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炒股人不懂西方的經典理論,是不是一定要懂股票理論
沒有任何一種股票投資理論是完美無瑕的。只要有一種完美的股票市場理論,懂得這種理論的投資者就會成為股票市場中的長勝將軍,但誰也不能做到。尖端科學也有缺陷,何況股市投資理論呢?
股票理論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假設,它們有時多多少少會與實際情況有一些偏差,因此也就存在著不準的情況,不可能100%地准確。要不然,知道這一理論的人,不上就成為世界首富了嗎?
㈡ 最著名的投資理論有幾種,並詳細敘述
經常被人們追捧的股神巴菲特的。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一種常見的投資方式,專門尋找價格低估的證券。不同於成長型投資人,價值型投資人偏好本益比、帳面價值或其他價值衡量基準偏低的股票。
第一法則:競爭優勢原則
好公司才有好股票:那些業務清晰易懂,業績持續優秀並且由一批能力非凡的、能夠為股東利益著想的管理層經營的大公司就是好公司。
最正確的公司分析角度-----如果你是公司的唯一所有者。
最關鍵的投資分析----企業的競爭優勢及可持續性。
最佳競爭優勢----游著鱷魚的很寬的護城河保護下的企業經濟城堡。
最佳競爭優勢衡量標准----超出產業平均水平的股東權益報酬率。
經濟特許權-----超級明星企業的超級利潤之源。
美國運通的經濟特許權:
選股如同選老婆----價格好不如公司好。
選股如同選老公:神秘感不如安全感
現代經濟增長的三大源泉:
[編輯]第二法則:現金流量原則
新建一家制葯廠與收購一家制葯廠的價值比較。
價值評估既是藝術,又是科學。
估值就是估老公:越賺錢越值錢
駕御金錢的能力。
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貼現值
估值就是估老婆:越保守越可靠
巴菲特主要採用股東權益報酬率、帳面價值增長率來分析未來可持續盈利能力的。
估值就是估愛情:越簡單越正確
[編輯]第三法則:「市場先生」原則
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市場中的價值規律:短期經常無效但長期趨於有效。
巴菲特對美國股市價格波動的實證研究(1964-1998)
市場中的《阿甘正傳》
行為金融學研究中發現證券市場投資者經常犯的六大愚蠢錯誤:
市場中的孫子兵法:利用市場而不是被市場利用。
[編輯]第四法則:安全邊際原則
安全邊際就是「買保險」:保險越多,虧損的可能性越小。
安全邊際就是「猛砍價」:買價越低,盈利可能性越大。
安全邊際就是「釣大魚」:人越少,釣大魚的可能性越高。
[編輯]第五法則:集中投資原則
集中投資就是一夫一妻制:最優秀、最了解、最小風險。
衡量公司股票投資風險的五種因素:
集中投資就是計劃生育:股票越少,組合業績越好。
集中投資就是賭博:當贏的概率高時下大賭注。
[編輯]第六法則:長期持有原則
長期持有就是龜兔賽跑:長期內復利可以戰勝一切。
長期持有就是海誓山盟:與喜歡的公司終生相伴。
長期持有就是白頭偕老:專情比多情幸福10000倍。
美國經濟學家馬考維茨(Markowitz)1952年首次提出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並進行了系統、深入和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該理論包含兩個重要內容:均值-方差分析方法和投資組合有效邊界模型。
在發達的證券市場中,馬科維茨投資組合理論早已在實踐中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並且被廣泛應用於組合選擇和資產配置。但是,我國的證券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於該理論是否適合於我國股票市場一直存有較大爭議。
從狹義的角度來說,投資組合是規定了投資比例的一攬子有價證券,當然,單只證券也可以當作特殊的投資組合。本文討論的投資組合限於由股票和無風險資產構成的投資組合。
人們進行投資,本質上是在不確定性的收益和風險中進行選擇。投資組合理論用均值—方差來刻畫這兩個關鍵因素。所謂均值,是指投資組合的期望收益率,它是單只證券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權平均,權重為相應的投資比例。當然,股票的收益包括分紅派息和資本增值兩部分。所謂方差,是指投資組合的收益率的方差。我們把收益率的標准差稱為波動率,它刻畫了投資組合的風險。
人們在證券投資決策中應該怎樣選擇收益和風險的組合呢?這正是投資組合理論研究的中心問題。投資組合理論研究「理性投資者」如何選擇優化投資組合。所謂理性投資者,是指這樣的投資者:他們在給定期望風險水平下對期望收益進行最大化,或者在給定期望收益水平下對期望風險進行最小化。
因此把上述優化投資組合在以波動率為橫坐標,收益率為縱坐標的二維平面中描繪出來,形成一條曲線。這條曲線上有一個點,其波動率最低,稱之為最小方差點(英文縮寫是MVP)。這條曲線在最小方差點以上的部分就是著名的(馬考維茨)投資組合有效邊界,對應的投資組合稱為有效投資組合。投資組合有效邊界一條單調遞增的凹曲線。
如果投資范圍中不包含無風險資產(無風險資產的波動率為零),曲線AMB是一條典型的有效邊界。A點對應於投資范圍中收益率最高的證券。
如果在投資范圍中加入無風險資產,那麼投資組合有效邊界是曲線AMC。C點表示無風險資產,線段CM是曲線AMB的切線,M是切點。M點對應的投資組合被稱為「市場組合」。
如果市場允許賣空,那麼AMB是二次曲線;如果限制賣空,那麼AMB是分段二次曲線。在實際應用中,限制賣空的投資組合有效邊界要比允許賣空的情形復雜得多,計算量也要大得多。
在波動率-收益率二維平面上,任意一個投資組合要麼落在有效邊界上,要麼處於有效邊界之下。因此,有效邊界包含了全部(帕雷托)最優投資組合,理性投資者只需在有效邊界上選擇投資組合。
[編輯]現代投資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主要由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APT模型、有效市場理論以及行為金融理論等部分組成。它們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過去主要依賴基本分析的傳統投資管理實踐,使現代投資管理日益朝著系統化、科學化、組合化的方向發展。
1952年3月,美國經濟學哈里·馬考威茨發表了《證券組合選擇》的論文,作為現代證券組合管理理論的開端。馬克威茨對風險和收益進行了量化,建立的是均值方差模型,提出了確定最佳資產組合的基本模型。由於這一方法要求計算所有資產的協方差矩陣,嚴重製約了其在實踐中的應用。
1963年,威廉·夏普提出了可以對協方差矩陣加以簡化估計的單因素模型,極大地推動了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
20世紀60年代,夏普、林特和莫森分別於1964、1965和1966年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該模型不僅提供了評價收益一風險相互轉換特徵的可運作框架,也為投資組合分析、基金績效評價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1976年,針對CAPM模型所存在的不可檢驗性的缺陷,羅斯提出了一種替代性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即APT模型。該模型直接導致了多指數投資組合分析方法在投資實踐上的廣泛應用。
[編輯]投資組合的思想
1、傳統投資組合的思想——Native Diversification
(1)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面,否則「傾巢無完卵」。
(2)組合中資產數量越多,分散風險越大。
2、現代投資組合的思想——Optimal Portfolio
(1)最優投資比例:組合的風險與組合中資產的收益之間的關系有關。在一定條件下,存一組在使得組合風險最小的投資比例。
(2)最優組合規模:隨著組合中資產種數增加,組合的風險下降,但是組合管理的成本提高。當組合中資產的種數達到一定數量後,風險無法繼續下降。
3、現代投資理論主要貢獻者(Pioneers):
貢獻者 簡介 主要貢獻 代表作(Classic Papers)
托賓(James Tobin) 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哈佛博士,耶魯教授。 流動性偏好、托賓比率分析、分離定理。 「Liquidity Preference as Behavior toward Risk,」 RES,1958.
馬考維茨(Harry Markowitz) 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曾在蘭德工作。 投資組合優化計算、有效疆界。 「Portfolio Selection,」,JOF,1952.
夏普(William Sharp) 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曾在蘭德工作,UCLA博士,華盛頓大學、斯丹福大學教授。 CAPM 「Capital Asset Pricing: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 of Risk,」 JOF, 1964.
林特勒(John Lintner)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CAPM 「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 & Capital Budget,」 RE&S, 1965.
[編輯]投資組合的基本理論
馬考維茨經過大量觀察和分析,他認為若在具有相同回報率的兩個證券之間進行選擇的話,任何投資者都會選擇風險小的。這同時也表明投資者若要追求高回報必定要承擔高風險。同樣,出於迴避風險的原因,投資者通常持有多樣化投資組合。馬考維茨從對回報和風險的定量出發,系統地研究了投資組合的特性,從數學上解釋了投資者的避險行為,並提出了投資組合的優化方法。
一個投資組合是由組成的各證券及其權重所確定。因此,投資組合的期望回報率是其成分證券期望回報率的加權平均。除了確定期望回報率外,估計出投資組合相應的風險也是很重要的。投資組合的風險是由其回報率的標准方差來定義的。這些統計量是描述回報率圍繞其平均值變化的程度,如果變化劇烈則表明回報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即風險較大。
從投資組合方差的數學展開式中可以看到投資組合的方差與各成分證券的方差、權重以及成分證券間的協方差有關,而協方差與任意兩證券的相關系數成正比。相關系數越小,其協方差就越小,投資組合的總體風險也就越小。因此,選擇不相關的證券應是構建投資組合的目標。另外,由投資組合方差的數學展開式可以得出:增加證券可以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
基於迴避風險的假設,馬考維茨建立了一個投資組合的分析模型,其要點為:
(1)投資組合的兩個相關特徵是期望回報率及其方差。
(2)投資將選擇在給定風險水平下期望回報率最大的投資組合,或在給定期望回報率水平下風險最低的投資組合。
(3)對每種證券的期望回報率、方差和與其他證券的協方差進行估計和挑選,並進行數學規劃(mathematicalprogramming),以確定各證券在投資者資金中的比重。
[編輯]投資組合理論的應用
投資組合理論為有效投資組合的構建和投資組合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和一整套分析體系,其對現代投資管理實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馬考威茨首次對風險和收益這兩個投資管理中的基礎性概念進行了准確的定義,從此,同時考慮風險和收益就作為描述合理投資目標缺一不可的兩個要件(參數)。
在馬考威茨之前,投資顧問和基金經理盡管也會顧及風險因素,但由於不能對風險加以有效的衡量,也就只能將注意力放在投資的收益方面。馬考威茨用投資回報的期望值(均值)表示投資收益(率),用方差(或標准差)表示收益的風險,解決了對資產的風險衡量問題,並認為典型的投資者是風險迴避者,他們在追求高預 期收益的同時會盡量迴避風險。據此馬考威茨提供了以均值一方差分析為基礎的最大化效用的一整套組合投資理論。
2.投資組合理論關於分散投資的合理性的闡述為基金管理業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在馬考威茨之前,盡管人們很早就對分散投資能夠降低風險有一定的認識,但從未在理論上形成系統化的認識。
投資組合的方差公式說明投資組合的方差並不是組合中各個證券方差的簡單線性組合,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證券之間的相關關系。單個證券本身的收益和標准 差指標對投資者可能並不具有吸引力,但如果它與投資組合中的證券相關性小甚至是負相關,它就會被納入組合。當組合中的證券數量較多時,投資組合的方差的大 小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取決於證券之間的協方差,單個證券的方差則會居於次要地位。因此投資組合的方差公式對分散投資的合理性不但提供了理論上的解釋,而且 提供了有效分散投資的實際指引。
3.馬考威茨提出的「有效投資組合」的概念,使基金經理從過去一直關注於對單個證券的分析轉向了對構建有效投資組合的重視。
自50年代初,馬考威茨發表其著名的論文以來,投資管理已從過去專注於選股轉為對分散投資和組合中資產之間的相互關繫上來。事實上投資組合理論已將投資管理的概念擴展為組合管理。從而也就使投資管理的實踐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4.馬考威茨的投資組合理論已被廣泛應用到了投資組合中各主要資產類型的最優配置的活動中,並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編輯]投資組合理論在應用上的問題
馬考威茨的投資組合理論不但為分散投資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也為如何進行有效的分散投資提供了分析框架。但在實際運用中,馬考威茨模型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困難:
1.馬考威茨模型所需要的基本輸入包括證券的期望收益率、方差和兩兩證券之間的協方差。當證券的數量較多時,基本輸入所要求的估計量非常大,從而也就使得馬考威茨的運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馬考威茨模型目前主要被用在資產配置的最優決策上。
2.數據誤差帶來的解的不可靠性。馬考威茨模型需要將證券的期望收益率、期望的標准差和證券之間的期望相關系數作為已知數據作為基本輸入。如果這些數據 沒有估計誤差,馬考威茨模型就能夠保證得到有效的證券組合。但由於期望數據是未知的,需要進行統計估計,因此這些數據就不會沒有誤差。這種由於統計估計而帶來的數據輸入方面的不準確性會使一些資產類別的投資比例過高而使另一些資產類別的投資比例過低。
3.解的不穩定性。馬考威茨模型的另一個應用問題是輸人數據的微小改變會導致資產權重的很大變化。解的不穩定性限制了馬考威茨模型在實際制定資產配置政策方面的應用。如果基於季度對輸人數據進行重新估計,用馬考威茨模型就會得到新的資產權重的解,新的資產權重與上一季度的權重差異可能很大。這意味著必須對資產組合進行較大的調整,而頻繁的調整會使人們對馬考威茨模型產生不信任感。
4.重新配置的高成本。資產比例的調整會造成不必要的交易成本的上升。資產比例的調整會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因此正確的政策可能是維持現狀而不是最優化。
[編輯]投資組合理論在我國證券市場的應用
今天,在我國股票市場運用投資組合理論進行決策分析至少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一是馬科維茨投資組合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不同證券收益的相關性分散風險。
我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在投資決策中主要應用技術分析面和基本面進行分析,而這兩種分析方法都是注重單只證券,基本上忽略了證券收益的相關性;
二是在我國股票市場中,馬科維茨投資組合理論可以用來穩定地戰勝市場。
通過研究發現,市場綜合指數較大幅度地偏離了投資組合有效邊界。在此條件下,利用投資組合有效邊界完全可以穩定地戰勝市場。
等等很多,說不完的。
㈢ 股票理論常識有哪些
股票的基礎理論常識:
開盤:在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中,每天開市的首次交易為開盤,按開盤價的不同分為高開,低開和平開。
開盤價:開盤是指某種證券在證券交易所每個營業日的第一筆交易,第一筆交易的成交價即為當日開盤價。按上海證券交易所規定,如開市後半小時內某證券無成交,則以前一天的盤價為當日開盤價。有時某證券連續幾天無成交,則由證券交易所根據客戶對該證券買賣委託的價格走勢,提出指導價格,促使其成交後作為開盤價。首日上市買賣的證券經上市前一日櫃台轉讓平均價或平均發售價為開盤價。
收盤價:收盤價是指某種證券在證券交易所一天交易活動結束前最後一筆交易的成交價格。如當日沒有成交,則採用最近一次的成交價格作為收盤價,因為收盤價是當日行情的標准,又是下一個交易日開盤價的依據,可據以預測未來證券市場行情;所以投資者對行情分析時,一般採用收盤價作為計算依據。
成交數量:指當天成交的股票數量。
最高價:指當天股票成交的各種不同價格是最高的成交價格。
最低價:指當天成交的不同價格中最低成交價格。
升高盤:是指開盤價比前一天收盤價高出許多。
開低盤:是指開盤價比前一天收盤價低出許多。
盤檔:是指投資者不積極買賣,多採取觀望態度,使當天股價的變動幅度很小,這種情況稱為盤檔。
整理:是指股價經過一段急劇上漲或下跌後,開始小幅度波動,進入穩定變動階段,這種現象稱為整理,整理是下一次大變動的准備階段。
盤堅:股價緩慢上漲,稱為盤堅。
盤軟:股價緩慢下跌,稱為盤軟。
證券名詞解釋
牛市
股票市場上買入者多於賣出者,股市行情看漲稱為牛市。形成牛市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經濟因素:股份企業盈利增多、經濟處於繁榮時期、利率下降、新興產業發展、溫和的通貨膨脹等都可能推動股市價格上漲。②政治因素:政府政策、法令頒行、或發生了突變的政治事件都可引起股票價格上漲。③股票市場本身的因素:如發行搶購風潮、投機者的賣空交易、大戶大量購進股票都可引發牛市發生。
熊市
熊市與牛市相反。股票市場上賣出者多於買入者,股市行情看跌稱為熊市。引發熊市的因素與引發牛市的因素差不多,不過是向相反方向變動。
多頭、多頭市場
多頭是指投資者對股市看好,預計股價將會看漲,於是趁低價時買進股票,待股票上漲至某一價位時再賣出,以獲取差額收益。一般來說,人們通常把股價長期保持上漲勢頭的股票市場稱為多頭市場。多頭市場股價變化的主要特徵是一連串的大漲小跌。
空頭、空頭市場
空頭是投資者和股票商認為現時股價雖然較高,但對股市前景看壞,預計股價將會下跌,於是把借來的股票及時賣出,待股價跌至某一價位時再買進,以獲取差額收益。採用這種先賣出後買進、從中賺取差價的交易方式稱為空頭。人們通常把股價長期呈下跌趨勢的股票市場稱為空頭市場,空頭市場股價變化的特徵是一連串的大跌小漲。
買空
投資者預測股價將會上漲,但自有資金有限不能購進大量股票於是先繳納部分保證金,並通過經紀人向銀行融資以買進股票,待股價上漲到某一價位時再賣,以獲取差額收益。
賣空
賣空是投資者預測股票價格將會下跌,於是向經紀人交付抵押金,並借入股票搶先賣出。待股價下跌到某一價位時再買進股票,然後歸還借入股票,並從中獲取差額收益。
利多
利多是指刺激股價上漲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好轉、銀行利率降低、社會資金充足、銀行信貸資金放寬、市場繁榮等,以及其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對股價上漲有利的信息。
利空
利空是指能夠促使股價下跌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惡化、銀行緊縮、銀行利率調高、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天災人禍等,以及其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價下跌的不利消息。
長空
長空是指長時間做空頭的意思。投資者對股勢長遠前景看壞,預計股價會持續下跌,在借股賣出後,一直要等股價下跌很長一段時間後再買進,以期獲取厚利。
長多
長多是指長時間做多頭的意思。投資者對股勢前景看好,現時買進股票後准備長期持有,以期股價長期上漲後獲取高額差價。
死多
死多是指抱定主意做多頭的意思。投資者對股勢長遠前景看好,買進股票准備長期持有,並抱定一個主意,不賺錢不賣,寧可放上若干年,一直到股票上漲到一個理想價位再賣出。
跳空
股價受利多或利空影響後,出現較大幅度上下跳動的現象。當股價受利多影響上漲時,交易所內當天的開盤價或最低價高於前一天收盤價兩個申報單位以上。當股價下跌時,當天的開盤價或最高價低於前一天收盤價在兩個申報單位以上。或在一天的交易中,上漲或下跌超過一個申報單位。以上這種股價大幅度跳動現象稱之為跳空。
吊空
股票投資者做空頭,賣出股票後,但股票價格當天並未下跌,反而有所上漲,只得高價賠錢買回,這就是吊空。
實多
投資者對股價前景看漲,利用自己的資金實力做多頭,即使以後股價出現下跌現象,也不急於將購入的股票出手。
開盤價
開盤是指某種證券在證券交易所每個營業日的第一筆交易,第一筆交易的成交價即為當日開盤價。按上海證券交易所規定,如開市後半小時內某證券無成交,則以前一天的盤價為當日開盤價。有時某證券連續幾天無成交,則由證券交易所根據客戶對該證券買賣委託的價格走勢,提出指導價格,促使其成交後作為開盤價。首日上市買賣的證券經上市前一日櫃台轉讓平均價或平均發售價為開盤價。
收盤價
收盤價是指某種證券在證券交易所一天交易活動結束前最後一筆交易的成交價格。如當日沒有成交,則採用最近一次的成交價格作為收盤價,因為收盤價是當日行情的標准,又是下一個交易日開盤價的依據,可據以預測未來證券市場行情;所以投資者對行情分析時,一般採用收盤價作為計算依據。
報價
報價是證券市場上交易者在某一時間內對某種證券報出的最高進價或最低出價,報價代表了買賣雙方所願意出的最高價格,進價為買者願買進某種證券所出的價格,出價為賣者願賣出的價格。報價的次序習慣上是報進價格在先,報出價格在後。在證券交易所中,報價有四種:一是口喊,二是手勢表示,三是申報紀錄表上填明,四是輸入電子計算機顯示屏。
最高價
最高價也稱高值,是指某種證券當日交易中最高成交價格。
最低價
最低價也稱為低值,是指某種證券當日交易中的最低成交價格。
跌停板價
為了防止證券市場上價格暴漲暴跌,避免引起過分投機現象,在公開競價時,證券交易所依法對證券所當天市場價格的漲跌幅度予以適當的限制。即當天的市場價格漲或跌到了一定限度就不得再有漲跌,這種現象的專門術語即為停板。當天市場價格的最高限度稱漲停板,漲停板時的市價稱為漲停板價。當天市場價格的最低限度稱為跌停板,跌停板時的市價稱跌停板價。
除息
股票發行企業在發放股息或紅利時,需要事先進行核對股東名冊、召開股東會議等多種准備工作,於是規定以某日在冊股東名單為准,並公告在此日以後一段時期為停止股東過戶期。停止過戶期內,股息紅利仍發入給登記在冊的舊股東,新買進股票的持有者因沒有過戶就不能享有領取股息紅利的權利,這就稱為除息。同時股票買賣價格就應扣除這段時期內應發放股息紅利數,這就是除息交易。
除權
除權與除息一樣,也是停止過戶期內的一種規定:即新的股票持有人在停止過戶期內不能享有該種股票的增資配股權利。配股權是指股份公司為增加資本發行新股票時,原有股東有優先認購或認配的權利。這種權利的價值可分以下兩種情況計算。
①無償增資配股的權利價值=停止過戶前一日收盤價-停止過戶前一日收盤價÷(1+配股率)
②有償增資機股權利價值=停止過戶前前一日收盤價-(停止過戶前一日收盤價+新股繳款額×配股率)÷(1+配股率)。
其中配股率是每股老股票配發多少新股的比率。
除權以後的股票買賣稱除權交易。
本益比
本益比是某種股票普通股每股市價與每股盈利的比率。所以它也稱為股價收益比率或市價盈利比率。
其計算公式為:
普通股每股市場價格
本益比=--
普通股每年每股盈利
上述公式中的分子是指當前的每股市價,分母可用最近一年盈利,也可用未來一年或幾年的預測盈利。這個比率是估計普通股價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一般認為該比率保持在10-20之間是正常的。過小說明股價低,風險小,值得購買;過大則說明股價高,風險大,購買時應謹慎,或應同時持有的該種股票。但從股市實際情況看,本益比大的股票多為熱門股,本益比小的股票可能為冷門股,購入也未必一定有利。
搶帽子
搶帽子是股市上的一種投機性行為。在股市上,投機者當天先低價購進預計股價要上漲的股票,然後待股價上漲到某一價位時,當天再賣出所買進的股票,以獲取差額利潤。或者在當天先賣出手中持有的預計要下跌的股票,然後待股價下跌至某一價位時,再以低價買進所賣出的股票,從而獲取差額利潤。
㈣ 股市具有幾種經典理論
所謂股票投資理論( Stock Investment Theory),就是指以有效規避股市風險和獲取最大收益為研究視角,以股價形成機理和股市運行規律為研究內容,以股市波動方向與空間為研究對象,以多種學科知識為研究方法和手段,以投資機會和風險評估為研究框架的認識論與方法論體系的總和。
有代表性的股票投資理論包括:隨機漫步理論、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有效市場假說、行為金融學、演化證券學等。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8-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㈤ 正確的股票投資理念有哪些
正確的投資理念:價值投資。
最簡單的投資做法為:長期固定投資高成長性的股票(例如:每月都買一定數量的同一隻股票,買3年!據統計,那樣的分散投資可以將投資風險系數降至接近於0!!)
這種投資手法非常適用於上班一族!! 這才是股市最理想的投資方式與發展目標!(現在股市個股泡沫太大,投機者太多,投資者太少,投機者往往內幕交易嚴重!結果真正的投資者輸掉本錢,虧損出局!)
當年投資背景:初入股市是07年的時候,當時正處牛年,剛開始小賺一筆,後來越賺越多,最後乾脆辭職做職業股民,以為自己就是股神,自己買的股票絕對是上漲的,都是強勢的黑馬! 可好景不長,08年把賺回來的輸回去,還貼了點本錢(貼的不多,主要是我前期工作的時候賺的辛苦錢)! 後來慢慢調整心態,認為,只要你覺得那個公司你可以一輩子持有它的股票,那麼你就一直把它買下去,但是如果你覺得那個公司根本沒有什麼發展前景可言,只是什麼狗屁技術形態不錯,那麼我建議你一天都不要拿它! 股票永遠只有正確的認識了以後才可以賺錢, 不然你這輩子都是股市裡邊的虧損者!只有正確的認識股市,正確的理解股市,你買了股票以後才能睡個好覺,才能心安理得! 試問:投資把你的閑錢放在銀行,每年才2%不到的利息,你不急! 但如果長期放在股市裡,能不能賺到銀行那點區區小利?有時候投資股市並不是股票在折磨你, 而是你自己!
這是我多年征戰股市的最終感悟!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字都是一字一字打的,很辛苦的!
如果還有什麼需要幫助的歡迎加我私人QQ:576070108 一同交流!
㈥ 股票長線投資策略有哪幾條
中國股市相對而言還是一個比較新的市場,也是一個政策性明顯的市場,所以,在股市上真正進行長線投資的可能很少,大多是套牢一族的無奈選擇。
當今世界股市最成功的投資家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基本上都是長線投資,它的投資理論主要歸結為以下三條:
(1)尋找價值被市場低估的股票。
(2)買下這種股票。
(3)耐心持有等待上漲。
這位美國「股王」善於在股市淘金。一旦看準,立即買下毫不動搖,一路持有,最後在股市處於全面上漲時立即出手拋掉,正是這一理論促使巴菲特成了僅次於蓋茨的億萬富翁。
巴菲特理論在中國股市也是有效的,只要投資者擁有堅定的信念,不為一時的小利所迷惑,樹立「一旦擁有,別無所求」的投資心態,就一定會釣到大魚。
㈦ 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股票理論嗎
肯定的回答你,沒有最完美的,只有最頂尖的,另外股市的走勢是兵無常勢,需要去運用,除了經濟學外就是短線全能了,短線全能的基本技術學會了就不怕走勢的變化了,總之怎樣變就怎樣應對,是採取手段制服敵人的任何詭計,天天賺錢計算,假如說今天虧了,那麼明天將雙倍補回,國內或許沒幾個人能夠做到,但是這種操作是存在的,而且融資融券將推出,那麼就是長期給短線高手帶來天天盈利的機會了,股市的投資是時間投資,爭取時資金的時間盈利,最後能夠叱吒股市的是短線全能選手,巴菲特是價值投資,同時我相信巴菲特的短線應該也是冠軍選手來的,因為研究經濟學雖然可以做到價值投資准確率,但是不能更有效的爭取時間盈利,有時可能買進一個股票後需要一段時間後才上漲,但是短線技術學會了就知道什麼時候將張開上漲,短線具備的素質是 支撐學 走勢學 壓力學 倉位學 大盤走勢學 個股與大盤的關系 行業走勢 影響大盤走勢的因素 五大行業的走勢 五大行業的個股走勢 期貨與市場價的變化 影響商品的價格因素,如果能夠在任何時候採取正確的決斷的操盤手就是最頂尖的,目前本人尚未能做到。
㈧ 股票超人看一下:股票的各種理論僅僅是「理論」吧,即理想中的結論
雖然分數不多,但是這個問題很有建設性。值得探討一下。
樓主說的這種現象,學名叫 「有效市場理論」。通俗來說,就是說一種理論,一種賺錢方法,一旦真正的成立,那麼大家都會去使用他,最終結果就會因為大家的集體使用而導致這種理論,這種方法最終失效。
這個結論你初一看,貌似很正確,其實你細細想想,就會發現他其中最大的一個破綻,就是他的假設,他是假設市場上所有人,或者說多數人都去使用一種已經確定能賺錢的方法和理論。
事實上這個假設是永遠不存在的,大家不可能一致的都去使用同一種方法,每一種能夠賺錢的方法,他之所以能夠賺,就是因為他有某些原因,導致很多人不能使用它,或者不會使用他。
其實到現在為止,無需爭論的,穩賺的方法是價值投資,這真沒有什麼好爭論,巴菲特已經說明了一切,但是樓主思考一下,可能所有人都用價值投資么?顯然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比方我,就覺得小資金不適合做價值投資,太慢,而且在我國,說價值是忽悠人的,或者有些人非常想做價值投資,但是他不知道怎麼為一個公司合理估值,再或者,他做價值投資了,也做對了,但是中間突然受了某種誘惑,去做其他的了,等等。
每一種方法,他都必然有一些使用障礙來導致投資者不可能使用這種方法。
主要說來有以下這些障礙。
1 方法選擇障礙
假如每個人只買一隻股票,他必然要選擇一種思路,一種理論,一種方法,那麼 A B 兩種方法都能夠賺錢,最後投資者要麼只能用A,要麼只能用B,所以必須得放棄一個,如果投資者在 價值投資 和 技術投機之間 選擇了技術投機,那麼很明顯,他放棄了價值投資,價值投資也就因為方法的選擇上,成為了一種使用障礙。
2使用偏差障礙
所謂使用偏差障礙,就是說大家對一種方法的使用,是有差異的。我們假設,世界上所有人用的都是價值投資,但問題又來了,做價值投資的人都有一整套的自認為合理的估值體系,那麼大家的估值體系可能完全一致么?顯然是不可能的。好,我們就算他可能,大家對一個公司現在的價值, 經過計算後,都認為是一個價格。那麼公司的未來呢?首先,公司未來誰都不確定,需要預期,其次,每個人對未來的預期,可能一致么?所以最後反應到大家對一直股票價值的認同,是有差異的,大家用的都是價值投資,你覺得他值10塊,我覺得只值8快,於是股票才會有交易,才會有波動,這到最後,也就成了價值博弈。我們再做一個極端假設,大家最後對價值的認同都是一致,那麼還有一個價格和價值的位置問題,有些人覺得,價格只要跌破價值10%,就值得做價值投資,有些人他要更安全,要價格跌破50%的時候才願意買進, 賣出也一樣,有的人等價格高於價值50%了才獲利走人,有的人要等價格高於價值1倍才願意走,所以最後大家的操作價格,是不同的。
這就是,同一種方法,但是不同人使用,最後的結果是有差異的,叫使用偏差障礙。
3 心理障礙
假設樓主發現了一種賺錢的方法,每次能賺20% 成功率 90% 一年的操作機會是2次,那麼平均一年,樓主可以賺40%,經過一段時間對股市的更加熟悉,那麼可能樓主在心理上就克服不了人性貪婪的因素,現在一年賺40%的方法很穩定,你想去找到一年能翻番的方法,那麼很明顯,由於心理因素,你就把這種穩能賺錢的方法給放棄了,這就是心理障礙。
4 智力障礙
有些理論,有些方法一定是能賺錢的,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去理解,每個人人都能學會,尤其是一些很復雜的投機理論,KDJ金叉死叉誰都會看,所以就成了無效指標,而另外一些東西,一些理論,由於他本身很復雜,你對股市沒有一定的天賦,你是無法領悟的,或者你的學識達不到一定的水平,知識素養不夠,你也不能學會這種技術跟理論。
就好像你現在去教一個買菜的大媽炒股,你教她看KDJ MACD 告訴他什麼是金叉什麼是死叉 他很快就能學會,就能用,但是你跟他講什麼是 多元市場綜合博弈理論 怎麼樣拆庄跟庄狙擊莊家 怎麼樣研究大資金和散戶的不同操作行為 甚至跟她談 行為金融學 股市心理學 ,你覺得以他的的學識和智力,能夠理解嗎?
所以,智力障礙也成了一些方法的使用障礙
5 金錢時間等一些客觀原因
比方今年下線的 贏富數據 3萬多一年,你有,我有,但市場上每個散戶都有么?事實上現在市場上的散戶,可能10個人有9個都不知道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叫贏富數據的東西,或者雖然知道,但是3萬多一年的費用對他來說,他覺得太貴,那麼就成了他的使用障礙。
再比方,我教你一整套的盤口解析技術,可以通過盤中的交易數據,看到主力大單的動向,看到市場熱點,市場的流動資金,看到市場的動力,但是需要你每天盯盤,由於你要上班,沒時間看盤,所以時間又成了你對這種方法的使用障礙。
所以,結論就是,市場其實不是有效的,股市並非完全不可預測,股市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是可以做一定概率的預測的,而一種賺錢的方法,最後落實到實際交易中成效怎麼樣,1要看這種方法的理論根基扎不扎實 2要看這種方法是否足夠的難掌握 足夠的復雜 或者由於其他原因導致只可能很少的一部分人去使用他。
那麼這種方法,是最牛的,也是最能撈錢的方法,當然,由於使用偏差障礙,一種方法雖然好,但也要看你最後到底有沒有學到精髓,有沒有真正的學會這種方法。
這個問題問的真的非常有建設性,網路里缺少這樣的問題啊,多有點這樣的問題,大家也就能彼此交流,提高了。
㈨ 炒股都有哪些成熟理論
成熟的理論有:道氏股價波動理論、波浪理論、成長周期理論、股票價值理論、信心理論 隨機漫步理論、亞當理論、黃金分割率理論、相反理論、證券市場分析論等等。
1.技術分析的含義
所謂股價的技術分析,是相對於基本分析而言的。正如上一部分所述,基本分析法著重於對一般經濟情況以及各個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行業動態等因素進行分析,以此來研究股票的價值,衡量股價的高低。而技術分析則是透過圖表或技術指標的記錄,研究市場過去及現在的行為反應,以推測未來價格的變動趨勢。其依據的技術指標的主要內容是由股價、成交量或漲跌指數等數據計算而得的,我們也由此可知——技術分析只關心證券市場本身的變化,而不考慮會對其產生某種影響的經濟方面、政治方面的等各種外部的因素。
基本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判斷股票現行股價的價位是否合理並描繪出它長遠的發展空間,而技術分析主要是預測短期內股價漲跌的趨勢。通過基本分析我們可以了解應購買何種股票,而技術分析則讓我們把握具體購買的時機。在時間上,技術分析法注重短期分析,在預測舊趨勢結束和新趨勢開始方面優於基本分析法,但在預測較長期趨勢方面則不如後者。大多數成功的股票投資者都是把兩種分析方法結合起來加以運用,他們用基本分析法估計較長期趨勢,而用技術分析法判斷短期走勢和確定買賣的時機。
股價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都認為股價是由供求關系所決定。基本分析主要是根據對影響供需關系種種因素的分析來預測股價走勢,而技術分析則是根據股價本身的變化來預測股價走勢。技術分析的基本觀點是:所有股票的實際供需量及其背後起引導作用的種種因素,包括股票市場上每個人對未來的希望、擔心、恐懼等等,都集中反映在股票的價格和交易量上。
技術分析的理論基礎是空中樓閣理論。空中樓閣理論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於1936年提出的,該理論完全拋開股票的內在價值,強調心理構造出來的空中樓閣。投資者之所以要以一定的價格購買某種股票,是因為他相信有人將以更高的價格向他購買這種股票。至於股價的高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更大的「笨蛋」願以更高的價格向你購買。精明的投資者無須去計算股票的內在價值,他所須做的只是搶在最大的「笨蛋」之前成交,即股價達到最高點之前買進股票,而在股價達到最高點之後將其賣出。
2.道氏股價波動理論
根據道氏理論,股票價格運動有三種趨勢,其中最主要的是股票的基本趨勢,即股價廣泛或全面性上升或下降的變動情形。這種變動持續的時間通常為一年或一年以上,股價總升(降)的幅度超過20%。對投資者來說,基本趨勢持續上升就形成了多頭市場,持續下降就形成了空頭市場。
股價運動的第二種趨勢稱為股價的次級趨勢。因為次級趨勢經常與基本趨勢的運動方向相反,並對其產生一定的牽製作用,因而也稱為股價的修正趨勢。這種趨勢持續的時間從3周至數月不等,其股價上升或下降的幅度一般為股價基本趨勢的1/3或2/3。股價運動的第三種趨勢稱為短期趨勢,反映了股價在幾天之內的變動情況。修正趨勢通常由3個或3個以上的短期趨勢所組成。
在三種趨勢中,長期投資者最關心的是股價的基本趨勢,其目的是想盡可能地在多頭市場上買入股票,而在空頭市場形成前及時地賣出股票。投機者則對股價的修正趨勢比較感興趣。他們的目的是想從中獲取短期的利潤。短期趨勢的重要性較小,且易受人為操縱,因而不便作為趨勢分析的對象。人們一般無法操縱股價的基本趨勢和修正趨勢,只有國家的財政部門才有可能進行有限的調節……[詳細]
3.波浪理論
波浪理論是技術分析大師 R·E·艾略特(R·E·Elliot)所發明的一種價格趨勢分析工具,它是一套完全靠而觀察得來的規律,可用以分析股市指數、價格的走勢,它也是世界股市分析上運用最多,而又最難於了解和精通的分析工具。
艾略特認為,不管是股票還是商品價格的波動,都與大自然的潮汐,波浪一樣,一浪跟著一波,周而復始,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律性,展現出周期循環的特點,任何波動均有跡有循。因此,投資者可以根據這些規律性的波動預測價格未來的走勢,在買賣策略上實施適用。
波浪理論的四個基本特點
(1)股價指數的上升和下跌將會交替進行;
(2)推動浪和調整浪是價格波動兩個最基本型態,而推動浪(即與大市走向一致的波浪)可以再分割成五個小浪,一般用第1浪、第2浪、第3浪、第4浪、第5浪來表示,調整浪也可以劃分成三個小浪,通常用A浪、B浪、C浪表示。
(3)在上述八個波浪(五上三落)完畢之後,一個循環即告完成,走勢將進入下一個八波浪循環;
(4)時間的長短不會改變波浪的形態,因為市場仍會依照其基本型態發展。波浪可以拉長,也可以縮細,但其基本型態永恆不變……[詳細]
4.股市發展階段與成長周期理論
證券市場發展的道路不完全一樣,但一般都要經歷5個階段。
休眠階段:此階段了解證券市場的人並不多,股票公開上市的公司也少,但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投資者發現,即便不算潛在的資本增值,獲得的股利都超過其它投資形式得到的收益,於是他們就買進股票,但開始還是小心謹慎。
操縱階段:一些證券經紀商和交易商發現,由於股票不多,流動性有限,只要買進一小部分股票就能哄抬價格。只要價格持續高漲,就會吸引其他人購買,這時操縱者拋售股票就能獲取暴利。因此,他們開始哄壓市價,操縱市場,獲取暴利。
投資階段:有些人通過買賣股票得到了大量的資本增值,不管已經實現了的或還只是帳面上的,這些暴利的示範作用都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投機行列,投機階段就開始了,股票價格大大超過實際的價值,交易量扶搖直上。新發行的股票往往被超額急購,吸引了許多公司都來發行股票,原來惜售的持股者也出售股票以獲利,於是擴大了上市股票的供應。
崩潰階段:到一定時機,用來投機的資金來源會枯竭,認購新發的股票越來越少,而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頭腦靜下來,開始認識到股票的價格被抬得太高了,與本來的價值脫節得太厲害。這時只要外界一有風吹草動,股價就會動搖,然後價格開始下降。
成熟階段:在股市下跌之後,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使公眾對股票市場重新恢復信心。這個時間的長短視價格跌落的幅度,購買新股票的刺激,機構投資者的行為等因素而定。跌市使有這些人虧了大本。他們只留著作長期投資,寄望於將來價格的回升,一些私人投資者變得謹慎了,一些沒有經歷過崩潰階段的新的投資者加入進來,機構投資者的隊伍也擴大了,這樣成熟階段就開始了這里股票供應增加,流動性更大,投資者更有經驗,交易量更穩定,雖然股票價格還是會波動,但不像以前那樣激烈了,而是隨著經濟和企業的發展上下波動……[詳細]
5.信心理論
信心股價理論,是基於市場心態的觀點去分析股價。由於傳統股價理論,過於機械性地重視影響公司盈餘,而並不能解釋在多變的股市中股價漲跌的全盤因素。尤其當一些突發性因素導致股價應漲不漲,反而下跌,或應跌不跌,反而上升,此種現象,更使傳統的股價理論變得矛盾。因此信心股價理論,強調股票市場由心理或信心因素影響股價。
根據信心理論,促成市場股價變動的因素,是市場對於未來的股票價格、公司盈利與股票投放比率等條件,所產生信心的強弱。投資者若對於股市基本情況樂觀,信心越強,就必然以買入股票來表現其心態,股價因而上升,倘若資金本身過於樂觀時,可能漠視股票超越了合理正常價格水平,而盲目大量買入,使股票價格上漲至不合情理的價位水平。相反,投資人士若對股票市場基本情況表示悲觀時,信心轉低落,將拋出手中股票,股價因此而下跌,倘若投資人士心理過度悲觀,以致不顧正常股票價格、公司盈餘與股息水平而大量拋售股票,則可導致股票價格被拋低至不合理水平。就因為投資人信心的強弱,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情況,有時甚至與上市公司營運狀況,以及獲利能力等基本因素完全脫節,使股價狂升暴跌原因就在這里。
信心股價理論,以市場心理為基礎,來解釋市場股價的變動,並完全依靠公司財務的上的資料,故此理論可以彌補傳統股價理論的缺點,對股市的反常現象,提出合理的解釋。譬如經濟狀況良好,股價卻疲弱,或者經濟情況欠佳而股價反而上升的原因,如果這個理論是對的話,投資的策略就是研究市場心態,是悲觀還是樂觀,而順應市勢去做,必可獲利。
但信心股價理論亦有其缺點。嚴重的弱點,因於股票市場的群眾信心很難衡量,常使分析股票市場動態的人士感到困惑,因此仍有不少投資人士信任傳統股價理論,可是在很多情況下,傳統股價學說,又被證明失敗。
比較上述的兩種股價理論,傳統股價理論過於重視公司的運作情況和經營獲利能力,忽視其他影響股價的眾多外在因素,自然有所缺失。信心股價理論則又過於重視影響股價的各種短期外來因素,而忽略公司本質的優劣。
6.股票價值理論
最初提出股票的價格與價值分離的是美國的帕拉特(S·S·Pratt),他在1903年出版的《華爾街的動態》(The mork of wall street,1903)一書中,提出股票價值的經濟本質在於股息請示權其影響因素中,諸如:股息企業收益、經營者素質以及企業收益能力,其中以前者最為重要,其他的重要因素均屬影響股息的間接因素。帕拉特認為,在理論上股票價格與真實價值是一致的,但實際上兩者差異頗大。但他認為兩者差異的現象並不限於股票,其他財產也有這種情形,只是股票比較特殊而已。因為就價格的形成而言,是由供需因素來決定,不見得就會與真實價值完全一致。而且,除了形成股票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真實價值之外,仍有許多其他的影響因素,諸如:這種好壞消息、證券市場結構、「股市人氣」、投資氣氛等,加上絕大多數對上市公司的生產事業外行的投資人結合成的各種判斷,帕氏雖然強調證券市場的分析,但其理論尚缺乏「嚴謹性」,不明確之處頗多。
其後,哈布納(S·S·Hebner) 在《證券市場》(The Stock Market,1934) 一書將帕氏的論點加以補充,哈布納以股票價值和價格的關系作為投資的指針,而且利用財務分析來把握股票價值,並強調股票標價格和市場因素與金融的關系,他認為「股票價格傾向與其本質的價值一致」,就長期的股價變化因素而言,與其本質的價值有關的即為長期預期收益與資本還原率。他認為,「就長期來看,股票價格的變化,主要是依存於財產價值的變化。」此外,哈布納還致力於證券分析與證券市場分析的結合。
賀斯物在《股票交易》(The Stack Exchange)一書中, 則站在證券市場分析的立場,除了區別股票的價值與價格之外,再進一步確認股票的本質價值在於股息,強調股票價格與一般商品價格的根本區別點在於股票價值與市場操作有所歧異。
與帕拉特同時代的莫迪(J·Moody) 在《華爾街投資的藝術》( The Art Of Wall Street Investing,1906)一書中,則認為普通股的權利重點不僅僅是領取股利權利而已,還要看「發行公司負擔其支出,諸如:公司債息、董事、監事酬勞、利息支出之後的可分配於股息之純收益之多少的大小來看。因為,大部分上市股票有限公司的收益情況變動幅度大,有時候扣除其他費用之後,企業收益變成虧損的情形也頗為常見。因此,對於普通股的議決權(參加經營權)與公司資產價值的的評價,需要加上「投機性」因素。
莫迪更強調上市公司產業別「質」的考慮,當時的兩大產業--鐵路與工業股票之中,前者富有安定性、發展性,後者具有較大的投機性。即使兩者收益一致,價格也會有所差別。因此,莫迪的著作中更進一步強調了資本還原率和風險因素對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
探討股票價值本質的,還有戴斯(D·A·Dace)和埃特曼(W·J·Eiteman)兩人。他倆合著了《股票市場》(Stock Market,1952)一書。在該書中,作者從歷史, 法律的觀點來探討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從法律上規定股東的權利來把握股票本質。他們指出,股東有三個基本權利:(1)參加公司的經營決策權;(2)剩餘財產分配權;(3)股利請求權。但是由於現代證券流通市場的發達,中小股東越來越多,大部分的股東都沒有參與企業經營的打算,而且以分配剩餘財產目的才購買股票的已絕無僅有。從而,購買股票的目的於領取股息,而分配股息的多少又取決於企業收益,因此,作者認為,「投資人購買股票之際,實際上是買進企業現在和將來收益的請求權」。
7.亞當理論
從19世紀重視投機性的證券市場分析後,進入20世紀,證券分析家逐漸提出了理論上的體系。 首先是柯丁雷(W·G·Cordinly)在《證券交易入門》(Guide To The Stock Exchang,1907)一書中,提出「股票價格由供需規律來決定」的觀點。為了深入探討「供需規律和供求關系的變動」,必須重視社會大眾的意見。但他的著作的理論基礎仍然不夠,缺乏精確性。哥羅丁斯基(J·Grodinsky)在《投資學》(Investment.1953)一書中,從另一個角度對證券市場進行了分析。他從研究供需因此來預測股價,並具體指出了兩種途徑。
第一種途徑是重視股價與其他經濟現象的關系,從這些關系的變化來預測股價的波動,此種方法就是現在通稱的「基本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另一種方法不重視股價與其他經濟現象的關系,而僅股票市場內部的技術性因素的各種現象來預測股價。此即為現在通稱「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前者考慮諸如:(1)股票利率與股價關系;(2)比較股息利殖率與債券利殖率來判斷市場狀況:(3)股價與利率的關系:(4)經濟成長,景氣與股價波動之關系。後者則考慮諸如:(1)證券市場內部投機因素之分析;(2)觀察過去股價趨勢推測未來股價動向,主要採用各種曲線圖;(3)觀察社會大眾的投資動向;(4)檢討股票交易量值與股價關系等等。
孟德爾(Mindell,J.)在《股票市場》(The Stock Market,1948)一書中,則認為股價的變動不僅僅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事實上。影響股價變動的因素不但多,而且復雜,分析各種因素的影響程度及影響方向頗為困難。所以孟德爾列述以下各主要影響因素:(1)利率;(2)企業收益;(3)景氣活動;(4)股票市場動態;(5)貨幣政策情況:(6)價格總水平的變動情況;(7)大眾投資者的市場心理;(8)政治的影響;(9)天災人禍的發生;(10)經濟情況狀態;(11)人口變動等等……[詳細]
8.隨機漫步理論
一切圖表走勢派的存在價值,都是基於一個假設,就是股票、外匯、黃金、債券等。所有投資都會受到經濟、政治、社會因素影響,而這些因素會像歷史一樣不斷重演。譬如經濟如果由大蕭條復甦過來,物業價格、股市、黃金等都會一路上漲。升完會有跌,但跌完又會再升得更高。即使短線而言,支配一切投資價值規律都離不開上述所說因素,只要投資人士能夠預測哪一些因素支配著價格,他們就可以預知未來走勢。在股票而言,圖表趨勢、成交量、價位等反映了投資人士的心態趨向。這種心態去向構成原因,否認他們的收入、年齡、對消息了解、接受消化程度、信心熱熾,全部都由股價和成交反映出來。根據圖表就可以預知未來股價走勢。不過,隨機漫步理論卻反對這種說法,意見相反。
隨機漫步理論指出,股票市場內有成千上萬的精明人士,並非全部都是愚昧的人。每一個人都懂得分析,而且資料流入市場全部都是公開的,所有人都可以知道,並無甚麼秘密可言。既然你也知,我也知,股票現在的價格就已經反映了供求關系。或者本身價值不會太遠。所謂內在價值的衡量方法就是看每股資產值、市盈率、派息率等基本因素來決定。這些因素亦非什麼大秘密。每一個人打開報章或雜志都可以找到這些資料。如果一隻股票資產值十元,斷不會在市場變到值一百元或者一元。市場不會有人出一百元買入這只股票或以一元沽出。現時股票的市價根本已經代表了千萬醒目人士的看法,構成了一個合理價位。市價會圍繞著內在價值而上下波動,這些波動卻是隨意而沒有任何軌跡可尋……[詳細]
9.相反理論
相反理論的基本要點是投資買賣決定全部基於群眾的行為。它指出不論股市及期貨市場,當所有人都看好時,就是牛市開始到頂。當人人看淡時,熊市已經見底。只要你和群眾意見相反的話,致富機會永遠存在。
(1)相反理論並非只是大部分人看好,我們就要看淡,或大眾看淡時我們便要看好。相反理論會考慮這些看好看淡比例的趨勢,這是一個動概念。
(2)相反理論並不是說大眾一定是錯的。群眾通常都在主要趨勢上看得對。大部分人看好,市勢會因這些看好情緒變成實質購買力而上升。這個現象有可能維持很久。直至到所有人看好情緒趨於一致時,市勢社會發生質的變化——供求的失衡培利爾( Humphrey·Neil)說過:當每一個人都有相同想法時,每一個人都錯。
(3)相反理論從實際市場研究中,發現賺大錢的人只佔5%,95%都是輸家。要做贏家只可以和群眾思想路線相背,切不可以同流……[詳細]
10.黃金分割率理論
在股價預測中,根據該兩組黃金比有兩種黃金分割分析方法。
第一種方法:以股價近期走勢中重要的峰位或底位,即重要的高點或低點為計算測量未來走勢的基礎,當股價上漲時,以底位股價為基數,跌幅在達到某一黃金比時較可能受到支撐。當行情接近尾聲,股價發生急升或急跌後,其漲跌幅達到某一重要黃金比時,則可能發生轉勢。第二種方法:行情發生轉勢後,無論是止跌轉升的反轉抑或止升轉跌的反轉,以近期走勢中重要的峰位和底位之間的漲額作為計量的基數,將原漲跌幅按0.191、0.382、0.5、0.618、0.809分割為五個黃金點。股價在後轉後的走勢將有可能在這些黃金點上遇到暫時的阻力或支撐……[詳細]
11.技術分析的操作原則
由技術分析定義得知,其主要內容有圖表解析與技術指標兩大類。事實上早期的技術分析只是單純的圖表解析,亦即透過市場行為所構成的圖表型態,來推測未來的股價變動趨勢。但因這種方法在實際運用上,易受個人主觀意識影響,而有不同的判斷。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戲稱圖表解析是一項藝術工作,九個人可能產生十種結論的原因。為減少圖表判斷的主觀性,市場逐漸發展一些可運用數據計算的方式,來輔助個人對圖形型態的知覺與辨認,使分析更具客觀性。
㈩ 股票投資價值有哪些相關理論
無論投資個股還是基金,其境界高低都可以分為勢道術三重。
層次越高,越講究對趨勢和周期的把握,需要更高的認知水平和哲理邏輯,其對投資效果的杠桿效應也越大。
層次越低,越傾向於具體的術和工具,對投資的成效也相對低些。
圖片
勢
決定資產配置
「勢」是指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趨勢,包括社會變革、人口結構變革、科技變革、行業更替、財富變革等。這種勢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有時這種變革是緩慢不知不覺的,而有時又是急劇顛覆的,因此需要投資者去認真感應和把握。我們常說,有時代的企業,而非企業的時代。
比如觸屏等技術的出現,直接將手機的從聯系工具變成了信息獲取和處理平台,造讓諾基亞和摩托羅拉帝國的崩塌,蘋果和google的快速崛起。當前,新的科技範式變化同樣正帶來巨大的機遇,包括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生命科學、免疫基因、精準治療,還有新材料、碳中和等等。
比如,人口老齡化趨勢引發的養老危機,以及碳中和碳達峰引發的新能源和汽車的投資機會等。這些大的趨勢變化都會持續反映到投資市場中來。
把握了這些趨勢之後,我們就可以據此做好自己的大類資產配置,比如房產、債券還是股票,以及對不同行業的資源投入和匹配。過去30年,如果持續投資房產,基本就是人生贏家了。
而要感應和順應「勢」,就要求我們力爭建立如芒格所說的多元思維模型,不斷打破僵化的思維框架,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格局和能力,而這遠非一日之功。
道
具體品種的選擇
在認清大勢後,知道了具體的資產配置,接下來就需要去選擇和配置發展空間大、成長性好的行業和公司。由此,需要對其行業格局和競爭形態有了解,能洞悉公司競爭力和發展態勢,具備對公司的中長期的穿透理解力。
研究公司的時候,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結合。不能單純地看財務報表,拿企業過去的成長和業績表現線性外推來預測企業未來的狀況,並以此來做為買入的理由。
更為重要的是,去分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護城河」的寬度,進行多方面、多維度的挖掘,跟蹤和研究。優秀的投資者總能夠化繁為簡,剝去層層對企業研判沒有用的細枝末節,長期動態關注,抓住最核心的部分。
投資,最後拼的是遠見卓識的洞查力和帶有準確預判性的商業眼光,可以在紛繁有時甚至是矛盾的蛛絲馬跡中抓住最本質的邏輯和找到正確的方向。這需要對具體的企業經營有比較多的了解,往往有經營體驗的投資者更占優勢。
人非全才,因此需要堅守自己的能力圈。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專注於我們能夠理解且真正值得我們跟蹤關注的優秀公司身上,建立局部的比較優勢。在我們擅長的領域深耕細作是戰勝市場的關鍵。
術
交易體系和能力的提升
在明確了具體的標的之後,我們需要依託交易體系,選擇買賣時機,做好倉位和風險控制,也就是「術」的層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術」的作用是提高效率,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但是,作為普通投資者由於沒有堅強的事實和邏輯做支撐,往往很難做好時機的選擇和倉位的控制,因此多流於追漲殺跌,最終導致「指數掙錢自己不掙錢」、「基金掙錢自己不掙錢」的地步。
以上「勢、道、術」三個層面,不是截然分開,而是融合貫通的。上指導下,下輔助和支撐上。因此,我們應該盡可能持續提升自己的認知水準,構建自己的能力圈,加強對某些行業的穿透式了解,力爭抓住時代、行業和公司發展的大機遇,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