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退市常態化,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你好,退市常態化就是觸發退市條件的,堅決退市。因為之前為了「保護」投資者,證監會一般不會隨便退市一家公司,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證監會和交易所將會把退市常態化。
站在市場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退市常態化的有效實施固然是一件好事。確實,在實際情況下,只有IPO發行常態化與退市常態化得到均衡發展、同步跟進,才能夠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股票市場的優勝劣汰功能,而僅有IPO發行常態化,也並非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熟健康市場表現。
與此同時,在退市常態化的背景下,企業退市壓力驟然增加,利於減少績差企業對市場資源的長期占據。受此影響,對於一些具有發展潛力,且具備良好盈利預期的企業而言,無疑可以盡快滿足發行上市的要求,並藉助資本市場獲得更好的融資需求,滿足企業發展與壯大的目標。
不過,站在投資者的角度來分析,退市常態化的實施更需要有充分的配套動作結合。否則,僅僅為了提升退市率,而忽視了投資者的合法切身權益,這樣的退市常態化無疑不利於投資者權益的保護。
在實際情況下,在加快推進A股退市常態化的過程中,同時需要加快《證券法》的修訂與完善,並從根本上提升投資者的索賠效率。與此同時,對於因欺詐發行等行為而遭到強制退市的企業,不僅需要加快投資者索賠的效率,縮短索賠流程,而且仍需引入集體訴訟等方式,要對違法違規企業帶來實質性的震懾影響,並從本質上提升市場的違法違規成本。
如果說退市常態化利於市場的健康發展,那麼退市常態化的充分配套則是投資者保護的關鍵所在。所以退市常態化是一件好事,如果股市退市常態化,股民們不用擔心。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② 最近幾年發了這么多新股,小股民卻幾乎中不到新股,這是為什麼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年的新股發行,和以往相比,有大幅度的增長。這個確實是事實,但凡炒股的人,都會發現打新是常有的事情。頻率高的時候,一周發行10多個新股,天天有新股可打。
盡管新股常發行,可以打個不亦樂乎,不過結果令人哀嘆——幾乎中不到新股。這種情況,在小股民身上尤為明顯。不管是身邊,還是網上,都是這個情況——小股民苦求中一簽而不得!
之所以是這種情況,分析起來,我們會發現,原因其實不復雜。下面,就和大傢具體說一說相關的原因。如果認為說得不對,大家大可在文後評論區,提出自己的觀點,大家共同探討。
盡管上面的內容,讓人喪氣。但我想說的是:作為小股民,新股必須打,萬一中了呢,畢竟可能性還是有的。我一朋友,真正的小股民,僅有滬市1萬市值,去年堅持不懈的打新,竟然中了錢,最終賺了2萬多。
因此,作為小股民,只要有打新的機會,都不要放過。盡管很多時候,新股的中簽只能用玄學來解析,但不管怎樣,總有一份希望在。作為股民,可以一無所有,但真的不能沒有希望。沒有希望的人,是不會進入股市這個容易讓人絕望的市場。
③ IPO常態化 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股票價格的形成機制非常復雜,上市公司質量和回報能力、宏觀經濟形勢、流動性是否寬裕等等都是影響股票價格非常重要的因素。」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孫議政介紹,資金追逐利潤,在不同市場之間的流動會給股指和股票價格帶來波動。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長期來看,股票價格走勢最終還是要看上市公司質量、發展潛力、分紅水平等決定因素。
那麼IPO會不會給股價走勢帶來影響呢?華西證券總裁楊炯洋告訴記者,股價走勢的決定因素很多,IPO不能說完全沒有影響,但並不是決定性因素,對於股價的影響也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大。
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到底誰影響誰比較大?
在很多股民的觀念里,只要IPO一加速,A股市場就會應聲下跌;反之,IPO一暫停,A股市場就會應聲上漲。一級市場對於二級市場的影響真的是這么「赤裸裸」嗎?
有分析指出,2007年和2010年,我國IPO融資規模都較大,2007年A股市場IPO融資4382億元,2010年融資4700億元。但是,以上兩年的上證綜指走勢卻截然相反,2007年大漲96%,2010年下跌14%。
此外,A股歷史上歷經多次IPO暫停和重啟,每次IPO重啟後上證綜指表現並不完全一致,無論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上證綜指均是有漲有跌。
中信建投證券執委會委員劉乃生表示,從A股的歷史經驗來看,IPO融資規模並不能決定股票市場的走勢。劉乃生介紹,在國外相對成熟的資本市場,二級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會有更多的企業加入IPO排隊隊伍,但當二級市場表現差的時候,IPO排隊企業的數量也會大大減少,「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
劉乃生說,隨著中國A股的進一步市場化,無論是IPO的節奏還是股票的走勢都應該由市場決定。
IPO常態化可以「給力」實體經濟
事實上,IPO節奏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股市的融資功能。在經歷了多次暫停和重啟之後,IPO正逐步走向常態化。
在孫議政看來,目前IPO的排隊企業絕大多數都是新興行業的優秀代表,是資本市場的源頭活水,可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將對市場的公司結構有很大改善。IPO的常態化可以有效地化解IPO堰塞湖,提高這些企業的融資效率。
「現在IPO的排隊時間一般需要兩到三年。為了在排隊過程中保持公司基本面不發生大變動,很多行業龍頭企業不敢投資大項目,錯過了很多發展機會,非常可惜。」孫議政認為,IPO堰塞湖弊端很大,需要通過IPO常態化來解決。
楊炯洋強調,為實體經濟注入資本是股票市場最基本的功能。目前IPO企業的規模相對較小,融資額度也不大。只要符合IPO的要求,這些企業都應該平等地享有在股票市場融資的權利。
「適度加快新股發行速度與加強上市核查並舉,可以引導資金『脫虛向實』,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也有利於間接引導民間資本流入股權投資領域和實體經濟領域,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單祥雙說。
④ 國際局勢對股票的影響
近期國際形勢嚴峻,傳導到全球貿易上,導致其負面影響深遠,這種轉變總是會傷害到一些公司,但同時也會幫助到另一些公司。對於不同國家來說也是這樣,比如隨著許多西方公司轉移供應鏈,印度或者印尼可能會受益。受外圍市場的影響,美股等大跌帶動A股走低。
中國人的理財途徑相對較少,買房、買股、買基金、存銀行,合理的配置家庭資產,是為更好的抵禦風險,所以不可盲目投機。股市只是家庭資產配置的一部分,股市不是買彩票,很少人能夠靠炒股致富,它只會是你家庭配置理財不可或缺的途徑。從長期來看,中國未來資本市場是值得期待的。
A股自開始的那天起,就是為了解決公司融資問題的,由於其投機性太強,股民時常扮演被動吃虧的角色。散戶越發搞不懂如何選股,績優股股價翻了數倍,中小市值股,由於公司質量沒保障,散戶想要賺錢是相當不容易的,所以很多看透股市的散戶,頭也不回的就離開了。當前這個震盪平台,板塊輪動快,抓節奏相當不容易,頻繁操作容易回吐利潤,只要產業大趨勢不變,行業景氣度尚在,這點情緒性波動,還是放任其不管為好。
拓展資料:
1.影響之一、世界經濟迅速增長,美國、歐元區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使世界經濟得以繼續維持較高增速,發展中國家經濟呈相互帶動、梯次發展的態勢。
影響之二、隨著金融創新,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推廣,金融一體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業呈爆炸式增長。經濟金融化趨勢一方面促進了全球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投機性和風險性,給股市的變化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影響之三、國際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流動性增強,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形成全球市場。
影響之四、新興市場經濟體日益具體,加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活力。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持續增大,股市的流動性會逐漸增強。
影響之五、南北國家有關發展模式的交融與交叉增多,經濟領域多邊協調漸成趨勢,新興大國加速崛起,經濟力量加速多極化。貿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斷增強,與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使我國的貿易長期保持順差,對上市公司走向國際非常有利,為股市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經濟環境。
⑤ 股市ipo是什麼意思啊
1、股市中所說的IPO即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是指一家企業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將它的股份向公眾出售(首次公開發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會公眾公開招股的發行方式)。
2、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據相應證監會出具的招股書或登記聲明中約定的條款通過經紀商或做市商進行銷售。一般來說,一旦首次公開上市完成後,這家公司就可以申請到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有限責任公司在申請IPO之前,應先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3、另外一種獲得在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的可行方法是在招股書或登記聲明中約定允許私人公司將它們的股份向公眾銷售。
4、這些股份被認為是「自由交易」的,從而使得這家企業達到在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掛牌交易的要求條件。 大多數證券交易所或報價系統對上市公司在擁有最少自,由交易股票數量的股東人數方面有著硬性規定。
(5)ipo常態化對印度股票的影響擴展閱讀:
海外IPO
2010年11月4日,在2010年企業海外IPO出現井噴之後,下半年起,中國概念股在海外卻頻頻遭遇破發、停牌。3日,業內人士表示,中國企業家們海外IPO的激情仍不會退卻,這一時期的冷淡只是暫時現象。但企業海外上市必須做好足的上市前准備、准備好合理的外架構,藉助專業中介機構的力量,採用靈活的方式合理運用國際資本市場來壯大自身。
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中國企業海外IPO融資案例為71起,融資金額140.12億美元,相當於2010年全年總量的47.97%、27.62%。而在8月-10月三個月中,赴美IPO的成功案例只有土豆網一家,中國概念股海外IPO似乎提前入冬。
中國企業海外上市雖然面臨著19號文、安全審查原則等新的挑戰和VIE模式的存亡威脅,但在各方的努力下,通過充足的上市前准備和合理的海外架構,不論是運用信託網還是個人身份的轉換,未來上市仍將會有通道可走。「中國的民營企業要尋求進一步的發展,要走出國門,利用國際資本市場來壯大自己,中間有許多看得見和看不見的障礙,光靠企業自身是很難完全解決的,需要投資人和專業的中介機構的共同努力。」
此外,專家還就企業海外上市前的架構搭建、公司重組、外管報備、上市方式選擇以及市前信託的意義、結構、設立要求等利得財富以及為上市而進行個人身份轉換(移民)等問題進行探討,並具體介紹了中國內地企業在香港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要求、流程和可能遇到的問題等。
IPO對股市具有四大影響。
1、強化了股市的融資色彩。雖說不能實現融資的股市不是一個健全的市場,但是對長期以來過分重視融資的市場而言,就應該區別對待。據統計,近10年A股市場的融資是現金分紅的1.76倍。盡管近兩年市場通過IPO融資的數額出現了下滑的趨勢,但是再融資的現象卻持續升溫。
2、打擊了股民的投資信心。股市必向下!隨著利空政策的陸續推出,股民的持股信心也必下降。
3、扭曲了價值投資的本質。IPO重啟難免會牽涉到不少的問題,如股票的「三高現象」、部分企業力求上市而出現造假的行為等等。假設一家企業上市前的PE值約15倍,而未來三年公司的凈利潤會以30%的增速增長。也就是說,股民以15倍左右的PE長期持有,未來仍可取得不錯的收益率。
然而,該股上市後就得到了熱炒,PE值飆升至50倍的水平,嚴重透支了企業的增長預期。這時,股民選擇買入並長期持有,虧損的概率相當大。因此,在缺乏嚴格監管的前提下,IPO重啟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價值投資的本質。
4、助長了利益輸送等關鍵問題。談及此點,我們很容易聯想到IPO的四大輔助機構,分別是證券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和IPO咨詢機構。從細分工作來看,證券公司主要負責證券發行承銷工作、對公開發行募集文件進行核查,並出具保薦意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