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兩會對股票市場有什麼影響
兩會對股票市場有正面積極影響,特別是熱點行業、熱點話題對相應的概念股票會有更大影響。比如,對工業互聯網個股的影響推動力還是蠻大的。
㈡ 兩會為什麼會影響到股市
中國股市向來是個政策市。利好,利空。政策面作用大。當然要看政策的實質,實質利好,股市上漲。否則下跌。
㈢ 兩會期間對股市是否有影響
兩會期間對股市是有影響的。兩會因素放在市場中期走勢下影響:
1、歷史上來看兩會期間的漲跌是在1-2周尺度內的波動,兩會因素並不改變A股市場的中期趨勢;
2、A股一般年初有一段上行走勢,兩會期間的下跌更像是年初市場上行後的正常回調,兩個特例是2015年的牛市以及2016年的年初A股下行,這兩個年份A股在兩會後上行;
3、維穩預期的出現和消失是兩會因素相對符合邏輯的解釋,但市場的中期運行邏輯更重要,當前影響A股中期走勢的主要因素是經濟企穩的持續性。
㈣ 兩會召開對股市利好還是利空
無所謂利好利空,不過如果會中突然性提出或決定一個對某行業特大利好決定,會帶動該行業股票上行。
㈤ 「兩會」對股市有影響嗎
肯定是有影響的,因此傳出的信息必對股市有參考價值。政策在任何國家都是影響經濟的主要因素,只有把握經濟走勢,才能搭上順風車。
㈥ 為什麼每逢中央政治會議時股市都要大跌
1、中國股市 歷來都是如此,逢節必跌,逢會必跌。
2、節假日是因為假日期間休盤的關系,資金回籠。 至於政治會議,很好理解,因為每屆會議都會有不同政策出來,市場資金處於謹慎狀態,會在新政策出來之前抽出資金,待政策明確後,再順著政策 投入資金 。
㈦ 開兩會對哪些股票有利好!謝了
關注軍工、虛擬現實、國企改革、高送轉概念等板塊
㈧ 兩會定好了日子!這個5月,有點不一樣
1
盼望著,盼望著,全國兩會召開的日子終於定了。
「兩會前一般會有一波股票行情」,這是很多老股民的「炒股心得」。
歷史 數據也確實是這樣。
2000年至2019年,過去20年裡, 兩會前一個月上證指數取得正收益的有17次,佔比達85%;僅有三年是負收益(2001年、2013年以及2018年)。
不只是兩會前。兩會結束後一個月,上證綜指取得正收益的有15次,佔比為75%;有五年是負收益(2005年、2008年、2012年、2013年以及2018年)。
而在兩會期間,大盤的漲跌情況沒有明顯規律,上漲次數和下跌次數基本相同。
兩會對我國的宏觀經濟發展有巨大影響,市場對兩會有預期和預熱,這是兩會前一個月上漲概率較大的潛在原因。
2
如果把上面的數據細化,我們還可以發現: 在經濟下行時,或更容易出現「兩會行情」。
數據可見,過去20年間,歷次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反映到企業盈利上的階段性觸底)對應之後召開的兩會,與上證綜指表現有較明顯的關聯。
除2013年之外,上述兩會的前後一個月和兩會期間,均取得正收益。
為什麼在經濟下行時,更容易出現「兩會行情」呢?
這也很好解釋。
兩會作為確定全年經濟工作目標和出台相應經濟政策的重要窗口,每當遇到經濟下行壓力時,投資者的思維往往具有慣性:
首先,經濟數據出現明顯下滑之後,市場開始預期經濟刺激的政策出台。而在兩會召開之前,其他重大會議的召開成為市場摸索政策主線的重要來源,該階段為政策預期的發酵。
其次,在兩會召開期間,即是驗證市場的政策預期與實際政策之間的差異。
若兩會確定的經濟工作目標和相應的經濟政策符合或超過此前市場預期,則市場往往表現較好。反之則市場表現平平,無明顯主線。
在經濟出現大幅下滑的趨勢時,政府「穩增長」的意圖明顯,政策出台的概率更大,兩會的召開往往會給市場帶來積極的影響,因此更容易產生兩會行情。
3
當然,兩會行情也並不都是普漲行情, 找到投資主線,也就是被政策「寵幸」的行業,很重要。
一般兩會的重點政策目標,都會延續上一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及的政策目標。
2002年以增收、擴大居民消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西部大開發為主要擴內需政策組合;
2009年以「四萬億投資計劃」為主,同時擴大對地產、家電和 汽車 的消費;
2016年則從供給側改革出發,提高了行業集中度,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同時通過房地產行業的去庫存帶動地產投資增速回升、棚改貨幣化安置帶動消費升級;
2019年則以對企業的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和促進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為主。
兩會前一個月市場的板塊表現,也較好地體現了當年的政策信號:
2002年兩會前一個月漲幅最好(下同)的前五板塊是國防軍工、電氣設備、 汽車 、有色金屬、家用電器,這與當時增收擴大消費、加大農村和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政策密切相關;
2009年的前五板塊是 汽車 、建築材料、有色金屬、家用電器、房地產,很好地體現了當時四萬億投資、 汽車 消費政策和家電下鄉政策對於相關行業的盈利改善;
2016年的前五板塊是有色金屬、採掘、鋼鐵、建築材料、房地產,體現了市場對於供給側改革給上述行業帶來的積極影響的反饋;
2019年則由於減稅降費、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對於高新技術產業利好最大,所以表現最好的板塊集中在TMT行業。
我們按圖索驥。
由於疫情的影響,政策思路也在不斷變化。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透露的信息,或許能提供一些參考。
受疫情影響,外需受到極大沖擊,國內消費恢復也需要時日,經濟數據需要投資的大力支持。
投資的重點在房地產和基建。
由於「房住不炒」,政府並不打算大規模刺激房地產。
4
4月份還剩最後一個交易日。
回顧4月份的股市,美股大幅反彈,而上證指數在2800點上下橫盤震盪。
上證綜指(白)VS道瓊斯工業指數(黃)
20200401-20200429
市場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橫盤後,本身就需要選擇一個方向。
如果在宏觀層面(政策、經濟數據)能出現一種變數,它就容易讓市場選擇出大方向。
而5月份的兩會無疑就是這樣一個宏觀變數。
A股一直都有「春季躁動」和「五窮六絕」的說法,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會一般都在每年3月3日、5日召開。
兩會行情引發了春季躁動,而兩會後進入政策淡季,也讓市場歸於平淡。
這一次,有了兩會的5月,或許會不一樣。
㈨ 兩會對股市有哪些影響
數據統計顯示,兩會前的2月份股市,上證9次上漲、中小板9次上漲、創業板4次上漲,由此可知,兩會前股市上漲為大概率事件。兩會期間,上證3次上漲7次下跌、中小板3次上漲6次下跌、創業板1次上漲3次下跌,可見兩會期間股市下跌情況居多。兩會後一個月股市走勢,上證上漲6次、中小板上漲5次、創業板上漲1次,可以得出,兩會後上證和中小板漲跌行情規律難尋,而創業板下跌概率較大。
從今年兩會開幕以來A股市場的表現來看,「逢會難漲」的魔咒已經開始應驗,3月5日,截止至收盤,上證綜指下跌31.05點,跌幅為0.95%。下周開始的24隻新股IPO,預計凍結資金三萬億又加緊了資金壓力,兩會期間上證或不具大幅上升的空間。投資者可適當關注兩會備受關注的「一帶一路」、環保、互聯網金融等相關板塊,適時布局。
創業板在兩會又逢IPO的夾擊下,依然走出了喜人的行情。兩會開幕連續兩天以來紅盤收尾,站穩2000高點,但從創業板估值過高,而創業板企業營業收入上漲為27.03%來分析,創業板企業難以匹配其高估值的成長性,創業板風險尚在。兩會過後,創業板進入調整可能是大概率事件,不過投資者無需過度擔憂,介於國家對新興產業的政策支持,而創業板正是代表著新興產業,展恆研究中心認為創業板仍有上漲空間。
㈩ 歷年兩會對股市的影響
近五年兩會期間上證指數全部取得正收益。
兩會結束後大盤的上漲趨勢仍短期延續,相關政策的出台形成的利好在會後持續發酵。在兩會結束後5天和10天,大盤上漲概率分別達到60%和70%,且漲幅不斷擴大。
創業板在兩會期間的表現更為優異,勝率達三分之二。近十年兩會期間創業板指數平均漲幅1.51%,優於同期上證指數的表現。2019年和2018年兩會期間,創業板指數漲幅更是分別高達6.04%和5.23%,兩會釋放出的積極信號對股市走勢起到正面催化作用。
(10)全國兩會招開與股票的影響擴展閱讀:
兩會對股市影響介紹如下:
兩會期間各行業的走勢出現分化,多數行業表現較為平淡。數據寶統計,過去十年中,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僅有食品飲料和和通信行業在兩會期間的勝率超過50%,分別達到80%和60%,食品飲料行業是絕對贏家。
採掘、有色金屬、交通運輸等5個行業的勝率僅有30%。指數漲跌來看,過去十年兩會期間僅有11個行業指數平均漲幅大於0,其中,醫葯生物指數平均漲幅最高,達1.41%,食品飲料行業平均漲幅1.34%,排名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