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爭對股市影響大嗎
你好,從長期來看戰爭對股市趨勢沒有太大的影響。從短期來看,一個國家本土受到襲擊會導致股市下跌,但如果是這個國家對外的戰爭,一般軍工行業會漲一些。戰爭將會造成人們對經濟和時局的恐慌,進而造成整個大盤的下跌和航天軍工板塊的走強。
另外,局部戰爭對股市影響有限, 美國的股市,上世紀60年代年的古巴導彈危機,雖然美國和前蘇聯幾乎要發生戰爭,股市短期應聲而下,但是後來漲幅更高,再來看,第一次海灣戰爭為發生在1980,而美國正處於牛市階段,第二次海灣戰爭為發生在1991年美國領導的聯合國部隊與伊拉克之間的戰爭。
其歷史也有證明,突發事件對股市的影響都是短暫的,短期的局部戰爭有利於軍工和石油板塊走強。調整一旦完畢就是買入好時機。股市的最終選擇方向是宏觀經濟支撐的,戰爭對股市影響有限。
中國股市雖然受國外市場的影響較小,但短期的影響還是有的,如果戰爭爆發,原油生產類公司股價將形成市場的炒作熱點,與軍事工業有關的股票也將有機會表現,但這些板塊的炒作都是投機性炒作,持續的時間不會太長,而且回調的速度也會很快,投資者不可追高,只能守株待兔,等行情形成時應該獲利了結。
題材板塊上,原油、黃金概念周五漲幅居前,是因為美伊沖突,中東局勢不穩,引發市場避險情緒升溫,事件驅動拉升起來的概念,持續性還有待觀察;但隨著戰爭的爆發,原油生產類公司股價將形成市場的炒作熱點,與軍事工業有關,黃金概念等這些板塊個股也將會反復表現。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2. 黃金跟股市的關系是什麼
黃金和股票是投資市場上的兩種重要產品。他們之間有某種聯系。當黃金價格上漲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股市投資者購買黃金概念股,從而促進黃金相關股的上漲,而黃金價格的下跌也可能導致投資者拋售黃金概念股,從而導致黃金相關股下跌。
黃金價格將受到季節和特殊節假日的影響。例如,春節期間,黃金需求將增加,價格將上漲,但這與股市無關。現貨金指期貨交易,指交易完成後或幾天內交割。現貨金是一種國際投資產品。各黃金公司建立交易平台,以杠桿比率的形式與做市商進行網上交易,形成投資理財項目。
3. 我是如何挑選成長股的
1、投資最重要的原則
費雪通過研究自己和他人的長期投資記錄後認為, 投資想賺大錢,必須有耐性。換句話說,預測股價會達到什麼水準,往往比預測多久才會達到那種水準容易。而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股票市場本質上具有欺騙投資人的特性,跟隨其他每個人當時在做的事去做,或者自己內心不可抗拒的吶喊去做,事後往往證明是錯的。
2、投資賺錢的邏輯
費雪認為,買股票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潤。因此,投資者應該回顧一下股票市場史,看看人們累計財富的方法。 費雪指出:有一種人,即便在早年,找到真正傑出的公司,抱牢它們的股票,度過市場的波動起伏,不為所動,也遠比買低賣高的做法賺得多。因此,大部分投資人終其一生,依靠有限的幾支股票,長時間的持有,就為自己或子女奠下成為巨富的基礎。這些機會不見得必須在大恐慌底部的某一天買股票。這些公司股價年復一年都能讓人賺到很高的利潤,投資者需要的能力是能區辯提供絕佳投資機會的少數公司。
3、股票長期投資收益優於債券
費雪指出,在1946年-1956年的10年間,全球貨幣貶值情況非常嚴重,其中美元貶值了29%,每年的貶值率是3.4%。即便在利率較高的1957年,投資者購買公債長期看都仍是虧損的。通貨膨脹大幅攀升源於總體信用擴增,而此事又是政府龐大的赤字使得信用體系的貨幣供給大增造成的。因此,正常經濟周期下,企業營運保持不錯,股票表現優於債券。如果是經濟嚴重衰退,債券表現也許短期優於股票,但接下來政府大幅製造赤字的行動,必將導致債券投資真正的購買力再度大跌。經濟蕭條幾乎肯定會製造另一次通貨膨脹的急升,這樣的情況下,股票的吸引力又會超過債券。所以, 綜合長期來看,股票投資仍是最佳的選擇。
4、「幸運且能幹」和「能幹所以幸運」
費雪認為分析一家成長型企業,不應拿某一年的經營業績進行評價,因為即使最出色的成長型公司,也不能期望每年的營業額都高於前一年。因此應以好幾年為單位判斷公司營業額有無成長。而這些優秀的成長企業有兩個特徵:「幸運且能幹」和「能幹所以幸運」。兩者都要求管理層很能幹。個人理解,後者類型的企業更令人心儀:即處在不利的行業競爭發展格局之中,但仍能保持出色的競爭優勢,並轉化為超越行業的業績增長。
5、利潤率和邊際公司
費雪認為利潤率是分析公司的好指標,而邊際公司就是利潤率低下的公司。投資者不應該只考慮經濟景氣下的利潤率,因為經濟向好時,邊際公司利潤率的成長幅度遠高於成本較低的公司,後者的利潤率也在提升,但幅度並不會太大。因此,年景好時,體質疲弱的公司盈餘成長率往往高於同行中體質強健者,但也必須記住,一旦年景不好,邊際公司的盈餘也會急劇下降。
6、管理層是否報喜不報憂
費雪認為,即使是經營管理最好的公司,有時也會出乎意外碰到困難。最成功的企業,也無法避免這種叫人失望的事情。坦誠面對,加上良好的判斷力,會知道它們只是最後成功的代價之一,這往往是公司強勢的跡象,而非弱勢的特徵。
而管理層面對這些事情的態度,是投資人十分寶貴的線索。那種遇到好事侃侃而談,遇到難題則三緘其口的公司領導層,投資者應該迴避。
7、選擇大公司還是成長型小企業
費雪認為,相對於大公司,規模較小的公司股價更容易上漲。因為市值規模小,盈餘的增長會更快的反應到股價當中,因此十年內可以上漲數十倍。但費雪提醒投資者:投資這樣的小型成長股,技巧嫻熟的人都難免偶爾犯錯。而要是投資這樣的普通股犯錯,丟出去的每一塊錢可能就消失了。因此, 投資者應該選擇那種歷史悠久、根基較穩固的成長型股票。
而年輕高風險公司由於自身不斷發展成熟,可能進步到機構投資者開始購買的地步,投資者這個時候倒可以投資這樣的公司。這種公司未來增值的潛力不似以往那麼大了,但仍能取得較好的回報。
8、買進成長股的時機
費雪並不主張投資者一定要在市場崩潰後尋找買入時機,他認為在1929年股市崩潰後的兩年內有勇氣買入並持有幾支股票的投資者收益率固然可觀,但在50年代以合理的價格買入成長股的投資者也獲得了驚人的回報。
他堅決反對投資者去預測所謂經濟景氣高點和低點,以作為買入或賣出的根據。他辛辣諷刺說,如果投資者有耐心查詢下每年在商業周刊上刊登的經濟學家對未來的預測就會發現,他們成功的概率極低。經濟學家們花費在經濟預測上的時間如果拿去思考如何提升生產力可能對人類的貢獻更大。
幾乎所有投資大師,都對依賴經濟景氣預測作為投資判斷的觀點嗤之以鼻。彼得林奇說:美國有6萬名經濟學家,卻沒有一個人預測到1987年的股市災難。巴菲特也說華爾街的經濟學家都睡大覺,可能是投資者的好消息。
這一點應該是可以驗證的,在2007年中國經濟景氣高點時,幾乎沒有經濟學家對未來抱有悲觀觀點,狂熱樂觀的倒是太多。
費雪主張投資者應選擇在非常能乾的管理層領導下的公司,他們偶爾也會遭遇到始料不及的問題,之後才能否極泰來。投資者應該知曉這些問題都屬於暫時性質,不會永遠存在。如果這些問題引發股價重挫,但可望在幾個月內解決問題,而不是拖上好幾年,那麼此時買入股票可能相當安全。
但這並不代表投資者完全不理會經濟蕭條帶來的問題。但諸如1929年那樣的投機極度炙熱導致的股價崩盤和後續經濟大蕭條外,投資者並不應該對股價的大幅下跌感到驚慌失措。當確定某家公司值得投資,放手去投資就是,因為推測產生的恐懼或者希望不應該令投資者卻步。
9、賣出以及何時賣出
費雪認為,賣出股票的三個理由:①、當初買進行為犯下錯誤,某特定公司的實際狀況顯著不如原先設想那麼美好。在某種程度上,要看投資者能否坦誠面對自己。②、當成長股成長潛力消耗殆盡,股票與持有原則嚴重脫節時,就應該賣出。③、有更加前景遠大的成長股可以選擇。
費雪認為投資者不應該因為空頭市場的擔憂而賣出股票(恐懼熊市的到來)。他認為這樣做無異於要求投資者知道空頭市場何時出現,以及何時結束(在空頭市場底部買回股票)。但通常情況是投資者賣出後,空頭市場並未出現,市場繼續上揚。等到空頭市場真的來臨時,卻從來沒有見過比賣出價格更低的位置買回相同股票的投資者。通常的情況是,股價並沒有跌回賣出價,但投資者仍苦苦等待,或者股價真的一路下挫跌過賣出價,他們卻又憂慮別的事情而不敢買回。
費雪提醒: 投資者不應該因為手上的股票漲幅過大就賣出股票。因為,「漲幅過大」、「估值過高」,都是非常模糊的概念。沒有證據表明多高的估值或者漲幅才是最高。
他進而推論出這個觀點: 如果當初買進普通股時,事情做得很正確,則賣出時機是——幾乎永遠不會到來。
10、投資者的「五不原則」
原則一:不買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
原則二:不要因為一支好股票在「店頭市場」交易就棄之不顧。
原則三:不要因為你喜歡某公司年報的「格調」就去買該公司股票。
原則四:不要以為一公司的本益比高,便表示未來的盈餘成長已大致反映在價格上。
原則五:不要錙銖必較。
11、投資者的「另五不原則」
原則一: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
原則二:不要擔心在戰爭陰影籠罩下買進股票
原則三:不要忘了你的吉爾伯托和沙利文(兩人是諷刺喜劇作家,費雪的意思是不要被股票過去的數據記錄所影響,特別是注意不要以為買入那些過往股價沒有上漲的股票就是安全的方法。影響股價的主要因素是未來而不是過去)
原則四:買進真正優秀的成長股時,除了考慮價格,不要忘了時機因素。
原則五:不要隨波逐流
12、費雪談耐心和自律精神
費雪認為,知道投資的准則和了解常犯的錯誤,並不能幫助那些沒有什麼耐心和自律精神的人。他說:「我認識一位能力非常強的投資專家,幾年前告訴我:在股票市場,強健的神經系統比聰明的頭腦還重要。」
莎士比亞可能無意中總結了投資成功的歷程: 「凡人經歷狂風巨浪才有財富。」
13、尋找具有「競爭壁壘」的企業
費雪指出,投資者應該尋找那些成本同比行業更低,但利潤率卻高於同行的企業。這些公司並不只依靠技術開發和規模經濟兩個層面。還要依靠,首先是公司必須在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品質和可靠性上建立起聲譽。客戶更換公司,節省的成本並不太多,但找到不知名供應商的風險更大。其次,公司必須有某種產品(或服務),提供給許多小客戶,而不只是賣給少數大客戶。以至於它的競爭對手,必須去爭取眾多的客戶,才有可能取代這家公司的地位。
這樣的企業,具有高於平均水平的利潤率,或投資回報率。但不必——實際上不應該高出業界平均水平好幾倍。實際上利潤或回報率太高,反而可能成為危險之源,引來眾多競爭對手一爭長短。
也就是說,公司具有特殊的性質,具有某些內在經濟因素,使得高於平均水平的利潤率並不是短期現象。投資者可以問問自己:這家公司能做些什麼事,而其他公司卻沒辦法做得那麼好?
費雪這些觀點,無疑是與巴菲特口中所說的特許經營權(或林奇口中的利基)相一致的。巴菲特投資的企業,大多維持了較高的股東權益回報率,且長達幾十年的時間保持住了這樣高效的回報。他投資的企業ROE最低也超過15%。例如可口可樂曾維持50%的ROE水平。
費雪的觀點提煉出來就是: 具有競爭壁壘的公司能以低於業界水平的價格供給(或服務)廣大普通客戶,廣大客戶信賴公司和公司產品服務,他們更換公司產品的代價更高,意願更低。低成本和高效率運作保證了公司長時間能維持略高出業界水平的利潤率。
14、市盈率的主觀性與投資的機會選擇
費雪認為,市盈率是金融圈最容易主觀判斷的指標,他認為,任何個別普通股相對於整體股市,價格大幅的波動,都是因為金融圈對那支股票的評價發生了變化。我理解應該不是絕對,但的確很多時候,公司經營並沒有太大波動,股價的大幅波動只是大家的看法或者情緒發生了變化。格雷厄姆談及這一點時說過,市場先生有時候喜怒無常,投資者應該善用這一點,而不是被其利用。
費雪認為,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市場不看好公司,因此市盈率(本益比)較低。投資者應該謹慎審視,尋找公司前景與市場看法錯位的投資機會,他認為這也許是絕佳的投資機會。第二種是市場暫時比較看好公司,而該公司前景的確很美好,那麼投資者應該繼續持有高估的股票,容忍後面短暫的大幅下挫。第三種是市場非常看好公司,而公司前景卻與市場普遍看法相左。投資者應該極度警惕這樣的情況。
費雪認為,投資者在分析企業前景和選擇投資時機時,應該認真分析市場當前對於該公司的看法。觀察這樣的看法是否比公司實際基本面有利或者不利。這樣才能確定屬於前面三種情況哪一種。
費雪另一層含義是:如果市場非常不看好該公司,而投資者有確切證據和研究分析指出公司未來基本面情況比市場悲觀的觀點更好,那此時就是絕佳的投資成長股的機會。實際上,格雷厄姆口中的「安全邊際」,也只能在此時得到充分的驗證:市場普遍看好時,難以尋找到所謂的「安全邊際」。而巴菲特長期持有股票的另一層含義是:美國僅僅只有在1974-1976年才擁有極其便宜的估值:大約6倍市盈率水平。(上一次要退到1947年,那個時候巴菲特還沒有開始投資生涯)難怪巴菲特,在1974年撰稿說:這是投資者唯一能以格雷厄姆式的價格,買到費雪般的優秀股票。按照紐伯格的觀點,美國股市自1974年開始-1997年(實際上到了2000年)走了長達23年的長期牛市,而之前,在1937年開始的恢復性牛市一直持續到了1973年,中間夾雜熊市,但規模都很小。1974年的大熊市,指數下跌不到50%,但主要是道瓊斯指數覆蓋較低。當時主要藍籌股普遍從最高點下跌了7成。
15、費雪談「錨定定理」
費雪描述了類似今天所謂的「錨定定理」。即: 市場總是容易將一個長時期維持的股價認為是那支股票的「真實價值」,並且根深蒂固,習以為常。一旦跌破或者突破該價位,市場各類投資人就會蜂擁而出。而這樣的力量,是投資領域最危險也是最微妙的。連最老練的投資者都必須時時防範。
市場的觀點有時候會錯的離譜,但幾乎絕大多數人都陷入其中無法自拔。例如1927年市場開始的對新紀元的強烈憧憬,連續多年(實際上長達10年的經濟繁榮期)美國大部分企業盈利不斷上升,經濟蕭條早已成為記憶中的遙遠歷史(1910年曾發生過)。有懷疑意見的投資者,都在後面不斷攀升的漲幅中消失匿跡。最終事實證明市場荒謬憧憬的時候,已經是兩年之後了。
而到了1946-1949年時,市場正好轉了個面。大部分美國公司盈利強勁增長,股票市盈率降到前所未有的低位。但當時的市場人士普遍認為,這些盈利增長都是暫時的現象,而隨之到來的經濟大蕭條,必將摧毀這些盈利。等到市場最終看不到大蕭條的發生後,美國歷史上最久的牛市才逐步展開(持續了20年)。而1972-1974年的市場,和當年一樣,又在空頭市場籠罩下(費雪寫此文的時間——1974年,也是該書後續修訂版本),股票市盈率出現了和1946-1949年那樣的極低水平,這是這個世紀以來,美國股市僅有的兩次記錄。費雪不僅驚奇:市場這樣的評價合理嗎?
回頭看費雪,當真是目光如炬。1946-1949年巴菲特並沒有遇到,但在1974年這個美國股市估值水平達到歷史最低水平時,費雪和巴菲特幾乎發出了同樣的聲音。我們後來看,可以理解巴菲特在1974年高呼的:我回來了。以及他當時想踢著踢踏舞上班時的愉悅心情。
但在當時的1974年-1980年,投資者有一萬個理由看空股市:首先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機,特別是1979的伊朗事件導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重創美國,1978年三大汽車公司巨虧10億美元(看起來很眼熟),房地產開工不足,年度建房到1981年僅有1972年的一半不到。鋼鐵行業處境艱難。1971年首次成為債務國。這段時間美國財長被換了6位。股市指數跌了49%,大多數績優股跌了60%-70%。中東戰爭不斷,美國等西方國家和伊朗等阿拉伯國家嚴重對峙。美國利率不斷攀升:到1980年美國銀行優惠利率居然達到20%!(美國人說的是耶穌誕生以來最高的利率——當然,也有一些人投資當時的美國國債發了大財)1977年美國通脹率達到9%,美元幾年貶值了25%,失業率上升到8%。我現在也想不到任何在利率高達16%的時代,投資股票還有什麼太大意義:華爾街有統計數據歷史的投資大師們,超過20年投資真實記錄的大師中,僅有兩位大師的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21%!一位是巴菲特,一位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20年年復利達到21%)。另外,成長股投資大師麥克.普萊斯在21年中取得20.4%的成績。約翰.聶夫也非常厲害,在31年中年均投資復利達到13.7%(這個成績仍遠遠低於巴菲特的超級記錄)。當你買進即便13%的美國長期國債,實際上就已經超越了美國歷史上投資總成績排名第三的投資大師。香港的著名分析師和投資者林森池,就是依靠這個東西賺到了大錢。
實踐證明了,股市總是會回歸到平均值水平,不管經濟看起來多麼美好,或者是多麼糟糕。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經濟學家投資普遍比較失敗的原因。
16、投資哲學的起源和形成
費雪認為,沒有一種投資哲學能在一天或一年發展完全,除非抄襲別人的方法。其中,一部分可能來自所謂合乎邏輯的推理,一部分來自觀察別人的成敗。 但大部分來自比較痛苦的方法:就是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其中,當費雪第一次進入華爾街的時候,幾乎就犯下了巨大的錯誤:他在1929年經不起誘惑,買入了一些他認為較為合理的股票。盡管1929年6月費雪就曾經發表過預測市場將在6個月內面臨巨大下跌風險的警示報告。(也充分說明:投資知易行難的道理,說著容易,但實踐更難一百倍,口頭或筆頭的投資大師很多)。
17、費雪談逆向投資(反向投資)
費雪認為,光有反向意見還不夠,背離一般投資思想潮流時,你必須非常肯定你自己是對的。有時候背離潮流投資者也會輸的很慘。但如果有強烈跡象,顯示自己轉對方向時,往往獲得龐大的利潤。
18、費雪談耐心和績效
費雪指出,買進某樣東西時,不要以一個月或一年期作為評估成果,必須容許有三年時間。但每一個原則也都有例外的時候,這就是說,投資者既要堅守某些原則,但又不能失去其靈活性,這需要對自己真誠坦然。
19、費雪談長期持有
費雪認為,只要認定公司未來仍能成長,並值得投資,那麼就不應該在多頭獲利的市場賣出股票。他說:我寧可抱牢這些股票不放,因為增值潛力雄厚的公司很難找,如能了解和運用良好的基本原則,相信真正出色的公司和平凡的公司一定會有差異,而且准確度可能高達90%。
相反,預測股票未來6個月的表現,則困難的多。股票短期走勢和短期的經濟環境、行業情況、公司短期業績,還有華爾街對公司的看法,以及眾多投資者心理變化等等有關。這樣的分析預測成功概率不可能超過60%,這還是很樂觀的預計。
因此,短期價格波動本質上難以捉摸,不可預測,因此搶進搶出的游戲,不可能像長期抱牢正確股票那樣,一再獲得長期利潤。(這個觀點一般不會被中國眾多交易者認同)
20、費雪的八大核心投資哲學
1、買進的公司,應該是那種有競爭壁壘(特許經營權)的公司。
2、集中全力買進那些失寵的公司:也就是說,由於整體市況或當時市場誤判一家公司的真正價值,使得股價遠低於真正價值時,則應該斷然買進。
3、抱牢股票,直到:a、公司性質發生根本變化;b、公司成長到不再能夠高於整體經濟。除了兩個因素外,除非有非常確鑿的證據,否則絕不輕易賣出。
4、投資者對股利不應持有太高的興趣,那些發放股利比例最高的公司中,難以找到理想的投資對象。
5、要明白,投資者犯下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成本。重要的是盡快承認錯誤,並了解和從中吸取教訓。要養成好的投資習慣,不要只是為了實現獲利就獲利了結。
6、真正出色的公司,數量相當少,往往也難以以低廉價格買到。因此,在某些特殊的時期,當有利的價格出現時,應充分掌握時機,資金集中在最有利的機會上。買入那些創業或小型公司,必須小心的進行分散化投資。花費數年時間,慢慢集中投資在少數幾家公司上。
7、對持有的股票要進行卓越的管理:基本要素是不盲從當時金融圈的主流意見,也不會只是為了反其道而行,便排斥當時主流的觀點。相反,投資者應該擁有更多的知識,應用更好的判斷力,徹底判定當時情形,並有勇氣,在你的判斷結果告訴你,你是對的時候,學會堅持。
8、投資和人類其他大部分工作一樣,想要成功,必須努力工作、勤奮不懈、誠實正直。
最終,費雪認為,投資也難免需要些運氣,但長期而言,好運和壞運會相互抵消掉。想要持續成功,必須依靠技能和繼續運用良好的原則。相信,未來主要屬於那些能夠自律且肯付出心血的人。
4. 黃金是避險產品嗎黃金、債券、股票誰更避險
、、,這三個投資產品在金融危機中相信很多人都會偏向選黃金,誠然,股票絕不是個最佳選擇,但是黃金真的是避險產品嗎?股票、黃金、債券誰更避險?外媒Seeking Alpha 分析師Robert Singarella Jr.對此作了一個比對分析。
上周國際金價連續第四周錄得漲幅,其中原因之一是受疲軟經濟數據拖累,美元走軟,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地緣政治上的緊張局勢,刺激黃金的避險需求。上周五歐盟與烏克蘭、喬治亞和摩爾多瓦三國簽署了全面的貿易和政治協定。俄羅斯外交部此後發表聲明警告稱,烏克蘭和摩爾多瓦與歐盟簽署全面貿易和政治協議將給兩國與俄羅斯的關系帶來嚴重後果。
談及黃金的避險需求,似乎任何經濟波動甚至政治動亂和軍事行動都構成了黃金避險需求的來源:1971-1973年的石油危機和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了戰後第一次黃金牛市;「9·11」事件當日,紐約金價急速上漲黃金的避險價值的根源來自於黃金殘存的貨幣屬性,即歷史上長期作為金屬貨幣或紙幣本位的黃金相對於各國發行的信用紙幣的保值功能。經濟波動乃至政治軍事突發事件動搖人們對於一國貨幣的信心,從而引發購買黃金以規避貨幣貶值風險的行為。因此,黃金避險需求是循著「經濟金融危機或政治軍事變亂——實體經濟下滑或者貨幣供應失控——貨幣貶值風險——拋出紙幣購買黃金」的邏輯鏈條而產生的。
美國投資資訊網站Seeking Alpha 分析師Robert Singarella Jr.以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股票、債券、黃金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進行對比分析,解讀這些投資產品的對沖功能。他稱,對於黃金作為一種可以對沖金融危機和政治危機帶來的風險這種描述太過模稜兩可,需要更明確的定義。因為投資者必須了解到危機逼近,需要對哪一種產品做空,還是只簡單持有現金。然而,事實是,危機到底在何時發生誰也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因此,需要對市面上主要投資產品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進行對比,從而得到進一步了解。
上圖從上至下分別是全球最大的黃金基金SPDR Gold Shares ETF、標普500指數以及債券指數ETF-iShares iBoxx投資級公司債(LQD)2008年1月1日到2009年6月1日期間的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
Singarella將金融危機失控之前2008年1月1日作為制圖起點,以當天收盤價作為各個投資產品資產的價值基準。以2009年6月1日為終點,是因為在此之前各個投資產品資產均達到歷史地位,在此區間的變動幅度可以提供充足的信息來評估各個投資產品在危機期間損失程度。
從圖可以看出,標普500指數2009年3月9日觸及最低點數收於點,跌幅是其他的兩倍。三種產品並沒有在同一時間觸及最低點。
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大膽的說,黃金相對於股票是避風港;然而,與LQD相比,並不見得如此。與LQD相比,黃金預期年化預期收益率收窄幅度較小, 但黃金波動幅度明顯比LQD高。當LQD下降時,黃金也是如此。隨後黃金有一個快速反彈,但是之後又是一個崩潰。黃金和LQD在2009年初達到盈虧平衡水平,但LQD又在達到盈虧平衡前又面臨10%下降。
盡管從圖表反映的投資預期年化預期收益來看,黃金是比LQD更好的避風港,但未能考慮投資者心理。兩種投資產品在危機期間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收窄, Robert Singarella認為黃金預期年化預期收益收窄,比LQD更有可能導致投資者在最低點附近賣出。所以,他得出的結論是,在危機期間,投資級債券與黃金相比,是一個更好「安全港」,但是Singarella也承認這個結論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總而言之,投資級債券,股票,黃金預期年化預期收益對比表明黃金在金融危機期間是一個相對安全的避風港這點並不是毫無根據。股票顯然是在危機最糟糕的選擇。比起其他資產,失去了超過兩倍的價值。但是對於投資級債券和黃金之間,誰是最佳選擇這點還需進一步分析。
5. 截至目前30年內的金融危機都有哪些能詳細介紹一下。
2013年算不上經融危機,下面介紹歷史上有名的幾次金融危機:
1、637年鬱金香狂熱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的交換體系下,政府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角色?
2、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閉的南海公司給整個倫敦金融業都帶來了巨大的陰影。17世紀,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因為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投資十分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後來因為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3、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4、1907年銀行危機
美國1901年的5月,發生了交易所危機,幾乎所有的股票都在跌落,到了5月9日,一次暴跌開始了。在一次交易中,北方太平洋股票就下跌了400點。這次下跌引起了大規模的恐慌。到了1903年,美國才開始了全面的經濟危機。鐵礦石開采量下降了 22.5%,生鐵產量下降了8.4%,鋼產量下降了7.3%,失業率高達10.1%。
1907年3月,美國爆發了交易所危機;1907至1908年,美國破產的信貸機構超過了300個,共負債3.56億美元,還有2.74萬家工商企業登記破產,共負債4.2億美元。隨著恐慌的加深,儲戶一窩蜂地擁到全市各家銀行提款。還有一些儲戶因為疲憊不堪便僱人給他們排隊(後來成為華爾街名人的高盛公司的悉尼·溫伯格,當時排一天隊賺10美元)。1907年的危機中,美國工業生產下降的百分比要高於在此以前的任何一次危機,失業人數最多時估計為500-600萬,這是以前各次危機中未曾 有過的。
危機波及世界許多國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傾銷商品。這樣一系列危機加劇了英德、法德之間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危機中孕育。
5、一九二九年黑色星期四
繁榮與樂觀似乎是戛然而止,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價格突然從高峰暴跌,正式拉開了大危機的序幕。
那些平時被認為可靠的大公司股票價格一路向下翻著跟斗,29日股票慘跌到一個新低,一天之內被拋售1638萬股,損失比協約國所欠美國的戰債還大5倍。農業資本家為維持高價,確保利潤,除縮小耕地面積、實行減產外,還把大量農產品、畜產品加以銷毀。美國將1000多英畝的棉花毀在田間,將大量小麥當燃料燒,將所存牛奶傾入密西西比河中。加拿大讓小麥爛在田裡,阿根廷將豬肉壞在倉庫中,巴西將咖啡投入爐中做燃料。這就是此後3年目睹之種種怪現狀。這次大危機不僅在經濟上造成巨大損失,而且帶來了極慘重的政治後果---法西斯主義在興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6、戰後第一次危機
1948年8月開始至1949年10月結束。這次危機是美國經過了戰後短暫的繁榮後的突然爆發。危機期間,美國工業生產指數下降了10.1%,失業率達到7.9%,道· 瓊斯工業股票的平均價格下降了13.3%。這次危機是由戰爭時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暫時縮小的矛盾造成的,危機導致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的出台。
7、七十年代「石油危機」
1973年,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運用石油武器來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削減石油產量。結果是石油價格暴漲,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到了1978年,伊朗發生政治局勢的變換,造成了石油生產的不穩定,生產一度從每天600多萬桶降到了70萬桶。這樣,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出現了。
8、八十年代債務危機
70年代,拉美國家的債務迅速膨脹,到了1981年,危機從墨西哥開始。其到期的公共債務本息達到268.3億美元,墨西哥無力支付本息,要求國外銀行准許延期支付,但是遭到拒絕。政府不得不在1982年夏宣布無限期關閉兌匯市場,暫停償付外債等措施,從此爆發了債務危機。
9、一九八七年金融地震
1987年10月19日,美國的道·瓊斯工業股票下跌了508點,跌幅為22.6%。全國損失5000億美元。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倫敦股票市場下跌249點,損失達11%,約為500億英鎊。香港股票停止交易。巴黎股票市場下跌9.7%,東京股票市場下跌14.9%。
造成美國股票市場發生劇烈振盪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機,導致了股票市場的不穩定,美國連年出現的巨額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是引發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禍首。在1987年暴跌以前,美國連續5次提高利率,投資股票的利潤相對較低,導致了相當一部分資金持有人的投資方向發生了變化。
這次股市暴跌,對世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首先,使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大受損傷。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債券市場和黃金市場的價格上漲,同時使匯率下跌,對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造成了破壞。
10、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7月,泰國中央銀行在無奈之下,宣布放棄實施14年之久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匯率體制,改由市場浮動決定匯率。泰銖對美元的匯率隨即大幅下跌,而由泰銖貶值為序幕的金融風暴迅速席捲東南亞各國,並觸發了韓國的金融危機。日本、香港等金融市場和全球股市激烈動盪,中國經濟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從表面上看,亞洲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國際金融投機商的興風作浪。實際上,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則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性失調;金融調控不力;經常項目赤字過高;過分依賴外國游動資本等眾多原因。
亞洲金融危機持續兩年多,是戰後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金融危機。它使一些國家經濟一度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放慢,1998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將只達1997年的將近一半。東南亞金融危機造成的區域性通貨緊縮,以及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難以解除。時至今日,雖然一些國家的經濟開始步出低谷。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復甦之路仍將是曲折的。
11、2008年的環球金融危機
又稱金融海嘯、信用危機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全球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6. 近代美國的五次危機及措施
近代美國的五次危機,包括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1973—1975年石油危機、 1987年美國股災、本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2007年開始的次貸危機。面對危機,美國政府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經濟、挽救國家。
(一)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美國經濟「大蕭條」起始於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突然崩盤,10月29日被拋售的股票就達1638萬股,當月美國股市市值便有260億美元化為烏有,損失比「二戰」協約國所欠美國的戰債還多5倍。3年間,美國股市暴跌85%,失業率高企,平均為18.8%。期間,美國GDP呈下降趨勢,從1929年的3147億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2394億美元,5年間下降了24%。消費價格指數也一直呈下降趨勢,1933年的GPI與1929年相比下降了24.6%。
面對經濟大蕭條,1933年初,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第32屆總統後,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羅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即復興(Recove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一是羅斯福的新政從整頓金融入手,加強金融立法。在被稱為「百日新政」期間制訂的15項重要立法中,有關金融的法律就佔了1/3。羅斯福採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二是在解決銀行問題的同時,羅斯福政府還竭力促使議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要求資本家們遵守「公平競爭」的規則,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從而限制了壟斷,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階級矛盾。中小企業的發展,為美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復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三是救濟工作。1933年5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維護了失業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二)1973—1975年石油危機
在美國,石油危機從1973年12月持續到1975年5月,GDP下降5.7%,工業生產下降15.1%,其中建築、汽車、鋼鐵三大支柱產業受打擊尤為嚴重。固定資本投資共縮減23.6%,企業設備投資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業和銀行倒閉均創下「二戰」後的歷史紀錄;失業率高達9.1%,失業人數達825萬;道瓊斯指數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達41.9%。與危機相伴的則是更加嚴重的通貨膨脹,1974年美國消費物價上漲11.4%,1975年上漲11%。
面對石油危機,美國政府一是大幅度地修改了國內石油政策,大大加強了對石油資源、生產、供應、銷售和市場的控制,加強對外國石油公司的管理和限制;二是國際上,美國倡議召開石油消費國會議,決定成立成立國際能源機構,該機構的主要職能是促進其成員國建立應急石油儲備或稱戰略石油儲備;協調突發事件引起石油供應中斷時成員國之間的石油調配問題。
(三)1987年美國股災
1987年10月19日,美國道瓊斯工業股票指出下跌508點,跌幅為22.6%,當日全國損失5000億美元。這一日被稱為「黑色星期一」。美國股市市值在那一天損失5600億美元,是1929年「大蕭條」時跌去市值總額的兩倍。
美國政府為抵抗「泡沫」崩潰的洪流,刺激經濟增長,一是開始實施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擴張財政政策,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刺激經濟增長。二是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大幅降低中央銀行的貼現率,使大量資金流入美國。
(四) 本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
2000年3月中旬,以技術股為主的美國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遭遇重挫,指出不斷下滑,網路「泡沫」危機全面爆發。當年9月21日,納指迅速跌至1088點,創下3年來的最低紀錄,與2000年3月10日的歷史高峰相比,跌幅高達78.8%,重新回到了1998年的水平。 2000年1月以來,美國已有100多家網路公司宣告倒閉,造成近萬餘人失業。就像傾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從2001年到2002年,互聯網業的危機很快波及處於產業鏈上下游的電信製造業和運營業。許多通信企業股票下跌,盈利狀況惡化,紛紛宣布裁員,整個信息通信產業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成為重災區。
為了避免網路「泡沫」危機拖累美國經濟,美財政當局和美聯儲當時採取了擴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製造業、房地產為龍頭的產業很快重新帶起經濟這匹「馬車」。所以,標准普爾500指數和道瓊斯工業指數並未受到太大沖擊,振盪下跌之後較快恢復了生機,2003年年初開始觸底回升,2004年年初已恢復到之前的繁榮。
(五)美國次貸危機
2007年2月13日,美國抵押貸款風險開始浮出水面,標志著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開始。4月4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請破產保護。4月24日,美國3月份成屋銷量下降8.4%。由此,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開始全面爆發。截至2008年年初,美國次貸市場規模大約8500億美元。
針對次貸危機,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美聯儲2008年初推出一項預防高風險抵押貸款新規定的提案,也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所採取的最全面的補救措施。二是採取降息政策;三是採取兩項新的增加流動性措施,即定期招標工具,並決定開始一系列定期回購交;四是美聯儲聯合其它四大央行宣布繼續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租金,緩解全球貨幣市場壓力;五是對銀行資本實行更嚴格的監管;六是加強國際合作,應對金融市場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