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世界三大股神(巴菲特)(安得烈.科斯托蘭尼)(喬治.索羅斯)都是猶太人啊
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猶太巨商大多是白手起家,職業之初一般多從事最底層的工作。他們的一大共性是都能將平凡的工作幹得出色,如洛克菲勒16歲開始為一個小商人做會計助理,因工作有條不紊,精細認真深受老闆賞識;哈同在上海的沙遜洋行當門衛,表現突出一年後升任地產科領班;鑽石大王彼德森16歲到一家珠寶店當學徒,敲敲打打一絲不苟,僅五個月手藝就得到師傅的認可;股票超人約瑟夫?賀希哈從14歲到17歲,伏案畫股票行情圖一畫即三年。類似的事例太多。他們還有一個共性是工作之餘看書學習。有個說法,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主要在業余時間。他們就是利用業余時間使自己成為欲追求的某一方面的專家。若在中國的國企,他們的職業之初即當之無愧的為勞動模範或技術標兵。猶太巨商如此,小商人也一樣;白手起家時如此,功成名就後也一樣,這是他們共同的民族特質之一。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身居高位多年,仍對經濟理論和經濟運行的細節了如指掌,尤其對統計數據非常在行。這種境況下猶能如此踏實,當屬罕見。《塔木德》上告誡:"別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反觀某些人,不屑於做細事只想做大事,結果不僅缺乏根基,而且信心屢屢受挫。
特殊的歷史經歷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鑄就的猶太商人無疑是當今世界商界一支最為耀目的奇葩,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很多,尤其是他們作為國際金融及世界貿易的先行者和成功者,而我們也已入關加入到世界經濟的洪流。最後,我想起了1925年喬治伯爵對猶太民族的一個評論:"你盡可以訴說你一直在遭受壓迫和迫害--可這正是你的力量;你已經千錘百煉,這是你從不斷裂的原因之所在"。
❷ 伯納德·巴魯克的投資大師
華爾街投資大師伯納德·巴魯克1870年生於美國南卡羅來納的坎登鎮,1889年進入華爾街股票經紀行當學徒工,開始學習風險投資,周薪3美元,但很快就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投資人。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1896年5月26日以40.94點創立,到了同年8月8日一下子跌到了24.48點,是歷史記載的最低點,但三年以後,即1899年夏天又上升兩倍到了77點。所以,華爾街上每一筆財富的獲取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預測股票的走勢很容易出差錯。有時你過早地購進了,有時又太晚地售出;有時盡管你作出了正確的判斷,但很可能趕上背運而錯失良機。
巴魯克早年做的是倫敦和紐約市場之間的套利。由於當時戰事頻繁,利用戰爭間隙股票市場的波動來賺取利益,鍛煉了年輕巴魯克的判斷力和迅速反應能力,同時也顯示出他極強的預見性和有勇有謀的一面。 1898年,巴魯克的投資才華再次讓華爾街感到了震驚。1898年7月3日,正在新澤西州朗布蘭奇陪妻子和家人共度周末的巴魯克從老闆豪斯曼處得知西班牙艦隊在聖地亞哥已經被美國海軍殲滅,美軍已經取得了美西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巴魯克立刻意識到,這一勝利意味著,戰爭即將結束,美國的金融市場將隨之快速反彈,甚至有可能出現強勁勢頭。第二天是7月4日國慶日,紐約證券交易所按照慣例將停業一天,但是倫敦的證券交易所應該和往常一樣正常營業。此時如果在倫敦低價購進股票,然後在紐約高價拋出,中間的差額利潤將是可觀的。
可難題是,巴魯克如何在第二天倫敦證券交易所敲鍾開盤之前,趕到位於紐約的辦公室。由於時差,倫敦證券交易所開盤時,紐約才剛凌晨5點鍾。由於國慶日前一天已沒有到紐約的火車,巴魯克急中生智租了一列專車連夜向紐約狂奔,最終在天亮時趕回辦公室,向倫敦發出了大量吃進股票的電傳。第二天,因為相信和平將帶來好運,證券交易所的股票開始紛紛上漲,巴魯克讓老闆和自己都穩穩地賺了一大筆。
從1897年到1900年短短三年的時間里,巴魯克的個人資產上升到了100萬美元,而他剛入行時還是個一文不名的窮小子!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他就賺取了上百萬美元的資產,這真是一個奇跡。而與此相關的卻是,為獲得這些財富,巴魯克表現出了他兼容並蓄、不拘一格的投資手段。如今在華爾街打拚的投資者,幾乎每一個人都是某一領域的高手,或是經紀專家,或是風險投資家,或是場內交易人、投資銀行家,而巴魯克卻能在短短的時間里將所有這些角色集於一身,成為投資的「多面手」。
❸ 美國商人羅傑斯的詳細介紹
傑姆·羅傑斯:現代華爾街的風雲人物,被人譽為最富遠見的國際投資家,是美國證券界最成功的實踐家之一。他畢業於耶魯大學和牛津大學,選擇投資管理行業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1970年創建了投資基金量子基金。量子基金連續十年的年均收益率超過50%。如果你是一位基金經理,你不得不為這樣優異的成績稱奇。1980年,37歲的羅傑斯傑斯從量子基金退出,他傑出的理財術為他自己積累了數千萬美元的巨大財富。1980年後,羅傑斯開始了自己的投資事業。 目前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偉大的投資家之一。1942年出生的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五歲時學會賺錢,曾懷揣600美元獨闖華爾街,後與索羅斯共創量子基金,利潤率一度高達 3300%;他兩度環游世界,但最終目的並非旅遊而是做環球投資考察,他因此創造了吉尼斯世界記錄,更創造了在十多個國家進行股票交易的投資紀錄……這就是吉姆·羅傑斯,一個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普通工程師家庭的天才投資家。盡管在他的家族裡找不到任何從事金融業的親人,但羅傑斯憑借其與生俱來的投資熱情,在世界金融市場呼風喚雨,最終成為堪與索羅斯、巴菲特齊名的投資大師。與另外兩位投資大師相一致,羅傑斯足智多謀又冷靜沉著,處變不驚又語出驚人,但他似乎更善於發表言論,且觀點獨到,往往不合「主流」,卻常常「不幸」言中。他承認自己是一個喜歡獨立思考的人,「我從不相信投行那些分析師們的『杜撰』。」羅傑斯擅於獨立思考大概與他早年在耶魯大學修讀歷史有關。他很早就涉足華爾街證券業,盡管只有短短數月的經歷,卻對投資業產生了濃厚興趣,他感覺做投資業只要肯動腦子,了解世界時事就足夠了,而這正是自己所擅長的。羅傑斯後來到牛津大學深造,並在同學們熱衷於政治辯論時,開始研讀英國《金融時報》,同時用獎學金去投資倫敦股市並小有收益。不過,羅傑斯的投資之路並非坦途。1968年,退伍歸來的羅傑斯重回華爾街做初級分析師。由於涉「市」不深,他將自己的財產全部押在股市上,並於1970年9月賠了個精光。慘痛的經歷讓羅傑斯學到了兩個處「市」之道:一是「除非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否則什麼也別做。」二是「通過埋頭苦讀理解投資之道是很有益處的,而不是按別人說的去做。」羅傑斯從不會看重華爾街股票分析師們的「奇談怪論」,他說:「我可以保證,市場永遠是錯的。必須獨立思考,必須拋開羊群心理。」羅傑斯從此開始在金融市場發威,至今沒有失手:1970年—1980年,羅傑斯創建量子基金,從1969年12月31日到1980年12月31日,基金的投資回報率高達3365%,而同期的標准普爾指數上升了大約42%。1974年,羅傑斯通過投資國防工業類股票又大賺一筆。而這一投資盈利也與其獨立思考密切相關。時值1973年阿以戰爭後,羅傑斯意識到這場戰爭暴露出美國國防科技發展滯後的問題,盡管當時國防工業股乏人問津,但羅傑斯認為美國國防部馬上會進行大規模資金投入,因此他於1974年「一意孤行」投入軍工業,並最終使索羅斯基金獲利豐厚。在羅傑斯的華爾街同行們大都以美國本土為主戰場時,喜歡特立獨行的他卻決定開辟海外市場。他先於1980年出人意料地離開索羅斯基金,懷揣1400萬美元利潤開始了其「獨行俠」般的投資生涯:他分別在1990年代和21世紀初兩次環球旅行,投資足跡遍布葡萄牙、奧地利、德國、新加坡、巴西、中國等十數個國家,十足一位環球投資大師。1984年,羅傑斯憑借對奧地利市場的獨立分析,毅然做多當時低迷的奧地利股市,可謂驚人之舉。三年後,奧地利股市奇跡般復甦,正當國際買家紛紛做多之時,羅傑斯於1987年春天拋售其持有的全部奧地利股票,此時距三年前股市已上漲400%~500%。1982年,羅傑斯分批買入西德股票,並於1985年與1986年分批賣出,獲得3倍利潤。其時西德股市也是經歷了20多年的低迷,羅傑斯卻借當時西德大選之機毅然做多,最終盈利。而1982年決定做多西德股市的羅傑斯曾被當地人認為是個瘋子。與奧地利、德國相似,羅傑斯通過他的環球旅行,同樣在葡萄牙、新加坡、巴西、印尼、中國等地發現並介入低估股票,卻又在瑞典、挪威、日本做空高估股票,他還涉足過波札那、阿根廷、厄瓜多、哥斯大黎加、南非等多個新興市場。羅傑斯每到一地,都會跟當地商人、銀行家、投資者以及普通人交流,獲取大量書本上難以獲得的信息。1999年4月,羅傑斯來到中國,他驚訝地發現,自己所看到的中國既不同於西方媒體的報道,更不同於他多年前的印象。面對如此巨大的變化,他堅信中國將成為21世紀世界重要的經濟中心,並開始勸說美國人趕緊學中文,而小他60歲的女兒從兩歲起就在學中文。2005年,羅傑斯首先唱多低迷數年的中國股市,當時並沒有多少人在意他的牛市論,但市場走勢正如羅傑斯所言。如今中國股市行情一路看漲,羅傑斯卻又在告誡大家謹慎行事,以防泡沫,仍有很多人對此不解,不過喜歡獨立思考的羅傑斯的觀點大概永遠是「曲高和寡」的。
❹ 關於證券投資心理學的論文
投資人情緒的調節與
控制(上)
在前面幾章里,我們曾經討論了恐懼與貪婪對投資人情緒的影響,這是從
人性的兩個極端做出的說明。由於人的情緒是與其對外部環境的認知分不開
的,因此外部環境的細微變化都會對情緒發生影響。置身於證券市場中的人
們,他們的情緒往往會隨著市場價格的跌宕起伏而波動。據說,J.P.摩根在有
一次被問到明天的市場行情會如何時,他只是簡單地回答說:股市會繼續波動。
這句簡短的話道出了股票市場的真諦。當股票價格漲漲跌跌之際,投資人的心
情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一會兒是刺激興奮,滿懷期待;一會兒是焦慮不安,
滿臉沮喪。只有在一天的交易結束之後,投資人的情緒才會稍微平靜一些。投
資人常常是在各種情緒沖動之下做出投資決策,並為此付出代價,而且經常會
為他們自己的行為後悔不已。要想在證券投資中獲得成功,需要冷靜和理智,
避免受到情緒的困擾。這要求投資人對自己的情緒要適時進行調節與控制。
為此,在本章和下一章,我們將討論恐懼與貪婪之外的一些不良情緒的影響,然
後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談談情緒的調節與控制問題。
一、焦慮過度
證券市場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但人心卻總是不斷尋求確定性。在現實中,
人們力圖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規律,而不是雜亂無章。當不確定的情形出現
時,我們的內心會感到慌亂,會出現一種惶惶不安的心理。比如,當一個人匆匆
忙忙追趕一趟火車,卻又不知道准確的時間,他會非常緊張,擔心不能及時趕
到,也許胃病會發作,胸中透不過氣,雙肩緊綳,汗珠直淌。有意思的是,假如這
個人知道那趟火車已經開走了,他反而會定下神來,只是品嘗著後悔。心理學
指出,人們往往在事情發生時,反倒不是很在意,而在事情可能發生的階段最為
焦慮。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一些「套牢」在一個股票上,最後忍痛「割肉」的投資
人身上。投資於股票市場,在購進一隻股票之後不漲反跌,這對於投資人來說
都是經常發生的,面對這種情形怎麼辦?有許多投資人不願意承認損失,況且
最初的損失因為金額不大還是可以忍受的,於是持股不拋,期待後市反彈,但股
票市場彷彿是專門與這些人做對似的,反彈只是曇花一現,這樣投資人愈來愈
深地被股票套牢,投資人的情緒遭受痛苦的折磨,懊惱後悔,悲觀失望,以致惶
惶不可終日,最終彗投資人下定決心忍痛「割肉」,虧損成了定局,這時反倒使投
資人心理變得安定起來。
有人把這種情形稱為證券投資焦慮症,由於證券市場的波動起伏是不可預
知的,因此投資股票常常需要面對這種不確定性,這就好像把賭注下在一個不
確定的結果上,因而產生令人焦慮的情緒。經歷著焦慮折磨的投資人心理會變
得過度緊張,他們更容易被突然的股價波動所嚇倒。在大眾媒體上,我們曾經
看到過報道,有老年投資人在劇烈波動的行情中,尤其是在猛烈下跌市道中引
發心臟病的新聞消息。股票市場被人形容成「一個顫抖著雙膝的老太婆」是很
有道理的。投資大師巴菲特則把股票市場稱為「市場先生」,並說這個「市場先
生是一個喜怒無度、反復無常的傢伙」。投資人的擔心與焦慮是可以理解的,特
別是在我國,投資者的構成中散戶的比例很高,很多人都是用自己的血汗錢,有
些老年股民甚至是用自己的退休金,有些人則是東拼西湊借錢進行投資,面對
市場的波動,投資者的承受能力是大不相同的。任何突發性事件和消息,如戰
爭的爆發、國家領導人的健康問題、利率的升降等,都會使投資人的心理產生買
入或賣出的沖動。一旦形成狂熱的拋售,就會造成股票大跌;也可能會害怕錯
失良機而導致大量搶購。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人的心理切忌隨著股市的動盪而
不安。
焦慮常造成許多投資者對股市的不正常的過度反應,對理性的投資者而
言,記住一件事對他們是有好處的:廣大投資者通常會對股市做出過度的反應,
因為他們總是擔心隨時發生的事件會比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都糟。股票市場
時常在所謂的「利空消息」披露之後,股價反而上漲,雖然每次情況會有所不同。
人們對於焦慮的反應會如此強烈,是因為它是一種讓人特別厭惡的情緒。關於
這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份研究報告曾指出,戰斗機的駕駛員非常容
易焦慮,因為每一次出動都可能被擊落。有些駕駛員甚至想選擇一死,如此就
不用擔心會被殺或受傷,他們索性抱著必死的信念去撞山。類似的事曾發生在
1992年的西方股票市場上。有投資人在損失了大部分財產後從摩天大樓上跳
下自殺,因為他們擔心有朝一日會變成窮光蛋,他們擔心喪失社會地位才去選
擇一死了之,並不是真的一貧如洗逼他們去死的,因為這些股票投資的失敗者
比起真正的窮人來還是很有錢的。
既然股市總是常常波動,所以下一步如何變化幾乎是無法確定的,但是從
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不確定性正是投資股市最有利可圖之處,因為如果是
穩定而沒有任何風險的話,回報的可能性也因此大為減少。投資股票不可避免
地會帶來焦慮,重要的是如何適度控制它,而且不讓它影響投資人的判斷力。
過度的焦慮通常會妨礙我們的判斷和決定,你不妨回想一下以前的經驗,
看看是否曾在非常焦慮的壓力下做決定。那時候的你真是坐立不安!每次都
犯相同的毛病,愈是緊張,愈是難於專心研判各方面的信息。你如果是一味地
擔心股市,那麼對每個經濟事件都會感到緊張。當焦慮薊極限時,你不僅難以
做出簡單的決策,而且會沖動地做出錯誤的決定。從另一方面來說,你可能因
此「凍結」了自己下決心的能力,而無法做任何決策。但是股市卻有其自身的內
在規律,它並不會因此而停止和你做對,過度焦慮的結果只能會給你帶來更大
的損失。
要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就應該學會控制住焦慮,而不是讓它來控制了你。
在此要提醒的一點是,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後天的學習。這里我們
提出一些調節和控制過度焦慮的方法:
❺ 世界股票大王是誰
巴神,沃侖.巴菲特(伯克希爾馬丁公司總裁)
美國人,是股界傳奇人物
不過中國股市勸你慎入
當年巴神都鎩羽而歸
❻ 除了巴菲特、林奇、索羅斯還有誰在投資股票上發了大財
有不少,其中一些國內出書介紹過.介紹幾種:
1.安東尼.波頓,他管理下的富達特別情況基金,創立二十多年來,投資回報率超過14000%,20%復利增長率,規模達40億歐元,基金績效排名第一.
<<安東尼·波頓教你選股>>
2.約翰·聶夫,是比肩彼得·林奇,不輸索羅斯的傳奇投資大師。他執掌溫莎基金31年,22次跑贏市場,投資增長55倍,年平均收益率超過市場平均收益率達3%以上。
<<約翰·聶夫的成功投資>>
3.巴魯克,有史以來最偉大、最傳奇的投機者,生前的聲譽相當於今天的巴菲特和素羅斯。巴菲特的導師是格雷厄姆,而格雷厄姆非常敬佩的投資者就是巴魯克。他有許多稱號:「投機大師」、「獨狼」、「總統顧問」、「公園長椅政治家」……但是,人們最願意稱他為「在股市大崩潰前拋出的人」。
<<在股市大崩潰前拋出的人>>
精品證券書屋
❼ 美國最有名的四位投資大師是誰介紹一下
沃倫 巴菲特、彼得 林奇,喬治 索羅斯,傑姆 羅傑斯。 沃倫·巴菲特:美國投資家、企業家、及慈善家,被稱為股神,尊稱為「奧瑪哈的先知」、或「奧瑪哈的聖賢」,目前擁有約620億美元的凈資產,根據《福布斯》雜志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富豪榜,他已經超過卡洛斯·斯利姆·埃盧和比爾·蓋茨成為全球首富。 彼得·林奇(Peter Lynch)生於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資家和證券投資基金經理。目前他是富達公司的副主席,富達基金託管人董事會成員之一,現居波士頓。 索羅斯是國際投資界可以與巴非特齊名的人物。97金融危機中他的基金是所有參與基金中一隻比較大的力量,並不是由他一人挑起的,他起的是市場風向標的作用,他一動所有的熱錢就都聞風而 動了。之所以能發動金融危機這也是由當時東南亞的經濟基本面決定的,索羅斯門的作用只是催化劑。 羅傑斯先生是國際著名的投資家和金融學教授.是目前世界公認最富遠見的投資家之一,他於1970年與索羅斯共同創立了量子基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此後10年裡該基金年收益率高達37.1%,成為風靡全球的寵兒.
❽ 巴菲特為什麼能稱為「股神」呢
一個追求財富的夢想,一種把握投資的技能,成就了巴菲特「股神」的地位。
——題記
他是股市中唯一被稱為神的人;
他是創下32年投資0虧損紀錄的人;
他是11歲第一次購買股票,白手起家締造一個千億規模投資帝國的人;
他也是迷到微軟總裁比爾·蓋茨,被其譽為唯一一個真正懂得美國資本市場奧妙的人,他就是沃倫·巴菲特!
充滿風險、瞬息萬變的股市投資,在巴菲特看來,是如此的簡單,簡單的背後是百煉鋼化繞指柔的技巧。
方向比速度重要
1998年5月,67歲的巴菲特在華盛頓大學商學院與學生對話時,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成功就是獲得了你想得到的東西,而幸福就是追求你想得到的東西。當你們走出校門時,我建議你們去為敬仰的人做事,這樣你將來就會像他們一樣。」這段話是巴菲特對自己經歷的切身體會。
巴菲特17歲進入內布拉斯加州大學學習企業管理。大四時,他讀到了格雷厄姆的《智能投資家》,如獲至寶,於是大學一畢業,他便投身格雷厄姆的門下。
格雷厄姆被稱為「投資證券分析之父」,其投資理論的精髓,就是強調對一系列企業實質投資價值了解的重要性。他告訴巴菲特,投資者的注意力不要老放在行情顯示屏上,而應放到發行股票的公司。投資者應了解的是公司營利、資產負債情況及未來發展前景等,只有透過上述分析,才能發現或計算出一隻股票的「真正價值」或「內在價值」。他認為投資者之所以能夠在股票市場上獲利,是因為他們發現並買進了低於其真正價值的股票。
格雷厄姆「嚴禁損失」的投資哲學,更成為日後巴菲特奉行的准則。巴非特進而將其概括為自己恪守的法則:第一條法則是切莫蝕掉老本。第二條法則是,永遠記住第一條法則。
巴菲特自稱有兩位精神之父,除了格雷厄姆之外,另一位就是菲力浦·費希爾。費希爾主張投資成長率高於平均水準、利潤相對成長以及擁有卓越管理階層的企業,應盡可能地獲取企業的第一手信息。
巴菲特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是僅僅停留在老師的理論上,他還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建立了自己的投資理論和原則。「以真正價值為選擇投資對象的標准,而非以是不是熱門股作為投資選擇的標准。」他著眼於企業的長期發展,而不在乎每日的市場行情。他認為:一旦看到市場波動而認為有利可圖,投資就變成了投機,沒有什麼比賭博心態更影響投資。
據《商業周刊》統計,四十多年來,無論經濟繁榮與否,巴菲特持有的股票總體表現是出色的,即使是在前幾年亞洲金融風暴波及全球時,巴菲特仍然以其穩健的風格,成為全球投資者競相仿效的楷模。對於尚處於喧嘩與騷動中的中國市場,人們急需巴菲特秘訣。
向「股神」 學招
招式一: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當很多投資者認為「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時候,巴菲特卻認為,投資者應該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然後小心地看好它,因為他覺得:在時間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決策次數少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資決策多的要高,就好像獨生子女總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顧多一些,長得也壯一些一樣。「股神」尚且認為自己由於自身精力和知識的局限,很難對很多的投資對象有專業深入的研究,更何況是普通投資者呢?
招式二:生意不熟不做
中國有句古話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也有一個習慣,不熟的股票不做。2000年初,網路股高潮的時候,巴菲特卻沒有購買。那時大家一致認為他已經落後了,但是現在回頭一看,網路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瘋狂的投機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現了其穩健的投資大師風采,成為最大的贏家。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做任何一項投資前都要仔細調研,自己沒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倉促決策。比如現在大家都認為存款利率太低,應該想辦法投資,覺得不投資就難過。其實巴菲特告誡我們「有些投資熱潮,不參與可能比參與更好。」他強調一個投資目標,就是先求保本。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穩定增值的條件。
招式三:長期投資
有人曾做過統計,巴菲特對每一隻股票的投資沒有少過8年的。巴菲特曾說「短期股市的預測是毒葯,應該把它擺在最安全的地方,遠離那些在股市中的行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資人」。不幸的是,我們看到的更多的卻是相反的例子,許多人追漲殺跌,到頭來只是為券商貢獻了手續費,自己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不妨算一個賬,按巴菲特的低限,某隻股票持股8年,買進賣出手續費是1.5%。如果在這8年中,每個月換股一次,支出1.5%的費用,一年12個月則支出費用18%,8年不算復利,靜態支出也達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可以這么說:不少成功者往往是因為長抱不動,而不少失敗者往往是因為經不起不斷買進和賣出的誘惑。
招式四:逆向操作
中國有一種愛拚才會贏的文化,巴菲特提到,如果想要在股市賺錢,你必須在別人非常貪心的時候非常害怕,在別人害怕的時候貪心。所以投資的時候,第一,你要常常跟自己的天性對抗,因為天性常常會帶領你到一個錯誤的投資決策。第二,你要常常去體察周圍的環境。當你感受到環境愈來愈貪婪時,就要勇於說「no」;反之,你要勇於說「yes」。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一種新時代的減壓哲學,何仿讓減壓投資創造我們未來中長期的財富及幸福人生。
如果一個好的品牌是一隻好的股票的話,你從「股神」的秘訣里可看出了品牌經營的秘密所在?
巴菲特是金融史上最偉大的人,至少我是這樣認為。
他是唯一一位靠股市成為億萬富翁的美國人。
我們要講金融奇才,肯定要從他講起。
巴非特的父親是一個股票經紀人,巴非特從小就有機會在父親的辦公室里玩。
巴非特8歲的時候曾勸14歲的姐姐買一家名叫"城市服務公司"的每股38元的的股票。不久股票下跌到27元,姐姐擔心自己的全部積蓄化為烏有,每天責怪巴非特不該讓她上當。後來股票回升到40元,巴非特趕緊賣掉姐姐的股票,付掉1美圓手續費後,他自己賺了5美圓。但是這家公司的股票緊接著已漲到200美圓一股。從這件事,巴非特得出兩個教訓:
1、 投資什麼不能都聽別人指揮;2、 為客戶投資可以,但不應該在投資的當時向客戶每事必報。
後來,巴非特讀了格萊姆寫的《聰明的投資者》一書,深受啟發,於是決定拜他為師。
格萊姆的投資方法以企業本身的價值為基準,只要股價低於企業的真正價值就行了。格氏認為市場遲早會認識到企業真正的價值而抬高股價。
巴非特跟著格萊姆學習了三年,畢業後又跟著他幹了兩年。巴非特25歲那年,格萊姆退休,他只好回到家裡,那時他個人資產14萬美圓。
回家後他組織親友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但他對他的親友說:就象外科醫生在動手術時不能和病人談話一樣,他不想多費口舌解釋,他與他的投資者約定,在投資者收回資本及相當於6%的年利後,其餘的利潤,投資者得四分之三,巴非特得四分之一。從1956年到1969年的13年裡,巴非特使投資年收益率達到30%。
巴非特投資的靈感來自閱讀大量的公司年度財務報告,金融新聞和專業雜志。他根據企業所在行業的前景產品和企業經理人員使用資金的能力,對企業進行分析,判斷企業的內在價值,然後估計企業將來可以賺多少錢,來確定企業股價應該為多少。
股價過高時,他不投。1969年,美國股市過熱,巴非特找不到適當的投資機會,於是決定賣掉累積了十三年的股票,把錢退還給投資者。一下子,他的親友中有50個人成了百萬富翁。
1973年美國股市低落,巴非特又重新人場,基本上次次成功:
1973年,他以1060萬美圓買了9%的《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到1989年,這些股票已價值48600萬美圓。
1974年,他以4500萬元買下了一家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到1989年,這些股票已價值14億美圓。
1983年,他以6000萬元買下了價值8500萬元的一家傢具公司。
1986年,他以5億美圓購買了18.7%的美國廣播公司的股票,到1986年底,這些股票已價值價值8億美圓。
1989年,他以10億美圓購下可口可樂公司6.3%的股票,到這年年底,這些股票已價值18億美圓。
巴非特認為大多數企業是不值得投資的,股價一般都太貴,但少數優秀的企業股票偶爾也會很便宜。巴非特把企業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一般商品型企業,一種是特殊商品型企業。一般商品指消費者總是能買得到的商品,如馬鈴薯,鐵礦石,咖啡之類,如果商品的價格提高,更多的商品就會生產出來,商品一多,價格就下跌,商品的高價格會無限止地吸引競爭者製造商品,只道無利可圖為止。特殊商品指獨此一家生產這種產品,他人沒有能力競爭。一個大城市的日報(報紙作為一種商品)是最好的例子。巴非特喜歡的就是這類特殊商品的企業。
巴非特認為一個優秀的投資對象,必須有如下七個特徵:
1、 企業有特殊商品性質,產品成本上漲後能提高售價而不至於失去客戶2、 企業經理人員對本行的熱愛幾乎到了狂熱的程度。
3、 企業的業務不宜過於復雜,太難管理,以至於限制了管理人員選擇的范圍。
4、 利潤不應是帳面數字,應是現金利潤。
5、 企業的投資收益率高。
6、 企業股價低,債務低。
7、 決不卷人有毛病的企業。優良的企業也有便宜的時候,那時你投資下去要比購買有問題的企業再加整頓容易的多。
❾ 巴菲特和索羅斯你更欣賞哪一位大師
對於投資大師的一些想法,我們需要一些新的認識和思考。巴菲特和索羅斯們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新的感悟。
1、投資大師的共同點:活的很長
下面這張圖非常經典,裡面涵蓋了一些比較重要投資大師的長期回報收益率。裡面涵蓋了巴菲特基本面選股,宏觀對沖,量化,交易等不同風格的投資大師。但是我們看到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活的很長。
我們看到基本上平均可追溯業績在30年左右,最少的也有10年以上的可追溯業績,最長的就是我們的巴菲特,超過了55年的可追溯業績。這一點是最近思考中給我啟發最大的。無論什麼投資風格,方法,甚至性格,能夠成為真正影響到後人的投資大師必須有一個特點;活得足夠長。
巴菲特
巴菲特是真正踐行「活得足夠長」這個真理的。一方面,他自己本人的壽命,身體狀況也非常好。在接近90歲的高齡依然思維活躍,親力親為做投資。而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通過時間的玫瑰發揚光大。在他30歲之前,他的財富「只有」100萬美元。越到後期,他財富的積累就越驚人。
活得足夠長,是我過去半年對於投資大師最深刻的啟發。表面上,這是一句廢話,但背後卻是所有偉大的投資者之所以偉大的原因。我們不會記得那些一兩年做的很優秀的人,甚至彼得林奇接班人比爾米勒也逐漸被大家遺忘,因為他在金融危機中的滑鐵盧。無論你是什麼投資風格,什麼投資理念,最核心和共同的一點就是要在市場中活得足夠長。
2、活得長靠什麼?對於風險的剝離
過去我們一直拘泥於去對比索羅斯和巴菲特。這兩位投資大師年齡一樣,投資方法完全不同,的確有許多可以對比的地方:巴菲特出生國會議員之家,索羅斯是為了躲避戰爭去的美國。巴菲特生活樸素,甚至摳門,索羅斯喜歡捐款,致力於開放社會的偉大目標。巴菲特依靠股票投資賺錢,索羅斯擅長外匯期貨。但其實我們忽視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在投資中其實他們都是很「膽小」的,做的都是確定性投資。
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大家對於索羅斯津津樂道的就是阻擊英格蘭銀行和東南亞金融危機。其實背後的邏輯都是基於定價機制的非市場化。索羅斯相信的是market economy,當他看到planned economy和market economy發生沖突的時候,市場經濟最終會大概率取勝。而且他熟讀歷史和哲學,從歷史,哲學,人性的角度看,最終都會按照市場經濟的方向去走。本質上索羅斯做的是一種低風險投資。像當年英鎊和泰銖的貶值,連其央行內部的成員都承認自己貨幣會貶值。索羅斯讓人敬佩的是,在低風險投資的時候他敢重倉出擊。
我們再看看巴菲特。關於巴菲特的投資案例非常非常多,其本質也是低風險投資,或者我們說的,去獲取剝離風險後的收益。在金融危機的時候,巴菲特說了一句話:Buy AmeriCAn, I am。那我們看看巴菲特買了什麼?那時候巴菲特重倉了高盛,他曾經說過,如果美國最終只有一家投資銀行活下來,那必然是高盛。但是我們看,巴菲特買的其實是高盛的優先股,而不是正股。如果看過《大而不倒》就能理解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即使在金融危機這種大甩賣的時候,他做的也是低風險投資。不追求最大的回報,而是確保守住本金的前提下能有收益。
3、對沖基金的發展史,就是尋找「風險剝離後的收益」
我們再回到《富可敵國》這本書,從第一章的對沖基金創始人A.W.Jones,到後面的James Simons,其演變就是不斷尋找風險剝離後的收益。A.W. Jones是對沖基金模式的創始人,雖然不是他開創了做空和杠桿,但卻是最早運營這種對沖基金模式的。而這兩個工具正是在純多頭思維的市場,有效剝離了部分風險,獲取收益。
書中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假設兩個投資者都從10000美元開始做。一個運用做空和杠桿工具。那麼首先,他的杠桿就讓他擁有20000美元的投資。他做多美元,放空70000美元。這樣他暴露在市場的風險只有60000美元。而另一位投資做多80000美元,保留20000現金,在市場也暴露80000美元的風險。假設市場上漲20%,由於他們的選股能力一樣強,看多的股票漲了30%,跑贏大市,而另一個做空的股票也只下跌了10%。那麼運用杠桿的投資者的利潤就是32000美元,而且市場風險還小。而普通投資者的利潤只有24000美元,而且暴露了更多風險在市場上。
加杠桿不是賭博,核心邏輯也是基於更小風險暴露的投資,放大收益率。
在此之後,我們看到每一位投資大師都在通過研究方法,投資工具的創新,來獲取剝離風險後的收益。比如第二章的Michael Steinhardt,其最核心的賺錢方法是通過大眾交易來持續拿到打折的股票。因為大家都不懂怎麼做大宗交易,應該給多少的折價。Steinhardt從中賺取了巨額的,沒有風險的利潤!再比如後面的老虎基金羅伯遜,他最初的成功也是來自於對於小市值股票的基本面挖掘。因為大部分券商那時候主要覆蓋大市值,流動性好的股票。小市值股票本來估值就折價,風險很低。而一旦挖掘到好公司,收益率就會很高。再到最後的James Simons,通過程序化交易,量化模式來剝離風險,獲得真正的alpha.
大獎章基金的數學模型主要通過對歷史數據的統計,找出金融產品價格、宏觀經濟、市場指標、技術指標等各種指標間變化的數學關系,發現市場目前存在的微小獲利機會,並通過杠桿比率進行快速而大規模的交易獲利。
4、滾雪球的最核心要素:低風險投資
以前看巴菲特的滾雪球,僅僅理解表面因素,要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事實上,巴菲特能夠滾雪球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低風險投資。
今天如果我隨便買入一個股票,其上漲和下跌的概率可能都是50%。很多時候高收益伴隨著的就是高風險。一個股票有上漲100%的可能,往往也會有下跌50%的可能。許多人在做投資時,就是不斷追求高風險回報。比如去賭短期催化劑,去押寶某條賽道,或者去獲取別人不知道的信息。這些方式都伴隨著極大不確定性,最後逐漸會回歸到50%的拋硬幣概率,甚至很多時候因為人性的弱點,概率連50%也不到。那麼長期來看,收益率就是均值回歸。而巴菲特就是找到一種能夠持續低風險,可持續的投資模式。
所以這么多年,其實巴菲特真正買入過的十倍股不是那麼多,他也從來不推崇tenbegGEr.他的核心模式就是不斷獲取風險剝離後的收益,每年哪怕就那麼一點點,但是這種模式可以持續,可以滾很多年。那麼時間越長,巴菲特的雪球就越大。
以前有個朋友跟我說過一句話:堅信長期的力量。我認為背後也是這種思路,尋找長期可持續的模式,讓時間成為我們的朋友。時間越長,大家看到的差距越大。
5、可持續性,是所有投資方法最重要的一條
在看了那麼多書,學習了那麼多投資大師的理念後,我開始真正意識到:
個方法可能短期無法抓住最牛的股票,但是能夠長期帶來回報,而且是有效的。
最近債券市場波動很大,有人說了一句很深刻的話:做投資一年三倍不難,但是三年一倍卻很難。背後也是反映了投資的可持續性有多麼不容易。短期決定投資回報的是技能和運氣,如果有足夠的運氣,一年要翻倍甚至幾倍都是可能的。每一年,我們都能找到這樣的人(拋硬幣大賽冠軍)。但是長期,決定投資回報的就是一個因素:技能。這個技能包括自身能力,包括投資方法的進化等。
巴菲特和索羅斯本質上在做同樣的事情,低風險,可持續的投資。而且巴菲特一直強調一件事情「保住你的本金」。而索羅斯是基於人性的不變,從boom to burst,人性的貪婪和慾望是永遠可持續的弱點。他在外匯市場的交易也是不斷抓住高勝算,低風險的投資機會。
世界是不可預測的,而要相信我們個人能持續預測未來的可能性是很低很低的。所以許多人的錯誤來自於對自己過於自信,認為自己有持續預知未來的水晶球。這一點也是過去半年我自己進化的認知。過去我一直認為,挖掘牛股的核心能力是看到未來。但今天,我越來越發現世界是不可預測的。我們應該基於未知的世界,做風險剝離後的收益。
寫在最後:我對奧馬哈朝聖的一些感悟
每年的巴菲特股東大會,都是全球投資者的一次奧馬哈朝聖。可惜由於各種原因,我一次也沒去過。好在巴菲特是十分開明的人,每一個他的智慧都會展現在其致股東的信件中,他在奧馬哈年會的發言也都會有公開的紀錄。這些年也通過讀書,學習他的投資理念,對於巴菲特,甚至對於許多海外投資大師的方法有了更加深一層次的理解。
投資越是到最後,對於風險的敬畏之心就越強。那些偉大投資者在每做一次投資的時候都會思考風險在哪裡,巴菲特是最厭惡風險的。他總是希望能夠不斷獲得剝離風險之後的收益。對於風險的厭惡,並不等於巴菲特不出手,而是耐心尋找最確定,風險最低的時候,再運用金融工具,做低風險確定性投資。他的搭檔芒格說過,人一輩子不能富有兩次。真正能夠滾雪球的就是可持續的,剝離風險之後的收益。這些收益通過時間積累後,就變成了大雪球。時間會成為我們的朋友。
既然時間對於長期投資那麼重要,這也是偉大投資者都在堅持的追求長期正確價值觀。
來源:財經記者圈作者:朱昂,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