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吳鷹是誰,為何他能同時壓著馬雲和馬化騰
哥不在江湖,江湖卻有哥的傳說,用這句話來形容吳鷹在科技江湖的地位,一點都不為過。雖然很多人不知道吳鷹這個人,但是只要說起小靈通,肯定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知道小靈通有多火,在當時完全可以媲美現在的阿里巴巴和騰訊公司。而吳鷹就是小靈通的締造者,被稱為“小靈通”之父,他現在雖然不再風光,但依然是科技圈和IT界大哥級別的人物,就連馬雲和馬化騰都會給他面子。那為什麼吳鷹能讓馬雲和馬化騰這兩個IT界的大佬買他的賬。
或許吳鷹現在沒有馬雲、馬化騰有錢,但是他曾經締造的小靈通商業帝國,以及自身能力和人格魅力,讓他在IT界舉重若輕,受人尊重。所以說他能同時壓著馬雲和馬化騰的肩膀,也是自身實力的一種體現。
Ⅱ 吳鷹的人物平生
成也小靈通敗也小靈通
1989年,在紐約街頭的吳鷹,頗為意外地與後來擔任UT首席技術官的黃曉慶相逢,而正是這段美麗的邂逅,最終成為吳鷹人生中需要用濃墨重彩去勾勒的標志性事件。
5年後的1994年2月,黃曉慶正式脫身貝爾實驗室並一頭扎進由台灣人陸弘亮一手撐起的Unitech公司,而當時的陸弘亮正在美國集中精力從事通信軟體的開發。後來,在黃曉慶的努力下,吳鷹、薛村禾、陸弘亮才得以有機會在酒桌上把酒痛飲,感喟「相識恨晚」。而當50%:50%的合並方案在吳和陸之間深入交流並最終敲定後,吳鷹更是將黃曉慶拉到了中國。
1996年,時任浙江餘杭市郵電局局長的徐福新,去日考察時偶然發現了PHS技術(小靈通)的可用性,並迅速回國搞出了小靈通。據知情人士透露,當時的徐曾密切接觸過多家國際通信巨頭,力圖合作開發,奈何對方均以小靈通技術落後為由,拒絕合作,其中華為、愛立信對此曾認真做過專項研究,但最終還是放棄了。
正是這些通信巨頭們的集體缺席,吳鷹才得以買斷該技術並強勢推廣。1998年,在國際巨頭紛紛不看好的情形下,吳鷹斥資數千萬發展小靈通業務,並最終一炮打響。2000年3月3日,UT斯達康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登陸當天,股價一度高沖到73美元,漲幅達278%,公司市值瞬間膨脹為70多億美元,被納市戴上了2000年第一季度10佳公司的桂冠。
吳鷹下注小靈通,居然成功了。
股市的好消息以及媒體的吹捧讓吳鷹沉醉其間。天南海北飛來飛去,各種名人派對、財富論壇上總可見吳鷹的標志性身影,其氣勢、光環與大牌明星並無二致。
在繼美國《商業周刊》2002年評定UT為全球IT100強,遴選其為全球成長最快公司之後,2003年,美國《時代周刊》更是將吳鷹與eBay創始人惠特曼、Google 全球副總裁Omid Kordestani、Dell公司總裁兼首席運營官Kevin Rollins、搜狐總裁張朝陽等14人一道,給予了隆重的特別報道。
在這期名為「Tech survivors」的重磅推介中,《時代周刊》對吳鷹在小靈通技術上引人矚目的商業貢獻表達了耐人尋味的推崇:「吳鷹於1998年在中國推出小靈通業務時,估計誰也不會想到,截至2003年,其用戶能夠突破1800萬。而更為離奇的是,這種技術早在90年代初就已經問世於日,而吳鷹愣是憑借他新澤西理工學院的電子工程學位,重新定義了小靈通概念,並以此說服了中國信產部的官員,讓他們相信小靈通是固定通信業務的延伸和補充,並將該技術賣給了中國的兩家固網運營商——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而這兩家公司當時也正躊躇於沒有移動運營許可證而扼腕嘆息中,合作自然水到渠成。」
《時代周刊》援引某位咨詢師的觀點,耐人尋味地披露:「吳鷹最奇妙的地方在於,他總是能夠將不可能的東西變得合理合法。」
但吳鷹的好夢只持續了幾年,隨著小靈通業務的急速落敗,UT決策層宛若熱鍋上的螞蟻。他們從前都是將大把的力氣用在小靈通上,很久以來也未曾想過今後的發展謀略,滿心以為靠這一個東西就能夠吃上些年月了。
處境的尷尬逼迫變局的出現,扭轉頹勢成為當務之急。但吳鷹的押寶心態郁結在心頭化不開,其「大賭定輸贏」的氣質似乎已經全然融會在他的血液里:從扛著巨資砸入3G幾乎血無歸,再到謀劃中國IPTV版圖結果前途渺茫,UT和它的精神領袖吳鷹彷彿無頭蒼蠅,開始到處亂撞。
吳鷹,那個被烙上小靈通標志的物質載體,此刻卻再也不想提什麼小靈通了。
2006年10月17日,在位於北京長安街東方廣場的UT斯達康中國總公司的辦公樓里,其市場總部高級投資關系經理張純面對《IT時代周刊》記者的提問說,吳鷹確實是在這里辦公,但已經去美國,而且他經常是美國、北京、杭州三地飛,時間很不確定。在與張純交流前,刊記者在前台和接待小姐聊天,對方稱吳總經常不在北京。
在其辦公樓的幾面牆上,分別擺放著UT的最新產品圖示、最新產品模型、各個時期的榮譽證書和獎杯,記錄著小靈通曾經的輝煌。據信產部發布的權威數字,2005年上半年與2006同期相比,整體利潤上漲31.5%,而2006年上半年,比2005年同期僅僅增長2%。盡管從數字上看似乎仍在增長,但就行業整體而言,預期已很不看好。而UT的官方數字顯示,2005年,公司凈虧損4.62億美元。2006年僅上半年凈虧損就已突破3210萬美元。分析人士甚至預測,2006年UT全年財報將會比2005年更加難看。
在小靈通風光不再的時候,吳鷹終於也脫去了他那一層神奇的光環。不過,對於吳鷹不再就任CEO職位一事,UT方面稱,這只是公司讓吳鷹承擔更重要的職能,尋找公司戰略選擇,而不是因為小靈通的問題。
身陷泥潭
小靈通業務不再風光,吳鷹開始了新一輪的賭博。他頻頻在WCDMA、CDMA2000、IPTV等業務上下注,希圖扳回敗局。但這一次,命運之神顯然沒有再次眷顧他。對吳鷹下注IPTV一事,號稱「拚命三郎」,對吳鷹了解甚深的周韶寧在接受《IT時代周刊》采訪的時候說,「沒錯,IPTV目前在發展模式上還有待探索,標准也不確定,監管也有問題,到大規模應用可能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大量投入可能會有風險。」周韶寧曾供職於UT長達9年,當時與吳鷹、黃曉慶並稱UT中國的三架馬車。對於這個說法,UT斯達康稱,經他們核實,該刊記者與周的對話被稱為斷章取義,嚴重違反被訪者初衷。但可惜的是,他們是如何核實的,UT並未明言。
原供職於摩托羅拉、現為摩托羅拉旗下公司飛思卡爾半導體亞太區總裁的關永祺,曾經專門負責PHS技術在日的研發推廣,但PHS業務後來被摩托羅拉果斷砍掉。
2006年10月19日,北京和平里中街乙十六號商務會所,關永祺接受了《IT時代周刊》的獨家專訪。
關永祺對刊坦言:「當初摩托羅拉在日也發展小靈通,但後來我們徹底退出了。因為那時候日政府認為,這個技術已經面臨淘汰,技術應該往高處走,而不是相反。我一直密切關注UT和吳鷹的發展路徑,我也曾看到,吳鷹把這個東西拿到中國來,做得很好,我可以祝賀他,但我們不會去做!」
「小靈通是一種很特別的產品,但不是一個長遠發展的方案,只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一個特定的機會,它冒了出來而已。即使你在幾年前問我,飛思卡爾要不要上一個小靈通晶元項目,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不。盡管你可以說,靠這樣一個不能維持長久的方案,UT斯達康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大公司。」 關永祺對小靈通的發展軌跡基持否定的態度。
而多位專家在和刊記者談及UT和吳鷹時,都表達了惋惜之情。因為他們沒有考慮到「范圍經濟」,把幾乎全部的力氣投注到小靈通上,最後當小靈通業務呈現發展遲滯徵兆時,再提轉型,在時間上已經晚了好幾步,處境自然不利。
轉型往哪裡轉,又是一個問題。先是投3G,從WCDMA到CDMA2000,再到IPTV,給人的印象是急速冒進、雜亂無章。在3G領域,企業進入很多,諾基亞、愛立信、北電、華為幾年前早已安營紮寨、厲兵秣馬,在終端設備上擁有明顯優勢。
值得一說的是華為,它是一個與UT截然不同的企業,幾乎通信領域的所有分支技術華為都有涉及,是產品線完備的一個典型,在各個領域與國際一流企業展開全球性競爭。所以,在這樣的競爭環境里,UT似乎並沒有多少話語權。
已經公開的消息是,很早以前中國電信就已經與愛立信簽署協議,就3G技術設備進行合作。廣東移動也很早就提出決定採用愛立信的3G設備,而此時的UT卻還在如火如荼地拼殺小靈通。在這樣的情形下轉型做3G,從時間和整體氛圍上講,對UT已經很不利。
一位接近吳鷹和UT達數年之久的內部人士對《T時代周刊》記者透露,由於當初吳鷹做小靈通做得很強勢,分搶了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飯碗,曾經給兩者造成了很大壓力, UT一度與兩者關系很僵。所以,就3G業務,愛立信、諾基亞等企業領導都曾拜會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兩家均盛情接待,唯獨吳鷹吃了對方的閉門羹,再加上3G遲遲不發牌照,UT更是雪上加霜。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由於在小靈通業務上的深度合作,UT和中國電信、中國網通等固話運營商積累了不錯的關系。但從某種意義上講,當初中國電信、中國網通力推小靈通實屬迫不得已。因為沒有移動GSM牌照,小靈通又屬於固網通信,所以便只能找小靈通這一僅有的途徑去拓展業務,除此沒有其他任何選項。
董事會否決了吳鷹的全球CEO
小靈通的戰略失誤所造成的公司與個人的窘迫心境,一度讓吳鷹回憶起當年在美國貝爾實驗室的那段經歷:在被貝爾實驗室開除出局的一剎那,農民出身、勤懇治學、一步步走到當下的吳鷹頓時淚流滿面。強大的自尊心燃燒起來的是無比高亢的鬥志,吳鷹隱忍並堅強地搜尋著可能成就事業的一切線索,直到發現了小靈通。吳鷹曾經擲地有聲地表示:只有在最困難的時候,你才能判斷出誰是man,誰是boy!
吳鷹試圖凝聚全身氣力扭轉頹勢。在轉投3G深陷無底洞之後,他亮出了最後一張王牌:IPTV!
事實證明,他又錯了。
身處漩渦之中的UT首席科學家楊景,不得不對IPTV加以褒揚。他表示,IPTV是消滅數字鴻溝、實現全社會信息化的最有效途徑。此言外之意便是,大家都要給IPTV捧個場,那樣UT也能好過些!
股價一挫再挫,虧損無邊擴散,UT董事會眼睜睜看著曾經高高在上的公司股票,如今變得如同大白菜一樣被低廉拋售,心中自是焦慮萬端。更有分析師表示,UT股價在5美元才基符合實際情況。
固定資產在不間斷地無形流失,企業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倍受打擊,高管跳槽風波愈演愈烈,而更為重要的是,股民的集體不買賬已經凝聚成為公司內部的巨大壓力。
一向只負責資層面,並不實際操作中國業務的UT董事長兼全球CEO陸弘亮惱了。當時透露出來的可靠消息是,從2007年1月1日起,由UT獨立董事Tom Toy擔任公司董事長,陸離職後仍將擔任公司戰略顧問,但全球CEO將不再考慮吳鷹。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不久前的一次新聞采訪中,吳鷹曾經透露,自己雖然很早以前就曾被陸老闆「欽點」為全球CEO(公司也作過公告稱將於2007年1月1日起由吳鷹擔任全球CEO),但總感覺自己的能力還有差距。但當2006年5月陸老闆決定辭職並繼續委任吳鷹時,吳鷹開心地表示:自己的能力可以勝任了,一定要把這個工作做好!
如今老闆的臉色變了。
行業資深人士何濤在接受《IT時代周刊》記者采訪時,深刻剖析了陸與吳的復雜關系。
據何濤講述,陸弘亮是一個非常好相處、非常大度的人,更是一個可以做哥們、值得託付的人。早在與吳鷹合作之前的很長時間里,陸在美國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只是國內對此關注度不夠。直到吳鷹和小靈通在國內的一路高歌才促使大家發現,原來在吳鷹和小靈通背後還有這樣一個精明的戰略投資家在整體策劃。
「我的弱點也是我的優點,就是太容易相信別人。很多時候我明明知道某個人借錢有去無回,但我還是要幫他。別人都說我太天真。」總是保持一臉笑眯眯表情、曾經創辦過3家公司且深諳矽谷創新機制的陸弘亮,這樣對自己人格作剖析,無論怎麼看都有些是針對吳鷹的意思。
對於這個結論,刊向UT斯達康求證時,UT只是表示結論錯誤,但具體是哪錯了,並未向刊明言。
諸多分析人士在與刊記者交流時都流露了類似的觀點:陸弘亮在UT是一個相當有份量的人,至今無人能夠撼動。UT董事長陸弘亮和董事會為什麼要否決吳鷹的職位?其實無非是給股民一個交代。
固執的性格害了自己
UT走到了尷尬的懸崖邊上,無論怎麼走,都很危險。
自詡「60分的能力,80分的舞台」的UT,處處宣揚尊重人才的「一團和氣」,但其實不然。
某位UT前員工對《IT時代周刊》講,當初見到大鬍子的吳鷹,並認真聆聽了其對公司發展戰略的宏大解讀後,當即感嘆自己「找對了領頭羊」。但承認「理想高過現實」的該員工,卻在具體工作中,逐步修正了自己從前的觀點,而且後來隨著UT整體發展多次遭遇掣肘,「吳鷹在UT的標桿作用已大幅度退化」,而其內部機制也凸現了重重漏洞。 公司領導的個人意志往往會影響一個企業的最終走向,是否善於採納下層員工的可行性建議非常關鍵,吳鷹和他的UT從企業戰略上來說,似乎並沒有理順這樣一個基關系。
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連福表示,作為小靈通精神象徵的吳鷹,確有他的過人之處,但從小靈通一夜成名後,他似乎完全失去了自我。「一個沒有理性思維的人如果一度財力膨脹,性格往往扭曲,自己認為無所不能了,別人的正確建議都聽不進去了,一切自我說了算,這樣肯定是不行的。」
單一的市場、單一的產品是很危險的,尤其對做高科技產品的企業而言,是最危險不過的,而吳鷹卻偏偏固執地走到了這一步。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不論UT是否「改嫁」,吳鷹這次鐵定是要離開UT了。只不過,根據雙方簽署的意向書,吳鷹不得不在2007年1月1日UT董事會最新調整下達之前,緊密配合其他同事以及美林證券,站好UT最後一班崗。而在此關鍵時刻,吳鷹需承擔相應責任。之後,UT斯達康向《IT時代周刊》回復,認為這是商業謠言,公司早就公開辟謠,並掌握了謠言出籠背景。但讓記者感興趣的是,謠言的出籠背景是什麼,UT並沒有透露。
10月27日,一位UT在職員工在多次表露「千萬不能署名」後,終於接受了刊記者的采訪。在深入交流後,該員工就公司整體運營狀況和吳鷹離職傳聞,談了自己的幾點體會。他說:「其實, UT內部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開始動盪了,原因有兩個。首先,大家心裡一直都綳著根弦,而且不論基層員工還是中層領導,都很惶惑。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是,公司運作的整體不景氣極有可能再度引發大規模裁員。再者,整個公司從上到下,無論在杭州、深圳、北京還是在美國加州,在尚未傳出正式消息前,就已經對吳鷹的去向猜測紛紛,而其中,除一部分高層在私下表示過吳鷹將要離開的消息外,更多人聽到的卻是:吳鷹即使不走,也會被降職處理,很有可能調離北京,去杭州負責研發、生產,但這樣的任命,對好強的吳鷹來說,接受起來很不容易,是否接受這樣的任命非常難說,所以,離開的可能性非常大。」對於UT員工的這段采訪,事後刊向UT求證時,卻仍然被UT定義為謠言。UT在回復刊的意見函中,表示願意真誠地與媒體溝通,但當刊記者與UT方面進行溝通時,得到的卻不是這個結果。在發展戰略上飽受重創的UT,這個號稱「東方智慧,西方創新」的國際「大」企業,再度面臨艱難的選擇。
精於交際、口才超人、融匯中美文化於一身的吳鷹,被尷尬地丟在死寂、灰暗的世界裡。
Ⅲ 一手壓著兩位「中國首富」,那位神秘的大鬍子,他到底是誰呢
曹雪芹曾在《紅樓夢》中寫下:「我們也知道艱難的,但只俗語說的:『瘦死的駱駝比馬還大』呢。」事情總是有辦法解決的,有能力之人無論當下的情況如何,他總會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路。
在馬雲創業之初,因他的產品不是不可被替代的,所以他非常需要投資,而吳鷹非常看好馬雲的產品,吳鷹在這個時候便給馬雲帶來了第一筆投資。算的上是圈內老大哥的吳鷹給馬雲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並且在馬雲和馬化騰因各自產品市場有爭端之時,吳鷹還幫助二人調節了矛盾,使得二人在國內和平的瓜分著互聯網中的不同領域。
這也就是為什麼吳鷹能夠一手壓著一個互聯網大佬,還和他們談笑風生的原因吧。這里的「壓」不是說他對「二馬」的壓制,這其實是他們關系好的證明。我國大力鼓勵創業,以此解決就業問題。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創業能夠推動社會的改變。而吳鷹作為一個成功的案例,他給創業者們提供了一個方向,也給人們提供了一些可供參考的經驗。
Ⅳ 恆瑞醫葯股票能長期持有嗎
可以長期持有,道理很簡單,強者恆強,一個優秀的醫葯公司,產品越來越來成熟,技術越來越先進,市場越來越龐大,它的生命周期會很長,會有百年甚至幾百年的發展,這才十八歲,正是美好年華,它的上升空間還很大,所以別預測它還能漲多高,誰也預測不出來,但我知道,200倍在A股中根本不算高,漲幅達千倍,五百多倍的優質股票我知道的就有好幾家,萬科,蘇寧,青島海爾,格力,茅台等等,難道它們會因為漲幅大就停止了上漲?答案卻是這些股票穿越了牛熊,股價至今一直持續上漲。這就是正真的優質公司,真正的優質股票!國外還有上漲一萬倍的股票,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基金54年來持續上漲,到19年,每股上漲幅度達到10479倍。這就是股市的魅力,這就是長期持有的魅力
拓展資料:
因5G概念而一度被熱炒的中嘉博創(000889.SH),終於低下了其高昂的頭顱,自4月14日沖上14.74元/股的高位之後一路向下,至5月15日收盤時已跌至10.68元/股,跌幅近30%。 而比股價快速下跌更讓市場關注的是,中嘉博創2019年年報巨虧12.4億,市場一直擔心的中嘉博創商譽減值的雷終於爆了。 中嘉博創的三次收購,不僅帶來29.7億商譽壓頂,更是令一度銷聲匿跡的前UT斯達康創始人吳鷹重新被置於聚光燈下。
12億巨額商譽減值 上市公司深陷虧損泥潭 4月28日,中嘉博創發布2019年年報,其營業收入31.63億,同比增長4.35%,歸母凈利潤卻是赫然虧損12.4億,同比暴跌590.41%。 從2014年到2018年,中嘉博創的凈利潤都是同比增長的,5年累計凈利潤約9.55億元,而2019年一年就虧掉12.4億,直接抹去了此前五年的成果。 確實厲害!不出手就罷了,一出手,就是大手筆。
巨額虧損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中嘉博創的公告稱是計提商譽減值和應收款項壞賬准備。其中計提商譽部分,子公司創世漫道商譽減值4.63億元;子公司長實通信商譽減值7.39億元。應收款項部分,計提壞賬損失1.41億元。 此次商譽減值共計12.02億元,幾乎佔了中嘉博創虧損額的全部。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中嘉博創形成了高達29.72億的商譽,占凈資產的比例高達82.5%。換句話說,中嘉博創的凈資產中,絕大部分都是虛無的「商譽」。此次減值之後,中嘉博創的商譽依然高達17.69億元。
Ⅳ 為什麼阿里巴巴的股份最大持有者是日本人
1999年,阿里創業初期,遇到了所有公司都會遇到的事:缺錢!馬雲找遍了所有投資人,大家都認為這事不成,其中包括著名的投資人雷軍,沒有投資阿里估計也是他們這輩子最後悔的事情。
吳鷹,他沒有投資阿里,但是他給馬雲介紹了他的投資人,日本軟銀集團的孫正義,兩人一拍即合,孫正義將給另外一家公司的2000萬美元資產投給了馬雲的阿里巴巴,後來更是追加投資4000萬美元,因此日本軟銀集團也成為阿里巴巴到目前為止最大股東。
(5)吳鷹投資的股票擴展閱讀:
日本軟銀集團持有阿里34.4%的股份作為最大股東,然而阿里還是中國的還是馬雲的。
因為投票權與股權的分離。創始人需要知道的法律知識是股權與投票權是可以分離的。現實情況中,隨著公司的不斷融資壯大,創始人股權將被不斷稀釋,很難一直保持公司的絕對控股權。為了繼續維持公司的控制權,可以將其他部分股東股權中的投票權分離出來,交給創始股東行使。
2012年阿里巴巴管理層目前僅持有公司股份10%左右,馬雲一人就佔7.43%。如果按照香港股市「同股同權」的原則,投票權應與股權比例相當,阿里巴巴管理層的投票權只有10%左右。擺在阿里巴巴管理層面前原本只有兩條路,要麼採用「AB股」架構赴美上市,要麼效仿騰訊,說服大股東放棄投票權。此前有消息稱,為了讓阿里巴巴能夠順利在香港IPO,軟銀願意放棄部分投票權。
網路-阿里巴巴集團
Ⅵ 如何用心智把握自己
在求職應聘時,許多人認為機遇總是屬於那些最聰明、最優秀的人才。因此,他們往往還未應聘心理上就已經落聘了!
美國UTstarcom(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海外歸國留學生吳鷹,1986年曾應聘一位著名教授的助教。這個職位收入豐厚,又不影響學習,還能接觸到最先進的科技資訊,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但當吳鷹趕到報名處時,那裡已擠滿了人。
經過篩選,取得報考資格的各國學者就有30多人,成功的希望實在渺茫。考試前幾天,幾位中國留學生使盡渾身解數打探主考官的情況。幾經周折,他們終於弄清內幕——主持這次考試的教授曾在朝鮮戰場上當過中國人的俘虜!
中國留學生們這下全死心了。「把時間花在不可能的事情上,再愚蠢不過了!」他們紛紛宣告退出。
吳鷹要好的一位朋友也勸他道:「算了吧!多刷幾個盤子,好歹掙點兒學費!」但吳鷹還是如期參加了考試。在考試時,他很放得開,完全融入到助教這個角色中。
「OK!就是你了!」當教授給吳鷹一個肯定的答復後,又微笑著說:「你知道我為什麼錄取你嗎?」吳鷹誠實地搖了搖頭。
「其實你在所有的應試者中並不是最好的,但你不像你的那些同學,他們看起來好像很聰明,其實最愚蠢不過了,你們是為我工作,只要能給我當好助手就行了,還扯上幾十年前的事干什麼。我很欣賞你的勇氣,這就是我錄取你的原因!」
聽說他被錄取了,那幾位中途退出的留學生不由頓足捶胸:多好的機會被錯過了!後來吳鷹又聽說,教授當年是做過中國軍隊的俘虜,但中國士兵對他很好,根本沒有為難過他,他至今還念念不忘。
無論是求職還是干一番事業,自信心都是第一位的,一個人的天賦並不是決定成功的關鍵因素。如今,吳鷹公司的股票市值已達70億美元,他被美國著名的商業雜志《亞洲之星》評選為最有影響力的50位亞洲人之一。吳鷹承認,當初求職的經歷對他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要成功,聰明才智是重要的。隨著在生活中歷練的時日增多,人們會認識到,它在成功要素排名表上的位置,卻越來越往後面移——聰明只佔第五位。
那麼,排在聰明前面的4位又是什麼呢?
第一,目標。你永遠不可能強按著一頭不想喝水的牛去喝水,同樣,你也不可能在你自己不喜歡的領域,取得此生你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目標是慾望的表達,「要什麼」從來就比「怎樣做」更為重要。但是目標不是慾望,目標更加具體,也往往給自己定了時限。它既有慾望韻感情、牽動因素,同時也有自己做主,不讓自己從散漫中游移的因素。
第二,胸懷。所謂胸懷,就是一股用天下之才、盡天下之利的氣概。當然,還包括相當程度的包容——對異己的包容,對陌生者的包容,對不如己者的包容。只有這樣,你才會形成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才能把事業做大。
第三,勇氣。假如你不嘗試什麼,你就不會真正知道、自己想什麼,也不會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所以有這樣一句名言:舉槍一射擊一瞄準。毋憚初難,毋恃久安,先做了再說。一切生機全從行動中來。人常常抱怨自己缺少機會,其實是自己沒有勇氣把握機會。
第四,堅持。許多事沒有成功,不是由於構想不好,。也不是由於沒有努力,而是由於沒有堅持。時下有個概念叫開拓者。什麼叫開拓?開拓就是除了開辟還需拓進。堅持就是拓進,就是遇到困難決不放棄的韌勁兒。
目標、胸懷、勇氣、堅持,再加上聰明,構成了成功者最為重要的5要素。如果我們相信人的聰明並不完全屬於天生,也可以通過後天來造就,那麼,有了前4者,聰明也會更容易產生。
正如一切成功者證明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心智開發。總結上述5點,前4者所說全是「心」,最後一個才是「智」,也就是說,對成功者來說,發展自己的各種智力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還是你對「心」的把握。
Ⅶ 一手壓著2名「中國首富」,這名神秘的大鬍子,他究竟是誰
在當下社會,馬雲、馬化騰等人都是商業奇才,他們的商業帝國令人震撼,可他們的成功背後卻付出了艱辛。創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優秀的企業家都曾經經歷過艱難困苦,在困境中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最終才能白手起家,成就一方富豪。
如今的吳鷹能夠在另一領域當中翱翔。不甘於平凡的他,曾經努力前行過,也曾有過輝煌,如今的他經歷了巔峰之後,人生慢慢趨於平淡,但卻在圈中樹立了一個老大哥的形象。
Ⅷ 為什麼阿里巴巴日本是大股東錢怎麼日本人都賺了
因為日本的軟銀集團是阿里巴巴的最大股東(截至2019年6月10日)。
日本軟銀集團2019年6月4日發布消息稱,因出售所持阿里巴巴集團2.8%的股份,其2019財年第一季度(2019年4月至6月)合並將計入約1.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68億元)利潤。此番交易後,軟銀仍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東。
(8)吳鷹投資的股票擴展閱讀: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最新文件顯示,截至2018年7月18日,軟銀持有阿里巴巴28.8%股權,為最大股東;Altaba持股為14.8%,為第二大股東。阿里巴巴管理層一共持股為9.5%,其中馬雲持股為6.4%,為第三大股東,集團副董事長蔡崇信持股為2.3%。
在2019年6月完成全部交易。完成交易後,預計軟銀集團對阿里巴巴的持股將從之前的約29%降至26%。軟銀集團仍將保持控股地位。
2016年軟銀通過衍生品交易出售部分阿里巴巴股份,為收購英國晶元設計公司ARM籌集資金。同年10月,軟銀宣布和沙烏地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設立資產規模達到1000億美元的科技基金「願景基金」。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軟銀集團發布的2018財年(截至2019年3月)財報顯示,凈利潤同比增長36%,達到1.41萬億日元。軟銀尚未公布2019財年的盈利預期。軟銀會長兼社長孫正義宣布,將於近期成立「願景基金」的第2號基金。願景基金在成立約2年的時間里已對全球82家獨角獸企業進行出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