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處置效應其產生的心理學基礎是什麼
所謂處置效應,是指投資人在處置股票時,傾向賣出賺錢的股票、繼續持有賠錢的股票,也就是所謂的『出贏保虧』效應。這意味著當投資者處於盈利狀態時是風險迴避者,而處於虧損狀態時是風險偏好者。
烏申斯基以惟物主義的認識論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心理學史上各個派別的心理學思想,形成自己獨特的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是一門以事實和觀察為基礎的,而不是以信仰為基礎的科學。」「這一觀點比赫爾巴特把抽象的觀念作為心理活動基礎的觀點更具有惟物特性。
(1)投資人在處置股票時傾向賣出擴展閱讀:
處置效應的基本結論是投資者更願意賣出盈利股票,繼續持有虧損股票。這種持有虧損股票而過早賣出贏利股票的「售盈持虧」的心態在國內和國外投資者中同樣存在,反映了人類的天性。處置效應的極端情況就象我們通常所說的「虱多不癢,債多不愁」,甚至「死豬不怕開水燙」。而針對處置效應的一項有力措施就是:止住虧損,讓贏利充分增長。
B. 如何理解處置效應
所謂處置效應,是指投資人在處置股票時,傾向賣出賺錢的股票、繼續持有賠錢的股票,也就是所謂的『出贏保虧』效應。這意味著當投資者處於盈利狀態時是風險迴避者,而處於虧損狀態時是風險偏好者。
如果你覺得不好理解,也可以理解為普通的賭徒心理,即一個人在贏、順境的時候小心謹慎、貪圖小利;而他在輸、逆境的時候卻不服輸,不計代價的希望可以挽回損失。
C. 買基金如果虧了,會血本無歸嗎
買基金如果虧了,不會像你說的血本無歸。因為基金投資的股票或者是債券。理論上只要國家不崩盤。那麼基金就不可能說虧的一無所有。因為基金投資股票他不是投資一隻,他是投資了很多隻股票。那麼全部都退市這種可能性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如果虧了。那麼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可以多買一點,把平均成本拉下來。因為本來基金就是有風險的。還有一個你買基金,你一定要買對方向。你要看這次基金投資的是什麼行業比如說去年的釀酒食品就非常不錯?今年的碳中和也可以。而且投資基金一般是長線投資一般要投資三年五年。能夠見到非常穩定的收益。
D. 為什麼很多散戶在股票分紅之後,就選擇了賣出
很多股票會在半年度或者年度結束的時候發布分紅的公告,有一些散戶投資者會在股票進行分紅後就賣出股票,散戶為什麼要在分紅後賣出股票呢?我覺得在分紅後就賣出股票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大家好,我是老徐,一個在努力奮斗的金融民工,請大家關注我,共同探討財經問題!
E. 投資者何時賣出股票
選擇有潛力的股票、把握最佳的股票買入價格固然重要;但是股票賣出的時機可能是投資盈利最為關鍵的一環。沒有把握住賣出的時機,你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成為「無用功」。
買的好不如賣的好
「10隻絕對不能錯過的股票。」
「5隻在未來10年最值得持有的股票。」
投資者經常能看到這類投資建議。這些投資建議都在強調買入股票。當今的投資世界傾向於更關注買入而不是賣出股票。很顯然,知道該買入哪只股票的確很重要。
然而,筆者認為,何時賣出股票對投資者而言是最大的挑戰之一。人性的弱點決定大部分投資者會賣出表現好的股票以鎖定利潤並避免賬面利潤蒸發。可經常發生的情況卻是表現好的股票在我們賣出後繼續表現良好。另一方面,大部分投資者會繼續持有表現差的股票以避免承受損失和避免承認做了錯誤的投資決策。我們總結了一些股票賣出的原則以減少人性對我們做出賣出決策的影響。如果遵循了以下四條原則,就很有可能改善你的投資結果。
當以下幾種情況發生時,賣出股票是一個很好的主意:
1、股票達到賣出的目標價位
有時股票市場對短期事件反應過度,這就給了你機會去獲得好的投資機會。幾乎每一家好公司都有被市場嚴重低估的時候。同理,幾乎每一家好公司都有被市場嚴重高估的時候,股價遠超出其實際價值,這種情況在挑戰者對公司前景過於樂觀時發生。如果你剛好持有這類被市場嚴重高估的股票,那麼你就應該考慮減少你在那隻股票上的倉位以實現部分利潤。比如說上海汽車,在經歷了2003年汽車行業井噴後,大部分投資者認為2004年汽車行業將繼續高速增長,與此同時上海汽車的股價在2003年股價翻倍的基礎上也被繼續看好,可最終結果是2004年國內汽車行業僅為低速增長,而且利潤率大幅下降,因此上海汽車的股價在2004年也慘遭腰斬。
2、公司基本面惡化
一旦注意到公司的基本面開始惡化,你可能希望賣出該股票。通過分析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你可以得知公司基本面是否惡化。上升的負債水平、上升的庫存和應收賬款比收入上升更快,以上是判斷公司的效率開始惡化的3個常用預警信號。如南開戈德,主營收入由2002末的2.22億元下降到2003年末的0.98億元,而應收賬款仍然由2002末的2768萬元上升到2003年末的2958萬元,這就表明公司的基本面已經嚴重惡化。投資者如果繼續持有該股票,可能會遭受更大的損失。下面還列舉了一些其它的公司基本面開始惡化的預警信號:
A 降低的股東權益回報率
B 下降的利潤率
C 市場份額收縮
D 不明智的並購
E 意想不到的管理層變更
3、錯誤買入的股票
無論你在股票研究方面花多少精力,你都有可能會犯錯。即使像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這樣偉大的投資者都犯過投資錯誤。當買入一隻股票後,你有可能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狀況,比如說有問題的關聯交易、變更的會計方法和下降的競爭優勢等等。如果在購買這只股票後發現了類似的問題,你就應該考慮賣出,即使賣出意味著損失。明智的止損,尋找更好的投資機會遠優於繼續持有一隻註定會表現不佳的股票。比如說實達集團,從2000年開始由於電腦行業競爭的加劇,公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下降,股價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已經下跌超過80%,遠超市場平均跌幅。
4、實施投資組合的再平衡
牛市的時候,由於幾乎所有的股票都上漲,投資者經常習慣於忽略公司的基本面。通常只有到了熊市的時候,投資者才會認清楚一個事實,那就是有些股票即使在熊市也能上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公司能承受住經濟的下降周期,但是沒有競爭力的公司在市場變差的時候會下降更多。比如說青島啤酒,作為中國啤酒行業第一品牌,從2001年中到目前,上證綜指下跌了一半,而它的股價幾乎沒有下跌。這就是為何你應該時刻保證在你的組合里用高質量的股票替換低質量的股票。
當一隻股票上漲到占你的組合很大比重的時候,你也許會考慮賣出一部分該股票以獲得利潤。如果一隻股票在過往只佔你投資組合的20%,但它在過去一段時間內股價翻倍,而你組合內的其它股票價格變化不大,那這只股票現在占你組合的近40%的比例。這樣的話,你目前組合的表現就太過於依賴一隻股票了,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考慮賣出一部分該股票以實施投資組合的再平衡。
有時候關於港股/投資/A股的知識或者入門常識,易闊每日財經的投資者學堂有非常詳細的解釋
F. 處置效應的介紹
所謂處置效應,是指投資人在處置股票時,傾向賣出賺錢的股票、繼續持有賠錢的股票,也就是所謂的『出贏保虧』效應。這意味著當投資者處於盈利狀態時是風險迴避者,而處於虧損狀態時是風險偏好者。
G. 處置效應的驗證推論
奧登(Odean)的結論與我們通常所了解的情況是吻合的,我們周圍的投資者大都如此。國內研究者對中國股市「處置效應」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的投資者更加傾向於賣出盈利股票,繼續持有虧損股票,而且這種傾向比國外投資者更為嚴重。而且,在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中均存在著處置效應。
處置效應的基本結論是投資者更願意賣出盈利股票,繼續持有虧損股票。這種持有虧損股票而過早賣出贏利股票的「售盈持虧」的心態在國內和國外投資者中同樣存在,反映了人類的天性。處置效應的極端情況就象我們通常所說的「虱多不癢,債多不愁」,甚至「死豬不怕開水燙」。而針對處置效應的一項有力措施就是:止住虧損,讓贏利充分增長。 處置效應的基本結論是投資者更願意賣出盈利股票,和繼續持有虧損股票。與此相關的兩個推論是:
(1)賣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過賣出虧損股票的比率;
(2)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長於持有盈利股票的時間。
處置效應還有一個不太適當的推論是賣出盈利股票的數量超過賣出虧損股票的數量,這一推論不適當的原因是當市場處於牛市時,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會處於盈利狀態,盈利股票的數量遠超過虧損股票,買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當市場處於熊市時,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會處於虧損狀態,虧損股票的數量遠超過盈利股票,買出更多的虧損股票是合理的,採取推論(1)的比率方式有利於克服上述問題。此外,從處置效應我們亦可以推論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應少於升市的成交量。
H. 請問買基金會虧錢虧到自己要補錢嗎還是只是虧了本金
買基金只會虧一部分本金,不需要補錢。
一般基金如果虧到一定程度,會清盤。大多數基金的清盤線是75%,也就是虧了25%就會清盤,把剩餘的錢還給投資人。具體的清盤線,要看你所買基金的合同,這個是不盡相同的。
從哪裡買的,就會返回到那個帳戶,如果是證券帳戶買的,就會還到你的證券帳戶,如果是在銀行買的,就會直接還到你的銀行帳戶。
(8)投資人在處置股票時傾向賣出擴展閱讀:
不會虧損到本金的基金主要有幾種
1、貨幣基金,比如余額寶,理財通就是這種基金,因為其主要投資協議存款等;
2、理財型基金,這種基金和貨幣基金投資方向類似;
3、保本型基金,只要滿足保本條件,就是保本的,不會損失本金。
I. 投資者該在什麼情況下賣出股票
通過平時與客戶的交流發現,現在很多股民選股並不是問題,但對於股票賣出時機卻掌握得不好,所以也才有「買股是徒弟,賣股是師傅」這樣的股市哲理。我總結通常問題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受自己的情緒或市場熱點氣氛的影響頻繁換股,沒有足夠的耐心與信心;2.獲利品種不知道適當了結,總想看高一線;3.被套之後只是等待,萬不得已才會被動斬倉;4.明明行情到頂應該減倉時不知如何下手。那麼呢? 第一種情況是當股票達到目標位時,沒有充分的持股理由時,則應賣出。投資者在買入股票的同時,都會根據買入的理由制定一個目標位和大概的持股時間。當到達目標位之後,如果該股在走勢上沒有明確體現出後市趨勢,則應該賣出。實際上一隻個股在大多情況下並不能反映出後市走向,無論從技術面還是基本面上都很難做出明確的判斷。所以此時賣出體現了一種合理的操作思路。記住,在這種情況下,踏空不是風險,因為你已經完成了階段性目標。 第二種情況是當發覺自己買入的理由不成立時。買入需要理由,例如您因為某種消息而買入一隻股票,但後來發現消息並沒有兌現,這就是理由不成立的一種情況。另一方面雖然消息是准確的,但分析的邏輯不合理。消息看似利好實則利空,公布之後市場反應與您的判斷相反,這也是理由不成立的一種情況。當你發現買入的理由不成立而同時又找不到其它充分的理由讓你繼續持有時,則應賣出。因為你買入行為的本身是不合理的。 第三種情況情況是當股價達到你設定的止損位,或形態明顯走壞,則應堅決賣出。設定目標位的目的就是將損失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圍之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種情況下斬倉沒有什麼猶豫的。此時割捨,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另外,在這種情況下最好一次性賣出。 第四種情況是當你需要調整持倉結構時。你覺得目前大勢並不是太好,而手中的倉位又較重時,則應適當地賣出一部分籌碼。這時候有很多人以股票是否已經獲利作為賣出的前提,其實這種作法是不科學的。
J. disposition effect是什麼意思
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 所謂處置效應,是指 投資人 在處置 股票 時,傾向賣出賺錢的 股票 、 繼續持有賠錢的股票,也就是所謂的『出贏保虧』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