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內大公司都是怎麼做股權激勵和期權激勵
國內有越來越多創業公司正在積極推行期權激勵機制,企業上市後員工因此獲得巨額財富,使得期權激勵逐漸成為中國的創業文化的一部分,企業和員工都越來越重視股權激勵和期權激勵,國內大公司都是怎麼做股權激勵和期權激勵。
據了解目前越有三分之二的阿里集團員工獲得了公司期權激勵,老員工甚至可以直接獲得股權激勵,相當於行權價為0的股票期 權,員工持股大約占集團股權的3%左右。阿里技術員工從P6級開始有權獲得期權或者股票。根據技術級別對應期權股票數額,基本定級之後就是這個數額,不會有太大的浮動。期權一般會分成四部分發,每年發放1/4。
每一年阿里的技術人才級別對應的股票數都明顯下降,這一方面是由於阿里的股價在逐步提升,要保持總package不變;另一方面,也是由於阿里對技術人才的要求在逐年提高。那員工拿到手的股票如何處理呢?阿里有完善的內部交易系統,雙方可以自行協商後,在系統上進行交易,當然交易僅限於雙方都有股票的情況下。而高層的股票,由於量大價值高,一般是專門的基金公司來收購和操作了。
目前螞蟻金服發展勢頭正猛,雖然股價比較便宜但是很豪氣,股票給的相當多,幾乎是全員持股,員工持股占集團股權的40%。單螞蟻金服的股票無法自由交易,一旦離職,必須賣給公司,20%的個人所得稅和最高45%的交易稅也是肉痛,這一點阿里非常嚴格,沒有網路、騰訊靈活。
騰訊現在比較少發放股票,即使發放股票,也是採取固定行權的方法。騰訊5位創始人以外,員工持公司股權應該不超過5%。走職業經理人路線的騰訊會給與員工較多的現金報酬,這是騰訊技術人員的一般基本月薪:
網路的股票比阿里少,但是比騰訊多,且網路的股票浮動較大,級別越高,期權可以談判的空間就越大。另外,網路每年的流動性比較大,且歡迎技術大牛帶領自己團隊空降,機會比較多。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在富有創業精神的矽谷,股票期權是一種重要的企業文化和一種生活方式。現在,大量新開張的公司還是要依靠股票期權的誘惑力來吸引那些天賦極高又酷愛冒險的人來為自己工作。據統計,矽谷創業公司的期權分配一般如下:
外聘CEO -5%到8%;副總 - 0.8%到1.3%;一線管理人員 - 0.25%;普通員工 - 0.1%;外聘董事會董事 - 0.25%:期權總共占公司15%到20%股份。
這些矽谷的創業公司普遍實行全員持股或者是大量員工持股,根據員工級別、工作類型決定授予的期權數量。這樣的期權制度會讓員工有一種主人翁意識,增加對企業的忠誠度;同時,也能讓員工分享公司的成功和榮譽。
一句話,矽谷的創業公司希望將利益分配公平,從而形成有戰鬥力的創業團隊。
面對一份互聯網公司的offer,期權是判斷其是否靠譜的一個重要指標。BAT其實代表了三種不同期權授予方式的公司,你可以根據你對自己的職業定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類型。
阿里的員工持股比例高,尤其是螞蟻金服的全員持股計劃,體現了互聯網企業開放、分享的本質所在。選擇這類快速發展的公司,就是看好公司的前景,用期權收益分享到企業的成長價值。而加入這類公司,Timing很重要,去年與今年比同一級別的員工可能期權就多很多,但行權價格越低,當然其中的風險需要自己考量。
騰訊是典型的「外企文化」,比起期權,公司更願意給員工現金報酬。在這類互聯網公司,創業的氛圍會淡一些,員工更多的是以職業經理人的心態為公司工作。不同部門、不同項目之間的薪資待遇會差別很大,所以選擇一個核心的業務很重要。
與阿里自己培養高層不同,網路歡迎牛人帶著自己的團隊空降。選擇這類渴求牛人的公司,只要證明自己是實力,期權的談判空間比較大,這也體現了公司對員工的重視程度。但是空降也有兩面性,容易派系對立,搞小團體,這也是你要考慮的因素。
總之,回顧矽谷創業公司的期權歷史不難看到,期權具有周期性的特點。在一家創業公司的早期和高速成長期,會給較多的員工發放較多的期權,但是當公司進入平穩、成熟狀態,期權的發放要求會逐漸提高,數量也會減少。反觀國內的BAT和其他一線互聯網公司,也是如此。
在技術人才流動空前頻繁的當下,把握時機,選擇一家快速發展,有可觀估值前景,且願意給員工期權激勵的公司,已經是越來越多優秀技術人員跳槽的選擇。
㈡ 公司給員工發股票甚麼意思
把公司的命運和每一個員工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共進退,若公司能夠上市,那手中的原始股價值就會成倍的增長了
㈢ 公司剛剛成立,給員工的福利是原始股,公司如果不上市,對於個人會有什麼收益
上市不上市並不影響分紅收益,只是影響買賣的方便性
㈣ 創始人和員工股票期權怎麼分配
還是股權。因為股權與一個公司最核心的利益分配、管理結構設計息息相關。我們在創業之初,除了「最重要是把事情做成」的熱情之外,也要理性地先把所有權的問題、未來股權分配的問題想清楚。
加速行權
許多期權協議包含加速行權條款。這些加速條款通常被稱為「觸發器」,但就像「懸崖」, 期權協議里一般不用這樣的術語。觸發器要麼用來在公司被收購時獎勵員工,要麼在被收購時保護員工。
· 單個觸發(獎勵):在一個單獨時間中觸發(通常是一場收購)。通常是六個月或一年的加速行權時間表。例如,如果你的四年行權期已經過了兩年, 同時你的協議中有一個既定的一年期單個觸發加速條款,那公司被收購之後,你會在三年時完成既定的行權。根據不同的情況,這個獎勵可能增加收購中買方的成本,因為他們需要提供激勵措施留住員工。(對買方來說,員工團隊通常是一個重要資產).
· 雙觸發(保護):兩個事件必須同時發生以激活加速行權。通常發生在公司被收購或者公司無故終止的情況下。這樣可以保護員工以免他們的角色被買方隨意取消。(比如他們已經有一個系統管理員),或者如果買方想降低收購的成本(因為未到期的股權可返回給公司)。第二個觸發經常被擴大來包括其他可能性,如:因公搬家,被收購後公司不再需要類似的崗位,等等。
雙觸發加速行權更為常見。相比在收購時獲得的顯而易見的股份價值,很少有創始人或員工還需要一個其他類型的獎勵。
雖然在公司創始人和VC之間設置行權機制非常容易,我們還是建議公司創始人將行權保護作為一個整體,看作「團隊聚合工具」--為他們自己、他們的聯合創始人、早期員工、和未來的員工。那些經歷過不公平的行權期的人會在這方面有特別強烈的意識--我們相信行權期的公平、均衡,和執行時的一致性是在一個公司達到長期優質管理效果的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員工股權分配
股權對於初創公司的早期雇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獎勵。它確保了員工在公司感覺到所有權並有動力為低工資工作,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在規模較大的企業可能賺得更多。因為創始人在A輪之前給公司員工股會比較復雜和昂貴,一些創始人只提供口頭承諾。我們常聽到「一旦我們拿到首輪投資,我會給你x %」。然而,這有可能導致團隊和創始人之間的矛盾。如果創始人以及團隊對相關股份所有權的期望值不同,可能意味著喪失重要員工。為避免這些問題,我們建議所有創始人要麼(1) 在A輪融資前就相對正式的提出股權計劃 (2) 給員工寫一個計劃書,詳細記錄他們在A輪融資之後的股權補償計劃。
㈤ 公司剛剛成立給員工留了10股,如果買有什麼風險
一般公司給員工股是會要求員工在職時該股有效,員工如果離職,就會贖回或無效。所以買股的風險就在於如果你要換工作,就要考慮到買來的股票有可能會被公司原價贖回或收走。
㈥ 矽谷創業公司給多少期權
30-50%不等吧
㈦ 雷軍給小米員工發股票,每人分得57萬港幣,此舉有何深意
小米員工發了股票,發了7000多萬,發給了3000多人,平均每人能得到57萬港幣的股票止損也進行了這個股票的分發,是因為執行股權激勵計劃,很多大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都會實行這個股權激勵計劃。
因為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就必然需要擴充管理的層級管理的層級越多,越意味著有管理失控的風險,怎麼能讓它不失控呢?那就是讓自己能接觸到的最下級的那一層管理者對自己言聽計從,凡事從企業利益的角度去出發,他們就像是企業的董事長一樣去管理自己下面的那些人,那這樣企業就很少存在的經營失控的風險,企業經營風險會下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