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印邊境沖突對哪個軍工股直接利好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歷時1個月,我軍在西段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段進到了非法的「麥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附近地區。作戰中,全殲印軍3個旅,另殲滅印軍5個旅各一部,俘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擊斃印軍第六十二旅旅長希爾?辛格准將,總計殲滅侵印軍8900餘人。繳獲各種火炮300餘門,坦克10輛,汽車400輛各種槍6300餘支(挺),及其它許多武器彈葯和軍用物資。在反擊作戰中,我軍共傷亡2400餘人。在這次自衛反擊戰中,我邊防部隊同仇敵愾、英勇戰斗,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驅逐了入侵的印軍,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打擊了當時印度擴張主義者的囂張氣焰,大揚了國威軍威。
⑵ 中印戰爭打起來對中國股市會產生什麼影響
周邊局勢的變動,預期不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影響,由於中美在一些問題上都相互呼應保持克制。美國自身都難保,不會再有找纏。故此,預期股指的回調,不會因為周邊局勢變動而影響。反而值得關注的是,最近各國開始減緩經濟援救措施,必定影響剛剛有些轉變的行業。股指也會收到影響。
望採納!
⑶ 中印沖突帶給我們的啟示有哪些
啟示:其實兩個國家的沖突往往是因為某些觀念都不回來。我們不能站在一個過於偏袒其中一個國家的地位上評論。更應該的是調節倆者之間的矛盾,讓他們得到平衡,得到和諧有序,共同發展。這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印作為亞洲及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國,保持中印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對維持亞洲及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平解決兩國邊界問題是中印關系發展關鍵。然而中印邊界問題仍然困擾兩國戰略合作向實質性方向邁進,同時也制約中印關系的縱深發展。
中印沖突事件:
2020年4月,印度邊防部隊單方面在該地區抵邊修建設施,中方多次就此提出交涉和抗議。
2020年5月6日凌晨,印度邊防部隊越線進入中國領土構工設障,阻攔中方邊防部隊正常巡邏,試圖單方面改變邊境管控現狀。中方邊防部隊不得不採取必要措施,加強現場應對和邊境地區管控。
2020年6月6日,在中方的大力推動下,雙方經過多渠道溝通,兩國邊防部隊舉行首次軍長級會晤,雙方同意採取切實措施,緩和邊境地區局勢。印方承諾不越過加勒萬河口巡邏和修建設施,雙方通過現地指揮官會晤商定分批撤軍事宜。
2020年6月15日晚,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違背承諾,再次越過實控線非法活動,蓄意發動挑釁攻擊,引發雙方激烈肢體沖突,造成人員傷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印沖突
⑷ 中印戰爭的背景及原因、影響是什麼
背景為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原因為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影響為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中印邊境戰爭為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19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規模、時間都很有限的邊界作戰。毛澤東稱中印邊界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中國在獲得勝利後主動撤軍,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而反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一貫立場。
(4)中印沖突影響哪些股票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的相關情況:
1、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2、中印邊境西段,1951年前後,印軍趁中國軍隊剛進入阿里地區之機,侵佔了受泥山江以東的賣爭拿馬和碟木卓克附近約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後,印軍又侵佔了巴里加斯。
3、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來在給尼赫魯的回信中明確指出: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雙方應根據「五項原則」,通過友好協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
⑸ 中印開戰對經濟的影響
戰爭對與雙方的影響要根據實際來說,或者說戰爭的規模和結果註定對兩個的影響有多大:
其一,如果是小規模沖突,對於兩國經濟的影響都有限度;
其二,邊境戰爭的規模相對大,印度又被打趴,印度大概率資本外流導致的國內經濟崩潰就會到來,至於中國的外部環境會進一步惡化,中國需要更多的注重國內改革和產業升級;
其三,這個發展到全面戰爭的概率很低,因為中國大概率把印度打趴了還是會回到現在的實際控制線,不會發展到全面戰爭。一旦到了全面戰爭階段,中國打趴印度,並且進入印度縱深之後,大概率會肢解印度(印度本來就是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本身就是很多小國和獨立的地區被英國殖民而暫時組合的)
戰爭打的是國力,中國國力現在是印度的好幾倍,組織動員能力也強了不知道多少。中國贏是註定的,但是以什麼方式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