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列舉20內中國發生的大事件對股市的影響
給你我幾年來整理的中國證券市場大事記:看看那幾件符合你的需要!
1984年8月14日,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呈批的《關於發行股票的暫行管理辦法》。
1984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個公開發行的股票——飛樂音響向社會發行1萬股(每股票面50元),在海外引起比國內更大的反響,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信號。
1985年1月, 上海延中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並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會籌資,成為第一家公開向社會發行全流通股票的集體所有制企業。
1986年9月26日,第一個證券櫃台交易點——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
1987年5月, 深圳市發展銀行首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成為深圳第一股。
1987年9月27日,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1988年7月9日,中國 人民銀行開了證券市場座談會,由人行牽頭組成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試開業」,第一天成交安達 股票8000股,採用的是最原始的口頭唱報和白板競價的手工方式。
1990年12月19日,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在浦江飯店敲響上證所開業的第一聲鑼。滬市的首個交易日以96.05點開盤,並以當日最高價99.98點報收,當日成交金額49萬4千元人民幣。
1991年5月21日,上交所統一實行自由競價交易,滬市股價全部放開。
1991年7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1991年8月2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成立。
1991年10月31日, 中國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與深圳市物業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公眾招股,這是中國股份制企業首次發行B股。
1992年1月10日, 一種叫「股票認購證」的票證出現在上海街頭,產生大批認購證,廣義上講也是一種權證。該權證價格30元,後被炒至幾百元。
1992年5月21日,當天取消部分個股漲跌價格限制。
1992年7月7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宣布:原野股票停牌交易。這是中國證券市場首家停牌企業。
1992年8月10日,深圳上百萬人冒雨來買認購抽簽表,最後發生著名的「8•10」事件。
1992年10月12日,成立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1992年11月,我國國內第一家比較規范的投資基金------淄博鄉鎮企業投資基金(簡稱淄博基金)正式設立。該基金為公司型封閉式基金,募集資金1億元人民幣,並於1993年8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最早掛牌上市。
1993年3月1日,飛樂音響等內部職工股掛牌,這是股份制企業內部職工股首次上市交易。
1993年6月29日,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成為中國內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國有企業。
1993年8月17日,部分地區滬市行情傳輸中斷一個多小時,而未中斷地區照常營業,引起軒然大波。
1993年9月30日,中國大陸發生首起通過二級股票市場進行控股的「寶延風波」,延中實業股票突然停牌,深圳寶安上海公司聲明持有延中實業發行的普通股5%以上的股份,由此揭開中國收購上市公司第一頁。
1994年1月14日,財政部代表中國政府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登記發行10億美元全球債券。這是中國政府發行的第一筆全球債券,也是中國政府第一次進入美國資本市場。
1994年1月26日南方某公司上海證券營業部因「紅馬甲」電腦操作失誤,以20元一股的天價買入廣船股票80多萬股(當日廣船正常價格在6.50元左右)。一筆交易虧損達1000萬元左右。
1994年7月30日,在數月無抵抗的熊途中,上證指數最低到達325.89點時,中國證監會宣布三項「救市」措施。一個半月,上證綜指上漲了223%,成為我國證券史上股指上漲速度最快的一次。
1995年1月1日,即日起滬深股市交易實行T+1交易制度。
1995年2月23日,上海國債市場出現異常的劇烈震盪,327品種成交金額佔去期市成交額近80%。對此,上交所發布緊急通知稱,當日16:20以後的國債期貨327品種的交易存在嚴重蓄意違規行為,故該部分成交不納入計算當日結算價、成交量和持倉量的范圍。稱之為「3•27國債期貨事件」。
1995年5月17日,國債期貨市場關閉,因期貨資金湧入,5月18日股市井噴,滬市單日股指漲幅達30.99%。
1995年8月9日,日本五十鈴自動車株式會社和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通過協議購買法人股的形式,成為「北京北旅」的第一大股東。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的首例外商A股大股東。
1996年5月29日,道• 瓊斯推出中國股票指數。
1996年6月7日,上交所擬選擇市場最具代表性的30家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編制「上證30指數」,並在7月1日正式推出。隨後在30指數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波大級別的行情。
1996年10月23日滬市上漲20.5點,收於1010.83點,在闊別千點大關兩年後重新站上1000 點。
1996年12月15日,在市場不理會管理層十二道金牌後,《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股市出現過度投機,要求進一步規范。上證綜指自12月11日算起歷時13天,跌幅達31%,單日跌停個股比比皆是。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去世,第二天兩市眾多股票跌停低開幾分鍾內被拉起到漲停報收,後歷時3個月,指數上漲了74%。
1997年4月18日法人股首次擺上了拍賣台。海南某公司持有的 600萬股海南航空股份有 限公司法人股被依法公開拍賣,開我國股票拍賣之先河。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7月2日泰國發生金融危機,隨後長達兩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全面爆發。
1998年4月,滬深交易所決定對「財務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實施股票交易特別處理。4月28日沈陽物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因連續兩年虧損,被列為首家特別處理的股票。
1998年4月7日,第一批上市的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基金金泰,基金開元發行。1998 年11 月25日起,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一律不再發行公司職工股。
1998年12月2日,中國證監會下發《關於停止發行公司職工股的通知》。
1999年5月8日,發生美軍「誤炸」我駐南大使館事件,上證股指跳空下行逼近千點,十天後引發一場大級別的「5• 19」行情。
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 規范發展》「5•19」行情進入高潮。
1999年7月1日,《證券法》開始正式實施。
2000年2月14日證監會宣布改革股票發行方式: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受利好刺激,大盤漲幅超過9%。
2000年2月23日 上市公司發行轉債開先例,虹橋機場發行13.5億元5年期可轉換公司債。
2000年7月19日,上證綜指以2000.33點開盤,首次站上2000點關口,當日成交量達149.6億元。
2000年10月30日,新華社播發《假典型巨額虧空的背後——鄭百文跌落發出的警示》,引起各界強烈反響,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紛紛就「鄭百文現象」發表看法。並引起國務院領導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2000年11月2日,吳敬璉針對針對《財經》雜志2000年10月「基金黑幕」事件發表文章《證券市場不能黑》,引發「股市大辯論」。
2000年12月16日上證所推出包括調整B股交易結算費用,降低交易成本在內的系列舉措,以提高B股市場運行效率。此後B股指數不斷上漲,12月25日滬市B股指數創出三年來新高,以 88.95點報收。
200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決定境內居民可投資B股市場。
2001年4月23日,第一隻退市公司——PT水仙
2001年6月,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6月14日,滬市大盤見頂2245.42點,此後一路走低,開始綿綿數載的熊市。
2001年7月23日,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2001年9月21日,中國內地首個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證券投資基金成功實現了首次募集目標50億份,正式宣告成立。
2001年10月23,證監會宣布停止執行國有股減持暫行辦法,利好引發大幅反彈,滬深股市接近漲停報收。
2001年11月16日,證券印花稅下調,上證指數開於1725.45點,跳空高開104.1點,但當天收出長陰,收於1646.76點,僅上漲1.57%。
2002年6月24日,國務院決定停止減持國有股,上證指數跳空高開,全天漲幅高達9.25%,上漲144.59點,收於1707.31點。
2002年9月23日起,上市新股於上市首日即計入指數計算。此前上交所新股上市後股指的計算方式是上市第二天計入指數。
2002年12月1日,中國證監會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頒布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正式施行。
2003年2月19日 ,滬深交易所計對封閉式基金存在交易上的缺陷,規定封閉式基金最小報價單位「分」改「厘」, 3月3日起正式實施。
2003年3月,第一家瑞銀華寶申請QFII資格。
2003年4月,「非典」」流行,交易清淡,行情回落。
2003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受此消息影響,上證指數當日大漲33.71點,收於1398.01點,單日漲幅達2.47%。
2004年2月2日,國九條出台,同年4月為落實國九條,證監會成立六個工作組。
2004年6月25日,中小企業板塊正式登場、首批八隻股票上市,這是落實「國九條」的首項具體措施之一。
2004年6月30日, 濟南鋼鐵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一級市場新股不敗神話在中國股市正式宣告終結。濟南鋼鐵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一級市場新股不敗神話在中國股市正式宣告終結。
2005年4月29日,經過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
2005年6月6日,滬市大盤見底998.23點,從而結束了長達四年的熊市。
2005年6月10日, 三一重工股權分置改革方案獲得通過,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第一個通過股權分置改革實行全流通的上市公司。
2006年5月20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和中國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分別發布關於資金申購上網定價公開發行股票的實施辦法。滬市新辦法將申購上限放寬到當次上網發行總量或9999.9萬股,深市規定申購上限為不得超過本次上網定價發行數量,且不 超過9999.995萬股。
2006年6月19日,新老劃斷後的第一隻新股中工國際在深圳中小板上市,這標志著終止一年多的IPO恢復,由於是一年多以來的首次IPO,該股首日受到市場資金的瘋狂追捧,首日漲幅達到332.03%,最大漲幅更是達到驚人的576%。
2006年12月26日,滬指報收2505.70點,當日成交額457.9億元,首次站上了2500點的高位。
2007年1月9日, 國內保險第一股「中國人壽」成功回歸A股,成為首家A股上市保險公司。這標志著保險公司登陸A股的序幕拉開。
2007年2月26日,滬市大盤首次突破3000點。120隻股票達到10%漲停位,投資者企盼的春節後「開門紅」成為現實。
2007年5月9日,大盤藍籌股推動滬深兩市大幅上漲,滬市大盤突破4000點,滬綜指收報4013.08點。
2007年5月31日,調高股票印花稅,單日震盪320點創15年紀錄。
2007年8月23日,滬市大盤突破5000點.,盤中上摸5050.38點,報收5032.49點。
2007年9月28日,滬市大盤突破5500點,迎接58周年國慶節。
2007年10月16日,黨的「十七」大召開,滬市突破6000點,最高到達6124.04點,成為了歷史以來的最高點位。
2008年1月14日,證券論壇討論資本市場改革發展要以全球視野, 5500不攻而破,滬市又進入了進一步的下跌周期。
2008年3月14日,受國內平安再融資,雪災,大小非解禁和物價上漲等壓力,以及美國次債進一步影響滬市直破4000點。
2008年4月16日,中國第一隻以角為計價單位的股票紫金礦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網上申購,申購價為7.13元。
2008年4月22日,管理層明確大小非減持的有關規定,上證指數高開低走,次日跌破3000點至2990點。
2008年4月24日,受證券交易印花稅從0.3%降為0.1%影響,上證指數大幅收高。
2008年5月13日,受隔日下午14時28分汶川八級大地震影響,股市低開後返身走好,一度廣大投資者以不拋股票來支撐指數。
2008年8月8日,29屆北京奧運會召開,大盤以「利好」出盡而大跌,次個交易日跌破2500點,收於2470.07點。
2008年9月16日,受美國雷曼兄弟銀行倒閉,美國股市暴跌影響,以及央行下調銀行准備金和貸款利息拖累,金融股大幅下跌,上證指數跌破2000點,9月18日跌至1802.33點。
2008年9月19日,受管理層允許匯金公司對工建中三大銀行護盤等三大利好消息影響,大盤出現了幾乎集體漲停的壯觀。
2008年10月28日,隨著全球證券市場全面殺跌,上證指數又走入下降通道,當日盤中最低到達1664 .93點,也是這次暴跌的最低點。
2009年3月3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自5月1日起實施。這意味著籌備十餘年之久的創業板有望正式開啟。
2009年4月3日,中國證監會決定撤銷寧波立立電子2008年7月公開發行股票的核准決定,同時要求立立電子按照發行價並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返還證券持有人,這在中國證券市場尚屬首例。
2009年6月10日, 證監會正式公布《關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實施之後將隨時向企業發審核批文。這意味著暫停8個多月的IPO重啟。
2009年7月29日,金融危機全面全面爆發以來全球最大一單IPO中國建築在滬市登陸,上海證券市場發生了有史以來3031.75億的最大單日成交量,並出現09年最大的跌幅,盤中連破3400,3300,3200點整數關,報收3266.43點。
2009年10月30日,等待了十年,首批創業板股票共計28家公司在深圳登陸,當日盤中受到爆炒而幾度被停牌。
2009年12月8日 被稱為中國「證券業死刑第一人」的原中國長城信託投資公司北京證券交易營業部總經理楊彥明被執行死刑,但6500多萬元贓款的去向仍是一個謎團。此案從一審、上訴、發回重審、再上訴,歷時五年之久。
2010年1月8日,證監會宣布,國務院原則同意推出股指期貨交易。2月22日,期貨公司獲准受理股指期貨開戶。
2010年3月26日,證監會正式做出批復,同意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市滬深300股票指數期貨合約。
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貨上市,由於市場有了做空機制,股指開始了一輪大幅殺跌走勢。
『貳』 香港回歸後經歷了哪些困境
香港回歸以來,各方面的狀況令人樂觀。
香港回歸七年以來,盡管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但均度過了難關,香港「一國兩制」經受住了考驗,而且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與發展。香港經濟在波動中發展,目前已出現強勁復甦勢頭。中央政府對香港支持不遺餘力,是香港經濟持續發展與政改循序漸進的重要保證。香港內部政改爭議雖然日益激烈,但這是民主發展中的問題,需要在發展中解決。
「一國兩制」經受住了考驗,並在實踐中完善與發展
香港回歸七年來,中央政府依據《基本法》處理香港事務,除了積極支持與配合香港政府及維護香港的自身利益外,未直接干預香港事務,保證了香港在「一國」下的「兩制」的有效落實。香港特區政府在施政中,始終貫徹「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的方針政策,維護了香港自由港地位與社會的相對穩定。
香港回歸後,民眾的抗議遊行活動,甚至大規模的抗議遊行,不論其動機如何,基本上均能依法行事,未引起嚴重的社會沖突,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並沒有干預,這是香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重要體現,避免了在民主政治改革過程中出現社會動亂。香港依然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地方,左中右各種聲音都有,種種批評特區政府的言論沒有受到限制。
特別是香港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得到維護與發展。到2004年,香港連續七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也是香港第10次獲得此一殊榮。香港自由經濟體制不僅沒有受到影響,而且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維持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信息中心與商務服務中心地位。回歸後,香港特區政府不斷改革,完善相關制度,提高效率,使得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與航運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世界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集中香港;香港股市是亞洲第二大、世界第八大股市。香港的集裝箱裝卸量繼續維持世界第一寶座,香港新機場自1998年營運以來的航空貨運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這一切充分顯示,香港回歸後依然具有活力與發展潛力。
香港經濟在困難與調整中發展
香港回歸七年來,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特別是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禽流感、SARS以及政治紛爭等一次又一次的巨大沖擊,香港經濟發展出現了很大起伏。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8年香港經濟出現50多年來少見的負增長。隨後,在國際經濟大環境及內地經濟發展帶動下,香港經濟在2000年實現10.5%的高增長。然而,由於國際經濟形勢的再次逆轉,東亞地區經濟出現普遍衰退,香港經濟也再次陷入低潮,2001年出現零增長。此後,香港經濟開始出現恢復性增長,2002年增長2.2%;2003年增長3.2%。1997-2003年,香港經濟平均增長為3.1%。今年以來,香港經濟復甦勢頭強勁,第一季度增長率達到6.8%,預計全年增長超過6%。
回歸以來,香港經濟發展仍面臨一些困難。一是經濟結構調整緩慢。製造業持續下跌,近十年平均每年凈產值實質下降9%以上。特別是高科技發展進展不大,沒有出現新的亮點行業,經濟結構轉型任務依然艱巨。二是政府財政赤字增加,到2002年已達到700億港元,去年則降至不到500億港元,已經影響到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穩定與經濟的健康發展,特區政府已採取多種措施,改善財政赤字,並在前不久發行政府債券,以改善財政情況。三是失業問題在回歸後變得較為嚴峻。1998年以來,香港的失業率接連突破4%、6%、7%,2003年接近8%(7.9%)。不過,隨著特區政府的不斷努力與總體經濟情況的逐步改善,今年以來失業情況有所改善,2004年5-7月失業率降至7%,創26個月以來的新低,預計全年有望跌破7%。但香港經濟處於轉型期,結構性失業不易改變,失業問題仍將是香港面臨的一個重要經濟與社會問題。四是通貨緊縮問題。1999年以來,香港已連續五年物價指數呈現負增長,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衰退平均幅度近3%。今年以來,隨著國際經濟開始景氣及國際油價格的上漲,香港通貨緊縮情況有所改善,但今年1-5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跌幅較上年同期仍下降1.6%。另外,目前香港經濟強勁復甦,仍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未來發展尚待觀察。
制度建設與政改紛爭問題更加突出
香港回歸後,盡管特區政府依「基本法」行事,逐步推行政改,但因涉及面廣,議題敏感,使得制度建設與政改紛爭不斷,已嚴重影響到香港的社會穩定。
香港特區政府為了提高執政效率,對香港官僚體制進行了適度改革,實施了「主要官員問責制」,即港府的施政成效責任由問責高官完全負責與承受。這一制度實施以來,盡管也有爭議,但推動較為順利,特區政府基本能夠落實。
在落實《基本法》關於制訂「國家安全條例」即「23條立法」問題上,中產階級疑慮較多,社會爭議較大,加上民主派將問題擴大化,引發了群眾大規模抗議遊行,最後特區政府在考慮維持香港社會安定的考慮下,不得不暫時延緩該條例的制訂,可以說這是香港製度建設的一大挫折。
在香港行政長官與立法會選舉問題上,香港內部爭議更大。民主派不顧香港社會現實,急於提前進行全面直選,已涉及到對《基本法》相關條文的理解與解釋問題,最後不得不通過人大常委會「釋法」來解決爭議。可以說,全國人大的「釋法」,對香港的改制指明了一個循序漸進的大方向,避免急進的改革與不成熟的普選對香港帶來的負面影響。香港民眾與各政治團體應該珍惜這一機會,在協商中解決政改爭議,在完善制度建設中推進民主發展。
今年以來,中央政府開始了與民主派的接觸與溝通,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有助於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議,逐步推進香港政治制度的建立與民主發展。但應充分體認到香港復雜的政改矛盾不是一下子所能解決的,未來可能還會在某些問題上爭議得更激烈,但只要遵循《基本法》、本著為香港的利益著想,終能找到一條解決之道。
在對待香港政制建設與民主發展問題上,關鍵是要培養熟悉民主運作的政治人才,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逐步推進。無論如何改革,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香港與內地合作不斷深入
香港回歸後,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使香港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難,維護了香港的社會相對穩定與經濟發展。在香港回歸六周年之際,中央政府回應特區政府的提議,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極大地穩定了香港企業界對香港經濟的信心,而且也起到了促進香港經濟迅速回升的作用。CEPA簽署後,香港經濟開始明顯復甦,並在今年出現強勁增長;股市從此前的8000多點上漲到目前的12000多點;通貨緊縮有所改善,失業率開始回落。
CEPA本身也取得實質性進展,到今年5月底,共有354家港澳公司向內地部門提出享受CEPA待遇申請,其中298家獲得批准。港澳原產地貨物以零關稅進入內地市場的價值達3.3億港元。CEPA還促進了港台經貿往來,2003年台灣對香港投資增長283%。特別是台灣銀行加快進入香港,目前在港分行達13家,辦事處6個,並開始以並購香港銀行方式,希望通過CEPA機制進入內地市場,香港在兩岸三地的中介地位進一步增強。
在香港回歸七周年前夕,中央政府批准廣東省政府提出的建議,建立「9+2泛珠江三角區域合作機制」,目前已建立了正式的合作框架,確立了八大合作領域,這對加強香港與內地經濟合作又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對維持香港在亞太地區經濟樞紐地位與國際商貿服務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改善香港經濟,中央政府還採取了許多具體可行的政策。一是擴大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旅遊特別是推動「香港自由行」,赴港旅遊的內地居民持續增加,大大刺激了香港的消費與旅遊市場,成為帶動香港經濟回升的重要支持力量。二是內地與香港的金融合作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尤其是中央政府批准內地信用卡於今年初可在香港使用,及時性批准香港銀行可以經營人民幣存款、兌換與匯款等業務,為香港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業務。目前,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香港銀行達39家,人民幣存款額達60億元(到4月底)。三是為了支持香港政府發行政府債券及改善財政赤字狀況,中央政府明確表示可動用外匯儲備購買香港的債券,是對香港經濟的又一有力支持。
香港與內地經濟的聯系不斷增強,在香港企業加大內地投資與經貿合作的同時,內地企業紛紛赴港上市籌資,使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加鞏固。目前,內地在港公司達2000多家,資產總額達到2200億美元。這些內地企業與資本已成為香港經濟繁榮的另一支撐力量。
『叄』 香港回歸有什麼股票
中國聯通 廣深鐵路 南方傳媒 小天鵝A
『肆』 1997年中國股市哪個月漲到最高,那個月又跌到最低,牛股是哪幾只
1997年滬指最高點出現在五月為1510.17點,之後五個月出現調整,最低點出現在九月為1025.13點,期間香港回歸。
1997年十大牛股:
1、000021深科技 291%
2、000636風華高科 237%
3、000519蓉動力 208%
4、000670天發石油 203%
5、600607聯合實業 201%
6、600718東大阿派 187%
7、600839四川長虹 185%
8、600745康賽集團 183%
9、000050深天馬 172%
10、000421南京中北 171%
拓展資料:
中國股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股市。1989年開始作為試點,本著試得好就上、試不好就停的理念建立。
所以在1995年之前的股市運作中,最大的利空通常是中國股市試點要停、股市要關門這類消息。後受「3.27國債期貨事件」影響,中國期貨市場於1995年進行全面的整頓清理,中國股市成為扶持的對象,這樣股市才由此迎來了真正的利好,轉而進入了大發展的時期。
中國股市最大的特點是國有股、法人股上市時承諾不流通,因此各股票只有流通股在市場中按照股價進行交易,然而指數卻是依照總股本加權計算,從而形成操盤上的「以少控多」的特點。
例如比較顯著的是1997年以前的東北電氣、吉林化工,由於其總股本較大而流通股數較少,因此只動用少量的資金影響這兩只股票,就能形成對指數的部分控制。
到了2001年後,中國證監會逐漸提出要解決國有股的不能流通問題,要盤活國有資產,曾先後出台了一些方案。但由於在當初的上市發行環節,流通股東以超高市盈率購買了流通股,而出台的這些方案都或多或少地損害了流通股東的利益,因此市場以走熊而對「國有股減持」的改革作出市場反應。後迫於市場的壓力,中國證監會宣布暫停「國有股減持」的改革。
然而在2005年,中國證監會再次提出「股權分置改革」,其實質仍然是國有股減持,不同的是,這一改革以消除股權分置為目標,連法人股的流通都包括了進來,由此引發了市場極大的不認同。
市場對股權分置改革的分歧仍然是巨大的。因而在2011年,中國股市走入大熊市,可以冠為全球最熊,一路的下跌,跌到幾年前的原點2228點。
『伍』 1997年2月20日股市為何大漲
因為證監會推出股權分置改革這一重大利好,各大上市國有企業在實施股權改革過程中對中小投資者無償送股以換取原不能上市的國有股取得上市權,引發了一輪牛市行情。
『陸』 香港回歸概念股票 香港回歸哪些股票會漲
業內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香港、深圳和廣州港三個全球十大港口,又位於東北亞到東南亞的戰略要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橋頭堡地位。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是國家從全球坐標出發,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國際競爭水平的又一嶄新舉措。隨著港珠澳大橋年內通車以及一系列利好政策落地,區域內港口、地產開發等行業將獲得發展機遇,相關A股有深赤灣A(000022)、鹽田港(000088)、招商蛇口(001979)等。
『柒』 香港回歸後的歷史事件
一、貨幣基金年會召開。
1997年9月,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在香港舉行。這次年會是香港回歸祖國後承辦的首個大型國際會議,也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次在中國舉行年會。
二、金融風暴
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香港股市經歷極大波動。在中央政府堅定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決定對國際炒家予以反擊,香港金融管理局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成功擊退炒家。
三、非典
2003年初春,香港暴發「非典」疫情。特區政府帶領社會各界全力投入抗疫行動,持續數月的疫情終被控制。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正式將香港從「非典」疫區中除名。
四、開辦人民幣業務
2003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同意為在香港辦理4類個人人民幣業務(即存款、兌換、匯款及人民幣銀行卡)的香港銀行提供清算安排。2004年2月,香港銀行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
五、奧運會比賽
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樂園開業迎客,這是全球第5個迪斯尼樂園。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在香港成功舉辦。2009年12月,第五屆東亞運動會在香港舉行,這是香港回歸祖國後首次承辦國際性綜合賽事。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三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捌』 香港回歸20周年,哪些股票會漲
香港回歸20周年,
利好港股通
找板塊最上面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