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調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行權價格對股票本身有什麼影響
調整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行權價格調整不太大的影響不大,行權價與激勵作用是負相關的。
股權激勵就是公司與員工(包括高層管理人員)的一個約定,約定一個時期公司的經營業績達到一定標准,員工就可以約定價格(一般比市價低較多)得到一定數量的公司股票。這種辦法是把員工的利益與公司的利益綁定在一起,促進公司的良性發展,所以對二級市場的股票也有利好作用。
拓展資料:
一、看跌期權是什麼
看跌期權又稱賣權選擇權、賣方期權、賣權、延賣期權或敲出。看跌期權是指期權的購買者擁有在期權合約有效期內按執行價格賣出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權利,但不負擔必須賣出的義務。從其本質上講,期權實質上是在金融領域中將權利和義務分開進行定價,使得權利的受讓人在規定時間內對於是否進行交易,行使其權利,而義務方必須履行。
比如,一個人認為某支股票下跌,那他買入看跌期權,比如現在股價10元,他認為會下跌,那麼他找到期權公司,給期權公司500元,約定一個月後以10價格賣出1000股。如果一個月以後,股價下跌到8元,那他每股可得2元,期權公司應給他2000元。如果一個月以後,股價上漲到12元,他不行權了,那付出的500就打水漂了,期權公司賺了他500。
二、股權激勵是利好還是利空
一般認為是利好,股權激勵,大致可以理解為:為了激勵公司高管努力的為公司創造價值,而向他們發放本公司的股票,這樣以來,只有他們努力工作,使公司效益越來越好,逐漸得到市場的認可,然後,股價上去了,自然地高管持有的股票也就升值了,也就是說,把高管的利益用股票跟公司的利益捆綁起來。
② 個別股票期權對牛市的影響都有什麼是好的影響嗎
期權的漲跌對於股票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是好還是壞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了解。
期權其實對於股票的影響是很小的,主要的影響是反過來的是股票對於期權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期權它就是。根據股票市場的波動來進行波動的,它的主體是股票。所以說應該說是股票對於期權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股票對期權產生的影響是很直接的,股票上漲,那麼期權就上漲,股票下跌期權基本上也是要下跌。他們的走勢相關性是非常高的。如果說你看好某一個股票上漲或者下跌的話,那麼你就可以對應的去買它的期權。
大家看完,記得點贊+加關注+收藏哦。
③ 股票期權交易對股票走勢有影響嗎
股票的升跌簡單來說,供求決定價格,買的人多價格就漲,賣的人多價格就跌。做成買賣不平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響股市的政策面、基本面、技術面、資金面、消息面等,是利空還是利多,升多了會有所調整,跌多了也會出現反彈,這是不變的規律。投資者的心態不穩也會助長下跌的,還有的是對上市公司發展預期是好是壞,也會造成股票價格的漲跌。也有的是主力洗盤打壓下跌,就是主力莊家為了達到炒作股票的目的,在市場大幅震盪時,讓持有股票的散戶使其賣出股票,以便在低位大量買進,達到其手中擁有能夠決定該股票價格走勢的大量籌碼。直至所擁有股票數量足夠多時,再將股價向上拉升,從而獲取較高利潤。
散戶在研判走勢的時候,往往有一些固定的經驗,比如說底部放量,價升量增,價跌量縮,什麼指標金叉、叉,分時圖上經常出現大單買賣,委買、委賣盤狀態,內外盤的差距,收盤時的拉升等等。這些現象都可以是主力做出來的,當散戶相信了這些經驗,形成了思維定式後,主力會反過來利用這些來欺騙你。例如尾盤時突然出現幾筆大單把上方的賣盤掃光,看漲的人認為,這是一些主力在吸貨,明天肯定要拉升,買入。看跌的人認為,這是主力為明天出貨而拉高股價空間,又在騙散戶,賣出。
在股市中經驗的應用要講靈活性,千萬別脫離目前的實際去生搬硬套,過去那些經驗的特徵都是主力做出來的,主力可以隨心所欲的改變,經常是形似神不似,同樣的形態,同樣的指標狀態,走出不一樣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的一些經驗,如頂部的特徵,有相對高位成交量急劇放大,日線指標嚴重背離,個股瘋狂的上漲,板塊輪動較快,龍頭板塊開始調整,人的熱情異常高漲等六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主力會根據情況來改變這些特點,使每次頂部都不相同。 因此,股票炒作中所運用的任何經驗都不是固定不變的。由於散戶炒股水平的提高,主力為了成為贏家往往煞費苦心,不斷地變化作盤手法,創新一些手法,脫離過去經驗的特徵,以期誤導對手,使散戶失手在經驗之中。環境在變,條件在變,經驗會失靈。在股市上,股價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主力的做盤的花樣也是層出不窮,從這個角度說,股市上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經驗也要不斷的總結積累,適應市場的變化。一旦某種經驗被達成共識並廣泛應用的時候,主力就會徹底拋棄它,或者反向操作。
④ 股權激勵對股價影響是什麼
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對股票價格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影響投資者對於上市公司業績提升的預期,一個是影響上市公司的實際業績。在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初期,股權激勵計劃強化了投資者對公司業績提升的預期,對股價的積極影響較大。數據顯示,大多數公布股權激勵預案的公司股價漲幅都大於同類或同板塊的升幅。另外,不同的股權激勵工具對股價的影響不同。運用股票期權實施股權激勵的公司,未來股價上市空間大於運用限制性股票的公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第九條上市公司依照本辦法制定股權激勵計劃的,應當在股權激勵計劃中載明下列事項:
(一)股權激勵的目的;
(二)激勵對象的確定依據和范圍;
(三)擬授出的權益數量,擬授出權益涉及的標的股票種類、來源、數量及占上市公司股本總額的百分比;分次授出的,每次擬授出的權益數量、涉及的標的股票數量及占股權激勵計劃涉及的標的股票總額的百分比、占上市公司股本總額的百分比;設置預留權益的,擬預留權益的數量、涉及標的股票數量及占股權激勵計劃的標的股票總額的百分比;
(四)激勵對象為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其各自可獲授的權益數量、占股權激勵計劃擬授出權益總量的百分比;其他激勵對象(各自或者按適當分類)的姓名、職務、可獲授的權益數量及占股權激勵計劃擬授出權益總量的百分比;
(五)股權激勵計劃的有效期,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日、限售期和解除限售安排,股票期權的授權日、可行權日、行權有效期和行權安排;
(六)限制性股票的授予價格或者授予價格的確定方法,股票期權的行權價格或者行權價格的確定方法;
(七)激勵對象獲授權益、行使權益的條件;
(八)上市公司授出權益、激勵對象行使權益的程序;
(九)調整權益數量、標的股票數量、授予價格或者行權價格的方法和程序;
(十)股權激勵會計處理方法、限制性股票或股票期權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涉及估值模型重要參數取值合理性、實施股權激勵應當計提費用及對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
(十一)股權激勵計劃的變更、終止;
(十二)上市公司發生控制權變更、合並、分立以及激勵對象發生職務變更、離職、死亡等事項時股權激勵計劃的執行;
(十三)上市公司與激勵對象之間相關糾紛或爭端解決機制;
(十四)上市公司與激勵對象的其他權利義務。
⑤ 什麼是行權,行權價格和現在的股價有什麼聯系
行權(exercise)是指期權買方在期權合約規定的有效期限內行使權利,以特定價格買入或賣出標的資產的行為。
行權價格和權證價格緊密相關,行權價格依附於權證而存在。對認沽權證來說,行權價格高於行權期證券價格時,權證有內在價值;對認購權證來說,行權價格低於證券價格時,權證有內在價值。
例如,行權價格為4000點的滬深300股指看漲期權合約,賦予買方在合約到期日以4000點的價格買入滬深300指數的權利。而該看漲期權合約的買方在合約到期日行使其權利 , 以4000點的價格買入滬深300指數的行為稱為行權。授予時行權價的設定:行權價的不同,將導致股票期權是虛值期權(out-of-the-money)、實值期權(in-the-money)還是平價期權(at-the-money),三者的區別在於期權發放時,期權本身是否有內在價值。虛值期權是指期權的行權價高於期權發放時股票的市場價,期權內在價值為負。實值期權是指期權的行權價低於期權發放時股票的市場價,期權具有內在價值。平價期權是指期權的行權價等於期權發放時股票的市場價,內在價值為零。不同的選擇,會造成期權發放時是否就有一筆收入的差別。如果把股票期權作為一種激勵手段,著眼於未來企業的業績和股價的上升,則期權行權價應該等於或高於現行股票市場價,期權因此成為平價期權或虛值期權。如果把股票期權作為一種福利工具或者作為管理層、員工薪酬的一個組成部分,則期權行權價應該低於現行股票市場價,也即發行實值期權給予員工。
如果著眼於激勵,授予期權時,行權價定得高於市場價,在股票市場發生整體性波動時,調整行權價,或使行權價與整個市場(如股指)的波動掛鉤。通過管理層和員工的努力,為股東創造價值並使管理層和員工分享股東價值上升帶來的利益。如果著眼於福利,授予期權時,行權價定得低於或大大低於市場價,不論股價未來如何波動,管理層和員工都可以借股票期權計劃之名輕易獲得一筆收入。現實中不同的國家/地區對上市公司股票期權計劃的行權價做出了不同的規定。最後,由於非上市公司沒有股票二級市場可以形成股票價格,這時非上市公司如果也設計股票期權計劃,行權價就必須確定。如選擇公司經審計後的每股凈資產值;或者設計的某個加權指標。
⑥ 個股期權對個股有什麼影響
短期內個股期權上市不論是對50ETF的成分股,還是對非成分股,影響都不會太大。因為交易所這次推期權非常謹慎。開戶條件本來就非常高,還分3級許可權,而且限制持倉的要求也相當嚴格,估計初上市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太活躍,行權的也不會多。
期權可以簡單地分作看漲的頭寸和看跌的頭寸,把看漲的和看跌的統計下,配合50ETF的走勢,大概就能看出市場的多空看法。至於對50ETF成分股個股的影響不會太大,即便有,現在也已經消化得差不多了。
⑦ 股票期權對股市的影響是什麼
股指期貨推出的主要影響在於:
1、改變市場的游戲規則,市場走勢也將更加理性和穩定。
股指期貨將改變以前的游戲規則,單邊市的格局將被改變,而在可以做空的前提下,機構投資人顯然具有散戶難以比擬的優勢,機構之間的博弈也將成為市場的主旋律。
股指期貨作為一種新的金融衍生品,雖然並不阻隔散戶的投資和參與。然而,無論從投機買賣還是套期保值的角度上來說,機構投資者都具備小散戶無可比擬的優勢,這就是說股指期貨本身是一種更加有利於機構投資者參與交易的品種。另外,股指期貨將結束單邊市才能獲利的狀況,市場的博弈規則將更為合理。由於以上的情況,股指期貨的推出將必然會改變目前的游戲規則,而市場走勢也更加趨於穩定和合理。
2、加速股票價格結構的調整,權重藍籌股將成稀缺資源。
按照國外市場的經驗,伴隨著股指期貨的推出和發展,必然逐漸地受到更多機構投資者的青睞和關注,交易量逐漸提升。而能夠對股指施加影響力、基本面較好、流動性高的權重藍籌股將愈發受到機構投資者的關注和搶奪。而質地較差的公司除了基本面不理想外,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對指數的影響力較差,從而導致逐漸被機構放棄,活躍程度日漸萎縮。股市的結構將逐步兩極分化,主要的藍籌股群體決定了大盤的方向,流動性和交易活躍程度將提高。形象不好、基本面差的小盤股逐漸淪落為乏人問津的仙股,進而喪失流動性,慢慢被邊緣化。
3、加速機構投資者群體的發展。
隨著股指期貨交易的問世,資本市場中的大量交易者將湧入,這中間既有套保者也有投機者,現今證券市場的投資主體,如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私募基金以及其他證券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都將加入期貨市場的博弈。
正如我們在第一條所提到的,股指期貨的推出將更多地強化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優勢,可以為機構投資者提供新的投資選擇以及規避風險的工具。而大機構群體完全可以通過集體控制大藍籌股板塊來「攜天子以令諸侯」。這些無疑將進一步確定主流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優勢,為這一群體的發展提供更大的騰挪空間。而在此情況下,中小資金的交易優勢則進一步喪失。
4、加速資本市場的融合,促使股票走勢更快地反應基本面信息。
股指期貨引入後,還會增強期貨市場與證券市場、貨幣市場等其他金融市場的聯系,期貨市場與主流金融市場間的制度隔斷會自然消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兩個市場資金之間的相互流動,目前參與期貨市場、股票市場之間的投資者群體有很大的差異。然而,隨著股指期貨的出現,無疑為兩個市場的參與者相互流動提供了一條通道。
另外,目前期貨市場上很多大宗交易品種的價格走勢往往相比股票市場上相應股票的走勢更加領先反映宏觀基本面的情況,一旦兩個市場之間的投資者和資金相互流動,投資訊息的傳遞和投資手法必將趨同,則股票市場的走勢將受到期貨市場的影響對基本面的反應更加靈敏。
⑧ 股票期權對股票有什麼影響
北京高華證券副總經理、乾坤期貨董事長姚嘉仁近日接受證券時報專訪時稱,期權推出與股市波動並沒有必然的相關性。
⑨ 股票激勵期權行權價格對股價有什麼影響
國有企業採取的一系列"放權讓利"的改革措施,目的在於調整國家所有者和企業之 間的利益分配結構,並向企業經營者和生產者傾斜,以誘導其生產性努力,生產積極性帶來 的經濟增長又為構建與激勵相容的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提供了有利條件. 但是, 隨著市場競 爭的加劇, 在不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引入創新機制的條件下, 單個企業的生產性努力所能獲 取的利潤增長空間越來越小,而政府對企業的"軟預算約束"沒有根本改變,使企業從分配 性努力中獲利變得相對容易, 就導致了對分配性努力的激勵. 這一結果使所有者的利益受到 了企業經營者和生產者等"內部人"的侵害.在"窮廟富方丈""59 歲現象" , ,過度在職消 費以及屢禁不止的貪污腐敗等等問題的背後, 根本的原因就在於: (1) 缺乏企業家市場和經 營者的篩選及其退出機制, 從而缺乏對經營者的外部約束. (2) 缺乏對經營者的有效激勵機制,經營者謀求在職期間的收益最大化.同時,改革的深化造成經營者對控制權預期的不穩定,加劇經營者行為的短期化. (3)國家所有者無法對經營者實行全面的嚴格監控,在缺乏 充分競爭環境和企業家市場的條件下,很難確定企業的實際績效及其中包含的經營者貢獻. 所以,現階段國有企業內部改革的重點,是解決好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問題. 為了適應從計劃向市場的轉型,大中型的競爭性國有企業都將改造成具有現代企業特 征的微觀主體, 與私人獨資企業或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相比, 現代企業最核心的要素 1 是法人財產所有權相對獨立和企業內部獨特的治理結構. 內部治理的主要作用在於協調企業 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矛盾, 克服或減少代理成本. 在西方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制度 創新中,與經理人員持股一樣,股票期權也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長期激勵方式.它把經營者的 個人利益與企業未來價值掛鉤,形成對經營者(代理人)的長期激勵和約束. 那麼,這一激勵機制是否具有普適性?它是否可以用於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是否有 助於解決改革過程中因經營者利益不斷強化而產生的代理成本問題,行為短期化問題以及 "內部人控制"問題?這是一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本文試圖提供一個研究國有企業經理人員股票期權激勵機制及其方案設計的初步框架.其中涉及的主要問題包括:股票期權的激勵機制,西方股票期權的經驗,國有企業試行 股票期權的各種方案及其比較,股票期權方案設計的原則和要點等問題.一, 股票期權激勵機制與效應 1.1 概述 股票期權起源於 20 世紀 70 年代的美國,是為解決現代企業中的"代理問題"而提出的. 根據現代企業理論, 風險與收益的對稱關系在企業中表現為剩餘索取權與剩餘控制權的 分配(相當於契約規定而言) .如果經營者的行為及其努力程度無法完全預測,賦予經營者 對剩餘成果的索取權是使其為企業價值最大化而努力的最佳方式, 或者至少通過參與企業剩 余的分享來提高其對所有者利益的關心, 這就是股權激勵的基本含義. 但股權本身並不能避 免經理人員採取損害企業長遠利益來獲得股價的短期上升, 或者放棄長期有利但對近期股價 不利的發展計劃. 消除這種短期行為的有效辦法, 是在經理人員的報酬結構中引入反映企業 價值增長的遠期因素. 於是金融衍生市場中的期權被運用到企業的股權激勵機制中. 股票期 權是給予經理人員在將來某個時間購買企業股票的權利, 從期權中獲利的條件是企業股票價 格超過其行權成本即股票期權的執行價格,並且股價升值越大,獲利越多.經理股票期權 (Executive Stock Options, 簡稱 ESO)正是適應這一要求而形成的特有的對管理者的激勵 機制. 1.2 股票期權的內在激勵機制 期權在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上是作為獨立的標的而存在的,但是用於企業內部激勵的 股票期權本身並不是作為交易的對象. 在大多數情況下, 經理人員獲得股票期權不需要額外 付費,也就是說期權的價格(通常表現為手續費)為零.這似乎給人一種印象,經理人員是 2 風險規避或"負贏不負虧"的,企業的股票期權實際上減少了受益人的風險.但是,股票期 權的激勵作用顯然不在於減少經理人員的風險.假定 S 代表股價,E 代錶行權價,S-E 反映 了受益人獲得的期權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 .即使行權價格等於股票價格,期權仍然 具有激勵作用,因為其依靠的主要是期權的時間價值(Time Value) .當 S=E 時,股票期權 的內在價值為 0,其所有的價值(也就是激勵)全部為時間價值,它意味著在"等待期"中 股價的變動仍然可能超過行權價格.雖然 S=E 是一種特別的或極端的情況,但它表明了期 權時間價值的存在如何激發了經理人員提高股票價值的努力. 因此, 股票期權最本質的激勵 作用正是體現在時間價值上 (對於買權方也就是股票期權的受益人) 的經營者獲受期權數隨 公司價值的上升而形成的價值升水. 上述分析可以擴展出三個影響經理人員獲得期權時間價值的結論: (1)期權指向的股 票價格特徵對於期權的激勵強度是重要的. 股價波動幅度越大, 股價超過行權價格的概率越大,買權方(經理人員)獲利的機會越大,激勵強度也就越大.這也是高科技行業廣泛使用 股票期權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類企業都具有高風險,高成長性的特點,期權的時間價值對其 具有充分的吸引力.一些產業與行業的股價對於經濟信號(如利率)的敏感度較強,其股價 波動也會較大, 使用期權的效果要好於股價預期穩定的企業 (如零售企業, 電信等壟斷企業) . (2) 授權期和行權期的規定對於股票期權的激勵作用具有重要影響. 在相對較長的時間里, 股價變動的概率大,對期權的時間價值會產生較強烈的作用.但是,如果期權具有抵押性或 者只能在某個固定的到期日行使的話(被稱為"歐式期權",一些因素也可能對時間價值起 ) 抵消作用,如授權期出現了發放股利的情況等.所以"歐式期權"的激勵強度對於授權期和 行權期的長短較不敏感.這也告訴我們,如果股票期權具有一個類似於"二級市場"的退出 機制,其激勵作用會更強. (3)企業在設計期權激勵契約時,買方(受益人)與賣方(作為 股東代表的董事會 )對未來股票價格的預期是不同的,這就給行權價格的確定帶來了很大 的不確定性.同時我們假定經理人員(代理人)具有信息上的優勢,即他的預期更可能接近 股價的真實水平, 那麼對委託人來講, 理論上對其最為有利的能夠帶來最大激勵的行權價格 應該是,使期權的時間價值最大化. 1.3 股票期權在現代企業中的運用與效應 股票期權作為使經理們的報酬與業績掛鉤並滿足長期激勵要求的激勵方式, 在西方越來 越多的現代企業中得到了運用.美國投資者責任研究中心魯克斯頓對 1997 年標准普爾 1500 家企業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 使用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的企業在市值超過 100 億美元的公司中 比例高達 89%,中型和小型企業的比例分別為 69%和 70%.同時,股票期權數量在公司總 3 股本中所佔比例也在逐年上升,70 年代,大多數公司股票期權計劃允許收益人購買的全部 股票數量一般只佔公司總股本的 3%左右,到 90 年代達到 10%,有些計算機公司高達 16%. 標准普爾 500 家企業總裁名下的既得期權價值達到了 420 萬美元(中位數) .而其獲得的期 權如果按增值 10%計算,價值中位數超過 680 萬美元.另據《財富》雜志對美國 282 家中 型企業的調查,1985-1997 年間經理薪酬的構成明顯地由工資向股票期權傾斜.1985 年工資 占薪酬總額的比例為 52%,1997 年降到 28%,相反,1985 年股票期權收入占工資總額的比 例為 8%,1997 年上升到 42%. 股票期權作為一種激勵機制, 其效應是明顯的: (1) 薪酬結構的調整使經理人員的報酬 與公司業績掛鉤, 鼓勵經理人員更多的關注公司的長期發展, 而不僅僅將注意力集中在短期 財務指標上,從而有效的克服了經營者的短期行為; (2)股票期權對人力資本價值的體現, 使經營者有機會參與企業剩餘所有權的分配,實現了經營者與公司利益和股東利益的統一, 強化了公司價值的最大化與股東價值的最大化. 對股權與企業業績之間的實證檢驗表明,股 票期權激勵與公司業績及股東機價值最大化正相關. Mehran 的研究證實, CEO 的股權利益, 持股比例與反映企業業績的指標(托賓 Q 值,ROA 值)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因此, 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表明, 股權激勵和股票期權激勵對於現代企業的效率具有 重要和積極的作用,這也是國有企業引入股票期權激勵機制的基本依據.二,國有企業股票期權激勵模式及其比較 2.1 國有企業實行股票期權的背景與制度環境 從激勵機制的角度來看,國有企業傳統薪酬結構僵硬,平均主義色彩濃厚.改革以"工 資—效率"假說為基礎,通過提高工資和獎金對經營者和生產者實施激勵.由於工資基金受 到政策的限制,獎金(特別是以承包制為代表的"利潤分成" )成為了主要的激勵手段.結 果基本工資占薪酬總額的比例越來越小.決策權和分配權越是下放,利潤分成的比例越高. 要使這一報酬激勵機制良性運轉, 企業家才能的競爭性市場價格和企業業績與企業家貢獻的 考核技術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否則就會出現嚴重的代理問題並導致前文指出的由生產性努力 向分配性努力轉移. 利潤分成誘發的短期行為迫使國有企業必須建立對經理人員的長期激勵 機制,股權激勵和股票期權的實踐由此產生. 但是總體來講, 雖然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允許經營者持股和進行股票期權的試點, 當前國 有企業對股票期權激勵的探索仍然缺乏基本的制度環境.
(只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