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行為金融學的帶來的啟發與幫助
最近在跟的幾個課程都是和行為金融學相關,把學到的東西總結分享給大家。
一、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
行為金融學是,把人類行為融入到金融市場和經濟運行體系裡的一個新的分支學科;
是結合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狹義金融學的一個交叉學科;
羅伯特.席勒教授說:我認為,所有好的金融學都是行為金融學。
二、與心理學的區別
行為金融學花了很多時間討論認知非理性、決策非理性、框架效應以及各種各樣的偏差。其實這些東西,心理學在過去50年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對人類的思考過程已經進行了很多的探討。
但是,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關注的影響可能不一樣。
心理學家更關註:人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特性,為什麼會展現出某種行為偏差;
經濟學家或是金融學家更關註:如果人有這樣的行為,會對我們的金融體系、經濟運行、資本市場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三、行為金融學研究什麼
從陸蓉的課程來看,主要有幾個關鍵詞:
1、認知非理性
你沒辦法理解你的認知對象,在認識事務的過程中會犯很多的錯誤。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在處理事務過程中會經過四個階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輸出和信息反饋。遺憾的是,在這四個階段中我們都可能會犯錯。
為什麼會犯錯,我客觀地處理收集不行嗎?
原因在於人類在認知過程中,總會存在偏差:
(1)信息收集階段
易記性偏差信息發生順序影響決策;
(2)信息加工階段
代表性偏差——當事物的代表性特徵表現出來以後,人容易沖動地做判斷,而忽略了其它更多決定性信息;
(3)信息輸出階段
過度自信——只要是正常的人,都容易過度自信,為什麼大部份人覺得自己的駕駛水平處於中上?為什麼如此多的人覺得自己的顏值處於中上?
回想起上半年買到吉利、騰訊、英偉達、科大訊飛時的沾沾自喜,當時差點以為自己就是巴菲特,自信心達到了空前高度。然而看看下半年發生了什麼?在整個投資生涯中,投資成功的經驗會增加過度自信的程度。牛市往往會導致更多的自信;而經歷熊市的投資者比那些沒有經歷的更加悲觀。
只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牛熊市,才能算是一隻腳邁進了投資大門,才能平衡自己的投資心態和決策。
(4)信息反饋階段
自我歸因——做得好那肯定是因為自己能力強又努力,做得不好那就是環境不行或是別人配合不到位;
後見之明——當事情已經出現結果之後,誤以為自己是早就知道結果的一種幻覺。當幣市漲跌後,總會發出感嘆「我早就知道」這個也是屬於後見之明嗎?
認知失調——當事情的結果與預想不一致時,人感到一種不協調的痛苦,為避免這種痛苦,可能會對事實選擇視而不見或是故意歪曲。常常認為握在手中的股票就是好股票,哪怕已經跌了50%;為什麼幣市這么多人還在堅持所謂的信仰,是不是也在避免認知失調的痛苦。
很多時候,我們買入之後,就不去看壞消息;賣出之後,也就不再看好消息。
確認性偏差——一旦形成某種觀念,就會拚命找證據支持這種觀念。有的分析師會先得出某種結論,再去收集對應的數據來支持這些結論。
神奇式思考——其實就是迷信,認為我們的某些動作會帶來結果的不同。特別是在我們贏了一聲比賽後,之前的特定動作、幸運色、幸運數字等,會讓我們產生神奇的錯覺,認為他們傳遞了某些特殊力量。然而,這可能是把一些具有相關性的事物誤以為是因果關系。
2、決策非理性
我們是如何做決策的?
能獲得最大財富的選擇是最好的?
能獲得最大效用的選擇是最好的?
在所有研究實際決策的理論中,行為金融學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天蠍座最有名。
(1)前景理論最著名的觀點是:決策依賴於參考點。
舉個例子,公司本月發了1萬的獎金,你高興不?
一開始你非常高興,畢竟是意料之外的獎金。但當得知其它同事拿了3萬時,你恐怕高興不起來。
這就是參考點的不同,導致效用的不同。
參考點受什麼影響?
參考點的歷史水平
阿里系的GMV增速趕不上京東GMV增速,這是壞消息嗎?
參考點與期望水平有關,幣市漲10%那叫微調,股市漲10%就直接漲停;
參考點與身邊人的決策有關,這叫同群效應;
既然參考點是可以被影響的,那同樣,參考點也是可被控制的。
想像一樣,同樣的大衣標價1000元,但其中有一件寫原價1萬,另外一件什麼都不寫,你更傾向於買哪一件?
(2)風險偏好也影響人的決策
傳統金融學認為人都是討厭風險的。而行為金融學認為,人討厭風險這個特徵只是在面對贏利時才表現的,在面對損失時,人往往表現為更喜歡冒險,更喜歡賭一把,看是不是有機會翻盤,能絕處逢生。
損失厭惡在牛市/熊市如何影響你?
(3)錯判概率而導致決策錯誤
為什麼這么多人買彩票,明明中獎的概率低,投資不劃算。
為什麼大家坐飛機時更願意買保險,坐汽車時反而不願意購買,明明從出事的概率上講,飛機應該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其實這些全都是由於錯判概率而導致的決策偏差。
人在決策時,內心給予一件事情的權重並不等於它的實際概率。這和理性人的做法完全不同。
若出事的後果很嚴重,則低概率事件就容易被高估。
若具有很高的絕對收益,但概率很低,投資者往往會被絕對收益吸引,而忽視了概率。
買彩票、打新股都是這樣的理由。這個特徵,用學術的語言講,叫「偏度」高。市場上有很多這種偏度高的投資品種。
高概率事件容易被低估
父母對你的關心是高概率事件,擁有的時候被低估,失去的時候才覺得美;
資金配置比例決定了你的收益,但容易被低估忽視,大家更願意花時間去研究到底買哪只股票;
四、啟發與幫助
到現在,陸蓉的課程還沒有結束,但其實自己很有困惑:
1、現在想的非理性判斷、非理性決策,其實和心理學上的東西是一樣的,和自己曾經學過的《決策與判斷》《博弈論》是一樣的,沒有看到具體的區別;
2、更加理解自己在投資上的一些情緒,但還是無法克服;
3、如果可以通過行為金融學,試圖去預測大的金融市場走向,那這門課才會變得更有意思。
先期待一下後面的內容吧。
㈡ 行為金融學對投資有哪些重要的影響和意義
行為金融學就是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的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是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它和演化證券學(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簡稱EAS)一道,是當前金融投資理論最引人注目的兩大重點研究領域。
行為金融學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㈢ 行為金融學下股票市場羊群效應分析
行為金融學下股票市場羊群效應分析
市場信息不對稱是形成羊群效應的主要原因,只有規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強市場的透明度,才能使投資者及時掌握真實有效並且全面的信息,市場才能夠逐漸變得公平。那麼,行為金融學下股票市場如何預防羊群效應呢?
20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學的研究進入金融領域,行為金融學理論在對一系列不同於有效市場假設的異常現象的研究中不斷發展壯大;其中羊群行為作為行為金融學理論的一個分支,備受學者關注。羊群行為是股票市場異象之一,它難以用建立在理性人假設基礎之上的傳統金融理論進行合理解釋。它的概念來源於動物界,意指動物們群居生活、成群移動等行為;後來這個概念被引申來描述人類社會現象,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的思考、感官和行動,採取跟大多數人一致的策略,以期降低決策失敗的風險,減少行動成本,盡可能地增加收益。隨著行為金融理論的發展,這一概念被進一步引人金融市場,用以表達在信息不確定下,投資者的行為是相互影響的,出現“羊群效應”、“聚集效應”,導致股票價格就出現系統性的偏差。本文主要針對股票市場上的羊群效應進行研究探討。
1羊群效應的概念及特徵
羊群行為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的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也被稱為“從眾效應”。金融市場上的羊群行為是一種特殊的有限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在不完全信息的環境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的決策;或者過度依賴於輿論,而不考慮自己得到的信息的行為。由於羊群行為具有傳染性,因此把存在於多個行為主體之間的羊群行為現象稱為羊群效應,主要研究信息傳遞和行為主體決策之間的相互影響及這種影響對信息傳遞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羊群行為的特徵包括:(1)先做出決定的投資者的行為對後面大多數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2)常常會導致投資者形成錯誤的投資決策;(3)當投資者發現決策錯誤之後,會根據更新的信息或已有的經驗做出相反的決策,從而開始新一輪方向相反的從眾。從羊群行為的特徵可以看出,羊群行為的出現有兩個條件:首先,別人的決策行為是可以觀察到的,否則無法模仿;其次,所有決策並不是同時做出的,而是有先後次序發生的。行為金融學是通過對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心理偏差的系統分析來描述羊群行為的。當證券市場面臨眾多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其心理因素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人類固有的行為模式會不知不覺地主宰著投資者的行為。每一個投資者開始總是試圖進行理性投資,並希望規避風險。初始羊群效應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強化羊群效應使得偏差得以擴散和放大。
2羊群效應的形成原因
機構投資者的特點是既有個體的行為特徵又有群體的行為特徵。在股票市場中,一方面投資基金的投資決策主要由基金經理做出,因而基金的投資就不可避免地帶有基金經理個人的投資行為特徵;另一方面,投資基金由於是群體性的研究,其信息來源比一般個體投資者要廣得多,故而股票市場的投資行為又帶有群體行為的特徵。因此,股票市場中羊群效應產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機制因素
(1)機構投資者的委託代理機制不完善
從投資股票者來看,作為代理人其目標是讓委託人的滿意度最高,盡管在投資初期,基金公司對投資策略、投資風格、投資理念也做了詳細地制定,但是畢竟是要取悅委託人。因此,基金公司原先的投機策略不得不讓位於對名譽的維護,不得不從眾和跟風。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如果採取同其他基金同業相同的投資策略,則至少可以取得平均收益水平,相同的策略操作產生了羊群效應。
(2)缺乏信用經濟基礎
股票市場的建立需要發達的信用經濟基礎,但對於信用體系不健全的中國來說,必然會帶來不健全的股票市場。同時市場基礎不完善的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性較大,當投資者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時,特別是當投資者依靠自身能力不能做出正確判定時,投資者將會明顯地追隨其他人的觀點。市場波動性越大,市場風險越大,投資者的預期就越不確定,這時候投資者會更多地觀察他人的交易行為並加以模仿羊群行為程度增大。
(3)可供股票投資者選擇的優質品種不多
由於市場上絕大多數的股票估值偏高,具備投資價值的優質藍籌股和績優成長股的數量過少,稀缺的優質公司股票就當仁不讓地成為基金追逐的對象。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機構投資者在挑選自己投資組合時都紛紛追逐市場熱點,同時買賣相同的股票,選擇那些業績突出,盈利能力強,具有行業代表性的龍頭企業,這樣就形成了眾多機構投資者同時投資於少數藍籌股績優股的現象,產生基金投資的“羊群”效應,交叉持股自然不能避免。
(二)投資者自身因素
(1)投資理念模糊、投資知識缺乏
我國股票市場上投資者大多數缺乏專業的股票投資知識,這表現在投資者無法分析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或對國家出台的政策不能從深層次的把握,同時對經濟的動向不能很好的把握,這就造成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無法憑借自己的能力去判斷股票的價值,很容易形成混亂的投資局面。同時市場上那些專業的投資者一般都系統學習過投資知識並且經驗豐富,對信息的把握能力也比普通的投資者要強,也能夠對國家宏觀經濟的大環境、整個證券市場的運行趨勢以及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進行全面深刻的研究。這些投資者往往成為羊群效應的領頭羊,而那些缺乏專業知識的投資者成為羊群。
(2)從眾投資者的非理性跟風
從眾投資者是非完全理性的,投資者做出的決策並不完全出自其理性的分析,而更容易受情緒、心態等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這樣當投資者處在投資群體當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採取與其他人一致的行動。這樣做可以使個體獲得一種安全感。當投資者做出的決策與其他人不一致的時候,投資者很容易懷疑自己的判斷進而改變自己的判斷,選擇與其他人一致的行為。股票市場中的投資者大部分缺乏專業的知識,對於那些最近幾年才加入到股票市場中的投資者來說更加缺乏相關的經驗,絕大多數投資者沒有接受投資方面專業知識的訓練,對證券市場研究能力不強,不能夠對相關的股票進行系統的合理分析,他們投資時候往往是聽取各種專家的建議,這些投資者就扮演著跟隨頭羊的“羊群”。
(3)缺乏良好的心態
我國股票市場建立時間短,多數為新股民,這些投資者往往缺乏良好的心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投資者抱有非理性的收益預期;第二,獲得虛假的心理安全感;第三,大眾化思維。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群體活動中,容易出現去個體化傾向,即個體的自我意識變弱,更傾向於採取與集體一致的行動。行為金融學也贊同這個觀點,並認為投資者並非完全理性的,其投資行為受其情緒、態度等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
3弱化羊群效應的措施
理性的羊群效應對我國的股票市場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個人投資者缺乏專業的.知識和對市場有效信息的充分掌握,因此理性的羊群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投資者確定自己的投資策略,獲取收益,規避風險。其次,理性的羊群效應有利於加快股票市場價格發現的速度,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維護市場的穩定,因為此時羊群效應的發生使得大量資金能夠快速的向具有投資價值的企業流入,從而優化市場的資源配置職能。除此之外,理性的羊群效應能夠促進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使得股票的價格更向其內在價值靠攏,這能有效的提高市場效率。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擴大信息披露的范圍
市場信息不對稱是形成羊群效應的主要原因,只有規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強市場的透明度,才能使投資者及時掌握真實有效並且全面的信息,市場才能夠逐漸變得公平。為了增強信息市場的透明度,使投資者獲得完全公平的競爭條件,弱化市場羊群效應,就要充分和及時地披露真實信息。所有可能對股票市場中的股票走勢產生影響的信息都應該及時的予以公開,包括企業對某個項目的操作情況,如兼並和收購的各項工程的進展情況,不能等到股價急劇變化之後再披露有關資料。而由於上市公司在披露自身信息方面缺乏主觀能動性,也因此需要監管制度的約束,對於瞞報信息或者報虛假信息的上市公司應當予以嚴厲的處罰。
(二)培養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倡導正確的投資方式
羊群效應的另一重要產生原因,是由於投資者抱著投機心態的錯誤投資理念,普遍持股期限短是其一大特點,在市場出現震盪時,羊群效應會使得市場震盪進一步惡化。因此,一是通過媒體網路等方式向公眾傳輸選擇有價值的股票長期投資長期持有,以公司價值為投資目標的理念。二是加強管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紅政策,杜絕上市公司不給股東配發紅利的現象。三是對股票投資者的專業技能進行培訓,倡導以長期投資價值為核心的投資理念。在進行投資時應以長期平均收益為中心選擇有價股票,即選擇一個有潛力的有價股票長期持有,而不是跟風炒作。當市場中的投資者更成熟更理性時,市場中的羊群效會減少。
(三)改善股票投資市場的外部環境,拓寬投資渠道
一方面,規范上市渠道,盡可能地擴大市場的容量,並將重點放在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另一方面,加快發展股票類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選擇投資組合時有更多的風險對沖工具,為投資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外部環境。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雙刀劍,不僅對股票市場起著穩定作用,同時也可能加劇股票市場的動盪。但是目前我國股票市場上推出的股指期貨與融資融券等業務,門檻過高,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無法涉足,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不明顯,甚至可能成為那些機構投資者操控市場的工具,從而加劇市場短線的風險性。縱觀國外成熟的股票市場推出的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對市場所起的穩定作用,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金融衍生工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股票市場中的羊群行為,能夠為市場長期的穩定發展帶來好處。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衍生工具帶來的穩定功能,對衍生工具帶來的危害採取弱化遏制的措施。
;㈣ 行為金融學底層概念及其對股市的指導
行為金融學是以心理學為基礎開展的金融學研究,其本質就是研究人性,然後利用人性在金融市場錯誤獲利。之前看過《助推》、《思考快與慢》、《錯誤的行為》等心理學書籍,對於其中的理論看的是雲里霧里,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在實際中應用這些理論,有幸學習了《行為金融學》這門課程,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結合後能產生的巨大威力,也感謝陸蓉老師能夠不吝所學,將自己的理解通過深入淺出的課程進行系統講解。
全部課程范圍6個模塊30節課,從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區別講起,告訴我們認知非理性和決策非理性會導致的錯誤行為,然後結合股市實戰告訴我們如何制定自己的交易策略、如何避免犯錯、如何盡量獲利。個人覺得還是其中關於人的認知偏差部分內容講的比較透徹,而且跟實戰結合的比較緊密,後面關於股票操作部分的內容,只能限於理論分析,對於股市實戰指導意義不是很大。
一、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區別
1、二者的核心理念不同(大盤是否可預測)
傳統金融學:研究的是市場「應該是」什麼樣。研究的是長遠基準。認為市場不可預測的、無法戰勝的。
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是真實市場「實際是」什麼樣,不能用「應該是」的理論去指導實踐。可以理解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認為市場是有規律的、可戰勝的。
2、二者的理論基礎不同(人是否理性)
傳統金融學的理論基礎是「有效市場假說」,認為人都是理性的,市場決策會讓所有的資源得到最優配置;理性人會選對自己效用最大的那個(預期效用最大化)。
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基礎是社會科學、心理學,最擅長投資實戰、制定交易策略;認為你沒辦法正確認識你的決策對象;決策並不取決於效用的絕對值,而是要看跟誰比。(前景理論、決策非理性)
3、二者對市場收益認識不同(套利可否消除價格偏差)
傳統金融學:套利是所有理論成立的基礎,零成本、無風險、正收益。
行為金融學:真實市場的套利是有限制的(有限套利),使得理性人不敢去套利,從而存在套利機會,從而存在價格錯誤。常見的三種套利方法:一是跨市場套利;二是跨商品套利;三是跨期限套利。只要是套利就一定是有成本、有風險、不一定正收益的。
二、認知非理性
定義:無法正確認識你想要了解的事物。
原因: 人在處理信息(收集、處理、輸出、反饋)的整個過程中都存在認知偏差。
1、信息收集階段的認知偏差: 一是易記性偏差 ,容易只關注自己的熟悉的、生動的、最近的信息; 二是信息發生順序 影響決策,常見的有「首位效應」和「末位效應」。
2、信息處理階段的認知偏差: 代表性偏差 (根據代表性特徵做出沖動判斷); 賭徒謬誤 :將「大數定律」誤用為「小數定律」。
3、信息輸出階段的認知偏差:決策階段最容易犯得錯誤就是 「過度自信」, 這是人的性格決定的。過度自信產生的原因在於輸入信息無限,但是人的能力確是有上限的,雖然能力不增長了,但是自信心確還在上升。過度自信能放大市場成交量、提高市場流動性,對市場是有益的;但是過度自信會使人忽視風險、做出過度交易。影響過度自信的因素:一是專業知識會影響過度自信的程度;二是經驗會影響過度自信的程度。如何避免過度自信:站在第三方的立場評判自己。
4、信息反饋(總結)階段的認知偏差: 一是自我歸因偏差 :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將失敗歸因於客觀,找不到真正失敗成功的原因; 二是後見之明: 當事情出現結果後,誤以為自己早就知道的一種錯覺,導致人們在估計風險時過度樂觀; 三是認知失調 :當結果與預期不一致時,對事實避而不見或扭曲,導致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饋; 四是確認性偏差: 只看自己感興趣的證據和信息,導致信息的片面性; 五是神奇性思考: 將相關性誤認為因果性,雄雞一唱天下白式的謬誤。以上五種謬誤導致我們容易重蹈覆轍,在同一個地方摔倒。
三、決策非理性
認知和決策的區別:認知是對單個對象的了解過程;決策是對兩個或對個對象的比較選擇過程。
1 、前景理論
定義:決策依賴於參考點。人就是通過變化來體驗生活的!因此可以通過改變參考點操縱人們的決策。影響參考點的幾個因素:一是歷史水平(成交價、最高價、最低價);二是期望水平;三是同群效應(身邊人的決策)。
依據前景理論,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容易出現兩個問題:一是損失厭惡,導致無法正確對待盈利和虧損;二是錯誤的判斷高概率、低概率事件,做出錯誤決定
(1)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定義:決策時,賦予「避害」的權重大於「趨利」,對投資者影響有二:一是讓投資者盡量避免做出讓自己損失的決定;二是讓投資者難以止損。
損失厭惡的表現:盈利的時候,會厭惡風險,選擇「落袋為安」;虧損的時候,不願意接受確定性損失。
損失厭惡的危害:在熊市中讓你不想把虧損變成事實、風險偏好讓你想搏一把,雪上加霜;在牛市中一是容易落袋為安;二是出現「賭場錢效應」(賺錢很容易時,會輕視風險)。
損失厭惡的克服:熊市中盡快賣出;牛市中克服參考點影響,忘記買入價位,根據預期做決策(動態思維,不要總是往前看,要多看現在,徐棄郁的《英國簡史》中體現的也是這種思維方式)。
(2)概率偏度
定義:概率偏度發揮的是概率權重的作用,在考慮收益和風險的時候,要注重「偏度」。概率權重與決策權重的轉化是非線性的,事件的決策權重不等於事件發生的概率。
四種表現及危害:一是高估「低概率」會讓人做出非理性相反的決定,如坐飛機、打新股;二是低估「低概率」,會讓人忽視風險;三是低估「高概率」表現為不重視資本配置,容易忽視確定性高的項目;四是高估「高概率」容易發生在連續決策事件中,忽視決策鏈條的長度,讓自己置於風險之中。
2 、狹隘框架
定義:決策時沒有全局觀。
機理分析:觀察立體的金融市場可以區分兩個維度:一是橫截面維度(同一時刻不同的投資品種);二是時間維度(一個投資品種在不同時間的表現)。
橫截面維度:不要過度關注單支個股的變化,而是考慮與組合資產之間協調波動的方向及幅度,否則就要陷入狹隘框架的陷阱。
時間維度:每日清點資產,會增加參考點效應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如何避免「回頭看」?擺脫參考點影響。看看股票在當下價格的時候,你願意持有的倉位。
3 、心理賬戶(塞勒)
定義:與真實賬戶對應而言,通常表現為與心理賬戶不對等。
產生機理:決策行為不受真實賬戶影響,而是受心理賬戶影響。人的心理賬戶有多個,彼此分割。
危害:一是導致人們缺乏長遠眼光,不能全局看問題,因厭惡損失導致投資過分保守;二是總組合對於投資者並不是最優的。例如旅遊消費中先付費的體驗優於後付費的體驗;福利和工資分開發更加有利於提高幸福度。
如何避免心理賬戶的干擾:通盤考慮所有賬戶資產。
4 、博弈
金融投資其實就是在猜別人,你認為別人是怎麼想的,比你是怎麼想的更重要。
投資應該以他人的看法作為決策依據。
四、常見錯誤
1 、買熟悉的股票(分散化不足)
產生原因:人在心理上有模糊規避的傾向。
危害:分散化不足
風險:投資的變動方向與你現有資產的變動方向一致。風險與風險源成正相關性。
破解:降低風險應該配置與現有資產波動不相關的資產。按行業配置防禦性、周期性股票。
2 、簡單分散化
資本配置是指資金在股票、債權、銀行存款中的配置比例,對總收益影響超過90%。理性投資者應該清楚自己的風險偏好,進行合適的資本配置。最優資本配置應該讓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取決於三個變數:資產收益、資產風險、自己的風險偏好
3 、過度交易
過度交易的本質在於:投資者相信自己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具備交易條件,可實際上,這些信息根本不足以支撐任何交易
過度交易的影響因素:一是性別因素:男性交易頻率更高,單身男性更加頻繁;二是理性程度弱的人易於頻繁交易;三是方便的交易方式、緊密的朋友圈、交易經驗都會導致頻率增加。
如何避免過度交易:獨處和靜思
4 、賣出行為偏差
表現:「售盈持虧」,投資者不願意以低於購買價格出售資產。
機理分析:前景理論,人在收益和損失區域的風險偏好不同。盈利時,討厭風險,希望落袋為安;虧損時,偏好風險,希望放手一搏。
如何克制: 一是 認識到處置效應是一種決策錯誤,出售行為應該忘掉過去,向前看,賣出未來預期收益低的; 二是 舉一反三,多了解類似現象,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5 、買入行為偏差
買入行為偏差的幾個特徵: 一是追漲 ,背後的機理是投資者總是容易「往回看」,以為歷史會重演,實際上是自己的幻覺;正確的做法是不要沖動、不要「往前看」受過去信息的影響; 二是有限關注 :背後的機理是只要是引起關注的事件,三種情況(放量、新信息發布、漲跌停)都會引發買入(因為中國股市無法做空); 三是容易重復做同一隻股票 ,正確的做法應該多看不同的股票; 四是攤薄成本偏好(低吸), 這是由狹隘框架和參考點位效應造成的。
6、羊群效應
定義:放棄自己判斷,追隨大眾的決策。
追隨的弊端所在: 一是 概念股炒作沒有基本面支撐; 二是 羊群效應產生過程中,上市公司、分析師、媒體、機構投資者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誘使投資者成為「羊群」; 三是 投資者容易被高收益、低概率事件吸引。
五、如何預測大盤
幾個概念:
(1)貼現值:股票現在的價值;
(2)價格:股票未來所有股息的貼現值;
(3)市盈率(P/E):股票的價格/每股收益;預測的時候只要看P值,如果股價過高,就會向下波動。高水平的市盈率是由投資者的情形導致的。
行為金融學派認為大盤是可預測的,其原理是:價值和價格之間存在過度波動的現象,根據股息的貼現,是可以預測股價的。採用的工具是:比較貼現值和股價的波動關系,而且該理論可以用歷史數據進行驗證。
大盤的可預測周期為10年,對於股票的短期指導性不大,但是可以用來判斷當期市場的系統性風險。通過經濟景氣的先導指標、企業財務預測獲得部分指標計算股票市場波動的基準,然後將股票市場與該基準比對。
六、如何配置股票
該部分有幾個點: 一是要買入並持有股票。 因為從歷史數據分析來看,股票的年化收益率為10%,所以應該持有股票,但是問題時如何在合適的時間買入並持有股票? 二是要看交易量: 交易量反映的是投資者的意見分歧程度,交易量越大,則分歧越大,這個時候就有獲利機會。交易量的理論基礎是米勒假說。 三是多看換手率 (其實和交易量是一回事),換手率下降前,可以買入;當換手率快速下降的時候,賣出。四是利用博傻理論獲利,其核心思想是快速交易、不能長期持有股票不動。
附:米勒假說
定義:市場均衡的時候(也就是沒有成交量),價格是高估的,價格反映的是樂觀者的預期。
兩個條件:一是投資者有價格分歧;二是市場有賣空約束。
兩個推論:一是分歧越大、股價越高估;二是越是難賣空,股價越高估。
指導意義:一是告訴我們股價有泡沫是常態;二是越是放量、越要警惕泡沫;三是要多關注賣空困難的市場和證券;
七:如何制定交易策略
行為金融交易策略定義:利用行為金融學原理而制定的交易策略。
前提條件:一是投資者要犯錯,使得價格不等於價值;二是需要做與犯錯的投資者方向相反的操作;三是價格要向理性的方向收斂。
兩大優勢:一是節約成本,通過策略模型替代市場調研;二是人為干預少,阿姨有效控制風險
1、行為組合策略原理
本質:使得在不增加風險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盈利。
找到異象因子,並驗證其真假。檢驗的四步走:一是把市場上所有具有「異象特徵」的股票排序;二是把排序好的股票分為10等分;三是構建對沖組合;四是檢查組合風險。(這種方法適合於機構,不適用於個人)
2、規模策略和價值策略
規模溢價效應:規模不同的公司,股票收益不一樣。在中國更適合買小盤股。
價值溢價效應:市盈率低的股票收益更高。
3、運用好股價規律
一是長期反轉策略,利用的是投資者過度反應的心裡偏差,產生的股價過高或過低現象;二是慣性效應;追漲殺跌,利用的是投資者對信息反應不足的心裡偏差。區分二者的原則是時間長短,前者是利用長期價格規律、後者是利用短期價格規律。
4、應計交易策略
看財務報表時,在關注每股收益的同時,必須看應計項目的多少,這才是反應一個股票的真實價值。買入應計項目少、賣空應計項目多的股票,可以獲得收益。
應計項目=應收賬款一應付賬款+存貨(應收賬款越多,盈利質量越差;應付賬款越少,盈利質量越差;存貨越多,盈利質量越差),綜上,應計項目越高,公司盈利質量越差。
每股收益反應的是盈利水平、應計項目反應的是盈利質量。
5、盈餘公告後漂移
好消息使股價上漲、壞消息使股價下跌,可以根據公布消息後進行股票操作;但是要注意看看好消息的力度,是否已經被提前預知,沒有提起預知的好消息才是真正的好消息。
構建策略的時候應該按照沒有被預期到的盈利增長來排序。但是因為在中國,好消息都會提前泄露,所以該策略並不適用於A股。
㈤ 行為金融學與證券投資博弈的目錄
第一章 從諾貝爾經濟學獎看金融學的發展
第一節 諾貝爾經濟學獎溯源
第二節 金融理論的發展與前沿
一、一般均衡框架下的資產定價
二、投資組合理論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三、期權定價公式
四、套利定價理論
五、行為金融學與市場微觀結構理論
第三節 誰將是下一位金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第二章 有效市場理論
第一節 有效市場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有效市場假說的含義及其三種形式
第三節 有效市場假說的理論基礎
第四節 市場有效性假說的實證檢驗
一、市場有效性的實證檢驗方法
二、市場有效性假說的實證含義
第五節 有效市場假說的作用
第三章 標准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沖突與演變
第一節 標准金融理論的基礎及其缺陷
一、有效市場假說是標准金融理論的基石
二、有效市場假說的理論缺陷
第二節 行為金融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行為金融學產生與發展的根本原因
二、行為金融理論的發展歷史
三、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
四、行為金融學主張的投資策略
第三節 標准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沖突
第四節 標准金融理論存在的合理性
第五節 對行為金融學的客觀認識
第六節 對兩種金融理論的前景展望
第四章 證券市場異常現象及其行為金融學研究
第一節 證券市場對標准金融理論的偏離:股價異常
現象
一、基本面異常
二、技術面異常
三、日期異常
四、規模異常
五、其他異常
第二節 證券市場對標准金融理論的偏離:投資者行為
異象
一、投資分散度不足
二、過度自信與過度交易
三、避免遺憾與處置效應
四、注意效應與錯誤的過度買人
第三節 解釋證券市場異常現象的行為金融基本理論
一、雜訊交易理論
二、前景理論
三、過度自信理論
第四節 幾個典型的投資行為模型
一、BSV模型
二、DHS模型
三、HS模型
四、BCAPM模型
五、BPT模型
第五章 預期理論
第一節 從數理預期到人類預期
第二節 以往的樂觀主義和被忽視的預期
第三節 期望
第四節 預期和主觀期望效用
第五節 預期形成模型
第六節 其他問題
一、經濟學中的預期理論
二、預期和目標
三、賭徒謬誤和反回歸行為
四、金融市場中主觀預期的作用
五、社會對預期的影響
六、金融預期可以被操縱嗎
七、前景理論
第六童決策、不確定性和風險態度
第一節 復雜動態決策中的錯誤
一、心理學中的決策概念
二、在復雜系統中的決策
三、復雜決策中常見的錯誤
第二節 風險和不確定性
一、風險的概念
二、風險態度
第三節 風險決策的傳統理論:期望效用理論
一、基本內容
二、對期望效用理論的質疑
第四節 對期望效用理論的修正
一、後悔理論
二、前景理論
第七章 金融市場中的認知偏差
第一節 認知偏差產生的根源
一、基於人類信息處理過程產生的認知偏差
二、基於規律識別產生的認知偏差
第二節 認知偏差是否普遍存在:來自專業人士的證據
一、專業人士的特徵
二、對專業人士認知的實證結論
第三節 認知偏差的形成方式
一、代表性法則
二、可得性法則
三、錨定與調整法則
第四節 金融市場上常見的認知偏差
一、過度自信
二、保守主義偏差
三、框定偏差
四、事後聰明偏差
五、小數定律偏差
六、損失厭惡與後悔厭惡
七、確認偏差與「阿Q精神」
八、心理賬戶
第八章金融市場中的情緒、動機與自我控制
第一節 基於投資者情緒的金融市場異象:反應過度
與反應不足
一、反應過度與反應不足的概念
二、反應過度與反應不足的相關研究
第二節 金融市場中投資者情緒特徵及影響
一、情緒的概念及特徵
二、心態對投資的影響
三、過度反應的情緒指標——一信心的影響
第三節 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者動機
第四節 自控在證券投資中的應用
一、人類的需求與滿足
二、自我控制的概念
三、心理學對自我控制的研究
四、金融市場中的自我控制
五、如何做到自我控制
第九章 證券投資博弈:散戶跟風行為的博弈分析
第一節 博弈與均衡
一、納什均衡(NE)
二、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SPNE)
三、貝葉斯納什均衡(BNE)
四、完美貝葉斯納什均衡(PBNE)
第二節 博弈論與證券投資
第三節 金融市場上的跟風行為:羊群效應
一、羊群效應
二、羊群行為的形成機理
三、理性羊群行為的幾種理論模型
第四節 證券分析師羊群行為的博弈分析
第五節 證券市場反饋效應與投機泡沫的博弈分析
一、反饋理論:解釋股市投機泡沫的新視角
二、信念、反饋效應與投資泡沫:一個不完全信息動態
博弈的模型
第十章證券投資博弈:機構大戶影響股票價格的博弈分析
第一節 機構投資者對股票價格影響的博弈分析
第二節 格羅斯曼一斯蒂格利茨悖論(模型)
第三節 多種風險證券的阿麥蒂模型
第四節 拉豐一麥斯肯模型:內幕交易人與市場有效性
假說
第五節 機構投資者定價策略的博弈分析
參考文獻
㈥ 行為金融學的應用
我國的證券市場是一個新興的市場,在許多方面尚未成熟。目前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過度投機性,而其產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眾多中小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可分為機構投資者與普通投資者,前者在資金實力、分析手段與信息獲得與把握上具有優勢;而後者由於勢單力薄,經常揣摩、打聽前者的消息或行動,作為自己決策的參考依據。
在我國,中小投資者占投資者的絕大部分,他們的決策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市場的發展狀況,而他們又以弱勢人群的姿態出現,其決策行為的非理性嚴重導致了市場的不穩定。因此,僅藉助現代金融學的方法無法正確分析我國證券市場,我們應充分重視行為金融學這一新興理論方法,利用它來發展、完善現代金融學,並將其應用到我國的證券市場。 將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我國證券市場的實踐中,合理引導投資者的行為。對於廣大中小投資者,要通過教育來使其趨於理性化,提高證券市場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能力和市場的運作效率。對於機構投資者,要提高其投資管理水平。例如,行為金融學對我國開放式基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開放式基金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基金份額的贖回,基金經理要根據其對贖回量的估計確定資產的流動性,而這就不可避免地要估計投資者的行為決策方式。投資者往往在受到壓力時高估風險,稍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可能大量贖回,而從眾心理又可能深化這種趨勢,使基金受到更大的壓力。另外,由於投資者的後悔與謹慎心理,他們常常利用代理人制度轉移其對經濟結果的責任及受到的壓力,通過深入分析這一點,基金經理就能確定合理的管理費率,提高基金的運作水平。
資本市場與機構投資者的發展使得投資基金逐漸成為資本市場中的主要投資機構,以共同基金、養老基金以及對沖基金等眾多投資基金為主體的投資機構已經成為市場中最重要的投資主體。投資基金地位的上升也使得投資基金逐漸成為居民投資者的重要投資對象,因此如何在眾多投資基金中確定投資對象就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課題。投資基金經理是投資基金的管理層,是基金投資策略的確定者和實施者。投資基金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基金經理的選擇。基金經理層的專業學識與心理素質也成為選擇基金時的重要考慮因素。對於基金經理的選擇以前主要是以傳統的有效市場理論和信息理論為指導,但是隨著金融理論的發展,行為金融學理論在這個領域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根據行為金融學理論,結合中國證券市場的實際,我國投資者在確定投資對象與選擇基金經理時,除了傳統金融理論中的考慮因素,還必須從行為金融理論出發進行考慮。
首先,優秀的基金經理應該具有雄厚的專業學術基礎和豐富的金融專業理論與實踐知識。受過正規教育,知識背景豐富的經理對市場信息的收集分析能力和對市場的形勢判斷能力相對較強,這一點在發達國家中表現得較明顯。1994年7月第四期的BusinessWeek曾經公布過一個調查結果:將美國的大部分基金按照該基金中同樣位置的經理是否是常青藤盟校畢業生劃分,結果發現由常青藤盟校畢業擔任經理的基金比其他基金的回報率高出40個基本點。芝加哥大學學者JudithChevaliert和MIT學者GlennEllison抽取了1988年到1994年期間美國的492個基金經理(限於增長和收入型基金)的樣本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擁有MBA學位或者在作為學生期間SAT成績優秀的基金經理,其管理的基金業績顯著優於沒有MBA學位和SAT成績平常的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業績。基金經理畢業學校、學習成績、從業年限等因素的差別所導致基金業績的差別實際反映了經理金融專業知識、從業經驗、利用社交關系網路能力、收集處理市場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差別,因而也是投資者選擇基金經理時應該考慮的因素(,1999)。
其次,優秀的基金經理不僅應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與信息分析處理能力,還應當了解市場中的投資者和自己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和行為偏差;優秀的基金經理應當能夠避免由於自身的心理因素造成重大失誤並且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和決策失誤對市場產生的影響,並採取相應的投資策略。例如,根據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市場中的投資主體可能會對市場中的信息反應遲緩,在利好消息造成某種證券價格上漲後,這種上漲的趨勢就有可能持續一定的時間。因此,買入價格開始上漲的證券,賣出價格開始下跌的證券的動量投資策略(MomentumStrategies)就成為投資基金可以選擇的投資策略。此時,基金經理對於投資者的心理、對於市場延遲反應影響的性質和程度,以及證券價格變動的趨勢和持續時間必須有深刻地了解和准確把握,才能在合適時機買入和賣出證券。此時對於投資大眾心理的研究和把握就成為優秀的投資基金經理必備的一項重要能力。
再次,從大眾投資者的角度來分析,在選擇投資基金確定自身投資組合時必須考慮到基金經理對預期風險收益的影響和偏差。例如,如前文所述基金經理可能由於過於自信而過高估計自身的能力,此時基金經理就有可能為了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從事風險較大的投資(DeLongJ.Bradford,AndreiShleifer,LawrenceH.SummersandRobertJ.Waldmann,1991)。同樣在一段時期內投資業績優秀的基金經理有可能為了保持自己的聲譽而採取較以前更穩定的投資策略以降低基金投資組合的風險程度,從而鎖定基金的投資收益。在以上兩種情況下,居民投資者投資組合的預期風險狀況均有可能由於基金經理的行為被放大或縮小。因此,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必須對於經理人的心理變化和行為傾向進行關注,避免選定的投資組合的風險收益發生意外的變化。
最後,投資者還必須注意基金經理出於提高自身利益的心理動機可能會故意扭曲自身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形象。例如基金經理會在投資基金信息披露日(如年報、中報公布日)附近調整投資頭寸,以提升基金和經理自身在市場中的公眾形象,研究表明許多投資機構在第四季度或年末具有買入風險較小,前一段時間內價格上升、收益為正的證券,賣出風險較大、前一段時間價格下跌、收益為負的證券的傾向(JosefLakonishoketal,1991)。因此,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經理時需要考慮有關基金信息和數據的有效性和真實性。 (一)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
市場參與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為偏差導致了市場價格的偏離,而若能合理利用這一偏差將能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這就形成了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傳統投資策略還存在投資者搜集信息,處理信息能力的變動,而人類的心理決策特徵是長期演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某些行為是穩定的和跨文化的,行為金融投資理念的交易策略相應也就更具有相當的持久性。從國外看,基本市場異象的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主要有價值投資策略與反向投資策略:動量交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等等。近年來,美國的共同基金中已經出現了基本行為金融學理論的證券投資基金,如行為金融學大師RichardThaler發起的Fuller—Thaler資產管理公司,其中有一些還取得了復合收益率25%的良好投資業績。
(二)演化證券學投資策略
演化證券學(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簡稱EAS)是運用生物進化原理系統闡釋股市運行機理的新興交叉學科,是證券投資研究的一個具有生命力和豐富內涵的新領域。與現代金融學的「理性人」、「有效市場」相關假設不同,演化證券學重視對「生物本能」和「競爭與適應」的研究,強調人性和市場環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揭示股市生存法則最有潛力的前沿科學。其開山之作《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研究成果,顛覆了股市運行機理的傳統理論,可稱為達爾文式的範式革命。當前,演化證券學和行為金融學一道已成為金融學的熱門邊緣交叉學科,對傳統金融理論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個全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體系,演化證券學摒棄證券市場行為分析中普遍流行的數學和物理學範式,突破機械論的線性思維定式和各種理想化假設,研究指出股市波動既不是傳統經濟學認為的線性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也不是隨機漫步理論認為的「布朗運動」,而是一種特殊的、非線性、復雜多變的「生命運動」,其典型特徵包括: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節律性等。這就是為什麼股市波動既有一定規律可循,又難以被定量描述和准確預測的最根本原因。
比較常用的演化證券學模型,主要有如下幾種:MGS模型、BGS模型、AGS模型、PGS模型、IGS模型、VGS模型、RGS模型等。
(三)對我國機構投資者的啟示
行為金融學對我國開放式基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開放式基金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基金份額的贖回,基金經理要根據其對贖回量的估計確定資產的流動性,而這就不可避免地要估計投資者的行為決策方式。投資者往往在受到壓力時高估風險,稍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可能大量贖回,而從眾心理又可能深化這種趨勢,使基金受到更大的壓力。另外,由於投資者的後悔與謹慎心理,他們常常利用代理人制度轉移其對經濟結果的責任及受到的壓力,通過深入分析這一點,基金經理就能確定合理的管理費率,提高基金的運作水平。
機構投資者本應成為我國證券市場中投資理念和投資策略的領導者,但我國的各類基金卻一直是投資風格模糊。其可以考慮利用市場現象的行為金融學解釋,並依據我國證券市場的特性,採取相應的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
1、反向投資策略與價值投資策略
該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好的股票。如選擇低市盈率的股票。選擇股票市值與賬面價值比值低的股票、選擇歷史收益率低的股票等。行為經濟學認為,反向投資策略是對股市度反應的一種糾正,是一種簡單外推的方法。
中國的股票市場素有「政策市」之稱,不同的投資者對政策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普通個人投資者由於消息的不完全,往往對政策信息表現出過度反應,尤其是我國的個人投資者對政策面消息的反應尤為強烈。而機構投資者的信息庫和專家隊伍則可以對政策的把握有一定的預見性,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行為反應模式,可以採取反向投資策略,進行積極的波段操作。我國證券市場還存在大量的「跟風」,「跟庄」的羊群行為。使整個市場的預測出現系統性偏差。導致股票價格的偏離,並隨著投資者對價格趨勢的積極跟進而進一步放大了價格與股票基礎價值的偏離。這些對股票價值的高估或低估最終都會隨著金融市場的價值回歸而出現異乎尋常的股價下挫或上揚,也就帶來了相應的價值投資機會。
ST股的股價往往在特別處理或特別轉讓的消息公布後現出不跌反漲的現象。從現為金融學的角度看。由於我國證券市場上殼資源的稀缺性,這類公告效應帶來的不僅是公司陷入嚴重困境的角度看,更是該公司可能會成為潛在並購目標,緊接著就有資產重組等大動作,給投資者帶來其未來收益流價值的預期。這類股票也可以成為機構投資者資產組合中的構成之一。
2、動量交易策略
該策略的核心內容是尋求在一定期間中股價變動的連續性。如股價變動連續趨漲,則採取連續賣出的策略;如股價變動連續趨低,則採取連續買入的策略。
我國投資者的「處置效應」傾向比國外同類研究的發現更加嚴重。根據趙學軍、王永宏(1998-2000)的實證研究發現我國股市中投資者賣出贏者的概率是其賣出輸者概率的兩倍,而Odean(1998)的研究中,國外證券市場中投資者賣出贏者的概率是其賣出輸者概率的1.5倍。處置效應會帶來股票基本價值與市場價值之間的差幅,而這一差價最終的收斂意味著那些有大量資產收益未實現的股票一般要比那些有大量資產虧損未實現的股票有更高的預期回報。利用這一異象可以採用動量交易策略,也就是基於過去股票價格的走勢,通過差幅獲利。
另外,由於投資者的過度自信帶來的錨定效應等也會導致其對新的信息反應不足,使得股票的上揚或下挫趨勢會維持一段時間,因此對此也可以運用動量交易策略,從業績變動與事後股價的這種關系中捕捉到獲利的機會。
3、技術分析策略
我國投資者典型的羊群行為帶來的信息驟集效應也增強了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將圖形分析視為一種進行短期決策的信息,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採用這一主法,驟集在這一「信息」上由此分析得出相似的結論,並據此進行交易時,投資者就會從中獲利,進而又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採用圖形分析的手段,最終使技術分析所預測的預測值與未來的資產價格確實呈現出現正相關關系。
4、演化分析策略
演化分析是以演化證券學理論為基礎,將股市波動的生命運動特性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股市的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和節律性等方面入手,對股價波動方向與空間進行動態跟蹤研究,為股票交易決策提供機會和風險評估的方法總和。在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演化分析這三大證券分析方法中,基本分析主要應用於投資標的物的選擇上,技術分析和演化分析則主要應用於具體投資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判斷上,作為提高投資分析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補充。
㈦ 行為金融學的價值和不足
最近10多年來,在國外資本市場上產生了一門新興的學科——行為金融學。 人們認識到,在資本市場上發生的很多現象和過程完全不能用已經存在的方法和理論來解釋。比如,按照常理,價格跌了就是風險被釋放了,就更安全、更有價值了,這時應該積極買入,但人們反而會拚命賣出。
行為金融學從投資人的行為、心理特徵來分析、解釋資本市場上的某些變化原理和現象。比如,為什麼股價跌了反而賣的人多、買的人少?這是因為人有一種從眾心理,大家總認為大多數人是對的,既然大多數人都採取了賣出的行動,那麼作為個體他也願意賣出。這是人而且也是許多動物固有的心理特徵。再比如,投資界普遍存在一個現象:當一隻股票上漲時,持有者特別願意賣出獲利了結,但當這只股票跌了10%時,就不願意賣出。行為金融學研究發現,這是因為人們有一種損失厭惡的心理特徵,不願意接受損失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投資人明知道企業的基本面有問題了,也不願意賣出,而對「將來能夠漲上去」報以僥幸,並以此來麻痹自己。
行為金融學就是以人的心理特徵和行為特徵為出發點來研究、解釋股市變化的現象。這門學說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歷史性地拋棄了把股市作為一個客觀物質的思維。
在行為金融學出現以前,人們認為股市和樓房是一樣的客觀事物。在股市投資也和工程師設計樓房原理一樣,只要了解地面、材料的承重力,計算長寬高,畫出圖來就能施工,只要嚴格遵守數據施工就是優質的建築,只要從各個角度對股市進行解剖分析、論證計算,就能正確投資。
把股市當死物,結果就研究不下去了,很多現象解釋不了。行為金融學歷史地承認了股市是活物,其很多變化和過程是由人的心理決定的。這就是行為金融學的正確之處。它開辟了一條把人心和人的行為作為股市變化最基礎原因的正確方向。它歷史性地承認了股市變化在很多情況下不是純客觀的,而是與參與者的心理特徵和行為特徵有關。股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性的反映,股市中的很多現象都不符合科學的原理和既定的邏輯。
過去的理論假設資本市場參與者都是計算機,都是沒有情緒的、超級理性的,行為完全遵循利益的原則。實際上,卻並不是這樣的。每次股市大跌或個股價格大跌時都會出現「羊群效應」:一看到別人都在賣,投資者會不顧一切、不問任何原因就條件反射式地賣,這就是人的心理和人性的自然反映。這時,首先出現在他腦海中的不是理性,而是一種自然的條件反射。人的主觀情緒結構就是先是由情緒支配,再由理性支配的。過去,所有的理論都假設人是理性的,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利益最大化來分析,實際上是根本錯誤的。雖然估值、成長等理論都非常有用,但股市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也是心理博弈。巴菲特說的「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就是心理博弈。
糾正了過去資本市場金融理論的基礎性錯誤,這就是行為金融學的重要價值。
然而,行為金融學產生於國外,它也有一些方法論和根本的缺陷。目前,行為金融學主要是探求人類心理有哪些共性的規律性特徵,並且用這些人類基礎的客觀心理特徵來分析解釋股市的現象。在若干年內,行為金融學已經通過試驗,總結、發現、統計、歸納了人類有哪些心理特徵,並用於解釋股市的現象,也告誡投資人有些心理特徵是不利於投資的。總體來說,行為金融學就是統計行為心理特徵,然後用其解釋資本市場的現象。它的不足是發現了問題,但沒有解決問題。它發現了人的心理特徵是股市變化的決定性原因,也發現了一系列人類共有的具體心理特徵,並且把這種具體心理特徵對投資成敗的影響也描寫清了,但是它沒有指出投資者應如何克服這些不利於投資的固有的心理特徵。
也就是說,行為金融學發現、提出、總結了人類有「羊群效應」和從眾等心理特徵,並且也認識到其危害嚴重,但是沒有更進一步指出人類應該怎樣避免這種危害,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用來解決問題。那麼,怎樣克服心理上的缺陷,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認為,答案就在東方哲學、東方文化以及東方修身養性的典籍之中。
㈧ 行為金融學
如果我們了解了有效市場假說、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也認識了收益與風險之間關系的各種資產定價理論,不難發現這些全都建立在股市投資者行為理性的前提之上。
但是有學者認為,很多投資者的行為根本談不上理性。在此觀點之上,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創立了一個全新的經濟學流派,行為金融學。
卡尼曼也因為在這方面做的貢獻榮獲諾貝爾經濟學家。
1.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的核心觀點是:人們並非像經濟學模型假設的那樣理性。
行為金融學家認為市場價格很不精確。而且人們的行為與理性在一些方面存在著系統性偏離;投資者的非理性交易往往是相互關聯的。
學者們認為非理性的行為可以進行分類,大致上說有幾種因素使得非理性的市場行為得以存在:過度自信、判斷偏差、羊群效應、風險厭惡、自豪與悔恨。
2.導致非理性的五大因素
a.過度自信
人在不確定的情形下作判斷時,會有一些方面與理性產生系統性偏離。這些偏差中最普遍的一種是,人們往往對自己的信念和能力過於自信,對未來的評估過於樂觀。最好的印證就是有80%以上的駕駛員都認為自己比人們的平均駕駛水平要高。
卡尼曼指出這種過度自信的傾向在投資者中表現得尤為強烈。與其他多數人比起來,投資者往往會誇大自己的技能技巧,更會否認機會運氣的作用。投資者往往會高估自己的知識水平,低估有關風險,誇大控制事態的能力。
一般而言,男性表現出的過度自信比女性多,尤其在涉及錢財管理事情上的高超技能方面。
過度的自信會導致很多投資者錯誤的確信自己能夠戰勝市場,結果過度投機過度交易,結果可想而知。很多行為金融學家認為投資者過度自信有能力預測公司未來增長性,這導致了所謂增長性股票普遍具有高估的傾向。高增長性會使增長型股票的估值更高,但這些對未來充滿希望的美妙預測常常會落空。因此,在對令人興奮的公司進行增長性預測時表現出來的過度樂觀,可能是行為金融學家認為增長性股票往往遜色於價值型股票的原因之一。
b.判斷偏差 我們會經常遇到投資者確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投資結果。撇開股市長期向上的趨勢不談,連續出現股票收益過高的情況並不會持久,未來的收益一般而言會走低。價值回歸總是存在的。但是,在一些固定的時期,人們典型的普遍看法是認為異乎尋常的好行情總會更好,非同一般的低迷行情總會更加低迷。
投資者的判斷偏差, 可能會引導投資者看見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趨勢,或者說相信能夠發現某個將預測未來股價的股價運行模式。但是實際上,投資者梳理出某種形式的可預測性,而實際上股價走勢卻非常的接近於隨機漫步。
判斷偏差會因人們具有某種傾向性而得到強化,這種傾向就是人們往往錯誤的用"相似性"或"代表性"來代替合理的概率性思考。
c.羊群效應 一般來說,群體做出的決策往往比個體更好。如果更多的信息可以分享,各種不同的觀點都被考慮周到,那麼群體進行的有根有據的討論會優化決策過程。或許自由市場價格機制可以最好的說明經濟體中群體行為是明智的。同樣的可以認為,無數個人和機構投資者通過集體性的買賣決策,會使股票價格以一種方式展現出來:買入一隻股票與另一隻股票相比,看上去是一樣劃算。盡管市場對未來收益的預測常常發生偏差,但是這樣的預測作為一個整體,比起任何單個投資者所做的預測要更為准確。
但是,我們都知道,市場作為一個整體在做定價決策時,並非一直正確,而且還會時不時出現瘋狂的群體行為,最值得一提的就是21世紀初的網路泡沫了。
在群體行為研究中,有個被廣泛認可的現象就是"群體"思維的存在。群體中的個體有時會互相影響,從而更加相信某個不正確的觀點是「正確」的。
《非理性繁榮》一書中就提到,瘋狂的過程會以"正反饋環"的形式進行自我升級。最初的股票上漲鼓動更多的人買入股票,這又使得股票收益水漲船高,從而誘使越來越多的人群參與進來,這個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龐氏騙局"。
d.厭惡損失
馬科維茨一類的金融學家的建立的模型都有一個假設:個人做出決策建立在決策選擇對個人最終財富可能產生什麼程度的影響的基礎之上。而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創立的前景理論挑戰了這一假設,他們認為人們的選擇是由他們對得與失的價值所驅動的。相對於合乎意願的收益來說,等值的損失被認為令人厭惡的多。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下結論認為,損失令人厭惡的程度是等值收益希望擁有程度的2.5倍。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人在面臨損失確定的局面,極有可能放手一搏。面對選擇確定損失750元和75%概率損失1000元25%概率不受損失,人們往往更傾向於後者。
e.自豪與悔恨 投資者一般很難承認在股市做了不好的決策,如果必須向他人承認這一點,悔恨的感覺可能會因此放大。從另一方面,投資者通常會很得意地告訴他人,自己做了什麼成功的投資,獲得了很大的收益。
相關研究記錄表明,投資者有一個很明顯的傾向,賣掉賺錢的股票,抱牢賠錢的股票。賣掉已經上漲的股票會使投資者實現利潤同時建立自豪感,如果拋售賠錢股票,投資者會招致損失,產生懊悔的痛苦情緒。
3.行為金融學給投資者的教訓
1.避免跟風
任何投資,只要變成人們口中交談中廣泛熱議的話題,都可能對你的財富造成特別的危害。
2.避免過度交易
巴菲特曾給出過建議:近乎樹懶的無所作為,仍然是最好的投資風格。
3.謹慎交易
如果一定要交易,就賣出賠錢的股票,而非賺錢的股票
4.對熱門建議保持冷靜
永遠不要從氣喘吁吁的人那裡購買任何東西。只要有人給你提供熱門的建議,請注意躲開。
5.不要相信萬無一失的策略
如果有什麼東西太好了都顯得不真實,那麼就是太好了,不真實!
㈨ 一文讀懂什麼是行為金融學,如何利用行為金融學進行投資實踐
每次買了某隻股票之後,它就開始跌,賣了卻又開始漲?
天天都在關注股票漲跌,但買來賣去最終賺了個寂寞?
本想沖進熊市抄底,結果虧得更慘?
明明把錢放在了幾個籃子里,結果還是沒有躲過風險?
學了一大堆投資知識,最後好像並沒有什麼用……
你的投資中是否也存在這些問題?你是否想解決這些問題?是時候了解一門新興學科——行為金融學了。因為想要在投資中獲利,不僅需要掌握金融學知識,更需要了解人性,知道人的行為會對投資產生怎樣的影響。
《陸蓉行為金融學講義》是了解行為金融學的入門書,書中用大量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什麼是行為金融學,人的心理是如何對投資行為產生影響的,以及如何利用行為金融學指導投資實戰等。作者陸蓉曾在美國著名高校系統學習過行為金融學,而且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她目前是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講席教授,她的行為金融學課在投資圈備受關注。閱讀本書,不但可以全面了解行為金融學的理論知識,而且對投資實踐也會有幫助和啟發。
芝加哥大學流傳著一個笑話。有人驚呼:「地上有100美元!」傳統金融學家說:「這不可能,有的話早被撿走了。」行為金融學家則說:「怎麼不可能?」他跑去一看,地上果然有100美元,於是開開心心地把它撿走了。
這就是行為金融學和傳統金融學的區別。傳統金融學研究的是市場「應該是」什麼樣,從均衡的角度來看,地上不應該有100美元,這是長期的趨勢和規律,而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是市場「實際是」什麼樣。在看待任何領域的事物時,「應該是」的視角幫我們把握長遠基準,「實際是」的視角幫我們理解當下發生的事情。
金融學研究的是金融社會運行規律,心理學專門研究人的行為規律。行為金融學是心理學和金融學相交叉的學科,它分析人的心理、情緒及行為對人的金融決策、金融產品的價格以及金融市場趨勢的影響。
行為金融學試圖從人類的心理、行為角度解釋投資者投資什麼,為什麼投資,如何投資的問題。因此,行為金融學擅長投資實戰,更貼近金融市場的真實情況和人的實際行為。越來越多的頂尖基金公司開始採用行為金融交易策略,華爾街的投資者會一直緊盯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北京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等高校,只要一開設相關課程或講座,基本上都是一座難求。甚至連諾貝爾經濟學獎都對它青睞有加,2002年、2013年、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頒給了行為金融學家,足見行為金融學在實務界和學界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要深入系統的了解行為金融學,首先需要了解行為金融學的三大理論基礎:有限理性假說、有限套利以及前景理論。
1 . 有限理性假說
傳統金融學假設人都是「理性人」,其基本特徵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和決策都是用最小的成本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然而,觀察真實世界中人的決策方式和行為,我們會發現「理性人」的假設存在很多缺陷。基於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說,他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是介於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的人。因為人的知識、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其價值取向和多元目標並非始終如一,經常是相互抵觸的。現實中,人們在做決策時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決策的選擇不在於效用的絕對值,而在於是否滿意,所有決策都是比較而言的。
說個現實中很常見的場景,老闆給你發了1萬元獎金,你滿不滿意,不在於1萬元對你來說是多是少,而是取決於你的其他同事拿了多少獎金。
2 . 有限套利
傳統金融學認為,套利可以消除一切價格偏差,哪怕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是理性的,都能夠完成套利,繼而能夠糾正價格偏差。在傳統金融學的理論框架下,只要有套利行為的存在,長期來看,價格就會收斂到合理水平,而不會出現價格偏差的問題。
事實上,實現成功套利,需要具備三個條件:零成本、無風險、正收益。如果有一件事,不要錢、又沒風險、還能賺到錢,人們願意用多少錢去做這件事?理性人應該動用全世界的財富來做這件事,直到這個套利機會消除。
但是,在真實的市場中,套利是有成本的,無論在哪個市場上買賣,都需要交保證金;同時,套利是有風險的,因為價差不一定會很快收斂,在套利過程中,價差還可能會越來越大;此外,套利的收益並不能保證,因為套利者不一定能堅持到勝利的時刻。因此,真實市場中的套利是有限制的,這也就是行為金融學所說的有限套利。
3 . 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認為由於每個人基於的參考點不同,所以面對風險時會有不同的態度。前景理論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觀察,發現人的決策選擇取決於預期與設想之間的差距,而非結果本身。人在做決策時會在心裡預設一個參考點,然後衡量每個結果是高於還是低於這個參考點。對於高於參考點的收益型結果,人們往往表現出風險厭惡,偏好確定的小收益;而對於低於參考點的損失型結果,人們又表現出風險偏好,寄希望於好運氣來避免損失。
這個理論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在投資股票時,總是會賣出正在獲利的股票,而長期持有虧損的股票。因為,在面臨獲得時,人們往往小心翼翼,不願意冒風險;而在面對損失時,人們卻會變成冒險家。
另一方面,人對於概率的反應也是非理性的,人們通常會對小概率反應過度,對大概率則估計不足。例如:中彩票概率雖小,總有人買彩票做發財夢;出車禍概率雖小,多數人還是願意買保險。
所謂認知偏差指人無法正確認識想了解的事物。正是由於這些局限性的存在,人在做決策時並不是完全理性的。下面介紹行為金融學研究中發現的,投資者常見的認知偏差和決策偏差。
1. 代表性偏差
代表性偏差說的是,人們在分析了解一個陌生事物時,會習慣性的根據過去傳統或類似的情況,對事物加以分類,並傾向於根據事物的代表性特徵做出決策判斷。在金融市場中,代表性偏差非常常見。比如說,很多投資者看到一家公司連續3年利潤翻番,然後立即對它的股票做出判斷——買!這就是代表性偏差在起作用。「連續3年利潤翻番」是一家好公司的代表性特徵,但並不意味著這家公司就是一家好公司,因為,其中還有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了。如:好業績可能是有意調整出來的;這家公司的贏利機會消失,業績不能持續等等。
2. 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印象,它是指人們在做決策時,傾向於為首次到達的信息賦予最大的權重。與之相反,近因效應指的是,最後到達的信息被賦予了最大的權重。
我們來看看下面兩句話:
「我給你推薦一隻股票,A股票收益不錯,但,有風險!」
「我再給你推薦一隻股票,B股票有風險,但,收益不錯。」
你覺得哪只股票更好?多數人感覺B好一點。但其實這兩句話是一個意思,只是信息的表達順序不同。
通過這個例子你應該感受到了近因效應對人們決策行為的影響。至於現實中人們會受到哪種效應的影響,主要看信息到達的速度和強度。
3. 過度自信
心理學家認為,正常人一般都會過度自信。人的過度自信與信息積累有關。當一個人沒有任何信息和知識的時候,他是沒有自信的,隨著信息收集得越來越多,他的能力相應提升,自信就會同步增強。但是,信息積累沒有上限,能力的提升卻有上限。最終,人的自信程度會超過自身的實際水平,這就是人會過度自信的原因。
過度自信在投資中造成的行為主要有:頻繁交易和冒風險。過度自信的投資者經常在不該買入的時候不斷地買入;不該賣出的時候又不斷地賣出。很多投資者做了不少交易,但發現沒賺什麼錢,做得越多,虧得越多,這些都是過度自信導致的。
4. 參考點依賴
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喜歡找一個參考點,並將需要決策的事與這個參考點進行比較,然後根據獲得的信息逐步修正自己的決策。參考點像「錨」一樣,影響我們的決策。
舉例來說:A打算買一床被子,商場正常售價是:超大碼豪華雙人被每床1000元,精品雙人被每床600元,普通雙人被每床400元。活動期間,所有尺碼都只賣300元。
受參考點影響,A最終買了超大碼豪華雙人被,因為它最劃算,但實際上超大碼的被子和他床的尺寸並不匹配。回憶一下,你是不是做過很多和A一樣的決策。很多人買東西不是看絕對價格或者自己是否需要,而是看是否便宜。
5. 心理賬戶
在我們的頭腦里,會分別為不同用途的資金建立不同的賬戶,並通過心理預算來使每個心理賬戶的成本與收益相匹配。也就是說,決策者有多個心理賬戶,每個賬戶都在單獨記賬。
思考在下面兩種情況下,你會如何做決策?
第一種情況,你花1500元買了一張音樂會門票,在去的路上,發現票丟了。你會再買一張票嗎?
第二種情況,你打算去現場買音樂會的門票,票價1500元,但在去的路上,你丟了1500元錢。你會繼續買票聽音樂會嗎?
從傳統金融學的角度看,這兩種情況其實是一樣的,人的真實賬戶里少了1500元。但研究表明,多數人丟了票以後會選擇回家,而在丟了錢以後會選擇買票。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第一種情況,多數人會選擇不再買票;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多數人會選擇買票。這就是心理賬戶對人的行為的影響。
心理賬戶會導致人們缺乏長遠眼光,不能從全局視角看問題,因厭惡損失而使投資過分保守。最終導致總的投資組合對投資者來說並不是最優的,且投資者的風險分散來自於投資目標的分散,而不是馬科維茨資產組合理論所要求的資產分散。
異象是指金融市場中資產的實際收益偏離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有效市場假說的現象。也就是說,金融市場出現了違背傳統金融學風險-收益對應論的異常現象。下面介紹幾個行為金融學研究發現的金融市場中存在的異象。
1. 規模溢價:小盤股異象
小公司的股票收益更高是行為金融學研究中發現的第一個金融市場異象。實證研究發現,規模不同的公司,其股票收益是不同的,而這其中小公司的收益更高,這就是規模溢價,之所產生這種異象是因為投資者錯誤地估計了小盤股的價值,進而不喜歡投資這類股票。在美國,由於小盤股的流動性不夠,所以只有一些封閉式基金願意持有小盤股,大型機構不太願意持有小盤股,這就造成了小盤股異象。
傳統金融學認為,買股票最好是隨機配置,也就是市場上所有股票都買一點,這樣風險最分散、收益最優。而小盤股異象告訴我們,只買小公司的股票,比在大、小公司股票之間隨機購買收益高。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不太一樣。中國投資市場以散戶為主,因此,中國投資者對大小盤股的偏好與美國投資者不同。所以規模溢價的策略在中國有可能效果不好。
2. 股權溢價之謎
股權溢價之謎最早起源於芝加哥大學教授羅傑·伊博森的研究。根據其對1925年到2016年,投資1美元在不同資產上的收益情況的研究發現,股權類資產的收益率遠高於其他資產,這種現象無法用傳統金融學理論進行解釋,因此被稱為股權溢價之謎。
由此可見,股票資產是一種特別適合配置的資產。理論上,無論風險厭惡程度如何,家庭或個人投資者都應該配置一些股權資產,因為這樣做才符合投資的邏輯。但實際上,美國只有不到50%的家庭擁有股票,而其他國家家庭股票擁有率更低。這是因為投資股票的一次性成本高,這些成本包括財富成本、時間成本、學習成本等。
3. 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
過度反應是指,投資者對資產價格變化賦予過多的權重,對近期趨勢的外推導致與長期平均值的不一致。與之相反的,反應不足是指,資產價格對影響公司價值的基本面消息沒有做出充分地、及時地反應。
過度反應會導致資產價格在壞消息下下跌過度,而在好消息下上升過度。而反應不足時,市場對利好和利空消息出現時的股價沒有及時反應。
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主要是投資者過度自信和自我歸因偏差導致的。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對私人信息反應過度,而對公開信息反應不足。自我歸因的投資者把投資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高能力,而將投資的失敗時歸因於外在因素影響。
行為金融學理論下投資策略盈利的核心在於:利用人們的錯誤。其基本的交易策略就是尋找上面所說的金融市場的異象,做出與犯錯的投資者方向相反的投資操作。下面介紹幾個行為金融理論下的投資實踐指導及策略。
1. 基於米勒假說的投資指導建議
米勒假說認為,當市場最終達到平衡的時候,股票價格一定是被高估的,它反映的是樂觀者的情緒,由樂觀者獲得所有股票,而不是像理性理論預期的那樣,股票會准確反映投資者的平均預期。
因此,米勒假說對投資實踐的指導意義在於,它讓我們認識到估價有泡沫是常態,我們不能僅憑基本面分析市場,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和行為對於投資實踐至關重要。此外,越是交易放量,即股票交易量變大,越要警惕泡沫的存在。同時,投資者還需要注意那些特別難賣空或缺乏流動性的市場和證券。
資產泡沫對整個金融市場非常不利,投資者要充分意識到長期持有的風險,不可盲目照搬價值投資理念。那麼投資者如何判斷市場泡沫,什麼時候買進、什麼時候賣出呢?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記住:利好出盡是利空,利空出盡是利好。
2. 針對過度反應的反向投資策略
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於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業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3. 針對羊群行為的相反策略
所謂羊群行為就是投資者的從眾行為,看別人買什麼就跟著買什麼,由於羊群行為的存在,證券價格的過度反應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現「漲過頭」或者「跌過頭」。投資者可以利用可預期的股市價格反轉,採取相反投資策略來進行套利交易。考察中國證券市場的歷史走勢,我們會發現在重要的頂部或底部區域,在消息面上總是伴隨著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資者對政策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行為反應模式,投資基金可以制定相應的行為投資策略——相反投資策略,進行積極的波段操作。
4. 如何尋找到有效的交易策略
了解目前已有的交易策略固然重要,想要從投資中獲利,更重要的是學會自己尋找有效的交易策略。
對投資界而言,這些金融市場的異象是形成行為交易策略的基礎,這些交易策略具有隱秘性,使用行為金融交易策略的機構不會公開自己的盈利因子。那我們應該去哪裡尋找穩健的異象呢?作者提供了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閱讀優秀學術期刊發現收益異象;另一種是參加每年的金融學術年會,這些最新的學術研究會議中都有關於行為金融交易策略的專題。
另外作者還在書中介紹了97個異象因子,這些因子都是經過了行為金融學學術界的研究檢驗,可以為你的投資決策提供參考。
行為金融的投資策略都是基於發現的異象來進行相應的交易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任何一種異象能夠持續發揮作用。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它,它的效用會衰減。同時,投資者們也需要意識到,沒有任何一種交易策略會持續有效,它們都只是在一段時間內有效。所以,投資者需要不斷的尋找獲利的新方法。
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金融市場實際是怎麼運行的、為什麼存在有利可圖的交易策略、怎麼避免投資錯誤、如何能夠獲取收益等。可以說,作一名合格的投資者,應該懂行為金融學。行為金融學不僅提供了另外一套完整的金融學思維方式,還在用更有效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金融市場的判斷與決策。
《陸蓉行為金融學講義》這本書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主要包括行為金融學的原理和應用兩大部分。書中講到的行為金融學理論不僅適用於金融市場投資,甚至對於你為人處世、看待社會和生活的方式都有幫助。無論你是誰,對金融市場的了解程度如何,希望你在讀過這本書後,能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市場,更了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