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與冬奧會有關的股票
與冬奧會有關的股票:
一、互聯網股票:中體產業、鴻博股份。
二、奧運特許權商品銷售:河北宣工、北辰實業、先河環保、長白山、探路者、北京城建、首開股份、華夏幸福、金一文化、首旅酒店。
三、布局冰雪體育項目:國旅聯合、長白山。
【拓展資料】
股票是股份公司發行的所有權憑證。它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發行的股份憑證,代表著其持有者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購買股票也是購買企業生意的一部分,即可和企業共同成長發展。
這種所有權為一種綜合權利,如參加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紅利差價等,但也要共同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獲取經常性收入是投資者購買股票的重要原因之一,分紅派息是股票投資者經常性收入的主要來源。股票買進和賣出都要收傭金,買進和賣出的傭金由各證券商自定,一般為成交金額的0.05%,傭金不足5元按5元收。賣出股票時收印花稅,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一。
在當代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的潮流中,匯率對一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任何一國的經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匯率變動的影響,而且,匯率變動對一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取決於該國的對外開放度程度,隨著各國開放度的不斷提高,股市受匯率的影響也日益擴大。但最直接的是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本國貨幣升值受益的多半是進口業,亦即依賴海外供給原料的企業;相反的,出口業由於競爭力降低,而導致虧損。可是當本國貨幣貶值時,情形恰恰相反。但不論是升值或是貶值,對公司業績以及經濟局勢的影響,都各有利弊,所以,不能單憑匯率的升降而買入或賣出股票,這樣做就會過於簡單化。
B. 股票基金與奧運的關系
「奧運會會成為股市『護身符』」,「奧運會結束之前中國股市不會出現拐點」……這些,正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熱議的話題,甚至有不少投資者直接把股市的漲跌和奧運會緊密聯系起來。
奧運會通過影響經濟和人們的心理,進而影響到股市,這種關系肯定是存在的。
從一般經濟常識推理和一些歷史數據看,在奧運會舉辦前的18個月內,奧運是股市的向上推動力之一,而在奧運結束之後,推動力減弱,甚至有可能成為向下的推動力。
但是,奧運會對股市的作用是不能誇大的,尤其是在一個大國經濟中。
因為奧運會,中國股市到2008年夏季之前被鎖定為牛市,被多數分析人士質疑。
股市與奧運會無直接關系
2004年8月13日,希臘雅典奧運會正式開幕。
這一天,希臘股市因周末休市。不過,在奧運會開幕前一星期時間里,希臘ASE指數卻是一路下跌,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直到8月12日才跌到階段底部。之後,ASE指數在奧運期間漲跌互現。
在雅典奧運會期間,鮮有媒體關於奧運和股市的報道,其中一篇名為《Greece』s ASE drops to lowest this』s year》的報道,也只是簡單提及了一家名叫「GOSMOTE SA」的小靈通生產商在8月11日股價上漲18美分,可能是因為奧運會的刺激作用。
顯然,在奧運會期間,人們的焦點不在股市,所以也難以從希臘奧運和股市中間找出什麼大的聯系。
不過,2000年7月19日的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的開幕卻是伴隨著股指一路上揚。悉尼AS30指數到7月21日到達頂部。其間,有媒體報道稱奧運會期間由於大量遊客的到來,使得提供服務的連鎖類零售商公司股票得到追捧。
根據目前公開的資料表明,近年來歷屆奧運會舉辦地的股市現象,似乎有著某種規律。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美國股指當年上漲19%;悉尼奧運會開幕前夕,標普/澳證200指數突破3300點創歷史新高;雅典為23%。最為典型的是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韓國KOSPI指數在奧運當年從515漲到679點。
根據長城證券的分析,時間序列上,奧運會舉辦城市所在的國家,股指在奧運前一年全部上漲,幅度在14.39%~96.74%之間;奧運舉辦當年只有一國股指下跌,其餘均為上漲,漲幅在2.8%~69.54%之間;舉辦後第一年全部都上漲,幅度在0.28%~54.2%之間;舉辦後第二年跌多漲少。
但體育經濟學家魏紀中認為,任何一種現象都要放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去看,不能斷章取義。奧運會舉辦期間對韓國和澳大利亞等股市受到的刺激相對較強,而東京奧運會和亞特蘭大奧運會並沒有太多的影響。
悉尼奧運會期間,股市發生變化是因為當時澳元貶值;東京奧運會是因為當時處於日本的經濟上升期,其前提是政府投資的兩個大項目對日本的經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漢城奧運會期間股市表現最為強勁,但是主要原因不在奧運會的舉辦,而在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是全球性的股市上漲大背景下,當然也是整個政府推動漢城股市的發展。
「奧運會舉辦對一個經濟大國的刺激作用遠小於對一個經濟小國的刺激作用,2008年奧運會對於中國股市並沒有過多的影響。」魏紀中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但對於奧運板塊股和個股是有一些影響的。」
對個股有所影響
魏紀中的上述觀點與幾位金融研究所的專家看法幾乎一致,即奧運會對於股市整體,尤其是相應板塊和個股,的確具有不可忽視的刺激作用,但奧運會並不是決定我國股市步入牛市的重要因素。
在金融行業內部,兩年前也曾有過一個奧運會與股市之間的分析。其主要是對於奧運會前、中、後期的投資與產出及影響有所分析。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殷劍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分析報告也只是針對奧運會的投資對北京的房地產、旅遊等行業的影響比較大。另外就是場館、基礎設施的修建對於其他行業發展都是有所影響的。「雖然奧運會對中國股市的發展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兩年之內的市場還是可以預測的。」
根據往屆奧運會的影響來看,消費服務業在股市的奧林匹克景氣中表現最為突出。悉尼和漢城奧運會的前三年整體表現最好的行業集中在金融、零售、旅遊等消費服務性行業;同時,建築、交通運輸等投資拉動型行業也有良好表現。根據長江證券研究表明,奧運會的主要機會將集中在北京,而主要的受益行業將集中在交通、旅遊、通訊、基礎設施、安保、環保、體育產業等相關產業。
「但即便是這些行業,也沒多少是在參與奧運中直接獲得的收益。」魏紀中告訴記者,「以中體為例,在其產業布局中,與奧運直接相關的業務所獲得的收入也是很少,對於中體而言,房地產等其他行業是企業的主要收入。」
有意思的是,成為北京奧運會三級(合作夥伴、贊助商、供應商)贊助的企業中,中國銀行、中國網通、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移動、國家電網等「國」字頭的企業幾乎佔了大多半。
「從這點其實我們也能看出一些問題,從經濟游戲規則看,奧運會與中國股市的確沒太大關系,但如果從政策層面考慮的話,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影響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表示。 股市走牛的一個因素
雖然也有不少國際投行人士表示,「將奧運與股市掛鉤十分可笑」。但仍然有相當多的人認為,奧運經濟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繁榮和部分行業持續向好,從而給股市帶來相應的投資機會。
聯合證券研究所所長吳壽康就對記者表示,奧運會能夠拉動投資與消費,以及增強人們的信心,所以肯定會促進股市的繁榮。這也符合近年奧運會舉辦國的股市表現整體呈現出的「牛勁」。
盡管經歷了「5·30」大跌,但泰達荷銀副董事長章嘉玉依然看好中國股市,她對《第一財經日報》說:「股市在奧運會之前會有一個很好的表現,因為奧運會會對於消費、出口和投資有一個很明顯的拉動,所以奧運會對於股市的影響並不僅僅在心理層面上,而是具有實質性質的。」
總結多位經濟界人士的觀點,得出的較為一致的結論是:奧運會的舉辦絕對是中國股市走牛的一個因素,但中國股市走牛絕不僅僅因為奧運。
奧運對經濟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恐怕是一個要放在更廣大的時空范圍內討論的話題,更准確的答案,或許只有在奧運過後才能浮現。
從舉辦過奧運會的國家來看,大多是發達國家或者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股市發展很成熟,制度層面也很完善,這些國家的股市在像奧運會這樣的新的概念的刺激下出現上升趨勢的可能性非常大。
長城證券則認為,奧運會對於國民經濟有著明顯的助推作用,其效應往往是小國強於大國,例如韓國和西班牙受到奧運會的影響大於美國和澳大利亞,這在股市的表現上也能說明。
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絕不能過度放大這些影響,比如,一些和奧運貌似沾邊的股票「雞犬升天」是絕對不正常的,更不能拿個別國家的案例來「說事」。
C. 奧運會對中國股市是利好還是利空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證監會市場監管部副主任歐陽澤華曾表示,奧運會帶動股指上揚的說法缺乏實證依據。 他介紹,證券監管部門研究了雅典、美國、韓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奧運會前後股市的情況,結果表明,股指上揚、下跌、震盪的都有,沒有必然的規律,因此,不能簡單地說奧運會一定會拉動股指大漲。為籌辦奧運會所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奧運會期間的消費提高,會增加部分上市公司的收益,但難以全面改善整個上市公司的業績。即使有奧運會的因素,股市也還是會按照固有的邏輯向前走。
D. 往屆奧運會給各國帶來的商機
奧運會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和參與最廣泛的體育盛會,已經不僅影響到體育文化產品和服務等產業的發展,而是更深層次地影響到舉辦城市的經濟增長,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進而對一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通過分析不同城市舉辦奧運會的歷史,我們可以得出基本結論:奧運期間各舉辦國經濟都處於景氣高位,奧運對經濟的拉動在奧運舉辦前兩年達到高峰。北京奧運,舉辦城市受益較大,總體經濟受益有限。奧運對行業的提升主要集中在建築業、交通通訊業以及社會服務業等行業上。
北京奧運會將顯著拉動北京GDP增長,在2003~2007年間,年均拉動北京市GDP提高約2.3個百分點,在2008年拉動效應達到頂峰。我們認為八大領域,包括旅遊、商業、地產、建築、交通、體育、科技信息等,將在北京奧運經濟中得到顯著發展機遇;同時,作為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的平台,我國的一些品牌將得到價值的提升。
按照各國奧運會期間的股市表現,結合我國宏觀經濟在2008年之前可以維持的高增長態勢,我們認為作為主題鮮明的北京奧運板塊還將具有顯著的上漲空間,仍可以作為未來的重點投資方向。
在投資策略上,我們建議初期以基礎設施、工程施工、建材、房地產、信息技術為重點,在明年則重點轉向消費型行業,商業、旅遊、食品飲料、奧運相關業務等。從總體風險較小的角度,奧運主題下的投資組合應該以信息、商業、酒店旅遊等偏重服務的股票為主。隨著奧運舉辦日的臨近,則逐步減少主題配置,以規避奧運主題投資的系統性風險。
我們給出北京奧運的三種類型的組合,一是偏重於初期固定投資受益的投資品組合,重點推薦北京城建、長江精工、歌華有線;二是偏重於舉辦期受益的消費與服務的消費品組合,重點推薦中青旅、首旅股份、王府井;三是受益於奧運會的品牌提升的投資組合,建議關注在奧運中亮相的華帝股份、燕京啤酒、伊利股份三公司。
奧運會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和參與最廣泛的體育盛會,已經不僅影響到體育文化產品和服務等產業的發展,而是更深層次地影響到舉辦城市的經濟增長,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進而對一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各國對奧運會舉辦權的競爭十分激烈,而一旦取得舉辦權,則充分利用該契機,一方面利用奧運會的大舞台,向世界展示自己在經濟、文化、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則利用舉辦奧運會帶來的強大需求,努力拉動本地區、本國經濟的增長,推動其經濟躍上新的發展水平。
北京成功獲得2008年的奧運會舉辦權,將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科技信息產業、體育產業、傳媒廣告、環境保護、旅遊產業、教育產業等多行業的發展,並拉動周邊經濟圈和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在此過程中,與奧運主題相關的行業與上市公司將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從而為股票市場投資帶來重大的投資機會。為更好地認識奧運經濟和把握北京奧運下的投資策略,我們結合多屆奧運會舉辦城市的經驗,給出北京奧運下的投資策略專題分析。
1 奧運經濟與基本特徵
1.1 什麼是奧運經濟
奧運經濟是奧運會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以及奧運會後的一段時期內,利用奧運會的資源優勢和奧運會創造的商機,所開展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從而拉動本地區經濟發展,並給舉辦城市和國家帶來階段性經濟發展加速的經濟現象。
奧運經濟可以分為直接奧運經濟和間接奧運經濟兩大部分,直接奧運經濟是為舉辦奧運會而進行的經濟活動和圍繞開發奧運資源而進行的經濟活動;間接奧運經濟指除直接奧運經濟外,在奧運會舉辦的全過程中,能夠引起舉辦城市與國家的經濟、社會指標發生改變的活動。 具體包括:直接奧運經濟:1、直接為舉辦奧運會而產生的經濟活動,如比賽場館和相關設施的投資及投資拉動等;2、圍繞開發奧運會資源進行的經濟活動,如奧運會市場開發的各項內容,主要由贊助計劃、特許計劃組成,包括電視轉播權的銷售收入、贊助商的贊助和門票收入、各行業專有贊助商的贊助等; 間接奧運經濟:主辦城市借奧運契機,發展區域經濟、加快城市建設的各種經濟活動,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國民素質提高、生態環境改善、新增長點和新產業的培養等。
1.2 奧運經濟的階段特徵
從成功申辦到正式舉辦以至奧運會後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效應的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奧運經濟周期,國際上通常定為10~12年。
奧運經濟一般分為前奧運階段、奧運階段和後奧運階段三個階段,各階段呈現不同的經濟發展特點:
一個奧運經濟分為三個階段,奧運籌備建設期(2001-2007年)、奧運舉辦期(2008年)和奧運會後期(2009-2010年)。各個階段奧運經濟的主要表現特徵為:
(1)在奧運會籌備期,奧運經濟主要通過奧運投資對我國經濟產生影響。奧運投資可分為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直接投資指直接用於奧運比賽場館建設及相關設施的投資,主要包括比賽場館、運動員村、記者村、傳媒通訊設施。間接投資主要是指即便不舉辦奧運會也需要的,但因為奧運會而提前或加大力度進行的投資。這些投資包括改善道路、機場、地鐵等交通項目投資,水、電、熱、氣等市政建設項目,還有污染控制、治理污染、綠化等環保費用。奧運投資將主要帶動北京市的建築、建材行業、通訊業、環保產業、科研與綜合技術服務業的發展,並通過傳導效應和輻射效應波及上下游相關產業和國內其他地區。
(2)在奧運會舉辦期間,外部有效需求增加將帶動經濟。這些外部有效需求包括:國內外旅客在舉辦奧運會前和奧運舉辦期間,以奧運為目的前往中國和北京,並由此引發的各項經濟、消費活動。這些將為中國和北京市增加額外消費需求,這些消費需求將集中在交通運輸業、郵電業、衛生體育業、社會服務業、商業、餐飲業、教育文化藝術廣播電影電視事業等領域。可以認為,奧運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這種外部有效需求而進行的先行投資,以此來增加其有效供給。
(3)奧運會舉辦後期,由於奧運會提升了舉辦城市和國家的知名度,並使舉辦城市的經濟規模和基礎軟、硬體設施躍上新的台階,這為奧運舉辦城市和國家的對外經濟交往和後續旅遊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對於不同地區,奧運經濟所產生作用的強度也不一樣。對北京而言,由於大部分奧運投資及主要奧運賽事都集中在此,因此奧運對北京地區的經濟促進作用將是直接且明顯的,而對於國內其他地區而言,將更多地通過奧運投資而擴大的市場需求,間接地分享奧運所帶來的經濟增長。
2 多屆奧運會的歷史經驗
奧運經濟的概念源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美國商業奇才尤伯羅斯創造性地將奧運和商業緊密結合起來,使當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成為「第一次賺錢的奧運會」。在此之前的奧運均以賠錢收場,尤其是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15天的奧運會使蒙特利爾市負債長達20年,被稱為「蒙特利爾陷阱」。自洛杉磯奧運會之後,奧運經濟的概念開始出現,奧運會也給舉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2.1 日本東京奧運會(1964)
日本作為第2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在20世紀50年代國力窘迫,民不聊生。正由於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舉辦,日本政府把舉辦奧運會作為國家事業,納入《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政府投入巨資,進行大規模的公共事業建設,這些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製造業、建築業、服務業、運輸、通訊等行業的高速發展,造就了被稱為 「東京奧林匹克景氣」的經濟繁榮。東京奧運會後,日本的國民經濟總產值在1967年超過英法,1968年超過西德,成為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2.1.1 東京奧運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日本為准備東京奧動會而投入的資金是當時奧林匹克歷史上最高的,如果把所有相關事業的投資均計算在內的話,高達1兆日元,按當時1美元摺合360日元的匯率,約合30億美元。這當中比賽設施和奧運村投資160億日元,運營費60億日元,道路及其它825億日元,這幾項總計約1000億日元,其餘是為突擊完成東海道新干線、首都高速公路、東京高架單軌電力、東京地鐵及交通網的整備而投入的。
2.1.2 東京奧運對日本不同行業的影響
奧運會相關投資在不同的行業帶來的生產及就業效果是不同的。我們以下分析的是1964年奧運投資對日本不同行業產生的影響。就生產效果而言,服務業投資帶來的生產總值增量最多,占各相關產業生產總值增量總和的45.2%,其次是建築業佔21%,運輸通信業佔19.4%,製造業最少,為14.4%。從就業效果看,製造業就業人口增量最多,占相關產業人口總增量的32.3%,建築業和運輸通信業持平,增加了18萬人,佔27.7%。而服務業的就業效果為12.3%。
深入的分析,由於在奧運會舉辦當年,國內外旅客集中進入奧運舉辦國,服務業前期的投入得到集中釋放,因此在當年生產總值增量中佔比最大。同樣的,由於建築業項目集中竣工和運輸通信業全力服務奧運,兩者貢獻度合計也佔到40%。而相對來講,製造業產值的增加分布在奧運周期多年內體現,所以在奧運舉辦當年佔比較小。
2.2 韓國漢城奧運會(1988)
1988年漢城奧運會,使韓國完成了從發展中國家向新興工業國家的轉變過程。 據韓國官方統計,1981-1988年七年中,奧運工程使韓國就業人數增加了33.6萬人,籌備奧運會共帶來了相當於70億美元的生產誘發效果和27億美元的國民收入誘發效果,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達到12.4%,1985-199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經濟實力迅速增長,一舉躍入亞洲四小龍行列,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88年漢城奧運會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景氣,被稱之為「奧林匹克生產效應」。
2.2.1 漢城奧運對韓國經濟的影響
漢城奧運會相關產業的投資從1982年開始啟動。1982年奧運會及其相關投資額不超過國內投資總額的0.3%,後來逐漸增加,1985年達到了4,773億韓元(按1美元摺合1,300韓元計算,約合3.7億美元),占當時韓國國內總投資的2.1%。
1982-1988年間,奧運共投資23,826億韓元,帶動生產總值增加47,504億韓元,投資乘數近似1.7。而1982-1988年韓國國內總投資1,555,930億韓元,奧運投資占總投資的1.5%。
以上投資帶來的直接效果是:1982-1988年投資產生的經濟效益相當於1982-1988年間韓國國民生產總值的0.4%;同時,奧運會相關產業的投資直接增加的就業機會在1982-1988年間達到33.6萬個,1988年底,就業增量占韓國產業僱用人數的0.5%。
2.2.2 漢城奧運對韓國不同行業的影響
奧運會相關產業投資所導致的生產、所得及就業效果從行業分布來看具有較大的差異。以下分析的是1982-1988年間,奧運投資對韓國不同行業產生的影響。就生產效果而言,製造業帶來的生產總值增量最多,為16,483億韓元,佔35%;其次是建築業佔33%,服務業佔20%。從就業效果來看,服務業就業人口增量最多,為15萬人,占相關產業人口總增量的45.8%,建築業和製造業其次,分別佔28%和16%。我們觀察到,在一個更長的時間段里,即從奧運相關投資開始至奧運結束,由投資引發的行業生產值的增加分布得較為平均,製造業、建築業貢獻最多,合計佔到生產總值增量的68%,服務業略少一些。
2.3 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
2000年悉尼奧運會被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稱為「最好的一屆奧運會」, 為澳大利亞贏得了良好的聲譽。更為重要的事,悉尼通過籌辦奧運會,極大地推動了城市建設,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交通、旅遊、房地產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從而大大提升了悉尼城市的知名度,提高了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2.3.1 悉尼奧運對澳大利亞經濟的影響
據澳大利亞旅遊者委員會統計,悉尼奧運會所誘發的旅遊者,1997年到2004年總共達到200萬人,澳大利亞獲得近百億美元的受益。另據澳大利亞地區經濟分析中心介紹,悉尼奧運會為澳大利亞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直接帶來65億澳元的經濟活動,其中,悉尼所在新南威爾士州就佔了51億澳元。從1993年至2004年,該州因奧運會而得到的經濟效益預計可達31億美元。澳大利亞從1993年至1999年GDP平均增長率為4.7%, 超過一般發達國家的增長水平。
在悉尼奧運前的准備階段(1994-1999年),悉尼奧運主要是通過拉動投資來刺激經濟的發展,其中對新南威爾士也就是悉尼所在州的拉動作用要明顯大於澳大利亞全國,澳大利亞0.17%的增長大部分是由新南威爾士的0.4%的增長所貢獻的。在奧運當年(2000年),經濟加快發展更多是受到出口提升的拉動,這里出口的大幅增加主要是電視轉播權的出售和針對外國遊客的旅遊出口。而在後奧運階段,奧運對經濟各項指標的拉動明顯趨緩,一些指標甚至還出現一些下降。
由於奧運本身受區域的限制,對舉辦奧運的城市地區的經濟拉動要遠大於對整個國家總體經濟的拉動。日本和韓國舉辦奧運對整個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主要是由於兩國舉辦奧運時經濟規模都較小,而且東京和漢城在經濟中又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日本針對全國的交通網建設和韓國針對漢城的建設都很大程度上使全國受益。而國土較為遼闊、經濟區域更為分散的澳大利亞受區域性的投資拉動相對要小很多,我們認為中國總體經濟受益北京奧運會將更多與澳大利亞相似。
2.3.2 悉尼奧運對行業的影響
悉尼奧運對行業的提升主要集中在建築業、交通和運輸業以及私人服務業三個行業上。在悉尼奧運前,奧運對澳大利亞行業帶動最大的是建築業,主要是奧運相關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其次是服務和運輸通訊業,主要是為外國遊客在本國的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而在奧運當年,建築、運輸通訊、服務再上一個台階,其中服務增長最快,主要是受大量遊客參加奧運活動的需求刺激。而奧運結束後,各個行業受奧運影響大幅放緩,其中建築業下降最快,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行業是唯一奧運會後繼續受到正面刺激的行業。
2.4 希臘雅典奧運會
以2004年雅典奧運會為契機, 希臘政府採取歐盟投資貸款等多種形式, 融資約153億美元, 投入雅典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使雅典城市面貌得到很大改觀。 其中包括拓展和改造希臘境內貫穿東西南北兩條高速公路; 建造雅典市新機場—Venizelos機場; 完善和改造了雅典市和薩洛尼卡市的城市污水處理系統; 新建雅典市和薩洛尼卡市的地鐵工程; 加快雅典市周圍主要幹道的整修和改造,改造以雅典衛城為中心建設面積為689公頃的古希臘人文景觀公園等。
同時,籌辦奧運會拉動雅典甚至希臘的經濟增長,擴大就業, 促進與奧運密切相關的產業快速發展。通過籌辦奧運會,希臘多年停滯不前的經濟已有所恢復,雅典經濟實力大幅上升,許多重要產業將得到發展,其中建築業、旅遊業、製造業和電訊業尤為突出。 希臘經濟受奧運會的影響在奧運前兩年達到高峰,主要由於奧運投資集中在這三年支出以及私人部門投資和贊助商的贊助。在奧運當年,外國遊客的進入使旅遊業作為出口的重要部分對經濟產生一定的貢獻,但由於奧運前希臘旅遊業在全球的推廣和宣傳工作做得不夠,未能有效地把奧運會與旅遊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奧運當年旅遊收入低於預期。不過奧運帶來的知名度的提升使奧運後希臘的旅遊業大幅增長,彌補
了奧運當年的損失。奧運結束後,投資的大幅萎縮對經濟產生了負面的作用,2005年GDP受此影響下降了多達1.6個百分點。
從前面的多屆奧運會來看,奧運會均使舉辦城市發生了重大變化,某些時候甚至對所在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未來的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2.5 奧運低谷效應
奧運經濟將會促進舉辦城市乃至國家的經濟增長,這一點通過往屆奧運會的經驗應當可以肯定。但奧運建設投資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存在著負面效應。奧運經濟的負面效應主要指奧運會後,投資活動大為減弱,大量的體育場館和設施將會閑置或利用不足,一些與奧運相關的行業出現衰退。奧運經濟的這一特性被稱作「低谷效應」。下表可以看出,除美國外,其他奧運舉辦國奧運後經濟發展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E. 1970日本世博會什麼行業股票漲的最好
不用看那麼遠,看看我早就為此准備的資料,對你很有用:
日本大阪世博:帶動關西經濟圈的形成
60年代,日本的經濟開始復甦並飛速發展。尤其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更是振奮了日本的國民精神。接下來,日本又舉辦了1970年大阪世博會,主題為「人類的進步與和諧」,同樣取得了成功。1970年3月15日到9月13日的183天,近6422萬人次參觀了大阪世博會,1970年日本人口約1.04億,這個數字相當於當時日本人口的二分之一。
為了舉辦世博會,大阪城市和日本在建設新交通系統和重建現有系統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東京至大阪的高速鐵路線改建,機場被擴大,從市中心到博覽會之間建設了幾十公里鐵路,大大方便了遊客參觀和疏散。投資7119億日元,獲益15000億日元,從1967年到1970年的世博會相關建設等帶來的經濟效益占同期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0.3%。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阪世博會的舉辦為日本關西地區的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大阪世博會提高了城市的國際知名度,世博會引發的投資和消費拉動了地方經濟增長,而世博會帶來的大規模建設機遇使大阪地區的基礎設施基本趕上東京的水平,為城市長遠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了特殊的「關西經濟帶」,也孕育形成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日本借舉辦世博會的機會,著意以大阪市作為關西地帶的中心城市,在產業、經濟、文化、術等各個領域進行「關西一體化」的嘗試。主要是通過建設軌道交通、高檔住宅等基礎設施,建立商業設施、旅遊、景點、文化交流場所及商務活動中心等,完善國際級環境和人際交往環境。
同時,在保持各城市產業獨特性的同時,對關西地區的產業進行了大幅度的結構調整。由原先的重工業產業為中心轉變為高科技產業、信息產業、物流產業、商貿產業、會展產業、金融服務產業、環保產業和中介產業,加快現代服務業的國際化步伐,形成以大阪為中心,半徑約50公里范圍內的大阪城市圈。目前,大阪成為僅次於東京的商務交易、金融、信息交流中樞。
-----------------------------------------------
世博與股市
在縱向與橫向對世博會加以分析之後,我們來看世博會在股市上的反應。從日本、韓國股市在世博舉辦前後的表現來看,與上文中分析的世博對實體經濟和行業拉動的影響基本一致。
1970年大阪世博會不但帶動了經濟走出奧運低谷,而且也使得日本股市提前兩年就開始走牛。05年的日本愛知世博會再次對股市產生了正面意義,也同樣提前兩年在03年開始走強。韓國的93年大田世博會也同樣對股市起到了提振的作用,股市提前1年開始走強。此外,我們還發現,世博之後股市的低谷效應也不明顯,這些國家的指數都繼續獲得了相當可觀的上漲空間。
從行業表現的情況來看,我們分別列舉世博舉辦前2年,前一年和當年的行業漲幅,05年的愛知世博會顯示零售、消費、運輸、金融地產這些行業的在3年中都有不錯的表現,越接近世博會舉辦,消費服務業的表現也越好。93年大田世博會顯示在前一年建築、消費服務業取得了領先的漲幅,而在世博會當年交通運輸、消費服務等行業表現不錯。
------------------------------------------------------------
從以往世博會的舉辦來看,世博會召開之時對旅遊業和批發零售業有顯著影響。從入境人數來看,日本世博會出現了跳躍性的增加,並且要遠遠大於東京奧運會的影響,世博會之後由於知名度的提升,日本入境人數穩中有升。從批發零售看,世博會期間大幅上升,而會後有顯著的下降,說明世博會對旅遊的影響是相對持續的,而對零售來講影響是有時效性的。從對大阪、築波和愛知的對比看,其影響力有逐步下降的趨勢,這反映出世博會在經濟高速成長期影響更大。
撇除其他因素,不難發現股市對世博會(尤其在會前)做出了積極反應:日本三次世博會與韓國1992 年世博會前後均伴隨著經濟繁榮與股票市場牛市,德國和葡萄牙藉助世博會股市加速上漲,雖然之後因網路泡沫的破裂而迅速下跌。
世博會的投資機會可以分為投資拉動、需求拉動、品牌以及新技術效應三個階段。從時效性來看,投資拉動與消費拉動均屬於短期沖擊,而品牌效應及新技術效應以及附加的國際化影響屬於長期沖擊。重點看好的是建築行業中有較大可能中標的公司、消費拉動以及品牌效應的行業。
F. 奧運會對股市的影響
奧運會對運動服裝及器材、體育板塊、博彩概念和賽事贊助商等板塊非常有利。港股里運動服裝股很多,A股里運動器材和賽事贊助商股很多,這些板塊都會受到行情波動的影響,股價上升。奧運會對於其他國家股市的影響,大多都是有利的,因為奧運會的舉辦能夠推動舉辦奧運會國家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帶動一定的話題熱點,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拓展資料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
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大多數股票的交易時間是:
交易時間4小時,分兩個時段,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至11:30和下午13:00至15:00。
上午9:15開始,投資人就可以下單,委託價格限於前一個營業日收盤價的加減百分之十,即在當日的漲跌停板之間。
9:25前委託的單子,在上午9:25時撮合,得出的價格便是所謂「開盤價」。9:25到9:30之間委託的單子,在9:30才開始處理。
如果你委託的價格無法在當個交易日成交的話,隔一個交易日則必須重新掛單。
休息日:周六、周日和上證所公告的休市日不交易。(一般為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春節、元旦、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國家法定節假日)
股票買進和賣出都要收傭金(手續費),買進和賣出的傭金由各證券商自定(最高為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三,最低沒有限制,越低越好),一般為:成交金額的0.05%,傭金不足5元按5元收。賣出股票時收印花稅: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一(以前為3‰,2008年印花稅下調,單邊收取千分之一)。
G. 以往的國家在舉辦奧運期間哪些股票升了
股市奧運神話
出處: 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 洪其華 陳漢辭 吳曉婧 2007-07-13 03:45
從一般經濟常識推理和一些歷史數據看,在奧運會舉辦前的18個月內,奧運是股市的向上推動力之一
「奧運會會成為股市『護身符』」,「奧運會結束之前中國股市不會出現拐點」……這些,正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熱議的話題,甚至有不少投資者直接把股市的漲跌和奧運會緊密聯系起來。
奧運會通過影響經濟和人們的心理,進而影響到股市,這種關系肯定是存在的。
從一般經濟常識推理和一些歷史數據看,在奧運會舉辦前的18個月內,奧運是股市的向上推動力之一,而在奧運結束之後,推動力減弱,甚至有可能成為向下的推動力。
但是,奧運會對股市的作用是不能誇大的,尤其是在一個大國經濟中。
因為奧運會,中國股市到2008年夏季之前被鎖定為牛市,被多數分析人士質疑。
股市與奧運會無直接關系
2004年8月13日,希臘雅典奧運會正式開幕。
這一天,希臘股市因周末休市。不過,在奧運會開幕前一星期時間里,希臘ASE指數卻是一路下跌,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直到8月12日才跌到階段底部。之後,ASE指數在奧運期間漲跌互現。
在雅典奧運會期間,鮮有媒體關於奧運和股市的報道,其中一篇名為《Greece』s ASE drops to lowest this』s year》的報道,也只是簡單提及了一家名叫「GOSMOTE SA」的小靈通生產商在8月11日股價上漲18美分,可能是因為奧運會的刺激作用。
顯然,在奧運會期間,人們的焦點不在股市,所以也難以從希臘奧運和股市中間找出什麼大的聯系。
不過,2000年7月19日的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的開幕卻是伴隨著股指一路上揚。悉尼AS30指數到7月21日到達頂部。其間,有媒體報道稱奧運會期間由於大量遊客的到來,使得提供服務的連鎖類零售商公司股票得到追捧。
根據目前公開的資料表明,近年來歷屆奧運會舉辦地的股市現象,似乎有著某種規律。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美國股指當年上漲19%;悉尼奧運會開幕前夕,標普/澳證200指數突破3300點創歷史新高;雅典為23%。最為典型的是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韓國KOSPI指數在奧運當年從515漲到679點。
根據長城證券的分析,時間序列上,奧運會舉辦城市所在的國家,股指在奧運前一年全部上漲,幅度在14.39%~96.74%之間;奧運舉辦當年只有一國股指下跌,其餘均為上漲,漲幅在2.8%~69.54%之間;舉辦後第一年全部都上漲,幅度在0.28%~54.2%之間;舉辦後第二年跌多漲少。
但體育經濟學家魏紀中認為,任何一種現象都要放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去看,不能斷章取義。奧運會舉辦期間對韓國和澳大利亞等股市受到的刺激相對較強,而東京奧運會和亞特蘭大奧運會並沒有太多的影響。
悉尼奧運會期間,股市發生變化是因為當時澳元貶值;東京奧運會是因為當時處於日本的經濟上升期,其前提是政府投資的兩個大項目對日本的經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漢城奧運會期間股市表現最為強勁,但是主要原因不在奧運會的舉辦,而在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是全球性的股市上漲大背景下,當然也是整個政府推動漢城股市的發展。
「奧運會舉辦對一個經濟大國的刺激作用遠小於對一個經濟小國的刺激作用,2008年奧運會對於中國股市並沒有過多的影響。」魏紀中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但對於奧運板塊股和個股是有一些影響的。」
對個股有所影響
魏紀中的上述觀點與幾位金融研究所的專家看法幾乎一致,即奧運會對於股市整體,尤其是相應板塊和個股,的確具有不可忽視的刺激作用,但奧運會並不是決定我國股市步入牛市的重要因素。
在金融行業內部,兩年前也曾有過一個奧運會與股市之間的分析。其主要是對於奧運會前、中、後期的投資與產出及影響有所分析。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殷劍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分析報告也只是針對奧運會的投資對北京的房地產、旅遊等行業的影響比較大。另外就是場館、基礎設施的修建對於其他行業發展都是有所影響的。「雖然奧運會對中國股市的發展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兩年之內的市場還是可以預測的。」
根據往屆奧運會的影響來看,消費服務業在股市的奧林匹克景氣中表現最為突出。悉尼和漢城奧運會的前三年整體表現最好的行業集中在金融、零售、旅遊等消費服務性行業;同時,建築、交通運輸等投資拉動型行業也有良好表現。根據長江證券研究表明,奧運會的主要機會將集中在北京,而主要的受益行業將集中在交通、旅遊、通訊、基礎設施、安保、環保、體育產業等相關產業。
「但即便是這些行業,也沒多少是在參與奧運中直接獲得的收益。」魏紀中告訴記者,「以中體為例,在其產業布局中,與奧運直接相關的業務所獲得的收入也是很少,對於中體而言,房地產等其他行業是企業的主要收入。」
有意思的是,成為北京奧運會三級(合作夥伴、贊助商、供應商)贊助的企業中,中國銀行、中國網通、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移動、國家電網等「國」字頭的企業幾乎佔了大多半。
「從這點其實我們也能看出一些問題,從經濟游戲規則看,奧運會與中國股市的確沒太大關系,但如果從政策層面考慮的話,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影響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表示。 股市走牛的一個因素
雖然也有不少國際投行人士表示,「將奧運與股市掛鉤十分可笑」。但仍然有相當多的人認為,奧運經濟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繁榮和部分行業持續向好,從而給股市帶來相應的投資機會。
聯合證券研究所所長吳壽康就對記者表示,奧運會能夠拉動投資與消費,以及增強人們的信心,所以肯定會促進股市的繁榮。這也符合近年奧運會舉辦國的股市表現整體呈現出的「牛勁」。
盡管經歷了「5·30」大跌,但泰達荷銀副董事長章嘉玉依然看好中國股市,她對《第一財經日報》說:「股市在奧運會之前會有一個很好的表現,因為奧運會會對於消費、出口和投資有一個很明顯的拉動,所以奧運會對於股市的影響並不僅僅在心理層面上,而是具有實質性質的。」
總結多位經濟界人士的觀點,得出的較為一致的結論是:奧運會的舉辦絕對是中國股市走牛的一個因素,但中國股市走牛絕不僅僅因為奧運。
奧運對經濟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恐怕是一個要放在更廣大的時空范圍內討論的話題,更准確的答案,或許只有在奧運過後才能浮現。
從舉辦過奧運會的國家來看,大多是發達國家或者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股市發展很成熟,制度層面也很完善,這些國家的股市在像奧運會這樣的新的概念的刺激下出現上升趨勢的可能性非常大。
長城證券則認為,奧運會對於國民經濟有著明顯的助推作用,其效應往往是小國強於大國,例如韓國和西班牙受到奧運會的影響大於美國和澳大利亞,這在股市的表現上也能說明。
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絕不能過度放大這些影響,比如,一些和奧運貌似沾邊的股票「雞犬升天」是絕對不正常的,更不能拿個別國家的案例來「說事」。
「18個月規律」
「奧運會的效應不會僅僅體現在那幾天,我們或許可以從奧運開幕前18個月的股市表現來看看這當中的關系。」長江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分析師盧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他們剛剛研究了奧運舉辦國在奧運開幕前18個月期間的股市表現。
「這些奧運舉辦國股指曾經的歷史走勢,或許能讓我們從中尋找出一些脈絡。」盧沖說,
「奧運會之前18個月,韓國KOSPI指數狂飆185%。」但是這也是韓國經濟增長最快的時期。
再來看看離北京奧運最近的第28屆希臘雅典奧運會,從獲得奧運會舉辦權後,希臘ASE指數並沒有大的起色,而是一直下跌。就在離奧運舉辦前一年,在2003年見底反彈,之後股指一直上揚,並一直持續到奧運會結束後。統計奧運會前18個月的數據,ASE指數上漲了32%。
2000年,第27屆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在悉尼申辦奧運成功當年,澳大利亞股市就大漲40%,可以視作奧運經濟對股市刺激的最早反映。不過,隨後澳大利亞股市漲跌互現,在1999年,澳大利亞股市再次翹頭,上漲12%。在奧運會開幕前夕,標普/澳證200指數突破3300點創歷史新高。奧運會前18個月里,AS30指數漲19%。不過,在隨後的2年中,澳大利亞股市表現一般,直到2003年股市再次走牛。
1996年,第26屆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伴隨著申奧成功,標准普爾500指數開始緩慢上揚,在距離舉辦奧運會一年半左右進入快速上升通道,在奧運期間先跌後漲,有較小波動,奧運會結束之後繼續保持上升趨勢。奧運會前18個月,標准普爾500指數升45%。
同樣,在巴塞羅那奧運會前18個月,西班牙IBEX35指數也大漲33%。
「以奧運前18個月為基點,除西班牙以外,各國股票市場在18個月的周期內均為正回報,韓國、希臘表現尤為突出。」長城證券在分析近年奧運會舉辦國的股市情況後,歸結出奧運股市呈現「18個月規律」。
舉辦奧運會被公認為「加速一國經濟發展的超級引擎」。但奧運和股市之間的「18個月規律」是否成立,卻並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
「我認為這中間有些牽強附會。」復旦大學金融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謝百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他堅持認為,「股市上漲與奧運會沒有直接的關系,現在中國股市上漲主要是因為流動性過剩、股改成功以及人民幣升值預期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