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特爾CEO去年收入為前任近300倍
英特爾CEO去年收入為前任近300倍
英特爾CEO去年收入為前任近300倍,英特爾已要求股東在5月12日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投票支持高管薪酬提案,該公司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英特爾CEO去年收入為前任近300倍。
據國外媒體報道,晶元巨頭英特爾提交的文件顯示,去年2月15日正式上任的CEO帕特·基辛格,在去年的收入接近1.8億美元,遠高於其他高管,是前任CEO同期收入的近300倍。
英特爾是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披露帕特·基辛格去年的收入接近1.8億美元的。
從英特爾提交的文件來看,帕特·基辛格去年從英特爾獲得的收入為1.7859億美元,包括109.85萬美元的工資、1.4億美元的股票獎勵、2910.84萬美元的期權獎勵、511.39萬美元的非股權獎勵。
帕特·基辛格是在去年1月13日被英特爾董事會任命為CEO的,在2月15日正式上任,雖然此前曾在英特爾效力30年,但他重回公司擔任CEO,還是獲得了175萬美元的簽約現金獎勵。
帕特·基辛格是英特爾自成立以來的第8任CEO,他接替的是任職不到三年的羅伯特·斯旺。文件顯示,羅伯特·斯旺去年在英特爾的收入為60.53萬美元,包括15.63萬美元的薪酬和44.9萬美元的其他補助。
雖然羅伯特·斯旺去年在英特爾的收入只有60.53萬美元,但他2019年的收入高達6693.51萬美元,2020年也有2238.95萬美元。在由臨時CEO轉正後的3年時間里,斯旺在英特爾的收入也高達8992.99萬美元。
美國當地時間周三,英特爾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監管備案文件顯示,這家晶元巨頭的首席執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自2021年2月加入該公司以來,在短短11個月內收入接近1.8億美元,比普通員工平均收入高出1710倍。
數據顯示,基辛格在2021年的總收入為1.786億美元,比英特爾前首席執行官鮑勃·斯旺(Bob Swan)2020年的薪酬高出約698%。其中,基辛格的基本工資總額為110萬美元,他還獲得了175萬美元的現金招聘獎金。基辛格最大的'收入來自一次性新聘員工股票獎勵,占其總薪酬的近79%,價值約為1.404億美元。
英特爾約12.1萬名員工的平均年薪為104400美元,這意味著基辛格的收入比普通員工高出1710倍。與基辛格相比,斯旺2020年的收入僅是英特爾員工平均收入的217倍。
英特爾表示,在設計基辛格的薪酬方案時,該公司「尋求提供與基辛格能力和經驗相稱的薪酬,並反映出領導英特爾轉型的巨大挑戰」。盡管晶元市場出現了全球供應鏈短缺,但在基辛格的領導下,英特爾在2021年創造了747億美元收入,同比增長2%。
英特爾在備案文件中寫道,在確定基辛格一次性新聘員工股權獎勵的規模和結構時,薪酬委員會考慮了許多因素,包括其因離開前僱主而失去的薪酬價值、獨特的技能、競爭激烈的高管人才市場、公司正在進行的轉型規模,以及確保與股東保持一致的重要性等。
關於首席執行官的新聘股權獎勵,英特爾表示,基辛格總薪酬中超過94%基於股權,「這是為了立即與股東結盟,並激勵其帶領公司成功轉型」。文件顯示,基辛格擁有英特爾約287853股股票。
備案文件顯示,基辛格2022年的薪酬總額預計為2630萬美元,其中基本工資125萬美元,與英特爾類似規模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相當。
在美國,公司高管薪酬始終在上漲。2021年,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的收入是員工平均工資的1447倍。盡管代理咨詢公司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機構股東服務公司)反對,但蘋果的股東們還是批准了這一薪酬方案。
英特爾已要求股東在5月12日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投票支持高管薪酬提案,該公司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在基辛格執掌英特爾後,他公布了新的復興戰略,以重新奪回目前由台積電占據的半導體行業主導地位。英特爾曾是晶元製造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者。本月早些時候,英特爾公布了跨越六個歐盟國家的龐大投資計劃的細節,涉及到880億美元資金,其中包括在德國進行大規模投資。
基辛格在重返英特爾擔任首席執行官之前,曾擔任VMWare的首席執行官。在離開之前,他曾在英特爾工作了30年。
由於在製造方面遭遇危機,在與對手的競爭中舉步維艱,英特爾的股價在2020年累計下跌約17%,但去年上漲了6.8%。與2021年3月30日相比,英特爾股價下跌了18%,當時為每股63.77美元。
美國當地時間周三,該公司股價下跌0.82%,報收於每股51.43美元。
英特爾報告稱,其新任首席執行官Pat Gelsinger從 2021 年 2 月上任到年底的 11 個月內,總薪酬為1.7859億美元。英特爾大約 12.1萬名員工的總薪酬中位數為 104,400 美元,這意味著 Gelsinger 2021 年的年度總薪酬是普通員工的 1711倍。
這些數據基於英特爾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新文件。盡管晶元市場全球供應鏈短缺,但在Gelsinger的領導下,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的英特爾在 2021 年創造了 790 億美元的創紀錄收入,同比增長1%。
2021 年,Gelsinger 的基本工資總額為 110 萬美元。他還獲得了 175 萬美元的現金招聘獎金。他最大的一筆報酬是 1.404 億美元的股票獎勵,約占其薪酬的 78%。Gelsinger還獲得了 2910 萬美元的股票期權獎勵。他的非股權激勵計劃薪酬總額為 510 萬美元。Gelsinger 的所有其他薪酬總額略高於 100 萬美元,總薪酬為 1.7859 億美元。
英特爾股票目前的交易價格為每股 51.94 美元。與 2021 年 3 月 30 日相比,英特爾股價下跌了 18%,當時英特爾的股價為每股 63.77 美元。
英特爾表示,在設計 Gelsinger 的薪酬方案時,該公司力求提供與 Gelsinger先生的能力和經驗相稱的薪酬,並反映領導英特爾轉型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具體來說,在確定一次性新員工股權獎勵的規模和結構時,薪酬委員會考慮了 Gelsinger 先生離開前僱主而喪失的薪酬價值、他的獨特技能、競爭激烈的市場高級管理人才,公司正在進行的轉型的規模,最後是建立和確保與我們的股東保持一致的重要性,」英特爾在其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寫道。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Gelsinger2022年的目標直接薪酬總額為 2630 萬美元,與英特爾同規模的公司首席執行官的市場 50% 一致。
❷ 一個金融分析師眼中的量子計算
光子盒研究院出品
量子計算是重要的前沿 科技 之一,是延續接近物理極限的摩爾定律繼續發展的重要路徑。 量子計算的特別之處是其計算能力隨著能夠支持的量子比特數的增長呈冪指數增長。全球來看,2019年宣布達到「量子霸權」的谷歌、IBM、微軟、英特爾以及Quantum Computing Inc.在量子計算上較為領先。阿里巴巴、網路等中國公司也在積極布局。
目前制約技術成熟的要素包括硬體和演算法兩方面。市場分析師Luke Lango撰文稱,谷歌在2019年底實現量子霸權,為量子計算在未來幾年內從理論走向現實奠定了基礎。這一轉變將引發全球量子計算市場的巨大增長。量子計算有望在未來十年成為大贏家。
因此,考慮到這一點,可以在接下來的十年中購買以下7隻量子計算股票:
Alphabet (納斯達克:GOOG,GOOGL)
國際商業機器 (紐約證券交易所:IBM)
微軟 (納斯達克:MSFT)
Quantum Computing (OTC市場:QUBT)
阿里巴巴 (紐約證券交易所:BABA)
網路 (納斯達克:BIDU)
英特爾 (納斯達克:INTC)
7隻量子計算股票
Alphabet(納斯達克:GOOG,GOOGL)
在未來十年內要購買的各種量子計算股票中,最好的買入可能是Alphabet股票。谷歌量子計算硬體方面代表了目前全球最高水平之一。 2006年,谷歌量子計算項目由Hartmut Neven 創立,最初專注於演算法和軟體。2014年,谷歌招募了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John Martinis 團隊,谷歌開始在量子計算硬體方面發力。2016年,谷歌量子計算團隊使用3個量子比特對氫分子的基態能量進行了模擬,效果已經可以和經典計算機持平。2018年3月,谷歌推出了72位量子比特晶元Bristlecone。2019年10月,谷歌使用其當時最新推出的53位量子比特晶元Sycamore運行隨機電路取樣,僅用20s時間即完成了結果,而谷歌推算如果使用算力強大的超級計算機Summit需耗時1萬年,實現了「量子優越性」,這也是目前全球量子計算機經過實測的最強算力。2020年3月,谷歌推出了TensorFlow Quantum量子機器學習演算法開發平台,助力於未來全球量子演算法的發展。
盡管,許多人一直在爭論Alphabet是否確實達到了量子霸權。但現實情況是Alphabet建造了世界領先的量子計算機。這種超級計算機相關內容會變得越來越好,Sycamore的計算能力也將提高。Alphabet可以通過其Google Cloud業務將Sycamore轉變為市場領先的量子計算服務業務,並實現巨額收入。Alphabet是可能是今天最好的量子計算股票之一。
國際商業機器(紐約證券交易所:IBM)
量子計算領域中另一個與Alphabet競爭的就是IBM。IBM是全球最早布局量子計算的公司之一,並且至今技術依然保持全球領先。 早在1999年,IBM就採用NMR量子比特技術開發出3位量子計算機。2001年,IBM分別在5位NMR量子計算機、7位NMR量子計算機上成功運行了Shor量子演算法,成功將21分解為3和7,將15分解為3和5,這是人類首次在硬體上實現Shor量子演算法。2016年,IBM推出量子雲計算平台IBM Q Experience,IBM成為全球第一個推出量子雲服務的公司。2017年,IBM採用超導量子比特技術開發出17位量子計算機和50位量子計算機。2019年,IBM推出Q System One,這是一台53位的量子計算機。
IBM多年來一直在量子計算領域占據重要地位,但是他的細分領域卻一直與其他公司不一樣,例如Google一直在追求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但IBM卻迴避了這種想法,轉而稱之為「量子優勢」(Quantum Advantage)。 表面上看,量子優勢與量子霸權並無太大區別。前者處理的是一個連續體,專注於使量子計算機比傳統計算機更快地執行某些任務。後者涉及的是使量子計算機永遠比傳統計算機更快的那一刻。但僅僅是一個哲學上的差異,卻有著巨大的意義。通過專注於建立量子優勢,IBM將其量子計算用在某些垂直行業和某些任務中,使其具有可衡量的實用性和經濟性。從長遠的發展來看,IBM為其量子計算服務創建一個相當於直接進入市場的策略。他可以幫助這個行業做好每一項任務。因此,有了這樣一種可實現的、簡單的、切實可行的方法,IBM的股票是未來10年內最有把握的量子計算股票之一。
微軟(納斯達克:MSFT)
另一個在量子計算領域具有長期潛力的大型 科技 公司是微軟,微軟和谷歌、IBM等 科技 巨頭不同,在量子計算硬體上投入較少,目前僅專注於量子雲服務。 2019年,微軟發布Azure Quantum量子雲服務平台,使用者可以通過平台使用 Honeywell、IonQ、Quantum Circuits等公司的量子計算機。微軟基於龐大的雲業務Azure推出Azure Quantum量子雲服務平台。目前,Azure Quantum是一個安全、穩定和開放的生態系統,為量子計算軟體、硬體和應用程序提供一站式服務。微軟依靠其已經龐大的Azure客戶群來交叉銷售Azure Quantum。這樣做將平台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前景。綜上所述,量子計算只是微軟企業雲增長的一個方面。這種增長的說法在未來幾年將保持強勁勢頭,這將繼續支撐微軟股價的進一步上漲。
Quantum Computing(OTC市場:QUBT)
在給出的列表中,最有趣、最小、最具爆炸性的量子計算股票是Quantum Computing。 未來幾年,量子計算將改變一切,但是他的相關硬體很貴。量子計算的硬體還不能以低成本向普通客戶提供,使他們產生可觀的收益。因此,量子計算正在構建一個經濟實惠的量子計算軟體和應用程序的組合,這些軟體和應用程序可以提供量子計算能力,並在傳統計算機上運行。Quantum Computing希望能夠填補這一空白,並成為一個廣泛的、低成本的量子計算軟體提供商,為那些買不起量子計算硬體的公司提供便捷的量子計算軟體。Quantum Computing在2020年才開始將軟體商業化,通過目前處於beta模式的三個產品,這三種產品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開始與金融、醫療和政府客戶簽訂長期合同。這些早期的簽約可能是未來5到10年內成千上萬家公司注冊量子服務的開始。盡管現在這家公司收入基本為0,但可預見到未來能有幾億美元的收入。QUBT股票目前市值只有1200萬美元,未來股價可能會飆升。
阿里巴巴(紐約證券交易所:BABA)
我國 科技 巨頭阿里巴巴近年來也在布局量子計算 。2015年,阿里巴巴和中科院進行合作。2017年,密西根大學教授施堯耕加入阿里巴巴,加速了阿里在量子計算上的發展;同年,阿里巴巴宣布其與中科院聯合打造的量子雲平台上線。阿里巴巴正在打造一個強大的QCaaS分支,以補充其已經龐大的服務業務。事實上,阿里雲擁有全球IaaS市場約10%的份額,他打算利用這一領導地位,向其龐大的現有客戶群交叉銷售量子計算服務,並最終成為中國最大的QCaaS運營商。鑒於阿里巴巴巨大的資源優勢,該公司很可能最終成為中國量子計算市場的第一或第二大公司。因此這是一個長期購買和持有阿里巴巴股票的原因。
網路(納斯達克:BIDU)
另一家率先涉足量子計算的中國大型 科技 公司是網路。 網路於2018年啟動了自己的量子計算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目標是將量子計算整合到網路的核心業務中。網路在最初階段建立量子計算的初衷是希望來改善自己的運營,後來公司希望將量子計算業務作為服務出售給第三方。兩者的結合將為網路帶來很大的回報,量子計算可以使網路的核心搜索和廣告業務顯著改善,計算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極大地改善搜索演算法和廣告定位技術。由於對量子計算的早期研究,網路股票也有上漲空間。
英特爾(納斯達克:INTC)
最後,在這張量子計算股票的買入名單上是英特爾。 盡管英特爾在傳統CPU方面可能落後於競爭對手AMD,但半導體巨頭卻在創造潛在的量子CPU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英特爾新發布的Horse Ridge低溫控制晶元被廣泛認為是當今市場上最佳的量子CPU候選產品。該晶元包括四個可以控制128個量子位的射頻通道,這是英特爾前身量子CPU Tangle Lake的兩倍多。換句話說,英特爾是量子計算晶元的領導者。未來當量子計算機大規模製造時,它們很可能會建立在英特爾的量子CPU上。為此,未來5到10年量子計算硬體市場的潛爆炸性增長對英特爾的股票都是一個巨大的刺激。
雲平台推動量子計算機商用
目前,谷歌、IBM、微軟、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全球 科技 巨頭均已推出量子雲服務平台。 用戶可以通過平台提供的編譯器開發量子演算法,並通過雲服務在雲端的量子計算機硬體上進行運行。2017 年,IBM Q Experience 正式上線運行,是全球第一個量子雲服務平台。隨後,阿里巴巴、谷歌、微軟、亞馬遜也相繼推出了量子雲服務平台。
中短期內,量子計算機在達到商業應用程度後,小型化問題依然難以解決,通過雲計算提供服務是其可能的形態。 量子計算機體積較大,且需要運行在較低溫度環境下,由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維護,短期內推出小型商用機可能性較小。量子計算機與現有網路系統相適應,用戶通過量子雲服務遠程調度量子計算機算力。具體來說,下游用戶通過客戶端操縱雲端經典計算機,雲端經典計算機通過量子計算機操控程序輸入/讀取量子計算機數據。
參考資料:
https://investorplace.com/2020/08/7-quantum-computing-stocks-to-buy-for-the-next-10-years/
-End-
1930年秋,第六屆索爾維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早有準備的愛因斯坦在會上向玻爾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思想實驗——「光子盒」,公眾號名稱正源於此。
❸ 阿里巴巴在上市的開盤價是多少美
您好,開盤價是92.7美元
阿里巴巴於2014年9月19日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交易,股票代碼BABA,經過12輪詢價,近兩個多小時的詢價,23:53最終開盤,開盤價為92.7美元。按照第一天收盤價計算,阿里巴巴的市值超出2300億美元(約合1.4萬億人民幣),甚至超過了中國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總市值(約1.3萬億人民幣)。
相較68美元的發行價上漲了36.32%,阿里巴巴總市值達到2285億美元(根據招股書,IPO後阿里總股本達24.66億股,加上所有優先股和可轉換股,全面攤薄後阿里總股本為25.71億股,但暫時不能計算為市值),富可匹敵100多個國家GDP。開盤時間也創下紐交所最晚記錄。
阿里成為僅次於蘋果、谷歌和微軟的全球第四大高科技公司和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順利超越Facebook、IBM、甲骨文、英特爾、亞馬遜等美國一系列傳奇的高科技巨頭。
❹ 英特爾股票代碼是什麼
英特爾股票代碼是(INTC)
英特爾是美國一家主要以研製CPU處理器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零件和CPU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48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
❺ 阿里股價是多少
目前是阿里的額股價是:181.26。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創造了史上最大IPO記錄,股票代碼「BABA」,創始人為馬雲。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港股上市,總市值超4萬億,登頂港股成為港股「新股王」
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NYSE)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百老匯大街18號,在華爾街的拐角南側。2006年6月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宣布與泛歐證券交易所合並組成紐約證交所-泛歐證交所公司(NYSE Euronext)。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上市公司總市值第一(2009年數據),IPO數量及市值第一(2009年數據),交易量第二(2008年數據)的交易所。在2005年4月末,NYSE收購全電子證券交易所(Archipelago),成為一個盈利性機構。
有大約2,800間公司在此上市,全球市值15萬億美元。至2004年7月,三十間處於道瓊斯指數中的公司除了英特爾和微軟之外都在NYSE上市。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2018世界品牌500強》榜單,紐約證券交易所排名第372。
❻ 你購入了英特爾公司的股票100股,每股29美元,三天之後股價降至27.5美元一股。你將如何處理
29美元買的股票,三天後跌到27.5美元,你不可能知道未來是怎麼走,五天後怎麼樣?十天後又是怎樣?所以從買到股票的時候起,就要立下一個目標,我要在35--40美元賣出。這就是賺錢的決竅。
❼ 阿里巴巴市值多少
截止2020年3月3日市值4.36萬億港元。
阿里巴巴的開盤報價是92.70美元,較發行價上漲36.32%;而收盤價為93.89美元,上漲38.07%,總市值為2314億美元。阿里總市值在中國上市企業中排名第三位,略少於中國移動(約2530億美元)、中國石油(約2360億美元),領先工商銀行(約2040億美元)等眾多國有企業。
阿里巴巴上市的總市值已經超過了Facebook(2026億美元)、亞馬遜(1504億美元)、eBay(648億美元)等互聯網企業,也超過了IBM(1932億美元)、甲骨文(1867億美元)、英特爾(1727億美元)、高通(1269億美元)等IT企業。總排名僅次於蘋果(6063億美元)、谷歌(4041億美元)、微軟(3894億美元)。
(7)英特爾阿里投資股票擴展閱讀
阿里巴巴已經形成了一個通過自有電商平台沉積以及UC、高德地圖、企業微博等埠導流,圍繞電商核心業務及支撐電商體系的金融業務,以及配套的本地生活服務、健康醫療等,囊括游戲、視頻、音樂等泛娛樂業務和智能終端業務的完整商業生態圈。這一商業生態圈的核心是數據及流量共享,基礎是營銷服務及雲服務,有效數據的整合抓手是支付寶。
❽ 英特爾公司上市基金有哪些
英特爾公司上市基金有廣和通300638和芯原股份688521。
AnthonyLin是英特爾投資的管理合夥人兼負責人,負責領導、管理和推動英特爾的股權投資。
❾ 軟銀投資阿里巴巴增殖的具體過程
全文共3042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鍾
在63歲生日的當天,軟銀CEO孫正義收獲了一份大禮。上個季度還在巨虧,這個季度就實現了大幅盈利,軟銀的翻盤來得太快,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資本操盤手」的光環還在。
不過,鑒於利潤的背後是變賣資產及其投資公司的股價反彈,僅靠一次盈利就證明軟銀東山再起還為時過早。從投資FAANG的計劃來看,孫正義已經痛定思痛,不知道在獨角獸身上跌倒的軟銀,能否從通過投資科技巨頭再爬起來?
01
環比扭虧為盈
在孫正義的「鐵腕」風格下,軟銀終於從搖搖欲墜的邊緣被拉回來了,從巨虧到大幅盈利,軟銀只花了3個月。當地時間2020年8月11日,軟銀集團公布了截至6月30日的第一財季財報,業績從上一季度創紀錄的虧損中反彈,實現了大幅盈利。
具體數據顯示,軟銀集團第一財季的凈利潤達到1.26萬億日元(約合118億美元),這個數字也是軟銀成立以來最好的季度業績。有趣的是,在上一財季,軟銀的凈虧損達到1.44萬億日元,也創下了日本企業有史以來最大的單季虧損。
大落大起的表現著實令外界震驚,但也並非無跡可尋。事實上,自巨虧之後,軟銀一直在努力變賣資產自救。今年3月23日,軟銀披露了4.5萬億日元(約合410億美元)的籌資計劃,其中2萬億日元(約合180億美元)將用於回購股票,其餘資金用於償還債務、購買公司債券和增加存款。
截至目前,軟銀出售了4.3萬億日元的資產,占此前計劃的出售4.5萬億日元資產的95%。比如,軟銀出售無線運營商T-mobile部分股份的收益為2.4萬億日元。此外,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員、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還提到,軟銀也減持了所持有的阿里巴巴股票,孫正義退出了阿里董事會,按照計劃還要繼續減持,這些也彌補了軟銀的虧空。最近一次軟銀套現了22億美元的阿里股票。
受出售資產消息的影響,軟銀的股價已經從3月份的低點翻了一番,達到了20年來的最高水平。對此,孫正義還打算繼續,軟銀正准備超越4.5萬億日元的資產出售目標。
除了賣賣賣帶來的收益以外,軟銀投資的公司最近也傳來了好消息。數據顯示,軟銀願景基金第一財季的凈利潤達到1296億日元,相比之下上一財季的凈虧損達到1.13萬億日元。
王超表示,去年軟銀財報的虧損,主要是因為投資WeWork以及Uber以及願景基金投資失敗帶來的。今年這些軟銀和願景的投資得益於全球股市的好轉,以及投資的公司都比較給力,所以今年表現不錯。
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跟美股大幅度反彈有關,納斯達克自3月跌至谷底之後,4月至今一直處於恢復狀態,軟銀投資的公司也相應地出現反彈。」比如Uber,其股價在今年二季度就上漲了11%。
「願景基金實現了翻盤,鑒於疫情仍然充滿不確定性,所以我不能保證未來能夠持續盈利。」孫正義在8月11日的業績說明會上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從此次財報開始,軟銀也打破了傳統,沒有報告營業利潤,稱這一指標在衡量集團的投資業績方面是 「無用的」。
02
成立新投資部門
靠出售資產不是長久之計,而被投資公司的股價漲跌也難把控,畢竟軟銀去年就栽在了自己投資的獨角獸上,因此,軟銀的轉型也變得緊要起來。
事實上,在此次財報電話會議上,孫正義已經透露了軟銀的下一步,「作為一家投資公司,我需要展開多方面的探索和拓展。但我們的重點依然著眼於推動信息革命的企業。這是我們公司的使命。」
因此,孫正義表示,將成立新的投資部門,初始資本約為5.55億美元,旨在拓展軟銀集團的投資舉措。軟銀將擁有這家資產管理公司67%的股份,而孫正義本人則將持有餘下股份。
不過,有知情人士透露稱,軟銀這個新的投資部門將會投資購買超過100億美元上市公司股票,遠超孫正義周二向股東披露的數字,5.55億美元的數字只是相當於「佔位符」,「555」在日本游戲文化中相當於「加油,加油,加油」的意思。據悉,該部門目前的負責人是阿克沙伊·納赫塔,過去數月內該團隊一直在悄悄地購入美國大型科技公司股票,購股規模已多達數十億美元。
對於這一消息的真實性,北京商報記者聯系了軟銀集團,不過截至發稿對方並未給出回復,也未予以公開置評。但根據孫正義的說法,軟銀的確已經收購了大量「FAANG(Facebook、亞馬遜、蘋果、Netflix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票。
從WeWork、Airbnb、Uber等企業,到FAANG,軟銀的投資轉向已經很明顯了。過去,軟銀通過願景基金捕捉未上市的獨角獸,大舉投資並在其上市後獲利。但無論是WeWork的慘敗,還是Uber的流血上市、Airbnb的估值大跌,都讓軟銀和旗下的願景基金遭受了接二連三的打擊,致使願景基金二期大幅縮水。
而現在,FAANG這樣的上市科技巨頭,對於打算從電信全面轉向投資的軟銀來說,似乎更穩妥,風險也更小。楊德龍表示,投資於初創企業是一級市場,投資成熟的科技公司,更偏向於私募,投資二級市場。現在軟銀的資產量已經很大了,投資初創企業的話,一是買不到那麼多好的資產,第二風險也比較大。而如果投資成熟的上市公司,可以大量投入,且風險低,成熟穩定。當然,風險和回報是成正比的,成熟的公司回報率相應地也會低一些。
比如,蘋果就為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根據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財報,截至6月30日,該公司持有915億美元的蘋果公司股票,而這一數字在3月31日為638億美元。今年以來,蘋果的股價上漲已經超過50%。蘋果目前的股價相較於3月23日的低點223.764美元,幾乎翻了一倍。
英大證券首席分析師李大霄表示,如果軟銀轉向二級市場,不確定性就會稍微小一些,沒有PE、VC的風險那麼大,當然收益就沒有那麼大了。現在的投資策略肯定是更想長期、短期收益的平衡。
「願景基金在過去幾年來從一期變成二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風險基金,每次募資1000億美元,比所有風險投資加起來都高。但是孫正義偏愛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所以在WeWork和Uber上吃了虧。軟銀成立投資部,如果投後期,風險會減小很多,這是孫正義對自己的一種風險對沖。」王超指出。
03
出售ARM
當然,在維持公司現金流方面,孫正義是不遺餘力的,畢竟雖然扭虧了,但軟銀目前的財務狀況還談不上穩健。目前,除了阿里巴巴和Sprint之外,孫正義手裡還有另一張牌,軟銀旗下的晶元設計公司ARM。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孫正義的確承認了出售ARM的可能性,孫正義表示,出售ARM是幫助改善公司財務狀況的一個選擇。目前,軟銀集團正在評估其戰略。孫正義還透露,軟銀已經在就部分或全部出售ARM展開談判,但他拒絕透露更多細節。
早在7月,ARM會被出售的消息就已經沸沸揚揚,潛在的買主也傳了一輪又一輪,從蘋果到三星,最新的「緋聞對象」是英偉達,7月下旬,有知情人士稱,英偉達有意收購ARM。目前,這兩家公司正在就收購事宜進行深入談判,交易價值超過320億美元。
這不是一筆小數,2016年,軟銀也是以差不多的價格收購了ARM。彼時,那筆交易是軟銀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交易。孫正義還放言稱:「我把Arm視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易」。之後,在2018年軟銀股東大會上,軟銀也承諾,在五年內即2023年進行IPO。
但在收歸麾下之後,ARM的表現並不如軟銀的期待。根據軟銀財報,ARM在2017年-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18.31億美元、18.36億美元和18.98億美元,增幅並不明顯。目前,軟銀持有ARM 75%的股份,剩下25%的股份由該公司旗下的願景基金(Vision Fund)持有。
「ARM是整個半導體的基礎公司,雖然直接產生的營收不高,但是市值卻是很高。」王超分析稱,軟銀上次並購ARM花了309億美元,據說這次出手價格在410億美元左右,能夠吃下這么大公司,世界上沒有幾個,尤其對ARM感興趣的,是半導體行業相關,比如英偉達、英特爾、台積電、蘋果、高通等。在當前的狀況下,很可能是這幾大美國半導體手機巨頭中的一家並購ARM。
不過,軟銀似乎也沒放棄ARM的上市夢。在透露可能出售ARM的同時,孫正義還表示,仍有可能進行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