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h3c國有化的傳聞,被哪家國有公司收購
惠普收購3COM後,直接控股H3C,注意只是控股!5年內H3C的公司業務不會改變,現在H3C在海外銷售的產品基本都是HP的logo,本來H3C所有的研發人員都是華為的人,華為3COM成立之初就是華為出人和技術,3COM出資金,當華為把股份全部賣給3COM後華為3COM正式改名為H3C,並繼承了華為所有的交換機專利迅速成長,正是因為H3C的存在,才使得中國成為唯一一個網路市場沒有被cisco壟斷的市場,H3C2010年全線產品在國內排名第一(IDC統計),全球佔有量將近20%,雖然和思科還有一定差距,但要知道H3C僅僅成立不到5年。
現在的華為從07年分開後的2年內,不存在任何競爭關系,因為那時華為只是做運營商市場,H3C做行業市場,市場劃分比較明確,但從2010年開始,華為和H3C分開時的14個月保護期過後開始進入行業市場,現在是真正的競爭關系。
最重要的一點,現在華為除了NE7000以上的產品是自主研發外,其餘的路由交換產品都是用H3C的專利,由H3C代工,打上logo後銷售。
認證嘛,H3C當然是自己的認證了,和華為沒有任何關系
華三:華三原來是華為與3com的合資公司,後來華為把其持有的華三的股份賣給你3COM,華三就變成3COM的全資子公司了,再後來,惠普收購3COM ,華三也一同被惠普收購了,所以說華三現在是惠普的全資子公司。華為賣掉華三後,自己成立了企業業務部,來生產路由器、交換機等企業設備。現在企業業務部門是華為的三個主要業務之一。也就是說華三現在和華為是競爭對手。
華賽:華賽是華為與賽門鐵克的合資公司,華為佔51%,賽門鐵克佔49%,總部位於成都。主要業務在網路安全和存儲設備等方面。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看出 華賽和華三現在基本沒有任何關系。華賽屬於華為,華三屬於惠普。
-----------------------------------------------------------------------------------------------------------------------
現在關系是競爭對手!華為的設備本來是從運營商,現在面向企業,屬於中高端的網路設備商,而華三基本是面向中低端的。雖然有時候兩者很相似,但是也不同的地方。
❷ 華三近千名員工集體辭職,是怎麼回事
華三通信員工抗議惠普的108個小時
從1月19日員工發起抗議行動以來,在抗議訴求書上簽字的員工人數已達4400人,所佔員工總人數比例超過90%。
華三通信員工抗議惠普對毛渝南的任命已經持續了近五天,理性的對抗仍在繼續,一方是華三通信員工的堅持,另一方則是惠普的不妥協。
1月23日上午,頂著惠普管理層的巨大壓力,華三通信員工終於完成了員工代表大會的選舉,共有來自這家公司各個體系的38位員工嚴格按照流程入選。
不同於以往外資公司的員工抗議事件,華三通信集體ba工時間之長、規模之龐大、影響力之深也是近些年比較少見的。
「三天以來,我看到ba工事件正在良性發展。樓梯只堵過大概半小時;第一天牆上還貼著人身攻擊的條幅,第二天就撤了;前兩天還在拚命唱紅歌,第三天便開始討論選舉員工代表了。」這是華三通信的一名員工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對前三天抗議過程的整體印象。
兩天前的1月21日,杭州華三通信副總裁兼市場總裁王巍,曾以一名「華三老兵」的身份做過一次時長30分鍾的演講。他清楚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認同和支持華三通信員工的核心訴求,即爭取員工權益和讓毛渝南走人。王巍認為員工應有重大事件的知情權、建議權甚至是否決權,要共享公司發展的成果,如人人持股,爭取更多員工福利。
而對於毛渝南本人,王巍申明不接受其在華三擔任任何職務,「因為我認為他的能力與H3C不匹配。」王巍將這種不匹配形容為「再優秀的胸外科醫生也不適合做腦外科手術」。
為了保證員工維權的效率和效果,王巍建議立即開始選舉員工代表大會,由選舉出的成員負責全面收集員工意見。「如果此次員工行動獲得成功,我將請辭國內市場總裁職務,轉崗為員工權益服務。」王巍強調,新的崗位可能對華三通信更為重要。
王巍的演講給華三通信的員工帶來不少信心,但也把自己推向了風口浪尖。
發表第一次演講沒多久,惠普相關負責人便在華三通信總部20層約談了王巍。王巍透露,他們說「為了華三你要堅守崗位」。一方面想支持員工的抗議舉動,另一方面也想避免華三通信的正常運營受到過多影響,這讓王巍的內心十分糾結。
1月22日早上,王巍被推選為員工代表。
1月22日中午,惠普相關負責人找王巍溝通,給他開出了3個選擇。一是自己提出身體不好,主動辭職;二是因上個財年後兩個季度績效不好而辭退王巍,並給與補償;三是立即辭退。
王巍並不認同這三條當中的任何一條,但在大約兩小時後,他等來的卻是一封從華三通信伺服器發出的惠普公司HR文件,稱由於王巍本人給公司帶來的損失,決定開除華三公司市場總裁王巍。但這封郵件只停留了不到半小時,便從華三通信的伺服器里被刪除了。也許惠普方面意識到,這樣的做法只會激起華三通信員工更大的憤怒。
根據華三方面統計的數字顯示,從1月19日員工發起抗議行動以來,在抗議訴求書上簽字的員工人數已達4400人,所佔員工總人數比例超過90%。
華三通信一位員工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華三通信這幾年被資本變動減弱的主人翁意識又回來了,現在大家特別團結。只是華三通信的這種團結能否「戰勝」強大的惠普,取得最終勝利還是一個未知數。
想讓惠普做出妥協絕不容易。從目前惠普方面的各種舉動來看,僅僅是派出相關負責人與華三通信的部分人員進行溝通,給予安撫,至始至終未表示過是否滿足華三通信員工提出的兩大核心訴求,也未提出過其他解決方案。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華三通信目前擁有員工5000人,其中研發人員佔55%。「研發的真正核心資產是知識產權、核心代碼和硬體模塊,人真的不重要,他們完全可以拿到美國去做,把現有人力全部踢掉。」華三員工如此分析惠普出讓華三通信股份可能對研發業務帶來的影響。
多方消息表明,惠普計劃將華三通信和惠普中國的伺服器業務合並成一個新H3C,並以數十億美元的價格把其中51%的股權賣給CEC或者其他中方公司,惠普自己佔有49%的股份。而毛渝南正是此項計劃的操盤手。
抗議事件拖的越久,惠普所掌握的談判砝碼的分量也可能變得越輕。
對於惠普方面是否會通過拖延時間來讓此次抗議事件不了了之,華三通信的一名員工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內部一直堅持最初的訴求不改變,後續的行動會由員工代表來統一組織。」
在王巍的建議下,從下周開始,華三通信的員工將回到自己的工位上繼續ba工,不希望因為此次事件而讓這家公司的客戶和合作夥伴蒙受損失。
界面新聞記者還就此事向惠普公司尋求評論及提出采訪請求,但截至發稿時,尚未得到惠普公司的回復。
據新金融觀察報報道,「抵制毛渝南擔任華三通信董事長」!在這個集體訴求下,華三通信絕大多數員工與母公司惠普進行了一場長達一周的抗議活動。一方面是員工的堅持,另一方面則是惠普的強勢,在溝通談判之後,互不妥協。
抗議風波
1月19日杭州華三通信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華三通信)總部,一塊華三員工倡議書橫板豎立著。林建生走上前,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在他之前,這塊倡議書上早已密密麻麻寫滿了華三通信員工的名字。
這一天,華三通信員工大規模抗議活動開啟,從杭州總部再到北京分部,以及各地辦事處,多數華三通信員工舉行了「罷工」、「抗議」等行動。「員工持股」、「維護員工權益」、「保護集體果實」等條幅,遍布在公司內外。
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90%的員工在抗議訴求書上簽字,簽字人數達到4400人。
風波的爆發誘因,源於此前惠普中國宣布對華三通信管理層進行人事調整。按照新的任命計劃,惠普中國區董事長毛渝南將兼任華三通信董事長一職,原董事長Matt Greenly將擔任副董事長。現有的華三管理團隊,包括總裁兼CEO吳敬傳、COO曹向英和CFO盧英傑都將向毛渝南和Matt Greenly匯報工作。
而此舉則遭到了來自華三通信從員工層再到管理層的一致反對。
「惠普中國的這個新任命,實際上華三通信之前是毫不知情的。我們這些員工也是通過外界發布的信息才知道毛渝南將兼任公司董事長。」林建生告訴新金融記者。
「之所以員工自發抵制毛渝南,就是擔心毛渝南會用資本運作的手段,不顧員工利益、公司發展,把華三通信賣出去。」作為華三通信一名工作十年的老員工,林建生親身經歷了華三通信多次易主的過程。
如今,他跟他的大部分同事都表示,不再希望「華三通信被賣來賣去」。
資料顯示,華三通信成立至今,已有12年歷史。其主要提供IT基礎架構產品及方案的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及服務,每年有超過百億元的營業額,超過5000件的申請專利(接近90%為發明專利),占據國內企業網市場的頭把交椅。
新金融記者了解到,華三通信原來是華為與3COM的合資公司,後來華為把其持有的華三通信股份賣給3COM,華三通信就變成3COM的全資子公司。2010年,惠普收購3COM,華三通信也一同被惠普收購了。目前,惠普掌握華三通信100%股份。
據林建生透露,在毛渝南剛剛任命之後,據傳毛渝南為惠普出了一個整合方案,方案里可能要把惠普中國和華三通信整合到一起打包再賣出去。林建生認為,這種方式將會極大地削弱華三通信的價值。
資料顯示,毛渝南是中國惠普董事長,此前曾任阿爾卡特朗訊大中華區總裁、北電網路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3COM首席執行官。當年,正是他主導將3COM公司出售給惠普的交易,也正是因為這次交易,華三通信成為了惠普的全資子公司。
一封在華三通信廣為流傳的《致全體員工的信》中也提到了毛渝南主導的此次收購,但評價很低。
據信中所說,在2010年由3COM公司控股的華三通信公司推行了員工持股計劃,多數員工都有股權激勵,但是在惠普收購3COM公司時,員工們的股權激勵並沒有得到保障,而毛渝南卻從中獲益2000多萬美元。
此舉也被林建生等多數員工認為,毛渝南在資本運作中不會顧及普通員工的利益。
另外導致抵制毛渝南的直接原因則是,毛渝南將會帶著自己的核心團隊,空降進駐華三通信,這意味著包括市場以及研發,華三通信原有一級團隊都會遭受清洗、裁員。
談判無果
抵制毛渝南,這是第一訴求,也是最核心的訴求。在1月21日上午,華三通信副總裁兼市場部總裁王巍在杭州的H3C總部發表公開演講,他開門見山地提出:「毛渝南下課。」
王巍是周天華的直屬領導。
「王總說的這番話,代表了我們華三通信員工們的集體心聲,當然他也因為這個演講,而蒙受了不公平的待遇。」周天華告訴新金融記者。
在這個備受華三通信員工推崇的演講中,王巍表示:「我個人再次申明不接受毛渝南先生在華三擔任任何職務,因為我認為他能力與H3C(即華三的代稱)不匹配。」
當然除了「毛渝南走人」之外,周天華表示這次員工的集體訴求還有另外兩個,其一:重新選舉工會代表;其二,全員持股。
「在1月19日我們開始舉行抗議活動之後,惠普中國當天就派出代表聯系了公司高層,本來定的計劃是當天下午4點開始談判溝通,但不知道何種原因,推遲到了第二天的上午8點。」周天華回憶稱,惠普派出的代表正為原華三通信董事長Matt Greenly。
但談判絲毫沒有取得進展。
據周天華表示,在20日的談判中,華三通信臨時員工代表會集了員工的核心訴求,轉交給了Matt Greenly。在Matt Greenly與惠普高層溝通後,給華三通信臨時員工代表們的答復為:關於毛渝南的任命不可以撤銷。
「這一條就與我們員工的核心訴求嚴重相悖。另外在對於員工持股這方面,惠普給出的答復為,會考慮對華三通信員工進行長期的股權激勵等,很明顯這個答復比較模糊。」周天華表示,早在2010年惠普就曾作出類似承諾,但卻成為空話。
如此一來,雙方的此輪對話並未得到任何和解的可能。
「在20日對話時,惠普代表曾表態,假若雙方不能達成一致的話,華三通信會存在被關閉的風險。但由於惠普的答復,完全不能解決員工訴求,這導致雙方不歡而散。事實上,在此輪對話之後,再無進一步溝通。」周天華說道。
事實上在對話之後,一個對於上文中發表演講的華三通信副總裁兼市場部總裁王巍的處理意見,也讓周天華以及其他華三通信員工感到不可理喻。
據了解,在發表演講獲得員工支持之後的第二天早上,王巍便順理成章地被公開推舉為員工代表。
但當天中午,惠普相關負責人找王巍溝通,給他開出了3個選擇。一是讓其自己提出身體不好,主動辭職;二是因上個財年後兩個季度績效不好而辭退王巍,並給予補償;三是立即辭退。
王巍並不認同這三條當中的任何一條,但在大約兩小時後,他等來的卻是一封從華三通信伺服器發出的惠普公司HR文件,稱由於王巍本人給公司帶來的損失,決定開除華三公司市場部總裁王巍。
戲劇性的是,不到15分鍾,這個開除通知即被撤銷。
「當時有同事從公司人力資源部公告牌看到了開除王巍的消息,都表示了極大不滿。該消息只停留了一段時間便消失了。或許是惠普意識到這種做法更會激起大家的反感吧。」周天華表示。
由於惠普在溝通中表現出的強勢,再加上大規模抗議活動終究不可持續,周天華們的下一步打算是從本周開始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在座位上抗爭。
「一方面頂著管理層重大壓力,在1月23日上午,我們終於完成了員工代表大會的選舉,共有來自公司各個體系的38位員工嚴格按照流程入選。這些員工代表將負責與惠普進行溝通,維護員工權益;另外,我們也會依託專業的法律團隊。」周天華說道。
事實上由於近一周的抗議活動,除了華三通信重點客戶設備維護、供應以及其正在進行的項目拓展仍保持運作之外,基本上其他業務全線停滯。
資本博弈
深受影響的又何止是華三通信。
就此次員工抗議事件,惠普曾對外發表回應稱:「惠普最近發布了一些組織架構調整,少數員工表達了對此調整的不滿,管理團隊已經與這些員工進行會面,了解他們的關注點,我們的客戶和合作夥伴將不會受到干擾。」
雲淡風輕的回應背後,惠普正在醞釀一項重大的資產出售,計劃將其全資持有的華三通信公司和惠普中國的伺服器業務合並成一個新的華三通信,並把其中51%股權賣給2到5家中國企業,惠普保留49%的股權。這項資產的出售價值高達數十億美元,而操盤手正是毛渝南。
這也是惠普堅持任命毛渝南兼任華三通信董事長的初衷。
由於「信息安全」等成為中國信息化的主流聲音之後,外資控股背景逐漸讓華三通信步履維艱。據了解,2014年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相繼啟動路由器、交換機設備集采,華三通信幾乎顆粒無收。除運營商市場之外,政府、金融,這兩個華三通信的利潤源也受到了很大影響。
其實,華三通信的人才、稅收、知識產權、產品,全部在中國,只要有一個中資控股的身份,其市場上遭遇的尷尬即可迎刃而解。
這也是為什麼惠普近年來一直尋求賣出華三通信股權的機會。事實上也有不少中方資本均想從惠普手中買下華三通信,比如央企中國電子(CEC),但由於毛渝南給出的打包收購方案,再加上惠普要佔據最大股東席位,對於中方資本來說,甚是棘手。
「CEC可能並不想要惠普中國,因為沒有多少價值。毛渝南的這種策略使惠普利益最大化,但沒考慮到華三通信的發展,相當於強行把兩家沒有直接聯系的公司整合。惠普中國在中國發展得並不好,一旦合並後還可能會使很多華三老員工被踢出企業。」林建生說道。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新金融記者,華三通信員工抗議事件拖得越久,惠普在針對出售華三通信時所掌握的談判砝碼的分量也可能變得越輕。
但也正因為惠普有意出售華三通信,這也間接促成了員工抗議行為。
容易理解的是,一旦華三通信公司再次出現資本層面的變化,曾經帶給員工無限期望的持股和上市計劃可能就會落空或遙遙無期。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這些員工在抗議的同時,期望公司盡快落實全員持股計劃,以保證員工們的權益。」林建生表示,作為惠普的子公司,華三通信雖然在多次易主之後,一直保持著經營獨立性,但本質上包括華三通信管理層以及全體員工是沒有多少話語權的。
(文中林建生、周天華為化名)
❸ 財經考古 | 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後來都怎麼樣了
華為在11月17日宣布,整體出售榮耀手機業務資產,不再持有股權,也不再參與任何關於榮耀的經營管理和決策。
如果把視野拉得足夠長,就可以發現,在華為發展的 歷史 上,類似的選擇華為已經做過不只一次,遠的包括剝離安聖電氣、華三,近的還有剝離華為海洋。
在一次次或主動或被動的剝離中,華為保住了最核心的通訊業務,屢屢在危機中化險為夷。而那些被剝離的業務部門,未來甚至可能會成就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網路能源界的黃埔軍校,走出了總市值1800億元的10家A股公司
網路上有過這樣一個段子,北大:一半同學在與另一半同學辯論;人大:一半同學在當另一半同學的秘書;復旦:一半同學收購兼並另一半同學的資產;師大:一半同學在輔導另一半同學的小孩;華電—艾默生系:一半同學在PK另一半同學。
對諸多名校的調侃大可一笑置之,但「華電—艾默生系」,確實因為多年來其離職人員組建或加盟了國內眾多能源行業公司,並且成為核心技術或管理團隊成員,被業內人士稱為國內網路能源界的黃埔軍校。
華為賣掉了「大寶貝兒」,收獲了過冬的「小棉襖」
2001年10月份,中國當時最大一起市場並購案終於塵埃落定。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與美國艾默生集團共同宣布,艾默生一次性出資7.5億美元,收購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旗下的深圳市安聖電氣有限公司(下稱「安聖電氣」),並承諾收購後將進一步加強安聖電氣對中國客戶的服務支持、技術支持和產品支持,承擔安聖電氣既有的債權債務。
相關資料顯示,安聖電氣作為當時華為最大的子公司,僅2001年的市場銷售總額就達到26億元,擁有48項國家專利。對於這樣一家盈利能力超強、且保持快速增長、有著良好市場規模的企業,華為為何如此「狠心」將其賣掉呢?
據當時媒體的報道,2000年前後,互聯網泡沫破裂,全球電信設備市場深受牽連。而華為當時在國內不僅面臨外資巨頭的全面圍剿,而且在CDMA和小靈通上遭遇雙重失利。正是在此時,任正非發表了著名的《華為的冬天》這篇文章。
華為認為,當時必須轉讓和剝離所有與核心業務、主流設備不相乾的產品線,把主要精力、資源從非核心業務抽出來放在自己核心領域,使華為在網路通信領域的競爭力日益顯現,特別是向數據通信、移動通信領域邁進。而安聖電氣是以電力電子及其相關控制技術為基礎的,與華為的核心發展方向不同,為了安聖電氣的長遠發展,不如把它賣出去。
誠然,安聖電氣的賣價並不便宜,7.5億美元的價格超過了其當時凈資產的400%,但艾默生也因此而收獲滿滿。在收購安聖電氣後,艾默生又將自身旗下能源系統業務,及另一子公司力博特的中國業務整合成一家新公司——艾默生網路能源公司。憑借華為在電源領域過去十餘年的苦心經營,艾默生網路能源迅速崛起,不僅成為不間斷電源(UPS)等領域的霸主,也為母公司持續創造良好的財務回報。2016年,艾默生以40億美元將其旗下子公司艾默生網路能源出售給白金資產管理公司及其合夥投資者。
而華為則依靠這筆錢渡過了難關,同時,在市場普遍蕭條的時候,大舉拓展海外市場。正是這次忍痛割愛,華為賣掉了「心愛的大寶貝兒」,卻收獲了過冬的「小棉襖」,順利熬過了行業寒冬。
成就了10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超1800億元
華為剝離安聖電氣的影響還遠不止於此。很多安聖電氣原來的技術骨幹,搖身一變成為了外企艾默生的金領。幾年以後,其中一些人又選擇了離職創業,這就是電力電子和工業控制領域里赫赫有名的「華電—艾默生創業系」。
華為電氣(安聖電氣前身,下同)前員工代新社是微信公眾號「電源老代」的運營者,同時也是華電-艾默生系崛起的見證者。這位華為老兵於1997年加入華為電氣,後又進入艾默生網路能源。
據代新社統計,目前已經有10家A股上市公司,創始人或核心技術團隊出自華電-艾默生系這個群體。
相關資料顯示,匯川技術(300124.SZ)創始人為朱興明,創業前曾任職華為電氣產品線總監。該公司將自己定位為服務於中高端設備製造商的技術公司,目前已成長為一家市值超過1300億元的工業自動化巨頭,也是華電-艾默生系走出的市值最高的A股上市公司。2019年,匯川技術變頻器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位居前三名;伺服系統在中國市場份額處於前五名;變頻器、伺服系統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均位居內資品牌第一名。
藍海華騰(300484.SZ)於2016年成功登陸創業板,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邱文淵和徐學海也是來自華電-艾默生系,該公司的產品主要包括變頻器、伺服驅動器和系統、電動 汽車 電機控制器等,目前總市值約37億元。
英威騰(002334.SZ),目前市值約41億元,是由普傳系的黃申力於2002年發起創立,但其核心技術團隊是2006年從華電-艾默生引進的數位技術人才,這也是英威騰馳騁工業自動化江湖的一把利劍。英威騰專注於工業自動化和能源電力兩大領域,向用戶提供最有價值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依託於電力電子、自動控制、信息技術,業務覆蓋工業自動化、新能源 汽車 、網路能源及軌道交通。
僅上述10家A股公司的總市值就超過1800億元。
此外,新三板掛牌公司中有著濃重的華電-艾默生系基因的公司還包括:吉泰科(836023)、愛科賽(832062)、華宿電氣(430259)、艾洛維(835554)、海德森(870945)、科列技術(832432)、龍電電氣(870314)等。
正因為如此,才有媒體評價稱,多年以前華為的一次資產剝離,竟無意中推動了中國一整個產業的發展。
曾經可以挑戰思科的華三,現在是紫光股份的「印鈔機」
新華三,全稱為新華三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計算、存儲、網路、5G、安全等全方位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整體能力的公司,目前研發人員佔比超過50%,專利申請總量超過11000件,而且其中90%以上都是發明專利。2020年上半年,新華三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167.54億元和12.79億元。
就是這樣一家可以在多個領域與思科、浪潮、華為等行業巨頭相抗衡的公司,名字卻略顯怪異,那是因為新華三與華為和3COM公司之間有著很深的淵源。自成立後該公司的控股權幾度易手,最後成為A股上市公司紫光股份(000938.SZ)體系內的重要子公司。
生於憂患,曾是思科的競爭對手
思科(Cisco)曾經是網路基礎設施的代名詞,在互聯網的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一度做到了誰都離不開它的交換機和路由器。在網路泡沫的高峰期,思科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股票市值最高超過5000億美元。
如此強大的思科,如果說還能有對手讓他感到不安,那麼這個對手非新華三的前身華三(H3C)莫屬。2003年才成立的華三,到2011年已經能夠在全球交換機市場占據一定的份額,且呈現穩定增長勢頭。雖然此時思科仍占據絕對優勢,但當時僅有8年 歷史 的華三,已經完成了其首席執行官鄭樹生的目標:「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個特長,這個特長就是專注,華三希望基於IT領域,成為全球除了思科之外的第二選擇。」
而到了2014年,華三已經擁有8000名員工,多項業務在中國市場牢牢占據第一名的位置。
資料顯示,成立初期,華三是由華為絕對控股,脫胎於華為數據通信部。2003年11月,3Com公司(思科公司主要的競爭對手)通過配股方式,取得了華三49%的股權。
此時也正是華為與思科之間官司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
2004年7月份,雙方達成最終和解協議,終止各自提出的訴訟及反訴訟請求。據媒體報道,華三公司的成立在華為與思科的訴訟和解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華為與思科的訴訟案中,時任3Com公司的CEO 布魯斯·克拉弗林也曾出庭作證,提供了對華為有利的證詞。
在與思科的官司和解後,華為於2006年年初將華三2%的股份轉讓給了3Com公司,後又於2007年3月份將其所持的華三49%的股權也賣給了3Com公司,轉讓價為8.82億美元。
幾經易手,終成中資控股公司
頗據戲劇性的是,出售華三49%股權所得的8.82億美元資金,讓華為有了更大的資本順利地渡過2008年這場始於美國並席捲全場的金融危機,但3Com公司卻在2009年被惠普以2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最終沒能挺過這場危機。收購完成後,華三也順理成章的進入惠普大家庭。
華三在成為惠普體系內的一員之後,仍舊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並且在惠普的銷售渠道和服務渠道下,華三的海外市場份額增長也非常快。
但惠普入主後,與華三的原管理層相處的並不愉快,這才有了後來紫光股份收購華三51%的股權。2015年5月份,紫光股份公告稱,擬以不低於25億美元的價格向惠普公司控股子公司開曼華三(H3C Holdings Ltd)發起收購,主要標的是其持有的香港華三51%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香港華三」不同於此前的惠普子公司華三,前者相比後者多出了惠普伺服器業務等多項資產,按照官方說法是「新華三」。
根據紫光股份當時的公告,惠普將在香港華三51%股權交割前,完成對香港華三的業務整合,將其持有的與伺服器及存儲器硬體產品銷售、技術服務相關的業務及資產、昆海軟體100%股權、天津惠普100%股權轉移至香港華三。
2016年5月4日,紫光股份才公告表示完成對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51%股權的交割手續,華三通信正式整合為「新華三」,納入紫光股份合並報表范圍。紫光股份還表示,新華三將憑借紫光的多元資源、資金實力與科研優勢促進自身發展,同時其在全球企業網路、雲計算、大互聯、超融合架構、存儲等市場具備的領先優勢也能夠助力紫光股份向世界最全面和領先的IT服務平台型企業加速邁進。
新華三也確實沒有辜負紫光股份的期望,迅速成為該公司最主要的利潤來源和業績增長點。
半年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紫光股份實現營業收入255.5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8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66%和4.21%。新華三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167.54億元和12.79億元。可見,新華三目前已經成為紫光股份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說是紫光股份的「印鈔機」也不為過。
脫胎於華為的新華三經歷了多次身份轉換,終於又成為了中資控股的公司。而最具傳奇色彩的是,雖然控股權幾經易手,但新華三的身價卻越賣越高,而且其業務似乎也沒有受到影響,反而越做越大,直到成為可以在多個領域與思科、浪潮、華為等國內外行業巨頭相抗衡的公司。
世界第四的華為海洋,助力亨通光電「叫板」海外三巨頭
2020年11月初,華為海洋網路有限公司的海纜業務品牌切換為華海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並且自2020年11月3日起啟用全新的企業標識形象。
之所以有這次品牌切換,是因為華為海洋網路(香港)有限公司(下稱「華為海洋」)的控制權已經易主,亨通光電(600487.SH)成為了這家世界排名第四的海底光纜企業新任大股東。
而華為在這筆交易中不僅獲得了3.01億元現金,還以4764.13萬股的持股數成為亨通光電的第三大股東。以11月19日的收盤價計算,這部分股票的市值約7.1億元。
華為忍痛割愛,出售華為海洋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報告顯示,全球40%的海纜是2000年之前建設的,已經逐步進入了海纜使用生命周期的尾期。未來幾年,隨著全球數字經濟的深入推廣,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國際互聯網流量增長還會持續提升,數據中心互聯及互聯網帶寬需求將持續增長,全球海纜將進入一個新舊更替的時期,這將引發又一個國際海纜建設高峰。
華為旗下從事海纜業務的主體是華為海洋,這家成立時間並不長的公司,憑借其先進的技術已經拿下全球超過10%的市場份額,受到客戶的好評。
海底電纜業務市場空間廣闊,華為海洋的前景亦被看好,本該是大有可為的時候,華為卻要忍痛割肉,將華為海洋賣給亨通光電。
華為與亨通光電這筆交易,始於去年上半年。當時,由於國際環境變化,華為海洋海外訂單的執行情況不容樂觀。為應對壓力,華為決心出售華為海洋。
為獲得華為手中華為海洋51%的股權,亨通光電在2019年6月份啟動了通過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的交易方式收購華為海洋股權的計劃。據亨通光電披露,本次交易價格為10.04億元。其中,亨通光電向華為非公開發行4764.13萬股,另向其支付現金3.01億元。
隨著交易標的資產在今年年初過戶完成,亨通光電也通過資產收購把自己「買」成了「華為概念股」。
值得注意的是,亨通光電並不滿足於只持有華為海洋51%的股權。
2020年5月14日,亨通光電的關聯方,亨通集團旗下亨通技術(香港)有限公司取得了華為海洋30%股權。
亨通光電接手,挑戰海外三巨頭
相關資料顯示,華為海洋成立於2008年1月份,其海洋業務主要通過其100%持股的天津華海來開展。公司的定位為海纜通信網路建設解決方案提供商,其客戶群體主要為世界各國家/地區的電信運營商、需要進行大容量數據傳輸的互聯網企業或希望對海纜網路進行投資的企業。其2017年、2018年、2019年1-6月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6.5億元、18.25億元、6.16億元。
作為本次交易的另一方,亨通光電是國內規模最大、產業鏈最為完整的信息與能源網路綜合服務商之一,其主營業務涵蓋光通信和智能電網傳輸兩大行業,為客戶提供全價值鏈集成服務。
事實上,亨通光電是從2009年開始投入海纜業務的,其在國際海洋市場上承接海底光纜訂單已突破了1萬公里,進入國際海底光纜市場體系,成為國際知名的海纜製造企業之一。在海纜製造產業上已具有一定規模的同時,公司也積極布局國際海纜運營業務,目前正推進PEACE跨洋海纜通信系統運營項目建設,將產業鏈從海底光纜生產製造向海底光纜系統運營延伸。
亨通光電2019年半年報顯示,其海洋通信和能源互聯板塊核心業務快速增長,有效抵消了通信網路板塊業務收入下滑的影響。
正因如此,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果華為不得不剝離華為海洋,那麼亨通光電將是最佳的接盤方之一,通過並購華為海洋,亨通光電可以迅速擴大其在海纜市場的份額,並獲得華為海洋積累了10餘年的海纜建設經驗和產業鏈資源。
目前全球從事海纜通信網路建設的企業主要為SubCom、Nokia/ASN、NEC和華為海洋。Subcom、ASN和NEC進入海纜通信領域的時間較早、具有先發優勢,2008年前的海纜通信市場長期被這三大巨頭壟斷。
在海纜通信領域,中國企業是新生力量。成立於2008年1月份的華為海洋,目前已經是全球第四大的海底電纜工程商,全球市場份額佔比超過10%。因此,有券商研報分析,對於亨通光電來說,華為海洋的加入讓公司的海洋業務板塊如虎添翼。通過整合華為海洋和公司已有的海纜業務,亨通光電已經初步具備了與國際三巨頭一較高下的實力。
責編 | 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