中國古都幾千年來一直因襲這種格局。宮城坐北面南,形成一條縱貫幾里的南北中軸線,這便是全城規劃結構的主軸線,作為都城的基調,其他一切設施按規矩對應布置,一切道路體系以南北軸為准繩,經緯分明,無論道路主次,都是東西向和南北向,方正規矩,見不到放射線的道路。這組方正的大街小巷構成整個城市環境,人的一切活動被禁錮在內向院落, 中國舊城市的街頭巷尾很難找到擴大的城市廣場, 與歐洲城市多廣場的布局絕然不同,這並非功能所決定,而千年來禮教意志所給予的影響,涵蓄內向的意志與牆的圍合空間不謀而合, 這是中國人向千年來的審美價值觀。中國古代都城的環境因受制於禮, 街道橫平豎直,整齊劃一,城市裡的環境空間缺乏變化,色彩也受到禮制限制,除了皇室的房屋,百姓是不允許用色去裝飾房屋的。整個城市街區巷道全是一片灰暗的色調,烘托出宮城的紅牆黃頂。城市的生活空間除了集中的幾處「市」而外,老百姓只能在自家院內活動,另無他處公共活動場所。難得找到街區的廣場, 這正是中國禮制所造成的結果。中國古代城市從整體環境到建築群的規劃都是由相互隔而不絕的單元組成, 這些主從單元串聯起來,形成連續有節奏的合院群, 以中軸為序列串聯起來。每一院落相對獨立, 但遠觀又可見其整體性。其中每一院落及其建築形式、數量、方位,代表使用者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建築群是不同院落的有序組合。然後, 基於相同的原則,不同的建築群有序組合而為城市。古代建築既然以體現人文禮制傳統為要,所以「 明分使群」,既是人際關系的組織原則,也是建築關系的組織原則,「 家國同構」,既是人際關系的結構特徵,也是建築關系的結構特徵。中國人經歷長期封建社會,而習慣於以沿襲舊製作為正統的象徵, 因此缺乏對傳統的開拓精神和科學探討精神。其實傳統文化對現代中國建築師來說, 應該說是一個基礎,而不是一種束縛,要以現代中國人的特有觀察方式和思維方式創造中國的建築,表達對建築空間的中國式的感受和理解。當代建築師研究傳統, 是為了發掘傳統中的精華,登上這一級台階,然後邁向更高的境界。

就找到這些

Ⅹ 中國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1、中國傳統文化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農家、農民起義、鋤頭;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2、諸子百家:
①.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②.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
③.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④.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⑤.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⑥.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⑦.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⑧.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⑨.小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⑩.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思想: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准備) ⑪.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3、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4、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5、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6、中華詩詞:
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無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

7、中國戲劇:
崑曲、湘劇、京劇、豫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 | 京戲臉譜。 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

8、中國建築:
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故宮······

9、漢字漢語:
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10、傳統中醫: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11、宗教哲學:
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12、民間工藝:
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13、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14、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15、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 中國傳統文化

16、衣冠服飾:
漢服(漢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滿族)、中山裝、其他少數民族服飾、木屐、綉花鞋、翹頭履。唐裝(漢族盤領袍)、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 中國傳統服飾 漢服

17、四大雅戲:
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

18、動物植物;
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20、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21、傳說神話:
女媧補天、盤古開天闢地、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22、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靈、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23、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24、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閱讀全文

與唐詩里的中國建築股票行情走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雲從科技股票吧 瀏覽:111
自己編寫K線的股票APP 瀏覽:357
如何看股票資金指標公式 瀏覽:126
兩會會期間股票走勢 瀏覽:259
美國股票今日行情最新 瀏覽:266
股票數據最全 瀏覽:300
中國重汽股票收盤價 瀏覽:847
中國股票成交量最大 瀏覽:320
股票變成st還可以買進 瀏覽:807
中國已經退市股票 瀏覽:362
股票短線個股走勢 瀏覽:843
中國平安股票2012年股價 瀏覽:252
符合增發股票的一般條件 瀏覽:568
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股票代碼 瀏覽:197
大康農業股票要退市了 瀏覽:139
美元歐元匯率etf的股票成交額 瀏覽:744
st康美股票論壇 瀏覽:719
凈資產收益率在20左右的股票 瀏覽:695
賽諾醫療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瀏覽:753
000403股票行情走勢 瀏覽: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