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tiktok被封有利於哪些股票
您好,根據您的問題,TikTok被封有利於哪些股票,我可以為您提供如下分析:
TikTok的封禁對於股票市場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是一個全球性的社交媒體應用,其封禁將影響到全球范圍內的股票市場。
首先,TikTok的封禁將對中國的股票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因為它是一個中國公司,其封禁將對中國股票市場產生重大影響。此外,TikTok的封禁也將對全球股票市場產生影響,因為它是一個全球性的社交媒體應用,其封禁將影響到全球范圍內的股票市場。
其次,TikTok的封禁將有利於那些與社交媒體有關的股票,因為它的封禁將導致更多的用戶轉向其他社交媒體,從而提高其他社交媒體的使用量,從而有利於那些與社交媒體有關的股票。
此外,TikTok的封禁也將有利於那些與安全有關的股票,因為它的封禁將加強網路安全,從而有利於那些與安全有關的股票。
總之,TikTok的封禁將有利於那些與社交媒體有關的股票,以及那些與安全有關的股票。
⑵ 谷歌公司的企業文化歷史發展什麼的.
1995年 三月: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在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博士候選人的春季聚會上首次見面。
1998年 9月7日:組建Google公司,位於加州一個車庫,有四名員工。布林和佩奇從家人、朋友和投資者募集了100萬美元。
當時布林和佩奇分別為24歲和25歲。 1999年 2月到6月:Google得到Sequoia Capital和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兩家風險投資基金的2500萬美元注資。
2000年 五月到六月:Google每天進行1800萬次查詢,成為最大的互聯網搜索引擎,雅虎選擇Google作為默認的搜索結果供應商。 2001年 三月到四月:當時擔任Novell首席執行官和董事會主席的埃里克-施密特加入Google擔任董事會主席,很快又被任命為首席執行官。
2002年 三月到四月:Google推出了Google新聞的測試版。 九月到十月:Google在全球推出了關鍵詞廣告,在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都能提供關鍵詞廣告服務。
2003年 一月到二月:Google收購了Pyra實驗室,這是網路出版工具Blogger的創建者。 五月到六月:Google推出AdSense,這一廣告計劃能按照網站內容做廣告。
2004年 二月:雅虎開始推出自己的搜索技術,淡出Google搜索技術。 3月31日:Google宣布了免費電子郵件服務Gmail。
4月29日:Google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IPO申請文件。 7月12日:Google表示將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並披露了股票代碼「GOOG.O」。
7月26日:Google披露將出售2460萬股股票,價格在108到135美元之間,使公司的市值超過了36億美元。 7月30日:Google開始在網站上接受投標者的登記。
8月5日:Google披露可能向以前和現在的員工非法發行股票和期權,提出回購這些股票和期權。 8月9日:Google提高招股數量,達到2570萬股,將向雅虎發行270萬股股票以便和解廣告技術訴訟。
8月12日:Google結束投標者登記。 8月13日:Google開始接受IPO拍賣報價,《 *** 》登出對布林和佩奇的專訪,這導致證券交易委員會的非正式調查,可能導致IPO推遲。
8月16日:Google要求證券交易委員會宣布上市登記有效,這是確定IPO價格和公開發行股票的第一步。 8月18日:Google將招股數量降低到1960萬股,將IPO價格範圍降低到85美元到95美元。
Google結束拍賣,確定85美元的IPO價格,並獲得了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上市許可。 8月19日:Google以100.01美元開盤,比IPO價格上漲18%。
2005年 9月19日李開復加盟Google.。
Google,一個公司名稱,又是一種無所不在的文化;一個搜索引擎,又像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個名詞,又是貫穿每一個網民曰常生活的基本動詞;它是庶民忠實的工具,又把據互聯網的上帝;它是微軟的敵人,是矽谷復甦的先鋒;Google還是一個巨型的圖書館,一個購物天堂,一次約會服務,一場室內游戲……Google有著無數的可能,有著無窮的想像,Google究竟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仔細探究吧。
Google的創業故事簡直就是Yahoo的翻版:與楊致遠和大衛·費羅(David Filo)搭檔創辦Yahoo一樣,Google也是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爾吉·布林(Sergey Brin)兩人搭檔創辦;四個人創業時都是斯坦福大學的學生;而且都是博士研究生(拉里·佩奇和塞爾吉·布林現在還暫時休學,還沒有時間回去完成博士論文);兩家公司創業初衷都是一樣的,「要將全世界的信息 *** 起來,使用戶從我們這里方便搜索到所需要的所需信息。」 當然,不同之處也有不少,比如: 專業不同:楊致遠和大衛·費羅是在斯坦福大學電機系,拉里·佩奇和塞爾吉·布林是在是斯坦福計算機系。
創業時機不同:楊致遠和大衛·費羅是在互聯網剛剛開始興起的1994年,而拉里·佩奇和塞爾吉·布林創業時已經是互聯網如曰中天的1998年。 做事風格不同:楊致遠和大衛·費羅兩人的傳奇故事及時做成了最好的公關素材,他們在雜志封面和電視上不斷曝光,成為風雲人物。
而拉里·佩奇和塞爾吉·布林低調得幾乎不為人所知。 紙面上的財富不同:楊致遠和大衛·費羅兩人早已經是同齡人中的億萬富翁,盡管股市暴跌,也頻頻登陸到《財富》雜志的財富排行榜上。
而拉里·佩奇和塞爾吉·布林至今還沒有兌現到任何財富,甚至還沒有落實到股票的帳面上,雖然一切都已經是瓮中捉鱉。今年28歲的布林甚至沒有自己的車,至今還居住在公司附近租來的一套公寓里。
商業風格不同:雅虎的網站充滿了廣告,而Google頁面樸素簡潔,幾乎沒有廣告。更重要的是,雅虎渾身上下都充滿了商業氣息,而最重要的成就,大概就是使得信息訪問更加=化。
即使在成功之後,也能保持自由和開放的精神,而沒有淪為一個網路營銷機器。 當然,Google是後起之秀,拉里·佩奇表示,「在我們還是斯坦福大學學生的時候,就經常談論起前輩創建的雅虎,認為它非常了不起。
但是,我們確信我們開發出的技術比雅虎的性能更好,而且在學生時代我們就立志創建風險企業」。 雅虎擁有Google約5%的股份,而且雅虎的創始人大衛·費羅與Google的創始人拉里·佩奇和塞爾吉·布林是好朋友,還曾於1998年否決了收購Google技術的決定。
2000年,兩家公司達成合作協議,Google為雅虎提供搜索引擎服務,這項合作對雙方都大有好處。但是,隨著Google的不斷強大,而且開始涉足新聞、電子商務等,兩家公司逐漸形成競爭態勢。
當使用Google搜索引擎搜索網站時,一般都在0.5秒以內完成搜索任務。塞爾吉·布林表示,「如果只是使用一個關鍵詞進行檢索時,本公司的搜索引擎與其他搜索引擎的差別不會太明顯,但是如果加上兩個或者三個搜索條件時,就可以明顯感覺到本公司搜索引擎的搜索速度相當快」。
Google搜索引擎的特點在於使用了被稱為數據挖掘(DATA Mining)的技術和網站評級方法。所謂數據挖掘技術是尋找所要搜尋數據的技術,而通過何種途徑找到目標數據則是軟體技術人員技術一顯身手之處。
今天,Google也在同行業競爭對手中揚名立萬。互聯網用戶每天在Google上的查詢量達到1.5億次,這一記錄比其最主要競爭對手Inktomi高出50%!Google能夠提供74種語言的搜索服務,其資料庫中有4億幅圖片和影像以及20多億張網頁快照。
讀者眾多的產業時事通訊《Search Day》的編輯Chris Sherman援引一次調查的數據指出,最近一個月以來,用戶登錄Google的時間總計達到1300萬小時。而排名第二的Yahoo的540萬小時被遠遠地甩在後面。
在公司的網站上,Google如此自我介紹:「Google復雜的自動搜索方法可以避免任何人為感情因素。與其它搜索引擎不同,Google的結構設計即確保了它絕對誠實公正,任何人都無法用錢換取較高的排名。」
1 Google的招聘要求:下面是李開復的原話,應該很好地闡述其招聘條件。
李開復:一是「內功」要學好,不要只是去學各種皮毛的語言、工具,和一些三流公司招聘列出來的要求,要把數據結構、演算法、資料庫、操作系統原理、計算機結構、離散數學等課程學好;二是多編程,最好大學四年有十萬行編程的經驗;還要講究「實干 」,Google是動手者的天堂,另外要有一些數學能力,還要練習團隊精神,與人合作。
2 Google的企業文化,你可以說是創新等,但核心還是平等互敬,這是創新的基礎。有一個Google的企業文化故事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你可以看一下:://admin5/article/20080811/98259.s
以下是Google發展歷史上的重要日期。
1995年 三月: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在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博士候選人的春季聚會上首次見面。 1998年 9月7日:組建Google公司,位於加州一個車庫,有四名員工。
布林和佩奇從家人、朋友和投資者募集了100萬美元。當時布林和佩奇分別為24歲和25歲。
1999年 2月到6月:Google得到Sequoia Capital和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兩家風險投資基金的2500萬美元注資。 2000年 五月到六月:Google每天進行1800萬次查詢,成為最大的互聯網搜索引擎,雅虎選擇Google作為默認的搜索結果供應商。
2001年 三月到四月:當時擔任Novell首席執行官和董事會主席的埃里克-施密特加入Google擔任董事會主席,很快又被任命為首席執行官。 2002年 三月到四月:Google推出了Google新聞的測試版。
九月到十月:Google在全球推出了關鍵詞廣告,在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都能提供關鍵詞廣告服務。 2003年 一月到二月:Google收購了Pyra實驗室,這是網路出版工具Blogger的創建者。
五月到六月:Google推出AdSense,這一廣告計劃能按照網站內容做廣告。 2004年 二月:雅虎開始推出自己的搜索技術,淡出Google搜索技術。
3月31日:Google宣布了免費電子郵件服務Gmail。 4月29日:Google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IPO申請文件。
7月12日:Google表示將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並披露了股票代碼「GOOG.O」。 7月26日:Google披露將出售2460萬股股票,價格在108到135美元之間,使公司的市值超過了36億美元。
7月30日:Google開始在網站上接受投標者的登記。 8月5日:Google披露可能向以前和現在的員工非法發行股票和期權,提出回購這些股票和期權。
8月9日:Google提高招股數量,達到2570萬股,將向雅虎發行270萬股股票以便和解廣告技術訴訟。 8月12日:Google結束投標者登記。
8月13日:Google開始接受IPO拍賣報價,《 *** 》登出對布林和佩奇的專訪,這導致證券交易委員會的非正式調查,可能導致IPO推遲。 8月16日:Google要求證券交易委員會宣布上市登記有效,這是確定IPO價格和公開發行股票的第一步。
8月18日:Google將招股數量降低到1960萬股,將IPO價格範圍降低到85美元到95美元。Google結束拍賣,確定85美元的IPO價格,並獲得了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上市許可。
8月19日:Google以100.01美元開盤,比IPO價格上漲18%。2005年 9月19日李開復加盟Google.。
Google公司歷史 Google搜索項目是由二名斯坦福大學的理學博士生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1996年早期建立的,他們開發了一個對網站之間的關系做精確分析為基礎的搜尋引擎,他的使用結果上勝於當時使用的基本搜索技術。
當時項目被稱作BackRub因為系統需要檢查backlinks(反向鏈接)去估計站點的重要性。 由於深信得到從其他高相關網站得到最多鏈接的網頁一定是最有關的頁面,Page和Brin決定把這作為他們研究的一部分進行測試,這為他們的搜尋引擎打下了基礎。
他們正式在1998年9月7日在位於加州Menlo Park的朋友的車庫里建立了谷歌公司。在稍後搬到「Googleplex」之前的1999年二月,公司先搬進了加州的帕羅奧多大學街165號辦公,那裡是很多著名的矽谷新建立技術公司薈萃的地方。
Google搜索引擎以它簡單,干凈的頁面設計和最有關的搜尋結果贏得了網際網路使用者。廣告被以關鍵字的形式出售,以便他們只對感興趣是最終使用者出現,而且,為了要使頁面設計不變而且快速,廣告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現的。
這種以關鍵字賣廣告概念本來是Overture開發的(即原來的Goto)。當大部份的網路公司倒下時,Google則一直安靜地在穩步發展著並開始盈利。
2001年9月,Google的網頁評級機制PageRank被授予了美國專利。專利正式地被頒發給斯坦福大學,Lawrence Page作為發明人列於文件中。
2003年2月,Google接管了Blogger的所有者Pyra實驗室,一個主導Weblog網路服務的先鋒。似乎這與Google的使命矛盾。
然而,這實際上鞏固了公司從blog發布改善Google新聞搜索的速度和其搜索相關性的能力。 2004年初的一個最高峰時期,通過它的網站及其客戶網站如雅虎,美國在線和CNN,Google處理了萬維網上的80%的搜尋請求。
Google的份額在2004年2月跌落一些,因為雅虎放棄了Google的搜尋技術, 決定獨力開發自己的搜索引擎。 Google做事的行為准則是拒絕邪惡的事物(No evil),他們的站點時常包括富有幽默感的特徵,如他們的圖標有選擇的在特定時機內風趣的變化,還提供幻想或幽默的語言介面,如克林貢語(科幻電視劇《星際旅行》中克林貢人的語言)和Leet語,還有愚人節里公司的笑話。
很多人推測Google對於Yahoo!的反應是藉由從Orkut,Gmail和Froogle搜集到的個人信息,Google下一步將會引入個性化搜索,事實上,在Google實驗室網站里,有一個個性化的搜尋測試頁面。 2005年7月19日,Google宣布將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
2005年12月20日,谷歌公司宣布斥資10億美元收購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美國在線」5%的股權。 2006年10月,google公司以16.5億美元,收購影音內容分享網站YouTube,是Google有史以來最大筆的並購。
2007年10月29日,Google公司在中國向二六五網路公司以約2千萬美元的價格購得網域名稱「g」,成為史上最短的網域注冊名稱。
⑶ 當時美國放開疫情後哪幾個行業上漲
我總結了5大類可能在疫情中短期和長期受益的行業,與你分享。非學術研究或投資建議,而是從個人角度的觀察,也包含了對疫情生活的記錄,很可能有失嚴謹和全面,期待拋磚引玉,聽到你的思考。
第一類:健康防疫類
站在健康防疫最前線的行業,是新冠疫情來臨之後受益最直接最明顯的,基本上每天的新聞里你都能聽到它們的產品被提及。
生產防疫物資PPE的廠家:例如生產N95面罩的3M, Honeywell,疫情以來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國內早期曾經出現過各個省之間截流口罩的事情,更是在歐美各個國家之間上演,3M就曾經因為把口罩優先供給加拿大,而被美國媒體吊打。
生產清潔和消毒產品或提供清潔服務的公司:疫情期間,Lysol,Clorox生產的消毒濕巾,消毒噴霧,基本上在Amazon和Walmart都處於長期斷貨狀態。你如果能刷到一罐,可以說是你的幸運日了(但是不能喝啊)。疫情復工之後,公共場所消毒清潔需求會暴增,提供這類服務的公司也會從中受益。
相關的醫療器械公司:位於美國疫情中心的紐約州州長Cuomo在每日的疫情簡報上,有過一句名言:我一個月前對於人工呼吸機(ventilator)一無所知,而現在我做夢都在想它。除了生產呼吸機的公司,通用汽車(GM),Tesla都開始改造生產線製造呼吸機,也有不少初創公司都在進行呼吸機的修理再利用,或開發「分叉」設備把一個呼吸機變成2個到4個等。」
相關的制葯公司:不管是做抗體,做葯品,做診斷試劑盒,新冠疫情都會直接讓一批制葯公司受益。美國制葯商Moderna Inc.宣布已經交付首批新冠病毒疫苗,研究人員將進行第一批人體試驗。這一消息令公司股票直線上漲,CEO Stephane Bancel也一下子擠入億萬富翁的行列。
健康家電:例如空氣凈化器、除菌洗碗機、除菌洗衣機、消毒櫃、凈水器、蒸汽拖把,家用紫外燈,臭氧儀等與健康生活相關的小家電產品
第二類:生存「必需」品
這里的生存」必需品「,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它並不僅僅包括傳統定義里的必需品,也包含在後疫情時代,可能被某類人群定義為「必須」的產品。
超市,食物,必需品:2月底3月初,美國政府開始正視疫情之後,美國人民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囤貨潮,而囤貨的首選就是價格便宜量又足的Costco。各地的Costco無不大排長龍,以至於Twitter上出現了一個著名的#costcocorona標簽。
至於屯的東西,從著名的廁紙,消毒紙巾,礦泉水,各種食物,酒水等,五花馬門。也有位大哥被拍到屯了四大盒杜蕾斯 - Twitter網友評論道 「we all have our priorities」 只能說我們各自有自己的優先順序。
在囤貨的品類里,食品和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緊急食品(Emgergency Food),迅速買斷貨。美國的一個暢銷的戶外食品品牌Mountain House,到現在多種凍干食物仍然斷貨。這些食物的好處是不佔地方,保質期長達30天...不,月......不,年,30年......但是我看了一眼品類,什麼肉末義大利千層面,芝士馬克羅尼意麵,我還是多買兩罐梅林午餐肉和豆豉鯪魚吧。
「末日生存」產品:經歷美國疫情的過程中,也讓我發現了一個以前從來沒有關注過的人群,「末日生存者」 Doomday Prepper。簡單的說,這是一小群堅信地球會以各種方式毀滅並持續不斷做好准備的人。
國家地理頻道早在2012年就曾經出過一個紀錄片,其中有一集就講了這位叫做Donna Nash的大媽,認為世界很可能會遭受到一場類似於超級大流感的呼吸系統瘟疫,在家裡准備好了大量的防疫物資,並且全家老小會經常進行防疫演習。
這群末日生存者,早就准備好了應對瘟疫,地震,火山,戰爭,甚至外星人入侵。他們的准備程度不一,從最基本的家裡隨著存著一些罐頭食品,到最誇張的修建或購買「地下堡壘」Bunker,如遇緊急情況,可以鑽到裡面避難,入門級的掩體定價在6萬到10萬美元。這本是一個極其小眾的人群,兢兢業業為了小概率事件,做好完全准備,你可能覺得它們有點神經病。
但萬萬沒想到,新冠疫情就竟然給了他們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
You never know,Donna Nash大姐的youtube 視頻下充滿了8年之後的2020年,全球各地網友的五體投地和膝蓋。據說許多生產地下堡壘的公司的訂單也都排到了明年。所以,我猜,末日生存市場會在疫情後大幅增長。
家防系統:由於疫情,很多人居家時間變長,並且出於經濟動盪可能引發犯罪上升的考慮,對於家庭安全系統的需求上升。所以,家防(Home Security)也是美國在新冠疫情中受益的行業。這里的家防是廣義的家防,比如傳統的家居安防系統ADT systems,智能門鈴 Ring,智能攝像頭Arlo等等。
美元店 :美元店例如Dollar General等向來被認為是在經濟下行期投資組合里的「安全牌」。實際上,不僅僅是這次危機,自2007年以來,尤其是在廣大中西部非大城市的地區,美元店非常流行,一旦開了美元店,老百姓超市就去的就越來越少。
據統計,美國07年到17年之間美元店新店開業數,是同期超市開業數的5倍,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的零售業。說起來,算是美國版的下沉市場。
第三類:宅家生活類 (「Homebody」)
2020年3月中,美國各個州陸續頒布了「宅家令」,一向喜歡出去浪的美國人民也不得不開始了宅家生活。各種服務於宅家場景的產品和服務其實之前也都存在,受益於疫情使用量和普及度得到顯著提升。除了下面提到的,遠程醫療,移動支付等行業也有增長,這里不贅述。
線上娛樂:包含流媒體(Netflix,Youtube),短視頻(Tiktok),社交(Instagram,FB,Reddit, Nextdoor, Snapchat最近一次季報大漲40%),游戲(Nintendo Switch可是一機難求),虛擬現實 VR等等。別的不說,以我家為一個小樣本,加州3月中開始」宅家令「以來,我們家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吃晚飯的時候全家一起在Youtube看盜月社吃播或《最強大腦》
白天兜兜糖糖做完了一天的功課後,玩半個小時Roblox
老孫吃完飯葛優躺在沙發上一邊看Tiktok一邊傻笑
下午我一邊跟著Keep鍛煉,一邊看Youtube里的Vlog
周末的時候,全家跟著Nintendo Switch 上的《Just dance》跳 《江南Style》
在家健身(Home fitness):2012年成立於矽谷的home fitness代表Peloton,以家用健身單車/跑步機+訂閱直播課模式,在短短幾年間迅速成長,用戶量達百萬級,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7月剛剛上市。
追根溯源,美國人民對於健身的熱情那是無比高漲的,家裡地方也大,還有人專門把車庫或地下室改造成家用健身房。隔離期間,我微信朋友圈裡都在秀廚藝,大家開玩笑等到都能炸油條了就隔離的差不多了;而我Instagram里都在發健身video,我覺得可能等到大家都可以burpee就差不多了。
這次疫情期間,除了Peloton之外,很多新產品和新趨勢也逐漸冒頭,比如說:
各大線下健身房和瑜伽館,紛紛通過Youtube Live,Instagram Live,Zoom開展每日線上雲訓練,有個別的還開始嘗試收費。Youtube上許多健身博主爆紅,比如你是否知道大明湖畔的帕女士(Pamela Relif);
更多的家用健身產品涌現出來,比如Nordic Track,除了動感單車,還有跑步機,橢圓機;比如Mirror:一塊類似穿衣鏡的設備掛在牆上,可以把家裡變成一間小的運動工作室,售價 1495 美元,內容側重瑜伽、普拉提和其他力量訓練,看著挺酷的。
而且根據調查,即使在疫情過去之後,很多消費者還會選擇在家鍛煉,所以這次疫情對於消費者的行為改變是很持久的,這對Home Fitness行業也是大利好。
線上學習:相比起國內K12線上學習疫情期間的大爆發,美國向線上學習的轉變顯得准備不足,熱潮也似乎來得並沒有那麼明顯。
從個人體會來說,國內很多學校都是當地政府統一採用已經商業化的線上學習產品,所以可以迅速鋪開。而我所在的加州,自2月份小學開始停課以來,老師們開始所謂的「緊急線上教學」,一直都是自己在出教學方案,發布在Google教室里,雖然有用到一些App和網站,和定期的Zoom的師生視頻,但是整體更多的是給學生傳達任務,讓學生自學,並沒有很好的實現線上「教」的部分。
其實美國一直都有給學生」在家上學「Homeschool的選項,當你選擇homeschool時,市面上有不少全的線上學校可以注冊參加。
疫情期間,我研究了其中的一家比較大的平台叫做K12.com, 也是一家上市公司。任何適齡的美國學生,都可以通過這家平台注冊當地的線上公立學校,而且是完全免費的,資金是由美國各個公立學區提供。注冊之後,它會給學生寄來筆記本電腦,課本,每個班級會有固定的老師,每天會有一小時到兩小時的線上真人教學時間,其他的時間需要家長幫助學生完成當天其他內容的學習,課程包含語言藝術,數學,歷史,科學,音樂,還有第二語言的選項,可以說是相當成熟了。
為什麼在疫情期間,美國不能大規模地使用這樣已經成熟的線上平台,快速鋪開線上教育?
電商,生鮮電商和外賣:疫情期間,可想而知,線下實體店遭殃,而電商迎來了一波高潮。下圖列出了電商銷售品類20年3月和19年3月的對比,除了意料之中的囤貨之外,你也可以從中看到美國人民隔離時期最為喜聞樂見的活動:做麵包,舉啞鈴,看電視,喂狗,拼拼圖...是不是天下大同呢?
另一個在疫情中極大受益的行業則是生鮮電商,其實Amazon Fresh,Instacart,Postmates,這樣的服務存在美國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是和中國相比,一直增長不是很明顯,新冠疫情和宅家令給他們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助推力。
但是除了Amazon Fresh,其他的幾家生鮮和外賣服務,都是零工經濟的模式,依賴於普通人注冊成為送貨者,去超市人肉為買家購物結賬送貨。這種較為鬆散的組織,和國內自建倉庫的模式相比,在疫情下,出現了很多問題:
一是疫情嚴重時,送貨者人數不足,導致超市貨品充足,買家卻訂不到送貨時間;
二是和超市之間沒有協議和合作,如果超市要求排隊進場,控制賣場人數,送貨者需要長時間排隊,或者買家在App上選好的商品,會經常沒貨;
三是送貨者挑選貨品能力差別大,行為規范沒有保障,會出現替換的商品極其不靠譜;
四是送貨者沒有得到足夠的PPE防護,工資不高,已經組織了多次罷工。
個人長期還是看好類似於Amazon fresh,Weee,亞米這種從貨源到配送,打通整個供應鏈的生鮮送貨服務,也期待著新冠疫情能夠成為這項服務的加速器。
第四類:遠程辦公和基礎設施
遠程辦公是疫情後增長迅速的一類2B產品。在1,2月份的時候是國內的討論熱點,而到了3,4月份,成了美國的熱門。視頻會議軟體Zoom不必說,經歷了日活快速上億,又因為安全問題被推到風口浪尖,股價也是忽高忽低猶如坐過山車,但卻是極少數的疫情期間逆勢增長的股票之一。疫情期間,非常常見的景象是大人在Zoom里辦公,小孩在Zoom里上課,全家都住在Zoom共和國里。
遠程辦公不僅僅是視頻會議,也包含廣義的團隊協作工具如Slack,MSFT Teams,JIRA,Dropbox,以及針對某些人群和垂直行業的產品,例如針對設計師的合作工具Figma,線上白板工具Miro,針對開發者剛剛宣布小團隊免費的GitHub等。
雖然有些地區的宅家令結束了,但是很多科技公司宣布繼續在家工作,Slack宣布員工在家工作的磨合期剛過,效率提升,因此不會要求返工,Amazon最近更是宣布其員工可以在家辦公到10月2日。
可以預見,這一波遠程辦公對於未來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僅限於如何讓員工可以在家工作,更是如下圖里Box CEO所言,如何把和客戶和供應鏈的互動線上化,電子化,讓整個公司運營可以自動化和數字化。
另外一類疫情中受益的2B產品,則是支持著整個需求旺盛的宅家經濟和遠程辦公的硬體和軟體基礎設施。
比如說通訊網路,音視頻雲如Agora,雲服務如AWS,以及某些SaaS平台。比如Shopify,作為支持了1百萬家網路電商的SaaS平台,疫情期間就經歷了超爆發的增長。其CTO發推說,現在每天都是黑五的流量水平,很快會翻倍,需擴容急招程序員中。
當所有人都在淘金的時候,賣淘金工具的往往穩賺不賠。疫情利好宅家經濟和遠程辦公,而這些產品背後的軟硬體基礎設施提供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第五類:新技術和「新常態」行業
上面談到的四類都是目前已經我們明顯可以看到的成型行業,而疫情也會讓一些現在非常小眾,甚至還不存在的新技術和新行業走到台前。我認為這里包含三類:
第一類,很多新技術,會因為新冠得到極大的發展和普及。
在新冠這樣一個大強敵面前,科學家和公司使出了各種可能的」十八般兵器「。舉例來說:新冠初期,當美國西雅圖有第一例輸入性新冠病人時,大家都記得為防止感染,動用了機器人醫生來治療和監測病人,而醫生則坐在隔離病房外操作;在疫情期間,美國面向華人的電商網站亞米網,和小馬智行汽車,合作試用了無人駕駛車送貨;英偉達開源了造價僅400美金的呼吸機圖紙;各國嘗試利用3D列印機列印呼吸機;大疆無人機在深圳被用於無人機送葯等等...
新冠疫情如果持續1到2年,可以想像會加速這些新技術應用在更廣闊的的場景里。不僅如此,也會有很多現在不存在的新技術,在機器人自動化,疫苗研製,AI葯物開發,人造食品,線上醫療,感染定位和追蹤等領域加速開發。
第二,要和疫情打持久戰,一些幫助我們應對疫情後新常態的行業業態也會應運而生。
這里可能會包含一些老業態的第二春,或者已有行業通過另一個方式實現。舉個例子來說,自從韓國發明了」Drive Through「 新冠檢測之後,各國都紛紛效仿。在美國,為了避免接觸,Drive Through外帶,Drive Through 電影院,也變成了新潮流。不僅如此,教堂沒法去,但是人們總得有地方懺悔,所以已經開始有神父提供drive through懺悔服務;維加斯和俄勒岡甚至還出現了Drive through脫衣舞俱樂部。
另一個例子,Airbnb早在16年推出了」體驗「產品,就是由當地人設計的獨特的小眾旅程體驗。疫情以來,Airbnb迅速上線了」線上體驗「,目前已經有50個體驗,售價從1元到40元不等。比如,花16美金,讓你可以和一小群人一起,去農場里看小羊,並學習製作羊奶乳酪,你願意嗎?
歸根結底,所有線下場景和人群接觸的行業都會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怎麼辦?這時候一條路是轉到線上,比如Airbnb的線上體驗, 一條路則是盡量」無接觸「, 比如Drive Through的脫衣舞俱樂部。這些嘗試,和推出無接觸外賣的飯店,推出VR看房和真人視頻看房的房產平台一樣,是線下行業在嘗試尋找疫情之下的生存之道。
很難說這些嘗試里,哪些會成功,哪些會失敗,但是不嘗試肯定是死路一條。
第三,疫情會嚴重打擊甚至摧毀一些行業,但是如果背後的用戶需求還存在,這些生態系統里的」空位「里 就會滋生一些新的機會。
舉個例子,疫情之後,本來就走下坡路的美國電影院更加是雪上加霜,即使疫情好轉,也可以預見很多人不會願意和陌生人坐在一個公共的密閉空間里。如果有一天,電影院不存在了,這個位置會是誰來補呢?視頻網站例如Netflix固然早已經搶佔了大部分,但是電影院還承載社交的功能。
之前看LadyGaga組織的全球公益演唱會的時候,我的幾個朋友就一邊開著Zoom聊天,一邊各自在全球各地看演出,這是一個很樸素的解決方案,但是就滿足和同時欣賞內容和私密交流的功能。
Netflix近期上線的Party 瀏覽器插件,就可以讓你邀請好友和你一邊看劇,一邊聊天,算不算是對電影院的社交功能的一種嘗試取代呢?
再比如說,很多B2B公司都以行業展會作為獲取銷售線索的重要渠道,在接下來的一兩年裡,線下大會都很難舉辦,那麼銷售們從哪裡去找線索呢?僅僅是把線下大會移到線上,很可能是行不通的。怎麼解決?嘗試做一系列的小規模講座,以內容取勝?考慮和客戶重合的其他2B公司合作,互換銷售線索?
阿里巴巴當年在非典之後,迎來了外貿電子商務平台的爆發增長。這一波新冠疫情對線下行業展會的打擊,會不會出現一個交換2B銷售線索的平台?那些從前辦行業展會的人,會不會轉型成為垂直行業的「超級連接者」,專門負責給公司和軟體供應商之間牽線搭橋?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底層需求在,這些疫情帶來的行業空缺肯定會被填上。只是填滿的方式,可能並不一定符合我們現在的想像。
不要浪費一場好的危機
新冠疫情,可能會徹底改變很多人和生活方式,許多行業的命運。但對於上面提到的五類行業,也可能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疫情給這些行業帶來的幫助又是不同的,有的持久,有的短暫,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有的極為關鍵可能改變生死,有的卻是可有可無。
我把疫情對行業的幫助總結成兩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疫情的影響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防疫物資和緊急食品的供不應求,最終會過去,所以是短期的;而消費者從線下零售店轉到線上電商購買,軟體產品轉向雲端基礎設施,這個趨勢在疫情之前已經開始,在疫情中得到加速,在疫情之後也會繼續,所以是長期的。
第二個維度是這個產品本身,目前是大眾產品,還是小眾產品。受益最大的產品,是那些有潛力成為大眾產品,但是目前只在小眾市場流行的。這類產品,有可能借勢跨過所謂的」鴻溝「,實現在大眾市場中的傳播。比如Zoom,Peloton,Instacart,都屬於這一類,right proct at right time in the right place,可謂幸運,這里可能有機會讓小公司突襲,誕生出新的巨頭。而如果本身已經是大眾產品,例如視頻,游戲,疫情固然可以帶來一波增長,但是這個增長幅度是相對小的,更像是火上澆油,也更偏向大玩家的游戲。
⑷ 什麼股可以漲30%
北交所上市的股票漲停限制為30%,首日上市不設漲跌幅限制,只有北交所股票可以漲30%
⑸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You Tu be(它的特點,它的營利模式等)
YouTube是一個視頻網站,2005年2月成立於美國加州。「YouTube」的意思是「你的電視」(美國人稱電視為Tube)。自創辦以來,就在年輕人當中竄紅,現在YouTube擁有視頻節目超過1億部,今年8月,這家網站吸引的訪問者高達7200萬人次,佔了網上短片分享網站的46%的市場。
在YouTube上你能找到大眾關注的焦點事件,還有知名的娛樂片段以及網民自娛自樂自拍的視頻短片等。如今在美國,當人們想如看電視那樣上網觀看視頻畫面時,他(她)會說:「YouTube一下」。
這家由三位PayPal前員工創建的成立只有20個月的視頻網站,在2006年占據了全球互聯網視頻領域46%的份額。據統計,YouTube世界范圍的流量平均達620萬人次/天;而在美國就擁有160萬人次/天的平均流量。今年10月,搜索之王Google以16.5億美元的天價將其收購。
作為YouTube的CEO,查德·赫爾利(Chad Hurley)和他的合夥人斯蒂夫·陳(Steve Chen),遠沒有Google創始人「把世界變得更好」這樣的鴻鵠之志。收購當日,這兩個20多歲的年輕人將自己攝入鏡頭,讓全世界都看到他們難掩的喜悅。視頻畫面因手持攝像機而不斷搖晃,他們則滔滔不絕地講著繼續為用戶「開發最創新的服務」之類的話,也許正是這樣的平民性格才會創造出YouTube這樣頗受草根大眾喜愛的社區性網站。
大眾娛樂新方式
如今,許多美國網友每天至少花一個小時泡在YouTube上。在YouTube上面用戶可以找到自己期望的一切,簡直就是一個視頻版的Google,人們在上面通過標簽(相當於關鍵詞)可以了解今天和過去發生的一切。
這一切的開始,是在一次PayPal前員工的聚會上。當時,大家在抱怨很難分享自己拍攝的錄像,Chad Hurley和Steven Chen以及另一位PayPal的前員工開始留意這個機會,到2005年2月,他們三人創建了YouTube。
深諳技術的Steven Chen和美術科班出身、富有創造性的Chad Hurley真是完美的組合。其前任僱主PayPal的斯托普爾曼評價道:「這種組合使他們既具備比較軟性的元素,如迎合網上人群的喜好,又擁有技術實力。」
創始之初,Chad Hurley和Steven Che的想法是,讓大家可以在YouTube上面交換自製的錄像。可是從一開始就有人將電視節目和電影的片段貼在上面,YouTube成為了美國免費的錄像圖書館,所有的人可以在上面任意選擇他的所愛。它尤其吸引了年輕人的眼球,並幾乎成為他們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這個網站是允許人把錄像上傳到網上,交換、欣賞和評論的。紐約的泰勒說,YouTube完全改變了他的娛樂方式。
「便捷」、「好用」贏得消費者
YouTube的「走俏」,還在於該網站的「好用」和「便捷」。作為網站合夥人、同時兼任技術總監的Steve Chen,負責整個網站技術方面的工作。他是一個上手很快、能力很強的程序員,他曾因為解決了YouTube因網路流量急劇增長而導致的網路擁堵問題,並由此而成名。良好的「服務」,為YouTube擴大流量提供了技術保障。
YouTube使用的格式可以用無所不在的Flash播放器播放。此舉消除了瀏覽者因沒有最新版微軟(Microsoft)、RealNetworks或蘋果(Apple)的播放器而遭遇的窘境。這使博客(blogger)和其它人很容易從YouTube上抓取一個視頻片段,並放置在自己的網頁上,從而擴大了其視頻內容的觀眾圈。
YouTube為網友提供了更好的搜索,他們可以按訪問量、評價、播放列表和頻道里的搜索量來排序結果;YouTube中有最高評價的和有爭議的影片列表,如果知道一個影片有3000人次的訪問量,500個絕妙的評價,這種感覺是很讓人安心的。
Chad Hurley在YouTube被Google收購之後表示,他們將在Google的幫助下在互聯網上建立一個新的視頻內容模式和平台,抓住視頻導入的聯動新技術,而這將為他們贏得未來。
影響及評價
網際網路革命:網民變信息提供者
科技發達、寬頻和攝影器材的普及令短片資訊大行其道。這令網民由傳統的接收資訊者,變成資訊發布者,網民更可成立自已的私人影院、影片發布站、新聞站,取代傳統的傳播媒體。如一名青年人方穎恆拍下的短片竟能帶來如此巨大的迴向及點擊率,因此巴士阿叔令不少香港創作人意識到網際網路世界對傳統媒體的沖擊。 Getdemocracy.com發言人穆爾說:「電視及影像的傳播途徑,正由上而下的模式,轉變為由下而上。每人都可創立自己的新聞頻道,或上載家庭生活短片。與此同時,愈來愈多人欣賞網上短片,令電視的收視逐漸轉移至電腦屏幕。」
網上社群
不少網民借自拍短片分享個人珍藏和心得,如一名來自古巴的美國移民埃利亞斯對男人美腿有特殊喜好,遂於YouTube分享其評足心得。後來他發現在Youtube有不少志同道合者,於是成立「男人腳同好」會,3個月內已招收到逾460個會員亦有英國人透過短片教美國人吃以色列雅法橙蛋糕的方法,每天接獲約200個電郵。
揭發風氣
巴士阿叔事件後,YouTube涌現了不少香港網民透過手機拍攝巴士、小巴、地鐵乘客眾生相的影片。YouTube亦曾有一段傳統名校拔萃男書院學生,以粗口Rap歌羞罵同學的片段,短片迅速在網上流傳,傳媒廣泛報導,那些學生的行為便被批評為影響校譽。因此,youtube這種網站對短片拍攝者,甚至一般在公眾場所活動的市民也有影響。
協助破案
《鴨記啊叔偷野實錄》: 原載《東方日報》2006年8月31日 一間鴨寮街影音店內閉路電視拍下有人偷竊,事後短片被上載YouTube 任人瀏覽,有警務人員驚覺片中的主角懷疑是同袍,結果該名即將退休的警察伯伯已經被捕,案件交由深水埗區重案組調查。
侵犯版權
YouTube自成立以來,其短片曾被不少機構和公司批評為侵犯版權,如Saturday Night Live broadcast、NBC Universal、Family Guy videos owners、Turner Media、Sunrise等。
影片白痴主義
PC Magazine發言人稱:「沉迷短片很浪費時間。一旦迷上,就會變成iVideots(影片白痴)。這可說是影片白痴主義……YouTube就像吃玉米花,令人慾罷不能」。
鼓吹社會不良風氣
2006年6月1日,英國獨立電視台(ITV)批評YouTube及近似的網站鼓吹暴力,因為這些網站上傳了由手機拍攝的打鬥影片。雖然YouTube禁止過份暴力和色情的影片,但ITV指與這些網站溝通時有一定困難。
2006年8月11日至19日,英國極右派團體在YouTube張貼數段恐嚇影片,模仿伊斯蘭教激進份子「殉道烈士」錄像帶,每段影片的長度是二至三分鍾。影片內容是一群白人男性荷槍實彈,手持刀刃棍棒,仿效恐怖份子蒙面裝扮,警告所有穆斯林馬上離開英國。影片中,一名操威爾斯口音的男子警告英國穆斯林若不「回家」就會被活活燒死,並說全英國已有許多「同志」受夠了穆斯林。英國伊斯蘭人權委員會執行長Massoud Shadjareh說,這些影片的出現相當令他憂心。英國反法西斯主義雜志《探照燈》發行人Gerry Gable譴責YouTube容許這類提倡恐怖主義的影片存在。
對於YouTube發展方向的爭論暫告結束,而對於視頻網站價值的爭論和商業模式的探索將會繼續下去。
10月9日,視頻
共享網站YouTube首頁的顯著位置上有一段來自創始人查德·赫利(Chad Hurley)和斯蒂夫·陳(Steve Chen)的視頻,在這段視頻里,兩人告訴外界,他們已經將網站出售給了Google(Nasdaq:GOOG)。就在當天Google也正式宣布了這一消息,收購總價為16.5億美元的Google股票。
由於此前業界對這一收購已經有充分預見,因此收購本身並無太大出人意表之處,一場關於YouTube最終歸屬和發展方向的爭議終於結束了,但是,對於整個的視頻互聯網行業以及國內外的視頻同行來說,在商業模式和發展路徑問題上,依舊是懸念重重。
又一個創業傳奇
查德·赫利和斯蒂夫·陳讓Google的CEO施密特聯想起了Google的兩位創始人,而塞爾吉·布林自己也表示,在此二人身上看到了創業時的自己。
在創立YouTube之前,29歲的查德·赫利和27歲的斯蒂夫·陳曾經在eBay公司的支付部門Paypal共同工作幾年。YouTube的創業靈感來源於在一次聚會上的偶然發現,與朋友在網上分享視頻文件或者圖片極為不便由此而萌生了做一個視頻共享網站的想法。
2005年初,YouTube正式成立,同許多矽谷傳奇故事的開頭類似,也曾經有過一段「車庫里」的經歷,但是很快YouTube就走上了一條飛速發展的道路。目前,YouTube已經在視頻網站當中占據了絕對領先優勢,根據互聯網調查公司Hitwise的數據,YouTube占據了互聯網視頻領域46%的份額,以絕對的優勢領先於對手。
在被Google收購之後,YouTube的主要創始人和主要投資人均從這一交易中收獲巨大。據估計其最主要的風險投資商紅杉資本有可能從中獲利4.8億美元。而其主要創始人也藉此躋身億萬富翁的行列。
查德·赫利在不久前曾一直堅持,YouTube是非賣品,在他看來IPO才是可以被接受的選擇。在將公司出售之後的電話溝通會上,查德·赫利強調,他此前做出這樣的表示,是因為想保持公司的獨立發展,而在出售給Google之後,YouTube可以繼續保持這樣的獨立性,而且藉助Google的資源,YouTube可以更快地成為一個新的媒體平台。
重塑商業模式
在宣布被Google收購的當天,YouTube同時宣布同索尼新力、華納音樂集團、環球音樂集團以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內容巨頭達成合作,成為這些內容企業的傳播渠道。而在此之前,因為版權問題,YouTube一直官司纏身。
雖然貴為互聯網視頻領域的翹楚,雖然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人氣,但是在商業模式上,YouTube並沒有表現出多少過人之處。此前,《經濟學家》曾經撰文對YouTube的模式表示擔憂,UGC(user generate content)的內容已經充分證明的確可以迅速吸引來很多的訪問量,但是具體能否產生利潤卻是一個未知數。
「星巴克有舒適的座椅,但是它們並沒有因此而向用戶收費。」UGC的內容模式讓Guba創始人之一的湯姆·邁克納尼聯想到了星巴克咖啡的商業模式。星巴克是以合理的價格,提供了舒適的環境,為此人們才樂意買高價咖啡。而這也正是提供UGC內容模式網站所追求的商業模式。通過提供免費互動的平台,這些網站提供了網上的「舒適座椅」,但問題是,到目前為止那杯能帶來利潤的「咖啡」還未曾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