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股票認購證是哪一年發行的
發行股票認購證是1992年1月10日在上海推出的,每張30元
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個硬紙片會帶來什麼,郵局和銀行的職工也常常為了推銷這30元一張的認購證而犯愁(當時的收入,30元是不小的數字)為了完成任務,很多大型國企的領導和銀行郵局的內部職工都進行了攤派(當然,坊間流傳著另一個版本,上海十大區銀行支行的行長在開會時被暗示認購證可以帶來收益,所以敢於動員銀行內部職工購買)人們將信將疑地買下了這些硬
紙片,殊不知一覺醒來,認購證搖號結束.可以認購股票了.於是認購證的價格扶搖直上,在黑市中最高被炒到8000元,而當股票上市之後,其收益更是達到1萬到3萬.那是10000%的增值.
② 93年的深市股票認購證現在怎麼辦
93年的深市股票認購證現在怎麼辦已經退市的權證,可以行權且不一定賺錢。
所以要留意退市公告。
購買之前,必須要了解清楚該權證的交易期限,行權日期。
它可以交易的時間很短,屬於短線炒做的品種權證有存續期,過了不行權的就全作廢了 存續期在發行權證時就定了,一般12個月,也有24個月的,自己看吧 到期前賣掉或行權能避免作廢,過期不能避免。
二、92年股票怎麼操作,我的意思當時開完戶以後,是不是要把錢從銀行轉進證券公司的對公賬戶然後再轉進交易賬戶
以前也是做一步銀行轉證券,只是那個轉入的帳戶不是獨立存管的,而是證券公司名下的帳戶
③ 求主角姓江,重生於1991年,大學畢業前靠股權認購證淘到第一桶金,被
逆流純真年代 應該是這個吧 主角 江澈
④ 股票認購證的前景誘人
股票認購證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就有人在收集,盡管上個世紀末一度出現熱點,但直到2003年底尚未在藏市中形成氣候,影響力也極為有限。但是2005年以來,股票認購證的集藏價值開始受到不少有識之士的重視,國內的許多博物館開始重視這類現代文物的收集。如中國革命博物館就從本世紀初收藏股票認購證和上市公司股票實物,不過迄今為止該館尚未收集到一套完整的股票認購證和上市公司股票實物,由此可見股票認購證的收集難度並不小。 為什麼股票認購證的集藏難度不小呢?這是因為股票認購證發行的有效使用期較短,一般在7~15天之內,除中簽號與定額存單外,絕大多數股票認購證是不會留檔保存。而且股票認購證在發行結束後,大量的未中簽認購證被廢棄,而廣大投資者也不會保留,由此真正留傳下來的認購證並不多,形成了發行初無限量的東西最終變得極為有限的有趣現象。股票認購證之所以被藏界越來越看好,主要是其本身所具備的不拘一格優勢造成,折射出不同凡響的潛力。那麼股票認購證具有哪些不同尋常的優勢呢?
其一是獨特的歷史價值。股票認購證的出現,本身就記載了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滬深股市發行原始股票中的歷程,記錄了滬深股市從小到大的新中國股市發展與壯大的歷史,也反映出股市發展初期階段的變化,同時也記述了新中國廣大股民從謹慎購買到大膽投資股票的認知過程。其二是印製十分精美。股票認購證在印刷製版工藝上,基本上採用了有價證券的印製技術,不少認購證本身就是由印鈔廠印製,可以與美輪美奐的人民幣媲美。從被確認的170餘種股票認購證看,其極大部分採用人民幣印刷製版工藝,造型美觀、工藝考究,並有熒光及水印防偽文字和圖案,與人民幣有異曲同工之處,有著有價證券收藏品的內涵特徵。其三是存世量較有限。自發行股票認購證以來,滬深股市共發行了170多種各類股票認購證,在發行中既有限量發行的,也有無限量發行的,但其發行和認購結束後,發行商即將多餘的認購證銷毀,認購者大都也將認購證或毀掉、或當廢品處理掉,所以時隔10多年後股票認購證存世量已相當少,個別品種可以說難以見到,尋覓的難度可想而知。其四是價廉物美宜上手。鑒於股票認購證收藏溫度尚不高,在藏市中仍然處於襁褓狀態,因此除了少數特別稀缺的品種價格在數百元至上千元外,大多數股票認購證的市場交換價格並不高,一些存量較大的品種價格不足0.1元,中檔品種也僅在5~15元之間,大多數高檔品種的價格均不足百元。股票認購證如此低廉的市場價格,折射出後市蘊藏著巨大的收藏和增值潛力,至少這個板塊上手並不貴,體現出藏品初期階段價廉物美的特徵。
⑤ 92年股票認購證
股票認購證,最早出現在1992年的上海,當時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的1年多時間內,「老八股」在唱獨角戲,且因股票供不應求,形成了粥少僧多的有價無市局面,因此市場擴容成了當務之急。記得「興業房產」發行新股時,發售地的上海江灣體育場已出現提前2天排隊的情況,而發行時差點鬧出人命的混亂秩序,也同樣給管理層敲響了警鍾。面對1992年尚有10多個新股要發行的現狀,當時主管股票市場的人民銀行想出了一個現在看來完全能載入史冊的主意—先發認購證,憑認購證搖號中簽認購,於是中國的股票認購證應運而生。 1992年上海股票認購證發行結束後不到2個月,消息靈通者得悉當年的股票發行個數將增至50個,中簽率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低,於是黑市出現了爆炒認購證,其中最高價居然暴漲至1萬元。事實上,每百張連號的認購證在後面的實際收益應該在50萬元左右,但錯過機會的人們,也只能夠眼睜睜地看著本來輕而易舉到手的財富流逝,1992~1993年初股票認購證成為了許多失去機遇的投資者心中之痛楚。此後股票認購證在各地發行新股時被廣泛採用,也由此壯大了股票認購證家族。不過隨著電腦互聯網發展,早期那種通過認購證發行股票的方式,因成本高、效益低,逐漸被淘汰。1995年後股票發行改用全電腦上網定價發行方式,股票發行也實行了無紙化,從此股票認購證成了絕版的「斷代現代文物」。根據我國股票發行中出現的股票認購證,其包括以下種類:認購證、認購申請表、抽簽表、號碼單、定額定期存單、預繳款憑證等,形式有單聯、橫三聯、小本三聯、小本冊、大版張等,種類與品種繁多。但屬於正規的認購證約170餘種,這些股票認購證均採用現代最先進的高科技防偽技術,如熒光、水印、暗記、碳印、金屬細絲、羊毛紙等,每張認購證都像人民幣一樣列印有流水編號,形成唯一特徵。集藏者可以發現認購證是股證收藏大家庭中最豐富的一族,不僅種類多,而且還存在著錯、特、漏、奇等現象,加上組號、中簽單、非中簽單、使用、非使用、配營業部磁卡、配上市公告書、配票樣、配債券、集名人、集公司、集題詞等等形式,其趣味性與集藏性比股票實物券還要多姿多彩,賞玩其中樂趣無窮。
⑥ 他為投資而生,踏准大節奏收獲數十萬倍!
波譎雲詭,冰火同生。中國資本市場波瀾壯闊的牛熊轉換,造就了這樣一群人。他們出身草根,天生嗅覺敏銳,在股市上賺得第一桶金。歷盡無數榮耀與磨難,人生數次拋物線運動後,終於從一介「草根」,變身舉足輕重的資本大鱷。他們都具備了高遠的眼光、極大的格局、超人的膽識、堅忍的意志力、無比的勤奮,還有從天而降的運氣。
林軍就是「他們」中的一個「傳奇」。
22歲,初生牛犢不怕虎,帶著3000元闖盪股市、期市,經歷了無數次驚心動魄、險象環生。不惑之年坐擁10多億元資產,他踏准了股市和期市的幾個大節奏,也實現了人生的浴火重生。
懵懂入市
「我從讀書時就開始接觸股票,一方面是受上海濃重金融氛圍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興趣使然。」林軍說,「感覺自己骨子裡就是為投資而生的」。
1989年,他偶然到市場上去逛,發現當時的稀缺品種、面值2元一張的牡丹亭小型張,100張的價格跌到了1000多塊,他覺得是個機會,於是向父親借了1100元,小試牛刀買進了100套整封的牡丹亭小型張。那時他職校畢業在公交公司做電工。「這份工作是我父親幫我安排的,很臟,高壓有600伏,手套經常是潮濕的,還會導電,弄不好還有生命危險。收入微薄,每月才54塊。」即便隔著回憶的面紗,這份「苦差事」仍令他唏噓不已。
三年後,選擇繼續深造的林軍從電大畢業,那時候小試牛刀買入的「牡丹亭」,已從當初的1000多元高漲到6000多元。最終他4500元賣出,凈賺3100元。
1992年,在父親的支持下,他買了100張股票認購證。林軍回憶說,就在他拿著100張認購證走出營業廳的一刻,周圍人紛紛投來艷羨的眼光,「哇,大戶呀!」林軍心裡一下沒了底兒,「3000元就成股市大戶了,認購證還有的玩嗎?」這之前,頭腦活絡的林軍是個集郵愛好者,在只用現金交易的郵市,他見識過真正的大戶:扛著十萬一摞的「炸葯包」去交易。「當時沒有一百塊,都是十塊紙幣,太多了沒法點,壓壓緊用尺子量。」
但林軍怎麼也沒想到,就像孤注一擲買牡丹亭一樣,3000元認購證最後換來了60萬元的資產。
1992年下半年,中國股市出現了第一個熊市,大學畢業的林軍只能去市科委下屬的一家公司上班。但後來牛市一來,天生不安分的他就辭職去炒股了。「雖然我對電氣感興趣,但對股市更感興趣。」回憶起那時的年少沖動,林軍一點也不後悔。「那時就是覺得股市的春天來了,而且作為一個朝陽行業,股市一定會體現我的人生價值。」
就這樣,沒看過任何專業書籍,也不懂得技術分析的他,開始了在股市中打拚的日子。
1993年,他進軍國債期貨。並經歷了「327」事件。「進期市之前,我在股市上經歷過牛熊輪回,從最初的3000元到60萬,而後又回到17萬,最終還是帶到國債期貨市場上的10萬元,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
大起大落
1995年,隨著國債期貨被迫關掉,股市行情也陷入冰點。不停尋覓機會的林軍轉戰膠合板期貨市場。「當時還只會做多,不會做空。」
談起青蔥歲月,林軍也忍俊不禁:「50、60萬進去,最後賠得只剩下3萬。我終於知道期貨市場」水太深「,自己在的操作上存在很大問題,必須學習。隨後閉門思過,只看不做,直到三個月之後才逮到機會。」
「當時發現膠合板市場有個價格黑洞:交易所要求交割的價格是完稅的,價格在48元左右。而市場上交易的全是走私板,價格在38元左右。走私板是不能交割的,必須拿正牌的完稅的發票來交割。一旦有人逼倉,價格至少在48元,如果沒有人要的情況下,只能是38元。」
林軍說,「我就等38塊,結果沒等到,只等到39塊。當時拿了15萬滿倉透支,從400多手做到1200多手。沒想到賺到120萬。」那年他25歲。
操作手法兇猛凌厲、大開大合,敢於滿倉豪賭,這些特徵在林軍的投資生涯里格外明顯。
2000年,由於多次的操作失誤,上百萬資產在這一年幾乎耗盡。林軍的人生和投資都跌入谷底,但觸底反彈後的他,徹底告別了此前「追漲殺跌」的草莽作派,完成了財富以及人生的真正飛躍。
深刻的反省讓林軍意識到自己浪費了太多太多的機會,也讓他覺醒:錯誤與交易次數相伴而生,不是越多越好。在做好風控的前提下,看準趨勢重倉出擊,抓住幾次重大機會就足夠了。
然而2000年前後,隨著膠合板、咖啡、綠豆等期貨品種以及股市的逐漸蕭條,「整整兩年都沒什麼機會」。在這段「無所適從」的日子裡,林軍系統性學習了股票、期貨的各類知識,補足了在技術、基本面分析等各方面的短板。「約翰墨菲的交易法則我是那個時候才知道的……」
漫長的等待對平庸的人來說意味著無望的煎熬,悲觀放棄,而對追求人生精進的人來說,是難得的蟄伏。回頭來看,這段磨難給了林軍最大的成長。
2002年,一個偶然的事件,徹底改變了林軍的交易理念,也為他後來的成功做了鋪墊。當時有個朋友想買5000噸大豆,讓林軍幫忙寫個投資計劃。「為了這個事情,我深入研究了當時的大豆市場,並為這個朋友花兩個星期寫了研究報告。」當時他根據調研的情況,預測大豆會漲到2800元/噸。按照這個報告和盤感,他在大豆上一路做多,其間的每個節奏都踩得很准。結果沒讓林軍失望,那一波行情使他的資金整整翻了5倍。
「幾年書讀下來,已經能寫幾千字的研究報告了。不像以前只是看K線。到2003年,什麼價位該買,什麼時候該賣,清清楚楚。一個拐點出來,就知道牛市是不是結束了。」
正如林軍所言,爐火純青的他抓住了2003年之後的數次行情。然而,這種成就感並未持續很久。還不理解宏觀經濟以及期貨的金融屬性的他,在2005年銅期貨的那波牛市中「傷過一把」。
2005年,已經開啟牛市之旅的銅價,引起了林軍的關注。「當時市場不斷充斥著摸頂的言論。我根據成本、供求等情況分析,認為銅價不應該漲這么高,就在3000美金附近一直空銅,結果爆倉了。」
「那段時間真是暗無天日,醒著也虧錢、做夢也虧錢,每分每秒都在虧錢,連虧了幾個星期。直到幾百萬賠到只剩下四十幾萬,實在扛不住了,才平倉認賠。」
巨大的挫敗感使他萬念俱灰,甚至想跳樓自殺,林軍現在回想起來說:「還好當時沒有向人借錢炒期貨,不然真跳下去了。那一段時間白天和晚上每一分鍾都在虧錢,頭發都白了。覺得自己很傻,35歲了還一事無成。」當時真的蒙了,自己信奉的交易理念居然是錯誤的,很茫然,不知道怎樣才能掙錢,感覺人生非常失敗。
經過兩個星期的深刻反思,他意識到這是一輪大牛市,繼而在鋁期貨上果斷全面做多。「在銅上面的損失很快就從鋁上扳回來了。」
浴火重生
經過這一輪磨人的「觸底反彈」,林軍對宏觀趨勢的理解再次加深。交易體系日臻完善的他,抓住了此後幾乎每一個市場大波段,實現了人生的浴火重生。
2005年底,當時股價很低,招商銀行股價比起H股打7折,和幾個朋友交流過後,他堅定認為,股市的牛市快來了。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賣了僅有的一套房子,拿著手中所有的資金,買了幾只股票,2006年1月對中國股市影響深遠的股改啟動。結果很快這些股票股改,為他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此後市場的不斷上漲,以至癲狂,給林軍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爆過倉的他始終保持著很強的風險意識。當時住在兩灣城,林軍發現附近飯店生意格外火爆,坐在每一家餐廳的人,都像富豪一樣大吃大喝,並對股市高談闊論,這樣的情景讓他心生警惕。再加上中石油國內A股上市價48元,而當時香港中石油股價最高才19.2港元,且開戶數增長率已經呈現下降趨勢,於是林軍判斷A股嚴重高估。這種敏感與堅定在關鍵時刻救了他。2007年9月,他果斷清倉,並修改了交易密碼強制自己不再介入股市。
為江湖中人津津樂道的還有2008年的金融危機。這次史無前例的危機,讓許多資本大鱷資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卻再次被林軍狠狠抓住,讓其資產規模驟增十倍。
2008年3月,花旗銀行巨虧97億美元,使次貸危機第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2005年爆倉的經歷使得他專注於宏觀研究,他感覺大機會來了。當時他密切跟蹤美國房地產市場,深入研究次貸危機,並逐漸地了解了保爾森為何2006年就開始做空美國房地產的思路。
「我覺得銅會大跌,便與期貨公司的資深研究員合作,把電解銅相關行業的生產供需情況研究了一遍,我們當時認為次貸危機的影響深遠,2009年春節銅會跌到4000美金。」此時做空了銅價的林軍已經胸有成竹,國慶長假後銅價以崩盤的方式下跌。
國慶節前,林軍按照計劃空了銅,但擔心假日太長,為防範風險,同時還做多了一部分鋅,結果節後銅連續三個跌停,鋅在第二個跌停板給了他平倉的機會。「其實,在國慶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我還在猶豫要不要減掉一些空頭頭寸,最後發現月線沒守住,便嚴格執行了自己的交易計劃。」
節後滬銅期貨連續三個跌停板協議平倉後,對林軍的第二個考驗來了。「當時業內一些朋友開始看反彈,我認為,金融危機已經爆發,如果銅價反彈到節前的價格水平,我就改行從此不做期貨了。結果協議平倉的第二天,我把倉位空到了97%。」對於這場「世紀豪賭」,林軍收獲巨大,手中的資金加了個零。
股市和期市的連續成功使林軍對交易充滿信心,交易體系已經完善了的他又踏對了兩波行情。
2008年年底,國內大豆期貨合約跌到2700元,對大豆多年研究的他知道當時的價格已經到了成本線以下,他認為金融危機後即使工業品無銷路,農產品也會有剛性需求,便果斷全倉買入,隨後國家出台了保護政策,使他再次獲利豐厚。
「2009年年初,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去香港,看到LV、香奈兒等奢侈品商店門口的購買人群還排起了長龍。香港的持續繁榮,讓我隱隱覺得可能高估了危機的影響。後來,國務院推出了4萬億元的刺激計劃,從根本上改變了貨幣供應,我想清楚後閉著眼睛做多所有商品。」林軍說,這波做多又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2013年林軍把自己的收藏興趣與投資相結合,花費數億元打造了香然會金融俱樂部。
從小資金到大資產,已經步入不惑之年的林軍交易體系不斷完善,操作風格也從激進轉變成了穩妥。為了對沖風險,他將賺到的錢運行分散投資,第一部分繼續做期貨投資,而且是多元化投資組合;第二部分用於投資固定資產;第三部分用於投資實業和股權。
交易體繫上,最初主要依靠技術分析,之後開始關注基本面研究,再到後來宏觀層面研究體系的構建,直到最後實現了三者的有機結合。
在市場摸爬滾打二十多年,跌跌撞撞中,林軍從3000元的入市資金到現在坐擁十幾億資產,並把自己的收藏興趣與投資相結合。繼續創造著屬於他自己的傳奇。
⑦ 93年上海股票認購證(I)到底值錢嗎
93年的上海股票認購證(I)肯定有收藏價值,不要賣,越往後越值錢.要看品相和品種,低的幾千,高的幾萬,稀缺的更高
⑧ 第一套股票認購證價值多少
1992年的時候,一套股票認購證炒到最高的時候大概是5000元。1992年1月19日起,30元一張的認購證通過上海全市的證券公司、銀行和信託公司的450個營業網點同時向市民發售。認購證面向上海市民無限量發行,實行一次發行,全年有效,多次搖號抽簽,憑中簽號碼認購股票,一本認購證可以反復中簽。1992年上海發行的股票認購證的財富奇跡,發生在認購證全部銷完之後。由於改革開放的春風迅速吹起,股份制改造需提速,最高可炒到5000元左右。股票認購證作為一種金融類憑證,涉及股票證券買賣,可謂一紙千金,有其獨特的收藏鑒賞價值。
拓展資料:
股票認證購的意義:
1、 股票認購證,是賦予權證持有人一個權利,以行權價在特定期限內購買相關股票的權利。股票認購證是股票認購憑證的簡稱,在我國證券市場發展初期階段,它是股票發行的主要方式,充分體現了當時股票發行的「三公」原則。由於發行成本高、效率低,後來被無紙化發行所取代。
2、 股票認購證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初期發行股票採用的主要發行方式,充分體現了當時新股發行的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由於發行成本高、周期長,後被無紙化發行所取代。股票認購證和當時發行的實物股票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縮影。
3、 股票認購證是中國獨創性的股票認購方式,在世界證券收藏范圍內,它使得中國「股藏」能夠提現人無我有的特色文化。
4、 由於股票認購憑據的實用價值不同於實物股票,不作為股權憑據,除了中簽號(定額存單)外不需要留檔保存,發行結束後未中簽認購證大多被廢棄銷毀,正是由於廣大投資者的忽視,使得股票認購憑證數量變得非常有限。另外中簽認購憑證也僅為主承銷商託管,當時股票承銷主體公司早已消失匿跡。
⑨ 「認購證」是什麼
認購權證是賦予權證持有人一個權利,以行權價在特定期限內購買相關股票的權利。認購權證通過標的股份的上漲而獲利.
[股票知識]認購證與認沽證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投資者:認購證與認沽證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李錦:窩輪是買入或賣出相關資產的權利,買入的權利稱為「認購證」(call),賣出的權利稱為「認沽證」(put)。
如果投資者看好相關資產的後市表現,應買入認購證。當相關資產的市場價格高於行使價時,理論上投資者可以用行使價買入相關資產,然後在市場上以市價賣出以賺取差價。由於現在的窩輪均以現金結算,投資者將收取結算價與行使價之間的現金差額。反之,如果相關資產的市場價格低於行使價,窩輪便沒有價值,投資者將損失其購買窩輪的成本。
如果投資者看淡相關資產的後市表現,便應買入認沽證。當相關資產的市場價格低於行使價時,理論上投資者可以從市場上買入相關資產,然後以行使價賣給發行人,從中賺取差價。在實際交易中,投資者將收取行使價與結算價之間的現金差額。但如果相關資產價格高於行使價,投資者將損失其購買窩輪的成本。
以上的獲利模式是假設投資者持有窩輪至到期日。此外,投資者還可以通過低買高賣來獲利,這點與買賣股票沒有太大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