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漢長江新城(區)現在建設情況怎麼樣
長江新城(新區)位於武漢市東北部,長江以北,規劃面積554.6平方公里,含江岸區、黃陂區、新洲區三個區的部分區域。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90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81億元,工業總產值1026億元,常住人口80萬人。
是長江新城總體規劃的重要功能板塊,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將主要面向國企央企軍企,發展央企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創新平台,打造科創高地和產業新城。目前,正在組織編制長江科學城科學規劃,並積極與國家級科研機構,駐漢高校、科研院所等密切對接,推進重大項目引入工作。結合長江科學城的規劃建設,長江新城將積極引進布局建設一批大科學裝置、交叉前沿研究平台、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創新創業和成果轉換平台、國家級科研機構和雙一流大學等,其中軍民融合是重要領域。同時,結合長江新城招商引資工作,大力引進軍民融合重大項目落地。
Ⅱ 新港長江城和長江新城哪個更值得投資
我個人更偏向於新港長江城,這邊十幾家品牌開發商雲集,整體開發商實力、區域兌現能力應該比那邊強。
Ⅲ 長江新城以後會是什麼樣
新城未來可期
去年申報長江新區被否,也只是條件不成熟,暫時擱置,也並未直接否決
新區不批復,但新城還是得建,如果有朝新區落地,只會加速騰飛
目前市區改制建設,成本太高
而三環為圈,只有武漢東北方向可拓展空間足夠,大戰略方向,西北有臨空港,西南有經開,西有中法生態,東南有光谷,長江新城的設立建設,最終會聯通幾個現有開發區,對市區形成半包圍,附屬帶動紅安,麻城老革命區
現在長江新城已上升到省級層面,有官方文件支持
如果有心可以留意新城建設後的招商還有企業拜訪,特別是近期的,就可以看到動作態勢
要知道許多高樓產業也都是從荒野興建成片群的
對於長江新城不看好,因為已現在的做法還是房地產,房地產不能當飯吃,房地產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惠濟不到本土武漢人,浪費耕地的做法根本就是在破壞環境,建議還是已房改房原地拆遷從建,尊重 歷史 發展規律合理運用土地,武漢市還是需要很大一部分耕地用來滿足本土需要的!
按現在來看就是房地產。 可能房地產加一些商業區吧。 產業暫時沒想會有什麼產業進去。 漢口北也不會因為新城的建設而受益。因為漢口北承接的漢正街的生意,目標人群就不是新城的人。所以一片迷茫
黃了好久了,涼透了,還問?問也是黃了[靈光一閃]
這個具體要看政府的力度、但我認為應該要建設發展、要不然武漢的中心真的移位了[呲牙]
Ⅳ 武漢的長江新城和光谷,未來哪個潛力更大
作為一個武漢人,一個曾經長期在高新區生活的人,談一下個人觀點吧。
樓主說的長江新城、光谷的潛力,應該是從區域綜合實力尤其是產業發展方面來看的,其實武漢不止有這兩個產業高地和聚焦發展的地方,從功能區上看,還有武漢開發區(沌口)、臨空港經濟區(東西湖),屬於多點開花,而非兩區爭霸。但是從發展潛力上看,從目前武漢城市發展格局而言,近三十年內,我更看重光谷。
創新生態鏈聚集
大家可以想一下,中國城市發展的歷程和觀念改變,以前是搞小城鎮,現在要搞大都市圈。其實,在一個城市中,也有這種趨勢,撒胡椒面、多點開花,而非做強做大一極,產業難以形成協同效應,很難帶來的化學反應,所以大趨勢還是資源聚集。
長江新城、光谷都是走的「創新」發展路徑,都是准備做高端產業的。目前,光谷是武漢市創新資源最聚集、最豐富的地方。比如大家看武漢這幾年發展的互聯網產業,小米、小紅書、斗魚、盛天網路等等,基本上都位於光谷。這些優質項目,將繼續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吸附在光谷、把大量的互聯網人才吸附在光谷,所以從這點上將,創新資源的聚集度一定會越來越高,而非越來越分散。這個角度,光谷勝一籌。
空間發展格局
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對未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光谷,也就是東湖高新區,面積518平方公里,位於武漢東南部,東接鄂州,盛傳武鄂一體化將進一步拓展光谷發展空間,個人覺得應該不是空穴來風。此外,再看交通情況,光谷緊靠武漢火車站、離天河機場1小時車程,離即將投用的鄂州機場1.5小時車程,交通非常便利。加上光谷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等基本完善。
長江新城在這方面也不差,距離天河機場、武漢火車站不遠,規劃的立體交通體系讓人期待,還有黃陂這個後花園,應該說空間格局非常好,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現在基礎設施還比較差,後期開發投入太大,需要逐步滾動開發,而這至少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這一點上,兩者打平,光谷略勝。
其他不多說了,從三十年的維度看,更看好光谷,從更長遠的角度看,不好預測了。
長江新城,規劃中的武漢「第四鎮」,下轄堪家磯-武湖。武漢中北路,距離天河機場直線距離約18KM,距離武漢站約8KM。中期100平方公里,遠期500平方公里。目前還處於規劃中。
光谷是正在建設中,以前光谷的核心是「魯巷-光谷廣場-關山大道」,而今逐漸向東擴展,光谷中心城建設如火如荼,高新大道產業雲集,武漢雲基地、華為、小米、武漢生物城、天馬等高 科技 產業園都已建成,且開始辦公。
相比還在規劃中的長江新城,光谷核心,關山大道沿線自不必說,已是成熟商圈,光谷東產業都在陸續進駐,人氣逐漸起來,隨著地鐵2號線南延長線開通,和地鐵11號線的運營,服務產業的光谷東逐步走向正規。
長江新城和光谷東哪個潛力更大?只能說,長江新城尚未開始,未來很不好預測,那邊房價在一萬左右,未來有升值空間,但是空間多大,不好說;光谷發展了三十年,現在一路向東,已經發展成熟,且光谷東的產業已落地,不是停留在規劃中,目前光谷房價在18000元/平左右,也足以看出大家對市場的信心。
絕對的長江新城,武漢未來之城!
說什麼畫餅子的,都是些吃不到葡萄說酸的人!武漢近些年的發現都看得見,前幾年也有人抱怨說武漢天天在挖在建,一個大工地!現在呢?大家都體會到了武漢城市公共交通帶來的便利,目前還在建設中!(當初也是這群人在叫)
我是這么認為的,如果武漢不發展,跟不上新一輪國家產業升級的節奏和時代帶來的新機遇新使命!將是武漢 歷史 上的悲劇,因為目前中部崛起只有武漢能帶頭。我們不沖誰沖?所以,噴子們……長江新城一定會有條不紊建設下去,生個孩子還要懷胎十月,更何況一個國家級的產業新城?
武漢是中國乃至全球大學生最多,科研院最多的一個城市,人才產量豐富,但可悲的是留不住人才!長江新城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留住這些我們培養的人才來為我們城市發展做貢獻,其中今年早些時候的長江青年城項目就是為這做准備!
然後新城投資集團,也是沒有閑著,一直都有簽約項目公示。包括之前百萬資智回漢等,吸引了中國包括地產萬達、恆大,互聯網巨頭阿里,小米等太多了……
中國是最不缺錢的,缺的是好的項目,好的營商環境和政策!
長江新城將是一個高 科技 產業之城,拭目以待
現在不好比較,可以說不管是長江新城還是光谷,都是武漢重點發展的地區。現在的情況是,長江新城大餅畫好了,定位高大上,但剛起步;而光谷已經發展好些年,有基礎,因此就目前而言,光谷肯定發展比長江新城好。至於未來誰發展潛力大,現在還不能下定論,要視長江新城發展狀況而定。長江新城雖然定位高,但未來能否像定位那樣發展好,還是個未知數。
長江新城是武漢的「未來之星」,武漢特有的城市格局是「兩江交匯、三鎮鼎立」,而長江新城就是武漢的「第四鎮」,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城市新區,中期規劃建設面積100平方公里、遠期則為500平方公里。長江新城為武漢未來30-50年發展預留了空間,是一個長遠的發展戰略。
光谷位於武漢市東南部洪山區,江夏區境內,規劃面積518平方公里,屬於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也是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現在發展的已經很好。這里集聚了武漢42所高等院校、56個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院所,20多萬專業技術人員以及80多萬在校大學生,擁有眾多產業園,是武漢的高 科技 中心,未來發展潛力也是非常大的。
不知道武漢到底想發展什麼,光谷我以為是 科技 發展,政府卻大力發展生物城,還有光纖,我看到的似乎都是廠房,這是搞 科技 嗎?這玩意能提供多少工人工位?我11年去南京軟體大道工作,7、8年過去了,從荒蕪人煙的地方發展到寫字樓林立,已經成為南京程序員最集中位置。而那個時候武漢也開始修建金融港,現在7、8年過去了金融港那邊我路過好像就3棟有點高度寫字樓。近些年武漢又搞光谷東,又是花山軟體新城,後面長江新城又是什麼鬼。總體武漢發展政府規劃一般,光谷大部分原因是還是靠一批活躍的年輕人自然發展起來的,政府應該都沒想到他發展成這樣,現在重新規劃光谷東,這讓人覺得半途而廢,可能原來規劃小了爛了想放棄了,這方面可以學習下成都高新區,南京河西這兩個地方就是商務城區的典型代表,無人機飛過去都是 科技 都市感覺,相比下武漢基本找不出這種寫字樓密集高大上且規模巨大的地方,對此武漢有一種發展很隨意感覺,總體來看發展來看政府規劃3分,剩餘7分靠年輕人的活力,整個武漢大學生分布基本在光谷,武漢的動力也就在這里,希望武漢還是把光谷發展好,如果特意跑去去漢口那邊發展,同樣租房挪窩相比下去上海,去廣州也是能接受吧,如果光谷能發展到北上廣深樣子,學生從出校門就能直接定居下來,那麼武漢就有源源不斷的動力發展了吧
我是武漢光谷的,簡單討論一下:
就目前來說,肯定光谷好於長江新城,因為長江新城剛規劃不久,也才開始建設,而光谷已經發展十年有餘了,涉及地盤大,產業結構廣,高 科技 機構及企業密集,交通發達,配套設齊全,僅光谷世界城就令人爽心,裡面非常大,環境也非常好,綜合體是亞洲最大綜合體,有23個足球場的面積大,步行街也很獨特。
光谷世界城那個地方地鐵有很多個出站口,而且只要你走對出口,可以從地鐵直接到世界城裡面去,不用出地面,還不止一個地方是這樣。光谷中心轉盤造型別致,尤其是晚上的燈光變換超級美,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在廣場休閑,我家就在這二公里的地方,每天晚上可以散步到那裡去,人也很多很熱鬧,尤其是周六、周天或節假日,人超級多,特別是大學生多,顯得格外有朝氣。
世界城裡面小吃非常非常發達,有的店你要是想去品嘗,得取號等很長時間才能排到你。我們採取的是上午去取號,然後就出去逛,二三個小時過後再去吃基本上就快到你的號了,很多人都這么干。長江新城規劃高大上,十年後就不好說誰強了,畢竟長江新城是新規劃的而且比較偏僻一點,地盤自然比光谷要大,規劃估計要更好一些。
長江新城潛力更大,處於水陸空立體交通的中心,即距陽邏新港,武漢火車站,天河機場等距。長江新城規劃起點定位高,屬於武漢未來最高城市建設成就樣板的展示區,高端前沿新興產業的示範區,武漢頂級高端人才的匯聚居住區,武漢國際交流的前沿陣地。長江新城地理位置更優越,處於武漢長江段的中心位置,東連光谷,西接漢口老城,南對武昌青山,境內港叉縱橫,河流湖泊密布,數百平方公里武漢僅存的長江中段未被開墾的處女地,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如今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筍,日新月異,發展迅速。一個區域的發展是靠新興產業帶動的。武漢地處中國核心地帶,南下荊襄,西控巴蜀,北通晉魯豫,東連吳會,襟帶三江而線穿南北,中華之要地,華夏之腹心,人傑地靈,荊楚文化發祥之地亦稱中國之脊樑,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武漢不僅是商業發達城市,也是我國輕重工業基地,有良好的人才儲備,武漢大學等全國重點學校也落戶此地,為武漢的發展帶來了 科技 保隱。當今北有北京的中關村,雄安北京的副中心,東南有上海的浦東新區,廣州,深圳等新興產業特區相繼建設,北面的鄭州也隨之發力,唯有武漢新興產業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但正由於後發卻可以少走彎路,後來居上,彎道超車,不過新興產業區叫「光谷」小區,不敢句同,中國新興園區為什麼要步洋人的後塵叫外國的名字呢?
一旦這特區建立起來,可以逆轉產業格局的現狀,為中國中部脊樑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戰略轉變,可以說是武漢產業轉型的挈機,光子物理基地設在武漢是中央的高瞻遠矚,一旦這個基地成立,將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的快速發展,可以說前途無量,而武漢新區則是以商住房地產業的格局,對武漢前膽性發展沒有多大幫助,充其量是把房地產煎餅攤大而己,沒有可比性!
強者恆強,永恆之理。
除非出現不可預知的人為和自然外力,光谷將繼續不停的發展下去。光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高新產業布局已基本完成,不論是政策、人才、配套服務還是資本,都在繼續看好光谷,聚集光谷。說光谷會衰落?去問問光谷廣場上的任何一個大學生就能得到答案。年輕、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永遠都是最重要的資本,別說長江新城,光谷的這個最大優勢在世界上都不多見。看看光谷廣場上那每天數以十萬計的人流,想讓他們短時間內都一擁而上去開墾、建設新城,可能嗎?
長江新城,構想是美好的,現在還在論證或剛起步時期,不確定的因素太多,如果按部就班的推進,少說也得二三十年才能達到光谷目前的水平,何況光谷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除非國家給予新城像深圳那樣的政策待遇,這可能嗎?沒有政策的傾斜,想在短時間內高速發展,幾無可能。從區位優勢來看,新城的新港還是不錯的,但作為一個內河港,最終能發揮出多大的能量,還得取決於長江上下游地區的發展、銜接、配套和需求,就如同深圳和香港之間的關系,沒有上下游的呼應和聯動,新港的優勢就會大打折扣。同時,長江下游地區的河運、陸運系統還在不斷發展完善之中,下游的那些港口城市離海口和國家最發達地區更近,因此,對港口之間的競爭和截流效應有充分的估量,新城的區位優勢只能審慎樂觀。 最重要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過硬的產業「輸出」,才可能有更大更多的「輸入」 ,不然,你不過就是個「中轉站」而已,光谷的經驗就是最好的證明。
此外,客觀的講,從目前來看,長江新城的生態環境並不比光谷優良,江對面的武鋼重工業區和化工區的大氣污染分分鍾就能抵達彼岸,加上新城核心地區的電廠、水泥廠等等大型傳統產業的聚集,都不可避免的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而這些制約新城發展的重要問題的解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
綜上所述,長江新城想在今後超越光谷,最好的途徑只能寄希望於國家的政策傾斜。當然,如果長江新城規劃能扎實推進,並妥善解決好發展中的各種問題,長江兩岸新城遙相呼應,優勢互補,對武漢的發展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個見,歡迎探討。
以下前五圖是長江新城地區,後四圖是光谷。
如果武漢能夠超過深圳,我就相信長江新城能夠超越光谷,畢竟人家前期已經有30多年 歷史 了不會等著你超越,而且很多 科技 研發也要出成績了在一定時段距離越來越大;那些說長江新城短期就能超越光谷的人簡直在做夢。
Ⅳ 2022年武漢長江新城審批通過了嗎
審批通過了,2022年2月28日正式成立。
2021年,武漢市提出長江新區繼續申報國家級新區,同時力爭成立省級長江新區。
2022年2月25日,湖北省委常委會會議部署加快推進武漢長江新區建設。會議認為,建設長江新區是武漢的大事、全省的大事,要堅定不移穩步推進、加快推進。
2022年2月2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舉行武漢長江新區成立大會,武漢長江新區正式成立。
Ⅵ 購房指南:武漢「長江新城」涵蓋哪些區域
武漢首次提出建設世界一流的城市亮點區塊「長江新城」。
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世界城市發展高成就的展示區、全球未來城市的樣板區。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世界一流的城市亮點區塊“長江新城”,提升城市國際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
報告還提出,規劃優化武漢長江主軸,重點圍繞主城區長江段,集中展示長江文化、生態特色、發展成就和城市文明,打造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大手筆的城市規劃,引起會場內外的熱烈反響。尤其是規劃中的“長江新城”、長江主軸究竟會落子何方,更成為武漢市黨代表和市民們熱議的話題。
19棟樓房剛剛同時爆破,江岸:濱江商務區迎契機
1月22日晚11時50分,位於解放大道頭道街至二七路段的19棟樓房,10秒鍾時間全部爆破,成為迄今為止國內外規模大、環境為復雜、技術難度高的拆除爆破工程之一。
世界級爆破工程的背後,是漢口濱江商務區的提速開建。根據規劃,漢口濱江商務區東起沿江大道,西至解放大道,南至黃浦大街,北至漢 堤 路,規劃面積288公頃,總投資300多億元。
尤為引人關注的,是該區域內規劃建設一棟高達707米的大樓,再次刷新武漢高天際線,打造漢口沿江的新 地標 。未來,漢口濱江商務區將成為集商貿商務、文化娛樂、現代生活於一體的高端商務區,聚集國際企業總部、地區企業總部。
南與漢口濱江商務區相接的漢口科技新城,則是漢口地區僅剩的連片寶地。此前規劃,這里將建成功能復合的濱水宜居新城。區域內,規劃建設一座6萬座的諶家磯足球超級杯體育場館。
武漢市十三次黨代會代表、江岸區委副書記、區長馬澤江在會上表示,“長江新城”的規劃,是漢口濱江商務區、漢口科技新城的發展契機,堤角、丹水池、諶家磯等區域,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所在。
636米第一高樓今年 封頂 ,武昌:長江主軸重要組成
除了“長江新城”的規劃建設,黨代會報告還提出,規劃優化武漢長江主軸,打造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昨日,武漢市十三次黨代會代表、武昌區委副書記、區長劉潔在接受楚天金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武昌濱江文化商務區將成為武漢長江主軸的重要組成。
時下,規劃高度636米的綠地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之中。綠地中心所在的區塊,正是武昌區重點打造的“三區”之一——武昌濱江文化商務區的核心區。根據計劃,綠地中心將在今年封頂,創造武漢市摩天大樓高度新紀錄。
根據黨代會報告,武漢長江主軸將重點圍繞主城區長江段規劃建設。對此,劉潔認為,從綠地中心至武漢長江二橋的區間, 土地 資源優勢明顯,正“築巢引鳳”,吸引央企、世界500強等大型企業總部的 落戶 ,形成總部樓宇集中地。
擁有“十山六湖兩江”,漢陽:有機會有所作為
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要堅持“三鎮三城”的均衡發展。昨日,武漢市十三次黨代會代表、漢陽區委常委李艷明在審議報告時表示,規劃建設“長江新城”,地處長江與漢江交匯處的漢陽區也有優勢。
李艷明表示,東沿長江沿線漢陽段,北接漢江漢陽段,東接三環線漢陽段,西至龍陽大道的區域,面積達50平方公里。這里有12公里的江灘,同時也是武漢區劃的中心地帶。
同時,該區域擁有自然環境優勢,擁有“十山六湖兩江”。區域內規劃的四新生態新城,經過10年建設已粗具規模。區域內交通優勢明顯,3條地鐵線全面開工,3條環線穿過,地鐵10、11號線正在規劃,可實現區域內地鐵換乘,縱向濱江大道、江城大道、龍陽大道、芳草大道、鸚鵡大道與橫向的漢陽大道、漢江大道、四新大道和楊泗港快速通道,織成完備主幹道體系。
此外,區域具有產業優勢,既有工業發展,又集聚會展文化產業,路橋設計能力世界領先。綜合種種優勢,“長江新城”的規劃建設,漢陽也有機會有所作為。
擁長江幹流第三大島,洪山:天興洲為“寶地”
在這里,有將長江一分為二的恢弘,也有兩江翻騰合一的豪邁,更具有原生態江島風情景觀資源。昨日,來自洪山區天興洲的金昆玲代表,以優美的詞句,向楚天金報記者展現了長江幹流第三大島——天興洲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
金昆玲告訴記者,目前洪山區正按照“嚴格保護與適度開發”、“公益建設與商業運作”有機結合的原則,將天興洲打造成集體育運動、生態博覽、文化創意、旅遊度假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生態綠色之洲。
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武漢將規劃優化長江主軸,打造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金昆玲認為,天興洲的區位十分契合這一宏偉藍圖:天興洲四面環長江,面積約26平方公里,東西長13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如同鑲嵌在長江幹流上的一顆翡翠。這塊江心寶地,成為長江中軸景觀帶上的“金名片”,她十分期待。
Ⅶ 長江新區會不會爛尾
不會。
之前外界一直質疑,長江新城這個規劃中的超級新區會「爛尾」,然而隨著5月12日長江新城起步區基礎設施一期工程正式開工,更讓所有外界的質疑聲不攻自破,一座未來的、宏大的、繁華的、智慧的長江新城,已然破土而出,正加速崛起和成長。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盡快批復設立國家級武漢長江新區」成為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共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