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安汽車發布業績預告,預計上半年實現扭虧為盈
財經網汽車訊根據7月14日晚間發布的公告,長安汽車在2020年上半年預計實現經營扭虧為盈。
公告顯示,公司預計上半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0億元~3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9.28%~233.93%,預計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42元/股~0.62元/股。2019年同期,歸屬長安汽車股東的凈利潤為-22.4億元,每股虧損0.47元。
此次業績預告未經注冊會計師預審計。對於凈利的大幅增加,長安汽車歸因為公司產品結構改善、盈利能力提升、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其中非經常損益項目包括: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戰略投資帶來的21億元凈利潤;出售長安標致雪鐵龍汽車有限公司的股權帶來的14億元凈利潤;持有的寧德時代股票股價上漲帶來的17.75億元。
新能源規劃是長安汽車「第三次創業」中重要一環。2017年10月,長安汽車宣布在2015年新能源戰略基礎上,啟動全新的「香格里拉計劃」,目標在2020年完成三大新能源專用平台的打造,在2025年推出21款全新的純電車型、12款全新的插混車型,2025年前停售傳統意義的燃油車且通過116萬輛的銷量實現國內新能源品牌第一。
在啟動「香格里拉計劃」不久,2017年11月,長安汽車以5.19億元將鎮江德茂海潤基金收入囊中。收購完成後,長安汽車間接持有寧德時代0.3855%的股權,也成為了持股動力電池供應巨頭寧德時代的第三家國有汽車集團。
財經網汽車查閱資料發現,為長安汽車帶來巨額收入的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5月,經營范圍包括「新能源汽車整車及汽車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和咨詢服務;汽車整車製造(不含汽車發動機);汽車零部件銷售;汽車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等。迫於虧損壓力和擴張需求,長安汽車曾在2018年10月將該公司掛牌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計劃通過增資擴股引入戰略投資者。
由於長期無人接盤,掛牌一度終止。在放鬆增資條件後,長安汽車於2019年9月再次掛牌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12月,長安汽車宣布擬引入四家企業作為戰略投資,公司持股比例由100%稀釋至48.9546%。四家資方分別為南京潤科、長新股權基金、兩江基金、南方工業基金,均為國資戰略投資者。
公開資料顯示,南京潤科由國有獨資的南京溧水經濟技術開發集團有限公司100%控股;長新股權基金和兩江基金的最終受益人均為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南方工業基金則背靠重慶市財政局、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等。
在增添新能源隊列的同時,長安汽車也在斬斷負債業務。此次預期業績中所提及的長安標致雪鐵龍成立於2011年,由長安汽車集團和標致雪鐵龍合資,注冊資金40億元人民幣,雙方各占股本50%。2019年前三季度,該合資公司總資產為72.03億元,總負債59.99億元。由於表現低迷,2019年10月,長安汽車掛牌持有的長安標致雪鐵龍汽車有限公司全部股份,12月30日,長安汽車與前海銳致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將所持有的長安PSA50%股權全部轉讓給前海銳致,轉讓金額為16.3億元,後者由「寶能汽車有限公司」全資控股。
除了金額搶眼的非經常性損益項目,長安汽車市場表現也同樣不俗。據其公布的數據,長安汽車6月銷量為19.44萬輛,同比增長38.11%;2020年上半年累計銷售83.1萬輛,同比增長1.33%。根據乘聯會提供數據,6月份國內乘用車零售達165.4萬輛,環比增2.9%,同比降6.2%;上半年全國乘用車零售770萬輛,同比下降23%。
截止7月14日收盤,長安汽車股價報13.19元/股,跌幅為1.64%。
基於長安汽車業績預告中盈利同比增189.3%~233.9%,中金認為,短期內盈利有波動,中長期增長還依賴量價表現和成本控制。華西證券認為,長安汽車預計今年第二季度起盈利恢復彈性,「考慮到公司中期盈利中樞將繼續回升,給予公司2022年12倍PE,維持目標價16.92元,維持『買入』評級。」同時,華西證券給出風險提示:車市下行風險、老車型銷量下滑、新車型上市不達預期、降本控費效果不達預期、長安福特戰略調整效果不達預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㈡ 2020年牛市下半年業績好低估值橫盤久的股票有哪些
1、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
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CITS)成立於1954年,作為世界旅遊組織在中國的唯一企業會員,也是中國旅行社協會的會長單位。國旅總社還擁有經國家工商注冊、國內旅行社唯一的旅行救援中心,該中心擁有全國網路,並通過與國際著名救援公司合作每天24小時向國內外遊客提供旅行救援服務。
2、中國旅行社總社
中國旅行社始建於1949年11月,是新中國的第一家旅行社,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旅遊機構之一,在國內外享有良好的聲譽和廣泛的知名度。
中國旅行社在全國各地設有364個分支社,118家各種檔次的旅遊賓館,62家旅遊汽車公司,46家免稅商店,形成一個龐大的旅遊服務網路,為旅遊者提供食、住、行、游、購、娛等全方位服務,並承辦旅遊咨詢、簽證、認證、國際國內機票等有關業務。
3、上海春秋國旅
成立於1981年的上海春秋國旅是一家綜合性旅遊企業,業務涉及旅遊、酒店預訂、機票、會議、展覽、商務、因私出入境、體育賽事等行業,是國際大會協會(ICCA)在中國旅行社中最早的會員,被授權為目前世界最熱門賽事2004年F1賽事中國站境內外票務代理,是第53屆世界小姐大賽組委會指定接待單位被授予上海市旅行社中唯一著名商標企業。
4、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青年旅行社總社成立於1980年6月,是共青團中央所屬的大型旅遊企業,是中國三大骨幹旅行社之一。1988年在中國旅遊行業率先成立了中青旅集團。1997年,又作為主發起人組建了中國旅遊行業第一家以完整的旅遊概念上市的公司----中青旅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青年旅行社總社主管入境旅遊、出境旅遊和國內旅遊,並在向緊密型、綜合式、國際化企業集團發展過程中,將經營領域延伸到酒店業、餐飲業、娛樂業、旅遊運輸、旅遊資源開發、航空代理、貿易、商業零售業、房地產業及高科技等領域。。
5、中國康輝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康輝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原中國康輝旅行社總社)創建於1984年,是全國大型旅行社集團企業之一,注冊資金逾一億元人民幣。「中國康輝」是中國大型國際旅行社、國家特許經營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組團社,經營范圍包括入境旅遊、出境旅遊及國內旅遊。
㈢ 2020年A股三大指數及個股表現如何
2020年A股收官之戰,三大指數齊創年內新高,全年上證上漲13.87%,滬深300漲27.21%,深成指漲38.73%,創業板大漲64.96%,再度牛冠全球。整個2020年,A股人均賺10.79萬。兩市4139隻股票,除了新股,今年漲幅中位數是2.49%!全年有1729家只股票下跌,佔比45%;上漲股票是2005家,翻倍的有250隻,大多是各行業龍頭。
今年可說是極端分化的一年,抱團取暖上天,孤軍奮戰趴地;一邊是各種躺贏,一邊是深不見底的吃面。跟對抱團股吃肉,沒跟或買錯者吃土。酷魚年底買了四隻股基,主要是白酒、新能源、醫葯、食品類,這些剛需股基,有望在牛年繼續飆升,牛氣沖天。
㈣ A股2020年業績預增第一名是哪只股票
據iFind數據顯示,在1566家已披露半年業績預告的公司中,報喜的公司達到606家,其中近一半公司半年凈利潤翻倍。整體來看,兄弟科技、牧原股份、新五豐、萬集科技、大北農、英科醫療等公司半年業績名列前茅。乘著醫葯行業的東風,兄弟科技凈利潤暴增12764.24%,在今年上半年「一騎絕塵」。
據iF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1日,滬深兩市共有1566家公司披露了半年業績預告,而報喜的公司達到606家,包括預增、扭虧和大幅上升,佔比達到39%。這其中,有近一半公司半年凈利潤預增100%,兄弟科技、牧原股份、新五豐、萬集科技、大北農、英科醫療、欣龍控股、三利譜、歐菲光、星雲股份業績名列前10,凈利潤預增都在20倍以上。
(4)2020年股票業績中擴展閱讀
2020年,A股盈利增速築底後將穩步回升_二季度穩增長政策將發力,資本市場改革突進_內外流動性全年趨松,二三季度相對更好。產業資本迎來中期拐點,外資流入主動性增強,兩者有望成為A股增量資金的主要來源。在宏觀經濟決勝、資本市場改革、企業盈利回暖的大環境下,A股有望迎來2-3年的「小康牛」。
2020年經濟杠桿約束將不再是強約束,科技創新、先進製造促進經濟發展成為2020年的全年主線。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房地產政策等會進行了積極的調整。2020年利率下降、資本市場改革、政策支持,將強化2019年的以科技為代表的牛市行情。
㈤ 2020年成長股業績股票排名有哪些
1、亨通光電
2015年凈利潤5.7282億,增長66.44%;2020年凈利潤13.1639億,增長129.81%;2020年半年報凈利潤7.6742億,增長100.67%。
根據過去2年下半年業績佔全年的比例70%推算,全年利潤25.5億,增長94%。根據機構盈利預測2020年凈利潤22.8億,2020年凈利潤30億,增長26.6%。2020年市值419億,對應動態市盈率14倍。
2、長信科技
2015年凈利潤2.37億,增長43.46%;2020年凈利潤3.47億,增長46.01%;2020年半年報凈利潤2.99億,增長119.42%。
根據過去2年下半年業績佔全年的比例58%推算,全年凈利潤7億左右,增長134%。根據盈利預測2020年凈利潤9.8億,增長40%。2020年市值207億,對應動態市盈率21倍。
3、世聯行
2015年凈利5.09億,增長29.17%;2020年凈利7.47億,增長40.49%,2020年中期凈利2.85億。
根據前2年中報佔全年30%左右計算,2020年全年凈利應達9.5億。根據2020年-2020年股權激勵計算2020年凈利應在13.2億左右,2020年市值252億,對應的動態市盈率為19倍。
4、鵬輝能源
2015年凈利潤8728萬,增長44.89%;2020年凈利潤1.39億,增長59%;2020年半年報凈利潤9621萬,增長120%。
根據過去2年下半年業績佔全年的比例66%推算,全年凈利潤2.8億,增長102%。根據盈利預測2020年凈利潤4.6億,增長64%。2020年市值92億,對應動態市盈率20倍。
5、中順潔柔
2015年凈利潤8819萬,增長30.65%;2020年凈利潤2.60億,增長195%;2020年半年報凈利潤1.56億,增長47.81%。
根據盈利預測全年凈利潤3.6億,增長38%。根據盈利預測2020年凈利潤4.7億,增長31%。2020年市值100億,對應動態市盈率21倍。
㈥ 2020年三隻績優科技股
近期市場不斷公布一季報,而近期 科技 股的一季報表現都比較亮眼,似乎感覺沒怎麼受到疫情的沖擊,有的個股甚至超市場預期,表現很剛。再配合目前注冊制在創業板的實施,那麼後期這些績優的 科技 股可能會持續受到資金的青睞,效仿港股、美股,走出自己的 科技 趨勢牛股不有可能。
目前 科技 股整體來說,往下跌的空間已被打掉,已經在支撐的區域震盪,有的開始出現反轉的跡象,那麼後期 科技 股還會分化,業績上的體現,所以這時候不必對 科技 股悲觀,關鍵問題在於增量資金的進場,畢竟 科技 股被套在高位的人太多,套牢盤太多。耐心等待,回落低吸。
立訊精密:
消費電子龍頭股,精密製造及研發設計能力的龍頭企業,涵蓋連接器、聲學、天線、無線充電等,近幾年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近三年研發投入超84億元,並有30%投入在基礎材料與技術的研發。蘋果無線充電發射端核心供應商; Air Pods核心組裝商;蘋果 lighting連接線核心供應商布局無線充電、聲學、天線、無線耳機、馬達、ⅳatch表帶等多個產品線,單機價值量提升。
藍思 科技 :
消費電子玻璃蓋板龍頭股,特斯拉核心一級供應商,,高端玻璃蓋板產品獲得全球眾多知名智能終端廠商的規模商用,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全面競爭優勢和行業影響力,擴大了細分領域的市場佔有率,優質資源加速向公司聚攏。蘋果,華為,小米等知名手機企業均是公司客戶。2020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2020年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8.79-8.84億元,同比大幅扭虧。大超市場預期!
安集 科技 :
半導體材料拋光液細分領域龍頭股 , 處於半導體化學品優質賽道,具有壁壘高、雪坡長等特點 ,主營化學機械拋光液和光刻膠去除劑,客戶包括中芯國際、長江存儲、華虹宏力、華潤微、台積電等。主要布局的CMP拋光材料、靶材、電子特氣等細分產品已經取得較大突破,部分產品技術標准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本土產線已基本實現中大批量供貨。其中光刻膠去除劑實現銷售收入4,930.00萬元,同比增長17.23%,另外公司的一季度報告可以看出來,公司研發費用同比增加57.47%。公司一季度同比增長426%。
韋爾股份:
半導體龍頭股,全球CIS前三廠商,其CMOS高清攝像頭是超高清視頻主要的視頻採集設備。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了8倍之多!
三隻個股中,兩只是消費電子行業,藍思的股價不高,機構定的價位在24左右,目前17元,空間比較大,立訊的走勢穩,大市值的票,尤其是目前創業板開始實施注冊制,後期資金可能會形成抱團,那麼對績優的這類個股是個利好。但是注意,股票不要輕易追高,等行情大跌,或者回調到趨勢線附近低吸為好。
安集 科技 是國家基金二期包括機構進攻的方向,成功打破了國外廠商對集成電路領域化學機械拋光液的壟斷,實現了進口替代,使中國在該領域擁有了自主供應能力。自身的質量好,但奈何是科創板,所以對資金有限制要求,如果不夠科創板條件的那就不行了。
㈦ 中集(02039)2020年營收942億 營收利潤均創歷史新高,連續第27年盈利
3月29日晚間,中集集團(以下或簡稱「中集」,股票代碼:00039.SZ/02039)正式發布2020年年報,披露公司過去一年的業績。報告顯示,2020年中集集團全年取得營業總收入941.59億元,同比上升9.72%;實現凈利潤60億元,其中歸母凈利潤53.50億元,同比上升246.88%;實現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幣1.41元,同比上升281.08%。中集在報告中宣布,公司將向股東派發2020全年股息,每1股現金人民幣0.28元。
這意味著,中集繼續保持自1994年在A股上市以來連續盈利27年的記錄,同時也是上市以來的第26次現金分紅,名列A股上市公司分紅次數榜單前十,累計分紅超過140億元。
收入和盈利創 歷史 新高 一份超出預期的答卷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經濟活動遭受到巨大沖擊,中集集團作為一家全球化的跨國集團,也無可避免地遭受到了正面沖擊,由此導致中集2020年一季度虧損6.41億元,第二季度業績雖然大幅度減虧,但上半年業績仍然顯示為虧損。
艱難更顯勇毅,作為一家投產近40年的國際化集團,中集曾經多次穿越世界經濟波動和行業起伏周期,並通過強有力的戰略升級和產能布局調整等措施,最終實現跨越式發展。
2020年中集的行動同樣迅速而果斷,為抵抗疫情影響,中集迅速成立了「特殊時期集團決策委員會」,採取了一系列風險管控措施和經營管控措施,並堅決推進落實。在這一年裡,中集克服重重困難和考驗,通過戰略規劃優化、業務聚焦、低效資產處置、重大戰略主題落地等重大動作,最終實現了有質增長。
得益於中集特殊時期管控措施的落地和第三季度末開始集裝箱市場回暖等多方面因素,年中開始,中集業績觸底回升。中集2020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利潤已經轉正。到2020年底,中集經營性現金流大幅增長,收入和盈利雙創 歷史 新高。這也讓中集上市27年來持續盈利的記錄得以保持。中集在 歷史 罕見的嚴峻形勢下,努力向股東們交出了一份超出預期的答卷。
主營業務繼續保持領先 第四個百億業務板塊誕生
2020年,在堅持 「穩健經營、有質增長」的戰略主題下,中集旗下各業務板塊和成員企業齊心協力、深耕業務,積極適應新發展格局,挖掘中集在國內有優勢、有前景的產業機會,重點拓展國內市場,同時兼顧全球市場機遇。各業務板塊積極應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實現了疫情後的快速恢復、穩健發展。
中集各主要業務不斷開拓市場,繼續保持市場領導地位。集裝箱板塊標准集裝箱及主要常規特箱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增量業務同比增長53%;特種鐵路箱同比增長219%,市場份額保持行業第一。車輛板塊全球半掛車銷量合計131,327輛,同比增長11.57%,保持行業全球領先地位。
能化板塊的低溫車、中壓車、低溫罐、車用瓶等繼續保持冠軍產品地位,球罐穩居全國第一。天達控股登機橋產品連續多年保持全球第一,消防救援業務在成為國內最大消防車集團後,通過國內、國際一體化協同,實現地區及行業全覆蓋。物流板塊集裝箱吞吐量1,500萬TEU,繼續保持國內第一,場站業務年度進出箱量570萬TEU,在疫情沖擊下,仍然繼續維持國內第一水平。
在業績數據上,中集旗下集裝箱板塊2020年取得營業收入221.64億元,同比增長9.92%,全年取得凈利潤19.87億元,凈利潤率達到了近幾年最高水平。
2020年,中集旗下車輛板塊(以中集車輛為經營主體)全年取得營業收入合計264.99億元,同比增長13.56%,創 歷史 新高;取得凈利潤12.69億元。
2020年,中集旗下能源、化工及液態食品裝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32.92億元,凈利潤人民幣3.6億元。該業務(以中集安瑞科為主要經營主體)由於受行業周期性和疫情雙重影響,化工罐箱全球市場容量大幅下降,總體業績有所下滑,但主要產品仍保持行業領先地位。該板塊三大業務之一清潔能源裝備實現收入70億元,同比上漲2.7%。
空港/消防/自動化物流裝備業務(以中集天達控股為經營主體),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60.89億元,同比上升2.12% ;實現凈利潤3.24億元,同比上升28%。
物流板塊營業收入在2020年首次突破百億,達106.36億元,同比增長16.15%;實現凈利潤2.66億元,同比增長140.57%。物流服務業務成為中集第四個營收突破百億的業務板塊。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球石油產量出現近年來的首次負增長。但該年中集海洋工程業務(以中集來福士為經營主體)實現營業收入54.25億元,同比增長20.12%,不過仍存在一定虧損。海工營收的增長,得益於中集來福士繼續積極推進業務轉型和布局,在鞏固傳統油氣業務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海上文旅、海上新能源等方面的業務;大力開展深遠海漁業、海上風電業務,已形成獨到的商業模式。
為落實「聚焦智慧物流裝備」戰略,2020年中集整合了集團內部多家主營中小物流載具業務的優質企業,成立單元載具業務板塊(以下簡稱「中集載具」),專注於為 汽車 、液體化工、橡膠等行業提供專業的單元化物流載具研發製造、租賃運營及包裝綜合解決方案。2020年,中集新成立的單元載具業務實現營收30.36億元,凈利潤人民幣0.94億元。
除了裝備製造,中集還擁有服務於集團各類業務發展的金融及資產管理業務。2020年,中集金融及資產管理業務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21.78億元,實現凈利潤人民幣3.12億元。主要經營主體為中集融資租賃公司、中集財務公司和海工資產池管理平台公司。
加大國內市場拓展 推進創新產品開發
2020年,中集主要業務在保持全球主流市場競爭優勢的同時,積極融入國家「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加強了國內市場的業務開拓和產品創新力度,並不斷取得新突破,來自國內市場的營收佔比不斷攀升。
2020年,中集集團在中國國內市場取得營收567.29億元,同比增長25.18%,在總營收中佔比60.25%,超過2019年52.81%的佔比,顯示國內業務收入正在呈快速上升趨勢。
中集不僅加大了國內市場開發力度,同時也在業務開拓和產品創新上不斷取得新突破。例如青島冷箱航空箱獲中國民航局適航認證,打破了歐美企業對該產品的壟斷,填補了該領域的國內空白;南通中集在青海全集成儲能項目成功交付,標志著板塊已具備該產品的全集成交付能力;揚州通利成功開發「疫苗三棲儲運方艙」並投入使用,該設備解決了疫苗超低溫儲運的全球性難題。
中集車輛提出升級產品模塊、完善燈塔工廠、啟動營銷變革和推動組織發展四大模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高端製造體系,該業務大力推動適應「國內大循環」的產品研發,連續發布多款新車型。能化板塊中集罐箱內襯加工車間投入試生產,助力晶元半導體產業國產化和國內5G技術發展;食品裝備業務成功收購英國McMillan公司,彌補了蒸餾酒類工程方面的空白;氫能業務與挪威Hexagon、寶武集團等多家合作方建立合作意向或簽署戰略協議。
天達控股旗下的民航協發成功交付全球首台套雙向駕駛純電動擺渡車和全球首台套純電動食品車。物流板塊成功開通孝感至東北、徐州至莫斯科等20餘條國際國內鐵路班列;新建泰國、馬來西亞、寧波等碼頭堆場,蘭州鐵路場站等十餘家堆場網點。海工板塊風電導管架、升壓站、深海漁業高端裝備等新一輪首制產品的交付,積累了新業務落地能力。
資本運作助力戰略布局 創新業務勢頭良好
2020年12月18日,深圳資本集團戰略入股中集,合計持有中集股份29.74%,正式成為中集第一大股東。此次股權轉讓是中集自1994年上市以來經歷的最重大的股權結構變動,是中集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對中集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股權變動完成後,中集長期以來的混合所有制的治理結構沒有改變,中集依舊保持市場化的運作機制。
資本運作緊貼深圳市及中集自身的戰略布局服務。一方面,深圳國資委通過深圳資本集團入股中集,進一步完善了深圳在海洋經濟開發和物流、能源裝備領域高端製造的布局;另一方面,中集集團從深圳蛇口起步走向世界,深圳資本集團的入股加強了中集與深圳國資委大家庭的聯系,將有利於中集藉助新股東的力量為深圳「雙區」建設貢獻力量,並幫助中集在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取得更大突破。
除了中集集團自身股權結構得到調整,中集旗下各業務板塊和企業在上市、引戰等資本運作手段上也動作頻頻。各業務板塊和企業積極通過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借力資本市場的東風, 探索 傳統製造的轉型升級及高質量發展,推動了相關業務板塊和企業整合業務架構、提高經營效率、緩解財務壓力、拓寬融資渠道、優化公司治理。
例如,中集產城通過碧桂園增資、引入曲江文投戰略投資進行二次引戰,中集集團對中集產城的持股比例降至45.92%,中集產城成為中集的聯營公司。中集產城的成功引戰,充實了中集產城的凈資產及現金流量,有利於加快中集產城快速發展,及在行業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中集產城引戰也是中集推動「有質增長」、「業務聚焦」發展戰略落地的重要行動之一。
2019年7月,中集車輛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2020年,中集車輛提出了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的申請,其申請已獲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委員會審核通過,目前正在等待呈報中國證監會注冊。
中集安瑞科的子公司中集安瑞環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已取得香港聯交所關於建議分拆的同意,也擬於A股獨立上市。
2020年10月初,中集開始以協議安排方式將中集天達私有化。2021年1月25日中集天達已正式退出香港聯交所上市地位。
在集團和旗下主要業務板塊企業的股權調整和資本運作之外,中集旗下的創新企業也在這方面取得很大突破。中集旗下多家創新企業持續獲得外部市場化投資認可,引戰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例如中集冷鏈 科技 、掛車幫、精新相能3家創新企業相繼成功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大幅提高相關創新企業股權價值。
圍繞冷鏈業務,中集近年來推出的創新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其中中集冷鏈 科技 業務表現強勁,逐步覆蓋冷鏈物流產業的「最先」和「最後」一公里;精新相能旗下子公司中集冷雲高標准完成新冠疫苗的國內外溫控運輸,並成為交通部公布的首批新冠疫苗運輸重點聯系企業;小飛魚成為京東物流東南亞冷鏈唯一指定合作夥伴。
2020年,中集創新業務總體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集團及各板塊創新企業總收入實現較大增長。冷鏈業務外,中集模塊化建築(含設計院)銷售收入翻番,同比扭虧為盈,中集同創/匯傑、中集安防、掛車幫、中集藍等創新企業也都取得了較大的業務進展。
回望2020:中集已形成聚焦於物流和能源行業的跨國產業集群
報告表示,中集通過業務拓展及技術開發,已形成一個專注於物流及能源行業的關鍵裝備及解決方案的產業集群。
首先,在物流領域,中集依然堅持以集裝箱製造業務為核心,以道路運輸車輛業務為延伸,以空港、消防及自動化物流裝備業務為擴展,以物流服務業務為依託,同時輔之以單元載具業務,共同為現代化交通物流提供一流的產品和服務。
在能源行業領域,中集一方面以陸地能源為基礎,開展能源、化工及液態食品裝備業務;另一方面以海洋能源為抓手,開展海洋工程業務,包括傳統海洋油氣和海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
展望2021:踏上「二次創業」的新征程 實現持續的有質增長
報告提出,展望2021年,中集將堅持「製造+服務+金融」的戰略定位,繼續推進業務轉型升級,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由製造向服務延伸,聚焦主業,優化產業結構;將繼續提升全球運營能力,優化業務和資產,加快產業聚集,培育產業鏈優勢;在技術升級、業務模式及管理機制方面不斷創新並控制風險;努力把握市場變化,布局新興產業和創新業務,實現持續的有質增長。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中集人踏上「二次創業」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以深圳資本集團入股中集集團為新起點,中集正處於轉型升級、確定新戰略規劃的關鍵期。
2021年,中集集團將把握深圳「雙區」建設的 歷史 性機遇,適應國家「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尊重時代、敬畏市場,深挖國內市場潛力,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乾的特區精神,堅決實施以業務為導向的發展方式,全面提升業績完成率,主動思考、快速行動,為全球客戶繼續貢獻中集智慧和中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