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菲特成首富了,真快,他是拿公司的錢炒股嗎,這樣可以的嗎,請各位大蝦分享一下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沃倫·巴菲特從小就極具投資意識,他鍾情於股票和數字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滿肚子都是掙錢的道兒,五歲時就在家中擺地攤兜售口香糖。稍大後他帶領小夥伴到球場撿大款用過的高爾夫球,然後轉手倒賣,生意頗為經火。上中學時,除利用課余做報童外,他還與夥伴合夥將彈子球游戲機出租 給理發店老闆們,掙取外快。
1941年,剛剛跨入11歲,他便躍身股海,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
1947年,沃倫·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財務和商業管理。但他學得教授們的空頭理論不過癮,兩年後便不辭而別,輾轉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拜師於著名投資學理論學家本傑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機,主張通過分析企業的贏利情況、資產情況及未來前景等因素來評價股票。他教授給巴菲特豐富的知識和決竅。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門生。
1950年巴菲特申請哈佛大學被拒之門外。
1951年,21歲的巴菲特學成畢業的時候,他獲得最高A+。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30萬美元,但年末則升至50萬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當時他將幾個合夥人企業合並成一個「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資額擴大到10萬美元。情況有點像現在中國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資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
1966年春,美國股市牛氣沖天,但巴菲特卻坐立不安盡管他的股票都在飛漲,但卻發現很難再找到符合他的標準的廉價股票了。雖然股市上瘋行的投機給投機家帶來了橫財,但巴菲特卻不為所動,因為他認為股票的價格應建立在企業業績成長而不是投機的基礎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資金達到6500萬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歷史上最好的成績:增長了59%,而道·瓊斯指數才增長了9%。巴菲特掌管的資金上升至1億零400萬美元,其中屬於巴菲特的有2500萬美元。
1968年5月,當股市一片凱歌的時候,巴菲特卻通知合夥人,他要隱退了。隨後,他逐漸清算了巴菲特合夥人公司的幾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漸漸演變成了股災,到1970年5月,每種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間,美國股市就像個泄了氣的皮球,沒有一絲生氣,持續的通貨膨脹和低增長使美國經濟進入了「滯脹」時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卻暗自欣喜異常因為他看到了財源即將滾滾而來——他發現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報刊業,因為他發現擁有一家名牌報刊,就好似擁有一座收費橋梁,任何過客都必須留下買路錢。1973年開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蠶食《波士頓環球》和《華盛頓郵報》,他的介入使《華盛頓郵報》利潤大增,每年平均增長35%。10年之後,巴菲特投入的1000萬美元升值為兩個億。
1980年,他用1.2億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單價,買進可口可樂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樂改變了經營策略,開始抽回資金,投入飲料生產。其股票單價已長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於賺了多少,其數目可以讓全世界的投資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購下435萬股美國高技術國防工業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價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擁有的32,200萬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萬美元了
1994年底已發展成擁有23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工業王國,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紡紗廠,它已變成巴菲特的龐大的投資金融集團。從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瓊斯指數近17個百分點。如果誰在1965年投資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話,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萬美元的回報,也就是說,誰若在30年前選擇了巴菲特,誰就坐上了發財的火箭。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的網站上公開了今年的年度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數字顯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資基金集團伯克希爾公司,去年純收益下降了45%,從28.3億美元下降到15.57億美元。伯克希爾公司的A股價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時伯克希爾的賬面利潤只增長0.5%,遠遠低於同期標准普爾21的增長,是1980年以來的首次落後.
2007年3月1日晚間,「股神」沃倫·巴菲特麾下的投資旗艦公司——伯克希爾·哈撒維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2006財政年度的業績,數據顯示,得益於颶風「爽約」,公司主營的保險業務獲利頗豐,伯克希爾公司去年利潤增長了29.2%,盈利達110.2億美元(高於2005年同期的85.3億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2005年為5338美元)。
1965—2006年的42年間,伯克希爾公司凈資產的年均增長率達21.4%,累計增長361156%;同期標准普爾500指數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長率為10.4%,累計增長幅為6479%。
2007年3月1日,伯克希爾公司A股股價上漲410美元,收於106600美元。去年伯克希爾A股股價上漲了23%,相形之下,標普500指數成分股股價平均漲幅僅為9%。
巴菲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他依靠股票、外匯市場的投資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翁。他倡導的價值投資理論風靡世界。價值投資並不復雜,巴菲特曾將其歸結為三點:把股票看成許多微型的商業單元;把市場波動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敵人(利潤有時候來自對朋友的愚忠);購買股票的價格應低於你所能承受的價位。「從短期來看,市場是一架投票計算器。但從長期看,它是一架稱重器」——事實上,掌握這些理念並不困難,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樣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去。巴菲特似乎從不試圖通過股票賺錢,他購買股票的基礎是:假設次日關閉股市、或在五年之內不再重新開放。在價值投資理論看來,一旦看到市場波動而認為有利可圖,投資就變成了投機,沒有什麼比賭博心態更影響投資。」
巴菲特2006年6月25日宣布,他將捐出總價達370億美元的私人財富投向慈善事業。這筆巨額善款將分別進入全球首富、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創立的慈善基金會以及巴菲特家族的基金會。巴菲特捐出的370億美元是美國迄今為止出現的最大一筆私人慈善捐贈。
據路透社報道,波克夏-哈薩威投資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巴菲特現年75歲,《福布斯》雜志預計他的身價為620億美元,是全球首富。370億元的善款佔到了巴菲特財產的大約60%。
巴菲特在一封寫給比爾與梅林達·蓋茨基會的信中說,他將捐出1000萬股波克夏公司B股的股票,按照市值計算,等於巴菲特將向蓋茨基金捐贈300億美元。
蓋茨基金會發表聲明說:「我們對我們的朋友沃倫·巴菲特的決定受寵若驚。他選擇了向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捐出他的大部分財富,來解決這個世界最具挑戰性的不平等問題。」
此外,巴菲特將向為已故妻子創立的慈善基金捐出100萬股股票,同時向他三個孩子的慈善基金分別捐贈35萬股的股票。
不久前,蓋茨剛剛宣布他將在兩年內逐步移交他在微軟的日常管理職責,以便全身心投入蓋茨基金會的工作。蓋茨基金會的總財產目前已達300億美元。該基金會致力於幫助發展中國家的醫療事業以及發展美國的教育。
巴菲特投資「金」定律
利用市場的愚蠢,進行有規律的投資。
買價決定報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長線投資也是如此。
利潤的復合增長與交易費用、避稅使投資人受益無窮。
不要在意某家公司來年可賺多少,只要在意其未來5至10年能賺多少。
只投資未來收益確定性高的企業。
通貨膨脹是投資者的最大敵人。
價值型與成長型的投資理念是相通的。價值是一項投資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而成長只是用來決定價值的預測過程。
投資人財務上的成功與他對投資企業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安全邊際」從兩個方面協助你的投資。首先是緩沖可能的價格風險;其次是可獲得相對高的權益報酬率。
擁有一隻股票,期待它在下個星期就上漲,是十分愚蠢的。
即使美聯儲主席偷偷告訴我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我也不會為之改變我的任何投資作為。
不理會股市的漲跌,不擔心經濟情勢的變化,不相信任何預測,不接受任何內幕消息,只注意兩點:A.買什麼股票;B.買入價格。
巴菲特股市不敗的六大要素
一、賺錢而不要賠錢
這是巴菲特經常被引用的一句話:「投資的第一條准則是不要賠錢;第二條准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因為如果投資一美元,賠了50美分,手上只剩一半的錢,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收益,才能回到起點。
巴菲特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在1965年到2006年間,歷經3個熊市,而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只有一年(2001年)出現虧損。
二、別被收益蒙騙
巴菲特更喜歡用股本收益率來衡量企業的盈利狀況。股本收益率是用公司凈收入除以股東的股本,它衡量的是公司利潤占股東資本的百分比,能夠更有效地反映公司的盈利增長狀況。
根據他的價值投資原則,公司的股本收益率應該不低於15%。在巴菲特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中,可口可樂的股本收益率超過30%,美國運通公司達到37%。
三、要看未來
人們把巴菲特稱為「奧馬哈的先知」,因為他總是有意識地去辨別公司是否有好的發展前途,能不能在今後25年裡繼續保持成功。巴菲特常說,要透過窗戶向前看,不能看後視鏡。
預測公司未來發展的一個辦法,是計算公司未來的預期現金收入在今天值多少錢。這是巴菲特評估公司內在價值的辦法。然後他會尋找那些嚴重偏離這一價值、低價出售的公司。
四、堅持投資能對競爭者構成巨大「屏障」的公司
預測未來必定會有風險,因此巴菲特偏愛那些能對競爭者構成巨大「經濟屏障」的公司。這不一定意味著他所投資的公司一定獨占某種產品或某個市場。例如,可口可樂公司從來就不缺競爭對手。但巴菲特總是尋找那些具有長期競爭優勢、使他對公司價值的預測更安全的公司。
20世紀90年代末,巴菲特不願投資科技股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看不出哪個公司具有足夠的長期競爭優勢。
五、要賭就賭大的
絕大多數價值投資者天性保守。但巴菲特不是。他投資股市的620億美元集中在45 只股票上。他的投資戰略甚至比這個數字更激進。在他的投資組合中,前10隻股票佔了投資總量的90%。晨星公司的高級股票分析師賈斯廷·富勒說:「這符合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不要猶豫不定,為什麼不把錢投資到你最看好的投資對象上呢?」
六、要有耐心等待
如果你在股市裡換手,那麼可能錯失良機。巴菲特的原則是:不要頻頻換手,直到有好的投資對象才出手。
巴菲特常引用傳奇棒球擊球手特德·威廉斯的話:「要做一個好的擊球手,你必須有好球可打。」如果沒有好的投資對象,那麼他寧可持有現金。據晨星公司統計,現金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投資配比中佔18%以上,而大多數基金公司只有4%的現金。
巴菲特理財法:「三要三不要」
以下是堪稱巴菲特投資理念精華的「三要三不要」理財法:
要投資那些始終把股東利益放在首位的企業。巴菲特總是青睞那些經營穩健、講究誠信、分紅回報高的企業,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價波動,確保投資的保值和增值。而對於總想利用配股、增發等途徑榨取投資者血汗的企業一概拒之門外。
要投資資源壟斷型行業。從巴菲特的投資構成來看,道路、橋梁、煤炭、電力等資源壟斷型企業佔了相當份額,這類企業一般是外資入市購並的首選,同時獨特的行業優勢也能確保效益的平穩。
要投資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業。巴菲特認為凡是投資的股票必須是自己了如指掌,並且是具有較好行業前景的企業。不熟悉、前途莫測的企業即使被說得天花亂墜也毫不動心。
不要貪婪。1969年整個華爾街進入了投機的瘋狂階段,面對連創新高的股市,巴菲特卻在手中股票漲到20%的時候就非常冷靜地悉數全拋。
不要跟風。2000年,全世界股市出現了所謂的網路概念股,巴菲特卻稱自己不懂高科技,沒法投資。一年後全球出現了高科技網路股股災。
不要投機。巴菲特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是:擁有一隻股票,期待它下個早晨就上漲是十分愚蠢的。
[編輯]億萬富翁這樣煉成:巴菲特理財習慣揭秘
當今金融界,微軟公司董事會主席比爾·蓋茨先生與投資大亨巴菲特二位長期穩坐排行榜的前兩位。他們曾聯袂到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做演講,當有華盛頓大學商學院學生請他們談談致富之道時,巴菲特說:「是習慣的力量。」
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現在大家的理財意識越來越強,許多人認為「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樣即使某種金融資產發生較大風險,也不會全軍覆沒。但巴菲特卻認為,投資者應該像馬克·吐溫建議的那樣,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然後小心地看好它。
從表面看巴菲特似乎和大家發生了分歧,其實雙方都沒有錯。因為理財訣竅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比如巴菲特是國際公認的「股神」,自然有信心重倉持有少量股票。而我們普通投資者由於自身精力和知識的局限,很難對投資對象有專業深入的研究,此時分散投資不失為明智之舉。另外,巴菲特集中投資的策略基於集中調研、集中決策。在時間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決策次數多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資決策少的要低,就好像獨生子女總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顧多一些,長得也壯一些一樣。
生意不熟不做
中國有句古話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有一個習慣,不熟的股票不做,所以他永遠只買一些傳統行業的股票,而不去碰那些高科技股。2000年初,網路股高潮的時候,巴菲特卻沒有購買。那時大家一致認為他已經落後了,但是現在回頭一看,網路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瘋狂的投機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現了其穩健的投資大師風采,成為最大的贏家。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做任何一項投資前都要仔細調研,自己沒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倉促決策。比如現在大家都認為存款利率太低,應該想辦法投資。股市不景氣,許多人就想炒郵票、炒外匯、炒期貨、進行房產投資甚至投資「小黃魚」。其實這些渠道的風險都不見得比股市低,操作難度還比股市大。所以自己在沒有把握前,把錢放在儲蓄中倒比盲目投資安全些。
長期投資
有人曾做過統計,巴菲特對每一隻股票的投資沒有少過8年的。巴菲特曾說:「短期股市的預測是毒葯,應該把它擺在最安全的地方,遠離兒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資人。」
我們所看到的是許多人追漲殺跌,到頭來只是為券商貢獻了手續費,自己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不妨算一個賬,按巴菲特的低限,某隻股票持股8年,買進賣出手續費是1.5%。如果在這8年中,每個月換股一次,支出1.5%的費用,一年12個月則支出費用18%,8年不算復利,靜態支出也達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魔鬼往往在細節之中。
巴菲特推薦投資者要讀的書
股神巴菲特賺錢神力讓熱衷投資的人羨慕不已,如何能得到這些神力的哪怕一點點呢?抽時間讀讀巴菲特推薦給投資者閱讀的書籍也許有些幫助。
《證券分析》(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的經典名著,專業投資者必讀之書,巴菲特認為每一個投資者都應該閱讀此書10遍以上。
《聰明的投資者》(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專門為業余投資者所著,巴菲特稱之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著作」。
《怎樣選擇成長股》(費舍爾著)。巴菲特稱自己的投資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費舍爾」。他說:「運用費舍爾的技巧,可以了解這一行……有助於做出一個聰明的投資決定。」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股份公司教程》。本書搜集整理了20多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的精華段落,巴菲特認為此書是整理其投資哲學的一流工作。
《傑克·韋爾奇自傳》(傑克·韋爾奇著)世界第一CEO自傳。被全球經理人奉為「CEO的聖經」。在本書中首次透露管理秘訣:在短短20年間如何將通用電氣從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市場資本增長30多倍,達到4500億美元,以及他的成長歲月、成功經歷和經營理念。巴菲特是這樣推薦這本書的:「傑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茲,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們雖然趕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細聆聽他所說的話,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贏》(傑克·韋爾奇著)。巴菲特稱「有了《贏》,再也不需要其他管理著作了」,這種說法雖然顯得誇張,但是也證明了本書的分量。《贏》這類書籍,及《女總裁告訴你》、《影響力》都是以觀點結合實例的方法敘述,如果你想在短時間內掌握其中的技巧,那麼你只需要抄寫下書中所有粗體標題,因為那些都是作者對各種事例的總結,所以厚厚的一本書,也不過是圍繞這些內容展開。但如果你認為這便是本書精華,那麼你就錯了,書中那些真實的實例以及作者的人生經驗才是這類圖書的賣點。技巧誰都可以掌握,但是經歷卻人人不同,如果你願意花時間閱讀書中的每一個例子,相信你會得到更多寶貴的東西。
最後,巴菲特是這樣概括他的日常工作:「我的工作是閱讀」。巴菲特神力的源泉應該是來自閱讀。
巴菲特的管理智慧
盡管組織形式是公司制,但我們將股東視為合夥人。
我和查理·芒格(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副董事長)將我們的股東看作所有者和合夥人,而我們自己是經營合夥人。我們認為,公司本身並非資產的最終所有者,它僅僅是一個渠道,將股東和公司資產聯系起來,而股東才是公司資產的真正所有者。
順應以所有者為導向的原則,我們自食其力。
多數公司董事都將他們大部分的個人凈資產投入到公司中。查理和我無法確保運營結果,但我們保證:如果您成為我們的合夥人,不論時間多久,我們的財富將同您的同步變動。我們無意通過高薪或股票期權占您的便宜。
我們的長期經濟目標:每股實現內在商業價值平均年增長的最大化。
我們並不以伯克希爾的規模來評價其經濟意義或業績表現。我們的衡量標準是每股的增長值。
為了達到目標,首選是持有多樣化的資產組合。
我們的首選是持有多樣化的資產組合,這些組合能夠創造穩定的現金流,並且持續提供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資產回報。
我們會報告每一項重大投資的收益,以及重要的數據。
由於我們的雙重目標以及傳統會計處理方法的局限性,傳統的會計方法已難以反映真實經營業績。作為所有者和管理者,查理和我事實上對這些數據視而不見。但是,我們會向您們報告我們控制的每一項重大投資的收益,以及那些我們認為重要的數據。
賬面結果不會影響我們的經營和資本配置決策。
在目標資產的兼並成本相近時,我們寧可購買未在賬面體現、但是可以帶來2美元收益的資產,而不願購買可在賬面上體現、收益為1美元的資產。
我們很少舉債。
當我們真的舉債時,我們試圖將長期利率固定下來。與其過度舉債,毋寧放棄一些機遇。查理和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兩個百分點的額外回報而犧牲哪怕一夜的睡眠。
我們不會讓股東掏腰包來滿足管理層的慾望。
我們不會無視長期經濟規律而用被人為操縱的價格去購買整個公司。在花您的錢時,我們就如同花自己的錢一樣小心,並會全面權衡如果您自己直接通過股票市場進行多樣化投資所能獲得的價值。
不論意圖如何高尚,我們認為只有結果才是檢驗的標准。
我們不斷反思公司留存收益是否合理,其檢測標準是,每1美元留存收益,至少要為股東創造1美元的市場價值。迄今為止,我們基本做到了這一點。
我們只有在收獲和付出相等的時候發行普通股。
這一規則適用於一切形式的發行——不僅是並購或公開發售,還包括債轉股、股票期權、可轉換證券等。每一份股票都代表著公司的一部分,而公司是屬於您的。
無論價格如何,我們都無意賣掉伯克希爾所擁有的優質資產。
您應該很清楚,這是我和查理共同的心態,可能會損害我們的財務表現。即便是那些我們認為差強人意的業務,只要有望產生現金流,而且我們對其管理層和勞資關系還算滿意,在決定是否出售時,我們也會猶豫不決。
我們將會坦誠地向您報告業績,強調對估價有正面的和負面效應的事件。
我們的原則是,要用一種換位思考的心態,將我們自己希望知道的真實情況匯報給您。這是我們的義務,決不打折扣。
我們只會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討論證券買賣。
雖然我們的策略是公開的,但好的投資點子也是物以稀為貴,並有可能被競爭對手獲取。同樣,對好的產品和企業並購策劃,也同樣得注意保密。因此我們一般不會談論自己的投資想法。
我們希望伯克希爾的股價是合理的,而不是被高估。
在可能的范圍內,我們希望伯克希爾的每一個股東在持有股份的期間內,獲得的收益或損失,與公司每股內在價值的漲跌呈相應的比例。因此,伯克希爾的股價和內在價值,都需要保持恆定,希望是1∶1。
Ⅱ 美國除了巴菲特索羅斯還有哪些是靠炒股賺取上百億美元的
巴菲特和索羅斯到底誰最厲害?
索羅斯名義上退休了,我們都很難在明處看到他的投資動作了。
惜乎?惜哉!
索羅斯的投資成就無與倫比,事實上他比另一個大師巴菲特更加偉大。表面上,巴菲特個人財富更多,但是只要我們深通背後的邏輯,我們就發現索羅斯比巴菲特的成績高很多。
首先:起點大不一樣。
巴菲特是地道的美國人,家庭背景比索羅斯好。巴菲特的爺爺歐內斯特﹒巴菲特曾擔任奧馬哈扶輪俱樂部主席,是地方名流。巴菲特的爸爸霍華德﹒巴菲特是美國議員,交友甚廣,而且他還是一名出色的股票經紀人。霍華德﹒巴菲特曾在1963年,即去世的前一年立遺囑,把他的財富中33萬投到小巴菲特的公司。
在此之前,1957,也就是索羅斯剛到美國的第二年,巴菲特就掌管50萬美元的資金;1962年,巴菲特個人已經擁有100萬美金,而此時索羅斯剛到美國第6個年頭,還是個為混飯而發愁的分析師呢。
與巴菲特的家世比起來,索羅斯相見形拙。就在巴菲特還是學生時代就可以拿出一萬一千美金買股票得時候,而彼時索羅斯和他父母天天還在躲避希特勒的迫害,索羅斯在英國倫敦商學院讀書的時候還不得不申請貧窮救濟才能糊口。
索羅斯1956年到美國的時候,身上攜帶的全部家當只有5000美金,生存和生活只能全能靠5000元,而此時巴菲特個人資產已經幾十萬美金。當索羅斯1969年剛剛成立雙鷹基金的時候,巴菲特的個人財富已經達到6500萬。起點大不一樣,這是一個屌絲和貴族之間的差別,初始財富差距以萬倍來計。
其次,資金分配天壤之別。
巴菲特是有名的摳門,每天就喝可樂吃麵包,對於子女也是十分摳門,比爾蓋茨到巴菲特家造訪,發現他簡朴的不得了。巴菲特在給比爾蓋茨慈善基金捐錢之前,是有名的吝嗇鬼,基本上很少捐款。巴菲特的錢只用一個用處:繼續投資,復利賺錢。
而索羅斯就大不一樣了。索羅斯有偉大的社會目標,他一生致力於開放社會,為此他捐了很多錢,在比爾·蓋茲和沃倫·巴菲特開始捐款前,索羅斯的捐款金額多年蟬聯第一。
索羅斯在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稱,在過去30年時間里,他捐贈了80多億美元資金來促進民主、培育言論自由、改善教育和消滅全球范圍內的貧窮現象。
雖然巴菲特也把錢捐出去了,但那是後來一次性捐出去的,之前一直是積累,本金沒有縮小。而索羅斯捐款是在投資過程中不斷捐出去的,每捐出去一筆錢,都縮小本金。
蘇聯解體的時候,索羅斯個人曾經出資養活蘇聯一半的科學家,索羅斯害怕這些科學家被極端獨裁分子和恐怖分子拉攏,所以出手很慷慨。巴菲特是賺到錢等老來一起捐,索羅斯是邊捐款邊賺錢,這是兩種模式,當然巴菲特積累的更多了。如果索羅斯把捐出的80億美金也加在他的基金上面,按照他本人的收益率,索羅斯的總財富要翻一番還不止。
第三,巴菲特通過控制波克夏哈維公司來控制投資,而索羅斯通過基金來控制投資。
本質上,巴菲特是作為股東,用經營企業的方法來投資,而索羅斯則是基金經理,通過拿提成和管理費來投資。這兩種企業組織形式,當然巴菲特更容易積累錢。說白了,巴菲特更接近企業家,而索羅斯更充滿金融投資家的色彩。
這么一比較就知道,索羅斯和巴菲特個人財富差別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我說索羅斯比巴菲特偉大,還源於:
第一,投資收益。據復旦大學孫飛舟博士的博士論文《喬治索羅斯金融投資思想研究》統計,從1969到2002,巴菲特的復合收益率24.31%;而索羅斯是30.23%。關於這兩個大師的收益率比較,媒體有不同版本,但是記者的寫法都不嚴謹,我採用博士論文的數據,這比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的數據嚴謹多了,也比證券公司的數據客觀真實。
根據孫飛舟博士的統計,我把索羅斯和巴菲特的年度收益率和累計收益率用兩個圖表來直觀對比,如圖1和2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年度收益率巴菲特比較穩定,索羅斯比較波動大,但整體上索羅斯比巴菲特收益高。這點在後面的累計收益圖就更明顯了,索羅斯的收益總是遙遙領先於巴菲特。這是用數據說話,索羅斯比巴菲特更能賺錢。
Ⅲ 美國股民如何炒股
美國股民炒股和在中國也差不多。
第一種是投資股票共同基金,美國約三分之二的股民會選擇這種投資方式。其中會有經理人員打理股票共同基金,等同於把資金交會你信賴的人去打理,當然,這些管理人員都是具有一定的專業水平、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而投資者只需在家等著接收一份關於盈虧的報告則可。客觀來說,選擇這種投資方式不僅可以減少投資的風險,畢竟管理人員都是資深的控股專家,他們擁有雄厚的資金,以及對股市發展走勢獨特的前瞻性和預測性;又等同於自己掌握了他們的豐富的投資經驗,為自己贏得豐厚的利潤。
第二種是投資者自行炒作。其中可分為兩種情況,一個是僱傭一個經紀人指點,在自己進行交易的時候,詢問經紀人意見,但是決定權仍舊在自己手中,經紀人只是作為提供建議、方向的媒介。另一個是由自己全權負責,他們主要進行網上交易,也可以通過電話實現交易。自己完成整個投資交易能省下很多錢,不需僱傭經紀人。
除了以上的方式,還可以在銀行開列賬戶,一切交給銀行代理。
Ⅳ 美國一大學生炒股1個月,賺了7億!他這種賺錢方式我們學得來嗎
美國一大學生炒股1個月,賺了7億,他這種賺錢方式我們一般人是學不來的。在社會我們都知道股票,這不單是靠的是炒股技巧和方法,還有天賦和運氣等不可控的因素。
這名美國大學生的炒股經歷一夜之間成為了億萬富翁,他的事由經過也是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傳奇的背後其實我們更該看到普通人該如何的努力和生活。畢竟社會上大部分是普通人,賺錢的天賦和生存的方式不同。總之,美國大學生炒股一個月,獲利頗豐, 這種獨特的賺錢的方式我們學不來的。我們有我們的生存之道,有我們自己獨特方式。只要我們腳踏實地,積極面對生活,在生活上成為屬於自己的耀眼光芒。
Ⅳ 福布斯美國富豪榜的富豪都從事什麼行業
福布斯是美國一本著名的商業雜志,其之所以有名就是因為其定期發布的各類排行榜,其中就有美國富豪排行榜。按照福布斯官網給出的榜單,目前美國富豪前三名分別是傑夫·貝索斯、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他們五位在世界榜單上分別排名第一名、第二名、第四名。
第四名的拉里·埃里森是甲骨文公司的創始人,第五名的扎克伯格是Facebook的創始人,從榜單中我們不難看出,美國富豪榜前列的富豪們大多從事的都是與計算機互聯網有著密切聯系的行業。
Ⅵ 美國股神是誰,,叫什麼名字
巴菲特被稱為華爾街的「股神」,他是世界上靠股市暴富的世界第二大富豪,他的公司股票近期創下天價,每股價格超過10萬美元。
巴菲特1930年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的證券推銷員家庭,從小就有賺錢的強烈慾望,夢想在35歲時成為富豪。受家庭影響,他對股票特別著迷,當其他孩子還在玩飛機模型、玩棒球或賽馬的時候,他卻一門心思盯著華爾街的股市圖表,像大人一樣,專心致志地畫出各種股票價格波動的曲線,畫得像模像樣,使得父母驚嘆不已。
11歲時,他鼓動姐姐與自己共同購買股票,他們合資買了3股「城市服務公司」的股票,每股38美元。他滿懷信心地等待出手賺錢。然而,該股不斷下跌,姐姐很氣憤,不斷埋怨他選錯了股。值得慶幸的是,該股價格很快反彈,上漲到每股40美元,小巴菲特沉不住氣了,將股票全部出手,賺了6美元。正當他得意的時候,該股價格狂升,姐姐又埋怨他賣早了。這是他第一次涉足股市,賺得不多,收獲了教訓:在股市中一定要不為震盪所動,相信自己的判斷,持之以恆。巴菲特不斷地在股市中嘗試,不斷總結經驗,加上父母的指點,小獲成果。初中剛畢業,他就用炒股賺的錢在拉斯維加斯州購置了一塊40畝的農場,成為一個「小地主」。正因為小時候的炒股經驗,鍛造出巴菲特決定長線投資的心態。巴菲特選擇投資標的物時,從來不會把自己當做市場分析師去預測,而是把自己視為企業經營者。巴菲特非常反對短線交易,認為那隻是浪費時間及金錢的行為而已,而且會影響到操作績效。巴菲特曾說:「我從不打算在買入股票的次日就賺錢,我買入股票時,總是會先假設明天交易所就會關門,5年之後才又重新打開,恢復交易。」並且告誡投資人,任何一檔股票,如果你沒有把握能夠持有10年的話,那就連 10 分鍾都不必考慮持有。
進入高中,巴菲特一邊學習,一邊炒股,興趣越來越濃,越來越傾向到大學攻讀金融學。21歲時,巴菲特在股市獲利達9800美元,這筆錢是他日後賺錢的「種子」,是致富的孵化器。
大學期間,巴菲特特別醉心投資之道,成為「金融教父」——本傑明·格蘭姆教授的得意門生。大學畢業後,格蘭姆邀請巴菲特到自己的公司——「紐約投資」 公司共事,巴菲特自然大喜過望。他仔細研究《股市導向》雜志,以教授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來尋找那些被格蘭姆稱作「煙蒂股」的股票,所謂「煙蒂股」即股價十分低廉,花很少錢就可以買到的股票(就是我們經常稱謂的「垃圾股」)。當他確定下股票後,會向格蘭姆請教,然後,就力所能及地購買。4年後,巴菲特在股市投下的1萬美元變成了4萬美元。因此,有人認定巴菲特只買績優股,不買垃圾股與事實不符,事實上,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恰恰是在「煙蒂股」上賺取的。
巴菲特大學畢業,跟著格蘭姆教授一段時間後,感到自己已經能夠獨立行事了,他決心開創自己的事業,謝絕了格蘭姆教授挽留,辭職後開了一家「巴菲特投資有限公司」,資產是炒股得來的4萬美元,股東是他們夫妻倆。創業之初,紐約證券市場處於熊市,巴菲特將主要精力用來創辦實體,開了一家制衣公司,小有積累,但是沒有富起來。一段時間後,他果斷地回到股市中,因為他的天才與興趣是金融投資。他密切關注股市的發展,精心挑選「垃圾」股,同時經常進行實地考察與分析比較。巴菲特有敏銳的市場眼光,比其他人先看到炒作的題材。
當時,美國的傳播業處於低潮,許多報刊與廣播公司虧損,絕大多數人認為,這種狀況將繼續低迷,股價會不斷走低。而巴菲特認為,它們是成長性企業,後期看好,其股市價值遠遠低於實際價值,在股市上人家拋出,他偏吃進,巴菲特盡一切可能大量吃進包括《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等在內的多種傳媒業的股票。很快,這些企業因業績前景好而止跌上漲,巴菲特再度高價位出手,賺到上百萬美元。巴菲特就是以這種方式進行勤奮耕作,創業2年後,他的投資公司市值達到 2200萬美元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原來是一家不錯的投資公司,規模不大,但有較好的聲譽,1965年,因經營不善,該公司瀕臨破產,每股價格僅12美元。通過反復調查比較後,巴菲特力排眾議,甚至對親朋好友的忠告也置之不理,以合作的方式購下該公司,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巴菲特作出了人生轉折中最重要的選擇,他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一家獨立的投資公司,以此進入證券市場,如魚得水,賺盡天下財富。伯克希爾公司開始活躍起來,不斷全盤收購或部分收購多家紡織公司、百貨公司、食品公司、糖果公司的股票。一些股票評論家對此非常不理解,認為巴菲特做法保守,盡吃「垃圾」股。巴菲特不為世人的譏笑而動搖自己的選擇,因為他奉行的是企業的實際價值。後來人們逐漸看到伯克希爾公司的市值不斷上漲,股票從無人問津的12美元一直攀升到20美元、40美元、80美元,直至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最昂貴的股票。朋友們也驚奇地觀察到巴菲特的財富如神話般地增長,巴菲特成為了紐約以投資證券致富的新貴族。
2003年《財富》雜志資料顯示,沃倫·巴菲特個人資產280億美元,是世界10位億萬富翁之一。2004年《富布斯》雜志全球富豪排行榜顯示,沃倫 ·巴菲特個人資產429億美元,是全球富人的第二把交椅。沃倫·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中堅持中長期投資,至少是5—10年,這需要堅持投資他熟悉的領域,堅持做自己熟悉的股票,「做熟不做生」是他決不動搖的操作方法,巴菲特就是這樣成為世界上靠股市暴富的大富豪。
Ⅶ 美國普通人都是如何理財的理財方式或手段都有哪些
一、股票
股票算是較高收益的理財方式了,每天最高會有10%的浮動收益,當然股票的風險也是最大的,有收益也會有虧損,同時操作股票也需要很大的技術性和專業性,所以建議投資者如果沒有投資的信心就不要輕易投資股票行業。
二、P2P理財產品
P2P理財,是時下比較流行的一種新型理財方式,信譽好的P2P理財產品,安全性較高,年化利率一般在10%左右。
三、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其實保護的范圍比較廣泛,但是這里指的是比較狹義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就是銀行自己設計的產品。這類產品的收益還是比較一般,但是相對於存蓄存款來說還是有明顯的優勢。但是也有一個缺點就是起購門檻比較高,通常是在五萬元起。因此對於很多普通投資用戶來說,還是有一定的不便。
四、保險
現在很多保險都有理財功能,被稱作「萬能險」。目前的保底收益在2.5%左右,除保本收益外,還能獲得結算利率,目前的結算利率普遍高於一年期存款利率,有的超過5年期存款利率。不過,萬能險同時涉及初始費用、手續費和管理費等,因此初期回報率可能不會太高。
五、債券
購買債券也是相對穩健的一種理財方式,根據發行主體債券可分為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債券、企業債券和國際債券幾種。債券中國債安全性最高。目前國債利率基本在4~5%。目前可以通過證券賬號購買,沒有最低購買額度。但是流動性一般,買賣起來會比較吃力,而且國債比較搶手,不太好搶。
Ⅷ 美國的第一大富豪是誰他擁有多少資產
前不久,美國政策研究協會發布數據表明,近年來美國超級億萬富豪財富不斷增長,在疫情期間更是進一步大幅提升。現目前,美國前八位富豪的資產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一萬億美元。而這個數據已經超過了歐洲比利時和奧地利兩國GDP總和。在這八個富豪中,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獨占鰲頭。
愛交際,謙虛而聰穎,這樣的性格特點,讓他在電子商務的領域闖出了屬於自己、屬於亞馬遜的一片天地。他用自己的遠見和聰明才智創造了這個商業帝國和財富神話。他將繼續帶給我們怎樣的驚訝和傳奇,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