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醫葯集采是利好還是利空
看情況區分。有人總認為集采是利空,原因是產品售價降低了。其實另個方面來說,集采也大幅度減少了中間環節,減少了葯品推廣銷售費用,減少了開會租賓館,全國到處跑,上門請客送禮等巨額支出,使企業集中精力做研發,應該說集采對醫葯頭部企業是有利好意義的。
拓展資料:
一、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
二、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三、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發行的股份憑證,代表著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購買股票也是購買企業生意的一部分,即可和企業共同成長發展。
利好就是帶來好消息,能促使刺激股票市場或金融市場上漲的因素,利空就是給股市或金融市場帶來不好的因素,從而使股票等金融產品下跌。影響利好和利空因素如下:
利好:國家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降低銀行存貸利率,上市公司經營狀況良好,分紅,回購,重組等因素都會使股市利好,消息面刺激,投資者賺錢效應高。
利空:國家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加息,外圍股市重創,上市後公司經營惡化,財務出現重大危機等因素都會使股價利空下跌,利空帶來恐慌盤拋售,股價下跌投資者賺錢效應大大減少。
另外一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對金融市場有利好或利空的情形。投資者投資金融市場時,要關注各方面的利空信息,避免踩雷。
② 帶量采購政策對醫葯行業的影響
帶量采購對醫葯股的影響,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下相關企業都是受益,因為外企不會降價,國企中標後普遍10%左右降價但輕易就能獲得60-70%市場,而外企去吃剩餘的30-40%市場。另外,企業還節約了進醫院的銷售費用,相關獨立中標企業凈利潤會大幅度提高。
以往葯品招標,只針對價格,而沒有數量,中標企業還需要進醫院做工作來促進葯品使用;而帶量采購則是在招標同時就承諾葯品銷量,保證在多少個月之內要用完。當下,國家推動的11城市帶量采購,也是拿出60~70%的市場份額給中標企業,其他企業只能分享剩餘的30~40%份額。
(2)國家采購醫葯對醫葯股票有影響嗎擴展閱讀:
帶量采購政策的基本面情況介紹
1. 到底何為帶量采購?
以往葯品招標,只針對價格,而沒有數量,中標企業還需要進醫院做工作來促進葯品使用;而帶量采購則是在招標同時就承諾葯品銷量,保證在多少個月之內要用完。
參考上海今年6月公布的第三次帶量采購,一共采購了20個品種,拿出上海市50%的市場份額給中標企業,未中標帶量采購的企業只能分享剩餘50%的市場份額。當下,國家推動的11城市帶量采購,也是拿出60~70%的市場份額給中標企業,其他企業只能分享剩餘的30~40%份額。
為何國家要堅決大力推廣?
首先,過去葯品招標部門隸屬於各省衛生廳,對醫院沒有控制力。今年醫保局正式掛牌後,葯品招標改為由醫保部門接管。其次,低價中標體系下,葯招部門最擔心的是出現質量問題。上海三批帶量采購執行「批批檢」,即中標葯品每批都要進行紅外光譜檢測,確保質量合格。
葯物一致性評價,是《國家葯品安全「十二五」規劃》中的一項葯品質量要求,即國家要求仿製葯品要與原研葯品質量和療效一致。具體來講,要求雜質譜一致、穩定性一致、體內外溶出規律一致。今年一致性評價葯品陸續公布,葯招部門對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企業品種更放心。整體而言,此政策對葯物降價和質量監督都將起到正面影響,對老百姓來說,實在是好事。
本次11個城市實行帶量采購造成的行業影響有多大?
本次帶量采購的葯品,主要是30多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葯品,都是非常成熟的常用葯。中標企業獲得該品種在11個城市60~70%的市場份額。
如何招標?
招標辦對每種葯品承諾一個采購量(8~15個月消化完),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企業才能參與競標。如果只有一家或兩家生產企業,則進行議價;有三家及以上生產企業,則進行拍賣,最低價者中標。一旦中標,醫保基金預付采購金額的50%,等於中標企業是提前拿到部分貨款。
③ 集采對股票的影響
葯品集中采購對股市的整體影響不大,主要影響的是醫葯股。葯品集中采購對醫葯股的影響,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下相關企業都是受益,因為外企不會降價,相關企業可以以價格換市場份額。
葯品集中采購對為中標的上市公司來說,可能就是利空。因為市場份額可能會被中標的公司佔有。總體來說,葯品集中采購對醫葯股是有利也有弊的。
拓展資料:
股市利空是股市用語。利空是指能夠促使股價下跌的信息,利空往往會導致股市大盤的整體下跌,不斷的利空消息會造成股市價格不斷下跌,形成「熊市」。
例如股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惡化、銀行緊縮、銀行利率調高、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天災人禍等,以及其他方面促使股價下跌的不利消息。
利空往往會導致股市大盤的整體下跌 [1]
意義
利空就是給股市帶來不好因素的消息,能刺激股指下跌。
利多就是給股市帶來好的因素的消息,能刺激股指上漲。
而加息就是典型的緊縮宏觀調控政策,所以會導致利空。
利多與利空
利多:對多頭有利且能刺激股價上漲的消息和因素。 比如降息對房地產板塊就是利多。2012年6月7日,央行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次日地產股板塊集體漲幅超1%。
利空:對空頭有利,且能促使股價下跌的因素和消息。比如2010年1月12日,央行宣布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重大利空消息,導致13日滬指跌2.8%,深成指跌2.97%。
存款准備金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准備金占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備金率。
分類
實質性利空
重大虧損,主營業務失敗,通常這樣的股票無葯可救。
階段性虧損
原材料漲價,季節更迭,導致的虧損,利空,一般此類影響的時間短暫。
政策性虧損
像油價倒掛的中石油、中石化,房價下跌的房地產股票。
政策性利空
加息,提高准備金率,發行央行票據,發行國債,限制新基金發行,加快新股發行,加快紅籌回歸,等等。
突發事件利空
08年春節前後的雪災,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對一些行業的影響。
④ 帶量采購政策對醫葯行業的影響
力生制葯9月27日表示,隨著國家醫葯產業改革政策的落地,質量、安全、環保方面監管持續發力,醫葯產業升級投入不斷加大,行業整合重組趨勢明顯,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帶量采購政策將對醫葯行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公司作為仿製葯企業,要主動把握醫葯經濟新常態,加速新品研發,不斷推動生產經營工作的優化和升級,採取積極應對措施降低運行成本,提高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努力將公司打造成為技術優勢明顯、產業鏈條完整的制葯企業。帶量采購對制葯行業影響機制
對於參與「帶量采購」投標的企業和不參與投標的企業影響層次是不同的,通過歸納國內學者的研究,帶量采購政策對制葯企業的一般影響可以由圖所示:
帶量采購對各類制葯企業的直接影響
根據國內學者關於此方面的研究,制葯企業在中標前後成本會有如下變化:
中標前後帶量采購對制葯企業成本的影響
中標企業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按照中標價格與中標采購量組織生產銷售,而這些降低了葯企市場進入、推廣與維護成本、營銷費用、資金佔用成本、融資成本、資產減值損失,由於中標的制葯企業直接試點地區大部分市場份額,市佔率和生產需要會顯著提升,制葯企業現狀一般處於規模經濟狀態,加大生產可以有效降低單件產品的製造費用。
而對於本身生產該葯品種卻不參與「量采」的制葯企業與參與「量采」卻沒有中標的企業會損失試點地區的市場,同時量採下中選葯品價格的降低會促使該葯品整體市場價格水平的大幅下降,影響剩餘市場的利潤率,市場份額減少和利潤率下降的雙重打擊會大幅削減企業利潤,企業甚至被市場淘汰。
2帶量采購和制葯行業績效
制葯企業銷售利潤率走低:在該醫保政策的推行背景下,由圖4.5可知從2010到2018年,化學制葯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從未低於19%,且處於正常波動狀態,而2019年化學制葯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同比下滑50%至10.5%,說明雖然量采政策能明顯削減整體制葯企業的成本,但是由於投標價格下跌的效應帶來收入的降入遠遠超過成本的降低。
化學制葯公司平均銷售凈利率 數據來源:Wind
研發技術投入比率沒有明顯變化:制葯企業技術研發投入近五年處在震盪階段。由於葯品研發需要很長周期的時間投入和資本投入,我國制葯企業大多傾向於製作仿製葯獲取利潤而並非技術投入。導致我國新葯創新基礎薄弱,醫葯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機制尚處在發展階段。但是政策實施過程中,2019年醫葯製造業平均技術投入比率由3.5%下降到3.2%,與帶量采購政策目標並不一致。企業研發投入佔比偏低,中國制葯企業平均技術投入比率遠低於發達國家6.9%的水平。
集中采購政策對研發投入影響是通過削弱仿製葯虛高的銷售利潤率,引導企業進行技術研發。但是同時由於企業利潤率降低導致企業現金流的降低,企業面臨無法支付高額的研發費用,這會抑制企業研發。
2011-2019年中國化學制葯企業技術投入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1 帶量采購與制葯上市公司財務績效
制葯上市公司代表中國葯企中規模較大的公司,更有能力參與帶量采購招標。在「4+7」帶量采購過程中,參與競標的有國外原研葯企業、15家國內上市制葯公司和9家非上市制葯公司,可見上市公司為帶量采購招標的主體。
雖然化學葯品需求量逐年攀升,醫葯市場逐漸擴大。但是由圖4.7、圖4.8可知自2018年「4+7」帶量采購政策試點開始後,上市制葯公司的平均凈利潤也在2019年出現了顯著拐點,個股平均凈利潤同比下滑33.73%,而過去12年利潤增速中位值在9.27%。整體化學制葯行業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也呈現明顯拐點,從原先的6年峰值12.2%開始斷崖式下跌,甚至跌至現在的7.04%,處在歷史資產收益率最低位。推測帶量采購政策確實會對制葯企業績效產生不利影響。
⑤ 集采對醫葯企業的影響有多大
1、由於集採的特殊性導致這類模式僅適用於具有競爭的仿製葯。因而,集採的推行可以促使具有一定實力的仿製葯制葯企業為避免企業風險而轉型,從依賴仿製葯品銷售的企業轉型為依賴創新葯品銷售的企業。
2、所有國家組織的集采葯品將覆蓋全國所有地區,對企業的產品質量、產能供給和成本控制的要求更高,企業面臨更大競爭壓力,將有利於推進行業優化重組,逐步改變行業規模偏小、品質偏低的局面,推動行業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發展。
3、國家組織葯品集采和使用工作的全面開展將有力促進國內醫葯企業轉型升級、推進葯品供給側結構改革、提高行業集中度。
行業現狀
集采讓其守住市場份額,盡管被集採的葯品營收出現下降的局面,但公司有其他的產品跟上,整體來說影響不大;對原本市場佔有率高,但短期內沒有後續重磅產品的葯企而言,雖然收獲了更多的市場份額,但增量不增收。
而對原本產品市場佔有率低、市場份額較小的企業來說,所生產的葯品一旦中標進入集采,由於不用擔心產品銷售問題,節省了大量促銷、流通等市場推廣費用,企業產品直接放量,市場份額大幅提升,對於企業的長遠發展無疑是重大利好,對於很多中小葯企而言,說不定就是個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⑥ 第七批國家組織葯品集中采購收官,對醫葯產業發展會產生哪些影響
據媒體報道,第七批國家組織葯品集中采購收官,這也讓許多人感到好奇,集中采購對醫葯產業發展會產生哪些影響呢?據了解,此次集中采購涉及到31個治療類別,而集中采購也會促進醫葯產業的集中健康發展,促進醫葯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減少以往醫葯產業出現的各種亂象,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據此,筆者認為,對於第七批國家組織葯品集中采購收官,也是可喜可賀的,因為這不僅可以促進醫葯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還可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感,希望我國的相關部門能夠關注到我國人民群眾目前看病難的問題,集中采購能夠在下一次將范圍繼續擴大。
⑦ 醫葯採集為什麼會導致股價下跌
醫葯集采為什麼會導致股價下跌?
這次集采對制葯企業影響會逐漸轉正。此次集采大多數葯品品種,在這之前均是外企主導品種。在有國產替代品背景下,受集采負面影響最嚴重的是國外葯企,中國制葯企業反而是受益者。
雖然如此,但中標的多家公司近日股價並不好看。從以往中標企業來看,公司面臨不中標以及中標後產品價格下降,導致經營業績增長放緩甚至下滑的可能。總而言之,中不中都是個問題。
葯品集采是什麼意思?
葯品集采其實就是葯品集中采購的意思,是為了加強對醫療機構葯品集中招標采購的監督管理,遏制葯品購銷中可能存在的不法行為,保證醫療機構葯品集中招標采購工作規范有序進行而制定的采購規定。
醫療機構葯品集中招標采購必須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社會和輿論的監督。葯品集中招標采購當事人必須嚴格遵守醫療機構葯品集中招標采購相關法規政策和工作規范。
葯品集采有什麼好處?
有以下幾種好處:
1、葯品降價保質。具體來說,可以擠出葯價水分、減輕用葯負擔,促進葯品可及性,提高用葯質量,增強保障水平。
2、帶量采購,招采合一。國家組織葯品集中采購,核心就是以合同形式承諾在采購周期內完成約定采購量,通過以量換價、確保使用,明確葯企市場預期,使其不必再為葯品進醫院而做各種營銷工作,降低銷售費用,真正擠掉葯價虛高空間。
3、政府組織,聯盟采購。通過制定規則、強化保障,引導企業以成本和質量為基礎開展公平競爭,持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葯品價格形成機制。同時使得質量和療效類似的葯品「同台競爭」,避免了招標競價過程中出現的「劣葯驅逐良葯」現象。
4、改善行業生態、降成本促研發。部分企業在集采中,多個產品中選,由於采購執行度高,銷售成本大幅下降,貨款及時回籠,給了企業很大的信心,同時積極創新研發新產品,研發積極性大大提高。
5、降銷售成本、穩市場預期、促產品研發,集中采購像一根杠桿,撬動行業變革,改變了醫葯行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