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員工持股的股票好嗎
員工持股在短期內來看是利好,上市公司進行員工持股計劃,勢必會從二級市場上回購一部分股票,把這一部分股票作為激勵獎勵,派發給員工,這在短期內能為市場帶來增量資金,但是,從長期來看,他不能長期提高員工的生產積極性,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員工絕大多數是以低於市場價格獲得公司的股票,有些甚至是無償方式購買該公司的股票,相對於那些以市場價格購買的投資者而言,他們有更多的虧損空間,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股票的健康發展。
B. 東軟股份整體上市的具體時間誰知道如何知道
如果有消息這里可以查到。
http://share.jrj.com.cn/cominfo/gsgg_600718.htm
C. 員工持股是怎麼一回事,是強制要求員工購買公司的股票嗎
不是。
員工持股計劃是一種新型股權形式。企業內部員工出資認購本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權,委託員工持股會(或委託第三者,一般為金融機構)作為社團法人託管運作,集中管理,員工持股管理委員會(或理事會)作為社團法人進入董事會參與表決和分紅。
包括兩種類型:
(1)企業員工通過購買企業部分股票而擁有企業部分產權,並獲得相應的管理權;
(2)員工購買企業全部股權而擁有企業全部產權,使其職工對本企業具有完全的管理權和表決權。
(3)東軟員工持股票擴展閱讀
實施步驟
1、 設立員工持股會,統一管理員工股東的出資
2、 界定員工持股會的職權,規范員工持股會的組織和行為
3、 員工持股計劃的設計
內容包括:
(1) 收益人的范圍與數量,主要是確定持股員工的資格。
(2) 員工持股總量控制和員工股票的分配。
(3) 員工股票的託管。
(4) 員工股票的出售。
D. 「九條命」的東軟集團,劉積仁的資本野望
尋瑕以「尋瑕伺隙」的初心寫過許多上市公司,本意是要在繁雜的公開信息中,弄清楚資本運作背後的底層邏輯和核心要害。
比如東旭集團的財務公司;英雄互娛的「融資-對賭-關聯方收購」;天風證券的無實控人狀態及關鍵時點的大筆融資;億陽信通的上市公司保殼與集團破產強裁。
成敗只是商戰風雲的表象,背後的核心邏輯才是資本運作的精髓。
曾經的校企「東軟集團」,自1991年成立,至2020年,已經發展成為控制東軟集團(SH.600718)、東軟教育(HK.9616),並成功分拆東軟醫療、東軟熙康、望海康信准備科創板上市的控股集團。而實際控制人也從東北大學變為劉積仁領導下的「無實際控制人」狀態。
「東軟」資本運作的核心邏輯,正是分拆和MBO,兩者相輔相成,通過分拆推動創新業務發展,通過MBO促成對東軟集團的控制。
劉積仁,中國第一位計算機專業博士,33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教授,建設中國第一個軟體園,一手打造了一個極具影響力的軟體帝國。
1988年,東北工學院計算機系軟體與網路工程研究室成立,全部的家底是一間半的研究室,三台286電腦,三萬元的研究經費。
從美國國家標准局學成歸國,被破格提拔為教授的劉積仁就是在這樣的研究環境里,搭建了一個技術轉移中心。
1989年和1991年,主要生產 汽車 音響和 汽車 通信系統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兩度到訪東北大學,尋求 汽車 內部系統的研究合作,最終劉積仁的團隊打動了阿爾派,獲得了3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
東北工學院開放軟體系統開發公司和阿爾派合資成立了沈陽東工阿爾派軟體研究所,後來又合並為東大阿爾派軟體股份有限公司,這就是東軟集團的起點,也是後來的上市主體。
東軟的發展,以2011年為界,從2011年之前的「合」,走向2011年之後的「分」。
1993年至1995年,IPO還施行額度制的遙遠時代,沈陽東大阿爾派因為背靠東北大學,屬於冶金工業部部屬院校企業,1995年獲批取得上市額度,並於1996年成功上市。占發行前總股本10%的內部職工股400萬股,分批上市流通。
上市之初,東大阿爾派的控股股東為東北大學軟體中心,管理團隊和員工的利益主要體現為400萬內部職工股,但團隊的訴求明顯不止於此。
1998年,東北大學由冶金部部屬變更為教育部直屬,5月,東北大學軟體中心將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轉讓給東北軟體集團,11月,寶鋼集團對東北軟體集團增資,公司更名為寶鋼東軟。1年後,寶鋼集團、東北大學軟體中心等向寶鋼東軟工會轉讓21%的股份,員工利益通過工會,得到更大程度的體現。
2001年,寶鋼東軟更名為東軟集團,出於合規考量,寶鋼東軟工會最終量化為137名員工的持股平台沈陽慧旭 科技 。直至2008年,沈陽慧旭 科技 持有東軟集團23.42%的股份,為僅次於東北大學的第二大股東。
2008年,證監會批准東軟集團和東軟股份合並,上市公司更名為「東軟集團」。
一直並行發展的東軟股份和東軟集團合並,各方主體均獲益頗豐。截至2010年底,大股東東北大學產業集團持有市值34.70億元,員工持股平台作為第二大股東持有市值33.81億元,阿爾派持有市值27.47億元,寶鋼持有市值19.54億元。
2011年,東軟集團第一階段的發展,以員工持股平台的清算落幕,137名自然人股東均獲得了不菲的財富。
2011年3月,持股平台轉移至成都,更名為成都慧旭 科技 ,並通過法院裁定強制清算,將持股平台持有的股份分配給137名股東。白手起家創業,帶領東北大學、阿爾派、寶鋼、137名員工發家致富的劉積仁,落實股份後,共計持有上市公司716萬股,占上市公司股份的0.58%。
東軟控股也在這樣的背景下,走向台前。
對於依靠東北大學軟體學院起步的東軟控股而言,東軟教育的意義非比尋常。東軟控股的第一仗,就是拿下東軟教育。
2011年11月,東軟控股由大連康睿道聯合東北大學和億達投資共同組建。大連康睿道的背後,是劉積仁及另外22名自然人股東。
東軟集團的教育業務起步於2001年,2007年起實現盈利,當年收入3.05億元,盈利168萬元。
2008年,在東軟集團和東軟控股合並後,教育板塊以大連東軟軟體園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主體,納入上市公司體系。
2011年12月,上市公司公告,東軟控股以4.24億元的對價,受讓東軟集團的教育資產,這個對價僅在合並凈資產基礎上,計入了10.43%的房屋土地增值。
2020年,東軟教育申請香港聯交所上市,2017年至2019年凈利潤為1.15億元、1.32億元和1.39億元。上市前夜成為「暗盤之王」,大漲超過25%,市值40億元。
在剝離東軟教育的同時,2012年,東軟控股與億達集團共同成立天津東軟睿道,面向高校提供IT培訓和人才服務,當年即實現利潤3497萬元。
東軟教育的利潤構成中,除了佔比近80%的高等教育學費及住宿費之外,還包括依託東軟控股實現的「產教融合」業務收入。
2012-2014年,東軟集團向天津東軟睿道支付服務費分別為3250萬元、1.21億元和1.33億元。2015年以後,東軟集團以合並方式披露關聯交易金額,當年支付服務費1.78億元,2019年,東軟集團向東軟控股支付的服務費高達3.9億元。
上市公司東軟集團剝離教育板塊,並委託東軟控股提供軟體外包服務,外包毛利率13%,可謂一石二鳥,東軟教育實現了穩定利潤,東軟控股及其股東獲得了可觀收益。
而當年,教育板塊從上市公司剝離時,對價僅為凈資產加上區區10.43%的評估增值,發展壯大直至獨立上市的東軟教育並沒能給上市公司帶來收益。
一邊是原股東對上市公司的減持,一邊是管理團隊及引入股東對東軟控股的增資,東軟控股通過兩次增持上市公司,逐步鞏固了東軟集團第一大股東的地位。
2015年起,一直跟隨東軟集團的主要股東東北大學、阿爾派、寶鋼減持陸續減持上市公司股份。
2015年3月,寶鋼集團公告累計減持5.2%的股份,減持後持有股份占東軟集團總股本4.72%。
2015年7月,阿爾派向東軟控股轉讓東軟集團5%股份,總對價10.66億元。
2016年12月,東北大學產業集團公告,累計減持比例達到東軟集團總股本的5%。
於 此同時,管理團隊和引入的股東對東軟控股增資,東軟控股對上市公司則兩次增持,最終成為第一大股東。
2015年9月,中國人保向東軟控股增資10.12億元。
2015年12月,阿爾派向東軟控股增資5.77億元。
增資後,東軟控股估值達到55.74億元。但根據東軟控股2014年年報,凈資產3.7億,凈利潤僅為3278.34萬元。
2016年11月,大連康睿道控股子公司大連東軟思維對東軟控股增資,按照2015年的55.74億估值,此番增資至10.82%,耗資超過6.76億元,而大連東軟思維2013年凈資產僅為948萬元。
東軟控股能夠按照40-50億的估值先後三次融資超過22億元,與2011年收購東軟教育,實現外包服務收入密不可分,也因此獲得了進一步控制東軟集團的籌碼。
2016年12月,東軟控股對上市公司增持至10%,交易對價11.93億元。
2017年1月,東軟控股再度增持至11.37%,交易對價3.25億元。
至此,伴隨著原大股東東北大學和二股東阿爾派的相繼減持,讓出控股地位;東軟控股以總計約25.84億的對價,成為東軟集團的第一大股東。主要資金來源是中國人保、阿爾派和大連康睿道的增資款。2017年3月,東軟控股將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悉數質押。
2014年至2017年,通過增資和股權轉讓的方式,東軟集團相繼失去了對東軟醫療、東軟熙康和東軟望海的控制。
東軟大 健康 板塊旗下,東軟醫療,源於東北大學影像中心的CT設備;東軟熙康是雲醫院板塊的運營主體;東軟望海主營業務為醫療信息化。
2014年12月,東軟集團公告,東軟醫療擬引入投資者,弘毅投資、高盛、通和、東軟控股採用受讓老股和增資的方式,出資27.33億元(其中增資16億元),對東軟醫療戰略投資,投前估值25億元。其中,東軟控股出資9億元,增資後持有東軟醫療22.2%的股權。
2016年7月,經過兩輪交割協議,東軟集團失去對東軟醫療的控制。
2017年9月,大連康睿道繼續對東軟醫療以42.54億的估值,增資4.22億元。
東軟控股及大連康睿道,以總計約13.22億的對價,獲得了東軟醫療約24.4%的股份。
2020年7月,東軟醫療申請科創板上市,2019年末,東軟醫療營業收入19億元,而可比公司萬東醫療營業收入9.8億,市值73.8億元。
與東軟醫療的引戰如出一轍,東軟熙康引入弘毅、高盛、東軟控股等投資者1.7億美元的融資,隨後又引入中國人保和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的6400萬美元融資,直至2016年7月,東軟集團失去對東軟熙康的控制。
東軟控股則通過對東軟熙康兩次增資4300萬美元及9400萬人民幣,獲得總計23.4%的股份。目前,東軟熙康也在積極籌備科創板上市。
值得關注的是,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分拆時間恰恰橫跨了中國人保和阿爾派對東軟控股的增資:
2014年12月,東軟集團公告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的分拆計劃。
2015年9月和12月,中國人保和阿爾派按照40億的投前估值對東軟控股增資。
2016年4月,東軟控股完成對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的增資。
不可迴避的問題是,中國人保和阿爾派對東軟控股增資時的估值,是否將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納入考量。否則,難以解釋對於凈資產3.7億,凈利潤3278萬的公司,給出40億估值的合理性。
東軟望海的上市計劃也在運籌之中。
2015年12月,平安健騰和東軟控股通過增資和受讓股份,對東軟望海戰略入股,其中,東軟控股出資2.06億元,總計獲得14.07%股份。
2017年11月,平安人壽、泰康、東軟控股以15.04億元對東軟望海進行增資,東軟集團持有東軟望海的股權比例降至29.3%,對東軟望海不再控股。東軟控股兩輪出資總計2.23億元,持股8.23%。
縱觀東軟發展史,用劉積仁的話來說,「以退為進, 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
2011年以前,以「合並」為主線,上市公司收購東北大學影像中心進軍醫療板塊,東軟集團與東軟股份合並,教育板塊並入上市公司。
在「合並」的過程中,東軟集團員工持股平台賺得第一桶金。
2011年以後,以「分拆」為主線,出售東軟教育,分拆東軟醫療、東軟熙康和東軟望海。
在「分拆」的過程中,東軟控股受讓東軟教育的控股權,其軟體外包業務獲得支撐,並最終通過東軟教育的獨立上市,賺得盆滿缽滿。
同時,東軟教育的股權增值,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的分拆方案,又為東軟控股2015年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高估值提供了支撐。「分拆」再次成就了東軟控股和員工持股平台。
東軟控股借「蛋」引「雞」的資本運作模式,可謂精巧,實現了十年間的爆發式增長。但這一過程中,作為「孵化器」的上市公司,並沒有獲益:
收購教育資產後,上市公司和東軟控股每年都會發生大規模的關聯交易,支撐了東軟控股的估值和東軟教育的部分利潤來源;
分拆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過程中,上市公司都承諾了回購責任,如果成功上市,包括東軟控股在內的股東將獲得巨額收益,一旦無法上市,則上市公司可能面臨回購股份的或有負債風險;
分拆大 健康 板塊的過程中,通過無實際控制人的認定,成功規避了證監會分拆上市的要求,
但2017年10月至今的三年間,東軟集團市值跌去了50億元,一路持續的分拆模式,真的是對上市公司最有利的選擇嗎?
劉積仁喜歡用「貓有九條命」來說東軟每5年就換一個活法,對於劉積仁而言,股權投資大時代的春風,或將成就東軟系企業悉數上市後,廣闊的資本版圖。
E. 員工持股平台上的股票上市後怎樣賣出
在同花順交易系統里將股票賣出。一種是該公司統一回購該股權後由該公司統一處理,另外一種是員工持股。
在同花順建議系統賣出股票的流程:在同花順交易軟體資金股票欄,雙擊要賣出的股票,填入數量、賣出即可(賣出價格可以選定)。(手機版同花順 oppok9 11.1 同花順10.39.50)一、賣出員工持股平台股票的方式:
1、該公司統一回購該股權後由該公司統一處理;
2、員工持股待解禁到期,員工持有的股份在中登公司登記開戶後,便可以賣出。員工持股平台通常是上市公司進行員工持股計劃,會從二級市場上回購一部分股票,把這一部分股票作為激勵或者獎勵的方式派發給該上市公司的員工。
員工持股計劃是一種新型的股權形式,也是上市公司的一種融資方式,企業推出員工持股計劃是為了利益捆綁,激勵員工提升企業競爭力。因此員工持股計劃一般是三年,到期一年可以賣出一部分,第三年則需要全部賣出。
通常:第一年到期可以選擇賣也可以不賣,但是如果企業實施的是非分配給員工個人進行賣出原則,那麼員工個人沒有決定賣或者不賣的權利,因此不能個人賣出,只能等託管機構賣出。但有的企業允許員工可以自己賣出,投資者只需要有個證券賬戶或者在中國登記結算公司有賬戶就可以在二級市場賣出了。因此員工持股計劃有利有弊,並不是很多券商分析的那樣,有員工持股計劃的企業就會上漲。員工持股計劃可以解禁時,公司都會公告,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也擔心股東套現,因此也會暫時拋售手裡的股票,股價從而下跌。
二、員工持股規則:
1、在股票市場中,員工持股計劃是長期持續有效,每期員工持股計劃的持股期限不得低於12個月,以非公開發行方式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持股期限不得低於36個月。
2、而上市公司高管增持股票期限為6個月,持有的該公司的股票在買入後六個月內賣出,或者在賣出後六個月內又買入,由此所得收益歸該公司所有,公司董事會應當收回其所得收益。
3、交易時間以買賣交易的最後一筆開始計算,在短期內能為市場帶來增量資金,有可能會刺激股票價格出現上漲。也會給調動上市公司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保持公司的人力資源的穩定性,也可以增加投資者的持股信心,從而有可能會使股價出現上漲。
F. 員工持股的股票後期走勢如何
一般所謂的員工持股計劃一推出後股價的走勢基本上不會大漲,股票的走勢還是要看大勢。
因為員工購股不可能去追高增加持股成本,下跌也不會深因為真的深跌後這樣的員工持股計劃也沒意義了。
(6)東軟員工持股票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員工持股平台需要注意的問題:
1、有限合夥形式的持股平台的普通合夥人通常是由公司的創始人擔任的,普通合夥人對企業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如果你的合夥企業僅僅是員工的持股平台,對外不開展任何業務,那麼對於普通合夥人來說不會有風險,否則的話你要進行一些項目的投資,股加加建議如果想要規避風險,就再注冊一家有限責任公,用這個有限責任公司來擔任有限合夥企業的GP。
2、在成長性的創業企業,創始人一定要掌握控制權。股加加建議投票權應集中於創始人手中,法定代表人一般是創始人,員工作為股東投票權也是委託給創始人。
3、員工持股平台必然有股東和合夥人的進出,如果有員工退出平台,他的份額可以由大股東代持然後再轉讓給新的激勵對象作為這個平台原來的員工,他的份額可以可以由大股東代持然後再轉讓給新的激勵對象,作為這個平台原有的員工,應該放棄對該部分股權份額的優先購買權,這個再設立章程和協議的時候,也要特別進行約定。
4、員工持股平台,這個股權擁有的前提就是他是公司的員工,如果這個前提都不存在了,員工應該把平台上的持股份額由平台再轉讓給其他新進入的股東。
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當一個公司准備搭建持股平台的時候,一定是向公司內部的員工這個特定對象來募集,可能用募集這個詞不太對,但是我們做持股平台也要防範非法集資的風險,就是不能說隨隨便便來個人他願意買公司的股權我都可以把他招進公司來,這個就不符合非法集資里關於特定對象的規定,如果你是向不特定對象你又讓人家出資買你的股權,一旦人數上比較多,金額比較大的話,對於企業來說是一種風險。
5、持股平台的轉讓價格,份額轉讓價格的約定,可能有人會問員工持股平台是一種間接持股,我們的股份變現本身就很困難,是否會起到激勵的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再血液里一定要約定好員工行權後如果過了禁售期,必須給員工一個退出的通告,一種是GP也就是普通合夥人以一個市場的價格購買,一種就是在市場上進行拋售來給員工一個充分的保障,持股平台的設立才有意義。
6、需要注意的就是持股平台的注冊地點,持股平台一般都會選擇注冊到有稅收優惠或者說是財政返還的低稅負地區,比如說新疆、西藏、江西共青城這種地方注冊合夥企業都會有稅收優惠的,而且對於員工來說要退出持股平台進行股權轉讓的時候也是有稅收優惠的。
G. 員工持股票對股票是利好還是利空
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利好有:
1、上市公司推出員工持股計劃,勢必大批從二級市場回購股票,這在短期內能夠為市場帶來增量資金。
2、長遠來看,員工持股計劃的主要意義是在於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員工積極性。員工持股計劃著眼的是公司的長遠發展,不應過分強調其對資本市場短期的刺激作用。
總體來講,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對股市利好提振作用不大。
利好是指刺激股價上漲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好轉、銀行利率降低、社會資金充足、銀行信貸資金放寬、市場繁榮等,以及其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對股價上漲有利的信息。嚴格的說,利好是指能刺激股價上漲的信息披露。
利空,股市用語。是指能夠促使股價下跌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惡化、銀行緊縮、銀行利率調高、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天災人禍等,以及其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價下跌的不利消息。
H. 員工持股計劃的股票從哪來
員工持股計劃的股票大多數是從二級市場買的。也有的是通過大宗交易接盤實際控制人或其他股東減持的股票。員工持股一般自買入後鎖定期1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