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申購股票那個搖號中簽,搖中了有什麼好處,最好能舉例說!!!
你申購了四川成俞想知道怎麼中,這個好辦呀,在四川成俞上市那在你看下你的股票賬號就行了呀,如果有這只股票就是你中簽了,沒有的話就不沒有中了,如果中了你賬號中會有資金少了,但是這個資金少的你高興,一般開盤價的價格是你中簽價格的8-15倍,也就是說這只股票中簽價是1元那麼這只股票開盤價格就是8-15元這個位子。如果你沒有中簽,那麼只是扣除你一點手續費,並不是很多,你查一下賬就知道了。中不中只要這只股票開盤上市那天看下你的賬號就行了。
② 我想投資股票,需要看什麼書籍
【炒股票書籍近1300本】
01【解讀江恩理論】 03【上市公司財務分析】 10【金規玉律:股票漲跌有序】
04【證券經濟分析上冊】 05【證券經濟分析下冊】 21【專業投機原理】
11【股票定價模型】 15【股林秘籍】 17【炒股賺錢一本通】
13【股票基本知識】 14【股票市場泡沫研究】 16【大眾心理走勢預測】
19【股民必讀】 100【職業證券投資策略】91【股票操作學】
23【波浪理論】 09【炒股必讀】 22【資本市場熱點問題透視】
02【牛心熊膽-股市投資心理分析】 06【艾略特波浪理論-市場行為的關鍵】
12【基金致富 最新的投資選擇方法論】18【炒股的智慧(完整版)】
20【股權風險益價:股票的遠期前景】 95【標准普爾教你做好長期投資】
友情提示: 紅色字體為大量買家尋找的熱賣書本, 可重點學習!
第二部分:K線作戰
24【周K線圖測市應用】25【K線七十一式】 26【K線組合分類(圖表)】
27【K線形態選股】 94【K線力學秘籍】 96【教你如何看K線】 93【K線羊皮卷】
第三部分:看盤技術
28【看盤高手】 29【炒股先看成交量上】 30【炒股先看成交量下】
31【讀報表選牛股】 32【一圖定乾坤】 33【神奇的數字:揭示公司價值秘密】
第四部分:短線技巧
35【短線交易秘決】 37【短線攫金 】
34【短線必勝-盛世操盤寶典】 36【散戶套利法則-短線高手半年翻七倍】
第五部分:炒股技巧
51【股市實戰-張世國】 38【炒股技巧-利潤流水線】 39【江恩投資實戰技法】
57【漲停板的核心機密】 41【巴菲特怎樣選擇成長股】 48【股票常識與技術分析】
52【實戰分時15計】 44【股票籌碼揭秘-炒股大全】45【股市趨勢技術分析】
47【尋找最佳買賣點】 48【股票常識與技術分析】 49【股市寶典】
55【怎樣選擇成長股】 50【股市高手神奇炒股技巧】 56【戰勝華爾街-審慎投資者指南】
53【炒股不敗63招】 54【英雄無敵-教你如何選股】 92【低風險獲利指南】
40【ABC三點定位分析法】42【波段獲利-股票中線實戰技巧】
43【登峰之路】 46【價值投資:一種平衡分析方法】
第六部分:炒股操練
58【股市操練大全(四)股市操作特別提醒】 59【股市操練大全(二)技術指標學習與應用】
61【股市操練大全(習題集)】 60【股市操練大全--尋找最佳投資機會與選股練習】
99【戰勝華爾街-審慎投資者指南】 62【股市操練大全(一)K線技術圖形識別與練習】
第七部分:其它投資
63【B股實戰寶典】 80【外匯基礎資料匯編-冷靜投機之路】
67【炒股就是炒心態 】 64【不花錢買教訓:如何從別人的炒股失誤中獲利】
98【新版混沌操作法】 65【炒股別學他:47位炒股失敗者的深刻教訓】
72【炒股的智慧】 68【莊家剋星-職業操盤手解析坐莊全過程】
73【股市黑幕】 78【民間股神:15位股林高物贏錢秘招大特寫】
69【巴菲特教你玩股票】 70【長江證券-股指期貨操作指引】
82【魚來了-股市教科書】 66【炒股的智慧-在華爾街炒股為生的體驗】
71【總裁的智慧】 75【價值再發現—走近投資大師本傑明.格雷厄姆】
81【新金融大師】 99【戰勝華爾街-審慎投資者指南】
74【基金投資從入門到精通】 7 77【另闢蹊徑:開放式基金投資指南】
83【股指期貨的市場影響及可能的投資機會分析】
84【中信建投-在股指期貨推出背景下的投資機會】
79【四類投資者的大博弈--07年初的重大市場創新】
76【理財路上前車之鑒當心股票、基金、債券的陷阱】
第八部分:股指期貨
85【股指期貨完全手冊】 86【以小博大:股指期貨基本操作】
89【股指期貨全攻略一周通】 90【搶佔先機:股指期貨基礎知識及實戰技巧】
87【走進股指期貨】 88【長江證券-股指期貨-市場短期影響分析】
以下為最新添加:
97 【股票操作學】 100【職業證券投資策略】 94【K線力學秘籍】
201【投資錯覺】 96【教你如何看股票K線】 93【K線羊皮卷】
176【證券投資學導論】 178【證券投資分析系統】 181【漲跌停板的奧秘】
186【迎戰華爾街】 187【陰陽線法則】 183【怎樣捕捉黑馬-實戰篇】
191【選股絕招】 190【野山的短線-葵花寶典】193【五分鍾看懂財務報表】
195【沃倫.巴菲特之路】196【外匯投資指南】 200【投資理財】
201【投資錯覺】 213【散戶必勝100招】 202【通向金融王國的自由之路】
206【實戰分時15計】 207【十年二十倍】 217【趨勢理論】
210【散戶套利法則】 211【散戶賠錢錯在哪】 212【散戶操盤贏招】
214【日本蠟燭圖技術】 218【錢龍操作一點通】 220【期貨決勝108篇】
231【看盤炒股不求人】 219【期貨市場與交易謀略】 225【羅傑斯環球投資旅行】
222【盤口內經】 223【牛市熊市與百萬富翁】226【六招教你用錢龍】
236【交易冠軍全文】 225【羅傑斯環球投資旅行】 241【基金投資實用手冊】
230【看盤高手】 227【理財-資金籌措與使用】228【克羅談投資策略】
232【金融煉金術】 234【教你如何看盤】 235【交易為王】
237【交易場】 238【技術分析全攻略】 239【技術分析基礎大全】
242【華爾街英雄譜】 243【華爾街寫真】 244【華爾街教父】
247【股市實戰---張世國】248【股市晴雨表】 249【股市潛規則】
250【股市技術分析】 246【華爾街黑幕】 256【股市寶典】
251【股市技術分析】 253【股市博弈論下篇】 254【股市博弈論】
260【股票投資技巧】 257【股權期貨與衍生證券】 263【股票經典分析】
262【股票買賣技巧大全】 264【股票基本知識】 265【股票大作手操盤術】
268【股票操作教程】 269【股票操作初級教程】 270【股民專刊】
272【股精炒股不用圖】 275【跟庄識庄】 283【雕蟲小計看K線】
281【分析實戰技法】 282【動能指標】 290【炒股智慧】
287【籌碼分布】 288【成交量的核心機密】 289【炒金炒匯100擊】
296【炒股的智慧】 293【炒股就這幾招-波段篇】294【炒股技術分析手冊】
301【波浪理論】 280【格雷厄姆論價值投資】 284【大眾心理與走勢預測】
299【布林線】 273【跟著莊家走炒股更輕松】279【格林斯潘:金錢背後的人】
298【炒股必讀書大集】 303【別跟著我坐莊】 326【B股實戰寶典】
303【別跟著我坐莊】 304【變成有錢人並不難】 318【股市無敵】
305【八招教你看資訊】 306【K線圖經典圖解】 308【股票基本知識】
311【投資藝術】 324【巴菲特年度報告】 326【B股實戰寶典】
312【投資學】 317【華爾街神童】 310【論中國股市的羊群效應】
327【亞當理論】 328【投資心理學】 329【匯市聖經】
325【艾略特名著集】 330【股市眾生相】 331【對沖基金手冊】
332【波浪原理】 333【炒股無招勝有招】 334【大道至簡】
336【炒股賺錢一本通】 337【漫步技術分析】 338【專業操盤手】
339【戰勝莊家】 335【股市博弈論】 319【股價(期貨)分析預測學】
340【權證投資實用指南】172【周K線圖測市應用】 173【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98 【新版混沌操作法】 180【證券市場基礎知識】
194【吳慶全-股海遨遊】 92【證券混沌操作法—低風險獲利指南】
182【怎樣捕捉黑馬(理論篇)】188【因形造勢-股市明星風彩】
271【股民必讀知識大全】 267【股票常識與技術分析】
276【跟庄技巧】278【個人外匯交易技巧教程】
700【最有效的贏利模式】 702【庄場現形記第二部】 701【最佳典範不等於最佳戰略】
703【B股投資指南】 704【巴菲特的真實故事】 705【巴菲特致股東信:股份公司教程】
706【本軟體的幾大突破】707【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708【變成有錢人並不難】
715【炒股的智慧】 711【操盤華爾街[美]譚健飛】712【長江證券研究所 權證日報】
713【超級短線實戰經典2】714【超級短線實戰經典】 716【炒股實戰真功夫】
717【炒金炒匯--黃榮粲】718【從炒股到投資 理念決勝】768【投資一題通】
720【短線是銀】 721【感悟巴菲特】 722【鋼鐵股投資報告】
723【格雷厄姆論價值投資】726【個人外匯買賣】 724【個人實盤外匯買賣百問百答】
731【股市潛規則】 725【個人外匯交易技巧教程】730【股權期貨與衍生證券】
731【股市潛規則】 734【國信:權證市場日刊】738【李嘉誠:賺錢的藝術】
735【交易為生】 737【克羅談投資策略】739【理財資金籌措與使用】
742【期貨操盤高手】 744【期貨決勝108篇】 740【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金融詞彙】
746【期貨投機精要】 747【權證全攻略】 741【破解專業操盤手核心機密】
755【台灣人賺錢絕招】 751【十年二十倍】 743【期貨故事--從一萬到二億的傳奇】
752【實戰分時15計】 764【投資市場秘訣】 745【期貨人生--真實的神話故事】
749【如何看盤】 750【神光】 748【權證投資實用指南】
754【索羅斯】 763【投資全明星】 753【四季度最有價值的12隻股分析】
756【投資錯覺】 757【投資風險】 758【投資技巧】
759【投資技術】 760【投資監管】 761【投資狂人】
762【投資理財】 765【投資通論】 769【投資藝術】
771【投資者維權指南】 774【外匯投資指南】 766【投資心理規則:錘煉贏者心態】
779【新股投資指南】 778【香港人賺錢絕招】772【投資組合優化與無套利分析】
783【贏利模式36種】 776【沃倫巴菲特的投資組合】786【張寶瓏秘籍】
784【郵市發財技巧】 780【熊市王者—巴菲特新傳】 787【證券投資學導論 】
790【證券法應用指南】 781【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 791【 散戶贏利要素分析】
794【賺錢奇才】 796【無招勝有招】 785【全美頭號職業炒手的股票經】
798【大陽線】 804【富爸爸投資指南】 789【中國股市機構主力操盤思維】
792【專業投機原理】 793【專業投機智慧】 801【投資聖經—巴菲特的真實故事】
795【賺錢商品謀略庫】 799【對沖基金手冊】 800【零風險炒股實戰策略】
810【我把股市當戰場】 816【莊家操盤揭密】 824【在華爾街的崛起】
811【沃倫巴菲特之路】 812【贏家絕技】 813【超級短線實戰經典】
814【作戰華爾街】 817【庄場現形】 820【戰勝華爾街】
823【賊巢】 826【永不絕望】 815【走近投資大師本傑明.格雷厄姆】
818【專業投機智慧】 827【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825【與天為敵:風險探索傳奇】
828【性格解析】 832【烏合之眾—大眾心研究】831【五萬元一粒米】
829【心理分析】 834【外匯知識】 836【外匯通實盤買賣實戰寶典】
837【外匯交易原理與實務】839【外匯基礎知識】 838【外匯基礎資料匯編-冷靜投機之路】
842【錘煉贏者心態】 840【投資組合的理論和應用】852【思維策略】
851【索羅斯傳】 854【世界商品與世界貨幣】 841【個人外匯買賣基本操作與技巧】
844【投資論】 843【投資通論】 845【投資理財】
846【投資監管】 847【投資技巧】 848【投資風險】
849【投機智慧】 855【實戰手筋16條】 856【上市公司財務分析】
858【傻錢】 857【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解讀】859【散戶炒股高招】
860【三湘股神】 861【辱一平:K線六種形態】862【日本蠟燭圖技術】
863【人生歷程】 864【切線理論】 850【索羅斯—走在股市曲線前面的人】
866【期貨投機寶典】 865【期貨知識普及-期貨ABC】853【市場投資分析-如保評估市場商機】
870【期貨操盤高手】 871【盤口語言的邏輯解讀】 867【期貨人生_真實的神話故事】
872【盤口內經】 868【期貨交易實戰必備經典】873【逆向思考的藝術】
874【摩根信札】 875【美國期貨專家經驗談】 869【期貨故事-從一萬到二億的傳奇】
876【漫畫期貨】 877【洛克菲勒的忠告】 878【亂中之亂:股市三人談】
879【獵庄絕計】 881【理財】 880【利用經濟指標優化投資組合】
882【克羅談投資策略】 883【看盤炒股不求人】 884【酒田戰法】
885【經理人員財務管理】 888【金融煉金術】 887【金融心理學—掌握市場波動的真諦】
889【交易冠軍】 890【交易場】 886【房地產神曲:一暴利行業真相和博弈】
891【江恩理誺.箾典版)】892【技術分析精解】 893【技術分析基礎大全】
894【極限投機】 895【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 896【慧眼測市】
897【匯率的不確定性】 898【華爾街英雄譜】 899【華爾街寫真】
900【華爾街理財】 901【華爾街教父】 902【華爾街傳奇】
903【華爾街操盤高手】 904【狐狸夢】 905【國際投資】
907【股市智慧投資66則】908【股市無敵】 906【關於房地產行業整體上市簡評】
909【股市實戰手筋16條】910【股市秘密規則】 911【股市技術分析】
912【股市低風險獲利指南】913【股市大眾心理解析】 914【股權風險溢價_股票市場遠期前景】
915【股票翻番】 916【股票操作高級教程】 917【跟庄高手談選股絕招】
920【個人外匯買賣】 918【跟隨彼得【林奇學投資】919【個人外匯買賣百問百答】
925【房地產轉讓合同】 921【個人外匯交易技巧教程】 922【個人股票投資與交易概述】
923【格林斯潘與股票市場】924【格雷厄姆論價值資】 926【房地產專業速成培訓手冊】
927【房地產營銷策劃案例】928【房地產開發項目手冊】 929【對著名房地產企業的經營行為研究】
930【第二沖擊波】 931【道氏理論】 932【大眾心理走勢與預測】
934【大勢研判技法精要】 935【大商圈】 933【大贏家:一個職業炒手的炒股筆記】
937【炒金炒匯100擊】 938【炒股正確思維模式】 936【從100美元到160億的奇跡】
939【炒股入門與提高】 940【炒股奇招】 941【炒股靠技術】
942【炒股絕招圖解】 943【炒股絕招】 944【炒股的智慧】
948【不戰而勝】 949【白銀資本】 945【長嶄全攻略 羨市胴嫌庈窀單】
950【巴菲特投資聖經】 951【巴菲特的真實故事】 952【艾略特名著集】
954【K線譜】 955【K線黃金定律】 953【艾略特波浪理論 市場行為的關鍵】
957【莊家論】 959【周K線測市應用】 958【莊家剋星—職業操盤手投資要決】
960【證券投資的不確定性】961【怎樣賣出100問】 962【怎樣解套100問】
963【移動平均線操作大全】964【也說股市中的羊群效應】956【2004-05年度房地產行業報告】
965【選股與選時】 966【選股入門100問】 967【新股民入市強化訓練第一書】
968【我把股市當戰場】 969【網上證卷交易須知】 970【投資者維權指南】
972【識庄跟庄】 973【盛世操盤寶典】 971【市場理性與非理性疄理誺掞僻】
974【上市債券投資指南】 975【上市公司公告檢查】 976【上市公司財務分析】
977【歐奈爾制勝法則】 978【螺旋的規律】 979【看盤入門100問】
980【解讀江恩理論】 981【江恩理論與中嗽劆畢】 982【江恩理論─走勢分析】
983【江恩理論手稿】 984【空中隧道】 985【價值連城的精確短線交易技術】
986【基金投資指南】 987【慧眼識金】 988【股市心理學】
989【股市圖線精解】 990【股票投資法則】 991【股票魔術師】
992【股 市 尋 寶 圖】 994【格雷厄姆投資指南】 993【給你把金鑰匙:看財務報表選股票】
995【炒股奇招】 996【炒股看圖才是真功夫】997【炒股看量大師】
998【布林線】 999【波浪理論精典教學課程】1000【兵法炒股-孫子兵法在股市中的應用】
731【股市潛規則】 727【股票價值評估:簡單、量化的股票價值評估方法】
732【廣東人賺錢絕招】 729【股票投資全攻術—金學偉經典預測】
719【顛峰對決】 727【股票價值評估:簡單、量化的股票價值評估方法】
710【別跟著我坐莊】 709【變成有錢人並不難:著名理財師手把手教你學理財】
733【國際投資】 736【金融魔方—個人從事股票投資與交易的要訣】
775【沃倫·巴菲特傳】 767【投資新渠道:個人外匯買賣基本操作與技巧】
777【沃倫巴菲特之路】 770【投資者為什麼青睞強有力的董事會】
797【30之後靠錢賺錢】 788【直覺交易商─開發你內在的交易智慧】
782【藝術品投資】 773【外匯基礎資料匯編-冷靜投機之路】
808【投資理論及技巧】 803【長線短炒—從股票的短期投資中取得長期收益】
822【怎樣捕捉黑馬】 806【華爾街點金人—華爾街精英訪談錄】
821【怎樣選擇成長股】 807【接軌華爾街—期貨市場獲利實用技法】
833【沃倫.巴菲特之路】819【中國股市機構主力操盤思維--市場析篇】
805【股市無敵】 802【操盤建議—全球頂尖交易員的成功實踐和心路歷程】
835【外匯投資指南】 830【相對紅利收益-普通股投資收益及增值】
947【操盤華爾街】 946【操盤建議-全球頂尖交易員的成功實踐和心路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這個應該是全世界最全的股票書籍,盡量選擇涉及中國股市的書籍去讀
希望您能採納。
③ 我想學股票麻煩嗎
學習炒股票是需要長時間理論知識加經驗的積累 從而形成你自己的投資邏輯和思路。
首先學一些基本知識。技術上的分析可以不側重,但是基本面分析要學會。
我在券商這行干,有什麼不懂的可以Hi我
④ 請問金融是做什麼的呢
金融學的歷史在經濟學中令人吒舌的短。經濟學家們早就意識到信用市場的基本經濟功能,但他們並未熱衷到在此基礎之上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正因為如此,關於金融市場的早期觀點大多非常直觀,而且絕大多數都是由實業家們提出來的。而對金融市場進行開創性理論研究的 Louis Bachelier (1900) 似乎根本就被理論家和實業家們所忽視和遺忘了。
投資組合理論
以上事實並不意味著早期經濟學家們忽視了金融市場。Irving Fisher (1906, 1907, 1930) 早就描述了信用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的基本功能,尤其是其作為在時間上分配資源的作用--他已經認識到風險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之後 John Maynard Keynes (1930, 1936), John Hicks (1934, 1935, 1939), Nicholas Kaldor (1939) 及 Jacob Marschak (1938) 在他們發展貨幣理論的過程中,也已經開始孕育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具有重要意義的投資組合理論了。
但是對於那一時期的很多經濟學家來說,金融市場仍然被認為只不過是純粹的「賭場」而非真正的「市場」。他們認為資產價值大多是由資本收益的期望和反期望決定的,因此它們是「自己被自己套牢」了。John Maynard Keynes 的「選美」類比是其中代表性的觀點。
因為如此,很多人對投機行為的研究費了不少筆墨(投機行為即為今後零售所需而進行的商品或資產買入或短期賣出的行為)。比如說,John Maynard Keynes (1923, 1930) 和 John Hicks (1939) 在其對期貨市場的開創性文章中論述道,商品交割的期貨合同的價格通常要低於該商品未來現貨交割價的期望值 (Keynes稱之為「正常交割延遲」) Keynes 和 Hicks 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套期保值者將他們的價格風險轉讓給了投機者以換取風險溢價(Cat 註:亦稱風險貼水)。Nicholas Kaldor (1939)則分析了投機活動是不是能穩定價格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Keynes 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後來 Holbrook Working (1953, 1962) 則認為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的動機沒有任何區別。這一論點引發了早期的實證研究浪潮-- Hendrik Houthakker (1957, 1961, 1968, 1969) 發現有利於正常交割延遲的證據而 Lester Telser (1958, 1981)則發現了不利證據。)
John Burr Williams (1938) 是挑戰經濟學家對金融市場是「賭場」觀點及資產定價問題的先鋒之一。他認為金融資產的價格反映了該資產的「內在價值」,其可以用該資產未來預期股利現金流的折現價來表示。這一「基本派」觀點與 Irving Fisher (1907, 1930) 的理論,以及諸如Benjamin Graham等實業家的「價值投資」方法不謀而合。
Harry Markowitz (1952, 1959)意識到當「基本派」觀點依賴於對未來的預期時,風險因素必須要起作用,從而由Jonh von Neumann 和 Oskar Morgenstern (1944) 創立的預期效用理論可以得到非常有效的利用。Markowitzd 在風險-收益協調均衡的前提下系統闡述了最佳投資組合選擇理論--該理論從此成為「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簡稱「MPT」)的前身。
如之前所述,關於最優投資組合分配的早期觀點早就已經在Keynes, Hicks, 及Kaldor等人的貨幣理論中被提及和考慮到,因而James Tobin (1958) 將貨幣因素加入Markowitz的理論中得到著名的「兩基金分離定理」也是非常符合邏輯的一步。Tobin 有效的論證了經濟個體將通過投資在一種無風險資產(貨幣)和唯一的風險資產組合(這一組合對所有人都相同)來分散其儲蓄風險。Tobin 聲稱,對風險的不同態度,僅導致貨幣和該唯一風險資產的組合不同而已。
Markowitz-Tobin理論並不是非常實用。特別是估計風險分散化利益時要求實業家們計算每一對資產收益間的協方差。William Sharpe (1961, 1964) 和 John Lintner (1965) 在他們的資產定價模型(CAPM)中解決了這一操作性困難。他們論證了只要計算每一種資產和一個市場指數之間的協方差便可以得到和Markowitz-Tobin同樣的結果。由於計算量大大減少到這一模型中少量的幾項(betas,貝塔系數),最優投資組合選擇具備了計算上的可行性。很快的,實業家們就開始運用CAPM了。
CAPM後來受到了Richard Roll (1977, 1978)一系列實證上的批判。可以對其取而代之的改良理論之一為Robert Merton (1973) 的跨期資產定價模型。Merton的方法和理性預期假設引導了後來Cox, Ingersoll 和 Ross (1985) 的資產價格偏微分方程,他的模型可能離Robert E. Lucas (1978) 的資產定價理論僅一步之遙。
另一個更有意思的可以取代CAPM的理論是Stephen A. Ross (1976) 的「套利定價理論」(APT)。他的方法偏離了CAPM中風險與資產的邏輯,卻全面發展了關於「套利定價」的觀點。如Ross所聲稱的,套利的理論推導在他的這一理論中並不具有唯一性,但實質上卻是所有金融理論中的基礎邏輯和方法論。如下的著名金融定理解釋了Ross的觀點。
Fisher Black 和Myron Scholes (1973) 著名的期權定價理論及Robert Merton (1973) 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套利的邏輯推導。直覺上來說,如果期權收益可以由一個由其他資產組成的投資組合復制的話,那麼這個期權的價值一定等於該投資組合的價值,否則的話就會存在套利的機會。套利的邏輯還被M. Harrison 和David M. Kreps (1979), 及Darrell J. Duffie 和Chi-Fu Huang (1985) 用來計算多期(即「長期存在的」)證券。所有這些還反映在由Roy Radner (1967, 1968, 1972), Oliver D. Hart (1975) 及其他經濟學家等創立的關於(完全和不完全)資產市場一般均衡的新瓦爾拉斯理論中。
著名的關於公司金融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性的Modigliani-Miller定理(簡稱「MM」定理)也應用了套利的基本邏輯。這一由Franco Modigliani 和 Merton H. Miller (1958, 1963) 創立的著名定理可以看成是最初由Irving Fisher (1930) 創立的「分離定理」的一個推廣。事實上,Fisher認為在完全和有效的資本市場上,私人企業主的生產決策和企業主自己多期的消費決定應當是相互獨立的。他的意思是說,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生產計劃將不會受到企業主的借貸決定的影響,即生產決策和融資決策是相互獨立的。
Modigliani-Miller 在套利假設下擴展了Fisher 的這一定理。將企業看作是資產,對具有不同融資政策的企業來說,如果它們基本的生產決策是相同的話,那麼這些企業的市場價值就應當是相同的。否則的話就會存在套利機會。因此,不管公司的融資結構如何,套利機會的存在保證了公司的價值一定相同。
有效市場假說
金融學中重要性排在其次的系列工作是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一個比較麻煩的發現是價格似乎是服從隨機遊走的。更具體點來說,最初根據Louis Bachelier (1900,研究商品價格),其後由Holbrook Working (1934, 研究不同種的價格時間序列),Alfred Cowles (1933, 1937,研究美國股票價格),以及Maurice G. Kendall (1953,研究英國股票和商品價格)等人的工作表明,後繼價格變化和資產市場之間似乎沒有任何關聯。
Working-Cowles-Kendall的實證發現帶來了經濟家的恐慌和質疑。因為如果資產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力量」決定的話,那麼價格的變化應當只向市場出清方向移動而不是隨機遊走的。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討厭這一結果。許多人將其看作是論證「基本派」觀點不正確的證據,即金融市場確實是無規則的「賭場」,因而不在經濟學家應當考慮的合理對象范疇內。但還有其他人則聲稱這一結果表明企圖用傳統的「統計」方法來表達任何現象的做法是失敗的。之後Clive Granger 和Oskar Morgenstern (1963),及 Eugene F. Fama (1965, 1970) 等運用了更強大的時間序列方法但也得出了相同的隨機的結果。
歷史性的突破應當歸功於Paul A. Samuelson (1965) 和Benoit Mandelbrot (1966)。Samuelson 不僅沒有認為金融市場沒有按照經濟規律運作,相反地,他將Working-Cowles-Kendall的結果解釋成為金融市場非常有效地在按照經濟規律運作!他的基本觀點非常簡單:如果價格波動不是隨機的(因而是可以預測的)話,那麼任何一個尋求利潤的套利者就可以通過適當的資產買賣來實現這一利潤。Samuelson和 Mandelbrot 因此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簡稱「EMH」):如果市場有效,則所有關於資產的公開(在有些版本中還包括不公開)信息將瞬間反映在價格上。(注意 「有效」一詞僅僅是指市場參與者充分利用了他們所能知道的信息;與其他類型的「經濟有效性」如生產資源分配的有效性無關。) 如果價格變化看上去是隨機並不可預測的話,那是因為投資者們盡了他們應盡的職責:所有可能存在的套利機會都已經被發現並最大程度地利用了。
這一 「有效市場假說」 先因Eugene Fama (1970)而變成了著名理論,之後又被人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的理性預期假說聯系起來。這一理論並未取悅實業家。「技術分析」交易家或是「圖表主義者」認為他們可以通過觀察價格變動的方式來預測資產價格的觀點受到了挑戰:EMH認為他們不能夠「擊敗市場」因為任何可得的信息都已經融合到價格中了。這一理論也在無形中惹惱了基本派實業家:有效市場的觀點依賴於「信息」和「看法」,因而至少在原則上排除了因謠言而形成的投機泡沫,錯誤信息及「人群瘋狂症」等的可能性。
更加令人煩惱的是,EMH也沒有令經濟學家們感到高興。EMH可能是比較適應現實情況的實證性假說之一 (即使Robert Shiller (1981) 對其有批判),但它似乎並沒有強有力的理論基礎。同時該理論似乎對以下的反對意見無力反駁:如果所有的信息已經包含在價格之中,投資者是完全理性的話,那麼不僅沒有人可以通過信息獲利,而且很可能根本不會有交易發生!Sanford J. Grossman 和Joseph E. Stiglitz (1980) 及Paul Milgrom 和Nancy Stokey (1982) 提出了這一理性預期的悖論。直覺上來說,這一悖論由以下的例子來解釋 (這里我們稍稍簡化了一點)。有效市場假說實際上意味著「沒有免費午餐」,即不會有100塊錢躺在路邊等人來撿。因為如果有的話,別人早就已經把它們撿走了。因此,看路邊有沒有錢是根本沒有意義的(尤其是在這一看的動作還有成本的情況下)。但是如果每個人都這么想,沒有人會去低頭看路邊的話,那麼在路邊就可能會有還沒被人撿起來的100塊錢。但是現在確實有100塊錢躺在路邊,人們就應該低頭看一看。但是如果每個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那麼他們就會低頭看並撿起那些100塊錢,那麼我們就回到了最初的第一階段,並且認為地上不會有100塊錢 (因此看路邊就沒有任何意義,等等)。正是有效市場假說的理論基礎並不是那麼有力才導致了這一推斷的死循環。
金融學前沿理論應用綜述及其展望
摘要:行為金融學的興起揭開了金融學前沿理論的主流---數理金融學正在發生新的飛躍,而實驗經濟學和金融物理學的出現進一步深化了這種變革。國外對金融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正日益蓬勃發展,而中國在這方面的努力尚屬初步階段。可以預料:中國學者的金融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其細化研究和綜合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拓展。
自從戈森定律的興起,再加上英國的傑文斯、奧地利門格爾和瑞士的瓦爾拉斯在19世紀70年代掀起「邊際革命」以來,經濟學基礎理論便發生了第二次飛躍。經濟學基礎理論第一次飛躍是由傳統的勞動價值論轉到基數效用價值論的飛躍,第二次飛躍是基數效用論朝著序數效用論的轉換。而序數效用論之萌發也即是人類開始重視心理效用在經濟生活中的體現。
20世紀80年代以來,行為經濟學的發展如火如荼。行為經濟學的興起與蓬勃發展標志著學者對經濟生活中的心理效應的認識的深化和發展。與此同時,作為行為經濟學主要的、成功的運用來看,行為金融學在對主流金融學(又稱標准金融學)的批判與質疑中成長壯大,在股票市場實踐中顯示了強大的力量。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自身包含的一些內在因素所決定,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參與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行為金融學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心理學分析所起的作用。行為金融學融匯了心理學基本原理,其主要表現在信仰(過度自信 、 樂觀主義和如意算盤、代表性、保守主義、確認偏誤、 定位、記憶偏誤)以及偏好( 展望理論、模糊規避)在行為金融學的應用。從而,行為金融理論包含兩個關鍵要素:(1)部分投資者由非理性或非標准偏好驅使而做出非理性行為;(2)具有標准偏好的理性投資者無法通過套利活動糾正非理性投資者造成的資產價格偏差。這意味著非理性預期可以長期、實質性地影響金融資產的價格。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行為金融學在理論和實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從而逐漸為經濟學的主流所接受。自誕生起就被奉為經典的現代金融理論受到的挑戰一直未停過,主要是行為金融學對其理論前提「理性人假設」、「有效市場假說」的挑戰甚為激烈。在對傳統主流經濟(金融)學的批判中,一大批行為經濟(金融)學家成長起來,並獲得了世人的承認。主流金融學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主流金融資產定價理論在實踐和解釋金融市場「異象」中遇到了巨大困難。主流金融學--資產定價理論主要包括現代資產組合理論、股票資產定價模型理論及套利定價理論。主流金融學中的資產定價理論是以有效市場假說為隱含前提,建立在數理模型和一系列假設基礎之上,不能較好地說明實際投資過程,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在實踐中也存在較大的不足。而行為金融理論對作為主流金融學理論基石的有效市場假說進行了有力的批駁與質疑。
黃樹青在《行為金融學與數理金融學論爭》一文中,提到De Bondt 和 Thaler(1985)、Statman(1995)、Berstein(1996)、以及Shiller(2000)等行為金融學家在不遺餘力地為行為金融學吶喊。而行為金融學與數理金融學爭論的起點是1973年——1974年紐約城市電力公司取消紅利支付導致中小股東揚言採取暴力行動;其爭論的核心是市場有效性---過度反應和滯後反應;其爭論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行為資產定價模型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對立;行為金融組合理論與馬柯維茲資產組合理論的對立;如何看待泡沫與風險補償的對立等。而劉志陽在《國外行為金融理論述評》(載於《經濟學動態》2002年第3期,頁碼:71——75)一文中,首先指出了EMH理論形成過程中,奧斯本和法瑪的貢獻最大。奧斯本提出隨機遊走,法瑪在這基礎上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接著指出了行為金融理論的發展歷史可以概括為以下階段:(1)早期階段(2)心理學行為金融階段(3)金融學行為階段。並認為行為金融理論的理論基礎是:(1)期望理論;(2)行為組合理論。同時,指出了投資行為模型應分類為:(1)BSV模型;(2)DHS模型;(3)HS模型;(4)羊群效應。最後提出了行為金融實證檢驗:(1)小公司效應;(2)反向投資策略;(3)動態交易策略;(3)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而與此同時,學者衛瓏在《關於中國資本市場問題的研究綜述》(載於《經濟學動態》2002年第3期)一文中總結了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們諸如樊綱、吳曉求、梁定邦、吳敬璉以及厲以寧等人對中國資本市場(包括股票市場)的看法以及他們對其主要問題的研究。但在這一文中,沒有絲毫跡象表明這些專家學者們運用行為金融學等基礎理論對中國股票市場進行研究,而是總結了這些專家在這方面的定性分析。從中可以保守地推出:至少在中國著名的學者圈子裡,引用比較前沿的數量方法來研究中國股票市場的數目不容樂觀。換言之,我們還是將國外金融學前沿理論基本處於引入的初級階段,基本上是對國外的金融學前沿理論做綜述而簡單介紹之,將其運用到中國資本市場(包括股票市場)的分析很少,做綜合分析的就更少。目前,國內學者引入金融學前沿方法對中國股票市場研究的主要有:張本祥(《非線性動力學的理論及其應用——資本市場非線性分析》;吉林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孫博文(《中國股市波動的混沌吸引子的測定與計算》[J],哈爾濱理工大學學報,2001,5);金學偉(《用分形理論看當前股市》)等。
除了上面已經提到過的,國外學者運用行為金融學等前沿理論對資本市場(包括股票市場)的研究主要有: Kahneman和Tversky的期望理論;Kahneman和Tversky的遺憾論;Shefrin 和Statan的行為資產定價模型和行為金融組合理論;LeRoy 和 Porter 對過度反應的研究;Bernard 和Thomas 對反應不足的研究;Tversky 和 Shafir 對分離效應的研究;Tversky 和Kahneman 的可行性試探法的研究等。除此之外,實驗經濟學的興起為行為金融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提供了又一強大武器。實驗經濟學對經濟人理性假設提出了強烈的挑戰,使得過去奉為經典的「大數定律」和「大拇指法則」遭受到根本的震撼,從而提出了一個假設:在不同的測度空間下,原有的經濟研究將發生面目全非的變化。而這一假設與西方學者們大量引入鞅論、測度論和分形以及流形等理論到股票市場分析當中來是相互呼應的。我們知道,在Grassman空間下與在Hausdorff 空間下以及Wiener 空間下,同一事物採用不同的標量來刻度得出的結果是不同的,甚至迥然相異。正如在同一反饋函數,對初值的精度稍有不同或者迭代次數不同,得出的結果或許一個是收斂的,一個是混沌的。當然,金融物理學的興起也促進了金融學研究的革命性變化。金融物理學對經濟學的另一個基本假設(信息充分)提出了嚴重的挑戰。關於對這一假設的研究很早的時候就有肯尼斯*J*阿羅的經典著作《信息經濟學》,隨後又有斯蒂格勒等諾貝爾獲得者對二手市場的信息佔有的研究;接著到了信息濾波經濟理論時代。其主要理論為維納濾波理論和卡爾曼濾波理論。維納濾波理論比較集中地表述在維納——辛欽定理中,其主要是採用偏差反饋方法,用於濾波處理。卡爾曼濾波理論是本世紀60年代初提出來的。1960年和1961年,美籍匈牙利學者卡爾曼和美國學者布希提出了遞推濾波演算法,成功地將狀態變數方法引進濾波理論當中來。目前,對濾波理論在經濟學中的拓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主要有穆斯和盧卡斯等人。穆斯在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基礎上提出了信息濾波;盧卡斯在繼承魏克塞爾價格理論基礎上,考慮了信息濾波與混淆問題。而搜尋理論實際是濾波理論在現實中的一個具體體現;統計濾波理論是以國民經濟核算為基礎的一種濾波理論。而金融物理學引入纖維束等革命性工具對傳統金融學進行改造,也是對原有信息理論分析的一種深化。金融物理學和實驗經濟學是推動行為金融學向前發展的兩個輪子。因為,行為金融學的視角從是行為的角度來考察金融領域的。而分析人類行為,主要從物理的角度和心理的角度來刻畫。而金融物理學正是從物理的角度來考察金融問題的,同時另一方面,實驗經濟學主要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考察的。總之,這些領域的基本原理基本上都能在數學上找到比較合適的表達方式,從而推進金融學研究和金融學前沿理論在股票市場的運用所採用的一般形式的數學化。
沿著這些大師們的足跡,我們可以判定:未來的金融實踐活動將越來越超乎一般人的設想,金融學前沿理論的應用將越來越綜合化。考慮到國內學者現在的研究趨勢,對於金融學前沿理論在中國股票市場分析中的應用,大致可以做如下展望:(1)Shefrin 和Statan的行為資產定價模型和行為金融組合理論。採用Shefrin 和Statan的行為資產定價模型和行為金融組合理論來分析中國股市投資者的選股優化問題;(2)Arrow的風險配置和信息相互關系模型。採用Arrow的風險配置和信息相互關系模型來探析中國股票市場的風險和信息之間的非線性相關性;(3)採用金融物理學中的資金流動態模型來解剖中國股票市場定價問題;(4)利用遍歷模型和最優停時模型來探求中國股票市場的漂移系數、股票價格優化以及股市政策效應分析;(5)利用數學模型、非線性模型和混沌模型以及分形模型考察中國股票市場的復雜性行為;(6)利用序方法、卡爾夫運算元以及微分流形模型探索中國股票市場的局部均衡問題;(7)利用生物學和心理學基本原理來驗證實驗經濟學在中國股票市場的分析效果。總之,中國學者將金融學前沿理論應用到實際經濟工作分析當中來還任重而道遠,有待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交流合作,去挖掘和探討金融學前沿理論並將之運用到實踐當中來。
金融投資如選美
金融系統已經構成了整個經濟體系的心臟。老百姓手頭有了點閑錢以後,也就不再滿足於銀行給的那點存款利息了。股票、債券、基金、期貨等金融品種也逐漸進入了普通百姓的視野,大家不僅開始關注它們,不少人還拿著真金白銀投身其中,把股票、債券等金融品種炒得熱火朝天。
不管是買基金、債券,還是炒股票、期貨,大家的心裡都是想著一件事,那就是賺錢。但金融市場上的錢並不是那麼好賺。炒股票的人常常是昨天還在為賺了一點小錢而竊喜,但一覺醒來卻發現今天是個跌停板,不僅昨天賺的那點小錢沒了,自己的本錢也折進去老多,昨日富貴像水蒸汽一樣蒸發掉了,喜悅頃刻化做泡影,剩下的只有揪心的痛。
在金融市場上,怎樣才能真正賺到錢,把期盼的富貴變為真實的沉甸甸的鈔票?當然是要投資決策正確。金融學的一些代表性學者從理論和實證上分別注意到了投資者理性決策的重要性。阿羅(Arrow)通過對一般均衡框架中有價證券的研究發現,只要針對未來的每一種潛在的可能性設計出相應的應對條款,就能夠構造出一種「阿羅證券」來確保總體經濟的一般均衡。哈里·馬克威茨(H·Markowitz)發展出的均值方差模型被廣泛應用於資產組合決策。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的「MM定理」為復雜的公司金融活動分析提供了一個基本構架。布萊克(Black)和莫頓(Merton)等人在MM定理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金融產品的定價模型,不僅被市場人士廣泛使用,還導致了金融產品的大量創新。
中國的金融市場交易參與者對賺錢的渴望尤其強烈。但要從金融市場賺錢,就必須學會對金融產品的走勢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和實用的金融分析方法。在目前的中國金融市場上,最受推崇、應用最廣泛的金融分析方法還是基本面分析方法和技術分析方法。
基本面分析主要研究影響市場變化的各種經濟因素和發展趨勢,它最核心的步驟是市場參與者對資料數據進行理性的分析評估並一貫堅持利用它們。基本面分析方法從長期來看是一種有用的分析工具,但它在考慮諸多影響市場的經濟因素的意外變化時不夠靈活和及時,因為它對政治、經濟因素產生影響的考慮經常有滯後性。另外,不同流派的經濟學家面對同樣的數據時,往往出現模糊不清甚至相互矛盾的結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即使長期來看預測准確率很高的基本面分析,其預測的走勢很對,但無法預測到一個准確的變化軌跡,所以市場參與者無法據此投資,即使投資了,也往往是「賺了指數,賠了鈔票」。在需要進行定量分析時,基本面分析確實就有問題了。
技術分析彌補了短期分析中基本面分析的不足。技術分析僅依賴於對價格變化的觀察和解釋來做出分析結論,易學易用,有助於市場參與者對新的市場事件做出靈活反應。但技術分析成功運用的前提條件是市場供求雙方必須自由發揮作用。這個條件不具備,對價格變化的解釋就失去意義。由於金融市場上價格的噪音化或者故意扭曲,技術分析所倚賴的圖形往往也被噪音化,圖形所顯示的意義大部分都不能實現,虛假突破成為經常發生的事情。如果按照實際上被噪音化的技術圖形所顯示的意義去進行投資,那就只有一個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
無論是基本面分析方法還是技術分析方法,其實都各有千秋,各有不足。可惜的是,確立和發展這些學說的經濟學家們,無論是阿羅、馬克威茨、莫迪利亞尼,還是布萊克和莫頓,他們都沒有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學說從金融市場上賺到大錢。這使我們難免要懷疑:如果不是這些理論和分析方法存在致命的問題,那這些金融學家們為什麼沒有利用他們自己的學說和分析工具賺到錢?
但有一位經濟學家依靠自己的理論賺了大錢,他就是凱恩斯。1908-1914年間,凱恩斯在大學里教書,為了日後能夠潛心從事學術研究而不為五斗米的事情費神,他什麼課都講,指望靠賺課時費積攢些錢財。後來終於發現,靠賺課時費,講到吐血也積攢不了幾個錢。於是,凱恩斯先生就借了幾千英鎊干起了遠期外匯投機的營生,4個月賺的錢相當於他講10年課的收入。初戰告捷後,凱恩斯先生覺得這錢賺得太痛快了,於是繼續投資。3個月以後,卻把借來的錢和賺到的錢一起虧了個精光。凱恩斯先生心有不甘,就像賭徒總想把從桌子上輸掉的錢贏回來一樣,他決心哪裡跌倒哪裡站起來。他7個月後涉足棉花期貨交易,大獲成功。受此鼓舞,他一鼓作氣把期貨品種挨個兒做了個遍,還嫌不過癮,又開始炒股票。在十幾年的金融市場投資生涯中,凱恩斯先生賺得盆滿缽滿,積攢了一輩子享用不完的巨額財富。更為關鍵的是,他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財富,那就是他創立的關於金融市場投資的理論——選美理論。
凱恩斯先生總結自己在金融市場投資的訣竅時,以形象化的語言描述了他的投資理論,那就是金融投資如同選美。在有眾多美女參加的選美比賽中,如果猜中了誰能夠得冠軍,你就可以得到大獎。你應該怎麼猜?凱恩斯先生告訴你,別猜你認為最漂亮的美女能夠拿冠軍,而應該猜大家會選哪個美女做冠軍。即便那個女孩丑得像時下經常出入各類搞笑場合的娛樂明星,只要
⑤ 怎樣去炒股,很模糊
《股市操練大全》是很基礎很基礎的東西了,但接觸是必要的,你要熟悉相關的線圖、指標、理論和概念,我的啟蒙書也是《股市操練大全》。但有一點,「盡信書不如無書」。你只能通過這本書了解初級的知識,但過於執迷於其中,用於指導操作則容易虧損。
怎麼樣投資股票,首先要學習股票投資知識,了解股票的操作技巧。因為股票投資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投資藝術,不是誰都能賺錢的,它包羅萬象,如果要精通的話,你必須學習各種股票理論、財務分析知識、企業經營的相關知識、政策敏感性強等等。
股票投資是一把金鑰匙,很多人用它打開了財富之門,但你必須要會用它。學習貴精不貴多,而學習股票並不在於你的錢多錢少,只要你掌握了投資的方法,再少的錢也會有機會給你;不然,再多的錢也要虧掉。
推薦你先看看幾本書:
《股票投資大全》、《巴菲特熊市應對策略》、《財務分析閱讀技巧》、《解套》、《零風險炒股策略》
視頻:
http://book.ce.cn/read/finance/lfxcgszcl/
(重點推薦:和我的理念最接近,也最保證有收益)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864677o1p2.html
http://you.video.sina.com.cn/a/782172-1283379321/10/1.html
你由易到難地看。
股票操作關鍵有兩點:
一是買入和賣出的時間段;
二是控制好持倉倉位。
看似簡單,可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操盤四要素:選股、選時、控倉、出貨。尤以控倉、出貨為重,其次才是選股、選時。
你首先要先學會看盤,建議你遵循下面的程序:
1.先看上證大盤的月K線圖,我習慣看BOLL線的月K線圖,以確定現在的大盤處於長期趨勢中的什麼階段,以便順勢而為;
2.再看大盤的周K線,以確定大盤中線處於什麼階段;
3.然後看大盤的日K線,以確定大盤短線處於什麼階段。
上面是看大盤的順序,大多數股票走勢是跟著大盤變化的。在此基礎上再看你所選擇的個股K線看,順序是:
1.先看個股的月K線圖,以確定現在的個股股價處於長期趨勢中的什麼階段,以便順勢而為;
2.再看個股的周K線,以確定個股股價中線處於什麼階段;
3.然後看個股的日K線,以確定個股股價短線處於什麼階段。
如果大盤處於長期BOLL線的底部(月K線),個股就應該重倉買入,做長線持股;處於BOLL線(月K線)的中部白線附近,個股就適合半倉買入,做中線;處於BOLL線(月K線)的頂部時,個股就只能輕倉買入,做短線交易。這是鐵的紀律,要想在股市賺錢,就一定要堅守這幾項紀律。
當然有一些簡單的技巧:
金字塔買入法:
比如有隻股票5元/股,你先買入一手(100股),成本價就是約5元/股,你花費了500元;
而股票跌到4元/股,你再買入二手,成本價就是約4.33元/股,你總花費1300元;
股票又跌到3元/股,你再買入四手,成本價就是約3.14元/股,你總花費2200元。
這時你已經有了7手股票,成本價就是約3.14元/股;而這時股票止跌回升至4元/股,你每股就有了0.86元的贏利,總共賺了602元。就這么簡單。
倒金字塔賣出法:
當股價上升超過你的成本價,每上升一定價位,賣出一點,如:
你有7手股票,成本價為3元,股價上升到4元,你賣出一手;
上升到5元,賣出二手;
上升到6元,賣出三手;
餘下一手,留在手上,以防意外突破,繼續盈利。
這只是簡單舉例,你可以舉一反三,如可以不用固定的差價買入或賣出,用百分比也行,技術好的可以在明確的技術支撐位分步買入,在技術壓力位分步賣出。但最好的是,下跌時手上永遠留有錢等待補倉,上漲時手上永遠留有股票持股待漲,這就是控倉的基礎,你不論漲跌都會游刃有餘。至於倉位的比例如何變化,就看你自己的火候了。
另外,為了更好更快地學習,你最好還要學會怎麼樣做股市筆記。
寫股市筆記有易有難,現在我可以把一點自己的經驗和你分享吧:
首先最基礎的是,你一定要對自己的資產心中有數。知道自己帳戶上有多少資產,了解帳戶資金的變化,才能知道自己是贏是虧。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單,到證券交易所把你的交易明細列印出來,當然查電腦也有。
然後填一個表,表頭可以是:
日期 股票名稱 買賣 發生金額 資金余額 價格 成交股數 倉位 成本價
09.02.13 華夏銀行 入 -1864.6 17535.05 9.29 200 500 7.33
把你的股票分門別類地記錄好,最好是再做個表,把單一股票的交易記錄列一下,把成本價、成交價、股票倉位三個指標做成圖表(如折線圖表等),那麼所有的變化一目瞭然了。根據成本價、成交價的變化,你還能發現你的操作是否正確,就是成本價隨成交價下跌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補倉,股票成交價是否已經超過成本價了?重點是成本價是否不斷下降,成本下降就意味著你快要賺錢了。
股市筆記不一定每天記錄,但每一筆最好都有記錄,包括存取現金、分紅派息等項目,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數據系統。
如:
日期 股票名稱 買賣 發生金額 資金余額 價格 成交股數 倉位 成本價
07.12.17 銀行轉取 -200 12629.47
07.12.21 批量利息歸本 15.44 13687.73
07.12.21 批量利稅代扣 0.77 13686.96
08.01.22 銀行轉存 4000 15953.83
做好了股市筆記,關鍵的是怎麼樣運用它。這是一個寶貴的資產,你要通過它掌握自己的交易信息、判斷交易的成敗得失、總結經驗教訓、形成自己的交易風格,這些都很重要。
下一步,你有條件的話,學習階段,應該經常看盤,如果能每日看盤最好。在收市之後,把一天來盤面的變化記錄下來(收盤作業),如:
是否有政策出台、早盤開盤如何、大盤在何時有漲跌、盤中量能配合如何、板塊的輪動現象如何(首看板塊龍頭股的變化)、短期K線指標變化(如5分鍾線)等等。
越詳細越好,很費功夫的,但可以鍛煉你對股票的感覺。
然後,就是總結和預測。把當天的信息做個提煉,以此為基礎,預測下一個交易日盤面的變化,並印證上一次的預測是否准確。每天一次。
然後是每周一次、每月一次、每季一次、每年一次~~~~ K線指標變化周期逐步放長.
相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少林功夫不也是這樣練成的嗎?
等你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就該適當離開股市散散心了。因為此時你心中對股票已經有了底了,太過關心價格變化,反而容易因為沖動而做錯決定。這時你可以關注大的趨勢,小的細節應該放一放。買點股市奇才的書看一看,如關於巴菲特、楊百萬等人的經驗介紹,對比自己的交易方法,看看他們的可取之處,充實自己。
⑥ 成長股的概念是什麼
什麼是成長股?成長股的概念是什麼?
金學偉:首先,要看公司的規模。前些年有研究員預測某些大盤藍籌股將持續保持20%~30%的增長。這些預測理論上講都沒錯,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利潤規模越大,保持長期高增長的概率越低,上台階的難度越大。
以中石油 來說,目前這家公司的利潤超過1000億元,如果它連續20年保持20%的增速,即是3.8萬億元。而目前在國內,上市公司市值做到上萬億的概率有多大?幾年前我做過一次統計,這個概率約為萬分之一,而從1000萬做到2000萬,概率約為67%,從1億做到2億,概率不到30%。
任何公司的成長都是有極限的,到瓶頸之後就需要新的利潤增長點,對小公司來說,新業務有可能給它帶來大的爆發性增長,而對大公司則是杯水車薪。在美國,能夠連續5年每年保持20%穩定增長的公司不超過10家。
其次,任何概念與潮流都必須與社會未來主流趨勢吻合才能形成大的趨勢。目前來看,未來以手機支付、3G、物聯網、信息安全等為代表的信息產業仍然會是非常好的行業。同時,生物醫葯產業、金融服務業、新能源與低碳以及消費行業也都會有較好的超額收益。此外還有一批通過新商業模式重組而產生巨大生產力的公司也值得關注,如創業板的吉峰農機( 300022.SZ)就是通過在傳統產業下創造新模式來獲得盈利。
不過,投資者也不應過分追逐熱點,要知道,越是新的東西,被淘汰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在傳統行業中尋找成長股的勝率會更高。如彼得·林奇就喜歡在零增長行業中尋找成長性股票。
汪建:我對成長股的定義很簡單,也很嚴格:它必須是有保證的增長率。好的成長股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持續增長的概率高,二是復合增長率高。
借用波士頓矩陣的概念,按細分市場增長率和公司市場份額變化兩個維度,把上市公司分為四個象限,分別是明星、現金牛、瘦狗和問號公司。我認為可以把長期成長股進一步定義為明星股,即該細分市場有很高的成長率(是富礦),同時在市場中佔有很高份額的上市公司。
在行業增長和公司份額增長這兩個維度中,行業並不是最重要。在中國,只要宏觀經濟還有十幾年的7%~8%的高增長,大部分行業都會隨著產品翻新、消費升級而不斷增長,在這種環境下,公司的相對競爭力更值得關心。
我的觀點是,一個行業如果所有公司都賺錢,特別是不該賺錢的差公司也在賺錢時,那不是你買它的時候,而恰恰是你退出的時候。
真正的成長股會呈現出一些特徵,比如利潤和收入增長高,利潤率高且穩定,存在利基(獨特的無法被復制的獲利方式)。考察不同階段的市場後,我們認為這些公司數量不超過市場總量的5%,但它們的市值可能不超過市場總市值的10%。也就是說,這些成長股從市值上看往往是中等規模的。
很多人認為小公司的成長性更高。但在中國市場,非常小市值的公司我幾乎不敢碰。因為以小見大的風險很大,我們很難看出一群蝌蚪中誰是青蛙誰是癩蛤蟆,多少和微軟同步成長的公司最後淡出市場,失敗的概率可能是成功概率的十倍以上。而且,很多非常小的企業可能是訂單驅動型企業,增長爆發力強但是營業收入難以穩定。大幅度波動的增長率不是我們需要的,成長的持續性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對一隻股票僅憑一至三年高增長的業績就視為成長股,這樣的定義未免寬泛,僅僅得益於宏觀復甦,但本身缺乏持續性內在增長動力的公司是偽成長股,它們將是未來估值中樞回歸中的重災區。
袁建軍:成長股有兩種,一種是處於初始階段的成長性由新商業模式、新產業的出現等而帶來的藍海式增長,但這種標的更適合PE投資。
作為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我們眼中比較理想的投資標的是其高成長的商業模式實際上已經成形,具有很強的可分析性和可預測性。基於此,持續的相對較高的凈資產收益率是挑選成長股時的首要條件,它能說明增長是可持續的,說明該企業與其他同類企業相比具有核心競爭力,比如是極強的品牌張力如貴州茅台( 600519.SH),或者核心技術如煙台萬華( 600309.SH),或者獨特的盈利模式如蘇寧電器( 002024.SZ)。理論上說凈資產收益率越高越好,15%~20%之間比較理想。
成長股需要具備的第二個條件是高增長。持續高增長的基本前提是行業空間足夠大,若行業本身也處於較快增長階段則更具優勢。
通常,只要滿足上述兩點就已經是比較好的成長型投資標的了,在此基礎上,如果公司對資金的依賴程度比較低,那麼你很可能是碰到了經典成長股。理想的標的應該是輕資產擴張,具有投入少、產出多的特徵。不過同時具備上述三個條件的上市公司並不多。
從市值上來看,我們希望找到的是規模在100億元甚至50億元以內,同時面對的市場又是幾千億元、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⑦ 什麼叫金融
金融學的歷史在經濟學中令人吒舌的短。經濟學家們早就意識到信用市場的基本經濟功能,但他們並未熱衷到在此基礎之上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正因為如此,關於金融市場的早期觀點大多非常直觀,而且絕大多數都是由實業家們提出來的。而對金融市場進行開創性理論研究的 Louis Bachelier (1900) 似乎根本就被理論家和實業家們所忽視和遺忘了。
投資組合理論
以上事實並不意味著早期經濟學家們忽視了金融市場。Irving Fisher (1906, 1907, 1930) 早就描述了信用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的基本功能,尤其是其作為在時間上分配資源的作用--他已經認識到風險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之後 John Maynard Keynes (1930, 1936), John Hicks (1934, 1935, 1939), Nicholas Kaldor (1939) 及 Jacob Marschak (1938) 在他們發展貨幣理論的過程中,也已經開始孕育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具有重要意義的投資組合理論了。
但是對於那一時期的很多經濟學家來說,金融市場仍然被認為只不過是純粹的「賭場」而非真正的「市場」。他們認為資產價值大多是由資本收益的期望和反期望決定的,因此它們是「自己被自己套牢」了。John Maynard Keynes 的「選美」類比是其中代表性的觀點。
因為如此,很多人對投機行為的研究費了不少筆墨(投機行為即為今後零售所需而進行的商品或資產買入或短期賣出的行為)。比如說,John Maynard Keynes (1923, 1930) 和 John Hicks (1939) 在其對期貨市場的開創性文章中論述道,商品交割的期貨合同的價格通常要低於該商品未來現貨交割價的期望值 (Keynes稱之為「正常交割延遲」) Keynes 和 Hicks 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套期保值者將他們的價格風險轉讓給了投機者以換取風險溢價(Cat 註:亦稱風險貼水)。Nicholas Kaldor (1939)則分析了投機活動是不是能穩定價格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Keynes 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後來 Holbrook Working (1953, 1962) 則認為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的動機沒有任何區別。這一論點引發了早期的實證研究浪潮-- Hendrik Houthakker (1957, 1961, 1968, 1969) 發現有利於正常交割延遲的證據而 Lester Telser (1958, 1981)則發現了不利證據。)
John Burr Williams (1938) 是挑戰經濟學家對金融市場是「賭場」觀點及資產定價問題的先鋒之一。他認為金融資產的價格反映了該資產的「內在價值」,其可以用該資產未來預期股利現金流的折現價來表示。這一「基本派」觀點與 Irving Fisher (1907, 1930) 的理論,以及諸如Benjamin Graham等實業家的「價值投資」方法不謀而合。
Harry Markowitz (1952, 1959)意識到當「基本派」觀點依賴於對未來的預期時,風險因素必須要起作用,從而由Jonh von Neumann 和 Oskar Morgenstern (1944) 創立的預期效用理論可以得到非常有效的利用。Markowitzd 在風險-收益協調均衡的前提下系統闡述了最佳投資組合選擇理論--該理論從此成為「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簡稱「MPT」)的前身。
如之前所述,關於最優投資組合分配的早期觀點早就已經在Keynes, Hicks, 及Kaldor等人的貨幣理論中被提及和考慮到,因而James Tobin (1958) 將貨幣因素加入Markowitz的理論中得到著名的「兩基金分離定理」也是非常符合邏輯的一步。Tobin 有效的論證了經濟個體將通過投資在一種無風險資產(貨幣)和唯一的風險資產組合(這一組合對所有人都相同)來分散其儲蓄風險。Tobin 聲稱,對風險的不同態度,僅導致貨幣和該唯一風險資產的組合不同而已。
Markowitz-Tobin理論並不是非常實用。特別是估計風險分散化利益時要求實業家們計算每一對資產收益間的協方差。William Sharpe (1961, 1964) 和 John Lintner (1965) 在他們的資產定價模型(CAPM)中解決了這一操作性困難。他們論證了只要計算每一種資產和一個市場指數之間的協方差便可以得到和Markowitz-Tobin同樣的結果。由於計算量大大減少到這一模型中少量的幾項(betas,貝塔系數),最優投資組合選擇具備了計算上的可行性。很快的,實業家們就開始運用CAPM了。
CAPM後來受到了Richard Roll (1977, 1978)一系列實證上的批判。可以對其取而代之的改良理論之一為Robert Merton (1973) 的跨期資產定價模型。Merton的方法和理性預期假設引導了後來Cox, Ingersoll 和 Ross (1985) 的資產價格偏微分方程,他的模型可能離Robert E. Lucas (1978) 的資產定價理論僅一步之遙。
另一個更有意思的可以取代CAPM的理論是Stephen A. Ross (1976) 的「套利定價理論」(APT)。他的方法偏離了CAPM中風險與資產的邏輯,卻全面發展了關於「套利定價」的觀點。如Ross所聲稱的,套利的理論推導在他的這一理論中並不具有唯一性,但實質上卻是所有金融理論中的基礎邏輯和方法論。如下的著名金融定理解釋了Ross的觀點。
Fisher Black 和Myron Scholes (1973) 著名的期權定價理論及Robert Merton (1973) 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套利的邏輯推導。直覺上來說,如果期權收益可以由一個由其他資產組成的投資組合復制的話,那麼這個期權的價值一定等於該投資組合的價值,否則的話就會存在套利的機會。套利的邏輯還被M. Harrison 和David M. Kreps (1979), 及Darrell J. Duffie 和Chi-Fu Huang (1985) 用來計算多期(即「長期存在的」)證券。所有這些還反映在由Roy Radner (1967, 1968, 1972), Oliver D. Hart (1975) 及其他經濟學家等創立的關於(完全和不完全)資產市場一般均衡的新瓦爾拉斯理論中。
著名的關於公司金融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性的Modigliani-Miller定理(簡稱「MM」定理)也應用了套利的基本邏輯。這一由Franco Modigliani 和 Merton H. Miller (1958, 1963) 創立的著名定理可以看成是最初由Irving Fisher (1930) 創立的「分離定理」的一個推廣。事實上,Fisher認為在完全和有效的資本市場上,私人企業主的生產決策和企業主自己多期的消費決定應當是相互獨立的。他的意思是說,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生產計劃將不會受到企業主的借貸決定的影響,即生產決策和融資決策是相互獨立的。
Modigliani-Miller 在套利假設下擴展了Fisher 的這一定理。將企業看作是資產,對具有不同融資政策的企業來說,如果它們基本的生產決策是相同的話,那麼這些企業的市場價值就應當是相同的。否則的話就會存在套利機會。因此,不管公司的融資結構如何,套利機會的存在保證了公司的價值一定相同。
有效市場假說
金融學中重要性排在其次的系列工作是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一個比較麻煩的發現是價格似乎是服從隨機遊走的。更具體點來說,最初根據Louis Bachelier (1900,研究商品價格),其後由Holbrook Working (1934, 研究不同種的價格時間序列),Alfred Cowles (1933, 1937,研究美國股票價格),以及Maurice G. Kendall (1953,研究英國股票和商品價格)等人的工作表明,後繼價格變化和資產市場之間似乎沒有任何關聯。
Working-Cowles-Kendall的實證發現帶來了經濟家的恐慌和質疑。因為如果資產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力量」決定的話,那麼價格的變化應當只向市場出清方向移動而不是隨機遊走的。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討厭這一結果。許多人將其看作是論證「基本派」觀點不正確的證據,即金融市場確實是無規則的「賭場」,因而不在經濟學家應當考慮的合理對象范疇內。但還有其他人則聲稱這一結果表明企圖用傳統的「統計」方法來表達任何現象的做法是失敗的。之後Clive Granger 和Oskar Morgenstern (1963),及 Eugene F. Fama (1965, 1970) 等運用了更強大的時間序列方法但也得出了相同的隨機的結果。
歷史性的突破應當歸功於Paul A. Samuelson (1965) 和Benoit Mandelbrot (1966)。Samuelson 不僅沒有認為金融市場沒有按照經濟規律運作,相反地,他將Working-Cowles-Kendall的結果解釋成為金融市場非常有效地在按照經濟規律運作!他的基本觀點非常簡單:如果價格波動不是隨機的(因而是可以預測的)話,那麼任何一個尋求利潤的套利者就可以通過適當的資產買賣來實現這一利潤。Samuelson和 Mandelbrot 因此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簡稱「EMH」):如果市場有效,則所有關於資產的公開(在有些版本中還包括不公開)信息將瞬間反映在價格上。(注意 「有效」一詞僅僅是指市場參與者充分利用了他們所能知道的信息;與其他類型的「經濟有效性」如生產資源分配的有效性無關。) 如果價格變化看上去是隨機並不可預測的話,那是因為投資者們盡了他們應盡的職責:所有可能存在的套利機會都已經被發現並最大程度地利用了。
這一 「有效市場假說」 先因Eugene Fama (1970)而變成了著名理論,之後又被人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的理性預期假說聯系起來。這一理論並未取悅實業家。「技術分析」交易家或是「圖表主義者」認為他們可以通過觀察價格變動的方式來預測資產價格的觀點受到了挑戰:EMH認為他們不能夠「擊敗市場」因為任何可得的信息都已經融合到價格中了。這一理論也在無形中惹惱了基本派實業家:有效市場的觀點依賴於「信息」和「看法」,因而至少在原則上排除了因謠言而形成的投機泡沫,錯誤信息及「人群瘋狂症」等的可能性。
更加令人煩惱的是,EMH也沒有令經濟學家們感到高興。EMH可能是比較適應現實情況的實證性假說之一 (即使Robert Shiller (1981) 對其有批判),但它似乎並沒有強有力的理論基礎。同時該理論似乎對以下的反對意見無力反駁:如果所有的信息已經包含在價格之中,投資者是完全理性的話,那麼不僅沒有人可以通過信息獲利,而且很可能根本不會有交易發生!Sanford J. Grossman 和Joseph E. Stiglitz (1980) 及Paul Milgrom 和Nancy Stokey (1982) 提出了這一理性預期的悖論。直覺上來說,這一悖論由以下的例子來解釋 (這里我們稍稍簡化了一點)。有效市場假說實際上意味著「沒有免費午餐」,即不會有100塊錢躺在路邊等人來撿。因為如果有的話,別人早就已經把它們撿走了。因此,看路邊有沒有錢是根本沒有意義的(尤其是在這一看的動作還有成本的情況下)。但是如果每個人都這么想,沒有人會去低頭看路邊的話,那麼在路邊就可能會有還沒被人撿起來的100塊錢。但是現在確實有100塊錢躺在路邊,人們就應該低頭看一看。但是如果每個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那麼他們就會低頭看並撿起那些100塊錢,那麼我們就回到了最初的第一階段,並且認為地上不會有100塊錢 (因此看路邊就沒有任何意義,等等)。正是有效市場假說的理論基礎並不是那麼有力才導致了這一推斷的死循環。
金融學前沿理論應用綜述及其展望
摘要:行為金融學的興起揭開了金融學前沿理論的主流---數理金融學正在發生新的飛躍,而實驗經濟學和金融物理學的出現進一步深化了這種變革。國外對金融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正日益蓬勃發展,而中國在這方面的努力尚屬初步階段。可以預料:中國學者的金融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其細化研究和綜合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拓展。
自從戈森定律的興起,再加上英國的傑文斯、奧地利門格爾和瑞士的瓦爾拉斯在19世紀70年代掀起「邊際革命」以來,經濟學基礎理論便發生了第二次飛躍。經濟學基礎理論第一次飛躍是由傳統的勞動價值論轉到基數效用價值論的飛躍,第二次飛躍是基數效用論朝著序數效用論的轉換。而序數效用論之萌發也即是人類開始重視心理效用在經濟生活中的體現。
20世紀80年代以來,行為經濟學的發展如火如荼。行為經濟學的興起與蓬勃發展標志著學者對經濟生活中的心理效應的認識的深化和發展。與此同時,作為行為經濟學主要的、成功的運用來看,行為金融學在對主流金融學(又稱標准金融學)的批判與質疑中成長壯大,在股票市場實踐中顯示了強大的力量。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自身包含的一些內在因素所決定,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參與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行為金融學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心理學分析所起的作用。行為金融學融匯了心理學基本原理,其主要表現在信仰(過度自信 、 樂觀主義和如意算盤、代表性、保守主義、確認偏誤、 定位、記憶偏誤)以及偏好( 展望理論、模糊規避)在行為金融學的應用。從而,行為金融理論包含兩個關鍵要素:(1)部分投資者由非理性或非標准偏好驅使而做出非理性行為;(2)具有標准偏好的理性投資者無法通過套利活動糾正非理性投資者造成的資產價格偏差。這意味著非理性預期可以長期、實質性地影響金融資產的價格。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行為金融學在理論和實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從而逐漸為經濟學的主流所接受。自誕生起就被奉為經典的現代金融理論受到的挑戰一直未停過,主要是行為金融學對其理論前提「理性人假設」、「有效市場假說」的挑戰甚為激烈。在對傳統主流經濟(金融)學的批判中,一大批行為經濟(金融)學家成長起來,並獲得了世人的承認。主流金融學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主流金融資產定價理論在實踐和解釋金融市場「異象」中遇到了巨大困難。主流金融學--資產定價理論主要包括現代資產組合理論、股票資產定價模型理論及套利定價理論。主流金融學中的資產定價理論是以有效市場假說為隱含前提,建立在數理模型和一系列假設基礎之上,不能較好地說明實際投資過程,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在實踐中也存在較大的不足。而行為金融理論對作為主流金融學理論基石的有效市場假說進行了有力的批駁與質疑。
黃樹青在《行為金融學與數理金融學論爭》一文中,提到De Bondt 和 Thaler(1985)、Statman(1995)、Berstein(1996)、以及Shiller(2000)等行為金融學家在不遺餘力地為行為金融學吶喊。而行為金融學與數理金融學爭論的起點是1973年——1974年紐約城市電力公司取消紅利支付導致中小股東揚言採取暴力行動;其爭論的核心是市場有效性---過度反應和滯後反應;其爭論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行為資產定價模型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對立;行為金融組合理論與馬柯維茲資產組合理論的對立;如何看待泡沫與風險補償的對立等。而劉志陽在《國外行為金融理論述評》(載於《經濟學動態》2002年第3期,頁碼:71——75)一文中,首先指出了EMH理論形成過程中,奧斯本和法瑪的貢獻最大。奧斯本提出隨機遊走,法瑪在這基礎上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接著指出了行為金融理論的發展歷史可以概括為以下階段:(1)早期階段(2)心理學行為金融階段(3)金融學行為階段。並認為行為金融理論的理論基礎是:(1)期望理論;(2)行為組合理論。同時,指出了投資行為模型應分類為:(1)BSV模型;(2)DHS模型;(3)HS模型;(4)羊群效應。最後提出了行為金融實證檢驗:(1)小公司效應;(2)反向投資策略;(3)動態交易策略;(3)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而與此同時,學者衛瓏在《關於中國資本市場問題的研究綜述》(載於《經濟學動態》2002年第3期)一文中總結了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們諸如樊綱、吳曉求、梁定邦、吳敬璉以及厲以寧等人對中國資本市場(包括股票市場)的看法以及他們對其主要問題的研究。但在這一文中,沒有絲毫跡象表明這些專家學者們運用行為金融學等基礎理論對中國股票市場進行研究,而是總結了這些專家在這方面的定性分析。從中可以保守地推出:至少在中國著名的學者圈子裡,引用比較前沿的數量方法來研究中國股票市場的數目不容樂觀。換言之,我們還是將國外金融學前沿理論基本處於引入的初級階段,基本上是對國外的金融學前沿理論做綜述而簡單介紹之,將其運用到中國資本市場(包括股票市場)的分析很少,做綜合分析的就更少。目前,國內學者引入金融學前沿方法對中國股票市場研究的主要有:張本祥(《非線性動力學的理論及其應用——資本市場非線性分析》;吉林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孫博文(《中國股市波動的混沌吸引子的測定與計算》[J],哈爾濱理工大學學報,2001,5);金學偉(《用分形理論看當前股市》)等。
除了上面已經提到過的,國外學者運用行為金融學等前沿理論對資本市場(包括股票市場)的研究主要有: Kahneman和Tversky的期望理論;Kahneman和Tversky的遺憾論;Shefrin 和Statan的行為資產定價模型和行為金融組合理論;LeRoy 和 Porter 對過度反應的研究;Bernard 和Thomas 對反應不足的研究;Tversky 和 Shafir 對分離效應的研究;Tversky 和Kahneman 的可行性試探法的研究等。除此之外,實驗經濟學的興起為行為金融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提供了又一強大武器。實驗經濟學對經濟人理性假設提出了強烈的挑戰,使得過去奉為經典的「大數定律」和「大拇指法則」遭受到根本的震撼,從而提出了一個假設:在不同的測度空間下,原有的經濟研究將發生面目全非的變化。而這一假設與西方學者們大量引入鞅論、測度論和分形以及流形等理論到股票市場分析當中來是相互呼應的。我們知道,在Grassman空間下與在Hausdorff 空間下以及Wiener 空間下,同一事物採用不同的標量來刻度得出的結果是不同的,甚至迥然相異。正如在同一反饋函數,對初值的精度稍有不同或者迭代次數不同,得出的結果或許一個是收斂的,一個是混沌的。當然,金融物理學的興起也促進了金融學研究的革命性變化。金融物理學對經濟學的另一個基本假設(信息充分)提出了嚴重的挑戰。關於對這一假設的研究很早的時候就有肯尼斯*J*阿羅的經典著作《信息經濟學》,隨後又有斯蒂格勒等諾貝爾獲得者對二手市場的信息佔有的研究;接著到了信息濾波經濟理論時代。其主要理論為維納濾波理論和卡爾曼濾波理論。維納濾波理論比較集中地表述在維納——辛欽定理中,其主要是採用偏差反饋方法,用於濾波處理。卡爾曼濾波理論是本世紀60年代初提出來的。1960年和1961年,美籍匈牙利學者卡爾曼和美國學者布希提出了遞推濾波演算法,成功地將狀態變數方法引進濾波理論當中來。目前,對濾波理論在經濟學中的拓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主要有穆斯和盧卡斯等人。穆斯在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基礎上提出了信息濾波;盧卡斯在繼承魏克塞爾價格理論基礎上,考慮了信息濾波與混淆問題。而搜尋理論實際是濾波理論在現實中的一個具體體現;統計濾波理論是以國民經濟核算為基礎的一種濾波理論。而金融物理學引入纖維束等革命性工具對傳統金融學進行改造,也是對原有信息理論分析的一種深化。金融物理學和實驗經濟學是推動行為金融學向前發展的兩個輪子。因為,行為金融學的視角從是行為的角度來考察金融領域的。而分析人類行為,主要從物理的角度和心理的角度來刻畫。而金融物理學正是從物理的角度來考察金融問題的,同時另一方面,實驗經濟學主要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考察的。總之,這些領域的基本原理基本上都能在數學上找到比較合適的表達方式,從而推進金融學研究和金融學前沿理論在股票市場的運用所採用的一般形式的數學化。
沿著這些大師們的足跡,我們可以判定:未來的金融實踐活動將越來越超乎一般人的設想,金融學前沿理論的應用將越來越綜合化。考慮到國內學者現在的研究趨勢,對於金融學前沿理論在中國股票市場分析中的應用,大致可以做如下展望:(1)Shefrin 和Statan的行為資產定價模型和行為金融組合理論。採用Shefrin 和Statan的行為資產定價模型和行為金融組合理論來分析中國股市投資者的選股優化問題;(2)Arrow的風險配置和信息相互關系模型。採用Arrow的風險配置和信息相互關系模型來探析中國股票市場的風險和信息之間的非線性相關性;(3)採用金融物理學中的資金流動態模型來解剖中國股票市場定價問題;(4)利用遍歷模型和最優停時模型來探求中國股票市場的漂移系數、股票價格優化以及股市政策效應分析;(5)利用數學模型、非線性模型和混沌模型以及分形模型考察中國股票市場的復雜性行為;(6)利用序方法、卡爾夫運算元以及微分流形模型探索中國股票市場的局部均衡問題;(7)利用生物學和心理學基本原理來驗證實驗經濟學在中國股票市場的分析效果。總之,中國學者將金融學前沿理論應用到實際經濟工作分析當中來還任重而道遠,有待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交流合作,去挖掘和探討金融學前沿理論並將之運用到實踐當中來。
金融投資如選美
金融系統已經構成了整個經濟體系的心臟。老百姓手頭有了點閑錢以後,也就不再滿足於銀行給的那點存款利息了。股票、債券、基金、期貨等金融品種也逐漸進入了普通百姓的視野,大家不僅開始關注它們,不少人還拿著真金白銀投身其中,把股票、債券等金融品種炒得熱火朝天。
不管是買基金、債券,還是炒股票、期貨,大家的心裡都是想著一件事,那就是賺錢。但金融市場上的錢並不是那麼好賺。炒股票的人常常是昨天還在為賺了一點小錢而竊喜,但一覺醒來卻發現今天是個跌停板,不僅昨天賺的那點小錢沒了,自己的本錢也折進去老多,昨日富貴像水蒸汽一樣蒸發掉了,喜悅頃刻化做泡影,剩下的只有揪心的痛。
在金融市場上,怎樣才能真正賺到錢,把期盼的富貴變為真實的沉甸甸的鈔票?當然是要投資決策正確。金融學的一些代表性學者從理論和實證上分別注意到了投資者理性決策的重要性。阿羅(Arrow)通過對一般均衡框架中有價證券的研究發現,只要針對未來的每一種潛在的可能性設計出相應的應對條款,就能夠構造出一種「阿羅證券」來確保總體經濟的一般均衡。哈里·馬克威茨(H·Markowitz)發展出的均值方差模型被廣泛應用於資產組合決策。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的「MM定理」為復雜的公司金融活動分析提供了一個基本構架。布萊克(Black)和莫頓(Merton)等人在MM定理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金融產品的定價模型,不僅被市場人士廣泛使用,還導致了金融產品的大量創新。
中國的金融市場交易參與者對賺錢的渴望尤其強烈。但要從金融市場賺錢,就必須學會對金融產品的走勢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和實用的金融分析方法。在目前的中國金融市場上,最受推崇、應用最廣泛的金融分析方法還是基本面分析方法和技術分析方法。
基本面分析主要研究影響市場變化的各種經濟因素和發展趨勢,它最核心的步驟是市場參與者對資料數據進行理性的分析評估並一貫堅持利用它們。基本面分析方法從長期來看是一種有用的分析工具,但它在考慮諸多影響市場的經濟因素的意外變化時不夠靈活和及時,因為它對政治、經濟因素產生影響的考慮經常有滯後性。另外,不同流派的經濟學家面對同樣的數據時,往往出現模糊不清甚至相互矛盾的結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即使長期來看預測准確率很高的基本面分析,其預測的走勢很對,但無法預測到一個准確的變化軌跡,所以市場參與者無法據此投資,即使投資了,也往往是「賺了指數,賠了鈔票」。在需要進行定量分析時,基本面分析確實就有問題了。
技術分析彌補了短期分析中基本面分析的不足。技術分析僅依賴於對價格變化的觀察和解釋來做出分析結論,易學易用,有助於市場參與者對新的市場事件做出靈活反應。但技術分析成功運用的前提條件是市場供求雙方必須自由發揮作用。這個條件不具備,對價格變化的解釋就失去意義。由於金融市場上價格的噪音化或者故意扭曲,技術分析所倚賴的圖形往往也被噪音化,圖形所顯示的意義大部分都不能實現,虛假突破成為經常發生的事情。如果按照實際上被噪音化的技術圖形所顯示的意義去進行投資,那就只有一個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
無論是基本面分析方法還是技術分析方法,其實都各有千秋,各有不足。可惜的是,確立和發展這些學說的經濟學家們,無論是阿羅、馬克威茨、莫迪利亞尼,還是布萊克和莫頓,他們都沒有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學說從金融市場上賺到大錢。這使我們難免要懷疑:如果不是這些理論和分析方法存在致命的問題,那這些金融學家們為什麼沒有利用他們自己的學說和分析工具賺到錢?
但有一位經濟學家依靠自己的理論賺了大錢,他就是凱恩斯。1908-1914年間,凱恩斯在大學里教書,為了日後能夠潛心從事學術研究而不為五斗米的事情費神,他什麼課都講,指望靠賺課時費積攢些錢財。後來終於發現,靠賺課時費,講到吐血也積攢不了幾個錢。於是,凱恩斯先生就借了幾千英鎊干起了遠期外匯投機的營生,4個月賺的錢相當於他講10年課的收入。初戰告捷後,凱恩斯先生覺得這錢賺得太痛快了,於是繼續投資。3個月以後,卻把借來的錢和賺到的錢一起虧了個精光。凱恩斯先生心有不甘,就像賭徒總想把從桌子上輸掉的錢贏回來一樣,他決心哪裡跌倒哪裡站起來。他7個月後涉足棉花期貨交易,大獲成功。受此鼓舞,他一鼓作氣把期貨品種挨個兒做了個遍,還嫌不過癮,又開始炒股票。在十幾年的金融市場投資生涯中,凱恩斯先生賺得盆滿缽滿,積攢了一輩子享用不完的巨額財富。更為關鍵的是,他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財富,那就是他創立的關於金融市場投資的理論——選美理論。
凱恩斯先生總結自己在金融市場投資的訣竅時,以形象化的語言描述了他的投資理論,那就是金融投資如同選美。在有眾多美女參加的選美比賽中,如果猜中了誰能夠得冠軍,你就可以得到大獎。你應該怎麼猜?凱恩斯先生告訴你,別猜你認為最漂亮的美女能夠拿冠軍,而應該猜大家會選哪個美女做冠軍。即便那個女孩丑得像時下經常出入各類搞笑場合的娛樂明星,只要?
⑧ 誰能介紹本炒股初學者學習的書給我
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老師課件)網路網盤免費資源在線學習
鏈接: https://pan..com/s/1xB_OEF5GQuW5pejNjADl7w?pwd=w4vp 提取碼:
w4vp 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老師課件) 指標編寫入門.ppt 盤口語言.ppt 飛行理論.ppt 第15章 指標分析.ppt 第14章 形態分析.pp
第13章 切線分析.ppt 第12章 分時圖與K線分析.ppt 第11章 技術分析概論.ppt 第10章 上市公司分析.ppt 第09章 證券投資的行業分析.ppt 第08章 證券投資的宏觀經濟分析.ppt
第07章 股票價值評估.ppt 第06章 債券價值評估.ppt 第05章 有效市場理論.ppt