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62年中印戰爭及中印戰爭對中蘇關系的影響
在11月24日第二次會談時,赫魯曉夫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赫魯曉夫表示,在上一次會談中他不能做出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的承諾,因為當時古巴導彈危機正處於高潮時期,蘇聯必須進行「戰備」。蘇聯現在可以向印度提供一切可能的軍事設備了。在考爾同馬利諾夫斯基商談有關軍事援助問題時,馬利諾夫斯基建議印度不要去購買英國二手的航空母艦,因為「它看起來像五條腿的狗,容易成為攻擊目標」,而是應該配備坦克和最新式的海空軍武器,同時還要建立印度自己的國防工業。當考爾詢問蘇聯是否准備向印度提供上述援助時,馬利諾夫斯基回答說:「當然可以,但你們必須獲得老闆的同意。」赫魯曉夫同意向印度提供印度所需要的一切裝備,並為此否決了一些高級主管官員的反對意見。12月12日,根據赫魯曉夫的指示,貝尼迪克托夫在同尼赫魯會談中表明了蘇聯的立場。他首先表示,蘇聯政府欽佩印度政府和尼赫魯致力於不結盟政策的努力,以及保持和發展同蘇聯友好關系的努力。貝尼迪克托夫說,中印邊界沖突應該通過談判,通過和平的方法解決。尼赫魯在會談中態度強硬,聲稱:「我們當然沒有入侵中國的領土,但必須考慮的是,印度人民要求解放那些屬於印度的領土。」對有關同中國談判的問題,尼赫魯堅持必須恢復到三個月以前的邊界狀況,才能進行談判。
中印邊界沖突爆發後,中國出於各方面的考慮,向印度呼籲和平解決邊界沖突。1962年10月24日,周恩來約見班納吉,強調邊界沖突必須結束。與此同時,周恩來還在10月24日和11月9日兩次致函尼赫魯,表達中方的意圖。11月20日深夜,周恩來約見班納吉,向他宣布中國單方面停火的決定。第二天,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於11月22日零時開始,中國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並從12月1日起,中國軍隊將從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中印邊界沖突以「讓全世界大吃一驚」的方式結束了。
有關論著指出,蘇聯通過威脅停止向中國空軍提供燃油對中國施加壓力,迫使中國結束邊界沖突,據說蘇聯是應印度的請求採取了這一步驟。目前尚沒有直接的檔案文獻印證這一說法,但肯尼迪總統的顧問鮑爾斯(Chester A.Bowles)在1962年10月13日同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Anatoliy Dobrynin)的一次談話卻耐人尋味。鮑爾斯在談話中指出,中國同俄國不一樣,它缺乏至關重要的自然資源,特別是石油和可耕地。中國70%的石油都是來自蘇聯,並將從蘇聯在靠近中國邊境的西伯利亞新近發現的油田獲得更多的石油;因此,「由於北平政府成功地攫取西伯利亞新發現的石油以及西伯利亞小麥生產的潛力可能會使得中國自給自足,這難道沒有引起莫斯科的關注嗎?」鮑爾斯明確指出:「如果有一天蘇聯和美國能夠攜起手來,蘇聯通過石油、美國通過食品,就可以對中國施加有效的壓力,我們為什麼不馬上就做?由於到那時我們關系友好,我們可以為你們的邊界安全提供保證,因此不會有柏林和古巴引起我們之間的麻煩了。」
五、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對中蘇關系和冷戰的影響
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的影響和意義是深遠的。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以及亞非一些國家的反應使中國領導人特別是毛澤東堅信「革命外交」的正確性,由此對中國外交和中蘇關系的破裂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中共領導人相信,「西藏、新疆邊境的部隊在前線同尼赫魯和修正主義作斗爭」。毛澤東後來也總結說,中印邊界沖突打了一場政治軍事仗,或者叫軍事政治仗。因此在邊界沖突的背後,所顯示的是中國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國際戰略問題上同蘇聯存在的根本分歧,並成為中蘇論戰的重要內容和中蘇分裂的重要標志。這種分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首先,在如何認識和實踐「和平共處」路線的問題上,中國全面抨擊蘇聯的指導思想和外交政策。
中共領導人認為,中印邊界問題「是我們同蘇聯領導人之間的重要原則性分歧之一,蘇共領導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立場,完全背叛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原則。蘇聯領導人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全部立場和政策充分地表明,他們背叛了中國人民,背叛了蘇聯人民,背叛了社會主義陣營各國人民,背叛了印度人民,背叛了全世界一切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赫魯曉夫「支持印度反動派對社會主義的中國發動武裝進攻,同美國一起,用軍事援助,去鼓勵和幫助印度反動派向中國進行軍事挑釁」。
在中共領導人看來,中蘇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矛盾和分歧不僅僅是意識形態上的問題,同時也涉及中國的國家利益。在1963年7月同蘇共中央代表團的會談中,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反復強調:你們使美好的社會主義陣營陷入多麼混亂的境地!在處理同社會主義陣營的兄弟國家的關系時,你們完全沒有考慮社會主義陣營的整體利益,而是從大國沙文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的立場來行事。當你們認為自己的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當你們相信自己抓住一根由艾森豪威爾、肯尼迪、尼赫魯或諸如此類的人遞給你們的某種稻草的時候,你們就興高采烈。對那些不跟著你們的指揮棒轉、不受你們擺布的兄弟黨和兄弟國家,你們就暴跳如雷,你們就宣布社會主義陣營根本就不存在。當由於你們自己的錯誤政策而處境不妙、遭受挫折的時候,你們就遷怒於那些堅持原則和真理的兄弟黨和國家,把它們當作出氣孔和替罪羊,你們甚至犧牲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來迎合帝國主義分子和反革命分子,以便尋找出路。
中共認為,赫魯曉夫「一味宣揚帝國主義已經承認和平共處的必要性,並且把社會主義國家和全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看作是同和平共處政策不相容的」。「正是按照這種邏輯,赫魯曉夫把中國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堅持正確的立場,把中國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對印度反動派的武裝進攻實行自衛反擊,叫做'破壞和平共處'。」中國強調,赫魯曉夫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觀點,正是他篡改列寧關於和平共處原則的突出表現:「蘇聯領導人所說的和平共處,實際上是投降主義。蘇聯領導人在中印邊界爭端問題上的立場,不僅背棄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而且也說不上是中立的。他們同美帝國主義一起,援助印度反動派反對社會主義中國、反對印度人民。他們不僅背叛了社會主義陣營,而且背叛了印度人民。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印度人民的,是尼赫魯政府。大力支持尼赫魯政府、並且從各方面為尼赫魯政府的反動政策進行辯護和粉飾的,是蘇聯領導人。蘇聯領導人背叛印度人民的革命事業,這筆賬總有一天是要算清楚的。」
其次,對待民族主義和民族主義國家的政策立場。中蘇在中印邊界沖突問題上的不同政策,反映了兩黨對待民族資產階級的不同戰略,體現了中國的「革命外交」對民族主義國家的新的認識。中共堅持相信,「有些新獨立國家的資產階級,特別是大資產階級,隨著國內社會矛盾和國際階級斗爭的尖銳化,越來越投靠帝國主義,實行反人民、反共、反革命的政策。這就要求無產階級政黨堅決反對這種反動政策。一般地說,這些國家的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無產階級政黨在同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的時候,應當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對於資產階級反帝反封建的進步傾向,實行聯合的政策;對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妥協和勾結的反動傾向,實行斗爭的政策。」因此,「如果不同反動的民族主義進行必要的斗爭,反而同情、附和和支持反動的民族主義者的反動行為,成為他們的夥伴,那就同馬克思列寧主義背道而馳,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背道而馳,墜入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泥坑。」具體到尼赫魯的政策,中共認為,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統治集團挑起中印邊界事件,直到對中國發動大規模的武裝侵犯,正如他們干涉中國西藏一樣,都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同帝國主義利益密切結合的印度大資產階級大地主的階級本性所決定的。印度大資產階級大地主的這種擴張主義的反動思想,正是尼赫魯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統治集團為了自己的需要,也為了適應美帝國主義的需要,充當了國際反華運動的馬前卒。這就是中印邊界糾紛的根源和背景。」而赫魯曉夫修正主義思想在這一問題上的表現就是「同那些不管採取什麼反動政策的民族主義國家合作」。
最後,對不結盟運動在社會主義國家對外政策中的地位的認識和態度。鑒於印度在不結盟運動中的影響和地位,通過中印邊界沖突,中共對此有了新的認識,不再強調不結盟運動在中國外交中的重要地位。中國領導人相信,尼赫魯政府搖擺不定,他們已經不再是中立國家,雖然他們聲稱自己屬於不結盟國家,實際上卻干著侵略擴張的事。印度現在變得更加依賴美國的援助。領土問題的實質是印度政府企圖兼並西部邊界地區更多的土地,他們在破壞印度共產黨和印度人民革命斗爭的同時,也迫不及待地攻擊社會主義事業。因此,「當前的頭等大事就是要在世界人民面前揭露印度反動派及其代表人物的陰謀,如果我們不徹底揭露他們的反動言行,他們就會進一步投靠美國,這樣對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將造成更大的危險」。
對中共的上述政策立場以及對蘇聯政策的抨擊,蘇聯做出了公開的反應。1962年12月12日,赫魯曉夫在蘇聯最高蘇維埃發表講話,批評中國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政策。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科茲洛夫(F.Kozlov)在12月2日至8日召開的義大利共產黨代表大會上也批評中國在中印爭端問題上的政策是「冒險主義」,有利於反革命和帝國主義勢力的反共產主義的活動。在1963年7月25日的一份聲明中蘇聯強調:「當看到一個剛剛獲得獨立並作為尋求獨立的國家之典範的社會主義國家,利用自己的軍事優勢,同一個年輕的中立國家發生軍事沖突,力圖使用那種方法在事關某段邊界的問題上取得有利的解決途徑,對此人們感到困惑和憤懣。」《真理報》1963年9月19日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領導人一定對蘇聯愛好和平的立場不滿。也許,他們希望是用戰爭手段解決同印度的邊界問題,並希望得到蘇聯對他們行動的支持。如果北京的領導人希望得到這些,他們肯定有理由痛恨蘇聯的立場。」
蘇聯對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的反應和政策還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南亞地區的戰略格局,對冷戰和大國關系具有深遠的影響。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後,在印度同美國的關系迅速發展的同時,蘇聯也大力發展同印度的關系,這種戰略態勢無疑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蘇聯對印度的軍事援助方面,第一批4架米格21型戰斗機在1963年2月交付印度,成為蘇聯在政治上支持印度的重要標志。
從1962年中印邊界沖突結束到1964年5月,蘇聯向印度提供了價值1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1964年9月,蘇聯決定在未來5年向印度提供14億美元的貸款。1965年印巴戰爭後,美國和英國停止向印度提供軍火,蘇聯則大力向印度援助相關軍事物資。1967年,印度獲得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坦克500輛,戰斗機100架;1969年至1970年,蘇聯向印度提供450輛重型和中型坦克、150輛輕型坦克、140門口徑為100毫米的火炮、兩艘潛水艇、一艘驅逐艦、120架米格21型截擊機、32架安型運輸機、140架戰斗機、109架直升機、50套地對空導彈發射設備。同西方相應的價格相比,蘇聯的上述軍事設備一般便宜40%-50%。至於從蘇聯大量購買軍事裝備的意圖,印度國防部長查萬(Y.B.Chavan)在1965年9月表示,蘇聯的武器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對付中國。
在中美敵對和中蘇關系破裂的情況下,蘇聯在中印邊界沖突後大力發展同印度的關系,特別是在軍事領域內的合作,無疑對中國的國家安全特別是中國南部邊界安全構成了巨大的戰略壓力。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中印邊界沖突和蘇印關系發展的重要後果,中國和巴基斯坦關系得到實質性的發展。在中印關系惡化的情況下,巴基斯坦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的戰略夥伴,同時更加深了中印之間的敵對。對此蘇聯認為,中國在極度惡化同印度關系的同時,另一方面卻同「威脅亞洲和平與安全」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的成員巴基斯坦結成了事實上的盟友。中巴事實上戰略關系的形成,使得東南亞條約組織基本上失去了效力,美國開始降低對巴基斯坦在遏制中國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期望,戰略重點進一步轉向印度,這種戰略調整對南亞地區的大國關系產生了長期的影響。不過,這已經超出了本文討論的范圍。
『貳』 中印戰爭打起來對中國股市會產生什麼影響
周邊局勢的變動,預期不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影響,由於中美在一些問題上都相互呼應保持克制。美國自身都難保,不會再有找纏。故此,預期股指的回調,不會因為周邊局勢變動而影響。反而值得關注的是,最近各國開始減緩經濟援救措施,必定影響剛剛有些轉變的行業。股指也會收到影響。
望採納!
『叄』 中印戰爭對印度造成了哪些影響
中印戰爭間接說明了尼赫魯不結盟運動的構想是虛幻又不切實際,同時這場戰爭所導致的就是尼赫魯所發起中印兩大國帶領第三世界團結的不結盟運動和中印之間短暫的蜜月期,也在這一瞬間的戰爭爆發而破滅。並且導致後期一系列在喜馬拉雅山上的爭奪,從中造成雙方不少的傷亡,中印兩國也從二戰後盟友變成死對頭,直到至今仍然互相提防嚴兵重守雙方軍事要地,不結盟運動的名存實亡使得印度和中國開始尋找戰略同盟的可能,以至於印度開始與蘇聯建立起親密的友誼以制衡中國,而中國則因為美國在戰略上需要而開始被拉攏並發展與西方的外交關系,同時這也使得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持續僵持,而巴基斯坦與中國作更進一步的外交發展,進而成為中國「最友善的朋友」。
『肆』 中印戰爭給印度帶來怎樣的影響
1962年的中印之戰對於印度,其影響類似於甲午戰爭之中國,最大的傷害,就在於世人眼裡一個"大國"被打回了原形。1962年一戰同樣如此,"堂堂世界第三" "亞非拉的領袖"竟然被中國揍的魂飛魄散,領導人不得不像美蘇等國尋求援助,尼赫魯曾親自致信肯尼迪求援,新德里的政要和富商們甚至做了遷都的打算,一直到中方高姿態的開始撤軍,印度都還沒組織起反擊,此戰使得印度的國際政治資本和影響力一落千丈,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威信受到重創。
『伍』 中印戰爭對巴基斯坦有什麼影響
印度對中國開戰之前,連連擊敗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灰心了,甚至認為印度是亞洲的老大。
『陸』 中印戰爭殺死多少印軍
中印戰爭印軍死亡人數約為4900多人。
一、詳情:
1962年的中印戰爭死亡人數一共有將近5500多人,其中印軍死亡人數約為4900多人。死者中級別最高的是第二十二旅旅長。中方邊防部隊陣亡了722人,包括82為軍官,640名兵士。中印戰場是在喜馬拉雅山脈地域,這里不僅人煙稀少,且環境比較的艱苦。基本沒什麼居住,所以這次戰役中平民的傷亡情況能夠忽略不計。中國在中印戰爭中殲滅了敵軍三個旅,還重創敵軍三個旅。
二、緣由:
中印戰爭:指的是中國和印度之間的一場戰爭,戰爭發生在藏南邊境,起因是因為當時解放軍進入藏區後,與印度發生了領土問題。達賴逃亡印度尋求庇護,隨後中印關系破裂。破裂後,兩國關系緊張,產生了一連串的沖突事件,最終印度出兵開始了這場戰役。
三、主力:
戰場戰役的主力部隊是陸軍,中印雙方的海空軍都沒有參戰。
『柒』 請問中印戰爭對國家有什麼影響
中印開戰的時候,世界已經是在經歷第三次世界大戰!只可能降低一點中國獲得這場戰爭勝利的幾率!
『捌』 中印戰爭從戰爭結果和影響上來看,到底誰贏了
我想應該是印度, 因為英國殖民地時期的麥克馬洪線以南是印度的實際控制區。那是咱們的土地呀!
『玖』 中印戰爭對股票和黃金石油的影響
戰爭爆發會使得不穩定性增強 這個時候黃金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等價物必定價格上揚 包括紙黃金和實物
『拾』 中印戰爭的背景及原因、影響是什麼
背景為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原因為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影響為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中印邊境戰爭為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19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毛澤東稱中印邊界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中國在獲得勝利後主動撤軍,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10)中印戰爭影響的股票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的相關情況:
1、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2、中印邊境西段,1951年前後,印軍趁中國軍隊剛進入阿里地區之機,侵佔了受泥山江以東的賣爭拿馬和碟木卓克附近約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後,印軍又侵佔了巴里加斯。
3、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來在給尼赫魯的回信中明確指出: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雙方應根據「五項原則」,通過友好協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