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主力排名 > 基於股票收益率異象的行為投資

基於股票收益率異象的行為投資

發布時間:2024-10-22 06:39:12

Ⅰ 孔東民的個人作品

1. 獨著:《噪音交易、信念偏誤與有限套利寬棚:理論與檔枯實證》,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2。
2. 獨著:《中國股市異象研究:基於行為金融視角》, 華中科慎蠢則技大學出版社, 2008。
3. 譯著:《行為金融》,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
4. 譯著:《股票市場入門》,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2。
5. 參著:《現代金融經濟學》,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3, (2007年發行第2版)。 74. Minority Shareholder Activism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Revised and Resumbitted. (with Weiqiang Tan, and Wenming Wang) (SSCI, FT45 Journal, IF:0.963).73. The Manipulator's Poker: Order-based Manipulation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Revised and Resumbitted.(with Maobin Wang)(SSCI, IF:0.953).72. Being Good When Being International in Emerging Economie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Revised and Resumbitted. (with Stephen Cheung, Weiqiang Tan, and Wenming Wang) (SSCI, FT45 Journal, IF:0.963).71. Energy Saving and Firm Value: Evidence from China, 2012, Energy Economics, Revised and Resumbitted.(with Yunhao Dai and Shasha Liu)(SSCI, IF:2.344).70. Investor Reaction to Food Safety Incidents: Evidence from China, 2012, Food Policy, Revised and Resumbited.(with Maobin Wang and Shasha Liu)(SSCI, IF:2.054).69. Information Asymmetry, Mutual Fund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forthcoming in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with Yunhao Dai and Li Wang)68. How Does CSR Affect Minority Shareholder's Participa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thcoming in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SCI, IF:2.388).67. Environmental Policy, Compan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tock Market Performance, forthcoming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ith Shasha Liu and Yunhao Dai) (SSCI, IF:1.448).66. Do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atter in the Food Instry? 2012, Food Policy, 37(3), 323-334.(SSCI, IF:2.054).65. CSR, Investor Behaviors and Stock Market Returns: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 2011,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01: 129-141. (with Maobin Wang and Chun Qiu) (SSCI, FT45 Journal, IF:0.963).64. An Anatomy of Trading Strategies: Evidence from China,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2010, 46(2), 51-64. (with Haigang Zhou, and John Geppert) (SSCI, IF:0.953).63.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Earnings Quality and Asset Liquidity: Evidence from China's Stock Market, 2012,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6(3). (with Shasha Liu)62. Institutional Trading in IPOs: Value-based VS Speculation? 2011,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5(1). (with Yuanyuan Shao and Jing Huang)61. Asymmetric Information, Firm Investment and Stock Prices, 2011, China Finance Review International, 1(1). (with Tusheng Xiao and Shasha Liu)60. Illiquidity and Asset Pricing in Chinese Stock Market, 2011, China Finance Review International, 1(1). (with Maobin Wang)59. Financial Specialty of Outside Directors, Firm Idiosyncratic Information and Earnings Conservatism, 2010, China Accounting and Finance Review,(3). (with Xiaolin Chen and Xi Lin)58. 信息透明度、公司治理與中小股東參與,《會計研究》,將發表。(與黎文靖)57. 機構投資者、流動性與信息效率,《管理科學學報》,將發表。(與楊洋、劉莎莎)56. 產品市場競爭、產權與政府補貼,《經濟研究》,2013, 2, 封面文章。(與劉莎莎、王亞男)55.投資者關注與盈餘公告周一效應:基於中國股市的研究,《金融研究》,2012, 11。(與王磊、葉志強、張順明)54.冷漠理性嗎?中小股東參與、公司治理與投資者保護,《經濟學季刊》,2012, 12(1)。(與劉莎莎、黎文靖、邢精平)53.中小股東僅能「搭便車」么?來自深交所網路投票的證據,《金融研究》,2012, 3。(與黎文靖、劉莎莎、邢精平)52.產品市場競爭和異質波動:「自然避險」還是「信息不確定」?《產業經濟評論》,2012, 11(3)。(與楊薇)51.現金股利抑制了過度投資嗎?《投資研究》,2012, 3。(與馮曦)50.股價同步性與信息效率,《金融評論》,2012, 1。(與代昀昊、陸婷、楊薇)49.機構投資者信息搜尋、公開信息透明度與私有信息套利,《南開管理評論》, 2012, 2。(與陳小林)48.政府支出、金融發展、開放程度與企業投資效率,《南方經濟》, 2012,3。(與傅蘊英、康繼軍)47.基金投資風格與業績研究,《證券市場導報》, 2012, 2。(與伍靜茹)46.誰在壞消息中交易?《投資研究》, 2011, 11。(與王磊、趙婧、李捷瑜)45.公眾為何參與股市?《投資研究》, 2011, 8。(與劉莎莎)44.機構投資者、盈餘質量與資產流動性,《國際金融研究》, 2011, 10。(與邵園園)43.募集資金投向變更、公司治理與公司業績,《國際金融研究》, 2011, 11。(與王茂斌、劉莎莎)42.訂單操縱的新發展及監管,《證券市場導報》, 2011, 1。(與王茂斌、趙婧)41.知情交易風險被市場定價了嗎?《金融評論》, 2011, 1。(與劉莎莎、邢精平)40.證券投資基金羊群行為與股票市場過度反應,《南方經濟》, 2011, 3。(與王磊、陳巍)39.競爭還是壟斷?哪種機制影響了中國企業的績效,《南方經濟》, 2011, 2。(與肖土盛)38.最終控制人、政府背景與企業投資,《廣東金融學院學報》, 2011, 1。(與譚偉強)37.交易沖擊與資產的非對稱波動,《金融評論》, 2010, 3。(與梁麗珍、王茂斌)36.知情交易與中國股市投機溢價,《金融評論》, 2010,2。(與代昀昊、李捷瑜)35.信念、交易行為與資產波動:理論與實證,《金融學季刊》, 2010, 5(2)。34.獨立董事的財務專長、公司特質信息與盈餘謹慎性,《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 2010, 3。(與陳小林、林昕)33.個股系統流動性風險與預期回報:基於套利定價模型的檢驗,《當代財經》, 2010。(與王茂斌)32.參與知情交易提高了基金業績嗎?《南方經濟》, 2010, 8。(與王茂斌、彭晴)31.投資組合的行業集中度與基金業績研究,《管理評論》, 2010, 4。(與李捷瑜、彭晴、邢精平)31.風險厭惡測定與我國銀行治理效率的實證研究,《當代經濟科學》, 2010,6。(與敬志勇、厲吉斌)30.信息環境、審計治理與投資者保護,《公司治理評論》, 2009, (第1卷第3輯)。(與陳小林)29.信息披露、機構持股與股價的穩定性,《證券市場導報》, 2009, 1。(與魏詩琪)28.噪音/知情交易、投資者心態與資產定價:模型與實證,《中國金融學》, 2008, 6(2) (總第14輯)。27. Is There a Risk-return Trade-off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08, 3(1), 1 - 23. (with Hening Liu and Le Wang)26.有限套利與公告後價格漂移,《中國管理科學》, 2008, 6。25.中國股市投資者的策略研究:基於一個噪音交易模型,《管理學報》, 2008, 4。24. R2、異常收益與交易中的信息成分,《中大管理研究》, 2008, 3。(與申睿)23.誰驅動了中國股市的盈餘公告後價格漂移(PEAD)?《金融研究》, 2007, 10。(與柯瑞豪)22.市場透明與交易者行為:基於中國市場的經驗研究,《證券市場導報》, 2007, 11。(與王茂斌)21.通貨膨脹阻礙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嗎?《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7, 10。20.信息環境、R2與過度自信:基於資產定價效率的檢驗,《南方經濟》, 2007, 6。19.市場透明與市場效率:基於純粹限價指令市場的模型,《金融學季刊》, 2007, 3(2)。(與王茂斌)18.股票市場的有限套利:一個行為金融模型,《管理學報》, 2007, 1。(與馮智堅)17.中國股市噪音成分及影響因素研究,《南方經濟》, 2007, 1。16.橫截面風險還是時間序列可預測性?中國股市異常收益的來源,《金融學季刊》, 2006, 2(1)。15.噪音交易、認知偏誤與市場波動|基於一個狀態可變經濟,《管理科學》, 2006, 1。14.噪音交易、市場情緒與日內股價行為,《中國金融學》, 2006, 4(1) (總第10輯)。13.股票收益率的異方差:基於交易量及異質信息的檢驗,《南開管理評論》, 2006, 3。(與畢秋俠)12.流動性風險與資產定價:來自中國股市的證據,《南方經濟》, 2006, 3。11.中國股市增發的市場反應和影響因素研究,《世界經濟》, 2005, 10。(與付克華)10.基於NCT指標的股市噪音成分研究:以七個亞洲市場為例,《中國管理科學》, 2005, 6。9.前景理論、流動性約束與消費行為的不對稱,《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5, 4。8.中國股市競價機制對收益率波動的影響研究,《中國金融學》, 2005, 3(1)。7.中國股市反轉收益的分解和後持有期檢驗,《中國金融學》, 2004, 2(2)。6. Lotka-Volterra系統下市場結構的演進,《管理工程學報》, 2005, 3。5.中國股市的日內特徵:持續還是反轉?《管理評論》, 2008, 6。(與梁麗珍)4.中國股市的流動性指標定價研究,《管理科學》, 2008, 3。(與梁麗珍)3.中國股市波動與經濟波動的傳遞性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7, 6。(與郭磊)2b.大股東的內部市場與上市公司價值—基於效率觀點和掏空觀點的實證檢驗,《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 2007。(與鄭國堅、魏明海)2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Internal Market and the Firm Value: An Empirical Test of 「Value Added View」 and 「Tunneling View」, China Accounting and Finance Review, 2007. (with Guojian Zheng and Minghai Wei)1.股市慣性與反轉策略研究述評,《經濟學動態》, 2006。(與付克華)

Ⅱ 參考點依賴與市場異象(文獻篇)

參考點依賴與市場異象:利用前景理論提升超額收益


投資者行為中的參考點依賴是前景理論關鍵概念,它影響著投資者對盈虧的主觀感受。理解這一點有助於我們發現市場中的異象,從而獲取超額收益。本文將深入探討三個著名的市場異象:PEAD、lottery-effect 和低風險異象,如何通過CGO(未實現盈利值)這一工具來優化這些現象。


首先,PEAD(盈餘慣性)揭示了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不及時的效應。通過結合CGO和PEAD,浮盈的投資者在好消息面前傾向於賣出,導致低估;而浮虧者在壞消息中堅持持有,造成高估。這種組合策略可以捕捉到市場定價的雙重mispricing,從而提升超額收益。


對於lottery-effect,右偏收益率分布(類似彩票股)的股票通常預期收益較低。當投資者處於盈虧狀態時,風險厭惡或追求風險會影響他們對彩票股的偏好。CGO與lottery-effect結合的研究顯示,在浮虧狀態下,投資者更可能追逐彩票股,導致它們被高估,而浮盈時則相反,這提供了改進異象的機會。


最後,低風險異象揭示了風險與收益的反常關系。當投資者虧損時,他們可能選擇高風險股票以期回本,這使得風險與收益負相關;而盈利時的避險行為則加劇了傳統高風險高收益理論的反轉。利用CGO進行條件分析,可以更精確地捕捉這些異象。


總結來說,參考點依賴為我們理解市場異象提供了新的視角,通過結合理論與實證研究,有望在A股市場中發掘更多投資機會。但需注意,投資有風險,任何理論都需要在實際操作中謹慎運用。未來將深入探討這些理論在A股的具體應用。


Ⅲ 一文讀懂什麼是行為金融學,如何利用行為金融學進行投資實踐

每次買了某隻股票之後,它就開始跌,賣了卻又開始漲?

天天都在關注股票漲跌,但買來賣去最終賺了個寂寞?

本想沖進熊市抄底,結果虧得更慘?

明明把錢放在了幾個籃子里,結果還是沒有躲過風險?

學了一大堆投資知識,最後好像並沒有什麼用……

你的投資中是否也存在這些問題?你是否想解決這些問題?是時候了解一門新興學科——行為金融學了。因為想要在投資中獲利,不僅需要掌握金融學知識,更需要了解人性,知道人的行為會對投資產生怎樣的影響。

《陸蓉行為金融學講義》是了解行為金融學的入門書,書中用大量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什麼是行為金融學,人的心理是如何對投資行為產生影響的,以及如何利用行為金融學指導投資實戰等。作者陸蓉曾在美國著名高校系統學習過行為金融學,而且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她目前是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講席教授,她的行為金融學課在投資圈備受關注。閱讀本書,不但可以全面了解行為金融學的理論知識,而且對投資實踐也會有幫助和啟發。

芝加哥大學流傳著一個笑話。有人驚呼:「地上有100美元!」傳統金融學家說:「這不可能,有的話早被撿走了。」行為金融學家則說:「怎麼不可能?」他跑去一看,地上果然有100美元,於是開開心心地把它撿走了。

這就是行為金融學和傳統金融學的區別。傳統金融學研究的是市場「應該是」什麼樣,從均衡的角度來看,地上不應該有100美元,這是長期的趨勢和規律,而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是市場「實際是」什麼樣。在看待任何領域的事物時,「應該是」的視角幫我們把握長遠基準,「實際是」的視角幫我們理解當下發生的事情。

金融學研究的是金融社會運行規律,心理學專門研究人的行為規律。行為金融學是心理學和金融學相交叉的學科,它分析人的心理、情緒及行為對人的金融決策、金融產品的價格以及金融市場趨勢的影響。

行為金融學試圖從人類的心理、行為角度解釋投資者投資什麼,為什麼投資,如何投資的問題。因此,行為金融學擅長投資實戰,更貼近金融市場的真實情況和人的實際行為。越來越多的頂尖基金公司開始採用行為金融交易策略,華爾街的投資者會一直緊盯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北京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等高校,只要一開設相關課程或講座,基本上都是一座難求。甚至連諾貝爾經濟學獎都對它青睞有加,2002年、2013年、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頒給了行為金融學家,足見行為金融學在實務界和學界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要深入系統的了解行為金融學,首先需要了解行為金融學的三大理論基礎:有限理性假說、有限套利以及前景理論。

1 . 有限理性假說

 

傳統金融學假設人都是「理性人」,其基本特徵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和決策都是用最小的成本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然而,觀察真實世界中人的決策方式和行為,我們會發現「理性人」的假設存在很多缺陷。基於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說,他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是介於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的人。因為人的知識、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其價值取向和多元目標並非始終如一,經常是相互抵觸的。現實中,人們在做決策時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決策的選擇不在於效用的絕對值,而在於是否滿意,所有決策都是比較而言的。

說個現實中很常見的場景,老闆給你發了1萬元獎金,你滿不滿意,不在於1萬元對你來說是多是少,而是取決於你的其他同事拿了多少獎金。

2 . 有限套利

 

傳統金融學認為,套利可以消除一切價格偏差,哪怕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是理性的,都能夠完成套利,繼而能夠糾正價格偏差。在傳統金融學的理論框架下,只要有套利行為的存在,長期來看,價格就會收斂到合理水平,而不會出現價格偏差的問題。

事實上,實現成功套利,需要具備三個條件:零成本、無風險、正收益。如果有一件事,不要錢、又沒風險、還能賺到錢,人們願意用多少錢去做這件事?理性人應該動用全世界的財富來做這件事,直到這個套利機會消除。

但是,在真實的市場中,套利是有成本的,無論在哪個市場上買賣,都需要交保證金;同時,套利是有風險的,因為價差不一定會很快收斂,在套利過程中,價差還可能會越來越大;此外,套利的收益並不能保證,因為套利者不一定能堅持到勝利的時刻。因此,真實市場中的套利是有限制的,這也就是行為金融學所說的有限套利。

3 . 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認為由於每個人基於的參考點不同,所以面對風險時會有不同的態度。前景理論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觀察,發現人的決策選擇取決於預期與設想之間的差距,而非結果本身。人在做決策時會在心裡預設一個參考點,然後衡量每個結果是高於還是低於這個參考點。對於高於參考點的收益型結果,人們往往表現出風險厭惡,偏好確定的小收益;而對於低於參考點的損失型結果,人們又表現出風險偏好,寄希望於好運氣來避免損失。

這個理論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在投資股票時,總是會賣出正在獲利的股票,而長期持有虧損的股票。因為,在面臨獲得時,人們往往小心翼翼,不願意冒風險;而在面對損失時,人們卻會變成冒險家。

另一方面,人對於概率的反應也是非理性的,人們通常會對小概率反應過度,對大概率則估計不足。例如:中彩票概率雖小,總有人買彩票做發財夢;出車禍概率雖小,多數人還是願意買保險。

所謂認知偏差指人無法正確認識想了解的事物。正是由於這些局限性的存在,人在做決策時並不是完全理性的。下面介紹行為金融學研究中發現的,投資者常見的認知偏差和決策偏差。

1. 代表性偏差

代表性偏差說的是,人們在分析了解一個陌生事物時,會習慣性的根據過去傳統或類似的情況,對事物加以分類,並傾向於根據事物的代表性特徵做出決策判斷。在金融市場中,代表性偏差非常常見。比如說,很多投資者看到一家公司連續3年利潤翻番,然後立即對它的股票做出判斷——買!這就是代表性偏差在起作用。「連續3年利潤翻番」是一家好公司的代表性特徵,但並不意味著這家公司就是一家好公司,因為,其中還有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了。如:好業績可能是有意調整出來的;這家公司的贏利機會消失,業績不能持續等等。

2. 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印象,它是指人們在做決策時,傾向於為首次到達的信息賦予最大的權重。與之相反,近因效應指的是,最後到達的信息被賦予了最大的權重。

我們來看看下面兩句話:

「我給你推薦一隻股票,A股票收益不錯,但,有風險!」

「我再給你推薦一隻股票,B股票有風險,但,收益不錯。」

你覺得哪只股票更好?多數人感覺B好一點。但其實這兩句話是一個意思,只是信息的表達順序不同。

通過這個例子你應該感受到了近因效應對人們決策行為的影響。至於現實中人們會受到哪種效應的影響,主要看信息到達的速度和強度。

3. 過度自信

心理學家認為,正常人一般都會過度自信。人的過度自信與信息積累有關。當一個人沒有任何信息和知識的時候,他是沒有自信的,隨著信息收集得越來越多,他的能力相應提升,自信就會同步增強。但是,信息積累沒有上限,能力的提升卻有上限。最終,人的自信程度會超過自身的實際水平,這就是人會過度自信的原因。

過度自信在投資中造成的行為主要有:頻繁交易和冒風險。過度自信的投資者經常在不該買入的時候不斷地買入;不該賣出的時候又不斷地賣出。很多投資者做了不少交易,但發現沒賺什麼錢,做得越多,虧得越多,這些都是過度自信導致的。

4. 參考點依賴

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喜歡找一個參考點,並將需要決策的事與這個參考點進行比較,然後根據獲得的信息逐步修正自己的決策。參考點像「錨」一樣,影響我們的決策。

舉例來說:A打算買一床被子,商場正常售價是:超大碼豪華雙人被每床1000元,精品雙人被每床600元,普通雙人被每床400元。活動期間,所有尺碼都只賣300元。

受參考點影響,A最終買了超大碼豪華雙人被,因為它最劃算,但實際上超大碼的被子和他床的尺寸並不匹配。回憶一下,你是不是做過很多和A一樣的決策。很多人買東西不是看絕對價格或者自己是否需要,而是看是否便宜。

5. 心理賬戶

在我們的頭腦里,會分別為不同用途的資金建立不同的賬戶,並通過心理預算來使每個心理賬戶的成本與收益相匹配。也就是說,決策者有多個心理賬戶,每個賬戶都在單獨記賬。

思考在下面兩種情況下,你會如何做決策?

第一種情況,你花1500元買了一張音樂會門票,在去的路上,發現票丟了。你會再買一張票嗎?

第二種情況,你打算去現場買音樂會的門票,票價1500元,但在去的路上,你丟了1500元錢。你會繼續買票聽音樂會嗎?

從傳統金融學的角度看,這兩種情況其實是一樣的,人的真實賬戶里少了1500元。但研究表明,多數人丟了票以後會選擇回家,而在丟了錢以後會選擇買票。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第一種情況,多數人會選擇不再買票;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多數人會選擇買票。這就是心理賬戶對人的行為的影響。

心理賬戶會導致人們缺乏長遠眼光,不能從全局視角看問題,因厭惡損失而使投資過分保守。最終導致總的投資組合對投資者來說並不是最優的,且投資者的風險分散來自於投資目標的分散,而不是馬科維茨資產組合理論所要求的資產分散。

異象是指金融市場中資產的實際收益偏離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有效市場假說的現象。也就是說,金融市場出現了違背傳統金融學風險-收益對應論的異常現象。下面介紹幾個行為金融學研究發現的金融市場中存在的異象。

1. 規模溢價:小盤股異象

小公司的股票收益更高是行為金融學研究中發現的第一個金融市場異象。實證研究發現,規模不同的公司,其股票收益是不同的,而這其中小公司的收益更高,這就是規模溢價,之所產生這種異象是因為投資者錯誤地估計了小盤股的價值,進而不喜歡投資這類股票。在美國,由於小盤股的流動性不夠,所以只有一些封閉式基金願意持有小盤股,大型機構不太願意持有小盤股,這就造成了小盤股異象。

傳統金融學認為,買股票最好是隨機配置,也就是市場上所有股票都買一點,這樣風險最分散、收益最優。而小盤股異象告訴我們,只買小公司的股票,比在大、小公司股票之間隨機購買收益高。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不太一樣。中國投資市場以散戶為主,因此,中國投資者對大小盤股的偏好與美國投資者不同。所以規模溢價的策略在中國有可能效果不好。

2. 股權溢價之謎

股權溢價之謎最早起源於芝加哥大學教授羅傑·伊博森的研究。根據其對1925年到2016年,投資1美元在不同資產上的收益情況的研究發現,股權類資產的收益率遠高於其他資產,這種現象無法用傳統金融學理論進行解釋,因此被稱為股權溢價之謎。

由此可見,股票資產是一種特別適合配置的資產。理論上,無論風險厭惡程度如何,家庭或個人投資者都應該配置一些股權資產,因為這樣做才符合投資的邏輯。但實際上,美國只有不到50%的家庭擁有股票,而其他國家家庭股票擁有率更低。這是因為投資股票的一次性成本高,這些成本包括財富成本、時間成本、學習成本等。

3. 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

過度反應是指,投資者對資產價格變化賦予過多的權重,對近期趨勢的外推導致與長期平均值的不一致。與之相反的,反應不足是指,資產價格對影響公司價值的基本面消息沒有做出充分地、及時地反應。

過度反應會導致資產價格在壞消息下下跌過度,而在好消息下上升過度。而反應不足時,市場對利好和利空消息出現時的股價沒有及時反應。

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主要是投資者過度自信和自我歸因偏差導致的。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對私人信息反應過度,而對公開信息反應不足。自我歸因的投資者把投資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高能力,而將投資的失敗時歸因於外在因素影響。

行為金融學理論下投資策略盈利的核心在於:利用人們的錯誤。其基本的交易策略就是尋找上面所說的金融市場的異象,做出與犯錯的投資者方向相反的投資操作。下面介紹幾個行為金融理論下的投資實踐指導及策略。

1. 基於米勒假說的投資指導建議

米勒假說認為,當市場最終達到平衡的時候,股票價格一定是被高估的,它反映的是樂觀者的情緒,由樂觀者獲得所有股票,而不是像理性理論預期的那樣,股票會准確反映投資者的平均預期。

因此,米勒假說對投資實踐的指導意義在於,它讓我們認識到估價有泡沫是常態,我們不能僅憑基本面分析市場,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和行為對於投資實踐至關重要。此外,越是交易放量,即股票交易量變大,越要警惕泡沫的存在。同時,投資者還需要注意那些特別難賣空或缺乏流動性的市場和證券。

資產泡沫對整個金融市場非常不利,投資者要充分意識到長期持有的風險,不可盲目照搬價值投資理念。那麼投資者如何判斷市場泡沫,什麼時候買進、什麼時候賣出呢?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記住:利好出盡是利空,利空出盡是利好。

2. 針對過度反應的反向投資策略

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於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業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3. 針對羊群行為的相反策略

所謂羊群行為就是投資者的從眾行為,看別人買什麼就跟著買什麼,由於羊群行為的存在,證券價格的過度反應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現「漲過頭」或者「跌過頭」。投資者可以利用可預期的股市價格反轉,採取相反投資策略來進行套利交易。考察中國證券市場的歷史走勢,我們會發現在重要的頂部或底部區域,在消息面上總是伴隨著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資者對政策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行為反應模式,投資基金可以制定相應的行為投資策略——相反投資策略,進行積極的波段操作。

4. 如何尋找到有效的交易策略

了解目前已有的交易策略固然重要,想要從投資中獲利,更重要的是學會自己尋找有效的交易策略。

對投資界而言,這些金融市場的異象是形成行為交易策略的基礎,這些交易策略具有隱秘性,使用行為金融交易策略的機構不會公開自己的盈利因子。那我們應該去哪裡尋找穩健的異象呢?作者提供了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閱讀優秀學術期刊發現收益異象;另一種是參加每年的金融學術年會,這些最新的學術研究會議中都有關於行為金融交易策略的專題。

另外作者還在書中介紹了97個異象因子,這些因子都是經過了行為金融學學術界的研究檢驗,可以為你的投資決策提供參考。

行為金融的投資策略都是基於發現的異象來進行相應的交易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任何一種異象能夠持續發揮作用。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它,它的效用會衰減。同時,投資者們也需要意識到,沒有任何一種交易策略會持續有效,它們都只是在一段時間內有效。所以,投資者需要不斷的尋找獲利的新方法。

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金融市場實際是怎麼運行的、為什麼存在有利可圖的交易策略、怎麼避免投資錯誤、如何能夠獲取收益等。可以說,作一名合格的投資者,應該懂行為金融學。行為金融學不僅提供了另外一套完整的金融學思維方式,還在用更有效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金融市場的判斷與決策。

《陸蓉行為金融學講義》這本書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主要包括行為金融學的原理和應用兩大部分。書中講到的行為金融學理論不僅適用於金融市場投資,甚至對於你為人處世、看待社會和生活的方式都有幫助。無論你是誰,對金融市場的了解程度如何,希望你在讀過這本書後,能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市場,更了解生活。

Ⅳ 債券投資組合收益率的衡量有哪些

(一)基於交易費用和流動性的投資組合理論
如果市場是無效的和存在摩擦的,就會導致交易成本的存在,而開放式基金的流動性直接與交易成本相關。關於市場摩擦的投資組合問題,是由Magil和 Constantinides首先提出來的,之後Davis和Norman對此做了進一步研究。Davis(1990)等人利用隨機控制方法分析了在存在市場摩擦的情況下與證券流動性相關的交易成本問題,發現保持在一定風險區間內並且在接近區間的邊界時作最小交易是合理的。 Shreve,Akian(1995)等人利用粘度理論研究了具有交易成本的多維資產組合問題,並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了一個三資產的期終財富最大化問題。但是,Davis,Shreve,Akian等提出的方法忽略了固定成本所導致的較大交易成本,後來的Eastham和Hastings使用脈沖控制方法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Morton和Pliska(1995)也研究了固定交易成本下的最優組合管理問題,盡管他們建立的模型中的交易成本不是真實的交易成本,但是他們的方法在解決相應的組合問題時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最近的研究認為證券的流動性是證券價值的決定性因素,相對於流動性證券來說,非流動性證券的定價總是存在一定的折扣。例如Amihud和 Mendelson(1991),Kamara(1994)就證實在非流動性的中期債券和流動性的國債間存在超過35個基本點的收益差距;Whitelaw(1991)等也證實過類似現象。Brito(1977),Subrahanyam (1979),Amihud和Mendelson(1986),Duma,和Luciano(1991),Boudoukh和 Whitelaw(1993),Constantinides和Mehra(1998)等關於資產組合的流動性作用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外生的交易成本和借入或賣出的限定上,而後來Longstaf(2001)的研究則是集中於交易策略和證券價值內生的非流動性作用上。Longstaf解決了投資者受限於流動性限制的跨期組合問題。
(二)基於風格投資的投資組合理論
風格投資始於1992年威廉·夏普的論文《資產配置:風格管理與業績評價》。風格投資在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投資風格的分析。目前普遍接受的風格分析方法主要有和基於組合的風格分析。前者是由Sharp提出基於收益的風格分析,他認為通過比較基金的收益和所選擇的風格指數收益之間的關系可以判定基金管理人在過去一段時間的投資風格;後者主要是根據基金實際持有的股票特徵來劃分基金的投資風格。 Kahn(1996)發現對於小樣本基金,基於組合分析來預測風險比基於收益的分析方法具有更高的相關性;Kaplan(2003)研究發現對於大盤價值型組合,兩種風格分析方法所得結果相似,而對於中小盤和成長型組合,兩種分析方法則存在顯著差異。
第二,風格投資的表現及形成原因研究。風格投資常常表現出小市值效應(投資於小規模公司股票所獲得的收益要高於投資於大規模公司股票)和BV/MV效應(凈資產/市值)。Banz(1981)最早發現,最小一類公司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高出最大一類股票19.8%;Reinganum (1981)也發現類似現象。對於BV/MV效應,Stattman (1980)發現美國公司股票的平均收益與其BV/MV呈正相關關系;Fama和French(1992)也證明美國市場的BV/MV效應明顯。對此,有這樣幾種解釋:其一,Fama和French(1993,1995),Johnson(1997)等人認為風格投資的超額收益是對風險的補償,而這些風險被正統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所遺漏;其二,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4)認為超額收益是由於投資者對某種股票過去表現的過度反應所致;其三,Daniel和Titman(1997)認為由於具有某種相同屬性的公司分享著某些共同特徵,因而有可能同時出現一些經營上的問題而導致上述兩種效應;其四認為是計算方法的選擇以及數據處理等人為原因造成的。
第三,風格投資的周期性以及風格轉換策略研究。從價值型/成長型或大盤股刊、盤股等角度來看,風格投資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表現,存在周期性。弗蘭克等 (2002)研究表明,美國、日本股票市場中小盤股/大盤股總是間隔表現較差或優良。David,Robert和Christopher (1997)通過美國、加拿大等國數據分析發現,價值型/成長型組合的收益率存在較為明顯的周期型。由於風格投資具有周期性,因而投資者可以通過風格轉換以獲取更好收益。Levi,和Liodakis(1999)通過對英國股市的研究認為,當兩種相對風格的收益率差異不顯著時,投資者有機會通過風格轉換增進組合績效;另外一些學者如KevinQ .W ang(2003)、Georgi(2003)等也分別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
第四,風格投資對證券市場的影響研究。Lee和Andrei等(1991)用風格投資的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在同一證券市場掛牌的基金雖持有完全不同的股票,但卻同漲同跌;Froot等(1999)同樣運用風格投資的概念解釋了在不同交易所上市的同種股票卻有著不同表現的原因;Sorensen與 Lazzara(1995),Anderrson(1997)及Fochtman(1995)也先後就某種風格與某種具體影響因素(如宏觀經濟因素、價格趨勢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三)基於連續時間的長期投資組合理論
長久以來,馬柯維茨的均值--方差理論在指導人們短期投資中佔有重要地位。但事實上,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最優資產組合不盡相同。
Samuelson(1963,1969)等最早描述了長期投資者與短期投資者作出相同決策的限制條件;Merton(1969,1971,1973)也對此進行了長期、深人的研究。他們的研究告訴人們,投資機會會隨時間變化,長期投資者總是關心長期中投資機會所受到的沖擊,並希望從中套利。 Kim,Omberg(1996);Balzzi;Lynch(1999);Barberis(2000)等人建立了長期投資者資產組合選擇的實證模型,這些模型是建立在 Samuelson(1963,1969);Mossin(1968);Merton(1969,1971,1973);Stiglitz(1979);Rubinstein(1976a,b);Breeden(1979)等文獻的基礎上,並且最終完成了早期理論文獻的實證檢驗。他們假設一個生命有限的投資者具有期末財富的HARA (hyperbolic absolute risk aversion)效用,結果發現沒有用到任何近似,最優的組合權重是線性的。Balzzi,Lynch通過對那些忽視投資長期性的投資者的效用檢驗得出,忽略現實的交易成本將導致效用成本增加0.8%到16.9%;Barberis研究發現即使將許多參數的不確定性包含進模型之後,還有足夠的收益期望使長期投資者總能在股票上分配更多資產。
對於利率在長期的影響,Morton(1973)提出了套期保值效應,當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系數大於1時,對風險資產的需求不僅受到資產風險溢價的影響,還受到預期收益率與預期遠期利率調整的協方差的影響;對於跨期理論中的跨期預算約束條件,Campbel(1993)認為當消費--財富比率不變或變動不大時,投資者的跨期預算約束條件為近似線形;Tepla(2000)在允許借入和賣空的約束條件下,將靜態投資組合的選擇標准結果擴展到動態的跨期模型。 Campbell和Viceira(2001)對這部分結論也有詳細的闡述。
對長期投資的資產組合選擇和風險控制問題,Jeremy Siegel(1994)通過分析認為在長期投資中,股票的風險低於債券甚至國庫券,在長期股票是最安全的投資資產。 Campbel,Viceira(1999,2000)證明對最優投資策略中市場擇機的忽略,會導致更大的效用損失。 Campbell,Chan,Viceira (2001)等用VaR(一階向量自回歸)模型來分析長期投資者的消費和資產組合選擇問題。研究表明,股票收益的可預測性增加了投資者對於股票投資的需要,並且長期通貨膨脹債券能夠增加穩健投資者的效用; John Y.Campbell,George Chacko,Jorge Rodriguez(2004)的研究也展示,保守的長期投資者有一個積極的股票跨期套利需求。這些研究對長期資產組合框架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貢獻。
對長期投資的資產配置問題,用連續時間數學來分析動態資產組合選擇,至少可以追溯到Robert Merton(1969--1973)的研討工作。Duffle(1996);Karatzas,Shreve(1998);Morton(1990)給出了連續時間中資產組合選擇的一般方法。Chacko,Viceira(1999)探討了時變風險對投資的影響。 Cox,Huang(1989);Cox,Leland(1982);Pliska(1996)等提出跨期消費與資產組合選擇的「鞍方法」,利用完全市場中的SDF(隨機貼現因子)屬性,把動態問題轉換為靜態問題,使得結果更容易求解。Campbell,Viceira(2002)在他們合著的《戰略資產配置:長期投資者的資產組合選擇》中第一次系統地討論了長期資產組合選擇問題。他們創立了一個可以與均值方差分析相媲美的跨期實證分析方法;證明了長期通貨膨脹指數化債券是對於長期投資者的無風險資產;揭示了股票作為對長期投資者比短期投資者更為安全資產的條件;證明了勞動收入怎樣影響資產組合選擇。
(四)基於VaR的投資組合理論
VaR方法在20世紀50年代才得到研究證券投資組合理論的學者們關注,它原先被人們用於測度一些金融公司交易證券的市場風險。VaR方法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原先投資組合理論對證券投資組合風險度量的不足。
國外學者先後給VaR從不同角度進行定義。
Joroin(1996)認為是給定概率置信水平內最壞情況下的損失;Sironi,Resti(1997)認為是在定義期間內,在一定的概率條件下,潛在的最大損失。
Luciano(1998)認為是在一定的概率條件下,單個頭寸或整個組合可能產生的損失;在給定資產(組合)價值變動分布的前提下,風險按照價值變動超過某一臨界點的可能性來界定。
Mauser,Rosen,Jorion(2001)分別利用歷史模擬法或蒙特卡羅模擬法估算了VaR條件下的資產組合選擇最優化問題。但VaR仍然存在有很多的缺陷。
Artzner等(1999)提出了一致性風險度量(Coherent Measures of Risk)的概念,其中一致性以四條公理假設條件作為判別標准,由於VaR不滿足四個條件中的次可加性(Sub-Additivity),意味著在某些條件下拒絕資產組合風險分散化原理,認為VaR不是一個Coherent風險度量。
基於此,Pflug,Rockafellar,Uryasev(2000,2002);Acerbi,Tasche(2002)先後提出了條件風險價值(Conditional Valueat Risk,CVaR)作為風險的度量來對VaR進行修正。CvaR被定義為損失超過VaR部分的條件期望,只考慮下跌風險(Downside Risk)。如果VaR對應的置信區間為(1-α),則α-CVAR就是超過α-VAR的平均損失;針對VaR無法比較來自不同市場的風險暴露,Giuseppe Tardivo(2002)提出Benchmark-VaR的概念,即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在一定的置信區間內,基金或者組合偏離基準(Benchmark)的最大離差;Emmer等(2001)引入了風險資本(Capital at Risk,CaR)的概念,用以代替方差來衡量風險;鑒於VaR僅測度了市場常態下的資產組合的風險,Embrechts等(1997)將測度極端情況的極值理論與VaR相結合提出了測度市場極端風險的方法,McNeil,Frey(2000)運用極值理論研究了瑞士金融市場時間序列的尾部特徵,結論認為極值方法比VaR更為穩健和精確。
在界定了VaR和CVaR等風險測度指標後,以其為基礎研究資產組合選擇的工作相應展開。
Rockafellar等(2000),Anderson等(2001)考慮了CVaR作為風險測度時的資產組合優化問題,證明了CVaR是凸函數,可以用來構建有效的優化方法,而且Rockafellar等還提出了一種線性規劃方法,可以同時最小化VaR和CVaR。Emmer等在引入了風險資本(Capital at Risk,CaR)的概念後,建立了資產組合選擇的「均值-CaR模型」,推導出解析形式的最優解和有效邊界;Young(1998)提出了一個極大極小收益的資產組合模型(MMR):在保證資產組合平均收益率超過某一最低收益水平約束下,極大化其任一時期的極小收益,決策目標是考慮在最不利收益中取最優收益。風險度量指標採用的是最小的可能收益而不是方差。
另外Bogentoft等(2001);Topaloglou等(2002);Castellacci,Siclari(2003)也研究了基於VaR和CVaR的資產組合選擇問題。
(五)基於非效用最大化的投資組合理論
Cover是較早非效用最大化投資組合理論的學者之一,他提出了在離散時間條件下的泛組合模型。該模型的突出優點是構建它不需要知道市場參數及有關統計信息,如利率、價格波動率,甚至不需要詳細描述離散時間條件下價格變動的動力學機制,只要通過跟蹤不同證券權重的績效加權變動情況便可達到最優恆定組合。 Cover還描述了泛組合的漸近行為,並引用實例說明了泛組合具有較好的解釋力。
Hellwing提出了一種普遍適用的經濟資源定價方法---價值維持原理(Value Preserving Principle),即資源的內在價值(將來收益價值)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Helwing利用該方法考察了在離散時間、有限狀態空間條件下證券市場的組合最優化問題,並表現出較好的解釋力。
Buckley和Korn從考察隨機現金流下的指數跟蹤誤差的角度認為:對於那些消極跟蹤指數的投資者來說,其理想狀況的證券組合總是由進人指數的所有證券持有組成。這必然導致資本資產投資者持有的現金賬戶績效與指數績效的偏離(即導致跟蹤誤差的產生)。據此,Buckley和Korn給出了這種情形下的相關模型(即基於半鞍的一般連續時間模型),分析了投資者導致的脈沖控制問題,並給出了其存在最優控制策略的一般條件。除此之外,他們還探討了某些擴散類型市場價值維持策略的存在性和惟一性,解決了來自於非完全市場中的期權套期保值理論的惟一價值維持測度問題(即最小鞍測度問題),並考察了附加約束對組合策略的影響。
(六)行為金融和行為投資組合理論
近20年來的金融實證研究不斷發現股票收益率具有可預測性的證據,EMH的理論基礎和實證檢驗都受到了強有力的挑戰。證券市場上實證研究發現了許多無法由 EMH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加以合理解釋的異常現象。面對一系列金融異象,人們開始質疑以有效市場假說為核心的傳統金融理論。由於行為金融學能夠較好地解釋這些現象,因此原先不受重視的行為金融學開始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

Ⅳ 量化投資:Fama-French 五因子模型


量化投資: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詳解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地位逐漸被挑戰,學者們發現特定風格股票的投資策略能超越市場。Fama and French在1992年提出的三因子模型,通過整合價值(HML)和規模(SMB)兩個異象,擴展了CAPM。這一模型的突破性在於它不再局限於CAPM的簡單假設,開啟了多因子模型研究的熱潮。2015年,他們進一步加入了盈利和投資兩個因子,形成了更為全面的五因子模型。


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包含預期收益率、無風險利率、市場組合收益率以及規模和價值因子。通過市值和BM指標的雙重排序,構建了價值和規模因子。而五因子模型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盈利(RMW)和投資(CMA)兩個因子,同樣通過ROE和總資產變化率的雙重排序來定義。與之前的因子不同,新加入的因子採用市值加權的收益率計算投資組合。


實證研究中,以滬深300為樣本,2018-2021年的數據進行分析。單因子檢驗顯示五個因子的月均收益率和t值,揭示了因子之間的關系。盡管HML和CMA的相關性較高,其他因子間關聯較低。GRS檢驗結果表明,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在樣本集內並不完全有效,因為alpha的聯合顯著性不為零。


最後的Alpha檢驗顯示,模型能較好地解釋PE異象因子,這與模型包含市值和賬面價值因子相符合。綜上,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在資產定價中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視角,但其有效性仍需進一步驗證。


閱讀全文

與基於股票收益率異象的行為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象與科技股票 瀏覽:516
貿易戰對股票的影響有多大 瀏覽:650
dml股票指標使用技巧 瀏覽:788
石油期貨上市對石油股票的影響 瀏覽:872
ios的股票軟體 瀏覽:566
中國核電力股票 瀏覽:458
股票盈利是疊加的嗎 瀏覽:107
貝瑞基因股票歷史數據 瀏覽:586
穩健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瀏覽:511
相當於股票籌資銀行借款的缺點是 瀏覽:391
退市股票漲跌 瀏覽:746
股票賬戶參考市值是什麼 瀏覽:895
股票買入為什麼資金分析是流出 瀏覽:893
快漲停的股票尾盤卻砸盤跳水是為什麼 瀏覽:559
股票質地好主力沒辦法吸貨 瀏覽:228
慕集資金對股票有影響嗎 瀏覽:933
一股票一年的價格數據列 瀏覽:814
金健米業的股票市值最新排名 瀏覽:258
朗新科技股票現價是多少 瀏覽:226
中國人保香港股票代碼 瀏覽: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