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投資中的偏差行為,常見的投資偏差行為都有哪些
現在人,越來越注重於“以錢生錢“,人們紛紛開始搞投資,不再像以前一樣拘泥於“省一點,是一點”、“省下就是賺下”的心理。以致於投資金融學也成為了當下風行的學科,很多人都開始了解金融學,以求從中能夠牟利。
總的來說,投資需謹慎,選擇投理財產品,更是要規避個人情感,把握大局觀,理性投資,避免造成損失。
❷ 處置效應的概念
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即投資者趨於過長時間地持有正在損失的股票,而過快地賣掉正在盈利的股票,處置效應是資本市場中一種普遍存在的投資者非理性行為。
普通投資者比專業投資者更容易受到處置效應的影響。但是,投資者可以通過學習避免處置效應的影響。
❸ 處置效應的驗證推論
奧登(Odean)的結論與我們通常所了解的情況是吻合的,我們周圍的投資者大都如此。國內研究者對中國股市「處置效應」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的投資者更加傾向於賣出盈利股票,繼續持有虧損股票,而且這種傾向比國外投資者更為嚴重。而且,在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中均存在著處置效應。
處置效應的基本結論是投資者更願意賣出盈利股票,繼續持有虧損股票。這種持有虧損股票而過早賣出贏利股票的「售盈持虧」的心態在國內和國外投資者中同樣存在,反映了人類的天性。處置效應的極端情況就象我們通常所說的「虱多不癢,債多不愁」,甚至「死豬不怕開水燙」。而針對處置效應的一項有力措施就是:止住虧損,讓贏利充分增長。 處置效應的基本結論是投資者更願意賣出盈利股票,和繼續持有虧損股票。與此相關的兩個推論是:
(1)賣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過賣出虧損股票的比率;
(2)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長於持有盈利股票的時間。
處置效應還有一個不太適當的推論是賣出盈利股票的數量超過賣出虧損股票的數量,這一推論不適當的原因是當市場處於牛市時,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會處於盈利狀態,盈利股票的數量遠超過虧損股票,買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當市場處於熊市時,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會處於虧損狀態,虧損股票的數量遠超過盈利股票,買出更多的虧損股票是合理的,採取推論(1)的比率方式有利於克服上述問題。此外,從處置效應我們亦可以推論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應少於升市的成交量。
❹ 買對股票的情況下,如何正確的賣出股票
當然賣股票不能一口氣兒全都賣了,應該等股票升值才能賣,不然買的時候挺貴賣的挺便宜,就掙不到錢,一定要持續關注行情,不能夠不關注,這樣會血本無歸。
❺ 處置效應的介紹
所謂處置效應,是指投資人在處置股票時,傾向賣出賺錢的股票、繼續持有賠錢的股票,也就是所謂的『出贏保虧』效應。這意味著當投資者處於盈利狀態時是風險迴避者,而處於虧損狀態時是風險偏好者。
❻ 如何理解處置效應
所謂處置效應,是指投資人在處置股票時,傾向賣出賺錢的股票、繼續持有賠錢的股票,也就是所謂的『出贏保虧』效應。這意味著當投資者處於盈利狀態時是風險迴避者,而處於虧損狀態時是風險偏好者。
如果你覺得不好理解,也可以理解為普通的賭徒心理,即一個人在贏、順境的時候小心謹慎、貪圖小利;而他在輸、逆境的時候卻不服輸,不計代價的希望可以挽回損失。
❼ disposition effect是什麼意思
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 所謂處置效應,是指 投資人 在處置 股票 時,傾向賣出賺錢的 股票 、 繼續持有賠錢的股票,也就是所謂的『出贏保虧』效應。
❽ 如何理解過度自信與歸隱偏差,證實偏差,處置效應,羊群效應等投資現象
2.談談你對過度自信與歸因偏差、證實偏差、處置效應和羊群效應等投資現象
的理解。
①人們有高估自己能力和對成功過分樂觀的傾向,並稱這種傾向為「過度
自信」。投市場上交易越頻繁者,自信程度越高。而且,投資者通常更傾
向於提高交易的頻繁程度,也就是說,會表現得更加自信。
②歸因偏差是指投資者往往將好的結果歸因於自己的能力,而將壞的結果
歸結於不利的外部環境,使得這種糾偏的過程大大減緩。現實中許多投
資者將失敗歸因於中國投資市場不夠成熟、不夠規范,而不是從自身找
原因。
③證實偏差是投資者尋找支持自己立場的證據的傾向。其產生原因是利益
使然,使我們不願意相信和接受與我們對立的觀點,即使這種觀點很可
能是正確的。
④處置效應指投資者在處置股票時,傾向賣出盈利的股票,繼續持有虧損
的股票,即通常的「出贏保虧」。理性的決策應該是,賣出上漲動力較小
的股票,保留上漲動力充沛的股票,而不應以是否盈利作為賣出的標准。
⑤羊群效應就是投資市場中得羊群行為,是指投資者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
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或者過度依賴輿論,而不考慮私
人信息,簡單地模仿他人的行為。
❾ 處置效應的理論解釋
Zuchel認為處置效應描繪了過去的業績和投資決策共同影響著目前的投資決策,因此評價上述理論能否解釋處置效應有兩個標准:一是這些理論能否真正抓住處置效應的核心問題,比如是否能將目前的投資決策同過去的收益(即是盈利的還是虧損的)聯系起來,以及同過去的投資決策(即是否持有)聯系起來;二是實證分析能否支持這種解釋。Zuchel認為上述理論關於處置效應的解釋並不能滿足這兩條標准,他們指出處置效應實際上可以用心理學文獻中自我辯解假設來說明。自我辯解是基於認知不和諧(cognitive dissonance)理論的一個假設。認知不和諧理論認為,投資者在投資虧損後會產生「我的投資失敗了」這樣一個認識,相比「我獲利了,我是一個成功的投資者」認識有一定的差異。而人們總是試圖證明過去的決策是正確的,以避免決策錯誤產生的結果不利於其形象。在自我辯解假設下,人們持有虧損股票的原因在於如果出售虧損股票或者說實現虧損就意味著他們過去的決策是錯誤的,所以投資者會進一步產生一個認識:「損失是暫時的」,從而繼續持有虧損股票形成處置效應現象。
Goetzmann和Peles發現投資者高估所持有共同基金的收益,這與自我辯解假設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前提下,股票收益預期必然會被高估,投資虧損信號必然會被扭曲,實際上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