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租購並舉是什麼意思
目的是為了去房產庫存,現在房價太貴,很多房子賣不出去,國家鼓勵有錢的個人和公司把商品房買下來然後再出租給買不起的人。
政策性租賃房
指通過政府或政府委託的機構,按照市場租價向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難家庭提供可租賃的住房,同時,政府對承租家庭按月支付相應標準的租房補貼,其目的是解決家庭收入高於享受廉租房標准而又無力購買經濟適用房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廉租房的分配形式以租金補貼為主,實物配租和租金減免為輔,我國的廉租房只租不售,出租給城鎮居民中最低收入者。
文化房
一種注重精神環境的特殊的租房,分勵志房和藝術房,專為有思想有夢想有追求正在堅苦奮斗的年青人而設計,大小6-12平米,月租200-230/月,它不是普通的生活住房,更多的是夢想的家園,為主人提供一種精神的文化環境。文化房有「文化房」服務、「夢想檔案」服務、「思想交流」服務。
經濟適用房
指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商品住宅,具有經濟性和適用性的特點。經濟性是指住宅價格相對於市場價格比較適中,能夠適應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適用性是指在住房設計及其建築標准上強調住房的使用效果,而非建築標准。
兩限兩競房
即「限套型、限房價、競地價、競房價」。為降低房價,解決本地居民自住需求,按照國務院有關文件要求,政府實施土地供應時在限套型、限房價的基礎上,採取競地價、競房價的辦法,以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開發建設行為。
保障性住房
指政府在對中低收入家庭實行分類保障過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應對象、建設標准、銷售價格或租金標准,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包括兩限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政策性租賃住房以及廉租房。
合租房
即幾個人一起租住一套房子。合租房在上海、杭州、北京、廣州、深圳、成都等地較為普遍。合租房有多種形式,如單間合租,床位合租。合租房的發展趨勢是市場化、規范化的經營,如各種求職公寓、白領公寓、美高米公寓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職達求職公寓。上海市政府開始關注滬上白領的住宿問題,成立了泉山學子公寓等一批白領公寓,將合租這種租房形式規范化,並用於解決實際的民生問題。
❷ 租購並舉會削弱樓市投資的屬性嗎
據報道,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已經被寫入了中國政府的工作報告,這是一個重大的民生承諾,為今後房地產調控和改革確定了方位,也為科學看待房地產問題確立了坐標。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將2002年到2016年這段時期房地產市場化改革特徵歸納為「全面市場化,土地招拍掛,推進金融化,房產投資化」,那麼2017年以後的房地產改革應該是「房住不炒,租購並舉,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
租購並舉是房地產長效調控的政策之一,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既可以鼓勵租賃消費,穩定租賃關系,賦予租房者更多的權利,更可以形成社會風氣,減少非理性購房需求,延緩提前透支的購房需求,避免房地產市場大起大落。
希望房價可以早日回歸!
❸ 創新「租購並舉」,盤活存量房,未來房地產行業會是什麼發展趨勢
創新“租購並舉”,盤活存量房,未來房地產行業會是什麼發展趨勢首先是未來的房地產行業有很多的存量空間,其次是未來有租房需求的年輕人很多,再者就是未來房子的市場不會那麼景氣,另外就是未來很多房子會用來主要坐出租的用途,需要從以下四方面來闡述分析創新“租購並舉”,盤活存量房,未來房地產行業會是什麼發展趨勢。
一、未來的房地產行業有很多的存量空間
首先是未來的房地產行業有很多的存量空間 ,對於未來的房地產而言會有很多存量空間可以釋放到市場上面,這對於市場而言可以起到降低對應的房價,並且可以起到降低對應的房屋出租價格。
未來購買房子的注意事項:
應該加強多渠道的房子資質的審核,並且需要加強一些房子地段的選擇。
❹ 創新「租購並舉」,盤活存量房,給購房者釋放了哪些信號
創新租購並舉,盤活存量房,這不僅釋放了房價尚未觸底的信號,同時也釋放了目前房地產供過於求的信號。
按照目前各地政府推出的政策來看,其實符合條件的市場租賃住房納入保障性租賃住房管理,這首先就意味著房產價格觸底的空間仍然是比較大的,我們目前還是不能夠極其愉快地購買房子,否則很容易充當接盤俠的角色,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租房,租房的話目前優惠力度是比較大的,同時也有利於地方政府盤活房地產存量。還有值得注意的就是供需可能存在著失衡的可能,此前的供需一直都是供不應求,但目前的供需關系則是供過於求,這也就導致了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空間,我們千萬要沉住自己的底氣,牢牢地把握好口袋裡的人民幣,這樣能夠提高我們的抗風險能力,同時還能夠讓自己過的更舒服。
❺ 銀保監會:堅持租購並舉 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合理住房需求
5月13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城市建設和治理的指導意見。
據了解,意見提出,探索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堅持租購並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意見表示,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加大支持城市發展的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商場、綠色建築、超低能耗建築、近零能耗建築、零碳建築、裝配式建築以及既有建築綠色化改造、綠色建造示範工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等領域,大力支持氣候韌性城市建設和氣候投融資試點。
鼓勵銀行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積極發展能效信貸、零售類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投資綠色債券,妥善開展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鼓勵銀行保險機構積極穩妥參與碳市場建設,加強前瞻性研究和碳金融業務模式研究,防止「一刀切」和「運動式」減碳。
意見還指出,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助推城市功能提升。引導銀行保險機構依法依規支持城市更新項目,鼓勵試點先行,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意願,以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為路徑,堅持「留改拆」並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加強修繕改造,補齊城市短板,注重功能提升。
鼓勵銀行保險機構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民生工程以及現代化物流體系、便民生活圈網點、步行街改造提升、城市停車設施等提供金融支持,保障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意見強調,嚴守風險底線。督促銀行保險機構持續加強風險管理,堅持審慎合規經營,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支持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經過科學規劃論證的項目。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嚴禁銀行保險機構配合地方政府通過新增隱性債務上新項目、鋪新攤子。
堅持「房住不炒」定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及時跟蹤掌握支持城市建設和治理的有關舉措,密切關注相關業務發展及風險,適時調整完善工作措施。對銀行保險機構經營中的不審慎和違法違規行為,及時採取有力監管措施。
❻ 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座談會:加快「租購並舉」
8月20日,住房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重點房地產企業座談會,研究進一步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交易商協會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以及部分房地產企業負責人參加會議。
會議認為,黨的十九大以來,有關部門和地方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落實城市主體責任,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調控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房地產市場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
會議指出,為進一步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增強房地產企業融資的市場化、規則化和透明度,人民銀行、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相關部門在前期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
會議強調,市場化、規則化、透明化的融資規則,有利於房地產企業形成穩定的金融政策預期,合理安排經營活動和融資行為,增強自身抗風險能力,也有利於推動房地產行業長期穩健運行,防範化解房地產金融風險,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會議還就完善住房租賃市場金融支持政策體系,加快形成「租購並舉」住房制度等進行了研究。(完)
❼ 「租賃」對房地產市場將產生什麼影響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正在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上,有10多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明確提出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這對全國房地產市場來說意味著什麼?
一二線城市外來人口將最先受益,炒房行為或受抑制
租購並舉將率先影響哪些城市?去年7月,住建部等九部委選取廣州、深圳、南京等12個城市作為首批開展住房租賃試點的地區;去年8月,國土部明確北京、上海等13個城市開展首批集體建設用地用於建設租賃住房的試點,從土地源頭緩解租賃用地供給不足的難題。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0餘個城市開通了官方住房租賃交易和服務平台,並開始向市場投放房源。同時,針對住房租賃的金融支持政策也頻頻落地。多家銀行近期陸續宣布給予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包括對企業的金融支持和個人的消費信貸支持。
業內分析認為,越來越多的租房選擇、穩定的租約、較高的服務品質,將讓一二線熱點城市的外來人口率先獲益。
不過,多位專家指出,目前,面向大量流動人口和新市民的租賃住房供給仍不充分,特別是大城市租賃住房供給短缺。目前,我國租賃人口預計為1.9億人,租賃市場規模超萬億元。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認為,「市場需求主要集中於高性價比的房源,供應卻跟不上。」
根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對上海、深圳兩地的一項調查顯示,月房租3000元以下房源的租賃需求占總需求的26.4%,供應卻只有11.9%;月租金3000元到6000元房源的需求佔比51%,供應佔比39.6%;月租金大於六千的租賃需求佔比22.6%,但是供應達到了48.5%。
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租購並舉將會明顯影響房地產市場。旭輝集團董事長林中稱,從開發商角度來看,過去由於房價預期長期看漲,買地「捂」個幾年,等下一個樓市周期回暖就可以解套,但如果現在還採用這種囤地模式就非常危險。在「房住不炒」的指導下,不少拿了高價地的中小房企已陷入困境,想轉讓都轉讓不了。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張永岳說,「未來,租賃住房、共有產權房等保障性住房以及商品房,將構成住宅市場上的多元供給。住房的居住屬性將得以加強,低收入群體、中產階層、高收入群體可以在這樣的住房結構中相互流動。」
「樓市長效機制開始『輪廓初現』。」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宇嘉說,租房群體如果能通過租賃紮根城市,並依靠不斷積累,採用共有產權、先買房後改善、先小後大等梯級購房模式,不再擠商品房的「獨木橋」,炒房行為將受到抑制。
❽ 房地產新發展模式重心在租購並舉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黃文濤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探索房地產新發展模式,尋找新增長點勢在必行。房地產新發展模式的重心在於租購並舉,同時,還應包括房企從開發建設向運營服務的轉變,從過去「高杠桿、高周轉」的經營模式轉向優化品質與服務的模式。
他表示,短期來看,房地產開工和施工等建安投資增速高企的特徵或延續。中期來看,房地產銷售數據的觸底反彈將是今年地產行業復甦的重要特徵。同時,對我國房地產行業中長期發展空間充滿期待。
● 本報記者 焦源源
探索新發展模式
中國證券報:當前發展階段,在探索房地產新發展模式,尋求新增長點方面,你有哪些建議?
黃文濤:針對房地產,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房地產作為我國傳統支柱性產業,過去20多年的高速發展主要依靠「高杠桿、高周轉」雙輪驅動模式以迅速擴大市場份額。隨著我國人口增速放緩以及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住房總需求的邊際增長空間收縮,我國房地產市場已經從快速發展期進入到平穩發展期,因此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尋找新增長點勢在必行。
首先,房地產產業新發展模式的一大重心在於租購並舉。國內目前住房模式還是以商品房為主,住房租賃和保障性住房發展相對滯後。新的發展模式應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發展商品房和保障房兩大體系,通過租購並舉模式解決居民住房問題。
當前人口凈流入量大、新市民和青年人數多的城市供需矛盾突出,住房租賃已成為緩解大城市居住問題的重要抓手。因此,新模式應堅持租購並舉,在商品住宅市場之外,加快以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建設。
另外,租購並舉的核心是要解決租購同權的問題,讓入學、就醫等福利同樣附加在租賃住房上。從去年開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建設項目和資金配套的支持政策,推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發展,我認為這是一條非常正確的道路。未來還需要持續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逐步完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
其次,新發展模式還應包括房企從開發建設向運營服務的轉變。從企業經營發展層面而言,隨著城鎮化發展以及需求端結構的變化,房地產企業過去「高杠桿、高周轉」的經營模式必然要轉向優化品質與服務的模式。近年來房企不斷參與到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城市更新、老舊社區改造和物業管理等業務中,未來還需要更加註重優化品質及服務質量,從資產管理、資產運營中獲取長期效益,進而走向良性循環。
中國證券報: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房地產調控如何更好「因城施策」?
黃文濤:「因城施策」的本質是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多元化解決方案,地方根據當地情況因地制宜,避免了政策一刀切帶來的風險。
地方政府因城施策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市場的監控和分析判斷,提升調控的精準度。在制定政策時,要根據城市的具體情況來推出具體的支持或抑制政策。例如,需要綜合考慮當地人口流動規模及產業經濟發展情況,合理配置區域及城市間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在大中城市建設用地指標上做加法,在中小城市建設用地指標上做減法,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目前城市間樓市行情分化明顯,仍有一些城市在市場成交量和成交價格方面處於下行區間,這種情況更加需要注重分類指導。
對於一些住房庫存壓力比較大的城市,應注重消化存量,控制新開發總量,同時積極創造更好的去庫存環境和政策。而對於房價上漲壓力過大的城市,則要從嚴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稅收和住房限購政策,堅持在「房住不炒」的主旋律下落實穩房價的政策。當前,部分城市政策調整壓力較大,應加速扶持政策的出台和落地,提振購房者信心,保障合理購房需求正常釋放,提高房企資金使用效率,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
關注房地產銷售數據
中國證券報:近期,房地產市場積極信號頻出,後續市場會呈現哪些特徵?
黃文濤:最近,全國部分大中小城市房地產政策有所放寬,內容主要包括放鬆限貸、限購,降低首付比例,增加公積金貸款額度,降低房貸利率和發放購房補貼等方面。主要目的在於呵護房地產消費者的置業信心,讓一些流動性壓力較大的房企獲得調整空間。
短期來看,房地產開工和施工等建安投資增速高企的特徵或延續。從1月至2月最新公布的房地產投資數據看,3.7%的地產投資同比增速主要還是由土地購置費支撐的,在「保竣工、保交樓」的壓力之下,開工和施工等建安投資增速表現也已出現一定程度的復甦。我認為,未來幾個月的房地產投資增速可能會因為當期土地購置費的增減而出現月度波動。但短期看,建安投資的不斷復甦將是地產開發投資中較為明顯的特徵之一。
中期來看,房地產銷售數據的觸底反彈將是今年地產行業復甦的一大重要特徵。根據對我國過往三輪房地產下行周期的研究,一般在房貸利率逐步下行之後的4至6個月內,居民加杠桿的意願會逐漸被激發,隨之會帶動房地產銷售市場回暖。房地產銷售數據是房地產投資的重要領先指標,從資金來源和投資意願兩方面對地產開發投資產生影響。一方面,房地產外源融資限制較大,且各地政府「保交房」指引意向較強,房地產投資資金來源對銷售回款依賴程度高。另一方面,銷售的回暖可通過施工和竣工環節較快地重新傳導到投資端。
從行業結構來看,房地產行業未來的藍圖基本確定,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也會是今年的重要特徵。接下來一個階段,寬信用的支持方向主要為房地產並購貸款及優質房地產企業合理的資金需求。
未來發展空間充滿期待
中國證券報:房地產平穩發展對經濟金融穩定具有重要的系統性影響,未來房地產行業的發展空間如何?
黃文濤:對於房地產行業的中長期發展空間和發展格局,我認為不宜過度悲觀。首先,中期來看,房地產行業仍然是國民經濟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關乎國計民生和金融穩定。因此在疫情還沒有過去的當下,不管是出於穩增長的目的,還是保民生的訴求,都不允許房地產行業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而且疫情消退之後,我國經濟的各個領域有可能出現「報復式」增長,房地產市場的觸底反彈屆時或成為一大亮點。
其次,「房住不炒」的總基調當前不會改變,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建立會促進房地產市場結構更為合理,致力於解決房地產相關問題的總量性和結構性政策也會密集出台,客觀上有利於行業發展空間的開拓。
最後,從長期邏輯看,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不斷深化,城市人口規模仍將穩步增長,人口凈流入地區的房地產市場有一定支撐。截至2021年底,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3.89%,雖然從絕對數字上看水平較高,但是較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70%至80%的城鎮化率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因此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房地產市場的下游需求是有保障的。
房地產行業是一個古老行業,在不同時代會有其嶄新的形態。總的來說,我對我國房地產行業中長期的發展空間還是充滿期待的。
❾ 中共中央:堅持房住不炒、租購並舉、因城施策 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11月3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建議提及,暢通國內大循環。依託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促進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系協調。
建議指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並舉、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探索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規劃建設租賃住房,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另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政策,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❿ 購租並舉是什麼意思
租購並舉是指:對具備購房能力的常住人口,支持其購買商品住房。對不具備購房能力或沒有購房意願的常住人口,支持其通過住房租賃市場租房居住。對符合條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通過提供公共租賃住房或發放租賃補貼保障其基本住房需求。
(10)租購並舉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擴展閱讀:
租購並舉之原因
「購」的一端過於火熱,「租」的一端過於薄弱,長期「重售輕租」不利於市場的穩定健康。
最早提出「租購並舉」,並明確其為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始自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而確定這一政策導向,針對的正是長期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重售輕租」的現實—「購」的一端過於火熱。
前些年,一線城市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出現房價過快上漲現象,房價收入比越來越高。對部分中低收入群體尤其是新市民而言,高房價難以企及,購房的夢想越來越難實現。
房價過快上漲的背後,既有供給不足、投機投資者炒作等市場內部原因,也有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加速、人口加快集聚、流動性過剩等外部原因,但最根本的,仍是供求關系的緊張——大城市有限的土地與住房資源難以承載加速增長的人口。若無外力相助,矛盾很可能愈發凸顯——資源越緊張,人們就越買;買家越多,房價也就抬得越高。於是,樓市一熱,就不得不喝「猛葯」、踩「急剎車」。
「租」的一端過於薄弱。
「在我國住房供應體系中,租賃市場是一個明顯的短板。」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研究員任興洲看來,短板表現在多個方面:供應量短缺,尤其是在一些人口集中湧入的大中城市,租賃住房供應顯著不足;質量不佳,市場租賃房源「老齡化」,不適應市場需求;經濟主體分散化,多以個人業主出租為主,缺乏規模化、集中化的機構經營者;
租賃關系不穩定,市場秩序不規范,缺乏成熟的契約精神和法律規則約束,隨意攆租客、提租金的行為比較普遍;支持租賃市場發展的政策體系也不夠健全。在此情況下,租賃住房這一國際上解決居民住房需求的普遍而重要的方式,在我國往往成了「過渡」「無奈」和「最後的選項」。
「有錢就買,沒錢才租」「買房的都賺錢了,沒買的早晚吃大虧」「能買房絕不租房」……這幾乎成為一些大中城市居民的基本共識。任興洲認為,近年來由於一些城市房價高漲,購房家庭獲得很大收益,這種「財富效應」引發了更大程度的購房熱,加之租賃住房供給缺乏、體驗不佳的情況普遍存在,導致城鎮居民家庭更多地通過購買住房來解決居住問題,加劇了市場供求失衡,促使房價進一步上漲。
在加強和完善房地產調控、遏制投機性需求的同時,強化租購並舉、推進租賃市場發展,滿足居民多層次的居住需求,無疑有利於穩定消費者預期,進而也有利於住房市場的穩定。
強調健全租賃市場,並非為了打壓人們正常的購房需求。「其首要目的,是消除對住房租賃消費的制度性歧視,給居民提供一個可以自由選擇租房還是買房的市場環境,並藉此補齊租賃市場發展滯後的短板。」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