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年前開始炒股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能在A股市場堅持20年的股民才是真正的老股民,也就是90年代末入市炒股的,經歷了A股過去20年的風風雨雨的過程;20年的這些老股民現在都怎麼樣了呢?我個人覺得每個人到現在都不同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結果;
(1)通過股市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已經成功翻身,把股市當作了提款機;從散戶變主力,變成機構,變成游資,或者變成了牛散,依舊在奮戰股市前線;
(5)這20年中最慘的也是最幸運的一種結果,提早認清A股市場的不作為,提前進行銷戶,永遠退出這個市場。當然有些是虧損退出的,有些是賺錢退出A股的,每個人退出股市的原因都是有所區別。
總之從A股市場20年前開始炒股的人,到現在還堅持的我相信不足1%,這些人往往都是賺錢的,極少數出現財務自由的,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再有就是5%的人炒股能力稍微強的,繼續奮戰股市;另外剩下的就是94%的股民投資者已經退出了股市,相信從20年前堅持到現在的投資已經寥寥無幾了,已經過上與股市沒有關系的日子。
② 堅持股票投資多久可以賺錢
炒股賺不賺錢跟堅持炒股多久是沒有直接關系的,有些人進來股市就能賺到錢,這種人確實是炒股高手;還有另外一種人堅持炒股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都還是股市小白,同樣在股市虧錢累累。
因此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並非堅持股票投資多久就可以賺錢,雖然同樣的股票市場,但對於不同的人想要在股市賺錢的跨度的時間是不同的,有些人只需要堅持一年,就能研究一套炒股賺錢方法,但有些人需要十年,或者二十年才能在股票市場賺錢的。
炒股真正想要賺錢,靠的就是研究,先把炒股風險控制下來,研究一套能在股市生存的方法。只要你在股市好好地生存下去,保障炒股本金不虧錢或者少虧錢的前提條件之下,本金才能越滾越大,才能成為炒股賺錢的那個人。
總之炒股投資多久可以賺錢,這個問題是沒有正確答案的,每個人的炒股能力都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時間段,但大部分股民堅持炒股大半輩子,甚至堅持一輩子都還是虧錢的,想要在股市賺錢沒這么容易的,努力提高炒股能力,只有當你炒股能力提高了才可以在股市賺錢。
③ 二十年前在北京買房和買萬科股票,哪個更合算
二十年前在北京買房和買萬科股票,買萬科股票更合算一些的。
按照北京的房價,20年前,20萬差不多可以在北京三環以內買到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房子了。如今北京三環以內的房價最少也是在10萬/平米以上了,也就是說,100平米的房子價值至少在1000萬以上了,資產增值了50倍。
因為設定的是買房用於投資,所以除了房產增值之外,還可以有房子的出租收入。假如這20年裡,每個月的平均月租為1000元,20年的租金收入也有24萬。所以如果用20萬買了房,現在的總資產就最少是1024萬。
過去20年裡因房價上漲帶來的財富增值效應是巨大的,可如果20年前沒有買房,而是買了房地產公司的股票呢?
以目前A股市場上的龍頭房地產公司——萬科為例,在經過後復權處理後,萬科的股票在1999年2月份的價格大概在60元/股左右,20萬的資金大概可買到3300股。而同樣經過後復權處理後,目前萬科的股票價格達到了4100元/股,20年前的3300股,現在的價值將達到1353萬!可以看出,買了房地產的股票,似乎比直接買房還要劃算一些。
④ 中國十年後哪些資產會暴漲 房子or股票
1、房子
無論中國的房價怎麼漲,總會有一些房地產泡沫即將破裂,房地產市場馬上崩盤的聲音。普通購房者懼於這些聲音遲遲不敢下手,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買房花費了自己大半生的積蓄。
事實上,如果剔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十年後中國最便宜的東西有可能就是房子。
說十年後房子便宜,是相對人均收入而言的,比如現在人均月收入是3000元、房屋均價是每平方8500元,而十年後人均月收入是1萬元時,房屋均價可能是每平方12000元,相對而言,房屋的價格當然比現在便宜多了,因此,現在高價買的房屋放到十年後非但不保值增值,還會嚴重貶值!
人口嚴重流失的中西部中小城市,建設在郊區、新區的房子,以及三流景點附近的所謂旅遊地產。這些房子租不出去,賣不出去,只能每月繳納管理費和房產稅。由於空置率太高,業主普遍拖欠物業費,最終物業公司撤離,成為小偷、拾荒者匯聚的地方,門窗沒有了,傢具被偷了。最後的最後,淪為養豬場,或者拆除賣廢品。
但能吸引來人口的城市,房子的命運則大不相同。北上廣深的房價,最終會比肩,甚至超過香港。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其中心區的房價也會高不可攀。看看俄羅斯吧,人口只有我們10分之一,國土面積是我們2倍,莫斯科房價仍然列入世界最貴的行列。城鎮化永遠是失衡的,城市之間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房價也是這樣。
2、現金
紙幣貶值是必然的,財經作家宋鴻兵舉例稱,80年代中期,保險公司向他的一個朋友賣保險,說等到2015年朋友退休後,每月可拿到50元人民幣的保險金。當時50元人民幣相當於一家人一個月的生活費,還是很值錢的。
可現在50元算什麼呢?現在在北京,這50元還不夠到保險公司領保險金的打的費。
假如你現在有1000萬元人民幣,你以為你就可以退休嗎?如果你把這1000萬存銀行里,10年後可能只相當於現在的200萬,再過10年,可能只值40萬,再過10年,可能只有幾萬了,可見紙幣貶值的速度有多快。
2014年的100元人民幣,購買力是2004年時候的幾分之一?去麥當勞,買到的東西也許差不了多少,但買房子、雇保姆、看病,孩子上培訓班,差別就大了。2004年的時候,深圳保姆月薪是1000元,目前要3500到4000元;好地段差一點的小區,新房子當年是6000元一平米,現在至少要3.5萬了。
所以,持有大量現金是非常危險的。即便你存余額寶,做銀行理財產品,也低於7%的年收益,相對於7%左右的真實通脹率,你的財富還是貶值。資金量大的可以做信託,達到10%年收益,但如果借錢的企業破產了呢?這個風險顯然非常高。
億萬富豪如果不做投資,30年後可能要吃救濟。其實不光是人民幣和美元,紙幣從來都是貶值的。
3、阿里的股票
10年後,阿里的股票價格是3美元還是4美元?雖然今天看起來,仍然在80美元以上徘徊,高不可攀。想想它的大股東雅虎吧,阿里未來也充滿變數。
科技企業,歷來「富不過三代」。崛起於個人PC時代的微軟,到了互聯網+時代還能支撐,但到了移動互聯時代,比爾蓋茨就被無情地掃地出門了。但這仍然救不了微軟,衰落仍將繼續。
崛起於互聯網時代的騰訊,在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的時候,幸運地抓到了微信。未來10年,科技領域又將發生巨大變化,阿里等中國互聯網巨頭們,都將進入他們面臨的「第三個技術時代」。這種挑戰,他們能應付得來嗎?
毫無疑問,肯定會有掉隊者,而這種企業的股票,將以暴跌收場。知道巴菲特為什麼不喜歡投資科技企業了吧,他是長期投資,需要有穩定的預期。李嘉誠也是如此,偶爾玩玩科技概念。
14年前,阿里巴巴還只是由18個人初創的電子商務公司,而今已經成長為一家橫跨電商、金融、無線通信等多種業態的「產業生態圈」,旗下坐擁10餘家子公司,而其眼中最重要的資源——「阿里人」(員工)已經擴容到26000多人。
靈敏應變、超強執行力一般在小企業比較容易實現,但是,阿里巴巴已經擁有超過2萬員工,而且規模還在不斷擴大。阿里巴巴希望日益龐大的身軀能繼續保持像創業當初18人團隊時那樣敏捷,並且能夠在各個領域都有所創新。但誰都知道,要讓大象跳舞是件很困難的事。
阿里巴巴是中國式商業思維的結晶,而亞馬遜卻有著天生的全球化基因。二十年來,亞馬遜不僅將自己打造成了全球商品品種最多的網上零售商和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同時還建立了完備的物流體系,這對於亞馬遜繼續在零售方面大展手腳大有裨益。同時,亞馬遜從基礎技術與硬體入手,打造的AWS與Kindle都被證明是行業顛覆者,展現出其創始人貝索斯的遠見。
目前,阿里依然享受國家在自主創業、電商稅收及跨境電商等領域的的一系列政策紅利,同時可以利用自己在電商領域已有的地位,在各地、各領域與政府進行談判。例如,阿里最近推出的「耕地寶」產品,就是將傳統意義上政府主導的土地流轉過程變成了互聯網產品。
但政策紅利能夠持續多久?對於阿里巴巴這樣的巨型平台來說,其自身造血盈利模式已經成熟,其所要應對的,不僅是優惠政策撤銷後的資金投入,甚至有可能需要做好反哺地方的准備。
4、傳統媒體
網路媒體進入傳播領域對傳統媒體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沖擊波。
根據Editor&Publisher的最新研究:大約1/3閱讀在線電子新聞的用戶對傳統媒體失去了興趣,電視收視率下降了35%,廣播收聽率下降了25%,報紙購買率下降了18%。
另據美國Paragon研究公司的調查顯示:1998年13%的美國家庭因上網而退掉了訂閱的報紙。網路傳播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給傳統媒介帶來巨大的影響和壓力。
當海爾叫停了紙媒廣告投放後,人們就會發現新媒體傳播已經越來越被客戶、用戶所重視,傳統媒體如何順應全媒體時代,如何在粉絲經濟下立足並發展,交互性是關鍵,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研究如何快而全地完成到達率、實現轉化率,這是當下傳統媒體面臨的最大課題。
於是很多傳統媒體開始爭相開設訂閱號、服務號、微博、電商,想通過搶佔新媒體一席之地,為日後分一杯市場之羹鋪好道路。
報紙、雜志在這種洗牌的年代、顛覆的年代,能活下來的肯定是少數。所以,如果你投資傳媒股,需要瞪大眼睛看清楚了。凡是機制陳舊的,即便講了「新故事」,最終也將是浮雲。
但新媒體會崛起,只不過,這種崛起遇上了鼓勵創業的好時代,所以最終會是這樣的:傳統時政類報紙被包養,其核心內容成為禁地;私人背景的新媒體難以介入時政領域,但空間更大的,媒體的服務、娛樂甚至游戲功能,將被私有化,被做大做強。一批新富豪,會在這個領域誕生。
其實對於九零後來說,時政內容恰恰是他們最不關心的,也是最沒有市場價值的。而澎湃新聞,搞的就是這類風險最大、最沒有價值的東西。
5、地產股
雖然大城市中心區房價會持續跑贏通脹,但開發商的好日子結束了。未來10年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是殘酷的擠壓「過剩產能」時代。過去10年眼睛長到頭頂上的從業人員,將開始體會到傳統媒體所經歷的痛苦,絕大部分中小房地產企業會死亡,7成左右的從業人員需要轉行,大量的高管、中層將從「錦衣玉食」的層面,「淪落在風塵」。
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接受CNBC財經電視台采訪時說,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此前瘋狂膨脹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現在走到了「轉折點」,供應量將超過需求量。
如今的房地產行業已經進入大鱷爭食的時代,中小房企的生存境遇愈發艱難。隨著行業集聚程度的進一步深入,相對於規模越做越大的大型房企,中小房企的處境可謂「凄涼」,對外,在拿地、銷售等方面要面臨大房企的激烈競爭,對內,融資、轉型等都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雖然2014年底市場出現翹尾行情,但是從2014年全年市場表現來看,房地產行業的境況顯然已經大不如從前,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全年同比降幅近8%,銷售均價同比跌幅近5%。
與此同時,大型房企的市場份額卻在不斷增加,50強房企的銷售額門檻已經高達140億元。對諸多中小房企而言,繼續尋求規模擴張極有可能碰壁而亡,如何在夾縫中謀求生存空間,已經成為這些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命題。
來自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從銷售業績分布來看,銷售額超過百億的房企出現清晰的斷層,綠地、萬科等七家千億級企業銷售規模繼續擴大,12家企業的銷售規模在300億~1000億元,與第一集團之間拉開了500億元的銷售差距,而100億~300億元的企業則多達61家,競爭異常激烈。
億翰智庫上市房企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化東表示,百億企業陣營之間的分化正在拉大,規模房企的規模越做越大,強者恆強的趨勢愈發明顯,銷售額100億~300億元的房企,很多是從區域市場走向全國布局的房企,抵抗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有限,未來也存在不少變數。
由於金融機構為了控制投資風險,中小房企很難獲得開發貸,信託等其他融資渠道的成本又居高不下,中小房企沒了「救命錢」,與大企業在土地市場的拼搶顯得不堪一擊,這就導致了一系列連鎖惡化反應。
在市場低迷時期,中小房企銷售策略並不佔優勢,去化難度加大,資金匱乏拿不到可以開發的土地,項目運作陷入停頓,就將面臨資金鏈崩盤的高風險。張化東表示,中小房企最主要的生存壓力,正是來自高昂的融資成本和嚴重的人才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