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市的規律是什麼
股票市場規律是股市上股票價格運動所遵從的規律。股票市場上的股票價格漲落存在一個盤旋——轉變——活躍——再盤旋的循環過程。
股價循環規律即股票市場中的股票價格本身存在一種循環現象,其過程是自盤旋期,經轉變期、活躍期、回落期,又到盤旋期。在盤旋期,股票的交易量不大,股票價格漲跌的幅度較小。
(1)每年每季度股票投資規律擴展閱讀;
股票市場的活動對股份制企業,股票投資者以及國家經濟的發展亦有不利影響的一面。股票價格的形成機制是頗為復雜的,多種因素的綜合利用和個別因素的特動作用都會影響到股票價格的劇烈波動。
股票價格既受政治,經濟,市場因素的影響,亦受技術和投資者行為因素的影響,因此,股票價格經常處在頻繁的變動之中。股票價格頻繁的變動擴大了股票市場的投機性活動,使股票市場的風險性增大。
股票市場的風險性是客觀存在的,這種風險性既能給投資者造成經濟損失,亦可能給股份制企業以及國家的經濟建設產生一定的副作用。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B. 中國股票投資的規律性有哪些
全世界的股票都是財富再分配的工具。
中國的也不例外。
股票的價格和價值永遠是不一致,要麼偏高,要麼偏低。如果您的投資周期放大三年或者五年,您可以在歷史中樞的下方購買,在上方拋出。(用微笑曲線的方式)
如果您選擇的是高票息的品種,您還將獲得一定的分紅。
這是所有股票市場的規律。中國有時候背離這個規律,但長遠來看,是一致的。
C. 股市上一般每天什麼時候漲什麼時候跌,漲跌大概規率是怎樣的
股市股票漲跌是沒有什麼規律可言的,只能是根據大盤的走勢來確定每日的操作計劃,一般9:30到10.00為當日的漲跌確立時間。
股票的漲跌有其具體的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幾點:
1、供求關系,股票買的人多了,就有可能漲,反之,則會跌;
2、上市公司經營情況,上市公司業績好的話,股價漲;
3、莊家人為操縱,莊家拉升股票,股價上漲;
4、周邊市場或宏觀形勢影響;
5、公眾對未來政策、形勢等發展趨勢的判斷;
6、其他投資品種的收益高低,存款、其他投資收益率太低,不如作股票,股票也會漲。
什麼是股票市場規律:
股票市場規律是股市上股票價格運動所遵從的規律。股票市場上的股票價格漲落存在一個盤旋——轉變——活躍——再盤旋的循環過程。
股票市場規律的類型:
①股價循環規律即股票市場中的股票價格本身存在一種循環現象,其過程是自盤旋期,經轉變期、活躍期、回落期,又到盤旋期。在盤旋期,股票的交易量不大,股票價格漲跌的幅度較小。一段時間以後進入轉變期,股票成交量略增,股票價格的漲跌幅度增大。此後,股票成交活躍,成交量日益增加,股票價格趨於大幅度上漲。同時,有些股票持有人開始賣出,又引起股票價格下跌。如遇不利因素就會形成大跌風,即到回落期。股票價格跌到一定程度時,又會保持若干盤旋狀況,開始新的一輪循環。所以,股票價格循環規律也是確定股票價格時應考慮的因素。
②信用交易規律。信用交易是以信用為基礎的買進或賣出股票的活動。其規律性在於,當某種股票價格上漲,而因認為此股票價格會繼續上漲予以買進的股票多於因認為該股票將價格下跌而賣出的股票時,就預示著將來的股票交易中售出該種股票的較多,可能引起股票價格下跌。反之,如果在股票價格上漲時,買進和賣出的股票份額相近時,則股票價格繼續趨於上升。
D. 每隻股票每年至少有3次投資機會
如果你能判斷大盤的走勢,那你就能判斷很多股票的走勢
E. 高分尋找一篇關於股市歷年規律的文章。
股市」冬播春收的黃金定律」
1、 今年這個主旋律有變嗎?理由?
股市」冬播春收的黃金定律」說白了其實就是每年的年底開始配置股票資產,然後期待在來年一個相對的高點獲利拋出。按歷年來的股市運行來看,確實是有一定的規律性,就算1996年和2000年這樣歷史上的大牛市,年底也是走勢最差的時期;即使前所未有、波瀾壯闊的2006年跨年度大牛市在11月啟動前也經歷了長達4個月的震盪調整期。
近期很多利空消息和傳聞:機構年底分紅、社保減倉、調整資源稅、CPI數據高位運行、加息等等,而股指的不斷下跌也在印證著這些利空。那麼,這是為什麼呢?最合理的解釋,那就是機構主動調整倉位。機構一般在年中都會對前期漲幅較高、配置較重的行業進行減持,尋找新的可以增加配置的行業與股票,由此導致市場的波動和震盪。
目前股市調整,與近幾年來的每次調整,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股票漲高了,調整調整很正常。而只要人民幣升值繼續、流動性泛濫還在延續,牛市就不會就此終結,牛市趨勢仍然可以信賴。
從技術面看,本輪調整以來,大盤先後大幅下跌相繼跌破各條短中期均線,且留下多個跳空缺口,調整可謂迅速而慘烈,但從調整的時間和空間來看還顯不夠。
然而,機會是跌出來的。「冬播春收」是具有中國特色股市的主旋律。跨年度行情往往在「冬眠不覺曉」的市道中誕生。
2、 年末20多個交易日,行情如何演繹?
大跌當前,而2007年很快就會過去,年末行情將如何演繹?即使大盤進入中期調整,市場也不是沒有機會。因為在近兩個月以來,接近80%的個股始終處於下降通道,而且跌幅超過30%的個股比比皆是。這部分個股持續下跌的動能被大大的釋放,到時很多個股將迎來很好的反彈機會。無論是看空者還是看多者,大家都認可「冬播春收」的特徵。滬深股市十幾年來股價波動規律表明,不管牛市還是熊市,春節過後第一周或第一個交易日,其股價上漲概率明顯高於下跌概率,持好股過冬的選擇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基於此,個人認為,年末行情風險與機會並存。
3. 今年冬播秋收的時機到了嗎?有哪些風險和機遇?股民該如何播種?
從目前來看,最近由於受到外圍股市的持續暴跌,國內股市還是以謹慎為主,時機還沒出現,大盤的強支撐點是在4400一帶。目前先看4700-4800點,故在實際操作中,一方面是因為市場底部漸行漸近,另一方面市場將形成新的投資主題---年報業績浪、航天軍工板塊、中小板以及部分基本面存在積極改觀預期的個股,均有不俗的走勢,這就意味著機構資金耐不住寂寞,開始尋找新的投資機會,這也有利於大盤市場底部的形成。因此,投資者在操作中可以積極關注年報業績優異品種,特別是受利好刺激的航天軍工板塊。
最近五年的股市規律
總結最近五年的行情,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規律,那就是「不破不立」。所有的底部全部是在跌破前期低點後產生的。
1999年末,股指創下了1341點新低後,迎來了上漲900點的牛市行情;兩年後的2002年初,大盤跌破1341點,創下1339點新低後,出現一輪中級行情;第三個底部恰恰是跌破1339點,創下1311點新低後完成的;第四個底部也是跌穿前期,在1307點構築完成;而去年「9·14」行情也是創下新低1259點後爆發的。每一次行情都延續著不破不立的規律,都是在跌穿前期低點後結束跌勢,展開新一輪行情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最好的解釋就是:震撼與威懾。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美國運用了其1996年提出的「震撼與威懾」的新理論:強調運用猛烈的火力,震撼性打擊對手,不分前沿和縱深,全方位迅速地對敵人進行打擊;空中與地面行動同時展開,目的是摧毀對方的意志,使其政權崩潰,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從戰爭的結果來看,美國的新戰術理論取得了重大成功。
這種戰術同樣被運用於股市中。主流資金為了收集廉價籌碼,也同樣會採用各種「震撼戰術」,震撼的手法有很多:有利用利空信息的、有用「黑嘴」宣傳的、有故意引用不合國情的理論的、有肆意散播謠言的、有重創行業龍頭股的,當然也包括破位走勢在內。通過跌穿前期低點、跌穿政策底、跌穿投資者的心理承受位來恐嚇投資者。
震撼的手法千變萬化,但目的只有一個:讓股民繳械投降,主動拋出低價籌碼。主流資金快速收集後,就可以很方便地立即展開上升行情。
目前,股指再次臨近前期低點,無論是否創出新低也不過就幾個點的差距,如果沒有跌穿的話,那是股民的福音。如果萬一跌穿,股民更加不要恐慌。在股市中,有些東西現在看來似乎暗淡無光,但卻是別人垂涎欲滴想得到的,這種東西就是股民手中的———廉價籌碼。
F. 變化莫測的股市,有哪些規律可循
變化莫測的股市,有哪些規律可循
A股特徵一:投資年輪和春季躁動
A股市場的「投資年輪」
首先我們講什麼叫做「春季躁動、四月決斷」。每年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在年初的時候都會有一波行情出現。這個行情與當時的基本面未必有很直接的關系,而是由很多因素所決定的。但是往往到4月份,它會有個決斷期,這個時候才是真正決定當年的整體趨勢的。春季躁動可能跟最後的方向產生一定程度的背離。這個情況在我入行的2006年之後,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我也向一些前輩了解過,在06年之前,類似情況也時有發生。
由於季節性因素、天氣、會議、經濟的因素,每年的A股投資呈現強烈的規律性。首先我們來講一下第一部分:每年的「春季躁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
一般來講A市場的投資會經歷幾個階段:
1-3月:春季躁動期間,投資風險偏好高,有很多主題性的機會或其他投資機會出現。
4-5月:判斷投資旺季是否到來。此時真正的返鄉、新開工開始了,就要檢驗春季躁動中的很多情況是否真實。比如元宵節以後廣東返工潮怎麼樣、投資旺季是否到來,這些情況會決定整個二季度的方向。
年中:北戴河會議,這個會議會對下半年的經濟、人事等做出決策,對下半年整個情況發展,包括經濟政策有決策,所以北戴河會議可能對A股的走勢有重大影響。
9-10月份:假期集中,比如中秋節和國慶假期,消費品旺季到來,消費品會迎來一波行情的上漲,這個時候也是一些穩定類消費品年底估值切換的時候。所以上半年整個經濟狀況好的話會是周期品上漲期,到了下半年會是消費品的上漲期。
年底:又會有幾個重要的事件,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定調,2)機構資金清算引發一部分資金緊張,3)加上A股投資者年底業績考核(有很多大機構往往在11月份的時候就完成了全年的業績考核),在這些情況下,風險偏好下降比較快。所以往往每年年底的風向偏好比年初有很大下降。
以上這些特徵基本上可以屬於整個A股市場的一個投資年輪。
A股春季躁動的歷史狀況
A股市場幾乎每年都有春季躁動。
2006年那一年是一個大牛市,那一年春季躁動期間抄的主要是資源品和品,到了4月份之後,發現經濟數據確實是不錯,所以在4-10月之間,市場有一個趨勢性的上漲;
2007年春季也有很強的躁動,但是炒的最好的是一些垃圾股,包括一些績差股。到了4月份時,經濟基本面還是不錯的,所以在之後雖然有經歷當年的「530」,但隨後還是有一波上漲。
2008年全年其實是一個熊市,但年初的時候還是有「春季躁動」出現,當年炒的最熱的是一些跟通脹主題相關的,包括一些農產品、鉀肥、醫葯和零售的品種,當時整個通脹水平處於較高位置。到了4、5月份時,發現經濟有所下落,4-10月份市場一路下跌。
2009年情況也類似,年初「春季躁動」炒的主要是投資品和新能源。5月份以後,整個房地產數據開始改善,整個周期股才迎來了一波上漲。
2010年比較特殊,因為當中有一次房地產調控。到了年中的時候,北戴河會議有了一個基調上的變化,所以2010年出現了一個V字形走勢。
2011年「春季躁動」炒的是一些高端精密製造,比如高鐵,還有一些供應瓶頸的股票,如化工、鋼鐵和電力。
2012年節前主要炒的是周期品。
以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為例,當時市場也在憧憬著春季躁動。去年年底,整個市場處在比較躁動的情況,大家都認為2016年可能年初會有一波行情,往後可能會比較困難,然而由於預期非常集中,所以年初先有一波熔斷下跌,春節之後市場處在幾個月的躁動期,但是z很多漲了很多低估值的板塊,包括供應鏈、其他有色的品種。
所以A股市場,基本上每年上半年,或年初的時候,風險偏好比較高,各種各樣的主題或無法證偽的東西,都會在年初的時候炒,這個跟當年的基本面未必有直接的關系,直到下半年市場可能才真正顯示出它的趨勢。
春季躁動的原因
年初時經濟走勢不明晰,一年新開工的計劃都是在兩會之後才完全推開。在這之前,新開工比較低,而且民工都是在元宵節以後才慢慢返回,1、2月的經濟數據本質上不能反映全年的經濟狀況。企業盈利預測調整四月份之後才開始,根據一季報或是一季報的盈利預期,才進行調整。在整個一季度整個經濟走勢或是基本面的狀況,看不大清楚。
兩會之前,政策方嚮往往不夠明晰。但是這時會有各種各樣的提案、議案,市場也會有很多預期,所以這個時候整個環境對政策的敏感程度也會特別強,直到比如說兩會以後政策的基調才會明確下來。
銀行在一季度的放貸沖動。因為對銀行來講是早放貸早享受信貸成果,所以它可能在一季度把整個全年額度40%或者更多放出來,特別是到了一些宏觀調控比較嚴厲的年份,銀行會更傾向在年初時多放一點。但是這些投放的資金一開始實體層面不會有太多需求,因為一開始實體層面還沒開工慾望,所以往往會進入虛擬的層次,在年初的票據貼息利率或是整個的銀行利率比較低,無風險利率比較低的情況下,對於整個的資金沖動也是有影響的。相對資金成本往往會下降。
國內外資金的跨年度布局。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這個習慣。從考核的意義上來講,每年在年底時,機構可能會換一批基金經理或研究員,年初新上來的人會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新一輪布局,可能跟去年的風格不是特別一致。此外,年初投資者風險偏好較高,因為年初做錯了還有很多機會挽回,但是年末的時候做錯了相對而言較難挽回。
綜合這幾點來講,A股的特徵就會呈現這樣一種狀態,也就是年初會出現所謂的「春季躁動」。之後的一段時間里就會出現真正的「證實」或者「證偽」,如果是證實,那麼全年就很有可能出現一個整體的向上趨勢;如果是證偽,那麼年初在「春季躁動」中獲利的人在之後可能都會有所損傷。
這個情況在海外其實也會經常出現,海外的一些資金往往會在聖誕節前後進行一些布局,隨後在5月份會出現所謂的「sell in May」,然後在7月份再接回來。
A股市場這樣的「春季躁動」一開始可能只是大家的心理預期,慢慢的。2012年在寫這一A股市場特徵的報告時,市場上還沒有什麼春季躁動這個名詞,近些年來,每年年初的時候很多研究員都會引用這一概念。
2015年年底,市場在加資金的時候就是沖著春季躁動這個行情來的。2015年11月4號有比較大的陽線,這個陽線起來後整個市場又有一波上漲,本來市場在十一之後沖了兩周基本已經有疲態,這陽線起來導致很多機構認為今年年初的時候機會比較多,於是在去年年底就進行了大部分配置。很多機構的倉位都比較高,然而預期太一致,導致年初集體減倉,這個減倉又剛好碰到熔斷,所以春季躁動在今年年初是以先下跌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事實上這個市場在年初跌了一個月後,市場又進入了橫盤階段。在過去的幾個月橫盤階段,市場也走出了很多結構性機會,比如說農產品、有色、白酒,這些行情也能歸於春季躁動的延續。
A股特徵二:「Show Time」和「垃圾時間」
「Show Time」和「垃圾時間」交替
「Show Time」和「垃圾時間」其實是籃球中的一個術語,大家都知道湖人隊在80年代的時候曾經創造過所謂的「Show Time」。「垃圾時間」就是說大局已經基本上決定的情況下,就會派一些替補球員上場。A股這些年其實也呈現出這樣的一種特徵。
2012年上半年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A股籃球論」,把A股的一些現象和籃球場上的一些情況作了比較,列舉了2009年到2011年之間,A股市場5次「Show Time」和2次「垃圾時間」的情況。
所謂的「Show Time」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倉位,這個時候Beta可能是比Alpha更大的;但是到了「垃圾時間」,整個市場會進入所謂橫盤階段,這個時候其實Beta的機會是很少的,但是結構性的機會是非常多的。所以如果可以在「垃圾時間」做出結構的話,也能夠遠遠地拉開對方。
2009年到2011年5個「Show Time」回顧
1)2009年上半年的主升浪
根本原因是2008年的4萬億。然而由於投資者懷疑兩個問題:1)國家是否真的有這么大的動力進行這么大規模的刺激?2)以及這樣大規模的刺激是否一定意味著經濟能起來?所以4萬億這個決策一出來的時候整個指數在1600-2000點徘徊了一個季度。
直到2009年1月中旬市場開始進入主升段,指數2000點突破,到5月指數達到2500的位置,最主要原因是上述兩個疑問得到解決。當時1月上旬,很多銀行信貸遠遠超過歷年水準,最終2009年1月信貸有1.65萬億,這個在08年幾乎佔了三分之一,當時看到這個數據,大家對國家刺激的力度並沒有懷疑。另外,當時PMI的數據和旬度發電量都極度改善了,出現了明顯的經濟v字型上漲,看到這個數據,大家也相信,經濟在這么大刺激下會很快改善。所以在09年上半年出現了一波周期股為代表的很大程度上漲。
2)2009年8月的主跌浪
此階段市場在一個月內跌掉800點,相當於跌掉25%。為何會有這么大的下跌?根源在於大家開始對之前貨幣刺激的政策預期有所轉向,09年上半年促進整個大盤上漲的最核心因素是貨幣政策持續的放水,但是到了7月中旬整個回購利率突然有所抬升,所以很多敏感人士就懷疑貨幣政策是否發生了變化。到了7月29號,市場有傳聞說央行在杭州開會議,可能對下半年貨幣政策有所調整,所以7月29號那天市場以一個很大的下跌出來,這次大跌是直接破位的。但是因為牛市的整個氛圍情緒還在,後續29號到8月3號整個市場還是在逐漸的上漲過程中,直到8月3號第二根陰線出來,市場才進入了新一輪的調整(這個情況非常像去年6月份的股災)就是暴風驟雨的下跌,當中幾乎沒有回調,相當於一個月之內跌掉25%。
3)2010年4月的主跌浪
2010年4月份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房地產調控出台了,另外,股指期貨也在當年4月份出來了,相當於提供了一個做空的盈利模式。當年4月15號左右公布了一季度的GDP,數據非常高,好像有11.9%,明顯經濟是過熱的。然後國務院常務會議就發布了收緊房貸標准。當天應該是一個星期五,這一數據和政策並沒有引起過多緊張情緒,整個房地產指數沒有太大的下跌,但之後的周六、周日晚上,國務院又發布了一些收緊房貸標准細則,引起大家重視,所以從4月18號、19號開始,二季度上證綜指指數跌掉了接近25%。這也是一個「Show Time」的症狀。事後看來,這種判斷時錯誤的,因為出口、房地產投資、房地產新開工直到2011年末才下來
4)2010年下半年的主升浪
當時的狀況是,在十一之後,市場在兩周之內漲了大概15%,其中領漲的板塊是煤炭、有色金屬。領漲的龍頭是國陽新能這支股票,大概是翻了一倍。
當時外匯賬款、PPI的環比數據都出現了負增長,也就是說經濟可能有點二次探底的味道,7月胡總書記發表了偏放鬆經濟的措辭,市場很快的上漲,也就是一周之內從2119點漲到了2550點,2550點後在這個位置上橫了將近一個月時間,橫盤期間經濟數據開始逐漸企穩。當年9月份的工業增加值沒記錯的話應該是超預期的,隨後的假期期間,美國推出了QE2。其實QE2政策在Jackson Hole會議期間已經有所吹風了,但是到了假期期間才正式推出。於是假期之內海外大宗商品上漲,因此十一回來後市場也出現了一波很迅速的上漲,之後也出現了一波很迅速的下跌。
5)2011年的三波主跌浪
2011年,市場從8月開始一直是下跌的,全年從頂部到底部大概跌了1000點左右。觸使市場下跌的核心原因有幾個:1)通脹高於預期,所以導致央行的貨幣政策不斷收緊;2)銀行理財產品在2011年開始崛起,銀行理財產品當時保本的收益預期非常高,當時理財產品收益率年初是1%,到9月是10%,收益非常高,導致股市被抽血非常厲害。
2011年基本上三波主跌浪,市場最高3200,最低2012年年初1月6號2132點,跌了將近1000點。
Show Time 經驗總結
上面總結了2009-2011年的主升主跌浪。時間延續的話,會發現2013年後市場也經常會有主升浪和主跌浪。
總結下來,造成Show Time很重要的原因往往就是是宏觀變數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市場平衡打破,從而導致市場選擇了一個方向,一旦市場選擇方向,往往指數有15%-20%多的上漲或下跌。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去年8月份,8月19號之後市場有一波將近30%的下跌,導致下跌的最核心原因就是8月11號的人民幣匯改,提高了人民幣的波動幅度,這個其實就是一種宏觀變數的變動。
必須說明的一點是,並不一定是宏觀變數的變動直接導致了市場的上升或下跌,而是說市場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橫盤後,市場本身就需要選擇一個方向,如果在宏觀層面能出現這樣的一種變數,它就容易讓市場選擇出大方向。再看去年8月份之前,7月市場反彈之後就是一直處於橫盤狀態,所以當8月出現了宏觀變數時,市場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方向選擇。
總結起來,我們在做A股投資時,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在一段時間的橫盤後要特別關注有沒有宏觀變數的變化。如果說當一個宏觀層面的變數發生變化時,有可能市場借著這個變數選擇方向。
2009年到2011年2個「垃圾時間」回顧
「垃圾時間」指的是就指數層面而言,沒有太大的漲跌幅,事實上「垃圾時間」並不垃圾,往往能從中找到很多黃金,而且事實上投資者的選股能力、行業配置能力就是表現在「垃圾時間」,而不是表現在Show Time。
1)2009Q4-2010Q1的「垃圾時間」
從09年四季度到10年一季度的6個月時間里,市場在指數層面上漲很少,上證綜指僅上漲10%。並且在09年11月下旬開始,市場基本處於持續震盪的格局,對策略分析員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喊多喊空沒有意義。這個過程中Beta不是特別重要,倉位也不是特別重要。這個過程中,09年下半年,新能源板塊發生了很大的漲幅,比如核能、風力。到了2010年上半年區域主題概念成為投資熱點,也就是A股中說的「炒地圖」,超額收益非常大。
2)2010年11月-2011年2月的「垃圾時間」
在這一過程中,指數整體上是下跌的,跌幅大概2.5%。這時候也有很多超額收益明顯的現象。當時很著名的就是高鐵概念,像中國南北車,時代新材這種股票,在這種環境下漲幅可觀。
「垃圾時間」經驗總結
會發現比較有意思的一點,往往市場出現「垃圾時間」都是在一季度,和春季躁動有一定重疊。因為在春季躁動的時候,指數層面指望很大程度的上漲是不可能的,如果指數層面出現很大程度的上漲或下跌,那它就已經選擇了方向,就已經不僅僅是躁動或垃圾時間了。而(在躁動)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主題型投資機會。對於許多投資者來說,主題性的投資機會或者無厘頭的一些機會,是非常令人難受的,因為很難從基本面的判斷中選擇出股票。但是這種時候,如果選擇對了,收益上就會和別人拉開很大的差距。
總結「躁動」階段的投資機會,最重要的一條是,市場往往會選擇前一年或者一些熱點的延續,比如2010年11月到2011年2月這段「垃圾時間」,市場炒的很重要的話題是供應瓶頸,炒氟化工、鈦白粉甚至後來想炒鋼鐵、電力等板塊。所以在2011年年初的時候市場當時有一種理論稱為周期復辟、新周期啟動,都是來解釋這個問題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狀況?其實是跟2010年下半年水泥板塊啟動有關。2010年下半年水泥板塊由於水泥的聯合提價成為很重要的板塊,當年基金經理投資組合里有無水泥差別極大,當時研究員基本每天都報告某個區域水泥價格的變動。因為水泥漲幅在2010年下半年讓大家瞠目結舌,所以大家很期待在2011年初春季躁動期間找到一個類似於水泥的新品種,而水泥的整個邏輯是供應、收縮的過程中導致聯合提價,所以大家從供應端找了很多投資機會,比如氟化工、鈦白粉等,但這種機會是不能跟水泥同日而語的,只是水泥的替代品。但在整個春季躁動中,它也是有很大的超額收益。但這些投資機會在後面2011年的Show Time中也是跌得很慘。
從「垃圾時間」的角度看,市場可能處在一個無趨勢的狀態下,這時市場結構比趨勢更重要,盡量找一個主題熱點,不能從基本面的角度。還有就是,前期如果有一些已經被證明過的好的主題,在後期有替代物出來會迅速的被拉升。「垃圾時間」在今年上半年也是存在的,今年初熔斷之後,市場有一波上漲。4-6月份的「垃圾時間」特點非常明顯,指數整體並沒有什麼太大幅度的上漲,上證綜指基本上只有100-200點的波動區間,但在這段時間就涌現出許多的超額收益,比如說食品飲料、電子元器件里的OLED、有色中的稀土、黃金,都有很多結構性的機會。
這些品種也是有跡可循的。比如我們發現市場炒完OLED之後開始炒3D玻璃,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兩者其實是非常接近的,OLED既然已經被大家所接受,那麼3D玻璃就能更容易地被大家所接受。還有比如說新能源汽車概念里最後炒的物流車,有些股票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實現上漲,其實是跟之前的新能源汽車板塊熱很有關系。
在垃圾時間,有一點要非常注意:垃圾時間什麼時候結束,跟市場行業板塊輪動有關,當你輪動到補漲的時候,就需要特別小心了,比如水泥板塊上漲之後,氟化工、鈦白粉板塊也都跟著全都在上漲的時候,說明市場這個行業的垃圾時間可能要到期了,市場可能進入Show Time選擇時間。
A股投資階段
A股市場這么多年,投資模式在發生變化,但有三種模式長期流行:價值投資(股票確實便宜,靠業績推動,比如格力)、炒垃圾股(重組、借殼等)、主題投資(新的概念只要不被證偽,市場就願意去投資)。
回顧過去十幾年整個A股市場的投資階段,大概可以分為5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會有一種類型的投資方法會非常盛行,所以悲哀的是每個階段總結的投資經驗可能對下一階段不一定有幫助,有的時候甚至是束縛。所以雖說我們總結歷史是必要的,但是歷史經驗不一定對未來有一個很好的指導作用。
1、2003年之前,A股市場上庄股橫行
當時我在讀研究生,並沒有真正的經歷過這段市場。但後來讀了很多書來研究這段時間出來的「牛股」。
2、2003 年—2005年,價值投資崛起。
這一階段價值投資崛起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券商研究:以中金、申萬和國君為代表的惡研究所倡導「價值挖掘」式的正規研究。從那時開始真正有所謂的做三大表、利潤匹配、盈利預測,分析年報、季報,調研公司上市模式。從2003年到2005年那個熊市中,確實用此方法找出了一些股票,如蘇寧、茅台、張裕等,給價值投資者很高的獎賞。
公募基金作為機構投資者登上了歷史舞台。公募基金第一家是在1998年成立的,但真正大規模公募基金出現是在2003年以後。公募基金在2007年前對整個A股市場影響非常大。這些機構投資的涌現、公募基金在踏實地做深度的價值挖掘,都給價值投資的崛起帶來了基礎。
2003年開始,市場出現《新財富》評選。對整個中國資本市場賣方研究影響非常大,它確實給賣方研究很高的獎賞,秉承了價值投資的理念。
3、2005年—2011年,宏觀驅動、投資時鍾
2005-2011年:宏觀驅動的年代,經濟波動和投資時鍾。美林投資時鍾是2004年左右出來的,中國A股拿過來後奉為聖經。當時,所有的研究員都是宏觀策略研究員。所有研究員寫報告時20頁的ppt基本19頁在分析宏觀處在哪個階段、時鍾指在哪一點,最後一頁直接給出配置意見。所以當時出現了「所有人都是宏觀研究者」這種現象。當時對世界經濟這個問題的研究也很盛行。在那一段時間內,高盛、中金這樣的研究機構對A股市場影響非常大。
4、2012年,似乎又重回2004年
這是很奇怪的一個年份。全年指數的波動率並不大,但是走出了許多很牛的股票。所以說2012年是一個獎勵那些至下而上選股票的投資者。
5、2013年—2016年,是非典型牛市
整個邏輯與前面幾輪的基本面分析有點不太一樣,2014年7月後基本面加速惡化,股市卻迎來了全面牛市的爆發,用傳統基本面分析的方法就會覺得非常奇怪。
主要原因是:互聯網化導致產業基礎變更,銀行理財大類配置、杠桿使用,導致資金來源劇烈波動,改革預期引發市場躁動。特別是互聯網的影響,2005年到2007年的牛市本質上炒的是重資產,而這一階段最熱的是互聯網產業,是關注其盈利模式、數據、變現的可能,不需要很重的資產,甚至重資產反而成為負擔。而互聯網化看重未來,不看現在,現在燒錢或虧損都很無所謂,大家對過去一兩年的業績都很寬容。所以當年基本面的惡化,大家選擇視而不見。另外一方面,就是改革的預期確實非常強烈,從2012年底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已經啟動了。再有就是,銀行的資金、杠桿的使用包括融資融券的使用,這方面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說2013-2016的牛市和2005-2007牛市是很不一樣的。這一段牛市對很多投資者的教育,包括對我本人很多思維的改變都是很大的。
過去這么多年,A股投資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投資方式,每個階段都伴隨著高手的出現,能夠一直當高手的人是非常少的。也許一個階段的研究並不一定適用於下一階段。所以,要對市場永遠懷有一份敬畏之心。
G. 股市中所說的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分別是從幾月到幾月
第一季度是1-3月,第二季度是4-6月,第三季度是6-9月,第四季度是10-12月。
炒股四季歌:
冬炒煤來夏炒電,五一十一旅遊見,逢年過節有煙酒,兩會環保新能源;
航空造紙人民幣,通脹保值就買地,戰爭黃金和軍工,加息銀行最受益;
地震災害炒水泥,工程機械亦可取,市場商品熱追捧,上下游廠尋蹤跡;
資源長線不敗地,稀土螢石鍺鉬銻,偶爾爆炒高科技,超細纖維石墨烯;
重組向來都無敵,定增注資也給力,牛市買入大藍籌,弱市你就玩玩ST;
年報季報細分析,其中自有顏如玉,高送轉股先潛伏,每逢四月漲積極;
國際股市能提氣,我黨路線勿放棄,賺錢有道勤動腦,股友致富獻秘籍。
(7)每年每季度股票投資規律擴展閱讀: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現為一種天文現象,不僅是溫度的周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周期性變化。當然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改變,決定了溫度的變化。
四季的遞變全球不是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變冷,南半球由冷變熱。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在不同季節有周期性變化規律。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而且與其自轉的平面有一個夾角。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在氣候上,四個季節是以溫度來區分的。在北半球,一般來說每年的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
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在各個季節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季節的轉換是逐漸的。
H. 每年不同的月份 都炒什麼樣的股票 求基本面高手回答。
從時間節點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一、高送轉預期。
二、高送轉預案公告。
三、高送轉召開股東大會預案通過。
四、公布股權登記日和除權除息日。
五、填權炒作。
以中報10送15的次新股名家匯為例,可以清楚的看到從炒預期、搶權到填權的一個完整的炒作過程。第一個階段最高有33%的漲幅,第二個階段最高有136%的漲幅,第三個階段最高有92%的漲幅。無論你在哪一個階段吃到魚身,都是大肉。炒作高送轉更多得以中線波段思維來看待,短線波動未知性和變數太大。
(1)每股資本公積金高、每股凈資產高、每股未分配收益高,按這三項進行綜合排名,前兩項更重要些,取得前20名或者前30名備選。
以熱門的金輪法王(金輪股份)每股資本公積金78名,每股凈資產155名。
(2)歷史股性活躍
市場的主力資金喜歡找歷史股性活躍的股來反復炒作,尤其是有龍頭基因的。
還是以金輪法王為例,從2014年1月28日上市以來,有過5次大型炒作,每次幅度都超過50%,這種龍頭基因深深的刻在散戶的頭腦里,同時也刻在主力資金的腦海里。(主力也不傻,寧願做股性好的,省錢省力,大家喜歡,何樂而不為呢?)
(3)連續多年未送轉的股,其送轉概率和預期遠高於其他股。
例如華宏科技,從2014年5月送股以來,到現在有兩年沒有送轉了,從日線圖上的多次大幅活躍能夠看得出來預期越來越強烈,同時也顯明股性是十分活躍的。
(4)高送轉潛在個股要選擇流通市值比較小的,最好實際流通市值低於50億,便於主力鎖倉控盤和拉升。
今年活躍的幾只個股,在6月1日的時候,煌上煌流通市值37.4億(市值偏大一些,不過名字好啊),天潤數娛流通市值30.6億,華宏科技流通市值29億,金輪股份流通市值13.6億,名家匯流通市值13.6億,麥趣爾流通市值15.5億,金冠電氣流通市值11.9億。
(5)2016年12月-2017年1季度有大批原始股解禁,這樣大股東才有做高市值的強大動力。
例如:
金輪股份2017年1月4日解禁755.07萬股,解禁市值4.8億;
麥趣爾2016年12月21日解禁429.71萬股,解禁市值1.09億;
方正電機2016年12月29日解禁34846.32萬股,解禁市值2.7億;
東方通2017年1月30日解禁3588.91萬股,解禁市值3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