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企混改丨虛擬股是什麼如何把握虛擬股的要點
虛擬股是一種有效的中長期激勵方式。在實踐中,虛擬股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實股激勵組合使用。並且,虛擬股可以在一定期限、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實股,操作相當靈活。目前我國對虛擬股並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虛擬股應用的都比較普遍。在我國,華為公司就以虛擬股的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虛擬股是指公司授予激勵對象一種虛擬股份,激勵對象根據持股的數量享受相應的分紅及股份的增值收益,但激勵對象不享有所有權,也沒有表決權,更不能轉讓和出售、贈予,激勵對象離開公司後虛擬股必須留下。一般來說,虛擬股是與實股相對的的中長期激勵方式,既具有分紅激勵的特點,又具有股權激勵的特徵。以公司性質分類,上市公司的虛擬股是股票期權、股票增值權,非上市公司的虛擬股是虛擬股權。
虛擬股是一種有效的中長期激勵方式。在實踐中,虛擬股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實股激勵組合使用。並且,虛擬股可以在一定期限、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實股,操作相當靈活。目前我國對虛擬股並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虛擬股應用的都比較普遍。在我國,華為公司就以虛擬股的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虛擬股的來源並不是真實的股份,而是模擬出來的,在實踐中虛擬股有兩種來源。第一種是 1:1 的方式對注冊資本進行模擬,假設公司注冊資本 200 萬元,那麼就可以模擬出 200 萬股虛擬股,原股東採取老股轉讓方式授予員工虛擬股 10 萬股,那麼員工持股比例是 10/200=5% 。第二種就是擴股方式。假設公司注冊資本 200 萬元,那麼可以模擬出 200 萬股虛擬股,此時公司進行增資擴股,新增 10 萬虛擬股授予員工,那麼總股本就變成了 210 萬股,員工持股比例為 10/210=4.8% 。
相 對 於 實股受到 的各種嚴格限制,虛擬股有三大優點
1、 虛擬股不是真正的股份,而是以公司的總股本為基礎模擬出來的股份,因此並沒有直接跟公司的股份掛鉤,虛擬股的授予不會稀釋現有股東的股份。同時,因為虛擬股並沒有所有權、表決權、轉讓權、繼承權,所以也不會影響公司的決策。
2、 虛擬股的授予不受國有企業現有員工持股、股權激勵政策的限制。虛擬股本質上是基於利潤的經濟激勵方式,所以激勵范圍公司可以自行確定,公司認可的有貢獻的員工都可以納入其中,且激勵對象即使超過200人也不會對公司未來的上市工作造成障礙。
3、 虛擬股與凈資產、凈利潤掛鉤,員工必須努力完成任務、公司獲得凈利潤後方可獲得收益,因此可以促使員工提高績效,努力完成公司的業績目標,因此具有比較明顯的約束作用。
但虛擬股也不是適合所有的企業。虛擬股的分紅、增值部分的兌現主要依靠公司的利潤來實現,對公司的現金流要求很高,集中兌現會造成大量的現金流出。因此,對於利潤較低的企業來說就難以實現激勵性,對現金流緊張的企業來說就造成巨大壓力,所以不適合利潤低、對現金流需求巨大的企業。
如何設計虛擬股激勵方案? 如何做好虛擬股管理? 在實踐中,虛擬股操作有八 大要點
1、 確定虛擬股持股對象
激勵對象應該是對公司有重大價值的核心人才,對激勵對象的選擇應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絕對不能搞大鍋飯、全覆蓋。所以一般來說,虛擬股持股對象為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骨幹員工。在設計虛擬股方案時,應明確激勵對象的范圍及具體的資格要求,如司齡、職位、職級、業績、其他要求等,並對具體人選的資格嚴格審查。
2、 確定虛擬股持股數量
一般來說,要根據公司的戰略發展要求及財務測算,綜合考慮現金流狀況確定虛擬股的總比例及當年的虛擬股授予數量。原則上既可以直接確定,也可以以員工總薪酬水平為基數來確定股權激勵總量。同時,要確定虛擬股的持股結構,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綜合考慮績效、職位、司齡,將虛擬股分為職位股、績效股、工齡股等。原則上應該以績效股、職位股為主,工齡股為輔,綜合考慮相應的比例。
3、 確定虛擬股價格
虛擬股既可以購買,也可以免費獲得。如果是購買,則需要確定購買價格。上市公司實施虛擬股價格比較好確定,一般按照股票價格作為參考依據。一般非上市公司以賬面價值作為基礎來確定虛擬股的價格。通常來說,非上市公司一般採取凈資產為基礎作價。比如,華為公司實施虛擬股激勵採取的是每股凈資產價格。員工以公司當年凈資產價格購買虛擬股份,享受虛擬股份相應的分紅以及每股凈資產的增值收益。也有公司以凈利潤為基礎確定虛擬股的增值收益。
4、 確定虛擬股行權方式
一般來說,虛擬股的行權分為一次行權、持續行權、復合行權三種方式。一次行權是指虛擬股持股員工獲得虛擬股後只有一次行權的機會,持股員工獲得行權價格和授予價格之間的差價收益後,虛擬股就被公司收回。持續行權是指持股員工在獲得虛擬股後與實股一樣享有持續的分紅權、增值權。復合行權是一次行權與持續行權的結合。華為公司的復合行權叫 TUP (時間單元計劃)。華為公司每年根據員工的職位職級、績效,免費分配給員工一定數量的 5 年期權。員工可享受相應數量期權對應的分紅權和增值權,期權 5 年後清零。
5、 確定虛擬股的動態調整規則
虛擬股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必須要動態調整,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激勵的效果。所以要對員工職位變動等各種情況明確其持續的虛擬股權的處理規則。對於職位變動,升級的應增加其虛擬股,降級的應減少其虛擬股,停薪留職或待崗的應減少其虛擬股甚至取消其虛擬股。對於員工離職 / 離退休 / 死亡的,應將虛擬股按比例折算為現金發放,或者按照離職 / 離退休 / 死亡前的工作時長參與本年度的分紅。對於非正常離職,則應自動取消其虛擬股。最後,對於按司齡計算的虛擬股,則應按照司齡增加相應增加其虛擬股。
6、 確定虛擬股轉實股的規則
公司可以根據經營狀況及未來的發展需求將員工持有的虛擬股轉為公司實股。虛擬股既可以全部也可以部分轉為實股。當然,轉化必須要有一定的轉化條件,且必須要出資購買。按照轉化時的凈資產為基礎作價,公司可以給予一定的購買折讓。轉化的數量應該根據員工的表現合理來開差距,不能搞平均化。
7、 確定虛擬股分紅的規則
首先要確定首次分紅基金。首次分紅基金按照當年凈利潤額的一定比例提取。這個比例可以參照所有享受虛擬股員工的上年度獎金總額與上年度凈利潤額的比例,綜合考慮後確定。每年分紅基金不能全部當年度分完,應該留取一定比例的分紅基金結轉到下年度滾動分紅。
由此可以測算出虛擬股的每股現金價值。公式為:虛擬股每股現金價值 當年實際參與分配的分紅基金規模 實際參與分紅的虛擬股總數。據此,每個持股員工的分紅金額計算公式為:每股現金價值 員工持有的虛擬股數量。
8、 建立虛擬股管理機制
虛擬股的管理是系統工程,必須要設置專門的管理組織架構,制定系統的管理機制及管理辦法,簽訂規范的協議,確保虛擬股規范持股、分紅、退出等,真正達到激勵的效果。否則,一旦虛擬股激勵方案設計不合理、管理不到位,那麼對員工的穩定將造成很大影響,進而影響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② 華為每年新增的持股員工,股份從哪來,增發稀釋原股份嗎
說到華為員工持股,這個是非常讓人羨慕的事情,目前華為有差不多一半的員工持股,預測2018年員工持股分紅就達到240億左右,人均分紅超過24萬元。據說華為老員工持股10年以上的收益率至少達到15倍以上,這個可以說完全碾壓A股、房產投資和其他理財渠道。
第五、持股員工自動放棄股份釋放出來的股份
雖然華為的持股分紅非常誘人,正常情況下員工都不可能主動減持,但是有些員工也有需要大額資金的時候,比如買房之類的,這時候就會釋放出一部分股份出來,這樣就可分配給新的員工,但是這種情況應該很少。
③ 股市中有一種股叫虛擬受限股,這種股的好處有什麼
首先大家要知道的是,股票並不是只有上市公司可以發行,非上市公司也可以在公司內部發行股票的,比如說未上市的華為,它在內部就發放了虛擬股了,也叫做虛擬受限股,那麼虛擬受限股什麼好處?
關於虛擬受限股什麼好處?的相關內容就介紹完了,從華為的虛擬受限股就可以知道,對於非上市公司,員工持有這種股票也是非常不錯的,對於公司也有很大的幫助。
④ 華為股權的弱化與強化是什麼
華為公司內部股權計劃始於1990年即華為成立三年之時,至今已實施了4次大型的股權激勵計劃。本文梳理了華為公司二十多年來跌宕起伏、令人艷羨的股權激勵歷程,並分析了其取得成功的原因和帶來的啟示,現分享給大家。
一、創業期股票激勵
創業期的華為一方面由於市場拓展和規模擴大需要大量資金,另一方面為了打壓競爭者需要大量科研投入,加上當時民營企業的性質,出現了融資困難。
因此,華為優先選擇內部融資。內部融資不需要支付利息,存在較低的財務困境風險,不需要向外部股東支付較高的回報率,同時可以激發員工努力工作。
1990年,華為第一次提出內部融資、員工持股的概念。當時參股的價格為每股10元,以稅後利潤的15%作為股權分紅。那時,華為員工的薪酬由
工資、獎金和股票分紅組成,這三部分數量幾乎相當。其中股票是在員工進入公司一年以後,依據員工的職位、季度績效、任職資格狀況等因素進行派發,一般用員
工的年度獎金購買。如果新員工的年度獎金不夠派發的股票額,公司幫助員工獲得銀行貸款購買股權。
華為採取這種方式融資,一方面減少了公司現金流風險,另一方面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穩住了創業團隊。也就是在這個階段,華為完成了「農村包圍城
市」的戰略任務,1995年銷售收益達到15億人民幣,1998年將市場拓展到中國主要城市,2000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設立研發中心,海外市場銷售
額達到1億美元。
二、網路經濟泡沫時期的股權激勵
2000年網路經濟泡沫時期,IT業受到毀滅性影響,融資出現空前困難。2001年底,由於受到網路經濟泡沫的影響,華為迎來發展歷史上的第一個冬天,此時華為開始實行名為「虛擬受限股」的期權改革。
虛擬股票是指公司授予激勵對象一種虛擬的股票,激勵對象可以據此享受一定數量的分紅權和股價升值權,但是沒有所有權,沒有表決權,不能轉讓和出售,在離開企業時自動失效。虛擬股票的發行維護了華為公司管理層對企業的控制能力,不至於導致一系列的管理問題。
華為公司還實施了一系列新的股權激勵政策:
(1)新員工不再派發長期不變一元一股的股票;
(2)老員工的股票也逐漸轉化為期股;
(3)以後員工從期權中獲得收益的大頭不再是固定的分紅,而是期股所對應的公司凈資產的增值部分。
期權比股票的方式更為合理,華為規定根據公司的評價體系,員工獲得一定額度的期權,期權的行使期限為4年,每年兌現額度為1/4,即假設某人在
2001年獲得100萬股,當年股價為1元/每股,其在2002後逐年可選擇四種方式行使期權:兌現差價(假設2002年股價上升為2元,則可獲利25
萬)、以1元/每股的價格購買股票、留滯以後兌現、放棄(即什麼都不做)。從固定股票分紅向「虛擬受限股」的改革是華為激勵機制從「普惠」原則向「重點激
勵」的轉變。下調應屆畢業生底薪,拉開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即是此種轉變的反映。
三、非典時期的自願降薪運動
2003年,尚未挺過泡沫經濟的華為又遭受SRAS的重創,出口市場受到影響,同時和思科之間存在的產權官司直接影響華為的全球市場。華為內部以運動的形式號召公司中層以上員工自願提交「降薪申請」,同時進一步實施管理層收購,穩住員工隊伍,共同渡過難關。
2003年的這次配股與華為以前每年例行的配股方式有三個明顯差別:一是配股額度很大,平均接近員工已有股票的總和;二是兌現方式不同,往年積
累的配股即使不離開公司也可以選擇每年按一定比例兌現,一般員工每年兌現的比例最大不超過個人總股本的1/4,對於持股股份較多的核心員工每年可以兌現的
⑤ 職工持股有什麼好處,華為早期員工持股為何會成功
華為公司概況
v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中國廣東深圳市的生產銷售電信設備的員工持股的民營 科技 公司,於1988年成立於中國深圳。
v 主要營業范圍:交換,傳輸,無線和數據通信類電信產品,在電信領域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網路設備、服務和解決方案。
v 總裁:任正非 董事長:孫亞芳
1999年、2000年、2001年
分別在印度、瑞典、美國設立研發中心
2008年
v 被商業周刊評為全球十大最有影響力的公司。
v 根據Informa的咨詢報告,華為在移動設備市場領域排名全球第三。
v 全年共遞交1737件PCT專利申請,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在2008年專利申請公司(人)排名榜上排名第一;LTE專利數佔全球10%以上
v 2009年
v 無線接入市場份額躋身全球第二
一、員工持股計劃的積極作用
華為的內部股制度對吸引人才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過去華為有種「1 1 1」的說法,即員工的收入中,工資、獎金、股票分紅的收入比例是相當的。而其中股票是當員工進入公司一年以後,依據員工的職位、季度績效、任職資格狀況等因素來進行派發。
一般是用員工的年度獎金來購買。如果新員工的年度獎金還不夠派發的股票額,公司會貸款給員工。而員工也是很樂意於這種貸款。因為,分紅的比例歷年以來都保持在70%的高位。
二、持股計劃的實施程序
《華為基本法》第十七條、十八條關於知識資本化、價值分配的形式有所論述:「我們實行員工持股制度。一方面,普惠認同華為的模範員工,結成公司與員工的利益與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將不斷地使最有責任心與才能的人進入公司的中堅層」、「華為可分配的價值,主要為組織權力和經濟利益;其分配形式是:機會、職權、工資、獎金、安全退休金、醫療保障、股權、紅利,以及其他人事待遇。」
華為員工拿到股權的程序大致是這樣的:每個營業年度公司按照來公司工作的年限、級別等指標確定每個人可以購買的股權數,由員工拿著現金到一個叫資金事業部的地方去登記購買,一塊錢買一股。公司要求員工在一份文件上簽名,但文件只有一份,簽完名後立即被公司收回。在員工眼裡,在這張紙上簽字是購買股權的一個必然程序,不簽就沒有股權。員工交完購股款後並不會拿到通常意義上的持股憑證,每位員工具體的股數都由公司備案存檔,員工只允許從股權登記名冊上抄下來自己的股權數。
華為也曾發過股權憑證,分別是在1995年和1996年。據說當時的華為為了規范股權發放,給當時的員工發了一個叫「員工股金情況書」的東西,上面記載著工號、姓名、擁有股金數目等內容,蓋的公章是華為資金計劃部和資金部。但此後,公司就再也沒有發過任何持股憑證。
三、股權回購計劃
在1997年的《員工持股規定》中,華為的持股原則是「入股自願、股權平等、收益共享、風險共擔」,1999年的原則變為「入股自願、遵守管理」;關於股份回購價值計算,1997年的公式為回購價 購買價(1+X% 月),1999年的公式則變為:回購價 購買價(1+X% 月/12)。(註:1997年公式中X指公司董事會確定的利潤率,月指本年度退股時的實際持有月份;1999年公式中X指公司董事會批準的當年數值,月指本年度退股時的實際持有月份。
劉平2001年1月離職時辦理股份回購是按照2000年的基數1:1兌現,而隨後在2002年3、4月份離職的員工則可以按照1:2.64的比例兌現。2001年2月,華為以65億元的天價將華為電氣賣給愛默生公司,愛默生看中的恰是華為電氣的一班精英員工,雙方達成協議的前提是要求保持華為電氣的人馬基本不動,而華為方面為了留住這班人馬,承諾在4年內將華為電氣的員工股按照1:4的比例逐年兌現。
四、股權激勵計劃的變更
2002年3月,華為開始改變傳統的一元錢買一股的做法,實行一種叫做「虛擬持股權」的計劃,這個計劃實質是增值權,也是期權的一種。在員工們看來,該計劃比股權制度合理了很多:根據華為的評價體系,員工可以分別獲得一定額度的期權,四年期限內,以最新的每股凈資產價格員工每年可兌現1/4,員工不用像以前一樣再從腰包里掏錢,而是直接在行權時獲取每年凈資產的差價。以劉平在2002年1月辦理離職手續時逐年購買的354萬股為例,劉平購買時股價為1元/股,2002年,劉平逐年可選擇兌現1/4股票差價,以華為2002年每股凈資產2.74元計算,則劉平可以獲得2.74 354 1/4=242.49萬元。(早期以1元錢/股價格購買股權的老員工實際上離職時以凈資產兌現,中高層管理層除非離職否則以10年為期逐年兌現。
但據說這個方案出來後,很多員工選擇將股權按照凈資產兌現後離開華為,由此,華為方面不得不面臨來自資金方面的壓力。既要完善股權,又要有效保持員工的積極性,在此背景下華為股權MBO方案開始醞釀。從8月中旬開始,傳出華為准備實行MBO的消息:華為有意將原來的全部股權和2002年推行的「虛擬持股權」邊回購、邊推行由1000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聯合持有公司的員工股權,資金方面由員工個人出資15%,其餘的由華為出面擔保、員工集體以個人名義向銀行貸款解決。
但從目前情況看,華為MBO還只是華為的天空中雷聲後遲遲未下的一場雨。華為股權MBO的全面推行,或許要等到華為的股權官司結束後。
案例分析
從華為的股權結構和變更趨勢看,華為實際上走的是一條從員工持股到高管層持股的歷程。
華為員工歷年獲得的高分紅源於從成立之處就實現的員工持股計劃。紅利的多少完全取決於企業的效益,這就使得全體人都關心企業的發展,而不只是一味地關心個人的得失利益。華為在成立之初,公司規模不大,且處於高速增長的行業,企業的利潤率高,分紅的比例歷年以來都保持在70%的高位,這種有付出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效果,再加上任正非的個人魅力,極大促進了員工的積極性,創造了華為高速增長的奇跡。
隨著企業的增長,規模的擴大,以及行業的大背景,使得這種以「現金支出」為基礎的激勵方式存在較大的風險性。進而在2002年3月,華為開始改變傳統的一元錢買一股的做法,實行一種叫做「虛擬持股權」的計劃,這個計劃有點類似於期權。虛擬股票的發放不會影響公司的總資本和所有權結構,無需證監會批示,只需股東大會通過即可。在員工們看來,該計劃比股權制度合理了很多。但由於很多員工選擇將股權按照凈資產兌現後離開華為,因此,同樣給華為帶來了資金方面的壓力。
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大致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 從體制上看,華為從成立之初的民營企業,到目前業務拓展到世界市場的大公司,其公司治理結構方面沒有根據企業的發展階段進行過戰略性的調整,仍沿襲公司創業之初的體制和理念,這就造成了公司股權結構混亂,權衡制約性差,運作不規范不透明等問題。制度的有效性在混亂期和穩定期發揮的效用是最大的,華為創立初期建立的體制規範例如《華為基本法》,對其起步階段的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在企業的擴張過渡期制度規范的效力遠遠小於起步期,因此沒有給華為的擴張帶來大的影響,但當企業發展處於穩定期時,對於體制的依賴性就大大增強,這也就給華為提出了企業如何改制的問題。
其次, 從人力資源看,一份來自企業的調查表明,有效的激勵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承認工作成就,排在第二位的是參與感,高薪只排在了第五位。華為的高分紅以及虛擬持股計劃就是建立在一種高薪激勵基礎上的行為。這種激勵在企業的創業初期和發展期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華為每年引進大批的應屆畢業生,對於剛剛畢業的學生來說,拿到高工資就是一種能力的體現,那麼在激發年輕人的工作熱情方面非常有效。但每年高的淘汰率,造成了華為人員的不穩定性,另外以現金為獎勵的激勵方式也助長了拿錢就走的行為,對華為的進一步發展非常不利。
再次, 由華為的兩起股權糾紛案來看,華為員工持股計劃的運作是非常不規范的。第一,從華為員工拿到股權的程序看,員工股權的購買不是建立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的。員工買股時只簽訂一份文件,簽完名後立即被公司收回,員工交完購股款後並不會拿到通常意義上的持股憑證,每位員工具體的股數都由公司備案存檔,員工只允許從股權登記名冊上抄下來自己的股權數,這種做法明顯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另一個問題員工要是不購買股權,「就會由部門領導逐個進行談話,就會被認為是對公司不忠,就會喪失在公司的發展與提升的機會,也就別想再在華為呆下去了,由此,也不是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第二,股份購進賣出沒有統一合理的規定。關於股份回購價值計算,1997年的公式為回購價 購買價(1+X% 月),1999年的公式則變為:回購價 購買價(1+X% 月/12)。劉平2001年1月離職時辦理股份回購是按照2000年的基數1:1兌現,而隨後在2002年3、4月份離職的員工則可以按照1:2.64的比例兌現。2001年2月,華為以65億元的天價將華為電氣賣給愛默生公司,華為為了留住員工,承諾在4年內將華為電氣的員工股按照1:4的比例逐年兌現。企業可以根據業務發展需要變動回購股價,但頻繁變動的回購價格,給人一種無章可循的感覺,認為華為的政策制定不具有戰略性,只是為了應付當時情況的一種短期行為。因此,股權紛爭案的出現也是必然。
因此,華為的MBO歷程仍然充滿疑難和困惑,華為需要做的不僅僅是股權結構的調整,而是面臨一場更為深遠的變革。
職工持股有什麼好處?
華生:職工持股有利於企業發展,使得企業改製成本降低,同時有利於收入分配合理。目前法律不應該對職工大面積持股進行限制,而應該更多從設計上,來完善職工持股引發的一些問題。對於職工持股,我國應該取消法律限制。
董登新:從企業角度來看,需要鼓勵職工持股。職工持股有下面兩個有益之處:其一,職工持股是比較好的激勵機制,可以作為雇員的一種福利。由於我國薪酬體系設計大多數還停留在傳統的年薪或月薪上,所以從長遠來看,我們薪酬體系結構將會向職工持股方向發展,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二,職工持股有利於分散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稀釋股本的分配。
葉檀:從長遠來看職工持股有利於企業的發展,但是目前牽涉到的問題是職工持股該不該退,這就要從兩方面考慮:一個是企業的效率,二是是否公平。而大面積職工持股清退的話,對於提高企業效率並沒有起到積極作用,相反對職工來說,也並不公平。
孫群義:職工持股是長遠發展的方向。從整體和發展角度來看,職工持股是值得鼓勵的;從改善收入分配結構來看,讓職工積持股是件好事,多種途徑增加職工收入也應該是一個發展方向。
職工持股處理不好,又會產生什麼問題?
董登新:職工持股容易造成短期套現行為,比如現在的高管一旦到了解禁期就要走人,進行短期套現,這容易造成腐敗。所以職工持股通道一旦打開,監管難度會很大,需要設立相關法規和制度來避免這種行為。
葉檀:職工大面積持股要警惕上市公司變臉的情況。從目前高管持股情況來看,並沒有讓有些公司的業績有所起色,反而出現上市後高管套現暴富。所以,大面積職工持股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需要建立一定的機制,防止公司上市之後就套現,公司業績就變臉。大面積職工持股可以學習國外的優秀企業,比如達到一定的業績,授予一定的股份,變成負的業績不授予或者有相應的懲罰,連續業績出現正增長,股份才能按照原來價格授予。
陳榮:的確,如果設計不好,會產生很大後遺症,比如引起股權糾紛等,對上市公司未來發展有負面作用。
孫群義:在解決大面積職工持股問題之前,首先要從規范方面來說。其一,如何規范持股的員工。工會等形式持股之所以被取締,是因為以前職工持股有很多問題,很多都是憑借權力入股的,這顯然缺乏公平。一旦這個渠道打開後,可能這種現象又會回來,這也是最大的問題,也是當時監管層要絕對禁止職工持股的原因之一;其二、如何讓中國資本市場減少投機。目前來看,中國公司只要上市,那些持有原始股的股東財富增值率高得驚人,再加上二級市場投機風氣濃烈,導致上市成為造富的工具,與股票市場的定義背道而馳。需要減少誇張性造富,減少投機氣氛,這樣中國資本市場才會趨於理性。所以,有一個規范的前提非常重要,在這個基礎上,鼓勵企業對職工進行激勵,允許企業職工持股,從長期發展角度來看,是應該存在的。因為從長遠發展角度來說,只要對企業發展有利的,讓老百姓致富的,對經濟發展有好處的,就是一件好事。廣大職工能夠持股,股民能夠在股市中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這些都值得鼓勵。更重要的是,這也能減少貧富差距,減少 社會 矛盾。
華為早期員工持股為何會成功?
晚期施行的員工持股方案被公以為是華為的勝利要素之一。
首先,是任正非的誠信。任正非為消除員工的疑慮和擔憂,華為每年的紅利都按時兌現,而且,關於離任的員工,只需按規則辦完移交手續,立刻退還購股款額,關於已經離任的員工尚且如此,更何況是退職員工呢!這樣,完全消除了員工尚存的疑慮,從而將員工持股方案的鼓勵功用發揚到極致。
其次,繼續的高分紅高配股。為增加支付現金紅利形成的財務壓力,華為在每年高額分紅的同時向員工高額配股,這樣做的益處可謂一舉多得,一是堅決員工持有和購置股票的決心,試想,假如每年不能分紅或分紅很少,員工必定對公司的盈利遠景得到決心,還有誰會購置公司股票呢?二是防止了因分紅給公司帶來現金壓力,公司的現金總量並沒有增加,正是由於對公司的遠景布滿決心,員工都樂於購置公司配給的股票。
最初,華為共同的企業文明。固然絕大少數員工都挑選用分得的紅利購置配股,仍有少局部員工挑選支付現金紅利,關於這局部員工,華為絕不拖欠。但到了第二年,這局部員工看到其他員工又能分得可觀紅利,他們必定會懊悔現在的挑選,後果還遠非如此,華為的企業文明相對是處分認同公司價值觀的員工,關於那些對公司抱有疑心態度的不堅決分子是不會重用的,他們在公司的開展遠景會很昏暗,這樣的文明氣氛進一步支撐了華為的員工持股方案。
華為晚期的員工持股方案成績了明天的華為,它的勝利不是偶爾的,是任正非的誠信和無私、是華為的企業文明等眾多要素剖析作用的後果。
⑥ 華為的虛擬股制度具體是怎麼規定的這個制度是否與上市計劃沖突
華為的利潤分享模式是一套虛擬股份分享模式。華為員工的收入分為四類,包括工資、獎金、股票和紅利。工資只佔員工總收入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收入來自於獎金、股票和紅利。因此,員工會更加關注公司的發展和利益。每個級別的配股飽和度都是確定的,配額每年都會調整(比如2015年,配股飽和度是根據購買現金的數量,而不是股票的數量來確定的--同級別老員工的股票數量多於新員工的股票數量)。
如果是三年,員工每年可以得到三分之一。例如,如果給員工3萬股,第一年可以享受1萬元的股份,第二年再享受1萬元,那麼總共是2萬元。然後在第三年,我們要再增加1萬,所以我們要有3萬。這叫3年限制,如果是4年限制,就是4年配股。華為的股權激勵採用的是虛擬限制性股票的形式,實質上就是分享公司的紅利的權利。員工並不真正持有這種股份。一旦員工離開公司或達到違約條款,公司有權按約定的價格提前收回這些股份。在華為,員工沒有虛擬限制性股票的所有權證書,也不能轉讓或交易。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⑦ 華為公司是如何實行股權激勵的
華為的虛擬股激勵計劃,始於2000年。員工可以以每股凈資產的價格購買公司股票,此後可以每年獲得分紅。股票是虛擬股,能獲得收益分紅,但是沒有投票權,表決權。這種制度的優勢是讓員工一起享受公司成長果實的同時,避免了控制權的分散。
據媒體報道,在2000年投資的華為股票,十年之後,所持股票價值增長超過15倍。所以,購買公司的虛擬股對華為員工來說,是非常穩定且高收益的投資方式。這一激勵模式幫助華為逐步成長為全球領先的通信設備廠商。
但是,運行多年的股權激勵也逐漸顯現出一些弊端。
首先就是有很多老員工手裡持有大量的虛擬股,他們可以坐享分紅而無需持續奮斗,這與華為股權激勵的理念並不相符。
其次,員工需要自己出資購買虛擬股。雖然日後收益可觀,但是起始投入的錢對很多員工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甚至很多員工需要借錢來買。所以對大家來說,購買公司虛擬股成了一個「甜蜜的負擔」。
華為也看到了這些問題,於是在2013年,華為推出新的「時間單位計劃」(Time Unit Plan),改良了過去的股權激勵方案。
新的激勵計劃既讓年輕員工免於出資購買的負擔,又杜絕了老員工坐享其成。完美解決了上一任制度留下的問題。
從實股到虛擬股再到TUP。這一系列不斷優化改進的過程,證明了華為真正想要用股權去激勵員工成為「奮斗者」並獲得應有的獎賞。任老闆曾說:錢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問題就解決了。
⑧ 虛擬股有風險嗎
虛擬股是公司為激勵員工配發的一種虛擬股票,聽起來,員工拿到了分紅,公司也不會因此影響股權問題。那麼虛擬股有風險嗎?
虛擬股是什麼?
一、虛擬股有風險嗎?
虛擬股權操作方便,只要擬定一個內部協議就可以了,也不會影響股權結構,也無需考慮激勵股票的來源問題,但由於企業用於激勵的現金支出較大,會影響企業的現金,畢竟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保證持續的高增長和高利潤。
另一方面,如何考核參與虛擬期權計劃的人員也是風險之一。對於實施虛擬股權激勵的企業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實現經營者報酬與其業績掛鉤的前提。
二、虛擬股有什麼優勢?
虛擬股權激勵是有條件地、中長期地跟蹤股東價值,而非上市公司則是跟蹤每股利潤。虛擬股票避免了以變化不定的股票價格為標准去衡量公司業績和激勵員工,尤其是在這些波動不是由於公司業績變化造成,而是由於投機或其他宏觀變數等經理人員不可控因素引起時。
⑨ 華為的股權激勵是怎樣的
創業期股票激勵:
創業期的華為一方面由於市場拓展和規模擴大需要大量資金,另一方面為了打壓競爭者需要大量科研投入,加上當時民營企業的性質,出現了融資困難。
因此,華為優先選擇內部融資。內部融資不需要支付利息,存在較低的財務困境風險,不需要向外部股東支付較高的回報率,同時可以激發員工努力工作。
1990年,華為第一次提出內部融資、員工持股的概念。當時參股的價格為每股10元,以稅後利潤的15%作為股權分紅。那時,華為員工的薪酬由
工資、獎金和股票分紅組成,這三部分數量幾乎相當。其中股票是在員工進入公司一年以後,依據員工的職位、季度績效、任職資格狀況等因素進行派發,一般用員
工的年度獎金購買。如果新員工的年度獎金不夠派發的股票額,公司幫助員工獲得銀行貸款購買股權。
華為採取這種方式融資,一方面減少了公司現金流風險,另一方面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穩住了創業團隊。也就是在這個階段,華為完成了「農村包圍城
市」的戰略任務,1995年銷售收益達到15億人民幣,1998年將市場拓展到中國主要城市,2000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設立研發中心,海外市場銷售
額達到1億美元。
網路經濟泡沫時期的股權激勵:
2000年網路經濟泡沫時期,IT業受到毀滅性影響,融資出現空前困難。2001年底,由於受到網路經濟泡沫的影響,華為迎來發展歷史上的第一個冬天,此時華為開始實行名為「虛擬受限股」的期權改革。
虛擬股票是指公司授予激勵對象一種虛擬的股票,激勵對象可以據此享受一定數量的分紅權和股價升值權,但是沒有所有權,沒有表決權,不能轉讓和出售,在離開企業時自動失效。虛擬股票的發行維護了華為公司管理層對企業的控制能力,不至於導致一系列的管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