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市公司、投資銀行和股票之間的資本關系是什麼樣的
簡單點來講吧。。
上市公司,沒上市之前就是一塊石頭,需要投資銀行投資,包裝,打造,變為一塊玉,去上市,按照份額出售。
股票就是這塊玉的份額,。。有很多的份額,可能被分成1000萬份,有可能被分成幾億份。。
然後投資銀行,再對這塊玉,進行,評估,,有沒有價值,價值低估的時候,他們也會買,價值高估的時候,就一般不會去買。。
⑵ 投資銀行是如何靠發行自己的股票來募集資金
比如600030中信證券,就是一個例子,不是經營的很好的嗎.其實不僅是投資銀行,如果任何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破產了,股東都是一個虧,所以風險與收益是對等的呀,你要是感覺自己無法承受這樣的風險,你最好還是把錢存到銀行里去吧。每當股價的漲幅有變動的時候,有不少的股民朋友將主力資金的凈流入或凈流出作為股票價格漲跌判斷的依據。其實有很多人並不是特別清楚主力資金的概念,以至於做出一次次錯誤的判斷,虧錢了也渾然不知。今天學姐就來幫大家了解一下主力資金,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這篇文章最好全部看完,尤其是第二點尤為重要。開始之前,不妨先領一波福利--機構精選的牛股榜單新鮮出爐,走過路過可別錯過:【絕密】機構推薦的牛股名單泄露,限時速領!!!
一、主力資金是什麼?
資金量過大,會對個股的股價造成很大關系的這類資金,這個就叫做主力資金,包括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社保、養老金、中央匯金、證金、外資(QFII、北向資金)、券商機構資金、游資、企業大股東等。當中簡單引發整個股票市場風波的主力資金之一的當然要數北向資金、券商機構資金。
一般把滬深兩市的股票稱為「北」,那些流入A股市場的香港資金以及國際資本因此都被叫做北向資金;港股為「南」,所以才會把流入港股的中國內地資金叫做南向資金。之所以北向資金要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北向資金背後擁有強大的投研團隊,掌握許多散戶不知道的信息,固而北向資金還有著另外一個稱號也就是「聰明資金」,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自己從北向資金的舉措中發現一些投資的機會。
券商機構資金不僅擁有這一個渠道優勢,而且能掌握到最新的信息,業績較為優秀、行業發展前景較好的個股是我們通常的標准,很多時候個股的資金力量會影響到他們的主升浪,所以也被稱為「轎夫」。股市行情信息知道得越快越好,推薦給你一個秒速推送行情消息的投資神器--【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場一手資訊播報
二、主力資金流入流出對股價有什麼影響?
總體而言,倘若發生主力資金流入量大於流出量的現象,也就意味著股票市場里供小於求,股票價格自然會上漲;主力資金流入量比流出量小,就意味著供大於求,股票跌價是必然的。在股票的價格走向方面,會受到主力的資金留向很大程度上的影響。但光看流進流出的數據是不準確的,並不排除主力資金大量流出,股價卻上升的可能,在這個背後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主力所利用少量的資金拉升股價誘多,然後再藉助小單逐步出貨,並且有散戶會來接盤,這也會導致股價上漲。所以必須進行綜合分析,選出一隻優質的股票,止損位和止盈位都提前設置好並且及時跟進,針對於中小投資者來說,到位及時作出相應的措施才是在股市中盈利的關鍵。如果實在沒有充足的時間去研究某隻個股,不妨點擊下面這個鏈接,輸入自己想要了解的股票代碼,進行深度分析:【免費】測一測你的股票當前估值位置?
應答時間:2021-09-26,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⑶ 為什麼都推薦銀行類股票,收益很高嗎
從長遠來看,銀行股是一隻好股票,經濟社會的發展貨幣將永遠越來越多。適度的通貨膨脹也有利於經濟發展。因此,銀行是一個自然增長的增量產業。然而,目前銀行業75%的利潤來自存款和貸款的息差,但當經濟不景氣時,任何一批壞賬都可以抹去原來的息差。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壞賬率在可見周期內仍有上升壓力,這也是抑制銀行業的重要因素。
除了一些部分銀行基於業績的穩定增長,出現了長期走牛的趨勢,絕大多數銀行還是圍繞著平均估值在上下波動的。傳統金融行業,又是基礎金融行業,與其他行業沒有可比性,也不存在行業趨勢上的投資機會,所以想要投資,需要做好長期持有,接受小幅度虧損,並且收益不高的現實。值得,但不要期望太多。銀行股投資本身優於銀行理財和銀行存款。做銀行股東總比為銀行工作好。就像整體財務規劃和資產配置一樣,需要配置一些銀行存款和貨幣基金。如果股市資金量大,不妨配置一些銀行股作為投資基石。當然,對於一些投資金額小、回報高的投資者來說,完全沒有必要將資金投入銀行股。畢竟資金也有時間成本。
⑷ 銀行類股票收入穩定嗎,能長期購買嗎有什麼依據
價格圍繞價值波動,蘋果2元漲到5元是有可能的,但是漲到10元20元是極其困難甚至不可能的。銀行股的定價就是這個定價,或者它的價值就是這個價值。5元的銀行股有可能漲到15元,但很難漲到30元或50元。因為銀行股是一個成熟的企業,它將面臨一個長期的衰退期,而不是增長期,這可以使資產快速增長。例如,銀行的主要利潤來自存款和貸款利差,但由於市場利率的實施和市場的充分競爭,利差正在縮小,銀行必須轉向私人銀行業務和工商業務,否則利潤將不可持續,並將下降。
總之,沒有必要購買任何類型的股票。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投資策略,不能過度評估某種類型的股票。如果每個人都認為他們可以買,必須買,那麼銀行股就不是現在的估值。然而,很明顯,追求風險回報的投資者不持有銀行股或中短期回報的投資者不持有銀行股。如果你是一個保守的投資者,有長期投資銀行股的計劃,不建議持有特定的銀行股,而是持有銀行業指數基金或銀行ETF和銀行LOF(這兩類基金通過交易所進行匹配競價交易,就像買賣股票一樣)。
⑸ 巴菲特投資銀行類股票時他是如何分析其公司經營業績的
沃倫·巴菲特談富國銀行
作為富國銀行最大的股東,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沃倫·巴菲特對這家舊金山的銀行了解得很透徹,他在富國銀行被Norwest收購前就已經投資富國銀行了,現任富國銀行董事長迪克·科瓦舍維奇(Dick Kovacevich)是當時Norwest的CEO。作為富國銀行專題報道的一部分,《財富》總編輯亞當·拉什斯基在3月26日和巴菲特進行了詳細的電話交流。
富國銀行的獨特之處在哪裡?
巴菲特:很難想像像富國銀行這樣一家大型企業還可以保持其獨特之處,人們會認為當富國銀行增長到一定的規模時,就會變得和其他銀行一樣。然而,富國銀行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盡管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他們從沒有因為其他銀行都在做某件事就覺得自己也應該跟風,往往就是大家在說「別人都在做,我們為什麼不做呢」時,銀行開始陷入困境。
所有聰明的分析師都認為,沒有哪一家大型銀行可以靠現行的模式存活下來,富國銀行也難以倖免。針對這樣的分析,你有何意見?
巴菲特:大約在20年前,他們就說過同樣的話。其實,只要不做蠢事,銀行業是一個很好的行業。銀行業能以極低的成本得到資金,無須去做蠢事(就能賺錢)。然而,銀行業周期性地做蠢事,且一窩蜂地做蠢事,如20世紀80年代的國際貸款。如果你的資金成本不到1%-1.5%,你就不必像火箭工程師那樣聰明,照樣可以賺錢。我知道富國銀行的商業模式運作良好,比其他銀行好了一大截。富國銀行的資金來源比其他銀行更低廉,這就好像在所有的大型汽車保險供應商中,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eico)是一家低成本供應商一樣。假如你是低成本供應商,不管是供應銅還是提供金融服務,你都佔有很大的優勢。
此外,他們在資產規模方面很明智,沒有介入會帶來麻煩的領域。現在,即使你收取20%的房貸首付,但如果其他人做了足夠多的蠢事,房價下跌還是會連累你。富國銀行沒有介入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等瘋狂的項目,這些項目將會面對很多信貸損失。但在收購美聯銀行(Wachovia)兩個季度後,他們將會有400億美元的資產減記前收益。
富國銀行也沒有什麼定時炸彈,富國銀行會有一些虧損,這是毫無疑問的,且虧損會高於正常值。現在如果富國銀行的資金成本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將會有100億美元的差額。不過他們有秘訣達成低成本的存款和來自顧客的副業收入的雙增長。
以保險收益為例,2008年保險收益呈兩位數增長。
巴菲特:我認為,大多數批評富國銀行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富國銀行有保險業務,僅保險業務就價值數十億美元。富國銀行抵押貸款業務的數量也十分可觀。批評意見可以適用於其他銀行,可以適用於花旗,可以適用於美國銀行(BofA),但不適用於富國銀行。
我們擁有四家銀行的股份——瑞士聯合銀行集團(USB)、富國銀行(Wells)、M&T銀行(M&T)、太陽信託銀行(SunTrust)。我不知道太陽信託銀行怎樣,因為南佛羅里達州將最遲復甦,但他們已經把貸款集中度降了下來。其他三家銀行今年會很糟糕,但它們復甦後將大大提升盈利的能力。存款正在不斷流入,利差很大,商業前景很好。
迪克·科瓦舍維奇特別交代,要我問問您對有形普通股權益(tantible common equity)的看法。
巴菲特:我關注的是盈利能力。可口可樂沒有有形普通股權益,但可口可樂有巨大的盈利能力。至於富國銀行,它的顧客是無法被搶走的,顧客每個季度都在增長,顧客就是富國銀行的搖錢樹。富國銀行不是依靠做蠢事來掙錢的,它掙錢的法門是極好的資產利差。
順便說一下,富國銀行不會借錢給伯克希爾,富國銀行對國家信貸也不感興趣,對所有的利差小的東西都不感興趣。我們在六、七年前對菲諾瓦公司(Finova)進行了巨額投資,這筆投資是和盧卡帝亞(Leucadia)合夥進行的,原來的波士頓第一國家銀行(First National of Boston)牽頭了融資活動,投資者們願意出資5億美元或2億美元不等。富國銀行卻毫無興趣,他們認為盈利的空間太小。富國銀行是正確的,這個交易只有大約20個基點的利潤,而其他機構有6或8個基點的利潤就願意發放任何信貸。
回到有形普通股權益……
巴菲特:你不能從有形普通股權益上掙錢,得依靠客戶的存款和這些存款的利差掙錢。在諸如TARP(troubled asset relieve program,美國政府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這些事情上,大家都把這點混淆了。他們問:「那麼,這50億美元或100億美元投在什麼地方?」銀行不是靠這種方式盈利的,銀行依靠他們現有的8,000億美元的存款基礎來掙錢。我可以保證,富國銀行的存款基礎成本大大低於美聯銀行,它們所提供的貸款也不同。
富國銀行需要解決很多美聯銀行帶來的問題,他們已經將那些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optioan ARMs)分門別類,也許最後他們還將虧損30億美元或40億美元,沒有人知道准確的數字。但我認為加利福尼亞的住宅房地產市場已不再繼續惡化,房價還未開始上漲,但已經不再下跌,且成交量不錯。所以,我認為富國銀行能夠像他們預估的那樣解決有選擇權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問題。
為什麼銀行會在一夜間倒閉?
什麼行業才算是高風險?航運?地產?工業?其實,除非這些行業的公司造假或有人虧空公款,一般來說,公司很少會突然倒閉。相反,大眾認為最穩健的銀行,卻會因業務的突發事件而一夜間清盤,遠的如巴林銀行因一位職員的投機失敗而「關門大吉」;近的如曾經擁有超過1,000億英鎊資產(相當於兩家恆生銀行)的英國北石銀行(North Rock),因為周轉不靈而被迫國有化,相信最終,北石銀行股東的投資亦將所剩無幾。
銀行業高杠桿的運作特性
為什麼公認為最穩健的行業會突然變得如此脆弱?一般商業常識告訴我們,一家公司的資金主要來自股東出資或向外界融資。財務學上,我們可以把總資產與股東資金之比稱為杠桿比率,這個比率反映出公司以多少股東資金去營運全部資產,比率越高,表明資產中靠借貸的比例越高,亦即表明所承擔的風險越高。正常情況下,大部分企業的杠桿比率少於3倍。目前市場認為高風險的內地房產股介於2-3倍,銀行則普遍介於15-18倍。
單憑這些比率,讀者可能仍不明了個中底蘊。筆者以匯豐為例,它的股東資金大約有1,200億(美元,下同),而放賬及投資等總資產則達23,500億,杠桿比率大約是18.4倍。讀者可能以為擁有龐大資產就一定穩如泰山。但從理論上講,如果匯豐虧損了23,500億資產中的6%,即約1,400億,那麼匯豐的股東資金(即之前提及的1,200億)便會消耗殆盡(由於負債並沒有減少),銀行亦會倒閉。當然,筆者無意在此危言聳聽,指匯豐會倒閉,眾所周知,匯豐在風險管理上一向勝於同儕。
筆者只想指出,銀行業在高杠桿比率模式下運作,一點出錯的空間都沒有。情況就如同期指買賣,稍有不慎,大部分本金(在銀行即是股東資金)便會輸掉。北石銀行之所以出事,與其高達30倍的杠桿比率實在不無關系(即30元資產中有29元是借來的),以它當時的高杠桿比率,任何突如其來的沖擊都足以把它拖垮。
美國次按所引發的信貸收縮還未顯現
明白了銀行的高杠桿運作特性後,讀者便知道,鬧得滿城風雨的美國次按風暴有多嚴重。表面上,銀行只需為手上的次按或其相關投資作撥備便能了事,但實際上,銀行面對龐大撥備時,只有三條路可行,一是以更少的股東資金(由於撥備減少了股東資金)去營運相同金額的資產。換句話說,銀行就需承擔更大的風險;如果銀行不欲或無力承擔更多的風險,它便只有選擇減少借貸(即減少資產)或向股東籌集資金。理論上講,若每家受次按波及的銀行都能向股東集資,情況也能得以控制,但實際上大部分中小型銀行都未能成功集資,它們可做的往往是縮減借貸。在這種負杠桿效應下,銀行每損失1元的股東資金,便需要將資產大幅縮減,以匯豐18倍杠桿為例(即每1元股東資金營運18元資產),銀行每損失1元的股東資金,它便需要減少18元的資產。
據《經濟學人》的估計,次按至少有2,000億-3,000億美元的壞賬。就以2,500億及17倍杠桿比率計算,整個銀行體系便需減少42,000億美元(佔美國GDP約兩成半)的貸款及投資,那麼,整個美國經濟的信貸便會急速收縮。情況有如在期貨買賣中,買入的投資者在期貨價格下跌時被迫收保證金一樣,如果投資者不能付出額外的保證金,他們的部分倉位便會被迫平掉以減少投資額。有見及此,那些外資銀行現在正引入各主權基金成為股東,以增加股本(即保證金)來維持資產數目。不過,由於有越來越多與次按相關的衍生工具曝光,這些主權基金的資金實在如泥牛入海。
讀者或許會質疑,次按出事至今,世界各銀行已作出高額的撥備;然而,實際的經濟狀況不如筆者所說般嚴峻?其實,那些收縮了的貸款和投資還未反映在現實世界中。如果你從事債券買賣行業,在過去幾個月,相信已對信貸緊縮(Credit Crunch)的情況有深刻的體會。整體而言,信貸緊縮正在蔓延,原本只是次按及其相關產品的信貸受到限制,現在連正常的房貸及其他貨幣市場的投資工具亦受到牽連,可見次按的影響正逐漸浮現在現實生活中。
損失的是股東而非存戶
不過,讀者不需神經過敏,擔心自己的存款會受到波及。其實,香港大部分銀行作風保守,相對於國際和中國內地的銀行,香港的銀行坐擁大量儲備,就算計入次按所帶來的影響,財政仍然穩健有餘。至於那些飽受次按蹂躪的外資大行,讀者亦不必過慮,只要還有投資者願意入股,銀行便可通過新股來「填數」。只是如此一來,那些銀行的股東權益便會被大幅沖淡,股價亦可能受到影響。
⑹ 銀行類股票能不能買,會有盈利嗎有什麼依據
對於長周期而言,大型銀行股無疑值得購買。這個周期可以放在那裡5-10在200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小銀行股真的不敢肯定地說,畢竟,小盤目標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很容易被熱錢追求,一旦有好處,上升速度很快,但下降速度更快。判斷股票是否值得購買,尤其是像銀行這樣的資產,所以我們應該考慮一些問題。銀行股的增長率不高,尤其體現在大銀行。小銀行的增長速度必須更快。例如,工商銀行按總股本計算市值,高達2萬億元。2018年凈利潤約2977億元,增長率約4%。事實上,年增長率幾乎相同。換句話說,這樣的超級銀行很難有更高的增長率。
那蘇農銀行的表現如何?2018年蘇農ROE自2015年以來,蘇農只有9%ROE不超過10%,這意味著從股東權益的角度來看,蘇農根本無法與工行相比,因為投資工行年化率約為14%,而蘇農年化率僅為9%。不要低估這5%。雖然100元的5%只有5元,但1億元的5%是500萬元。另一點應該是股價走勢的表現。往往超過1000億的銀行比較害羞或者穩定,很難看到這些標的漲停。想想看。即使按流通市值計算,工行也有15152億,一個跌停就是1515億。什麼概念,工行有這么多錢吃跌停?還是工行會跌多少壞?那麼,在我個人看來,銀行股一定值得買入。但是,如果你是價值投資者,不妨在估值相對較低的時候參與,然後長期持有。小銀行適合價格投機者。那麼為什麼大銀行要長期持有呢。
⑺ 銀行股還未大漲,為什麼就會大跌呢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周五金融證券、保險、銀行等三大板塊集體大跌,但很多人始終搞不明白,銀行並沒有怎麼大漲反而等來大跌?背後是什麼邏輯呢?
關於周五銀行板塊出現大跌,其實一點都不奇怪,需要有以下幾大原因:
1、銀行股的大跌都是被拖下水的,周五金融股受到國家隊減持消息,給市場降溫,受到此消息出現大跌。而銀行股也是金融板塊之一,跟隨證券和保險下跌,主要是受市場和板塊效應所致。
我個人覺得銀行股不大漲但大跌,背後絕對是有超大資金控盤了,目的是先讓證券和保險啟動,當這兩大板塊漲高之後,銀行股一枝獨秀來支撐指數,帶動指數啟動新一輪拉升。
總之銀行股才是A股市場最具有投資價值,最值得炒作的股票;而實際走勢並非如此,銀行股該漲不漲,不該跌卻大跌,這背後一切都是由資金主導。畢竟銀行都是大盤子股,並非一般機構可以推動,需要各路資金共同推高銀行股,所以銀行股背後必然有蹊蹺。
⑻ 銀行股投資策略
先說結論:買入銀行股,做時間的朋友。
01、做時間的朋友
這句話具有非常深的哲學道理。這邊有一種前提條件,投資與時間做朋友,主要還是著眼於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甚至就是靠時間換空間,因為價值投資有一個潛伏、發酵、主拉升的期間,是一個具有完整鏈條的過程,如果在價值投資的過程中急功近利,很有可能導致投資失敗。
所以薯缺型說在投資領域上,要學會和時間做朋友,要能夠耐得住寂寞,投資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個中長跑,跑到終點才算贏,而絕大多數投資失敗都是因為倒在了途中,行百里扮虛者半九十。
也就是說你的交易邏輯基礎是根據價值來設定的,你的投資完全能夠用價值理論來解釋,只有這樣時間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威力。
02、為什麼要選擇銀行股?
1)波動小,適合新手和沒時間打理賬戶的上班族
不排除特殊情況 在高位買了銀行股 導致賬戶波動25% 以上的極端情況,(2019年年底到2020年3月份 疫情出現 導致銀行股波動極大 直到7月份 整整低位徘徊震盪180個交易日,銀行才短暫沖高。)
2)相對於整個市場而言 銀行股還是風險比較小的
有些市場的投資不是以價值為基礎的,甚至有的時候是在脫離價值而運行,A股市場交易就有這樣的一種特性,A股市場投機的氛圍非常濃厚,市場情緒化交易比較盛行。
有的時候股票的表現完全和價值搭不上邊,有的股票明明基本面很好,但就是不漲,甚至還節節下挫,有些股票基本面非常糟糕,甚至就是所謂的垃圾股,但只要沾上風口,在短時間內就能夠形成強勢的拉升,甚至股價幾天就翻倍,這種現象無法用價值來解釋,也就無法用時間來衡量。
像科技類、風電類倒是波動很大,尤其是連續大跌的時候,新手容易心態爆炸 ,有些小市值的票甚至腰斬再腰斬(回撤幅度達到60%以上)
3)還有很重要的一點 銀行股適合重倉
低位一次性購入就可以了 就算被套還有分紅保本
等到風口來了 自然估值就回歸了
我們選歷史較長的12家銀行做統計。
時間節點取三輪牛市的起點,08年底、12年底和18年底,統計的時間段是:
階段1:2008底到2012年底,時間4年
階段2:2012年底到2018年底,時間6年
階段3:2008年底到2018年底,時間10年
階段4:2008年底到現在,時間13.3年
階段5:2012年底到現在,時間9.3年
階段6:2018年底到現在,時間3.3年
表格如下:
取12家銀行等額買入,分紅不追加投資
從表格中看,在各個階段中收益都在11%左右,13年時間年化收益11%,考慮分紅再投入,應該還會略高一些,接近12%,這個收益比我預想的高不少,加上打新收益,可以說是不錯的投資。
如果從08年到今天,興業銀行的年化收益是15%,挺不錯的,但12年到18年,年化只有9%。銀行的高收益是因為幾數猜家優秀銀行特別突出,拉高了平均數,如果重倉銀行錯誤,收益會大幅下降的。
1、三階段表現均優秀的是:招商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興業銀行
2、表現均平庸的是: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
3、最終總排名前5:寧波、招商、平安、興業、南京
10幾年前有個銀行大V說,四家股份銀行股都差不多,都極度低估。
這句話既對也不對,四家股份銀行的最好的招行年化16%,最差的浦發10%,團隊表現突出,總差距也不太誇張。
大家認為銀行股都差不多,培養了一大批搬磚黨,但銀行股階段分化明顯,如果一個投資者12-21年持有交通,基本顆粒無收。
也就是說,投資銀行總體是不錯投資,但前提是買到對的銀行股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