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軟銀又出手!大舉減持阿里,套現2300億!這么做的原因是什麼
這么做的原因就是他們大量減持阿里巴巴股份,然後套取大量的資金,這樣的話會讓他們的集團回血
Ⅱ 怎麼樣買阿里的股票,普通人可以嗎
你好,阿里巴巴已經在美國上市,普通投資者是可以購買的。
必須先開立美股賬戶,然後再進行買賣操作。
Ⅲ 阿里股票怎麼買,適合長期持有嗎
阿里股票怎麼買首先先選擇一家證券公司開戶。我自己用過騰訊投資的富途,小米投資的老虎,新浪投資的華盛。富途是目前比較好用券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你用過一些香港的券商就知道了。富途已經納斯達克上市,並且實現盈利,騰訊是它的大股東,它的開戶流程,傭金收費,APP用戶體驗方面股民滿意度也挺高的。
然後就是阿里股票肯定是適合長期持有的,長線持有一隻股票,是一個好的策略。因為從價值投資的角度看,買一家公司的股票,就是買這家公司的未來,既然是買未來,當然是需要長線持有。不過,要想跑得遠,首先要確定方向正確,如果你不會炒股,隨意買入一隻股票長期放在那,就有點隨意,因為你沒有在選股方面做研究,很容易出現買入垃圾股,垃圾就只能是垃圾,你拿的再久,也改變不了垃圾的本質。如果要做長期投資,研究基本面是非常關鍵的。可以多在富途牛牛app上看看大家的分析,可以獲得一手消息,比如打新資料、答疑解惑什麼都有的,有自己判斷了再選擇入吧。
Ⅳ 軟銀投資阿里巴巴增殖的具體過程
全文共3042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鍾
在63歲生日的當天,軟銀CEO孫正義收獲了一份大禮。上個季度還在巨虧,這個季度就實現了大幅盈利,軟銀的翻盤來得太快,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資本操盤手」的光環還在。
不過,鑒於利潤的背後是變賣資產及其投資公司的股價反彈,僅靠一次盈利就證明軟銀東山再起還為時過早。從投資FAANG的計劃來看,孫正義已經痛定思痛,不知道在獨角獸身上跌倒的軟銀,能否從通過投資科技巨頭再爬起來?
01
環比扭虧為盈
在孫正義的「鐵腕」風格下,軟銀終於從搖搖欲墜的邊緣被拉回來了,從巨虧到大幅盈利,軟銀只花了3個月。當地時間2020年8月11日,軟銀集團公布了截至6月30日的第一財季財報,業績從上一季度創紀錄的虧損中反彈,實現了大幅盈利。
具體數據顯示,軟銀集團第一財季的凈利潤達到1.26萬億日元(約合118億美元),這個數字也是軟銀成立以來最好的季度業績。有趣的是,在上一財季,軟銀的凈虧損達到1.44萬億日元,也創下了日本企業有史以來最大的單季虧損。
大落大起的表現著實令外界震驚,但也並非無跡可尋。事實上,自巨虧之後,軟銀一直在努力變賣資產自救。今年3月23日,軟銀披露了4.5萬億日元(約合410億美元)的籌資計劃,其中2萬億日元(約合180億美元)將用於回購股票,其餘資金用於償還債務、購買公司債券和增加存款。
截至目前,軟銀出售了4.3萬億日元的資產,占此前計劃的出售4.5萬億日元資產的95%。比如,軟銀出售無線運營商T-mobile部分股份的收益為2.4萬億日元。此外,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員、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還提到,軟銀也減持了所持有的阿里巴巴股票,孫正義退出了阿里董事會,按照計劃還要繼續減持,這些也彌補了軟銀的虧空。最近一次軟銀套現了22億美元的阿里股票。
受出售資產消息的影響,軟銀的股價已經從3月份的低點翻了一番,達到了20年來的最高水平。對此,孫正義還打算繼續,軟銀正准備超越4.5萬億日元的資產出售目標。
除了賣賣賣帶來的收益以外,軟銀投資的公司最近也傳來了好消息。數據顯示,軟銀願景基金第一財季的凈利潤達到1296億日元,相比之下上一財季的凈虧損達到1.13萬億日元。
王超表示,去年軟銀財報的虧損,主要是因為投資WeWork以及Uber以及願景基金投資失敗帶來的。今年這些軟銀和願景的投資得益於全球股市的好轉,以及投資的公司都比較給力,所以今年表現不錯。
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跟美股大幅度反彈有關,納斯達克自3月跌至谷底之後,4月至今一直處於恢復狀態,軟銀投資的公司也相應地出現反彈。」比如Uber,其股價在今年二季度就上漲了11%。
「願景基金實現了翻盤,鑒於疫情仍然充滿不確定性,所以我不能保證未來能夠持續盈利。」孫正義在8月11日的業績說明會上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從此次財報開始,軟銀也打破了傳統,沒有報告營業利潤,稱這一指標在衡量集團的投資業績方面是 「無用的」。
02
成立新投資部門
靠出售資產不是長久之計,而被投資公司的股價漲跌也難把控,畢竟軟銀去年就栽在了自己投資的獨角獸上,因此,軟銀的轉型也變得緊要起來。
事實上,在此次財報電話會議上,孫正義已經透露了軟銀的下一步,「作為一家投資公司,我需要展開多方面的探索和拓展。但我們的重點依然著眼於推動信息革命的企業。這是我們公司的使命。」
因此,孫正義表示,將成立新的投資部門,初始資本約為5.55億美元,旨在拓展軟銀集團的投資舉措。軟銀將擁有這家資產管理公司67%的股份,而孫正義本人則將持有餘下股份。
不過,有知情人士透露稱,軟銀這個新的投資部門將會投資購買超過100億美元上市公司股票,遠超孫正義周二向股東披露的數字,5.55億美元的數字只是相當於「佔位符」,「555」在日本游戲文化中相當於「加油,加油,加油」的意思。據悉,該部門目前的負責人是阿克沙伊·納赫塔,過去數月內該團隊一直在悄悄地購入美國大型科技公司股票,購股規模已多達數十億美元。
對於這一消息的真實性,北京商報記者聯系了軟銀集團,不過截至發稿對方並未給出回復,也未予以公開置評。但根據孫正義的說法,軟銀的確已經收購了大量「FAANG(Facebook、亞馬遜、蘋果、Netflix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票。
從WeWork、Airbnb、Uber等企業,到FAANG,軟銀的投資轉向已經很明顯了。過去,軟銀通過願景基金捕捉未上市的獨角獸,大舉投資並在其上市後獲利。但無論是WeWork的慘敗,還是Uber的流血上市、Airbnb的估值大跌,都讓軟銀和旗下的願景基金遭受了接二連三的打擊,致使願景基金二期大幅縮水。
而現在,FAANG這樣的上市科技巨頭,對於打算從電信全面轉向投資的軟銀來說,似乎更穩妥,風險也更小。楊德龍表示,投資於初創企業是一級市場,投資成熟的科技公司,更偏向於私募,投資二級市場。現在軟銀的資產量已經很大了,投資初創企業的話,一是買不到那麼多好的資產,第二風險也比較大。而如果投資成熟的上市公司,可以大量投入,且風險低,成熟穩定。當然,風險和回報是成正比的,成熟的公司回報率相應地也會低一些。
比如,蘋果就為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根據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財報,截至6月30日,該公司持有915億美元的蘋果公司股票,而這一數字在3月31日為638億美元。今年以來,蘋果的股價上漲已經超過50%。蘋果目前的股價相較於3月23日的低點223.764美元,幾乎翻了一倍。
英大證券首席分析師李大霄表示,如果軟銀轉向二級市場,不確定性就會稍微小一些,沒有PE、VC的風險那麼大,當然收益就沒有那麼大了。現在的投資策略肯定是更想長期、短期收益的平衡。
「願景基金在過去幾年來從一期變成二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風險基金,每次募資1000億美元,比所有風險投資加起來都高。但是孫正義偏愛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所以在WeWork和Uber上吃了虧。軟銀成立投資部,如果投後期,風險會減小很多,這是孫正義對自己的一種風險對沖。」王超指出。
03
出售ARM
當然,在維持公司現金流方面,孫正義是不遺餘力的,畢竟雖然扭虧了,但軟銀目前的財務狀況還談不上穩健。目前,除了阿里巴巴和Sprint之外,孫正義手裡還有另一張牌,軟銀旗下的晶元設計公司ARM。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孫正義的確承認了出售ARM的可能性,孫正義表示,出售ARM是幫助改善公司財務狀況的一個選擇。目前,軟銀集團正在評估其戰略。孫正義還透露,軟銀已經在就部分或全部出售ARM展開談判,但他拒絕透露更多細節。
早在7月,ARM會被出售的消息就已經沸沸揚揚,潛在的買主也傳了一輪又一輪,從蘋果到三星,最新的「緋聞對象」是英偉達,7月下旬,有知情人士稱,英偉達有意收購ARM。目前,這兩家公司正在就收購事宜進行深入談判,交易價值超過320億美元。
這不是一筆小數,2016年,軟銀也是以差不多的價格收購了ARM。彼時,那筆交易是軟銀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交易。孫正義還放言稱:「我把Arm視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易」。之後,在2018年軟銀股東大會上,軟銀也承諾,在五年內即2023年進行IPO。
但在收歸麾下之後,ARM的表現並不如軟銀的期待。根據軟銀財報,ARM在2017年-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18.31億美元、18.36億美元和18.98億美元,增幅並不明顯。目前,軟銀持有ARM 75%的股份,剩下25%的股份由該公司旗下的願景基金(Vision Fund)持有。
「ARM是整個半導體的基礎公司,雖然直接產生的營收不高,但是市值卻是很高。」王超分析稱,軟銀上次並購ARM花了309億美元,據說這次出手價格在410億美元左右,能夠吃下這么大公司,世界上沒有幾個,尤其對ARM感興趣的,是半導體行業相關,比如英偉達、英特爾、台積電、蘋果、高通等。在當前的狀況下,很可能是這幾大美國半導體手機巨頭中的一家並購ARM。
不過,軟銀似乎也沒放棄ARM的上市夢。在透露可能出售ARM的同時,孫正義還表示,仍有可能進行IPO。
Ⅳ 軟銀拋售阿里「回血」345億美元,阿里巴巴大股東到底怎麼了
這個大股東可能是股票遇到了危機,因為現在投資股票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他們這也是做出來了減少損失的活動。
Ⅵ 軟銀拋售阿里「回血」345億美元,軟銀財報虧損情況為何嚴重
因為整個銀行的這個經營出現了問題,銀行的一些相應的規劃也出現了問題,所以最後也出現了這種虧損的情況。
Ⅶ 減持阿里股票,套現1500億暴賺3千倍,孫正義為了救軟銀怎麼這么拼
因為軟銀是他的核心事業,如果說軟銀出現了重大問題,那麼孫正義自己也就自身難保了,本身就是自己的事業中心,所以為了挽救自己的人家事業,做出任何的犧牲都是值得的。
Ⅷ 軟銀市值縮水340億美元!股東信心已達臨界點,後續會如何
軟銀市值縮水340億美元,股東信心已達臨界點,後續首先是通過適當出售阿里巴巴股票回購自身的股份使得股價上漲,其次是增加對於科技股的投資,再者是建立多元化投資的戰略目的,另外是投資的時候選擇下重注,然後是剝離國內電信業務成為最大初創科技公司投資者。需要從以下五方面來闡述分析軟銀市值縮水340億美元,股東信心已達臨界點,後續具體的情況會以下這樣。
一、適當出售阿里巴巴股票回購自身的股份使得股價上漲
首先是適當出手阿里巴巴股票回購自身的股份使得股票上漲,這是非常必要的一個手段,因為阿里巴巴的股票價格是很高的,但是現在面臨著自己公司股票價格下降的情況需要及時拯救以下採取對應的措施。
軟銀公司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
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針對性處理一些金融問題,不要台急於求成使得公司的股價上漲。
Ⅸ 阿里的困局:曾經與騰訊齊名,如今卻漸居下風,難以和騰訊對抗
1998年,畢業不久的馬化騰,在深圳創建了騰訊。
1999年,辭去英語老師的馬雲,則在杭州創建了阿里巴巴。
從此,中國互聯網界的兩大巨頭開始誕生,它們一直相愛相殺著,既有競爭也有合作。
在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二十多年裡,有許多著名的互聯網公司折戟沉沙,輝煌不再,比如曾經與騰訊,阿里同稱為「BAT"的網路。
但是騰訊與阿里,卻一直齊頭並進,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界的雙子 星座 。
然而,時至今日,阿里似乎也在逐漸步入網路的後塵,在各個方面漸居下風,已經越來越難以和騰訊對抗了。
阿里與騰訊,多年來一直齊頭並進,雙方雖然有時略有差距,但是卻極其微小。然而時至今日,阿里卻漸居下風,越來越難以和騰訊對抗。
阿里的漸居下風,主要體現在 商業市值 , 競爭現狀 以及 負面影響 這三個方面。
首先是商業市值方面,阿里已經離騰訊越來越遠。
騰訊上市比較早,在2004年的時候,騰訊就已經到香港上市了。
當時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次子,盈科拓展集團主席李澤楷手持騰訊20%的股份,算得上是騰訊的大股東了。
然而後來李澤楷不看好騰訊,賣掉了騰訊的所有股份。如今的騰訊,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港股之王」,李澤楷早就悔不當初了。
而阿里的上市相比於騰訊,就相對較晚了。
2014年9月19日,創始人馬雲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敲鍾,阿里巴巴正式掛牌上市,創造了史上最大IPO記錄,股票代碼「BABA」。
同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又在香港上市,其總市值超過4萬億元,登頂港股成為港股「新股王」。
當年的阿里,其市值力壓騰訊,跑在了騰訊的前頭,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占據著優勢。
然而,2020年12月24日的一則消息,很快就打破了這種局面。
2020年12月24日,阿里巴巴因為「二選一」涉嫌壟斷,被國家立案調查。
在短時間內,阿里巴巴的股價馬上應聲暴跌,一天市值就蒸發掉超過4300億港元。同一時間,騰訊的股價順勢而起,很快就比阿里巴巴多出4400億港元。
時至今日,阿里巴巴始終沒有恢復元氣,在商業市值上和騰訊已經有了不小的差距。截止2021年3月7日,阿里巴巴的港股市值為4.91萬億港元,騰訊的港股市值則為6.51萬億港元。
騰訊足足比阿里巴巴多出了1.6萬億港元的市值,換算成美元,大概為2061億左右,相當於兩個網路的市值。
阿里與騰訊的市值差距,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是競爭現狀,阿里已經深陷騰訊眾小弟的包圍之中。
阿里和騰訊在各個方面,在各個領域都掀起了對抗戰爭,並且深刻地影響著中國。
比如2014年快的與滴滴的打車大戰,2016年小黃車與摩拜的單車大戰,還有美團與餓了么持續不斷的外賣大戰等等。
在各個領域的大戰中,阿里往往是敗多勝少,而騰訊則往往是大勝而歸。
由於騰訊的主業是社交和 游戲 ,所以阿里持續想要入侵騰訊的社交和 游戲 腹地。
在社交領域,阿里連續推出了來往,釘釘,支付寶圈子,而且還投資了陌陌和微博。但是一直以來,沒有一款產品,能夠對騰訊的社交霸主地位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在 游戲 領域,阿里2016年的時候正式入局,成立阿里 游戲 ,通過幾年的努力,雖然做到了全國第四的位置,可是和騰訊 游戲 還是相距甚遠。
因此,阿里對騰訊社交和 游戲 腹地的入侵,一直以來都沒有成功。
然而,騰訊對阿里電商腹地的入侵,卻可以算得上是頗有成效了。
2014年,騰訊投資電商巨頭京東;2015年,騰訊入股團購霸主美團;2016年,騰訊又扶持了電商新秀拼多多。
這三家公司猶如三頭惡狼一樣,持續不斷地圍攻阿里的電商主業,將阿里這頭猛虎滋擾的不勝其煩。而阿里因為「二選一」涉嫌壟斷被調查一事,也是因為與這三家公司競爭而導致的。
如今的阿里,已經深陷騰訊的眾小弟包圍之中;而騰訊卻一直安然無恙,阿里對它的進攻,完全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威脅。
阿里與騰訊,已經難以平起平坐,齊頭並進了。
最後是負面影響方面,阿里已經掉入了輿論的漩渦。
先是2020年10月24日的時候,馬雲在上海外灘演講言辭激烈,後來被國家媒體點名批評,然後其所主導的螞蟻金服上市被上證叫停。
後是兩個月後,也就是2020年12月24日,一則重磅消息再一次將阿里巴巴推上了風口浪尖,因為「二選一」涉嫌壟斷,阿里巴巴被國家立案調查。
接二連三的負面消息,已經將馬雲和阿里巴巴推入了輿論的漩渦,難以自拔。
人們談到馬雲和阿里,就是資本家,壟斷這些負面詞彙,網上對他們的口誅筆伐更是不絕於耳。
許多人對馬雲和阿里的觀感,已經完全從正面變成負面的了。這對阿里巴巴的影響,可以說是嚴重而深遠的。
反觀騰訊,除了其 游戲 產業常年遭人謾罵之外,一直以來都是四平八穩。
不管是騰訊誤傷老乾媽的神奇操作,還是微信與抖音的多年官司糾葛,這些負面消息,都沒有造成騰訊的重大公關災難,一直都在可控的范圍之內。
由此可見,騰訊的公關和法律團隊,真的不是一般的強。
一方面是阿里深陷負面影響難以自拔,另一方面是騰訊長期以來四平八穩。雙方此消彼長,阿里已經遠遠不是騰訊的對手了。
因此,時至今日,阿里在與騰訊的競爭中,已經漸居下風,難以再與騰訊平起平坐,齊頭並進。
曾經與騰訊齊頭並進的阿里,現在卻已經不再是騰訊的對手了,難復當年輝煌。
為何當年笑傲江湖的阿里巴巴,如今卻發展乏力,漸居下風了呢?我覺得,這可以從 主業屬性 , 投資策略 這兩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說說主業屬性,這幾乎決定了騰訊和阿里的發展方向。
大家都知道,騰訊的主業是社交和 游戲 。那麼,這兩個主業到底有什麼屬性和特點呢?
騰訊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社交霸主,其qq和微信早已風靡全國。特別是微信,截止2020年,其月活人數已經達到了12億。
社交的最大屬性和特點,就是它是互聯網的流量起點。人們每天使用完微信後,總要找點事情干,這個時候騰訊就可以引導流量有目的性的流動了。
因此,騰訊依靠社交主業的優勢,成為了中國最大的流量地主,流量對它來說唾手可得,它需要的是廣泛的變現渠道。
而騰訊的另一主業 游戲 ,其最大的屬性就是暴利吸金。騰訊把自家的社交流量引流到 游戲 上,很容易就賺得盆滿缽滿了。
除了自家的 游戲 產業外,騰訊還將社交流量引流到它所扶持的眾小弟身上,加速它們的發展。比如京東和拼多多,它們在微信上都有著一級入口。
因此,騰訊依靠著流量起點的屬性優勢,一方面靠自家 游戲 產業賺錢,一方面將流量導入給自己入股的眾小弟身上,騰訊也因此發展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大。
而阿里的主業則是電商,那麼電商到底有什麼樣的屬性和特點呢?
阿里是中國的電商之王,其淘寶和天貓成為了中國人最常用的兩款網路購物軟體。
電商的最大屬性和特點,就是它是互聯網的流量終點。互聯網企業聚集再多的流量,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變現,而電商則是變現的有力渠道。
因此,阿里缺的不是變現渠道,而是來自於四面八方的流量。這也導致了,阿里的各種投資,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給自己的電商產業增加足夠多的流量。
然而,互聯網領域,流量為王。只要有了流量,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變現渠道。增加流量和變現渠道相比,顯然增加流量更為困難。
所以阿里選擇的電商主業,顯然比騰訊的社交+ 游戲 主業,路顯得更加的難走。阿里在長時間的競爭中,漸漸處於下風,也就很正常了。
其次說說投資策略,騰訊的投資策略比阿里的投資策略更成功。
從騰訊的眾多投資公司中,我們可以看到,騰訊採取的是一種合作共贏的投資策略。
比如京東,美團和拼多多等,騰訊不僅入股這些公司,給它們提供發展資金,而且還將自己的社交流量開放給它們,扶持它們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騰訊從來不幹涉這些公司的「內政」,准許它們獨立運營,只需要按時分紅給它就行了。
你想想,如果有一位大哥,他不僅給錢給人,還不幹擾你自己的戰略和決策,你會不會非常歡迎它?你的公司會不會發展得更好?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被騰訊投資的公司,大多數發展得都比較好。像京東,美團和拼多多等,都已經對阿里的電商主業產生了嚴重的威脅。
而阿里的投資策略則偏向於強勢掌控,大多數情況下,阿里更喜歡全資收購。
許多公司被阿里收購之後,阿里都會換掉原來的創始團隊,派來自己的嫡系部隊進行管理。因為這樣做,阿里可以更好地掌控公司的戰略以及決策,讓這些公司為自己的電商主業提供流量。
但是這樣做有很大的弊端。
其一是被收購的公司,已經完全無法按照創始人的規劃來發展,嚴重偏離了正常的發展軌道。這些公司發展得好不好,其實阿里並不在意,只需要它們給阿里提供源源不斷的流量就行了。
其二是阿里這樣做,給自己在投資界帶來了很不好的觀感和名聲。許多獨角獸公司的創始人,正是因為不想自己的創業心血被阿里毀於一旦,才拒絕被阿里收購或者入股的。
比如美團的王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美團最開始是阿里投資的,後來王興因為不滿阿里的做法,才轉投騰訊,成為了阿里的死敵。
如果你是一家要被入股或者收購的公司創始人,相信你也會更加歡迎和青睞騰訊吧。
因此,騰訊和阿里在投資策略上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雙方公司的日後發展。
當然,阿里逐漸落後於騰訊,其原因還有很多,篇幅所限,我在此也不再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加以補充。
如今的阿里,已經不復當年輝煌,在與騰訊的競爭中漸漸處於下風。這是阿里的困局,也是對商業模式的重新思考。
可以預料的是,如果阿里無法在後續的發展中積極轉型和改變,它就很有可能會與騰訊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也會走上網路的老路,和騰訊嚴重掉隊。
各位朋友,你們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大家各抒己見,踴躍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